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三角函数边角公式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24 19:57
tags: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近视眼如何恢复视力-大学生简历优秀范文

2020年10月24日发(作者:景德敏)
v1.0 可编辑可修改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
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 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
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 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
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 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
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 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
1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
托物寄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
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 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
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 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
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 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
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 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 的社
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 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
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 ;3分清主次;4全
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 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
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2
2
v1.0 可编辑可修改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 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
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
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
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 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 析后却发
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
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 般论述类文章(学术
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 历史学,
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
识,主体 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
发展,评价(优点缺陷 )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
高阅读速度。)
3
3
v1.0 可编辑可修改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 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
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 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
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 删除句子而改变
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 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
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
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
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
总是;有 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
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 问;(2)记住:题干中有
“根据”、“证据”、“原
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
4
4
v1.0 可编辑可修改
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 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
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 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
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 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
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 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 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
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以“ 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
构成并列关系。
3、 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
中提炼);⑵选择并 重
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 br>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
5
5
v1.0 可编辑可修改
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
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
揭示 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
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 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
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 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 看出来了,把文
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 就
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6
6
v1.0 可编辑可修改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 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
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 纳要点,把握文
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语文答题技巧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7
7
v1.0 可编辑可修改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 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
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 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
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8
8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 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
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
而且……” 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
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3、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4、说 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
确、生动)。
5、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
特点 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 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
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9
9
v1.0 可编辑可修改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 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
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 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 br>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
用词语 ,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
等等,如概括写作 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
揭露……、鞭挞……、讽刺…… 、说明……、揭示……、反映……等。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 、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
题。
二、选择题:
中考选择题不多,主要考察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修辞语病文学常识等,全部出自 《中考大纲》
可用以下两种方法:
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0
10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检查病句的方法:
(1)审读法。通过审慎地阅读,去发现句子的毛病。凡是读起来别扭,听 起来含混的地方,
就可能有语病。例如:她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妈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 些。
(谁“同……一样”呢读到这里,就含混不清。在“同”前加一个“她”字,语意就明确了。) < br>(2)提取主干法。提取主干法就是把结构复杂的句子的主干提取出来进行检查的方法。例
如:同 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徐洪刚的报告。(句子的主干是“同学们……注视
着和倾听着……报告 ”这样发现“注视着”同“报告”搭配不当。应改为:“同学们以敬佩
的目光注视着徐洪刚,认真的倾听 着他的报告”。)
常见的语病:
(1)成分残缺:这种毛病是指句子里缺少必不可少的成分 ,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例
如:经过这次学习,对大家教育很大。
(2)搭配不当:所谓 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相关的成分违反了语法规律和语言习惯,在意
义上不能配合。主语和谓语、动词和 宾语、定语与中心语、状语和谓语都是句中密切相关的
成分,在组织句子时,不注意它们之间的配合,就 会犯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每年的发电
量,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3)语序不对:这种 毛病是指由于词语的位置放得不对,从而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造成
语法错误。例如:我们必须认真克服 并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4)前后不一致:指句子在表达上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例如:两天 两夜没停的牛毛
细雨又下起来了。
(5)成分多余:成分多余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 语、补语多余。例如:听了妈妈
的话,我心里感到又喜悦又满意的心情。
(6)误用虚词或关 联词语:指句子中用了不该用的虚词或用错关联词语。例如:我们只有
努力学习,就能攀登科学高峰。
(7)句式杂糅:就是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例如:止咳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远志、
桔梗 、贝母等配制而成的。
四、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1
11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
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
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主要题型有:
(1)概括主要内容。
(2)拟写标语、手机短信。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 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
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3)介绍风景名胜、地方特产、本地名人等。
(4)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
贯,话题统一。
(5)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6)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7)口语交际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①、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②、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
③、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④、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以上题型有些还限制字数,对于这样的题要注意: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
(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其次,对照字 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
简称(尤其是地名)。
最后,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
到句 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12
12
v1.0 可编辑可修改
(二)、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
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
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
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 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
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
13
13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 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
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 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
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 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
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
③细 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
围。
(三)、说明文阅读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 质、特征——用途、一般——
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14
14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
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 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
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 ”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 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
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
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 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15
15
v1.0 可编辑可修改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 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
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 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
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 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
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
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 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
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 内容),使文章的
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 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
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 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
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 ),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
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
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16
16
v1.0 可编辑可修改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题目设置与对应技巧: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 读、准确理解、准确
筛选来考虑。
1、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
(1)增减扩缩, 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
或缩小说明范围。
(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
(3)颠三倒四, 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
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
(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诱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题的程 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
项看差异。”
2、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
(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3、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方便寻找对应原文。
4、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 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
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 。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
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 即完成答题。
5、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
确定 。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 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
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 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
17
17
v1.0 可编辑可修改
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 的
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 断未知
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 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
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
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 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
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 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18
18

东西的英文-武汉轻工大学


美术单招-本科自考怎么办


博士后和博士的区别-近视手术利弊


湖南高考语文卷-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职高考大学-记忆力差


关于毕业的歌-川北医学院专科


again-元素周期表的读音全部


孩子成长记录经典语句-软件工程专业介绍



本文更新与2020-10-24 19: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23677.html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的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自己整理完整清晰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