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人教版选修4-5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07 08:07
tags:高中数学选修4-5

培训机构高中数学笔试试题-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四章课件试题

2020年10月7日发(作者:潘垣)


选修4_5 不等式选讲
课 题: 第01课时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不等关系 是自然界中存在着的基本数学关系。《列子?汤问》中脍炙人口的“两小儿辩日”:
“远者小而近者大” 、“近者热而远者凉”,就从侧面表明了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广泛存在;日
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 如“自来水管的直截面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方的呢?”、“电灯
挂在写字台上方怎样的高度最亮? ”、“用一块正方形白铁皮,在它的四个角各剪去一个小正方形,
制成一个无盖的盒子。要使制成的盒子 的容积最大,应当剪去多大的小正方形?”等,都属于不等
关系的问题,需要借助不等式的相关知识才能 得到解决。而且,不等式在数学研究中也起着相当重
要的作用。
本专题将介绍一些重要的不等 式(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柯西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排序不等式
等)和它们的证明,数学归纳法和它 的简单应用等。
人与人的年龄大小、高矮胖瘦,物与物的形状结构,事与事成因与结果的不同等等都表 现出不
等的关系,这表明现实世界中的量,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则是局部的、相对的。还可从
引言中实际问题出发,说明本章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为什么糖水加糖甜更甜呢?转化为 数学问题:a克糖水中含有b克糖(a>b>0),若再加
m(m>0)克糖,则糖水更甜了,为什么?
分析:起初的糖水浓度为
么证呢?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
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大于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从实数的减法在数轴上的表示可知:
b
b?m
b?m
b
,加入m克糖 后的糖水浓度为,只要证>即可。 怎
a
a?m
a?m
a


得出结论: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 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的符号即可。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如果a>b,那么bb。(对称性)
②、如果a>b,且b>c,那么a>c,即a>b,b>c
?
a>c。
③、如果a>b,那么a+c>b+c,即a>b
?
a+c>b+c。
推论:如果a>b,且c>d,那么a+c>b+d.即a>b, c>d

?
a+c>b+d.
④、如果a>b,且c>0,那么ac>bc;如果a>b,且c<0,那么ac⑤、如果a>b >0,那么
a
n
?b
n

(n
?
N,且n>1)
⑥、如果a>b >0,那么
n
a?
n
b

(n
?
N,且n>1)。
三、典型例题:
例1、已知a>b,cb-d.
例2已知a>b>0,c<0,求证:
四、练习:
五、作业:
cc
?


ab


选修4_5 不等式选讲
课 题: 第02课时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初中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对 不等式和绝对值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
上,本节讨论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关于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解不等式,另一类是证明不等式。下
面分别就 这两类问题展开探讨。
1、解在绝对值符号内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也称绝对值不等式),关键在于去 掉绝对值符号,
化成普通的不等式。主要的依据是绝对值的意义.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绝对值的意义。
?
x,如果x?0
?
在数 轴上,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称为这个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即
x?
?
0,如果x?0

?
?x,如果x?0
?
2、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有两种基本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 设a为正数。根据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
x?a
的解集是
{x|?a?x?a}
,它的几何意义就是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a的点的集合是开区间(- a,a),
如图所示。

?a
图1-1
a

如果给定的不等式符合上述形式,就可以直接利用它的结果来解。
第二种类型。 设a为正数。根据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
x?a
的解集是
{
x|
x?a

x??a
}
它的几何意义就是数轴上到原 点的距离大于a的点的集合是两个开区间
(??,?a),(a,?)
的并集。
如图1 -2所示。

a

a


图1-2
同样,如果给定的不等式符合这种类型,就可以直接利用它的结果来解。
二、典型例题:
例1、解不等式
3x?1?x?2

例2、解不等式
3x?1?2?x

方法1:分域讨论
★方法2 :依题意,
3x?1?2?x

3x?1?x?2
,(为什么可以这么解?)
例3、解不等式
2x?1?3x?2?5

例4、解不等式
x?2?x?1?5

解 本题可以按照例3的方法解, 但更简单的解法是利用几何意义。原不等式即数轴上的点x
到1,2的距离的和大于等于5。因为1,2 的距离为1,所以x在2的右边,与2的距离大于等于
2(=(5-1)
?2)
;或者 x在1的左边,与1的距离大于等于2。这就是说,
x?4

x??1.

例5、不等式
x?1?x?3
>
a
,对一切实数
x
都成立,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三、小结:
四、练习:解不等式
1、
22x?1?1.
2、
41?3x?1?0

3、
3?2x?x?4
. 4、
x?1?2?x
.
5、
x
2
?2x?4?1
6、
x
2
?1?x?2
.
7、
x?x?2?4
8、
x?1?x?3?6.

9、
x?x?1?2
10、
x?x?4?2.

五、作业:


选修4_5 不等式选讲
课 题: 第03课时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证明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证明一个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成立 ,除了要应用一般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外,经常还要用到关
于绝对值的和、差、积、商的性质:
(1)
a?b?a?b
(2)
a?b?a?b

(3)
a?b?a?b
(4)
a
b
?
a
(b?0)

b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否可以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说明上述性质存在的道理?
实际 上,性质
a?b?a?b

a
b
?
a
(b?0)< br>可以从正负数和零的乘法、除法法则直接推出;而
b
绝对值的差的性质可以利用和的性质 导出。因此,只要能够证明
a?b?a?b
对于任意实数都成
立即可。我们将在下面的 例题中研究它的证明。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设
a
为实数,
a

a
哪个大?
显然
a?a
,当且仅当
a?0
时 等号成立(即在
a?0
时,等号成立。在
a?0
时,等号不成立)。
同样,
a??a.
当且仅当
a?0
时,等号成立。
含有绝对值的不 等式的证明中,常常利用
a??a

a??a
及绝对值的和的性质。
二、典型例题:
例1、证明 (1)
a?b?a?b
, (2)
a?b?a?b

证明(1)如果
a?b?0,
那么
a?b?a?b.
所以
a?b?a?b?a?b.

如果
a?b? 0,
那么
a?b??(a?b).
所以
a?b??a?(?b)??(a?b )?a?b

(2)根据(1)的结果,有
a?b??b?a?b?b
,就 是,
a?b?b?a

所以,
a?b?a?b

例2、证明
a?b?a?b?a?b


例3、证明
a?b?a?c?b?c

思考:如何利用数轴给出例3的几何解释?
(设A,B,C为数轴上的3个点,分别表示数a ,b,c,则线段
AB?AC?CB.
当且仅当C在A,
B之间时,等号成立。这就是 上面的例3。特别的,取c=0(即C为原点),就得到例2的后半部
分。)
探究:试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给出不等式
a?b?a?b
的几何解释?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常常相加减,得到较为复杂的不等式,这就需要利用例1,例2和例3的
结果来证明 。
例4、已知
x?a?
cc
,y?b?
,求证
(x?y)?(a?b)?c.

22
证明 (x?y)?(a?b)?(x?a)?(y?b) ?x?a?y?b (1)
?x?a?
cc
,y?b?

22
cc
??c
(2)
22

x?a?y?b?
由(1),(2)得:
(x?y) ?(a?b)?c

例5、已知
x?
aa
,y?.
求证:
2x?3y?a

46
aaaa
,y?
,∴
2x?,3y?

4622
aa
??a

22
证明
?x?
由例1及上式,
2x?3y?2x?3y?
注意: 在推理比较简单时 ,我们常常将几个不等式连在一起写。但这种写法,只能用于不等
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
三、小结:
四、练习:
1、已知
A?a?
cc
,B?b ?.
求证:
(A?B)?(a?b)?c

22
cc
,y?b?.求证:
2x?3y?2a?3b?c

46
2、已知x?a?


五、作业:


选修4_5 不等式选讲
课 题: 第07课时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一:比较法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的符号即可,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
二、典型例题:
例1、设
a?b
,求证:
a
2
? 3b
2
?2b(a?b)

例2、若实数
x?1
,求证:
3(1?x?x)?(1?x?x).

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
3?3x?3x?1?x?x?2x?2x?2x

=
2(x?x?x?1)

=
2(x?1)(x?x?1)

=
2(x?1)[(x?)?].

2
22
43
2422< br>242423
1
2
2
3
4

2(x?1)[(x?)?]?0,

2
1
2
2
3
4
3(1?x?x)?(1?x?x).

2422
讨论:若题设中去掉
x?1
这一限制条件,要求证的结论如何变换?
abba
例3、已知
a,b?R,
求证
ab?ab.

?
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进行。
证明:1) 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
a,b
对称,不妨设
a?b?0.
< br>?a?b?0
?ab?ab?ab(a
abbabba?b
?b
a?b
)?0
,从而原不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
a?b?0,

a
a
b
b
a
a
??1,a?b?0,

?
ba
?()
a?b
?1.
故原不等式得证。
b
ab
b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用比较 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
(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例4、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 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
m
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
n
行< br>走;乙有一半路程以速度
m
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
n
行走。如果m?n
,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分析: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是S
,甲、乙两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
1
,t
2。要回答题
目中的问题,只要比较
t
1
,t
2
的大小就 可以了。
解: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是
S
,甲、乙两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 时间分别为
t
1
,t
2
,根据题意有
t
1
t
SS2SS(m?n)
m?
1
n?S
,,
t
2< br>?

??t
2
,可得
t
1
?
22
m?n
2m2n2mn
S(m?n)
2
2SS(m?n)
S [4mn?(m?n)
2
]
???
从而
t
1
?t< br>2
?

?
2(m?n)mn2(m?n)mn
m?n2mn
其中
S,m,n
都是正数,且
m?n
。于是
t
1< br>?t
2
?0
,即
t
1
?t
2

从而知甲比乙首先到达指定地点。
讨论:如果
m?n
,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例5、设
f( x)?2x
2
?1,pq?0,p?q?1.
求证;对任意实数
a,b
,恒有

pf(a)?qf(b)?f(pa?qb).
(1)
证明 考虑(1)式两边的差。

p(2a
2
?1)? q(2b
2
?1)?[2(pa?qb)
2
?1]

2p(1?p)a
2
?2q(1?q)b
2
?4pqab?p?q?1.
(2)
即(1)成立。
三、小结:
四、练习:
五、作业:
1.比较下面各题中两个代数式值的大小:
(1)
x

x?x?1
;(2)
x?x?1

(x?1)
.
2.已知
a?1.
求证:(1)
a?2a?1;
(2)
2
222
2
2a
?1.

2
1?a
.
3.若
a?b?c?0
,求证
abc ?(abc)
4.比较a
4
-b
4
与4a
3
(a- b)的大小.
abc
a?b?c
3


解: a
4
-b
4
- 4a
3
(a-b)=(a-b)(a+b)(a
2
+b
2
) -4a
3
(a-b)= (a-b)(a
3
+ a
2
b+ab
2
+b
3
-4a
3
)
= (a-b)[(a
2
b-a
3
)+(ab
3
- a
3
)+(b
3
-a
3
)]= - (a-b)
2
(3a
3
+2ab+b
2
)
2
?
?
b
?
2b
2
?
?
= - (a-b)
?
?
?
3a?
?
?
3
?
?0
(当且仅当d=b时取等号)
3
?
??
?
?
?
2
∴a
4
-b
4
?
4a
3
(a-b)。
5.比较(a+3)(a-5)与(a+2)(a-4)的大小.
6.已知x≠0,比较(x
2
+1)
2
与x
4
+x
2
+1的大小.
7.如果x>0,比较
?
?
x?1

??
2
x?1
的大小.
?
2
8.已知a≠0,比较
a
2
?2a?1a
2
?2a?1

?
a
2
?a?1< br>??
a
2
?a?1
?
的大小.
9.设x
?
1,比较x
3
与x
2
-x+1的大小.
说明:“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
的常用方法。
???


选修4_5 不等式选讲
课 题: 第08课时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二:综合法与分析法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两种直接证明方法,也是不 等式证明中的基本方法。由于两者在证明思路上
存在着明显的互逆性,这里将其放在一起加以认识、学习 ,以便于对比研究两种思路方法的特点。
所谓综合法,即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或已知的 不等式,逐步推导出要证的不等式。而分析法,
则是由结果开始,倒过来寻找原因,直至原因成为明显的 或者在已知中。前一种是“由因及果”,后一种是“执
果索因”。打一个比方:张三在山里迷了路,救援 人员从驻地出发,逐步寻找,直至找到他,这是“综合法”;而
张三自己找路,直至回到驻地,这是“分 析法”。
以前得到的结论,可以作为证明的根据。特别的,
A
2
?B
2
?2AB
是常常要用到的一个重要不等式。
二、典型例题:
例1、
a,b
都是正数。求证:
ab
??2.

b a
证明:由重要不等式
A
2
?B
2
?2AB
可得
本例的证明是综合法。
例2、设
a?0,b?0
,求证
a
3
?b
3
?a
2
b?ab
2
.

证法一 分析法
要证
a
3
?b
3
?a
2
b?ab
2
成立.
只需证
(a?b)(a
2
? ab?b
2
)?ab(a?b)
成立,
又因
a?b?0

只需证
a
2
?ab?b
2
?ab
成立,
又需证
a
2
?2ab?b
2
?0
成立,
即需证
(a?b)
2
?0
成立.

(a?b)
2
?0
显然成立. 由此命题得证。
证法二 综合法
注意到
a?0,b?0
,即
a?b?0


由上式即 得
(a?b)(a
2
?ab?b
2
)?ab(a?b)

从而
a
3
?b
3
? a
2
b?ab
2
成立。
议一议:根据上面的例证,你能指出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主要特点吗?
例3、已知a,b,m都 是正数,并且
a?b.
求证:
a?ma
?.
(1)
b?mb
证法一 要证(1),只需证
b(a?m)?a(b?m)
(2)
要证(2),只需证
bm?am
(3)
要证(3),只需证
b?a
(4)
已知(4)成立,所以(1)成立。
上面的证明用的是分析法。下面的证法二采用综合法。
证法二 因为
b?a,m
是正数,所以
bm?am

两边同时加上
ab

b(a?m)?a(b?m)

两边同时除以正数
b(b?m)
得(1)。
读一读:如果用
P?Q

Q?P
表示命题P可以推出命题Q(命题Q可以由命题P推出),
那么采用 分析法的证法一就是 (1)
?(2)?(3)?(4).

而采用综合法的证法二就是
(4)?(3)?(2)?(1).

如 果命题P可以推出命题Q,命题Q也可以推出命题P,即同时有
P?Q,Q?P
,那么我们就说命题P与命题Q等价,并记为
P?Q.
在例2中,由于
b,m,b?m
都是正数,实际上
例4、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横 截面是圆的
水管比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分析:当水的流速相同时,水管的流量取决 于水管横截面面积的大小。设截面的周长为
L
,则
L
L
?
L
??
L
?
周长为
L
的圆的半径为,截面积为
???
;周长为
L
的正方形为,截面积为
??
。所以本
2
?
4
?
4
?
?
2
?
?
2
2
?
L
??
L
?
题只需证明
?
? ?
?
??

?
2
?
??
4
?< br>22


?
L
?
证明:设截面的周长为
L
,则截面是圆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
?
??
,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的
?
2
?
?
?
L
??
L
??
L
?截面面积为
??
。只需证明:
?
??
?
??

?
4
?
?
2
?
??
4
?
2
2
22
?
L
2
L
2
为了证明上式成立, 只需证明
2
?

16
4
?
两边同乘以正数
4
11
,得:
?

2
?
4
L
因此,只需证明
4?
?
?
L
??
L
?
上式显然成立,所以
?
???
??

?
2
?
??
4
?
这就证明了: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横截面是圆的
水管比横 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例5、证明:
a
2
?b
2
? c
2
?ab?bc?ca

证法一 因为
a
2
?b
2
?2ab
(2)

b
2
?c
2
?2bc
(3)

c
2
?a
2
?2ca
(4)
所以三式相加得
2(a
2
?b
2
?c
2< br>)?2(ab?bc?ca)
(5)
两边同时除以2即得(1)。
证法二 因为
a
2
?b
2
?c
2
?(ab?bc?ca)?
所以(1)成立。
例6、证明:
(a
2
?b
2
)(c
2
?d
2
) ?(ac?bd)
2
.
(1)
证明 (1 )
?
(a
2
?b
2
)(c
2
?d
2
)?(ac?bd)
2
?0
(2)
111
(a?b)
2
?(b?c)
2
?(c?a)
2
?0,

222
22
?
a
2
c
2
?b
2
c
2
?a
2
d
2
?b
2
d2
?(a
2
c
2
?2abcd?b
2
d
2
)?0
(3)
?

b
2
c
2?a
2
d
2
?2abcd?0
(4)
?

(bc?ad)
2
?0
(5)
(5)显然成立。因此(1)成立。
例7、已知
a,b,c
都是正 数,求证
a
3
?b
3
?c
3
?3abc.
并指出等号在什么时候成立?


分析:本题可以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公式
着手。
证明:
a
3
?b
3
?c
3
?3abc

=
(a?b?c)(a
2
?b
2
?c
2
?ab?b c?ca)

1
=
(a?b?c)[(a?b)
2
?(b?c)
2
?(c?a)
2
].

2
由于
a,b,c
都是正数,所以
a?b?c?0.

(a?b)2
?(b?c)
2
?(c?a)
2
?0

可 知
a
3
?b
3
?c
3
?3abc?0


a
3
?b
3
?c
3
?3abc
(等号在
a?b?c
时成立)
探究:如果将不等式
a
3< br>?b
3
?c
3
?3abc
中的
a
3
,b
3
,c
3
分别用
a,b,c
来代替,并在两边同除以3 ,
会得到怎样的不等式?并利用得到的结果证明不等式:

(1?a?b)( 1?b?c)(1?c?a)?27
,其中
a,b,c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
abc?1
.
三、小结:
解不等式时,在不等式的两边分别作恒等变形,在不等式 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
或代数式,移项,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正数或一个 正的代数式,得到的不等式
都和原来的不等式等价。这些方法,也是利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常 常用到的技巧。
四、练习:
1、已知
x?0,
求证:
x?
1
?2.

x
114
??.

xyx?y
2、已知
x?0,y ?0,x?y,
求证
3、已知
a?b?0,
求证
a?b?a?b.< br>
4、已知
a?0,b?0.
求证:
(1)
(a?b)(a
?1
?b
?1
)?4.

(2)
(a?b)(a
2
?b
2
)(a
3
?b
3
)?8a
3
b
3
.

5、已知
a,b,c,d
都是正数。求证:
(1)
a?b?c?da?b?c?d
4
?ab?cd; (2)?abcd.
24


6、已知
a,b,c
都是互不相等 的正数,求证
(a?b?c)(ab?bc?ca)?9abc.


选修4_5 不等式选讲
课 题: 第09课时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三:反证法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所讲的几种方法,属于不等式的直接证法。也就是说,直接从题设出发,经过 一系列的逻
辑推理,证明不等式成立。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不等式,有时很难直接入手求证,这时可考虑 采用
间接证明的方法。所谓间接证明即是指不直接从正面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而是证明它的反论题为假,
或转而证明它的等价命题为真,以间接地达到目的。其中,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反证法在于表明:若肯定命题的条件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说,反证法不直
接证明命题 “若p则q”,而是先肯定命题的条件p,并否定命题的结论q,然后通过合理的逻辑
推理,而得到矛盾 ,从而断定原来的结论是正确的。
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一般有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 分清欲证不等式所涉及到的条件和结论;
第二步 作出与所证不等式相反的假定;
第三步 从条件和假定出发,应用证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结果;
第四步 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作的假定不正确,于是原证不等式成立。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
a?b?0
,求证:
n
a?
n
b

n?N

n?1

例1、设
a
3
?b< br>3
?2
,求证
a?b?2.

证明:假设
a?b?2
,则有
a?2?b
,从而
因为
6(b?1)
2
?2?2
,所以
a
3
?b3
?2
,这与题设条件
a
3
?b
3
?2
矛盾,所以,原不
等式
a?b?2
成立。
例2、设二次函数
f (x)?x
2
?px?q
,求证:
f(1),f(2),f(3)
中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1
.
2


证明:假设
f(1),f (2),f(3)
都小于
1
,则
2

f(1)?2f(2)?f(3)?2.
(1)
另一方面,由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有

f( 1)?2f(2)?f(3)?f(1)?2f(2)?f(3)
?(1?p?q)?2(4?2p?q )?(9?3p?q)?2
(2)
(1)、(2)两式的结果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原来的结论正确。
注意:诸如本例中的问题,当要 证明几个代数式中,至少有一个满足某个不等式时,通常采用
反证法进行。
议一议:一般来说 ,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的第三步所称的矛盾结果,通常是指所推出的结果
与已知公理、定义、定理或已 知条件、已证不等式,以及与临时假定矛盾等各种情况。试根据上述
两例,讨论寻找矛盾的手段、方法有 什么特点?
例3、设0 <
a
,
b
,
c
< 1,求证:(1 ?
a
)
b
, (1 ?
b
)
c
, (1 ?
c
)
a
,不可能同时大于
111
, (1 ?
b
)
c
>, (1 ?
c
)
a
>,
444
1

64
2
1

4
证:设(1 ?
a
)
b
>
则三式相乘:
ab
< (1 ?
a
)
b
?(1 ?
b
)
c
?(1 ?
c
)
a
<
1
?
(1?a)?a
?
又∵0 <
a
,
b
,
c
< 1 ∴
0?(1?a)a?
?

?
?
24
??
同理:
(1?b)b?
11
,
(1?c)c?

44
1
与①矛盾
64
以上三式相乘: (1 ?
a
)
a
?(1 ?
b
)
b
?(1 ?
c
)
c

∴原式成立
例4、已知
a
+
b
+
c
> 0,
ab
+
bc
+
ca
> 0,
abc
> 0,求证:
a
,
b
,
c
> 0
证:设
a
< 0, ∵
abc
> 0, ∴
bc
< 0
又由
a
+
b
+
c
> 0, 则
b
+
c
= ?
a
> 0

ab
+
bc
+
ca
=
a
(
b
+
c
) +
bc
< 0 与题设矛盾
又:若
a
= 0,则与
abc
> 0矛盾, ∴必有
a
> 0


同理可证:
b
> 0,
c
> 0
三、小结:
四、练习:
1、利用反证法证明:若已知a,b,m都是正数,并且
a?b
,则
a?ma
?.

b?mb
2、设0 <
a
,
b
,
c
< 2,求证:(2 ?
a
)
c
, (2 ?
b
)
a
, (2 ?
c
)
b
,不可能同时大于1
3、若
x
,
y
> 0,且
x
+
y
>2,则
1?y
1?x
和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y
x
提示:反设
五、作业:
1?x
1?y
≥2,≥2 ∵
x
,
y
> 0,可得
x
+
y
≤2 与
x
+
y
>2矛盾。
y
x
选修4_5 不等式选讲
课 题: 第10课时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四:放缩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所谓放缩法,即是把要证的不等式 一边适当地放大(或缩小),使之得出明显的不等量关系后,
再应用不等量大、小的传递性,从而使不等 式得到证明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证明不等式中的常用方
法,尤其在今后学习高等数学时用处更为广泛。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简单例证体会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
二、典型例题:
例1、若
n
是自然数,求证
1111
??????2.
< br>1
2
2
2
3
2
n
2
证明:
?
1111
???,k?2,3,4,?,n.

k
2
k(k?1)k?1k
1111111
?)
=
?(?)?(?)???(
11223n?1n


=
2?
1
?2.

n
注意:实际上,我们在证明
1 111
??????2
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一个更强的结论
2222
123n
11111
,这恰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放缩法的基本思想。
??????2?n
1
2
2
2
3
2
n
2
111 1
例2、求证:
1???????3.

11?21?2?31?2?3?? ?n
证明:由
111
??
k?1
,

k
是 大于2的自然数)
1?2?3???k1?2?2???2
2
1111

1??

????
11?21?2?31?2?3???n
例3、若
a
,
b
,
c
,
d
?
R
+
,求证:
1?
abcd
????2

a?b?db?c?ac?d?bd?a?c
证:记
m
=
abcd

???
a?b?db?c?ac?d?bd?a?c

a
,
b
,
c
,
d
?
R
+


m?
abcd
????1

a?b?c?da?b?c?ac?d?a?bd?a?b?c
∴1 < m < 2 即原式成立。
例4、当
n
> 2 时,求证:
log
n
(n?1)log
n
(n?1)?1

证:∵
n
> 2 ∴
log
n
(n?1)?0,log
n
(n?1)?0
< br>?
log
n
(n
2
?1)
?
?
lo g
n
(n?1)?log
n
(n?1)
?
?
?
log
n
(n?1)log
n
(n?1)?
?< br>?

?
22
??
??
2
2

n
> 2时,
log
n
(n?1)log
n
(n?1)?1

三、小结:
四、练习:
1、设
n
为大于1的自然数,求证
11111
??????.

n?1n?2n?32n2
1352n?11
)?.
2、设
n为自然数,求证
(2?)(2?)(2?)?(2?
nnnnn!
选修4_5 不等式选讲


课 题: 第11课时 几个着名的不等式之一:柯西不等式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前面 已经介绍的贝努利不等式外,本节还将讨论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平均不等式等
着名不等式。这些不 等式不仅形式优美、应用广泛,而且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
1、什么是柯西不等式:
定理1:(柯西不等式的代数形式)设
a,b,c,d
均为实数,则
(a< br>2
?b
2
)(c
2
?d
2
)?(ac?bd )
2

其中等号当且仅当
ad?bc
时成立。
证明:
几何意义:设
?< br>,
?
为平面上以原点O为起点的两个非零向量,它们的终点分别为A(
a,b< br>),
B(
c,d
),那么它们的数量积为
?
?
??ac?bd


|
?
|?a
2
?b
2

|
?
|?c
2
?d
2

所以柯西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就是:
|
?
|?|
?
|?|
?< br>?
?
|

其中等号当且仅当两个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即两个向量共线)时成立。
2、定理2:(柯西 不等式的向量形式)设
?

?
为平面上的两个向量,则
|
?
|?|
?
|?|
?
?
?
|

其中 等号当且仅当两个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即两个向量共线)时成立。
3、定理3:(三角形不等式)设
x
1
,y
1
,x
2
,y
2
,x< br>3
,y
3
为任意实数,则:
分析:
思考:三角形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4、定理4:(柯西不等式的推广形式):设
n
为大于1的自然数,
a
i
,b
i

i?
1,2,…,
n

为任意实数,则:
?
a
i
i?1
n
2
其中等号当且仅当
?
b
i
?(
?
a
i
b
i
)
2

2
i?1i ?1
nn
b
b
1
b
2
????
n
时成立(当
a
i
?0
时,
a
1
a
2
a
n
约定
b
i
?0

i?
1,2,…,
n
)。


证明:构造二次函数:
f(x)?(a
1< br>x?b
1
)
2
?(a
2
x?b
2
)
2
???(a
n
x?b
n
)
2

即构造了一个二次函数:
f(x)?(
?
a
i
)x?2(
?
a
i
b
i
)x?
?
b
i

2
2
2
i?1i?1i?1
nnn
由于对任意实数
x
f(x)?0
恒成立,则其
??0

即:
??4(
?
a
i
b
i
)?4(
?
a
i)(
?
b
i
)?0

2
22
i?1 i?1i?1
nnn
即:
(
?
a
i
b
i< br>)?(
?
a
i
)(
?
b
i
)

2
22
i?1i?1i?1
nnn
等号当且仅当
a< br>1
x?b
1
?a
2
x?b
2
???a
n
x?b
n
?0

即等号当且仅当
b
b
1
b
2
????
n
时成立(当
a
i
?0
时,约定
b
i
?0

i?
1,2,…,
n
)。
a
1
a
2
a
n
如果
ai

1?i?n
)全为0,结论显然成立。
柯西不等式有两个很好的变式:
2
(
?
a
i
)< br>2
a
i
?
变式1 设
a
i
?R,bi?0(i?1,2,?,n),
?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i?1
b
i
?
b
i
n
2
a
i
(
?
a
i
)
变式2 设ai
,b
i
同号且不为0(i=1,2,…,n),则:
?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i?1
b
i
?
a
i
bi
n
b
1
?b
2
???b
n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
a
2
?b
2
?1
x
2
?y
2
?1
,求证:
|ax?by|? 1

例2、设
a,b,c,d?R
,求证:
a
2
?b
2
?c
2
?d
2
?(a?c)
2
?( b?d)
2

例3、设
?
,
?
,
?为平面上的向量,则
|
?
?
?
|?|
?
??
|?|
?
?
?
|

例4、已知
a ,b,c
均为正数,且
a?b?c?1
,求证:
方法1:
方法2:(应用柯西不等式)
1
n
例5:已知
a
1

a
2
,…,
a
n
为实数,求证:
?
a
i
?(
?
a
i
)
2

n
i?1i?1
2
n
111
???9

abc
分析:


1
推论:在
n
个实数
a
1

a
2
,…,
a
n
的和为定值为S 时,它们的平方和不小于
S
2
,当且仅当
n
1
a
1
?a
2
???a
n
时,平方和取最小值
S
2

n
三、小结:
四、练习:
n
1、设
x
1
,x
2
,…,x
n
>0
, 则
?
i?1
?
x
i
1?x
i
n
?
?
i?1
n
x
i

n?1
n
x
i
?1
求证:
?
x
i
?2
?
x
i
x
j
. 2、设
x
i
?R
(i=1,2,…,n)且
?
1?x
i?1i?1 1?i?j?n
i
3、设
a
为实常数,试求函数
f(x)?sinx(a?cosx)
(
x∈R
)的最大值.
4、求函数
f(x)?a?sinx?bc osx

(0,)
上的最大值,其中
a,b
为正常数.
2
五、作业:
1、已知:
a
2
?b
2
? 1

m
2
?n
2
?2
,证明:
?2?am ?bn?2

?



选修4_5 不等式选讲
课 题: 第13课时 几个着名的不等式之三:平均不等式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定理1:如果
a,b?R
,那么
a
2
?b
2
?2ab
(当且仅 当
a?b
时取“=”)
证明:
a
2
?b
2
?2ab?(a?b)
2

1.指出定理适用范围:
a,b?R

强调取“=”的条件
a?b

2、定理2:如果
a,b
是 正数,那么
a?b
?ab
(当且仅当
a?b
时取“=”)
2
证明:∵
(a)
2
?(b)
2
?2ab

a?b?2ab

即:
a?ba?b
?ab
当且仅当
a?b

?ab

22
注意:1.这个定理适用的范围:
a?R
?

2.语言表述: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3、定理3:如果
a,b, c?R
?
,那么
a
3
?b
3
?c
3
?3abc
(当且仅当
a?b?c
时取“=”)
证明:∵
a
3
?b
3
?c
3
?3abc?(a?b)
3< br>?c
3
?3a
2
b?3ab
2
?3abc


a,b,c?R
?
∴上式≥0 从而
a
3
?b
3
?c
3
?3abc

指出:这里
a,b,c?R
?

a?b?c?0
就不能保证。
推论:如果
a,b,c?R
?
,那么
a?b?c
3
?abc
。(当且仅当
a?b?c时取“=”)
3
证明:
(
3
a)
3
?(
3
b)
3
?(
3
c)
3
?3
3
a?
3
b?
3
c

4、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


①.如果
a
1
,a
2
,?,a
n< br>?R
?
,n?1且n?N
?
则:
n
a
1< br>?a
2
???a
n
叫做这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
n
a
1
a
2
?a
n
叫做这n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
②.基本不等式:
a
1
?a
2
???a
n

n
a
1
a
2
?a
n

n?N
*
,a
i
?R
?
,1?i?n

n
这个结论最终可用数学归纳法,二项式定理证明(这里从略)
语言表述: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③.
a?b
?ab
的几何解释:
2

a?b
为直径作圆,在直径AB上取一点C,过C作弦DD’?AB 则
CD
2
?CA?CB?ab

从而
CD?ab
,而半径
二、典型例题:
例1、已知
a, b,c
为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证:
a
2
?b
2
?c
2
?ab?bc?ca

证:∵
a
2
?b
2
?2ab

b
2
?c
2
?2bc

c
2
?a
2
?2ca

以上三式相加:
2 (a
2
?b
2
?c
2
)?2ab?2bc?2ca


a
2
?b
2
?c
2
?ab?bc?ca

例2、设
a,b,c
为正数,求证:
(ab?a?b?1)(ab ?ac?bc?c
2
)?16abc

例3、设
a
1
a
2

a
3
,…,
a
n
为 正数,证明:
a?b
?CD?ab

2
a
1
?a
2
???a
n
n

?
111
n
????
a
1
a
2
a
n
例4、若
x,y?R
,设
Q(x,y)?
H(x,y)?
2
1?
?
xy
?
x?y
x
2
?y
2

A(x,y)?

G(x,y)?xy

2
2
求证:
Q(x,y)?A(x,y)?G(x,y)?H(x,y)

加权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
x?y
2
x
2
?y2
?2xyx
2
?y
2
?x
2
?y
2
x
2
?y
)???
证:∵
(

2442< br>x
2
?y
2
x?y
∴即:
Q(x,y)?A(x,y )
(俗称幂平均不等式)
?
22


由平均不等式
A(x,y)?G(x,y)

H(x,y)?
2xy2xy
??xy?G(x,y)
即:
G(x, y)?H(x,y)

x?y
2xy
综上所述:
Q(x,y)?A( x,y)?G(x,y)?H(x,y)

三、小结:
四、练习:
五、作业:
1125
1、若
a?b?1,a,b?R
?
求证
(a?)
2
?(b?)
2
?

ab2
11
证:由幂平均不等式:
(a?)
2
?(b?)
2
?ab
(a?
11
?b?)
2
ab

2


选修4_5 不等式选讲
课 题: 第15课时 利用柯西不等式求最大(小)值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柯西不等式:
?
a
i
i?1n
2
?
b
i?1
n
2
i
?(
?
a
i
b
i
)
2

i?1
n
二、典型例题:
例1、把一条长是m的绳子截成三段,各围成一个 正方形。怎样截法才能使这三个正方形的面
积和最小?
例2、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OB的 直角边为1,在这个三角形内任意取一点P,过P分别引
三边的平行线,与各边围成以P点为顶点的三个 三角形(图中阴影部分),求这三个三角形面积和
的最小值,以及取到最小值时点P的位置。
分析:
三、小结:
四、练习:
五、作业:


选修4_5 不等式选讲
课 题: 第16课时 数学归纳法与不等式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数学归纳法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命题在n=1(或n
0
)时成立,这
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n=k时命题成立,再证明n=k+ 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递推的依
据。实际上它使命题的正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限。证明时,关键是k +1步的推证,要有目标
意识。
二、典型例题:
例1、证明:
1
3
?2
3
?3
3
???n
3
?(1?2?3??? n)
2

例2、设
x??1

n?N
*
,证明贝努利不等式:
(1?x)
n
?1?nx

a
n
?b
n
a?b
n
?()
。 例3、设
a,b
为正数,
n?N
,证明:
22
*
例4、设数 列{a
n
}的前n项和为S
n
,若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都有S
n< br>=
n(a
1
?a
n
)
,证明{a
n
}
2
是等差数列。 (94年全国文)
例5、已知数列
8·1
1 ·3
22
,得,…,
8·n
(2n?1)
2
·(2n?1)
2
,…。S
n
为其前n项和,求S
1
、S
2
、S
3

S
4
,推测S
n
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93年全国理)
解:计算得S
1

8
,S
2

24
,S
3

48
,S
4

80
, 猜测 S
n

(2n?1)
9
254981
2
(2n?1 )
2
?1
(n∈N)
【注】 从试验、观察出发,用不完全归纳法作出 归纳猜想,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严格证明,
这是探索性问题的证法,数列中经常用到。 (试值 → 猜想 → 证明)
【另解】 用裂项相消法求和
例6、设a
n

1×2

2×3
+…+
n(n?1)
(n∈N),证明:1
n(n+1)n
<
1
(n+1)
2

22
三、小结:
四、练习:


五、作业:
1、设f(log
a
x)=
a(x
2
?1)
, ①.求f(x)的定义域; ②.在y=f(x)的图像上是否存在两个不
x(a?1)
2< br>同点,使经过这两点的直线与x轴平行?证明你的结论。 ③.求证:f(n)>n (n>1且n∈N)。
2、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
=1,a< br>n
=a
n?1
cosx+cos[(n-1)x], (x≠kπ,n≥2且n∈N)。①.求
a
2
和a
3
; ②.猜测a
n
,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测。
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cos
x
·cos
2
x
2
2
·cos
x
2
3
·…·cos
x
2
n

sinx
x< br>(81年全国高考)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6
2n?1
+1 (n∈N)能被7整除。
2
n
·sin
2
n

逆否命题高中数学课本-高中数学168种题型


高中数学校本教材申请-招聘高中数学老师条件


高中数学第五册-河南省高中数学竞赛报名


人教版 b 高中数学必修1 教案 全-高中数学必修二圆与方程ppt


高中数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含义-关于高中数学的纪录片


高中数学必修四平面向量知识点归纳-最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无生试讲视频资源-高中数学一年能学完吗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培优教案-高中数学必修1至5定理及公式



本文更新与2020-10-07 08: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11904.html

人教版选修4-5教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