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考研政治风中劲草分析题必背知识点简洁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21 06:46
tags:考研政治复习资料推荐

凝聚的近义词-精致的英文

2020年10月21日发(作者:崔忠付)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单选、多选、分析)★★★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②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 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
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 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多选、分析)★★★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
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3)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 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
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 同作用的结果。
5)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
矛盾双方处于平衡、 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的本质
就在于协调事物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 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①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③非根本矛盾、次要 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
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 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矛盾解决的形式: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 盾双
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④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4)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 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矛盾的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2)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或那样出现的不
确定趋势。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区别:
①形成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②表现形式 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


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
表现; ③地 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
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 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
的特点和偏差。
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③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单选、87多选、分析)★★
1)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
一次飞跃。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
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 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
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②理性 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
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单选、多选、分析)★★★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
要性在于: ①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
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
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反事例:“量体裁衣”和“按
图索骥”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
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
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单选、多选、04分析)★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
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注意多选时不要把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的三项搞混)



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 仰、习惯、本
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
性 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 发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
要受理性因


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
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2)认识过程的反复 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 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
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①从客观上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 本质的暴
露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
体的认 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3)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 ,人类的认识是永无
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 br>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
断反复和无限发 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
本规律。
2)这一认识运动过 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
的和历史的。①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 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
践相符合;
②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3)客观实践和主观认识都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反对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
右的错误。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单选、多选、分析)97辨析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
是客观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①真理的①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②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 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
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单选、多选、分析)★★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客观真理、世界可知、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②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
真理的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
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 的成分和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
表现,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


理。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
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
节。
③绝对真 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
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④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
4)真理是客 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全面的,历史 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 化而变化;离开具
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真理具有具体性、全面
性、过程性、客观性、普遍性的特点)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概论
1、科学发展观(单选、多选、分析)★★★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 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
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科学 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
体布局,全面推 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走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科学发 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总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
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 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
回答了“实 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
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依据及其内容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必要性)
①国情决定。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
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 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
争。
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
军。
③敌人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
薄弱环节。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客观条件)是根
本原因 ②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必备客观条件)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重要客观条件)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主观条件)
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是前提和根本保证。(关键主观条件)
3)中国革命走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
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关系。土 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③对反共顽
固派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 ,反对少数,
各个击破。
④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
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 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4.分配制度(单选、多选)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 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确立依据: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决定的。 ①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
按劳分配的




直接原因。
3)坚持按劳分配 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
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②促进经济 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
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③坚持城乡协调发展;④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
动密集型产业相 结合。
(5)政策措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优化和 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
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6.统筹区域发展(单选、多选、分析)
(1)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
差距,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
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
长治久安。 < br>(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基地,促进中 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
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 共同发展。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
小 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目标),引导生产要
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基本途 径),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②从环境保护滞后
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
③从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
决环境问题。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17大第
一次提出)
(4)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 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
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 ,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
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 少资源消耗、
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单选、多选、分析)★★★
辛亥革命是 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
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
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 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 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


运动的高涨。(列宁把辛亥革命看成“亚洲的觉醒”)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根本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 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主观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
要是: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
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
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单选、多选、分析)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
主原则,既统一 ,又独立。
①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②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发展人民武装和
抗日根据地; ③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2)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间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其中发展进步势力是中心环节)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 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 民党的限制和束缚,
①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②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③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④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
运动。
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
要一定条件: ①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②尊重他们的利益;③要同顽固派作
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
党亲英美派。共 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
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 利、有节的原则。
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单选、多选)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
方主战场。 < br>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
际组织以及各种反 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单选、多选、分析)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 利
的民族解放战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①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 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
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高度。 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
响。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
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 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 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
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 的。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
泉。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
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单选、多选、分析)
民族精神,是 指—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
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 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
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 的独特方式,反
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
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精神是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伟 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
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
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 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
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单选、多选、分析)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 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
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时代精神与民
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
的 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1)时代精神的内涵
①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
②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③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④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 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
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 以
人为本、尊重科学、崇尚和谐的观念,发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风
尚,确立民主 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增强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
放意识,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
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单选、多选、分析)★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①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 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
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②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
表现为对自身物 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 同构
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
就无法存在。 ③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
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 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 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一个人对社 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
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3)劳动和贡献的尺度 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
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
(3)人生 价值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
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 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①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 贡献相统一。③坚
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4.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单选、多选、分析)
(1)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①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②第二,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个体自身条件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
德素质、科学文 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素。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



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个人的主观努 力,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
程中。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
态,人生终会有价值。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单选、多选、分析)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 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
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
的方方面面,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和法制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 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
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 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
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 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
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
道德判断力。
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 使社会成员自觉③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④服务大局是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⑤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南南合作★★★
(1)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的 相互关系即南南关系、相互合作即南南合作。南
南合作起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 有机结合。90年代,
南南合作呈现出新的特点有:
①地区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
②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
③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当前,影响南南合作 的主要因素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地区
霸权主义、经济矛盾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冲 突和战争。南南关系中有矛盾和冲
突的一面,但合作关系




是主流。
(2)南南合作的意义。
①它是促进发展中国 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
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 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
来。
②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 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
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 ③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在南北对话中的地
位,建立国际经济新 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3)南南合作的形式。主要形式有四种:
①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成 员国之间减免关税,实行商品自由流通,对外统一关税
和实行共同市场。
②贸易合作。七十七 国集团在成立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优惠制、建立发展中国家
间贸易组织、建立发展中国家多国销售企业等 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③货币金融合作,如加勒比开发银行、安第斯开发协会、西非国家中央银行 等,
他们向其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援助。阿拉伯国家和一些货币金融组织向发展中国家
提供低息或 优惠贷款,其特点是利息低、周期长,且不附加任何政治和经济条件。
④技术合作,如相互转让技术、 出售专利、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交换技术情报
等,以及通过发展中国家合资经营、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 等方式,发展互利的技
术合作。
(2)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1)和平包括 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当代世界和平问题,首先是指防止世
界大战和核战争的爆发,也包括反对和制 止局部战争、常规战争,以及针对军备
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裁军活动。和平问题是 当今世界的根
本问题,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手段和特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根
本 性的威胁。
(2)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有:
①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反对 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③积极推
动裁军和军备控制,消除战争隐患;④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 界和平;
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⑥发挥联合国在协调和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⑦努力解
决南穷 北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3)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
①第一,发 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影响发达国
家的发展,因而也影响全球经济的发 展。
②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需发展,但阻碍发展的危机也十分突出。
③第三,经济全 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
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
为因果,相互促 进,又相互制约。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世界各国的
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是
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条件。
(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 好诠释。中国走和平发
展道路,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 br>



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 ;在平等互
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条道路,
是中 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 好解读。
(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


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③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7)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意义。
①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②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 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
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 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
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 世界
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③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始终不渝地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 交总体布局,
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 ④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
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⑤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致力 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保障各国参 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
利,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实现各国和谐共处;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舍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
制,实现全球经济和 谐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cillin-3307


john是什么意思-小妮子是什么意思


trace是什么意思-咸的反义词


convey-seed是什么意思


约数的概念是什么-doctoral


tie的现在分词-当机立断的意思


读者读后感-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也的英文-饮食习惯英文



本文更新与2020-10-21 06: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15500.html

考研政治风中劲草分析题必背知识点简洁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