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21 01:12
tags:考研政治资料

AAT-tangerine

2020年10月21日发(作者:崔峰)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百喻 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
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 ,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
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 不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
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 是适度原则。A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D表述错误,现象表
现本质的。只有B与题干相符,所以 答案为B。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 ,
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
就 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前 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
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 定的目的服务。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后一句'自由'倒


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 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体现出来的是唯意志论,
所以正确答案为A。
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
等,40万元 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一
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 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A.20% B.50% C.100% D.200%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 值部分。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 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
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 用剩余价值率来
表示:m′=mv。此题中资本家投资100万,一轮生产后总资本达到了120万,说 明剩余价
值是20万。购买劳动力支付10万,也就是指可变资本是10万。所以剩余价值率为
2010=200%。
4.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 方面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西方资本主义 金
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
A.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B.技术创新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C.全面私有化与放松金融监管
D.去工业化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答案:A
、【解析】这是2016年考纲的新 增考点“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
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 推动者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不断
提高。在金融垄断资本的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 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所占的 比例越来越
大;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面对激烈竞争,实体经济部门不得不把利润的一部分< br>投向金融领域,导致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
业就业 人数逐步增加;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金融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


主义 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不仅给资本主义
经济,也给全球经 济带来灾难。
二、多选题
17.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 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
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 ,有的金黄酥
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显
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C.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答案:ACD
【解析 】此题中“一沙一世界”体现出来的是: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人们
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 日益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
到对世界整体的认识。而B选项本身表 述错误,事物的本质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认识的
变化而变化。所以答案为ACD.
1 8.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
蕴涵着时间一维性 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答案:ABD
【解析此题考察时间的一维性 。一维性指一去不复返,即不可逆性。A指的是悠闲的彩
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 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B指的是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 青春年华。D.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
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C .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
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 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
狂风。强调的是一种现象。所以此题的答案为ABD.
19. 马克思说:“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
而与此相对立,资本 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
力发展的界限。”这段论述表明
A.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B.经济危机的发生根本上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资本积累与无限扩大生产也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D.经济危机的发生与群众的贫穷及其消费能力受到限制有关
答案:BCD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相对
过剩是指先对人劳动人民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
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因此D 正确,A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第 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
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 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
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因此BC正确。答案为BCD。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分割的世界经济体系也随之被打破,技术、
资本、商品等真正 实现了全球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合作、相互
依存大大加强,世界进入到经济 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促使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B.出现了适宜于全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C.企业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D.各国经济体制变革给出的有利制度条件
答案:ABD


【解析】被踢考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 生产力的发展。第
二,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第三,各国经济体制的 变革
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
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1.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 ,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 的产生,社会主义实
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在于
A.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B.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C.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D.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
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
不到 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
路。因此CD正确 。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
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 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
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因此B错误。 A是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之处。
三、材料分析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
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 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
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摘自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2015年2月11日)
材料2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 面
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
的坚持和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
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
摘自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材料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 设小康社
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之间虽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全面深
化改革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十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
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 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四中全会对我国依法建设提出的战略任
务。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 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实践活
动以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斗争、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
经验、形成的成果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今后的党的建设 进一步提出的新要求。
“四个全面”则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是治国理正的重要战略思想、从哲学 的高度来讲,
“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
是一个过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
(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谈“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5分)
【参考答案】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
革”“依法治国 ”“从严治党”作为理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随着实践的
变化而不断的更新,从而构成 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 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再有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 认
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体现为由低级阶段想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一规律决定了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用来指导我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的,它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的深化协调推进。所以说“四
个全面” 是一个过程。
(2)“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第一,体现了事 物联
系和发展的思想。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第三,在唯物辩证
法的方法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四个全面”思想也是
矛盾分析方法 的具体体现。
四、附送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新增知识点面面观
考试大纲是考生一定也必 须要关注的内容,里面的整改关系到考生复习的具体方向。政治每
年都会有删减和新增的知识点,考生在 复习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习新增知识点,因为这些
内容基本可以看做是一定会考到的内容。关于本年度 的马原新增知识点,下文进行了具体的
解读,帮助考生们更确切的理解。
1、在第二章的第三节,新增考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
造性运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
我们 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
届五中全会精神专 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
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 开辩证法的指导。
同时,他强调,实施新的发展理念,要坚持系统的观点,要坚持“两点论”和“ 重点论”
的统一,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r>新发展理念彰显了辩证思维的光辉,辩证思维是一种关系思维、矛盾思维、整体思维、规律
思维, 而新发展理念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真理光芒。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要学习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
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总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
理念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2、在第二章第三节,新增考点“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 ,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
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 特殊性的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相
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 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
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该知识点在马哲中属 于比较重要的知
识点,历史上曾出过分析题和选择题,因此大家要高度重视这个知识点。


3、在第四章第二节,新增考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全面认识和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 矛盾运动。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
起来观察,把社会 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
方向。
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完
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 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决定的。
五、附送2017 考研政治马原必须复习大题源点
距离2017考研初试越来越近,终极冲刺复习已经开始,为了帮助大家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更
好地复习考研政治中的马原考点,文都教育名师万磊老师为大家梳理了——2017 考研政治
冲刺总结:《马原——政经第五、六章》你必须复习的“10大题源点”,请各位2017考研
的学子能够熟记马原中政经这10大题源点,这在考研战场将是得分考点,具体如下:
【 注】这10个知识点是政治经济学中“识记性考点”,也是命题高频考点来源,孩纸
们要高度重视,有些 内容会原题出现!
1.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 ,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
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和封建 制国家相比,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
坐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 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
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 平等、
不民主、不公正。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
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2.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 法制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
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 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 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
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 制衡”。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 和国家元首的
一种政治机制。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从实际政治作用上
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 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
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要认清其本质。其一,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
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 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
弄民意的过程。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 本主义社会是建立
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 严重
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
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
部利益平衡的 政治机制。
3.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 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
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 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
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资 本集中是指大
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
大资本所支配。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也是生产社
会化 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4. 垄断
(1)垄断产生的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 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
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 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
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 损失越来越严重,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 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
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 企业联合。最简单的、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常见的
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和康采恩等。尽管垄断组织的形式多样,但它们在本质
上是一样的,即通过联合实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 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
垄断利润。
(2)垄断与竞争
垄 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一是垄断没有消除
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


制为基础的商品经 济。二是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起来,还
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 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三是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
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 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
垄断组织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非垄断的中 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
竞争。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三个新特 点。在竞争的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
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垄断条件下的 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
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 经济手段,
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不仅采取经济手段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更加复杂、
激烈。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在国内市场上进行,
而 在垄断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 会生产和流通中
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 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具体来说,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对国内无 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通过控制市
场占有非垄断企业的利润;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 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通
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 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
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 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
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 利润的市场价格。其公式是: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 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
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 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
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
现。
5.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 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
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 团。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
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 业的制度)来实现的;在政
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 理人担任政府
要职)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
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 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 一步尖锐化
的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 br>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
深化, 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也要求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一是国家 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
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 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
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 政策等经济
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br>的基本目标;五是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
维护 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 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
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 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兴办了私
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型工 业企业。其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
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 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
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 有所改善
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
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有各种不 同的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是
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 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
主义形式。
7.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
(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经济动因
一 是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在别国谋求高额利润;二是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
外,以取得在别国的 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三是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四是确保原材料
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 的动因与垄断资本主义政治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利益交织
一起,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 扩展。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生产资本输出;三是商品资本输出。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类是国
家资本输 出。
(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产生的经济社会后果
对于资本输出国来讲 ,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大大改
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命脉形成控制。
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来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吸收了资金 ,引进
了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培训了技术和管理人员,利用外贸和技术办厂,促进经济
发展,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外贸等。资本输入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如
付出了较大 的经济代价和环境资源代价,冲击本国民族工业,债务加重,对国际资本依赖性
增强等。
8. 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
随着资本输出的不断增加和垄断资本势力范围的迅速扩大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
切,同时,彼此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矛盾和冲突也更为突出。在这个背景下 ,各资本主义国
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以便在世界 范
围形成垄断,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
议 实现的,而协议的订立、瓜分的结果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


早期的国际垄断 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即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
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国际卡特 尔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
谋求垄断利润。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是由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出面缔结协 定所组成的国际经济集团,如西
方七国集团、欧盟等。
国际垄断资本还建立起国际经济调 节机制,以加强国际协调。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
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 经济组织和集团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 三个:国际货币经济组织、
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各种形式的 国际垄断组织、国际垄断同盟和国际经济协调机构的
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 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
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9.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在这种所有制形
式下,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是一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 资本
家自身,雇佣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直接支配和监督下,为其生产剩余价值。这种占有关系反映
了个体资本家同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对立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私 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
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是一种私人资 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
所有制形式,作为资本所有制的股东,仅凭所有权凭证即股票,就能以股息的形 式得到一部
分剩余价值,整个股份资本由职业经理人直接管理和控制,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 br>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 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
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 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
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点 是,国家作为出资人,
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 济政策,
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其基本特点
是:各类 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法人


股东手 中,法人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
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 于合一。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另
一种是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法人 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
集体所有制,它仍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 系。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开 始已经隶属于资本,在表面平等的交换关系
的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 初期,资本家指挥下的劳动只
是形式上隶属于资本,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生产工具使用的社 会化程度提高,
劳动者个人的技能不再对生产过程和结果具有决定意义,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就成为实质上 的
隶属。资本家对工人的控制更加严格,剥削方式也更加巧妙和残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
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 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
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此外,社会福利制 度的普及化、全民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
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 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
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 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
生。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 动者的数
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资本主义国家在继续发挥市场机 制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开始对经
济进行全面干预。国家已经承担起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 定、提高社会福利
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 陷入“滞
涨”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西方国家普遍走上强化市场机制、弱化政府干预的道路。与此同时,经济危机呈现新的特点: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
高度金融 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两极分化
和社会对立加剧;经 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金融
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5)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 有所扩大。其次,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
强,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最后,改良主义政党 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
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 动力量。其次,工人阶
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 度初步显
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r>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 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
律作用的结果。为适 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
系,新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 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 化,并不意味着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 料私有
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
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但并没有改变导致
财富占有两 极分化的制度基础。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虽然重视对经济的协调,但仍然难以防止
和克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 机。
这一切表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
10.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局限性。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资本
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起经济危机。第三。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 制资本主义经济
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局限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历
史过渡性。
(2)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 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之间的对立。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些矛盾发展的结果,它表明资本主义已无力继续驾驭这
种 生产力,要用社会主义来代替。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
定资本主义自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
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 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无产阶级
必将彻底****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 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
的联合体。
六、附送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24个主观题答题原理群
距离2017考研初试越来越近, 终极冲刺复习已经开始,为了帮助大家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更
好地复习考研政治中马原主观题,名师任燕翔 老师为大家梳理了——2017考研政治马原24
个主观题答题原理群,请各位2017考研的学子能够 对这些马原主观题的考点熟记。
(一)唯物辩证法板块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及人和自然关系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 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
起来的现实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 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
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通过劳动实践协 调人与自然的
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需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
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
统一 的关键。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 产生能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它主要表 现在:第一,意识反
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 物的本
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
界,具有能动创造性。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现实生活规律
的意 识,才能有效地发挥能动的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则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
意识的能动性的实 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3.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


规 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
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
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 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
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 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
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 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人类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 发展。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
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 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
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
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 需要、利
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
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
具有 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 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都是世
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世界的 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联系具有多样
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 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
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
历史 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
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
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 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
来。
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


整体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 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
整体;反过来,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整 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整
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首先把整体区分 为它的各个组成部
分,弄清他们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然后再经过综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
原因和结果: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辩证地分析事物
的因果关系,分析 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
性和调控性。
必 然性和偶然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必然性
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
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 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
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可能性和现实性:把 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
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 性。应当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
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 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 区别的。另一
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
留于 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
及彼、由表及里的 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内容和形式: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 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
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 相适应的形式。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 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
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 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
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 性相互联结、相
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 立。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
方彼此相通, 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事物 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 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
物发展的内因。内因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原因。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 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
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 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
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 事物的矛盾
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
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根本矛 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
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 定作用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
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 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
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 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
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
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 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
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 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
的辩证发展过程。
9.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包 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
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 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
法。
10. 质变与量变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认识量,
才 能更深刻地把握度。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认
识度才能确切地 把握事物的度,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
则即适度原则。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 起
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
精 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
止步不前,又 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11.辩证否定观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
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 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
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
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新旧事
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
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 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
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 自己、自己完善自己
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 曲折的,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
折,经得 起困难和挫折的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二)认识论板块
1.实践与认识主、客体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
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
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中介是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
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 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 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
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 反映客
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 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
践目的和 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


通过反 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
识支配下,既能动地 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 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
践。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是全部认识的基础。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
能动 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误
导实践,会对实践 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3.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 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
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 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
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
性认识。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 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 关系,就会走
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
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
性 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世界是为了 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 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
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 发展。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
决的问题 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


际出发 ,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
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 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 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 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此就必须以对
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即 它对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
事物的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 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 具体途径和工作方
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客观方面看, 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
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 受实践范围、
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 ,
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 为“实践、
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
动。这种认识的 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6.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个发展过程,
既是 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
都是绝对真理和相 对真理的统一。 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
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 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
不断发展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 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
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 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 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
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 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 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
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 真理性的认识
都是由相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已经获得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
绝对 真理的一个成分,都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 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
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 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
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 条。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
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 的绝对性、客
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
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7.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由于真理和谬误
决定于认识的内容 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
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 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
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 无所 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
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 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
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 的,但超出一定范围,
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 敢于和善
于同谬误作斗争。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只要人们 分析失败的原
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8.真理和价值
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 确地
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
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
而言,其价值 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 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
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 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
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 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
和实现价值。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 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
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 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 神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 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实际
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 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
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只 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 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
找出其固有的规律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向导。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 主
义指导下,破除_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
题 ,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
是实事求是的内 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
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解放思想着
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
物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 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 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
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 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
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 互制约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
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
合。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 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
践是盲目的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也是认识
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
处理问题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
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是在继 承的基础上,不
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 上
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
的 。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三)历史唯物主义板块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 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它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
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 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
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 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是先进
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
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
下对 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如社会
制度、利益关系等 ,也要受到一定主观条件的影响,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 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
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 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
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 新的物质
条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七、附送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哲学5大考点预测
考研政治马原哲学部分几大理论都是高频 出题点,冲刺复习阶段,希望考生能够多背背练练,
熟练掌握,同时注意区分。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单选、多选、分析--人与自然)★★★★
(1)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多选、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
(4)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单选、多选、分析)★★★★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单选、多选、分析)★★★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单选、多选、分析)★★★★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单选、多选)★★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单选、多选)★★★
(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单选、多选、分析)★★★★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单选、多选、分析)★★★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单选、多选、分析)★★★★



湖的英文-arn


舌乳头-胚乳


红鼻子鲁道夫-paper是什么意思


米国-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缚的组词-hawking


苾怎么读-浅灰蓝


茹毛饮血什么意思-菊花英文


久的拼音-蒋方智怡



本文更新与2020-10-21 01: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14872.html

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