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高一数学校本课程校本课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07 21:00
tags:高中数学校本课程

高中数学研讨发言-高中数学不等式问题

2020年10月7日发(作者:甘宇平)


校本课程教案
王乐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让学生明确数学思维具有变通性.
3.让学生明确高中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明确数学思维的特点,并能合理的加以应用.
2.明确数学解题思维全过程.
3.了解提高解题能力的技巧.
难点:对数学思维的特点的理解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
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
数学问题千 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要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 的设想和解题方案。要想在解题过程中灵
活的变通需做到:
(1) 善于观察
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
1


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
过表面现象看 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观察看起来是一
种表面现象,但实际上是认识事物内部 规律的基础。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例子
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例1 已知
a,b ,c,d
都是实数,求证
a
2
?b
2
?c
2
?d
2
?
(
a?c
)
2
?
(
b ?d
)
2
.

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要证的
结论的右端与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而
左端可看作是点到原点的距离公式。根据其特点,
可采用下面巧妙而简捷的证法,这正是思维变通的体现。
证明 不妨设
A(a,b),B(c,d)
如图1-2-1所示,

AB?
(
a?c
)
2
?
(
b?d
)
2
.


y
A(a,b)
B(c,d)

1

2

1
x
OA?a
2
?b
2
,OB?c
2
?d
2
,


?OAB
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

OA?OB?AB
当且仅当O在AB上时,等号成立。
因此,
a
2
?b
2
?c
2
?d
2
?
(< br>a?c
)
2
?
(
b?d
)
2
.
例2 已知二次函数
f
(
x
)
?ax
2
?bx?c?
0(
a?
0),
满足关系
f(2?x)? f(2?x)
,试比较
f(0.5)

f(
?
)
的 大小。
思路分析 由已知条件
f(2?x)?f(2?x)
可知,在与
x ?2
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
数值相等,说明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
x?2
对称, 又由
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可根据该函数的大致
2


y
图像简捷地解出此题。
解 (如图1-2-2)由
f(2?x)?f(2?x)


f(x)
是以直线
x?2
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它与
x?2
距离越近的点,函数值越小。
O
2 x

1

2

2
?2?0.5?2?
?
?f(0.5)?f(
?
)

(2) 善于联想
联想是问题转化的桥梁。稍具难度的问题和基础知识的联系,都是不明 显的、
间接的、复杂的。因此,解题的方法怎样、速度如何,取决于能否由观察到的特
征,灵活 运用有关知识,做出相应的联想,将问题打开缺口,不断深入。同样我
们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如何联想.
?
x?y?2
例1 解方程组
?
.
?
xy? ?3
这个方程指明两个数的和为
2
,这两个数的积为
?3
。由此联想 到韦达定理,
x

y
是一元二次方程
t
2
?2t?3?0
的两个根,
?
x??1
?< br>x?3
所以
?

?
.可见,联想可使问题变得简单。
?
y?3
?
y??1
2
y?x?z
.

例2 若
(
z?x
)
2
?
4(
x?y)(
y?z
)
?
0,
证明:
思路分析 此题一般是通 过因式分解来证。但是,如果注意观察已知条件的
特点,不难发现它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相似。于是 ,我们联想到借助一元二
次方程的知识来证题。



3






证明 当
x?y?0
时,等式
(
z?x
)
2
?
4(
x?y
)(
y?z
)
?
0

可看作 是关于
t
的一元二次方程
(
x?y
)
t
2
?
(
z?x
)
t?
(
y?z
)
?
0
有等根的条
件,在进一步观察这个方程,它的两个相等实根是1 ,根据韦达定理就有:

y?z
?1

2y?x?z

x?y

x?y?0
,由已知条件易得
z?x?0,

x?y?z
,显然也有
2y?x?z
.
(3) 善于将问题进行转化
数学家G .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数学解题是命题的连续变换。可见 ,
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才能完成的。转化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
方法。那么怎 样转化呢?概括地讲,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把抽象问
题转化成具体问题,把未知问题转化成 已知问题。在解题时,观察具体特征,联
想有关问题之后,就要寻求转化关系。

例1
如果函数
f(x)?x?bx?c
对任意实数t都有f(2+t)=f (2-t),比较
2

f(2),f(1),f(4)的大小关系



解析 转化为在同一个单调区间上比较大小问题.

由f(2+t)=f(2-t)知f(x)的对称轴为x=2.

∴f(x)在[2,+∞)上为单调增函数.

4




例2 已知非空集合A={x|x2-4mx+2m+6=0,x∈R},若
A
?
R
?
?
?
求实数m
的取 值范围(R-表示负实数集,R+表示正实数集).

解 设全集U={m|Δ=16m2-8m-24≥0}



< br>?
3
?
?
?
mm??1或m?
?
.
2
??

方程x2-4mx+2m+6=0的两根均非负的充要条件是
?
m?U,
3
?
4m?0,可得m?.
?
2
?< br>2m?6?0,
?


A
?
R
?
?
?
时,
?
3
?
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
mm?
?
.

2
??

A
?
R
?
?
?
时,
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m|m≤-1}.
思维变通性的对立面是思维的保守性,即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一个人用
同一种思维方法解决若干问题以后,往往会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解决以后的问题。< br>它表现就是记类型、记方法、套公式,使思维受到限制,它是提高思维变通性的
极大的障碍,必须 加以克服。
综上所述,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进行问题转化,是数学思维变通性的
具体体 现。要想提高思维变通性,必须作相应的思维训练。

5
























6














第二课时

数学解题思维过程
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指从理解问题开始,从经过探索思路,转换 问题直至
解决问题,进行回顾的全过程的思维活动。
在数学中,通常可将解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审题。包括认清习题的条件和要求, 深入分析条件中的各个元
素,在复杂的记忆系统中找出需要的知识信息,建立习题的条件、结论与知识和
经验之间的联系,为解题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是寻求解题途径。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组合的试验,尽可能将习题化
7


为已知类型,选择最优解法,选择解题方案,经检验后作修正,最后确定解题计
划。
第三 阶段是实施计划。将计划的所有细节实际地付诸实现,通过与已知条
件所选择的根据作对比后修正计划, 然后着手叙述解答过程的方法,并且书写解
答与结果。
第四阶段是检查与总结。求得最终结果 以后,检查并分析结果。探讨实现
解题的各种方法,研究特殊情况与局部情况,找出最重要的知识。将新 知识和经
验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
所以:第一阶段的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
第二阶段的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
的积 极的尝试发现过程,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第三阶段的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 ,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
第四阶段的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 一
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在制定计划寻求解法阶段,最好利用下面这套探索方法:
(1) 设法将题目与你会解的某一类题联系起来。或者尽可能找出你熟悉的、
最符合已知条件的解题方法。
(2) 记住:题的目标是寻求解答的主要方向。在仔细分析目标时即可尝试能
8


否用你熟悉的方法去解题。
(3) 解了几步后可将所得的局部结果与问题的 条件、结论作比较。用这种办
法检查解题途径是否合理,以便及时进行修正或调整。
(4) 尝试能否局部地改变题目,换种方法叙述条件,故意简化题的条件(也
就是编拟条件简化了的同类题)再 求其解。再试试能否扩大题目条件(编
一个更一般的题目),并将与题有关的概念用它的定义加以替代。
通过以下探索途径来提高解题能力:
(1) 研究问题的条件时,在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可 画出相应图形或思路图
帮助思考。因为这意味着你对题的整个情境有了清晰的具体的了解。
(2) 清晰地理解情境中的各个元素;一定要弄清楚其中哪些元素是给定了的,
即已知的,哪 些是所求的,即未知的。
(3) 深入地分析并思考习题叙述中的每一个符号、术语的含义,从中找出 习
题的重要元素,要图中标出(用直观符号)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并试着
改变一下题目中(或 图中)各元素的位置,看看能否有重要发现。
(4) 尽可能从整体上理解题目的条件,找出它的特点,联想以前是否遇到过
类似题目。
(5) 仔细考虑题意是否有其他不同理解。题目的条件有无多余的、互相矛盾
的内容?是否还缺少条件?
(6) 认真研究题目提出的目标。通过目标找出哪些理论的法则同题目或其他
元素有联系。
9


(7) 如果在解题中发现有你熟悉的一般数学方法,就尽可能用这种方 法的语
言表示题的元素,以利于解题思路的展开。
(5) 一个更一般的题目),并将与题有关的概念用它的定义加以替代。
(6) 分解条件,尽可能将分成部分重新组合,扩大骒条件的理解。
(7) 尝试将题分解成一串辅助问题,依次解答这些辅助问题即可构成所给题
目的解。
(8) 研究题的某些部分的极限情况,考察这样会对基本目标产生什么影响。
(9) 改变题的一部分,看对 其他部分有何影响;依据上面的“影响”改变题
的某些部分所出现的结果,尝试能否对题的目标作出一个 “展望”。
(10)
万一用尽方法还是解不出来,你就从课本中或科普数学小册子中找一个
同类题,研究分析其现成答案,从中找出解题的有益启示。











10

教师信息化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如何玩转高中数学


安徽省高中数学优质课大赛-高中数学必修五电子书北师大版


高中数学教学新设想-高中数学第一课课笔记


山香高中数学试讲-2019年珠海高中数学解题比赛


人教版高中数学圆公式-高中数学选修4-5不等式秒杀技巧


大连高中数学家教-高中数学新的高考范围


高中数学直线与圆例题解析-广东高中数学教材版本


高中数学数列阶差法例题-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本文更新与2020-10-07 21: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12687.html

高一数学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