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018年09月19日19时14分30秒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21 00:08
tags:考研政治资料

和蔼可亲的意思-一品黄鹤楼

2020年10月21日发(作者:双思贞)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总分70,考试时间9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 3年第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
阁中鸽,鸽飞阁 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 运动的衡量尺度 B. 运动的内在原因
C. 运动的普遍状态 D. 运动的存在方式
2. (2013年第 2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
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 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赶出去,
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 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
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 主观联系 B. 必然联系
C. 因果联系 D. 本质联系
3. ( 2012年第2题)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
节都 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4. (2011年第1题)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
导的优 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
越长越好。但太长 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
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 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
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 注重量的积累 B.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 坚持适度原则 D. 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5. (2010年第2题)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 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
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 有其因必有其果
6. (2010年第3题)下面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 北极熊无处可去
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 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 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 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 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7. (2009年第1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 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
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 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 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8. (2008年第2题)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 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
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 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
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 客观性 B. 有限性
C. 相对性 D. 一维性
9. (2007年第1题)“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0. (2007年第2题)“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日吾不能,是诚 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吾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 要区分可能性和不
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 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 对人是否有利
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 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11. (2006年第1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 变是世界的本原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2. (2015年第1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
“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
能种 出水稻来。”这表明
A. 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B.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 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13. (2014年第1题)爱迪生在 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
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 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
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 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14. (2012年第1题)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
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
不出 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 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 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 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 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15. (2009年第2题)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 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 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 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 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6. (20 08年第3题)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
便问他:“你讲的 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
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 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
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17. (2006年第2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
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2. 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
均不得分。
1. (2015 年第17题)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 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
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
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 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
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 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
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
A. 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 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D. 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2. (2015年第18题)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
的骑车走 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
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 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
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 。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A. 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B. 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 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D. 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3. (2014年第17 题)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
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 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
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 ,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
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 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
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 间距今约2 300多万年。这
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 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B. 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D.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4. (2012年第17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 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 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5. (2010年第17题)从2 0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
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 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
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 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
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 ”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
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 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
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 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语词的
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 人们的意识
A. 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 取决于语词含义的改变
C.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 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6. (2009年 第17题)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
面前,人们应该主动积 极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A.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 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7. (2007年第17题)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 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
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 观念的东西是移人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
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8. (2007年第18题)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 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


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 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
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 ,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
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9. (2007年第19题)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 10
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
失望, 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
示是
A.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 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10. (2006年第18题)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
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5. 分析题
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1. (2015年第34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 br>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词中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
村,让 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李克强总理20日下午在杭
州会见出席大会的中 外代表并同他们座谈,他表示,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
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 想维度。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
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催生了许 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
了上千万就业岗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学生因此实现了 事业梦、人生梦。目前,全世
界网民数量达到了30亿人,普及率达到40%,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网络互 联、信息互通。即
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一角,只要接入互联网,就接入了人类这个大家庭。同住地球村的 “居
民”,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极大地拉近了距离。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
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形成了世界网络大市场;一个短小的视频通过全世界网民
的点击,可以 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宠儿;提供高速的移动通信和无线宽带服务.几
乎已是各国旅游“设施”的 标配。 当然,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
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 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到底是
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 “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从
这样的视野来看,已走过20年岁月的中国互联网。站在了 大有可为的新起点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1日) 材料2 中国互联网从1994年全功 能接入
国际互联网至今,实现了20年的高速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一再突破,而且带来了新的思


维理念.有人把它概括为“互联网思维”。对何谓“互联网思维”目前还没有定论。然而,打破
思维定势、主动革新自我是互联网思维不变的主题,意味着“便捷、互动、用户至上”等理念。
这些理念让人们不断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与变革。 如果把沃尔玛等传统龙头企业比
作大象. 那么互联网上的小商户只能叫蚂蚁。数百万只蚂蚁聚合起来,吃掉大象并非没有可
能。试想,如果没有互 联网,任何一家传统商业企业要想把数百万个商家和近亿客户装进来
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去中心 化的互联网更有利于“蚂蚁”生存,“大象”要彻底摆脱危机,
可能就要让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变成“蚂蚁 ”,至少自身要具备“蚂蚁”的特性。道理很简单,在
互联网环境下与灵活的“蚂蚁军团”作战,庞大的 体量以及传统组织形式带来的大企业病,很
可能让“大象”的优势转变为劣势。只有彻底改变基因,让“ 大象”内部产生无数个热衷创业的
“蚂蚁”,这仗才有的打。毕竟,和蚂蚁打仗,大象有力用不上,但更 庞大、更强大的蚁群则
能成为最后的胜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5月26日等)
(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 “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
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 (2)怎样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
2. (2014年第34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
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
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 秸秆。虽然粉碎还
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 秆,
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 br>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
县市 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
要,让原本难以处 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
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茵渣,四处堆积,臭气难
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 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
招商引资。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
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 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
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 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
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 格合理,而很
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 菇,变成了
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而,如果将有< br>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
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2/3,其中 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
差。 在深入调研 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
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 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
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 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
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 。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
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 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
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 入。 摘
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 环,处理不再难”
中“巧”在何处?(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3. (2012年第34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 瓶.但他
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
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

量是小碎片质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
陨石 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
物理学家雅各布. 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材料2 迪迪.艾
伦年轻 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
浪子》剪辑时,犯了 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
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了第二个镜 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
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已经到达的目的地场 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
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 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
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 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
那是一株地莓,它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 果实,唯
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
出了最 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
个错误的本身,其实 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
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 到了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
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 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
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 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
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 这种剪辑效果让所
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 了!
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
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
要轻易扔掉 ,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
知其原貌 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
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4. (2011年第34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
由 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
减少垃圾。然而 。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
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 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
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 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
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 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
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错地 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
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的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 —别把垃圾放错了
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 同的
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
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
之?20 09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为名
义的“绿色帐户 ”活动。何为绿色帐户?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
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 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帐户”的实践说明,办法是可以
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 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
多想出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1) 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
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 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5. (2009年第34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 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
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 两付不同的处方。给


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 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
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 病是由于饮
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
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
所以 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
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
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戳的意思-绘画英语怎么读


什么什么什么害-稼穑是什么意思


进修班-辅导君官网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温泉疗养


fable-holy是什么意思


巷道读音-驰骋的拼音


skull怎么读-克丁克卯


榄仁树-俄语字母手写体



本文更新与2020-10-21 00: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14744.html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018年09月19日19时14分30秒的相关文章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018年09月19日19时14分30秒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