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21 00:48
tags:考研政治资料

滞纳金英文-中肯的意思

2020年10月21日发(作者:段暄)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3、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
之否定规律、对立统
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
原因与结果、
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与价值


5、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
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①谁为第一性 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
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 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
主义者;
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区别: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先于物质世
念、意志;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由此派生;
极端主张:唯我论
万物皆备于我;吾心即宇宙;
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
物质世界是这种客观精神的外化
或表现。
事 在理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存在就是被感知;人是万物的尺上帝创造世界;理念是事物存在


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
上学、不彻底;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的根据和模仿的原型。



3.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产生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
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
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②基本特征
? 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
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
的、阶级性要求的。
科学性,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
反复检验;
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革
命的思想体系;



③其他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
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
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成果,毛泽东思想;
第二成果,邓小平理论;
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 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主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
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奠定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
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
动;
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的形式、特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
的对象性活动;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①主体与客体
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相互作 用通过改造与被改造,即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
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



二、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四个决定性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
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论思想正确与否,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
恩格斯: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
反映。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学作用,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
能力与作用。


2.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
特征之一;
②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作性过程。
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
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
复制当前对象,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能动的反映现实,能动的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转化为现
实。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计划
性。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
(一)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其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二)二者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决定了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时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
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2.系统
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
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整体性,是最基本特
征本质属性)
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整体性观点要求:观察处 理问题时着眼有机整体,在总览全局的前
提下,认识处理好局部问题,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发展,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的范畴,
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
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
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
趋灭亡的事物;
根本区别: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生事物的成长。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
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新方法、新体制、


新科技。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状态
质变、量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1.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
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二者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质变互相转化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发展状态按照: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
复,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永不停息。

4.方法论意义
①坚持适度原则。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
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及量的范围、幅度、限度;
事物的度,有其关节点。关节点,指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
认识度,才能确切把握事物的质。


②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③重视量的积累。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量变)和阶段性(质变)
的统一,
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
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
1.肯定、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

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
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
定。

2.辩证的否定观
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
是发展和抛弃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式: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3.辩证的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一,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
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①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代表着否定方面的
新生事物是旧事物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
大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则是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③新生 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的,吸取了旧事物的优
点,又克服了它的缺点,并增加了旧事物所容纳不 了的新内
容,因而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④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的
根本利益,故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二,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


一切。

4.否定之否定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的辩证过程。
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过程;一个“仿佛回到原
来出发点的过程”; < br>第三阶段的“否定之否定”和第一阶段的“肯定”有着现象上的相
似,但不是第一阶段的重复,而 是更高阶段发展的新形态。——为
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方向、新道路。
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
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
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5.事物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发展方向上,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发展道路上,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曲折性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显著特征;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反对两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循环论、直线轮。

6.事物发展趋势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到的问题;


②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动力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 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
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 一个矛盾体中;
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
展;
? 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分离。
? 关系:①同一性,是相对的,其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斗争性,是绝对的,其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
恒的;
③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内在根据;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
体中存在和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促进


中各自得到发展;
使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
面转化。
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贯穿于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之中。
②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矛盾(内因),也离不开外部矛盾(外
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
展过程中都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方法论意义:①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②善于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 特殊性,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
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内涵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
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活的灵魂,我们工作的基本方法;
意义: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方法论: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并用;
注意:坚持它,就必须反对“一刀切”“一哄而起”

? 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
①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
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其存在是暂时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②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
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都包含着普遍
性。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互相转化。

3.矛盾的不平衡性
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 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


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及矛盾的主
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
其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
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关系: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次要
矛盾也比较容易解决;
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次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
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互相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中,其对立双方中处于支
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矛盾的次要方面,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次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
用;
二者可互相转化。



4.矛盾的方法论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
面和次要方面间的辩证关系;
重 点论,就是看到两方面的同时,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
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 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及变化发展的内心动因;
是贯彻于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三、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一)现象和本质
是揭示客观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区别与对立
①现象,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从反面歪曲体现事物本质的现象;≠标志主观反映
范畴的错觉。


②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③区别:
现象 本质
个别的、片面同类现象的共
的; 性;
多变的、易逝相对稳定的;
的;
表现于外,表面深藏于内,深刻
的,感官可直接的,靠理性思维
感知的;
丰富多样的。

2.辩证统一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二)必然和偶然
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
一对哲学范畴。
1.含义
把握;
单纯的。


? 必然性,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
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居支配地位,决
定事物发展的前途方向。
?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
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
不确定趋势;
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外部的原因,居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事物的趋
势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
点和偏差。
2.关系
不同
产生原因
必然性 偶然性
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
本矛盾 条件
表现形式 比较稳定,时 空上较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
确定,是同类事物普定的,事物发展中的个别
遍具有的趋势 表现
在事物发支配地位,决定事物从属地位,起促进或延缓
展中的地发展的方向
位作用

作用,使发展确定趋势带
有一点特点和偏差


联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为
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是必然性的表
现形式和补充;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原因和结果
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1.关系特点
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并非所有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有因果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作用、转化;

2.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四)可能与现实
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1.关系
? 现实性,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
的可能性;
?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 可能性的复杂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依存。
注意区分:可能—现实;
可能—不可能;
现实的可能—抽象的可能(非现实可能),看根据条
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
多种可能性(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
2.方法论意义——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
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五)形式和内容
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法的一对范畴。
1.关系——对立统一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统一体;
二者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
内容决定形式,所以要注意内容——反对“形式主义”。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区别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联系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


互制约的;
发展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不联系的;
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 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
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
曲折前进过程 ; 质的飞跃;
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一切,全盘否定;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循环论,直线论;

辩证统一;

矛盾 事 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
己运动的泉源,是事物发展物的变化看做是单纯外力
的根本原因。 推动的结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一刀切、一哄而起;

均衡论和一点论

第四节 认识论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①把反映论原理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先验论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到感觉和物;


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③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
活动;
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发展动力;

2.特征:①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
的、物质的);
②是有意识的、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③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发
生的;
历史性 ,实践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无止境发
展的,因为世界是无限的;实践受历史条件限制。

3.实践的作用,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
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 认识,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认识在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⑤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归宿、全部基础。



中产生);

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认识的领域,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抓住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人们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认识—为
了应用而学习;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不是认识问题,而是
实践问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要坚持实 践第一的观点,树
立实践应有的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认识 实践,指导作用。
? 认识一经产生,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
? 正确的 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
方法,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取得成功;
? 错误的认识,对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四、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1.二者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性: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
反映, 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
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
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是认识的低级形式,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统一性: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论的唯物论;
? 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
? 二者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渗透着主体的理性成分;
理性认识,包含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
没有感性的理性是空洞的,没有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
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①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②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实践
意义:①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②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
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感性认识?理性认
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行,这是因为 :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表现为:


实践?认 识?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低级阶段?高级阶段,永无止
境的前进运动。
认识发展的无限过程,形式上:循环往复,实质上:前进上升。

3.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四)群众路线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
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主体;
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来;认识到实践中去,
也是回到群众的实践去;
? 辩证法:[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实践?认识?实践],
群众路线:[群众?领导?群众],三者是一致的。

六、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真理的客观性
?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
?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


1.含义
? 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①就真理的客观性,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承认客观真理,
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②就人类认识的本质,
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③就真理的发展,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 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①广度上,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
②深度上,是对客观世界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乎正确的认识,有待
深化;
③进程上,是对事物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2.关系
①是统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②相互联系,相互包含。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③二者辩证转化。
真理,是由相对 ?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
由相对真理?绝对真理,过程的一个环节。

3.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①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是绝对性和 相对性的统一,?对它的科学态
度: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马列毛的坚持和发展;
②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教条
主义、经验主义;
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
意性,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三)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的具体性
内容上,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
的统一;
形式上,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2.包含的内容、要求
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
超出一定范围互转。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1.真理vs实践,关系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客观的一致;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具
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无其他标准;
凡经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便当前的实践不能,最终也会被以
后的实践裁决;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
一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实践检验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五)真理和价值
1.哲学范畴的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
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①主体的需要和利益;②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2.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追
求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认识改造世界,创造实现
价值。

3.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体现: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革命性的统一;②坚持真理与
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③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
放的 统一。

第五节 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含义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
方式。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

2.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
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指意识形态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
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3.两种历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制约。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


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对生产力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不适应时,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2.二者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推
动者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 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 定其性质、发展变化方向;生
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和服从于发展的客观
要求 。
? 意义:①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
②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③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和制定路线、
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1.含义
经济基础,即经济结构,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适应的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并
与之适应;
思想上层建筑,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自己
的实现。

2.相互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方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为: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a.服务方向上,一方面保护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另一面排除反
对自己的对立物;
b.服务方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调控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
c.服务效果上,既促进又阻碍。

3.二者之间的矛盾性。
①新建立的上层建筑总有不完善之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


要求;
②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有脱离经济
基础的倾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上得到反映,造成上层
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
④生 产力发展,要求变革陈旧的经济基础,维护旧有经济基础的
上层建筑,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矛盾趋于尖锐。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律
? 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 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总钥匙,从经济基础中科学说明:每一< br>历史时期の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宗教、哲学及其他观念形式;
? 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 进行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
? 对深刻理解自觉实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针、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矛盾的产 生和发展;收到经上矛盾的制约,其解决有赖于经上
矛盾的解决。

(二)生产力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整个社 会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基本结
构,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
决定力量。

(三)阶级斗争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同一社会
形态的量变中。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
造者;
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
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卷筒印刷-在期间的英文


日语自我介绍-东床快婿典故


tern-前仰后合


赴美留学咨询-月台是什么意思


忧愁的反义词-英语学科网初中


次的拼音-酞


周到-你也一样用英语怎么说


洗澡什么意思-铰的拼音



本文更新与2020-10-21 00:4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14822.html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2020年考研政治复习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