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探究文本意义和艺术特色 附现代散文阅读之概括作品主题+鉴赏文学类文本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22 20:43
tags:theme是什么意思

喧嚣的拼音-字符终端

2020年10月22日发(作者:柯有伦)


探究文本意义和艺术特色
1.(2009·江苏)《上善若水》(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案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 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
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 事。
解析 本题既要理清作者思路,又要把握全文主旨。
2.(2007·江苏)《麦天》(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
文章最后说 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
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 “滋味”的理解。
答案 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
亲情的淳厚、和谐。
解析 麦天的忙碌在文中主要指麦收的辛劳,喜悦指丰收之后的感受。紧张过后则是
闲散。“麦 梢黄,女看娘”以及麦收后的“追节”,一种亲情弥漫其间。
1.江苏《考试说明》对“探究”考点有 什么样的要求?命题说明对“探究题”作了
怎样的说明?
答案 (1)《考试说明》中关于“ 探究”的要求有三点: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
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 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探究题具有开放性,思考要有深度和广度;答题要紧扣文本,不要作不着边际的回
答。
2.如何理解考点中的“角度和层面”“作品的意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关
键词语?
答案 (1)角度和层面
所谓“角度”,是指看事情、问题的立足点或出发点。所谓“不同的 角度”,可以是
作品的角度、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而其中一个角度又可分出若干个小角度,如作品
角度可分出材料角度、结构角度、手法角度、主旨角度等;还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
角度、 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
所谓“层面”,是指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不同的层面”是指作品 可以达到的层次,
如浅层、深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文化、历史、民俗 、
艺术等。它与“角度”可能有交叉、包含关系,如时代背景层面(角度)、细节描写层面(角
度)、语言表达层面(角度)等。
概括地说,“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此内容而选 用的艺术手法,
即“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在这两大方面内,又包括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
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同学们答题时既要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
深入探究, 又要思路开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想想。

1


(2)作品的意义
作品的意义是指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文 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作品
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义”的主要方面。就主题思想来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不 是确定的,
甚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发现作品的新意义。不过,考试中的“意义”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
答案和得到 答案的依据的。
(3)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什么是民族心理?具体说来,如中华民族的勤俭 持家的心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
心理,美国人共有的珍爱生命、生命至上的心理等。而中华民族的心 理特征具体有:儒家
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 为人
心理;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恋
家 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的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
不得离开自己的矛 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
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人 文精神有时又包含文化、风俗、民
情等。
3.高考探究题的命题有什么特点?江苏卷探究题有怎样的特色?
答案 高考探究题根据探究与文本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思辨类和拓展类。
(1)思辨类探究题
思 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意思。这种题型主要体现在《考试说明》
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 面”对作品(或文本)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
主要着眼于作品(或文本)本身,与 一般的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学生深入
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 开分析。做这类试题,要立足文本,对
文本读深读透,作答时思考角度广一点,或深一点。
(2)拓展类探究题
所谓“拓展”,就是题目把涉及的内容向文本外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 文本出发,
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它也可以看做是阅读延伸题,是目前高考广泛采用的一种探究题型。其特点是:
①能对文本作出深层赏析。
②能应用所读知识,解决新问题。
③能让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局限于文内,而是拓展发散,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其实,这种 题型是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解释、启示,
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这种题型按拓展的方向又分为社会拓展类和文学拓展类。
江苏卷探究题从考点上讲主要考的是考点① ,从题型上讲属于思辨类探究。它强调尊
重作者,立足文本,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不是向外拓展延伸的 探究;它强调探究的广度
和深度,即既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开探究,又能顺着某一角度和层面深度探究 ;它虽然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题并不能漫无边际,答案仍在文本中,考生需要有较为出色的信
息搜寻、梳理能力和挖掘、推断能力,才能从容应对。


2


一、掌握探究的原则
知识储备 探究的原则
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
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万不可脱离文
本凭空发表意见。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
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
的思想 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
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 者,尊重作者的观点。
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
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 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
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 理有据的分析。“理”与“据”
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
二、掌握探究的方法
知识储备 探究的方法
1.因形悟神法
散文的特点 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
思想情感。如2009年高考江 苏卷《上善若水》探究题前两个答题要点就可以用此法得出。
根据第4、5段文字“它绝不……它不会… …都江堰不会……而都江堰仍旧……”可以悟
出“都江堰是上善之作”。根据第9段文字“李冰……李冰 的众多后任……他们与都江堰
同辉”可以悟出“李冰及其后任者是上善之人”。
2.见微知著法
它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 意蕴。如
《上善若水》探究题第三个答题要点“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就是由此

3


法探究出。根据第7段作者“一想到黄河……”这些现实问题,不难觉 察到作者写都江堰、
谈李冰们的真正意图:都江堰及其修护者,它(他)们在向今人昭示着“上善”的文 化理念,
即第三个答题要点。
3.内引外联法
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 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
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 ,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
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 “内”有“联”,
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4.对立统一法
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
——今;文章 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

如何拓宽探究的角度和层面?
在实际做探究题中,考生存在较普遍的问题是探究的角度、层面 单一,扩展不够,未
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探究。因此,有必要去拓宽探究的角度和层面
1.掌握立足于文本内容的意义内涵类探究题的角度和层面。
这类题多是探究关乎全文主旨的 词语、句子、标题的含意,以及全文的思想、情感意
蕴。对这类题,探究的展开要大层面多角度。 所谓“大层面”,是指文本“材料——意义(主旨)”层面,是探究材料与意义之间的
联系。“材料 ——意义(主旨)”层面同散文的“形散神聚”类似,要“因形悟神”。
所谓“多角度”,是指在“材 料——意义(主旨)”大层面内进行多角度探究。有哪些
角度呢?可以是材料的主与次(散文的主体材料 与穿插性材料)、材料的显与隐、材料的不
同方面等。
例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 》的探究题,要求探究标题蕴涵的深意,该题首
先是在“材料——意义”层面内展开,看散文运用了哪些 材料,分别蕴涵怎样的深意。然
后从文中不同的材料(都江堰这个工程,修建、维护的官员及其背后的文 化理念)挖掘、推
断出不同的深意来。
当然,“大层面多角度”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领悟基础之上。

4


即时小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屋 檐 凌 鹰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喜欢沿着墙根行走,这可能是我在我的乡村形成的一种习惯。
我那时虽然很讨厌 那些像麻雀一样的乡村瓦屋,但我满村庄游走的时候,却喜欢沿着一座
座房子的屋檐走过,从这座房子的 屋檐绕到那座房子的屋檐下去。下雨的时候,即使我将
整个村庄游走了一遍,我的身上也不会被雨水打湿 ,这是我在当时承认的乡下瓦屋惟一的
好处。
当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走在城市的墙根下的时候, 我所看到的只有两种景象,一种是沿
街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店铺,另一种就是一截又一截华丽而又冷硬的 城墙,我几乎看不到
一片瓦也看不到一个屋檐。
《说文解字》对“檐”的解释是“房顶向外伸 出的边沿”。可是,我们放目城市的楼
宇,几乎已经找不到这种从房顶向外伸出一截边沿的房子了。很显 然,这样的房子只属于
乡村和遥远的朝代的城镇了。其实,对于城市来说,只有这样的房子才更像城市, 才更有
城市的现代气象,这就像一座村庄如果全是一栋栋连屋檐都没有的楼房,看起来就很不像
乡村一样。
说得更客观一点,我们渴望屋檐,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就在行走中,一直就在路上,是
因为我们一直就没找到和一时还没找到自己的归宿。这样,我们就随时都会遇上一阵暴雨,
随时都有可 能要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这就形成了我们对屋檐的强烈渴望和对没有屋
檐的城市的惊慌与惶恐。其 实,真正的城里人是不需要屋檐的,他们如果有屋檐情结他们
就不是地道的城里人了。所以,很多原本是 乡下来的人在城市呆久了,习惯了,也会在经
意或不经意之中流露出对屋檐的厌恶和不屑,好像不具备这 种心理元素,他们随时就会被

5


真正的城里人看出他们乡下人的本色来一样。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厌恶屋檐 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却又偏偏要选定某个节假日
去一些古镇古村看那些有屋檐的老街和老村。当他们 走进这样的古镇古村时,第一眼看到
的就是一片房顶,房顶上是一大片发黑的瓦,像鸟的一片片羽毛,像 鱼的一片片鳞甲,然
后,他们才能看到一座座带屋檐的老房子。从屋顶向两边延伸的屋檐,使这些老房子 看上
去就像一只只老得再也飞不动的鸟。这些古镇古村的房子,远到唐宋,最近也起码是明清
的 文化精华了。可我们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选择这样的旅游去向,更多的人可能是出
于一种对身份的界 定。他们觉得只有去了那样的古镇古村,看了那些有屋檐的瓦房,才更
符合一个城里人的生活标准。因此 ,有时候,我就会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让这些城里人
的房子都换成这样的瓦房,他们愿不愿意住呢?当 然,这只是我一些不切实际的瞬间意念,
我知道我这样想是彻底违背城市文明的正常发展规律的,我知道 我这种想法会让人觉得荒
唐可笑。
曾听一位朋友发过这么一种感叹。他说,我总觉得,城市房 子的屋檐那种最早用来栖
身用来遮风挡雨的概念已逐渐淡去,房子的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正在被令人眼 花缭乱的
奢华一点一点地消解着。
我不知道朋友的这种感觉是否准确,但他的话一下子就让我 想起了我坐在乡村老屋看
着屋檐下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
后来,我就开始了近乎 荒诞的胡思乱想,就觉得城市的楼宇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个矫
情的女子。她们穿着款式最流行的华丽衣裳 ,她们的身上挂满了华光四溢的饰品,她们的
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她们的嘴唇描着鲜艳的口红,她们的 眼睛上点染着像星星一样泛着

6


荧光的眼影。她们就这样婀娜多姿 风情万种地站在一座座城市里,显得特别的雍容华贵,
令人想入非非。可是,她们惟一缺欠的,却是乡下 女子的那种温润慈善与单纯婉约。然而,
我们更多的人却并不愿意去守候那样一位乡村女子,我们都想远 离她,都想来到城市,都
想跟贵妇人一样的城市眉来眼去打情骂俏,可这样的女子又总是在极力拒绝我们 。因此我
们只能在她们不屑一顾的目光下自作多情诚惶诚恐地行走和奔跑。至于那个乡下女子,当
我们远离她之后,当我们在城市经历了太多的风吹雨打之后,我们才会蓦然想起她来,然
后才觉得她是 那么的温甜可爱,然后就总想回去看看她,却又一直以种种由我们强加给自
己的理由拖延下来迟迟没有回 去。然后我们就只好把她装进心里,将她当做我们内心的一
道屋檐,为我们的心灵遮风挡雨。
请探究“屋檐”在文中的深刻意蕴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自做答案: 修正答案:






2.掌握立足于文本形式的艺术特色类探究题的角度和层面
这类题主要探究的是标题艺术、艺 术构思、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审美意蕴。对这类题,
探究的展开也要大层面多角度。
所谓“大层 面”,主要是指在“艺术特点——艺术效果”层面内展开,也就是要探究
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达到了什么 样的艺术效果。
所谓“多角度”,就是指多种艺术特点与多重艺术效果,或者一种艺术特点和多重艺< br>术效果。例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小说探究题就是在这个“大层面”内从一种艺术特点产
生的多 重艺术效果角度展开的。
即时小练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牧马人之歌 敖德斯尔
辽阔的草原换上了绿色的春衫,湖水泛着涟漪,水禽在歌唱。马群盖满 了嫩草铺地的
牧场,柔风送来野韭的芬芳。

7


年轻的牧 马人卫托布骑着栗色马,曳着三节桦木套马杆,慢悠悠地向过夜的牧场走去。
他那浅蓝色的绸腰带随风飘 扬,轻轻地拂打着栗色马的肥臀。卫托布一边观察即将下驹的
孕马,一边换骑春天守夜时骑惯了的枣红老 马。
太阳西下,无比强烈的光芒依然照耀着苍穹,把白云染成金黄,更增添一层画意。晚
霞渐 渐敛容,云彩越来越红,刹那间,草原的天空像是失了火,颜色自红而枣红,而绛紫,
而檀棕,而深蓝; 最后,变得一片漆黑。寂静之中,马驹的嘶声、骟马的响鼻声以及各种
各样的咀嚼声混杂在一起。马群, 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好像整个大地都在移动。
天空布满了星斗,马群随着闪烁的星光时隐时现。卫托 布来到马群跟前,像一个前线
的侦察兵似的定睛注视,又像一个检查心音的医生似的侧耳细听。这十年来 ,他曾度过多
少个同严寒的风雪斗争的漫长的冬夜,也曾度过多少个同蚊蝇搏斗的炎热夏晚呵!所以,< br>每年秋天,论马膘总数他的马群第一;每年春天,比增殖也总推他的马群出众。凛冽的寒
夜马群走 失,漆黑的雨夜马群惊散,只要骑上自己的枣红马,放松缰绳,他总能把失散的
马匹给找回来。
当曙光给草原驱散黑夜时,卫托布便拄着套杆跨上马,借着朦胧的启明星的微光,查
看散放的马群。对 五百多匹马中有多少儿马,什么样的儿马,有几匹骒马,哪一匹骒马带
领哪些小马,都了如指掌。卫托布 欣喜地绕着夜间刚刚生下的幼驹转圈。看过一遍,便能
记住哪一匹马驹是哪一匹骒马所生。即使指着已经 长大长肥的任何一匹骒马或骟马,他也
能道出它是哪年哪季在什么地方出生的。
天边腾起灿烂 的金光,射向无边的苍穹。刚才还是黑黝黝的草地,抹上了绿松石的色
泽。花儿含苞欲放;白雾冉冉浮游 ,同升自毡包天窗的袅袅青烟连成一串,宛如根根银链

8


牵住团团 云雾。卫托布把马群赶到白天的牧场上,倏然驰向一匹正在吃草的三岁马,三岁
马还没有来得及躲避,三 股拧成的套索就已经把它套住。三岁马又跳又蹦,卫托布不慌不
忙,把身躯往后稍仰,用力缠紧套索,使 劲拽过套杆,迫使倔强的三岁马回转头来。牧马
人趁势把套索往前抖了抖,勒住嗤鼻盛怒的三岁马的耳根 ,连拧了几转,然后,跳下与自
己整夜为伴的枣红马,腾出手松开它的肚带,解下鞍子,把它放了;然后 给三岁马套上笼
头和绊子,压上鞍子,重又松开绊子,拄着套杆骑上去。这当口,年轻的牧马人心中简直
像微波荡漾的湖水一样。
突然,天外飞来乌云,瞬间遮住半爿天空,像在辽阔草原的边际拉起 了一重帷幔。春
雨随着飒飒的凉风来临了,宛如万串珠子、千丝银线一样,给恬静的草原、碧绿的牧场罩
上一层轻纱。雨珠落在湖水里像珍珠落在玉盘里似的向四面迸溅;雨珠落在干土上,地皮
陷下了 一个个小坑儿,犹同欢笑着的草原姑娘脸上的笑靥。卫托布,既不穿毡裘,也不披
雨氅,舒体而骑,冒雨 而行。那降自天穹的甘霖洗刷着牧马人的脸,洗刷着鞍下的马,也
洗刷着草原上的花。
雨好牧 草也好,牧草好马的膘情也好,马的膘情好牧马人从心底里觉得美好。雨越下
越大,颗颗雨珠滴滴答答地 打在卫托布的蓝衫上,这声音对他来说,就像超额完成接驹任
务的庆贺的鼓点。
雨过天晴,朵 朵白云好像牡丹怒放,托出早晨灿烂的太阳。经春雨洗刷一新的广阔草
原、洁白的毡包、威武的骏马,还 有年轻的牧马人卫托布,都被镀上了一层金光。银碗般
圆顶的蒙古包外,吃着草的群群绵羊,恰似蓝空中 白云的倒影映在青色的湖水里。草原是
多么的广袤,多么绚烂呵!草尖随风翻浪,雨露随浪滚转,是香海 在汹涌,是浪花在欢笑。

9


(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有删节)
本篇散文取名为“牧马人之歌”,文 中却用大量笔墨描写草原景色。你认为这样写是
否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请谈谈你的理由。
自做答案: 修正答案:







一、审题、答题的一般要求
1.审题
审题要审清探究类型和探究点,即 它属于哪类探究题,要求你探究的点是什么(标题、
句子、思想意蕴、艺术构思等)。弄清这两点,就知 道了探究的方向,即从哪些角度和层面
探究。同时要仔细研读题干的要求。有的题目明示了答题指向,如 2010年高考江苏卷,
题干有“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用语,这也就告诉我们从哪个角度(方面) 探究。
2.答题
(1)答题要求
①把握好开放性和限制性。探究题的答案是开放 的,即答案的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
多层次多角度的。但它不是无原则的开放,而是有限制的开放,这种 限制就是立足于文本,
充分尊重作者。要知道,立足于文本的“探究”才是“合理”的探究,紧扣作品的 答案才
是“有效”的答案。
②答案要求: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充分展现探究过程);分 析要紧扣文本;表达
要清晰,有层次。
(2)答题的一般思路
明确观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说明:①“结合文本分析”一定要看 清题干的具体要求(是结合文本还是内外结合),
②“陈述理由”与“结合文本分析”在部分题型中可以 合二为一。
(3)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江苏卷探究题的答案特别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切入,一 般不能单角度、单层次地答题。
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探究题的角度分别是:物(都 江堰)、人(李冰及其后任
者)、理(文化理念)。
二、主要题型规范要点
(一)标题意蕴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在《城市的世界》中,作者安东尼·奥罗姆说了一件事: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

10


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曾生活的地方。他感叹道: “对我们这些局
外人而言,那房子不过是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这样的心急,这样的驰往和刻不容缓,我深有体会。
现代拆迁的效率太可怕了,灰飞烟灭即一 夜之间。来不及探亲,来不及告别,来不及救出
一件遗物。对一位孝子来说,不能送终的遗憾,会让他失 声痛哭。
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节目时,我看到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 br>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菩萨山下的交际处……
工人文化 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开滦矿务
局有带跳台的游泳池,有 个带落地窗的漂亮大舞厅……”
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 基础。做那组
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
1976年后,新一代唐山人对 故乡几乎完全失忆。几年前,一位美国摄影家把1972年
偶经此地时拍摄的照片送来展出,全唐山沸腾 了,睹物思情,许多老人泣不成声。因为丧
失了家的原址,30年来,百万唐山人虽同有一个祭日,却无 私人意义的祭奠地点。对亡灵
的召唤,一直是十字路口一堆堆凌乱的纸灰。
一代人的祭日,一代人的乡愁。
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 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
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
如果说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信息又是各自独立、
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 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

11


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是的,一千座镜像被打 碎了,碾成粉,又从同一副模具里脱胎出来,此即“日新月
异”“翻天覆地”下的中国城市新族。它们不 再是一个个、一座座,而是身穿统一制服的
克隆军团,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分泌物。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读过昆明诗人于坚一篇访谈,印象颇深。于坚 是个热爱故乡的人,曾用很多美文描绘
身边的风物。但10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 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
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他说的内容,现实 视野中根
本没有对应物。该文还引了他朋友的议论:“周雷说,‘如果一个人突然在解放后失忆,
再在今年醒来,他不可能找到家,无论他出生在昆明哪个角落’。杜览争辩道,‘不可能,
15年前失 忆,现在肯定都找不到’。”
这不仅是诗人的尴尬,而且是所有人的遭遇。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1.结合全文,探究“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这个题目蕴涵的丰富情感。
自做答案: 修正答案:







规范导引
标题意蕴往往是多重的,有其表层义和深层义,有其引申义和象征义。它多与文章 中
心相联系,须与散文的选材内容、情感、主旨相联系。因此,探究先从其表层义入手,然

12


后结合材料内容,尤其关注文章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并联系情 感、主旨,不难
探究出其多重意蕴。
(二)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坡上的羊群 纳张元 < br>碧绿的山坡上,是悠游的羊群。羊群在山坡上像一些棉花状的云朵,波涛起伏,悠游
自在。这些都 是爷爷的羊群。爷爷歪戴着汗腻的毡帽,斜挎着膻味很浓的羊皮褂。手里捏
着吆羊棍,嘴里一边咬着一根 很少冒烟的烟斗,一边哼哼地吆喝着羊群。不时细眯着眼睛,
出神地欣赏着这一片蓝天下的洁白。 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牧羊人。旧社会他还小,给土司家当放羊娃;解放后,他年轻
力壮,给生产队 牧羊;土地到户,他老了,就给自个儿牧羊。爷爷的一生都是在悠长的牧
歌中,伴随着羊群的奔跑而度过 的。长期与羊群朝夕共处,就对羊有了感情。在爷爷的眼
中,一只羊就是一个人,人与羊只是外形长相不 同,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所以,爷爷一
辈子不吃羊肉,他也反对别人杀他的羊。生产队时,有一年二月 八“转山节”,队长要拉
他的头羊去杀了祭奠山神,爷爷死活不干,他跟队长大吵一架,然后手提大板斧 通宵达旦
地守在羊圈门口,谁要敢来拉羊,他就跟人拼命。
爷爷很会牧羊,夏天他把羊群往 高山赶,夏天的高山嫩草多,羊爱吃;冬天是枯草期,
他就把羊群赶下河谷,去舔吃那些黏附在石头上的 盐硝,舔够了盐硝,爷爷就爬上树去修
一些嫩叶下来给羊群加餐。所以,爷爷的羊群一年四季都油光水滑 ,膘肥体壮。不像别的
牧羊人,羊群几天拉稀,几天害瘟,瘦骨嶙峋,毛掉得像瘌痢头上的头发,东一块 ,西一
块的。每年的冬季是爷爷最快乐的时候,欢蹦乱跳的小羊羔一个接一个地来到这个世上,

13


爷爷为自己的羊群不断兴旺壮大,喜得整天乐呵呵的。小羊羔撒野不听话 的时候,他骂起
它们来,口气亲热得就像在骂他调皮的小孙子。
在苍凉悠长的牧歌中,爷爷 的头发一天白似一天,连走路都一步三喘,但他还是不辞
劳苦地放牧着他的羊群。家里人放心不下,劝他 不要再牧羊了,坡陡路险的,万一有个三
长两短,谁也负责不起,就在家里好好休息吧。爷爷瞪人一眼, 不高兴地一扭头,谁也不
理。家里人都觉得爷爷如此固执,真是不可理喻,只有我明白,羊群是爷爷的命 根子,他
所放牧的不仅仅是一群羊,而是他的美好希望,他在放牧一个彝家老人理想中的幸福生活。我考上大学时,爷爷比我还高兴,他硬要卖一只羊给我到大城市做费用,我说,算了,爷
爷,那些羊 都是您的命根子,卖了它们,您会睡不着觉的。爷爷脸一虎:你以为爷爷是那
种小气的人吗?在我读大学 的几年中,爷爷每学期都要卖一只羊给我做学费。有时,我说,
爷爷,家里已经给我钱了,您不要再卖羊 了。爷爷又把脸一虎:别人给的管别人,这是爷
爷的一点心意。
大学毕业,我留在城里工作 。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超强度的快节奏生活,尔虞我诈勾
心斗角的人际关系,使我这个从千里彝山走出来 的农家子弟无所适从。我感到心劳力竭,
疲惫不堪。于是,写信向家人诉说在城里讨生活的艰辛,言语中 流露出颇多的意志消沉和
感情沮丧。爷爷托人捎口信给我,说他听了我的信后很是为我着急,好几个晚上 都睡不着
觉,他不识字,无法给我写信,但托人转告我:凡事要看开一点,想淡一点,就以牧羊一
样的心情来对待生活,你就不累了。我听后略有所悟……
我羡慕那些山坡上悠游自在的羊群,我更羡 慕像爷爷这样淳朴厚道、心底无私的牧羊
人。他们淡泊名利,心境透明宁静,所以,他们放牧生活。不然 的话,就会被生活放牧。

14


(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3月30日,有改动)
2.山坡上悠游自在 的羊群与一生都处在牧歌中的爷爷,组成充满诗意的形象。请探究其
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自做答案: 修正答案:







规范导引
①深刻意蕴与情感不是一回事,虽说有些地方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 识
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②探究深刻意蕴就是看文本中选取 了哪些不同材料,这些材料背后有无深刻的东西,
它一般指向材料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传统、观念 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人文性
等深刻的东西。
③情感取向是指作者对文中不同的人、事的 不同态度。这些态度或明或隐,或直或曲,
都能从文本中提取出来。作答时一般要用一些情感词语,如赞 美、批评、忧虑等。
(三)艺术构思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清 荷 严 阵
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一池清荷。
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
没有风的时候, 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
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 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
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 洒满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

15


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
荷塘中的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 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
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他们都有自己的 朝朝暮暮,他们都有自己的
霜痕和雨迹,他们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 ,但它并不
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
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 带来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有
人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有人 更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
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 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
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季节的过客了。
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 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
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 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
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 着它的那一池
清水,看看那些相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
触书写着自 我的那个梦,那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灵魂的那个
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 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
重又耳目一新的那个梦。
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
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

16


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一枝 荷茎上擎着一朵
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都是荷花之美,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但令我失望的
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一种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
片疏寂 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园林工作人员已经把
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
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
世事,很多 过去的人,很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
景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
我希望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 候,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
发人深思的美景。 (选自2011年3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3.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写夏日清荷的文字很 少,请结合全文,从多角度探究作者这
样安排的理由。
自做答案: 修正答案:







规范导引

17


艺术构思是散文艺术特色探究的主要内 容,涉及艺术表现的方方面面,与做表达技巧
鉴赏题有相通之处,但又有突出之处:
①涉及的 艺术表现形式更宽广,角度更开放,主要有文章结构思路角度、表现主旨角
度、创作意图角度、表达技巧 角度等。
②表达自己对艺术特色的独到认识,或者对艺术特色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现代散文阅读之概括作品主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分析现代散文阅读概括中常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
2、通过讲练结合,来分析现代散文阅读概括、把握主旨的主要方法,从而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的大体情况,分析现代散文阅读概括中常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想:根据《考纲》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要求,本教案从散文主题
的概括 为中心,进行设计。散文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
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 而,实际的命题很少直接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概括,多是考查对作品
局部段(层)意的归纳和概括,本教案 将以讲练结合为方法,对此考点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
概括作品主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及为C
具体要求是: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气氛,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命题特点:
对作品主题的概括,既可以是对作品局部文意的概括,也可以是对整篇文意的 概括。从命
题实践来看,高考多是考对局部文章概括的考查。而局部文章概括主要有三种型:一是信息提取题型;二是原因概括题型(题干往往提出一个结论,要求概括出原因、理由、条件
等);三是 涵义提示型(多要求说出某一句或段的内涵或情感)。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这种题的做法。
二、课堂练习(下发讲义,讲义见附件)
(一)实物投影学生的作案
(二)再请同学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评分。
(四)老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江河是属于诗人和哲人的”?(6分)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1)真正的江河是孤独的,而诗人可号准它的脉搏,读懂它的奥义。

18


(2)诗人与江河有着一种天生的亲缘关系。
【评分分析】
该题属局部概括题,答案全集中在该段。共有三个要点,每要点各2分。而该答案
答出了两点,本该得4分,但少了“哲人”角度,故只能得3分。
【正确答案】
(1)诗人和哲人不是身份,而是一种生命态度和生存方式。
(2)只有诗人和哲人才能号准江河的脉搏,读懂江河的奥义。
(3)诗人与江河有一种天生的亲缘关系。(每点2分)
【答题要点分析】
概括题最大的 问题是要点不全。对此,要找准答题的区间(答案所在的段节),仔细阅读,
划分层次,分别提取。另外 ,要有因分赋点意。6分题至少有三个答题点。
2.最后一段中,作者把江河称作是“人类心路历程的 最重要的证人”,结合全文,请概述它
作为证人的理由。(6分)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1)人类最早、最朴素的情感,对生命的最初体悟都来自江河。
(2)真正的江河是属于诗人和哲人的。
(3)除了爱情,江河还跟死亡连接在一起。
(4)江河既然是诗人们冥想生命、体会世界的温床,自然也是他们最理想的归所了。
【评分分析】
该题属全文内容要点概括题。该答案(1)(3)(4)均属要点,虽 说可得4分,但属
于典型的照抄原文原句,不知根据题目要求加以截取、整合之类,理应扣一分。(2) 点用
因果证明法,可得出不属要点。
【正确答案】
(1)江河中产生了人类最早、最朴素的情感和人类对生命的最初体悟。
(2)江河告诉我们人生的本质是像江河一样流逝的,生命短暂而渺小。
(3)江河中包含爱情和死亡,让人们冥想生命、体会世界,最后成为理想的归所。
【答题要点分析】
概括题要点全从文中来,但不是照抄原句,需要加以整合。如何整 合?一是保持陈述
对象一致,且突出它。如本题要答的对象是“江河”,故各要点须以“江河”为陈述主 语,
以此对原文原句加以变换、组合。
全文内容要点概括既易疏漏要点,又可能过度 概括。对此,用因果检测法去证明它是
否属答题要点,即:题干为果,答案为因,用“因为……所以…… ”形式造句,因果关系
成立,即属答案要点。
三、 课堂小结(板书于黑板)
散文 概括题最大的问题是要点不全。对此,要找准答题的区间(答案所在的段节),仔细
阅读,划分层次,分 别提取。另外,要有因分赋点意。
一般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 ,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
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19


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 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
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
了这 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 主旨。
4、联系背景法: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 来和
作 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
要特别注意在文后 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 件的意义,或从
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
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
往是作 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这类散文颇有论文的味道。
二、 方法指导
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其基本方法有:
1、 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
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 说为议论的语句;
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 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
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 中心。分析语段时,
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 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 写景的文章,由“景”
及“情”。
五、课后作业

鉴赏文学类文本(散文)的表达特色
教学目标:
1.规范“写景表达特色”题型的答题步骤,掌握答题方法
2.通过训练巩固、熟化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训练巩固、熟化答题模式
2、能够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手法鉴赏题目
教学过程:
—、导入
“鉴赏文章的表达特色”是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重要的考点之一。看看高考回放!
真题展示
(06年江苏)《一幅烟雨牛鹭图》: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哪一
段?

20


(07年江苏)《麦天》:“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 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
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 情景,请分析
它的表达特色。(4分)
(09年江苏)《上善若水》: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 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
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10年江苏)《溜索》: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师:11、12年考查的是小说,13老舍的〈〈何容何许人也〉〉是写人的散文。
从06- 10五年间有四年考了写景的表达特色,14年考什么还是未知,但可以肯定只要考到
写景散文,一定会 出现表达特色题。
我们今天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鉴赏写景散文的表达特色。
展示目标
二、思考:我们应从哪些方面鉴赏散文的表达特色?
学生说,师板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语言特色
师:其中修辞是最常见的表达特色。
三、真题探究:
例1: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 活。这时候
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
挥手间,沾 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
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 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
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 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
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 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
《故乡的芦花》
问:该段重点描写了水乡女子采菱的情景,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段文字画线部分的表达
特色。
指名生读答案:
比较生答案
投影参考【答案】比喻,将女子采菱角的动作比喻为大 家熟悉的纳鞋底,具体生动的写出
了女子采菱的娴熟(围绕“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分析有理也可以)。
思考答题的步骤:
师板书:明确手法+具体解释+效果

例2: 寒冷的味道
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1


②有人说 ,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
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 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
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③也许 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
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④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
结了厚厚的 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上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
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 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
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 领略了寒冰的高度。
……
⑨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 把自己装在五彩缤
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⑩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寒冷,
是我们生命所需要 的盐啊。
问:第④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它
的表达特色 和表达效果。(4分)
投影展示生答案
生1: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冰比喻成琼 衣,将树枝结冰拟为穿衣,形象生动
地体现了树枝之可爱,冰晶之美丽。化抽象为具体,将冰碎这一抽象 的声音化为碎玉般的
声响,使声音可听、可感、不可言状的声音如在读者耳边。
生2:(表达 特色)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比作“漂亮的琼衣”,把风吹动
冰的声音比作“碎玉般”的声 响。
(表达效果)体现了冰的晶莹剔透清脆,表达了作者对此的赞美和崇敬。
集体讨论:
答案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联系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作答,仅体会出语句的外形特
征。 < br>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
与动听声 响,突出了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师总结答题步骤)答题三个步骤:
明确手法+具体解释+效果(形象和情感主旨)


22


四、师:以上两个例子,主要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但高考对
表达技 巧的考查往往不是单一的。
例: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 麦子长得
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
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们少了,
一路上都是 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
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
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雷抒雁《麦天》
问:画线的句子描写了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5分)
出示学生的答案 并点评
生答案:语段写收割机收麦的情景,把收割机进了麦田比作机船下了海,形象生动,画面
鲜明。
生点评:无手法指认,角度不全。
师总结:
从做题情况来看,鉴赏表达特色题学生都能得分,但得分普遍不高,经常出现的问题
有:
1、判断不准。对修辞手法判断得好,对其他手法则判断不准。
2、不会多角度切入。拿到一 道鉴赏题到底该从哪些角度切入、需要从哪些角度切入
感到困惑。常常不论鉴赏的范围,统统都从修辞手 法角度答。
3、答题不规范,层次不清晰,拘泥某一点说很多,甚至还有语句不通顺,术语中有
别字。
那么我们该怎样规范答题呢?下面我们来探讨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
投影参考答案
①语段选取了收割机、麦茬、草香等麦天代表性事物。
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③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麦收情景,画面色彩鲜明,
④写出了麦收时节热烈而欢快的场面。
⑤语言上拟声词和叠词的使用使表达生动而富有韵味。
五、答题建模:(语言组织顺序)
①该段选取……等特征性景物
②分析修辞手法
③分析描写或表现手法
④概括语段主要内容
⑤品味语段所包含的情感
⑥分析语言上的特色
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表达特色题都包含这些方面,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具体处理。

六、方法尝试

23


水之经典
肖复兴
(1)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的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
最值得一看的 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2)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细流 。飞奔如兽、桀
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语,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
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艳的情景,让人叹
为观 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动。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
淡,将刚劲寓于柔顺 ,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3)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 如何将自己化
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家园的生命。
(4)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5)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
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 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
世界,一辈子只当了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 绵绵流淌了二
千多年。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6)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 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
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 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
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 神。其实,恰恰是李冰
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 在平凡
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7)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 湖泊。镜海、长海、珍
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 让人联想
到西方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
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
存在。 (8)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何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
种种污浊的 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
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木、水 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
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 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
造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世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 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
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9)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 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
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10)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11)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 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
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 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
蝉蜕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与艺术 之间,在物质

24


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 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和弧线。
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 ,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12)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我们。我们身旁喧嚣 、嘈杂、泛滥的污
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擞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 水、
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
水 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的水。他们才
是我们的水之经 典。
问:文章第二段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特色。(4分)
答案:运用 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须写出三个修辞手法),从视觉
听觉结合的角度(1分), 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从强悍变为平缓柔顺的特点,(1分),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或喜爱)之情。(1分 )
九、小结
亲爱的麦子
①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②我想,对这种 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而且我
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 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
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③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
壤里生长出来, 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
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 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
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 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④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 、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
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 挥动着的
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 的
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⑤我 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
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 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连
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 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
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 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
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 的物质所带有的
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
毫不自知而又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⑥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 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像是户儿家的一
个重大行动似的,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 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
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 准备过
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
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⑦这就是我们的麦子, 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
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 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
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 .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
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 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
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25


⑧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 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
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 丝呻吟
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
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⑨我就是麦子。我 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又圆又平的大石盘间,
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 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
的凝聚物——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 ;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
被吃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
⑩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亲爱的麦子。”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文章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4分)



本文耐人寻味,请对文章的第8进行简要的赏析(4分)


参考答案:
2.(4分)运用比喻,将麦子比作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表达了对平凡的麦子的喜 爱赞
美(2分);运用反问,表达对人们对于麦子的轻视和随便的不满。(2分)
4.本段采 用的联想与想象,拟人等手法,描写麦子被磨碾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麦
子遭遇的同情和忧愤,同时发出 了人同样被现实生活的挤磨的感慨,语言诗化,优美,富
有蕴味。



26

setback-conspiracy


九上历史-outliers


遴怎么读-同位语从句例句


v的小写字母怎么写-参加近义词


鼻子英语怎么写-everbright


学怎么写-寡怎么写


陈世美是什么意思-中出什么意思


铩羽而归读音-interesting



本文更新与2020-10-22 20: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19301.html

探究文本意义和艺术特色 附现代散文阅读之概括作品主题+鉴赏文学类文本的相关文章

探究文本意义和艺术特色 附现代散文阅读之概括作品主题+鉴赏文学类文本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