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部编中考 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25 08:02
tags:若妻

德国的英文-读雷锋日记有感

2020年10月25日发(作者:董倩)


部编中考 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砸壶

周天红

山茶湾一个村子突然就炸开了锅。九爷要砸 茶壶。那把茶壶可不是一般的茶壶,那可是
九爷的命根子。一把茶壶,进山的老板最高开了三万元的价钱 ,九爷都没舍得卖,这下居
然要砸了?

山茶湾满山遍野是茶树,家家户户都 有,少说也有一两亩地。开春时节,一挑一背地往
观音桥那场镇上送,比年关赶过年场的人气还旺。山茶 湾最出名的不是茶树也不是茶叶,
而是茶壶。山茶湾制壶的手艺,那可是老传统。村子口门前一条小河顺 湾顺水流过,那满
滩满沟的泥巴,真是制壶的好料。山茶湾后沟那几个老窑,可不是一般的窑,是官窑。 官
窑能烧制不出好货色吗?

九爷祖上三四代人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那 手艺,也是炉火纯青了。就说九爷吧,
经他的手制作出来的壶,泡上了茶,汤色和香味都是一绝。

九爷手里真有宝贝。那宝贝就是一把茶壶。茶壶不大,精致得很,手柄上雕有龙纹,左右两侧还有两株兰草花饰。一把茶壶冲一回茶,能够两人对聊一杆叶子烟的功夫。那壶泡
出的茶,汤 色可是最正宗了。冲上水,一股子浓郁的茶香味扑鼻而来,不爱吃茶的人都要
来上一杯或品上一壶。那壶 ,就是不泡茶,一把空壶拿起来闻闻,那茶香余味儿,都能沁
人心脾。九爷干了大半辈子的手艺,最满意 的活儿就是那把壶了。

进山来的老板要找他把壶拿出来看一看。亲戚来了要他把壶拿 出来瞧一瞧。有朋友几十
里外一二十年没见面了,翻山越岭地从观音桥走进山茶湾,口里冒着粗气呢,进 门就喊九
爷拿出来壶聊一聊。

九爷会聊呀,从自己祖上是怎样制壶的聊到自 己是怎样学制壶的,在学制壶那些年又是
怎么吃苦用功的,屁股和手板儿又是怎么被楠竹片打得啪啪直响 的,现在这山茶湾前山后
坡哪些地方的泥巴又是最适合制壶的,都聊开了,都聊透了。听得每一回来的人 都是意犹
未尽,品一口茶,看一眼壶,早就忘了归途。九爷的家里,天天都是人来人往,热闹着
呢!

九爷烦聊呀,来一回人要聊一回,心里能不烦吗?九爷终于决定要把那茶壶砸了 。九爷
说,就是这把壶,烦死人了。知道这把壶是怎么制出来的吗?自己在家里耗了小半年时
间 ,全靠心静呀。现在还能心静吗?自从九爷得了这把壶之后,再没能制出一把好壶了。
制一把好壶!还有 时间空得下来吗?九爷真把那壶给砸了,砸个稀烂,就在你坐的这砣大
石头上,当着满村人的面,一把甩 下去,全是碎片子。

九爷砸壶的故事早已过去了好些年。最近这些日子,山茶湾一整 个村子,就数李大才是
个话题的焦点了。李大才在村子里也算是个人物,卖过茶叶,倒腾过茶壶,他是村 子里最
早一个把生意从山茶湾做到观音桥又一直做到城里去的。生意红火的时候,不要说山茶湾
了,就是在县城都有着响当当的名气。

李大才倒霉了,一心想吃成个大胖子,没想到满满的两车货翻下公路倒进了大河里, 货
没了,车没了, 钱,全都赔进去了。他回到山茶湾,成天眯着头瞌睡,昏天黑暗的,把人


都睡软了,全身 都象瘫了一样。才大下午呢,李大才瘫坐在村子口前的大石头上,两只眼
睛睁不开,半软着身子,就想睡 觉。钱没了,老婆把娃也带跑了,大半辈子了,还是一个
人的日子,心里苦呀,就只有瞌睡的念头。
老爹指了指,说,大才呀,当年,九爷砸那把壶,就是在你现在坐着的这砣大石头上砸< br>的。你知道九爷为什么要砸那把壶吗?老爹问了句。李大才摇了摇头。老爹说,砸壶,砸
掉过去的 ,一切就都好了。李大才一惊,被老爹的话震住了。老爹说话从来都是大着声
的,在山茶湾谁不知道。老 爹说,九爷那壶多值钱呀,他都舍得砸了,就是想制一把更好
的壶呢。你能把过去的事儿砸了,还怕以后 没有好日子过吗?李大才又是一惊,被老爹说
激动了,随口说道,砸,一定砸,还要从心底里砸!说着说 着,李大才突然从大石头上站
起来,瞌睡全没了。

西边的山上,已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空。这些,老爹看见了,李大才看见了,也许, 一
个村子里的人都看见了。

(节选自《短篇小说》2017 年 31 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通过对茶壶特征及诸人对茶壶喜爱程度的相关描写,从侧面突< br>出了九爷制壶手艺的高超。

B.众人先后来观赏那把宝贝茶壶时,九爷聊的都是同样的 内容,这使得九爷的心理发生了
变化,即由开始的得意到最终的厌烦。

C.小说中多 次出现的“壶”不仅是一种品茶器具,更是一种代表着传统手艺传承有序的物
象,而“砸壶”的出现会导 致传统手艺的失传。

D.小说中无论是塑造群体形象,如进山的老板、亲戚等,还是塑造个体 形象,如九爷、李
大才等,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引人思考。

(2)九爷为什么能制出好茶壶?请结合小说分析原因。

(3)小说后半部 分有关李大才的情节可否删去?请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三个
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C

(2)①山茶湾盛产上乘的制壶原料,如今还留有官 窑遗址,这说明有关烧窑制壶的历史
久远和底蕴丰厚;②九爷祖上几代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手艺精 湛;③九爷刻苦用
功,精益求精。

(3)观点一:可以删去。从小说的情节来说,删 去有关李大才的情节并不影响小说情节的
完整,小说在九爷砸壶的细节中收尾,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并照应小说开头“九爷要砸
茶壶”一事(或首尾照应)。从小说的形象刻画来说,受盛名之累的九爷形象 并不会受到影
响,使其能自觉反省并摆脱困境的特征更加突出。从小说的主旨表达来说,小说借助九爷< br>在外界的诱惑(如金钱、赞誉等)或干扰面前选择砸壶的情节来揭示心静对一个手艺人重
要性这一 主旨;将其删去后,主旨表达则更加集中、鲜明。

观点二:不可以删去。从小说的情节 来说,李大才的情节是对小说情节的重要补充,即九
爷砸壶在山茶湾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此事对陷入困 境的李大才产生的积极影响,使小说
情节更加充实、复杂。从小说的形象刻画来说,通过塑造李大才这一 落魄形象更加衬托出
九爷能自觉反省并摆脱困境的形象;同时,李大才也是小说要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 九爷


砸壶体现老一辈山茶湾人屏俗拒扰、不断追求的精神,李大才是这种精神的新一代传 承
者,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不畏过去的失败,重头再来。从小说的主旨表达来说,小说通过两
个既 独立又存在联系的故事,揭示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要有勇气直面这一主旨,引发读者
对如何更好地实现人 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解析】【分析】(1)C项,“而‘砸壶’的出现会导致传统手艺的 失传”不当,“砸壶”是为了
改变生活现状,并不会导致传统手艺的失传。故选C。

(2)本题中,原文是“山茶湾制壶的手艺,那可是老传统。村子口门前一条小河顺湾顺水
流过,那满滩 满沟的泥巴,真是制壶的好料。山茶湾后沟那几个老窑,可不是一般的窑,
是官窑”,由此可看出“山茶 湾盛产上乘的制壶原料,如今还留有官窑遗址,这说明有关烧
窑制壶的历史久远和底蕴丰厚”;从原文“ 九爷祖上三四代人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那
手艺,也是炉火纯青了”可看出“九爷祖上几代都有操作 烧窑制壶的手艺,手艺精湛”;从原
文中“九爷会聊呀,从自己祖上是怎样制壶的聊到自己是怎样学制壶 的,在学制壶那些年又
是怎么吃苦用功的,屁股和手板儿又是怎么被楠竹片打得啪啪直响的,现在这山茶 湾前山
后坡哪些地方的泥巴又是最适合制壶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九爷刻苦用功,精益求精”。

(3)本题中,如“不可以删去”的观点,从情节入手,这部分情节提出了九爷砸壶的影
响,充实了文章内容;从人物形象层面,更能突出九爷和李大才的“自觉反省并摆脱困境”
的形象特征; 从主旨层面看,如此设计,可让读者进行更深的思考,即“如何更好地实现人
生价值”。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山茶湾盛产上乘的制壶原料,如今还留有官窑遗址,这说 明有关烧窑制壶的历史久
远和底蕴丰厚;②九爷祖上几代都有操作烧窑制壶的手艺,手艺精湛;③九爷刻 苦用
功,精益求精。

⑶ 观点一:可以删去。从小说的情节来说,删去有关李大才 的情节并不影响小说情节的完
整,小说在九爷砸壶的细节中收尾,会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并照应小说开 头“九爷要砸茶
壶”一事(或首尾照应)。从小说的形象刻画来说,受盛名之累的九爷形象并不会受到影
响,使其能自觉反省并摆脱困境的特征更加突出。从小说的主旨表达来说,小说借助九爷
在外界 的诱惑(如金钱、赞誉等)或干扰面前选择砸壶的情节来揭示心静对一个手艺人重
要性这一主旨;将其删 去后,主旨表达则更加集中、鲜明。

观点二:不可以删去。从小说的情节来说,李大才的情 节是对小说情节的重要补充,即九
爷砸壶在山茶湾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此事对陷入困境的李大才产生的 积极影响,使小说
情节更加充实、复杂。从小说的形象刻画来说,通过塑造李大才这一落魄形象更加衬托 出
九爷能自觉反省并摆脱困境的形象;同时,李大才也是小说要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九爷
砸壶 体现老一辈山茶湾人屏俗拒扰、不断追求的精神,李大才是这种精神的新一代传承
者,他的身上体现的是 不畏过去的失败,重头再来。从小说的主旨表达来说,小说通过两
个既独立又存在联系的故事,揭示了无 论成功或失败都要有勇气直面这一主旨,引发读者
对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通读全
文, 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
察,仔细辨析,判断正 误。


⑵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然后浏览文章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进行概括总结。

⑶ 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情节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反复阅读
与该情节有关的句子,结合文章所写人物和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注意答题时,要结合
着小说 的具体内容、当时社会环境和人物心态等因素综合分析。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
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抉择

刘磊

烟一支接着一支,饭却是一筷未动。

知夫莫若妻,见雷峻这样,洪茹就知道他遇到难事了。

她深知丈夫的脾气,不便过问,只是内心难免纳闷儿。

作为新淮县纪委书记,雷峻是 个响当当的人物。为政多年,脚稳身正,名声颇佳。工作
上他坚持原则,雷厉风行,堪称黑脸包公。在家 是个模范丈夫,对洪茹呵护有加,体贴入
微。只是有一条,那是从他走上纪检岗位就定下的规矩:工作上 的事,绝不容许家里人打
听一句。

洪茹是育才中学英语教师,半年前校长为 侄儿违纪一事找到她,请她回去给雷书记说
说,好求个通融。洪茹实在拗不开校长的面子,不得已只好应 承下来。

那天,她瞅着丈夫的情绪很好,便吞吞吐吐地将事情说了出来。没料到前一 分钟还满脸
阳光的雷峻,转瞬间变成了震怒的雷公,斥责如雨点一般向她砸来。

说实话,洪茹对丈夫还是理解的。自有了那次教训,她就再不干预丈夫工作上的事了。

夜越来越深,书房中的雷峻却仍无睡意。他久久地盯着墙上那幅放大的黑白照片,眼神
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

照片上是形如父子的两个男人。年轻的一个正是二十年前的雷峻,而那年长者面容 慈
善,发间已微露斑白。照片的背景是雷峻就读的大学操场。

父母早逝的雷 峻全赖邻居杭伯的拉扯才没有辍学。杭伯当时做点儿小生意,虽比一般人
家宽裕些,可两个儿子都在读书 ,生活担子并不轻。三个孩子的学杂费,是一笔不小的开
支,杭伯宁愿一家人节衣缩食,也从没想过放弃 对小峻的培养。

不仅如此,杭伯还是雷峻的救命恩人。那年冬天,流行性感冒肆虐甚 广,雷峻也未能幸
免。一天夜里,雷峻突然浑身发抖,脑门像火炭一般烫。惊醒后的杭伯眼见土郎中的药 不
顶事,立马从热被窝中爬起来,背起小峻就朝县医院跑。医生检查后说,亏你送来得及
时,再 迟一些这孩子就没救了。

想到这里,雷峻的眼窝再次湿润了。是啊,杭伯对自己的恩 情太重了!如果没有他,绝
对不会有自己今天的。越是想到这些,雷峻就越是无所适从、坐立不安。
他的烦恼,来自一封举报信。

纪委接到举报,揭发了杭裕田 贪污受贿的事实。这让雷峻震惊不已,也让这个在案子面
前从不曾皱一下眉头的硬汉子陷入两难的境地。

杭裕田是杭伯的二儿子,也是杭伯唯一的儿子,杭伯的长子在八年前的抗洪抢险中已 英


勇献身。

许是闻到风声,杭裕田已暗中找到雷峻。他已全 然失去昔日官场上的威风,苦苦哀求雷
峻看在老爷子的份上放他一马。

一连三天,雷峻都是在极度的精神煎熬中度过的。

第四天,雷峻做出了一个痛苦的抉择。

也就在这天晚上,苍老的杭伯上门了。雷峻连 忙迎上前去,紧紧攥住杭伯的手,杭伯也
紧紧地盯着雷峻。

“峻儿,你决定怎么做了吗?”杭伯的声音很轻。

“杭伯,我决定了。”雷峻垂下眼睑,不忍正视老人那饱经沧桑的面孔和似有祈盼的眼
神。

“你准备怎么做?”杭伯依然紧盯不放地问。

“杭伯,对不起!”雷峻的声音若有若无,还带着几丝喑哑。

雷峻真想不出下面该怎样和杭伯说了,他不敢正视老人的目光。

没料到杭伯听了这话,尽管脸上依然布满悲伤,可神色却放松了不少。

他握住雷峻的 手说:“峻儿,你可知道杭伯刚才有多紧张吗?我怕你念及杭伯的情面做出
你不该做的事啊!”

雷峻的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标题“抉择”,简洁凝练,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高度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
节,还暗示出主人公雷峻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

B.妻子洪茹深知丈夫在工作上向来 铁面无私、雷厉风行,即使现在违纪的是救命恩人的儿
子,她也坚信丈夫不会违背原则,一定会秉公办事 。

C.“‘峻儿,你决定怎么做了吗?’杭伯的声音很轻。”杭伯声音很轻是内心很紧张的表 现,因
为担心雷峻会念及他的情面做出不该做的事。

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 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写杭伯,塑造了杭伯善良、正直、深明大
义的形象,对主人公雷峻的人民公仆形象起到 衬托作用。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雷峻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插叙雷峻对多年前往事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答案】 (1)B

(2)①知道恩人儿子违纪,矛盾、纠结。②忆及杭伯的大恩大德,感激、不安。③ 做出
了抉择,煎熬、痛苦。④面对杭伯上门询问,愧疚、不忍。⑤得到杭伯的理解支持,感
动、 释怀。

(3)①交代杭伯的巨大恩情,补充说明雷峻抉择艰难、痛苦的原因;②念及过往恩情 ,
表现雷峻重情重义的一面,使主人公形象丰满立体;③使情节曲折有致,内容更加周密充
实。

【解析】【分析】(1)B项,无中生有,“即使现在违纪的是救命恩人的儿子,她也坚信< br>丈夫不会违背原则,一定会秉公办事”文中没有依据。原文说“她深知丈夫的脾气,不便过
问,只 是内心难免纳闷儿”,可见妻子并不知道雷峻因什么事而发愁。故选B。

(2)原文说“他 的烦恼,来自一封举报信”,这封举报信让他“陷入两难的境地”,再联系开


头雷峻的表 现,可知对恩人儿子违纪的举报让雷峻陷入了矛盾、纠结之中;文中用大量篇
幅插叙了杭伯照顾雷峻的情 节,表达出雷峻对杭伯的感激和内心的不安;在如何处理杭裕
田贪污受贿问题上,“一连三天,雷峻都是 在极度的精神煎熬中度过的”,最后“做出了一个
痛苦的抉择”,表明雷峻的内心是煎熬和痛苦的;当杭 伯说出“我怕你念及杭伯的情面做出
你不该做的事”之后,雷峻“眼睛湿润了”,表明此时雷峻因得到杭 伯的理解和支持而感动、
释怀。

(3)本题从内容上看,文中插叙的是杭伯照顾雷 峻的事,杭伯不仅“拉扯”雷峻,让他没
有辍学,而且“还是雷峻的救命恩人”,这就交代了杭伯对雷峻 的巨大恩情,使小说情节更
加充实。从人物塑造来看,表明雷峻没有忘记杭伯的抚养帮助之恩,表明他是 一个重情义
的人,有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情节发展来看,这一交代使上文雷峻痛苦的表现有了合理的解释,使小说情节更加周密,也为小说情节增加了波澜。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知道恩人儿子违纪,矛盾、纠结。②忆及杭伯的大恩大德, 感激、不安。③做出了
抉择,煎熬、痛苦。④面对杭伯上门询问,愧疚、不忍。⑤得到杭伯的理解支持, 感
动、释怀。

⑶①交代杭伯的巨大恩情,补充说明雷峻抉择艰难、痛苦的原因;② 念及过往恩情,表
现雷峻重情重义的一面,使主人公形象丰满立体;③使情节曲折有致,内容更加周密充
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 从语句理
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
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 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 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
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 信息集中起来,并加
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 点的
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
而 正确的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文本重要情节的作用:① 在内容上可以
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②在形式上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 br>人注意。本题中,小说插叙雷峻对多年前往事的回忆,①交待杭伯的巨大恩德,补充说明
雷峻抉择 艰难、痛苦的原因;②念及过往恩情,表现雷峻重情重义的一面,使主人公形象
丰满立体;③使情节曲折 有致,内容更加周密充实。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代勇将张自忠

张秋铧

1940年5月23日,10万 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
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 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
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 、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


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
场上壮烈殉国的第 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
阵亡将领。

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
民不为所动,依 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
未轰炸送葬的队伍。

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
夜巡视士 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
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 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炼官兵意
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 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
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
令留下,当 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
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离 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

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 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
乃与大家共寻死所!”

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
阳、鄂西一带。

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 步,
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
民 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月16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 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
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 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
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 时,子弹打完
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上午 11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
2000多官兵几乎全 部阵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
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 走!”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 ,右肩后流
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
袜脚。我 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
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 ,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 》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
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 中猛站起来,眼睛
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 光


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 三
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
此时 ,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
去。这个高大身躯再 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 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遗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
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 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
场面。

不久,蒋介石为张自忠题词:

“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终换得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节选自《捍疆卫土张自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 br>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

B.小说在构思上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张自忠 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
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

C.“ 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既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的
决心,也暗示他 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

D.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 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
而毛泽东则着重于褒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小说中,中日两国 军人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治军严明。如惩治侵吞士兵存款的营长。② 关爱士兵。如深夜给士兵盖被子,常
拿钱和物品给受伤的士兵。③忍辱负重。如留守北平,背负汉奸骂名 。④英勇无畏。如
指挥军队抗战,视死如归。⑤爱国抗敌。心系国难,多次表达杀敌报国的愿望和决心。

(3)不同:①叙述角度不同。张自忠将军的副官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日军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②侧重点不同。副官马孝堂的叙述着重于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的具体过程,
而日军的叙 述着重于表现张自忠将军临死前的威严眼光和高大身躯。作用:①增强作品的
真实性。敌我两方叙述同一 情节,增加故事的可信度。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敌我两方的
叙述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

【解析】【分析】(1)C项,结合文本内容“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离开日军监< br>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
声”分 析,“他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错,应该是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的决
心。故选C。
(2)结合文本内容“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分析,治军严明;结合“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
视士兵 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


士兵” 分析,关爱士兵;结合“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
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 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
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 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分析,忍辱负重;结合“现在到了
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 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
打,用牙齿咬”分析,英勇爱国等。

(3) 结合“……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第四分队
的藤冈一等兵端 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
地”分析可知,叙述角度不同 ,侧重点不同,副官马孝堂的叙述着重于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
的具体过程,而日军的叙述着重于表现张自 忠将军临死前的威严眼光和高大身躯。这样写
的作用,需要结合人物形象塑造、主旨等内容分析。如增强 作品的真实性,使人物形象更
鲜明,多角度地展示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治军严明。如惩治侵吞士兵存款的营长。②关爱士兵。如深 夜给士兵盖被子,常拿
钱和物品给受伤的士兵。③忍辱负重。如留守北平,背负汉奸骂名。④英勇无畏。 如指
挥军队抗战,视死如归。⑤爱国抗敌。心系国难,多次表达杀敌报国的愿望和决心。

⑶不同:①叙述角度不同。张自忠将军的副官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日军是以第三人
称叙述 的。②侧重点不同。副官马孝堂的叙述着重于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的具体过程,而
日军的叙述着重于表现 张自忠将军临死前的威严眼光和高大身躯。作用:①增强作品的真
实性。敌我两方叙述同一情节,增加故 事的可信度。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敌我两方的叙
述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
< br>【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
解、手法 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
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 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 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
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 这个人物
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
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此题从治军、对待士兵、对国家等方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⑶本题考 查情节作用理解能力。小说情节,需要关注对形象塑造、结构、主旨的作用。要
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根据小说的社会环境,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来刻
画人物性格特点,在答题时,可以从这几 个角度来概括。中日两国军人对张自忠将军阵亡
过程的叙述,强作品的真实性。敌我两方叙述同一情节, 增加故事的可信度。使人物形象
更鲜明。敌我两方的叙述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转换角色

侯发山

二娃是“上一当烩面馆”的小伙计。不像正规的酒店,即使小伙计这 个角色,也分前厅、
后厨,前厅又分传菜的、迎宾的,后厨又分择菜的、洗涮的,等等,多了去。二娃没 有具
体的工作,却不轻松,有什么活儿干什么活儿,端盘子,抹桌子,扫地,擦玻璃,有时间

< p>
还要起五更陪着老板去买菜。老板太抠门,大厨也不聘用,自己掌勺,服务员就聘用了两
个 人,除了二娃外,还有一个女孩子,山桃,她负责择菜,洗刷碗筷,吃饭时辰,还要站
在门口招呼人。虽 然忙一些,老板给的工资不低,管吃管住,每月两千元,这在同行业中
已经是不低的了,有的星级酒店只 给一千多一点。当然,这里是说钱不见钱,老板承诺年
底一块儿给。

明天就 是腊月二十三了,老板承诺开工资,放假,回家过年去。二娃盘算着自己能开多
少钱,回家给爹捎个帽子 ,给娘选件羽绒服,给小妹买个手机……结果一晚上也没睡踏实,
老是在做梦,一会儿梦见自己在超市挑 选东西,一会儿梦见自己坐在火车上,一会儿梦见
自己到老家了。等到醒来,已经是早上八点了。他慌忙 爬起来,脸也顾不得洗,就蹬蹬蹬
下楼了。面馆在一层,他住在楼上。结果大门没开,老板还没来!若搁 往常,老板七点左
右就到了。二娃忙打开门,发现山桃瑟缩着膀子站在门外面,山桃在另外一个地方,和 一
帮乱七八糟的女孩子住在一起。

两个人收拾罢房间的卫生,已经是九点钟 了,老板还没来。怎么回事啊?二娃感到什么
地方不对劲,打老板的电话,被告知手机已经关机。

二娃茫然无措的时候。陆陆续续来了几个人,都是找老板的:一个是房东,说是要房租的,一年的房租四万八,老板一分钱也没给;一个是杀猪的,是来要账的,说老板用了他
大半年的肉 ,欠了五万多;一个是菜农,也是来要账的……原来老板承诺今天兑付,所以他
们才来了。

到了十一点,老板还没露面,电话还是关机。直到这时,那几个讨账的感觉受骗了,对
着二娃和山桃骂骂咧咧的,好像他们是冤的头,债的主。二娃和山桃不敢反驳,也不知道
如何反驳,任凭 他们的唾沫飞到脸上。

几个债主知道两个服务员也是受害者,欺负他们也没啥意思, 便自认倒霉,就又骂骂咧
咧地走了。

山桃松了口气,怯怯地说,二娃,咱也走吧?

二娃点点头,转而摇摇头,说,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咋走啊?

山桃说,我、我也没有路费……我身上只有十几块钱。

二娃说,你回家一趟得多少钱?

山桃说,汽车、火车、三轮车,得一千六百块。

咱两个差不多。二娃说,哎,这冰箱里还有肉,还有青菜,咱把路费挣出来再走吧?

山桃迟疑了一下,说你会做烩面?

二娃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路?把生的做 成熟的就中,来咱这小店的,身份跟
咱差不多,不是啥讲究人,即使有些差池,不会找麻烦的。

你真有把握?山桃扑闪着眼睛。

想着是给咱的家人做饭吃哩,能错到哪里去?二娃蛮有信心地说。

中!山桃的两只眼睛越来越亮。

说干就干,二娃把火打开,一边烧水,一边去切肉; 山桃择葱、剥蒜……当把第一碗烩面
端给一个中年汉子时,说实话,二娃的心里还没底,忙让山桃把醋、 辣椒、盐拿过去,说
大哥您看看合您口味不,需要啥您自己添加。

中年汉子哧溜了一口,头也不抬,说,中,中,中。


二娃和山桃相视 一笑,信心大增。接下来,越发操心。还好,一碗接一碗,没有一个顾
客说孬的。

忙到天黑,两人算了算账,挣了六百块。

照这个数目,咱再干六天就能把两个人的路费挣出来。二娃掰着指头说。

第二天早上,二娃去市场上进菜;山桃在店里忙活。九点钟,饭店准时开门营业。

这一天,两个人赚了七百块。

……

到了腊月二十八,二 娃和山桃已经赚了六千块钱。二娃说,山桃,咱回家是不可能了,
车票估计买不到了。咱不如不回家,继 续干下去,然后把账一撮儿一撮儿还清再做打算,
你看如何?

中!听你的。山桃说。

就这样,二娃和山桃干了多半年,终于还清了前任老板所有的欠款。

由于两个人用心 经营,口碑传了出去,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要关门已是不可能了,两
个人也舍不得关门,于是打出广告 ,招聘三个小伙计,把生意往红火处弄。

报名者蜂拥而至,当其中一名站在二娃面前时,他愣住了——这个人是年前逃跑的老
板!

二娃不计前嫌,收留了老板。

没过多久,饭馆的名字由“上一当烩 面馆”改为“小夫妻烩面馆”。怎么回事?您自个儿琢
磨去吧。

(选自《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说钱不见钱”“承诺年底一块儿给”,巧妙再现、揭示了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为后 文老
板当面赖帐的情节作铺垫。

B.事先空口承诺,事后当面赖账,严重违背了社会 伦理、诚信经营等道德要求,小说借此
引发了人们关于创业的思考。

C.二娃和山桃 在老板约定发给他们工资日子的前夕都没有休息好,两人一夜都沉浸在美梦
之中,因而第二天也都起晚了 。

D.山桃“扑闪着眼睛”“两只眼睛越来越亮”,两次细节描写表现出了山桃一样的心理世 界,也
烘托了二娃的自信性格。

(2)小说以“转换角色”为标题,该如何理解其内容、寓意?请简要概括。

(3)小说结尾,老板回来应聘伙计,二娃收留了老板,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 观点。

【答案】 (1)B

(2)①二娃、由山桃与他们的老板 角色转换,伙计转换成老板,老板转换成伙计:②二娃与
山桃,由伙计、同事的角鱼关系转换成夫妻角色 关系;③不讲诚信者终究会转换成失败者,诚
实讲信用者终究会成为成功者。

(3)①这样写能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增添小说的波折性;②这样写能回扣标题,完成二
娃与老板之间 的角色转换;③这样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烘托二娃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④这样写能启发读者思考,能 更好地深化主题,宣传正能量,为读者树立学习的榜样。


【解析】【分 析】(1)B项,“当面赖账”错误,选项分析不准确,从文中来看,老板是关
机不现身;选项对小说主 题的概括理解角度也不准确,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二娃,主题的概
括应从他身上概括,而不应从老板身上概 括。故选B项。

(2)结合文本内容“就这样,二娃和山桃干了多半年,终于还清了前任老 板所有的欠款……
二娃不计前嫌,收留了老板”分析可知,表层意思:二娃、山桃与他们的老板角色转换 ,伙
计转换成老板,老板转换成伙计。结合文本内容“没过多久,饭馆的名字由‘上一当烩面馆’
改为‘小夫妻烩面馆’”分析,二娃与山桃,由伙计、同事的角色关系转换成夫妻角色关系。
结合“由 于两个人用心经营,口碑传了出去,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这个人是年前逃跑的老
板”分析可知,不讲 诚信者终究会转换成失败者,诚实讲信用者终究会成为成功者。考生围
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3)小说写的是大众创业的故事。二娃和山桃在“上一当烩面馆”打工,岁根年底,因债
台高筑,老板失联了,出逃了。剩下这伙计俩,走投无路,回不了家过年,也无法应付纷
至沓来登门讨 债的人。绝望时,俩伙计商计利用冰箱里剩余的鱼肉菜蔬,自作主张、有针
对性地面对顾客,做起烩面, 辛苦经营了年前几日,竟赚起了小钱;又用心经营半年,俩
人口碑传出,生意旺兴,还清了老板欠的债。 俩人又收获了爱情,便招牌换记“小夫妻烩面
馆”,打出广告,招聘小伙计,“把生意往红火处弄”。不 想出逃的老板竟回来应聘。这样写
能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增添小说的波折性。回扣标题“转换角色”。 老板负债出逃和伙计
绝处逢生转换角色的演绎,烘托二娃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使作品营造了一种十分感 染读
者的艺术氛围,让人得到创业艰辛和如何成功的启迪,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二娃、由山桃与他们的老板角色转换,伙计转换成老板,老 板转换成伙计:②二娃与山
桃,由伙计、同事的角鱼关系转换成夫妻角色关系;③不讲诚信者终究会转换 成失败者,诚实
讲信用者终究会成为成功者。

⑶①这样写能使情节更加曲折 动人,增添小说的波折性;②这样写能回扣标题,完成二娃与
老板之间的角色转换;③这样写能更好地表 现人物,烘托二娃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④这
样写能启发读者思考,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宣传正能量,为 读者树立学习的榜样。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
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 容对文
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以确定正误。

(2)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 力。题目是
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
要结合文章 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
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结尾常见的作
用:突生波澜,震 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
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 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
感;反应美好愿望。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
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
不出来。头几年 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 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
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 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
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 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
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 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
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 对,何况十有八个
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 了
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
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 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
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 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
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
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 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
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 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
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 ,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
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 头青筋。一天中午,
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 今天
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 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
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 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 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
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 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
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
拿人两头蒜;买人 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
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 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
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 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 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
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 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
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 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
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让人明白了部分真 相。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 有
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 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
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br>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介绍老汪的形象,目的是说他“像个读书人”,又说他“不适合教书”,主要原因是 他肚
里有学问,但讲不出来。

B.老汪教学之余的乱走,其实没有规律,虽然有相对 稳定的次数、时间,走的方式跟常人
却迥然不同,走的地点就是大路、野地里。

C. 老汪的老婆银瓶的嘴像刮风似的,人劝老汪“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老汪打心眼儿
里就不愿意劝, 他认为他老婆说的是无关自己教学、不该说的闲话,不想劝。

D.小说的情节总体来看一波三 折,从介绍老汪到写老汪在老范家办私塾,再到写老汪的乱
走,还介绍了老汪的老婆,最后写老汪知道老 范的仗义之举后内心很受感动。

(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老汪一出口就是经典文句,如“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意 思是作为乡村塾
师的他是个吉利之人,谁用他谁就吉星高照。

B.塾师老汪是个认真 的人,教孩子时孩子们不听便使他平添了许多烦恼,有时讲着讲着就
不讲了,是他发现自己讲的知识太深 ,只有研究学问的人才懂。

C.银瓶有爱占人便宜的不良习惯,因为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所 以老范家的管家请求辞去
老汪,以避免今后老汪的老婆这个“贼”越偷越多。

D.小 说的语言十分独特,尤其是人物之间通俗易懂的对话,超越了文中其他的叙述性语
言,能感染读者,显示 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之深。

(4)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 br>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答案】 (1)A

(2)B

(3)C

(4)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 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
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 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
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5)性情气质相似:二人 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
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 却教不会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
精神高贵,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有慈爱心。精神困 境根源不同:老汪,表述能力
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情感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 。孔乙己,深
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
【解析】【分析】(1)A项,原文中的“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便是以“经典文句”表现
人物 性格的,所以这一有关技巧的结论正确;但所举例子说明老汪“迂腐无能”错误,原文
说他“有学问”, 所以老汪并非“无能”,“迂腐”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老汪,你是有学问的
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 劝劝。’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
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可见 懂得变通并不迂腐。故选A。

(2)B项,互相矛盾,“其实没有规律”的说法错误。结合相 关段落可知:“次数、时间”都
相对稳定,其实是有规律的;“走的方式跟常人却迥然不同”完全错误, 原文只说“拽开大
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这并不存在“迥然不同”。故选B。
< br>(3)A项,任意推衍,“他是个吉利之人,谁用他谁就吉星高照”分析错误,跟前面“躁人”
相 对,“吉人”可以理解为不急躁的人。B项,臆测无据,“是他发现自己讲的知识太深,只
有研究学问的 人才懂”的说法于文无据,根据上文应该是他不擅长讲授,怎么也讲不明白。
D项,无中生有,“超越了 文中其他的叙述性语言,能感染读者,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
力之深”鉴赏错误。不能将叙述性语言与 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优劣对比,因为它们的作用不
同。故选C。

(4)题干问的是“ 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结合老范
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小说1— —6节是开端部分,讲塾师老汪进不清楚道理,还动不动还
跟学生急;7——9节是发展部分,老汪来到 老范家任塾师;10——19节依然属于发展老汪


乱走的癖好以及对老汪的开导;20— —31是高潮及结尾部分,介绍老汪的老婆银瓶的性格
爱好;侧面揭示老注孤独的缘由。从这些情节中即 可找出老范的行为,如老范设立私塾,
但是允许别家孩子免费来听;老范直接问老汪;老范并不辞退老汪 ,也让老汪媳妇偷麦
子。一个率直,朴卖,开明,尊师重道的老汪跃然纸上。

(5) 题干问的是“老汪这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
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 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首先分析老汪的形象特点。如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 问了。……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 来”“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
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 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
了”“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 ,爱一个人四处乱
走。”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老汪是一个温和善良,诚挚率真,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 的,
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的书呆子。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
难 以排解的孤独。再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他到酒店喝酒从不拖欠酒钱;没事的时候,
诚恳地教小伙计写 字;邻居家孩子围住他时,他不是把他们赶走,而是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吃。这些都表现了孔乙己本性善良 、性情温和的一面。其次,作为知识分子,他却思想迂
腐,对别人说的话,甚至随口说的都是“之乎者也 ”之类的话,此外他还沉浸在“回”字的四
种写法这种僵化的知识里。孔乙己穷苦、懒散,身上的长衫“ 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
补,也没有洗”;反复被人欺负、殴打,脸上经常挂着新痕旧伤,偏偏他又自 恃清高,满口
“之乎者也”。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是因为他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一生是悲
惨的,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统治阶级不但在政治经济上
对他进 行残酷的控制,推残了他的肉体,剥夺了他的生路,而且在精神上毒害了他,使他
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痛 苦。综合以上的分析,相同点可从善良、懦弱、落魄、都有些书呆
子气等角度分析,不同之处可从孔乙己 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而老汪的精神困境
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孔之己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形象, 而老汪则不是等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⑷①自家设私 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
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 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
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⑸性情气质相似: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在
社会下层的知 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教不会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精
神高贵,都一样善良、认真、 诚实,有慈爱心。精神困境根源不同:老汪,表述能力差,
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情感纠葛 ,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孔乙己,深受封
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 。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 ,
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与理 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 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
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 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 主旨、情感、人


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 中在小说的三要
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
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
这些 硬伤。

(3)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 洞,
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⑷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
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 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
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 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
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⑸本题考查小说文本人物与课文人物 比较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应先答出两个人物的相似
之处,再答出不同之处。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 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
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 系等
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歪毛儿

老舍

小的时候,我和白仁禄一下了学总到小茶馆去听评书。我俩每天的点心钱不完全花在点
心上,留下一部分给书钱。其实,我俩真不够听书的派儿:我那时脑后梳着个小坠根,结
着红绳儿;仁禄 梳俩大歪毛。孙二大爷用小笸箩打钱的时候,一到我俩面前便低声地说,
“歪毛子!”把钱接过去,他马 上笑着给我们抓一大把煮毛豆角,或是花生米来。“吃吧,歪
毛子!”他不大爱叫我小坠根,我未免有点 不高兴。可是说真的,仁禄是比我体面的多。他
的脸正像年画上的白娃娃,虽然没有那么胖。单眼皮,小 圆鼻子,清秀好看。

他不淘气,可是也有背不上书来的时候。歪毛仁禄背不过书来本 可以不挨打,师娘不准
老师打他。他是师娘的歪毛宝贝:上街给她买一缕白棉花线,或是打俩小钱的醋, 都是仁
禄的事儿。可是他自己找打。每逢背不上书来,他比老师的脾气还大。他把小脸憋红,鼻
子皱起一块儿,对先生说:“不背!不背!”不等老师发作,他又添上:“就是不背,看你怎
样!”老师 磨不开脸了,只好拿板子打他。

奇怪,这么清秀的小孩,脾气这么硬。

一直有十几年的工夫,我们俩没见面。听说,他大学毕了业,到外边去做事。去年旧历
年前的末一次集,天很冷。我转了一圈,没看见什么对我的路子的东西,本想不再绕,可
是集南边有个地 摊,摆着几本书,看书的时候,我看见卖书人的脚,一双极旧的棉鞋,袜
子还是夏季的单线袜。别人都跺 着脚,天是真冷;这双脚好像冻在地上,不动。把书合上
我便走开了。

走了 几步,我不由地回了头。他穿着件旧灰色棉袍,很单薄,头上戴着顶没人要的老式
帽头。我好似被他吸引 住了,决定回去。他身上有那么一股高傲劲儿,像破庙似的,虽然
破烂而仍令人心中起敬。无论怎说吧, 我又立在他面前。


“是不是仁禄哥?”我大着胆问。

他又扫了我一眼,又去看山,可是极快的又转回来。他的瘦脸上没有任何表示,只是腮
上微微地动了动,傲气使他不愿与我过话,可是“仁禄哥”三个字打动了他的心。他没说一
个字,拉住我 的手。“走吧,我住的离这儿不远。”我一手拉着他,一手拾起那几本书。

没有五分 钟便到了家。他坐在屋中了,我才放心,仿佛一件宝贝确实落在手中。可是我
没法说话了。问他什么呢? 我改变了战略,开始告诉他我这些年的经过,费了许多周折,
我才用上了这个公式——“我说完了,该听 你的了。”“还不都在乎脾气,”他微微摇着头。
“那时候咱俩还都是小孩子,所以我没对你说过,说真 的,那时节我自己也还没觉出来是怎
回事。后来我才明白了,是我这两只眼睛作怪。”

“不是一双好好的眼睛吗?”我说。

“平日是好好的一对眼。不过,有时候犯病。”

“你不用看人脸的全部,而单看他的 眼,鼻子,或是嘴,你就看出点可恶来。特别是眼与
嘴,有时一个人正和你讲道德说仁义,你能看见他的 眼中有张活的春画正在动。那嘴,露
着牙喷粪的时节单要笑一笑!越是上等人越可恶,上等人会遮掩。假 如我没有这么一对
眼,生命岂不是个大骗局?还举个例说吧,有一回我去看戏,旁边来了个三十多岁的人 ,
很体面,穿得也讲究。我的眼一斜,看出来,他可恶。正在这么个当儿,查票了。这位先
生没 有票,瞪圆了眼向查票员说:‘我姓王,没买过票,就是日本人查票,我姓王的还是不
买!’我没法管束 自己了。我并不是要惩罚他,是要把他的原形真面目打出来。我给了他一
个顶有力的嘴巴。你猜他怎样? 他嘴里嚷着,走了。要不怎说他可恶呢。这不是弱点,是
故意的找打——只可惜没人常打他。”

“那么你很愿意犯病!”我故意的问。他似乎没听见,我又重了一句,他又微笑了笑。

“我不能说我以这个为一种享受;不过,不犯病的时候更难堪——明知人们可恶而看不
出,明知是梦而醒不了。”

“以前,我见着可恶的便打,至少是瞪他那么一眼,使他 哆嗦半天。我虽不因此得意,可
是非常的自信,自信我比别人强。及至一想结婚,与世界共同敷衍,坏了 ;我原来不比别
人强,不过只多着双病眼罢了。很希望别人指着脸子说我可恶,可是没人肯那么办。”他 又
愣了一会儿。“生命的真文章比人作的文章更周到?耶稣为仇人、为土匪祷告:他是个人
物。 他的眼或者就和我这对一样,能始终是硬的,因为他始终是软的。普通人只能软,不
能硬,所以世界没有 骨气。我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安置我自己。人生真不是个好玩
艺。”

他把酒喝净,立起来。空中飞着些雪片,天已遮满了黑云。我送他出去,谁也没说什
么,一个阴惨的世界 ,好像只有我们俩的脚步声儿。到了门口,他连头也没回,探着点身
在雪花中走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小时候仁禄梳俩大“歪毛”和我梳着个“小坠根”, 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

B.文章通过典型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揭示主人公的特立独行的
性格特点。


C.歪 毛仁禄发出“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的感叹,可见,他已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正努力地
改变自己。

D.结尾处的环境描写隐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主人公将何去何从,命运将会有怎样的变
化 ,引人深思。

(2)下列对歪毛儿白仁禄的那双“病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双善于发现社会“病态”的正义之眼。

B.能够体现仁禄特立独行、愤世嫉俗的性格。

C.这双眼睛揭示了当时虚伪黑暗的社会现实。

D.是现实中白仁禄生活落魄不羁的根本原因。

(3)文章直接以“歪毛儿”为话题 的内容并不多,却以“歪毛儿”为题。试分析这样处理的好
处。

【答案】 (1)C

(2)D

(3)①生活化,口语化,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②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幼时的外
貌特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少年时的清秀可爱的外表与始终如一 的“硬脾气”形成对
照,揭示主题,引人深思。

【解析】【分析】(1)本题 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
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
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 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立足考查“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可见,他已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正努力地改变自己”错误,“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正是仁禄愤世嫉俗,嫉恶如仇的性格表现,难以得出其会改变的结论。

(2)本题考查对文 中重要描写对象或词语的含义理解的能力。应结合上下文,找出关键语
句,根据人物形象塑造和文章主旨 来理解。

D项,“是现实中白仁禄生活落魄不羁的根本原因”错误,原文“我见着可恶的便打 ,至少是
瞪他那么一眼,使他哆嗦半天”“普通人只能软,不能硬,所以世界没有骨气。我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安置我自己”等,反映出他性格的孤傲倔强,愤世嫉俗,因此根本原因是
白仁禄愤 世嫉俗的性格。

(3)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标题与人物、情 节、环境一
样,是沟通服务于主题的,同时,标题对读者的而艺术感染力方面上也有一定作用。

原文“仁禄梳俩大歪毛”,可知“歪毛儿”是主人公幼年时的外号,是他外貌特点,显得生动
形 象,富有趣味;

“奇怪,这么清秀的小孩,脾气这么硬”,可爱的外表与倔强的脾气形成鲜明 的对比,“有时
一个人正和你讲道德说仁义,你能看见他的眼中有张活的春画正在动。那嘴,露着牙喷粪
的时节单要笑一笑!越是上等人越可恶,上等人会遮掩”“普通人只能软,不能硬,所以世
界没 有骨气。我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安置我自己”“我见着可恶的便打,至少是瞪他
那么一眼,使他哆 嗦半天”,突出他挺身而出、孤傲倔强和愤世嫉俗的特点,升华了全文的
主旨;


从语言上来说,“歪毛儿”是口语化的称呼,全文大量使用口语,如“就是不背,看你怎
样” “我给了他一个顶有力的嘴巴。你猜他怎样?他嘴里嚷着,走了。要不怎说他可恶呢。
这不是弱点,是故 意的找打——只可惜没人常打他”等,与文章风格一致。

故答案为:⑴C ⑵D

⑶ ①生活化,口语化,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幼时的外貌
特征,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少年时的清秀可爱的外表与始终如一的“硬脾气”形成对
照,揭示主题,引人深 思。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
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
象的方 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
的关键词语,然后回归 到原文相关的答题区域进行对照比较。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所谓句子丰富的含意

一是指句子的表面 含
义,一是指句子的隐含含义,即言外之意,包括临时指代意义、比喻意义、

双关意义、
象征意义以及句子中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内涵、特征和缘由等。

该 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
含义。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 段,段不
离篇”的原则,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⑶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其次要
阐明理由,即好在哪里。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 下角度思考,第一,看标题内容,包
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 对象;第二思考与主
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 否是
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
格, 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旦角
(注)

江岸

年轻的时候,他是 闻名遐迩的人士。每到农闲时节,四乡八里的人约在一起,组个草台
班子,挨村唱梆子戏,都免不了跑到 黄泥湾,邀他加盟。他那媚媚的扮相,妖妖的身段,
在台上一走,就是一串碰头彩;一个水汪汪的飞眼, 能淹死一堆小媳妇;一挑葱白似的兰
花指,能醉倒一群小姑娘;再唱上那么几嗓子,连半老徐娘们都从里 往外酥透了。

不管演哪一出戏,都数他的戏份足。《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铡美案 》中的秦香莲,
《打金枝》中的公主,《西厢记》中的红娘,都非他莫属。

他还真从戏迷中拐了个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儿。一切有关他的杂务都被那姑娘包下来
了。他和媳妇儿相亲 相爱地过了大半辈子,媳妇儿没舍得吵他一句骂他一声,横草不让他
拈,竖草不让他拿,就是时不时让他 在家简单地扮上,摆弄一下身段,哼那么几句。嫁给
他多少年了,媳妇儿看了听了他的戏,仍然眼睛放光 。后来,大队演样板戏,他演李铁
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看怎 么不像英雄人物。
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媳妇儿便让他在家里偷偷演,演给她一个人看。当然, 他
演的是红娘,是秦香莲。有时候,媳妇儿还能接几句张生、黑老包呢。


这么好的媳妇儿,打着灯笼也难找,谁知说走就走了,事前半点儿征兆都没有。 他哭天
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儿的人。媳妇儿都埋了半
年多了,他还时不时到坟头去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

听儿把内情事细说根由。

想当初李黄两家结亲后,

也算是门当户对第一流……

媳 妇儿走了,儿子在外面念书,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抓没挠的。他一辈子习惯了饭
来张口衣来伸手,没 料理日子的本领,一烦,连出去进来都离不了的戏也免了。过了两
年,儿子高中毕业回了家,不久又娶了 亲,家里总算又有了一个女人,他才可以伸开肠子
过一过日月,好好唱一唱他的戏了。

亲家母年轻时也是他的戏迷。亲家母来家了,和他有说不完的话。说得兴起,偶尔他也
比划比划,但是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和过去有天壤之别,让亲家母直感叹,到底是老
了,老了。听了亲 家母的话,他不知是忧伤还是高兴。但他每回都拼命挽留亲家母多住几
天。只要过一段时间亲家母没来, 他还会催儿媳回娘家去接呢。

儿媳不愿意了,和儿子吵,你爹咋回事儿,我爹还没死呢。

儿子笑了笑。

儿媳又说,你爹都这么大岁数了,别整天没事了哼哼唧唧的好不好,一个大老头子,男
不男女不女的,算什么呀!

儿子不笑了,叹了一口气。

儿子还是和他谈了。从此以后,他进进出出都黑着脸,既不哼唱了,也不言语了,终于
憋出一场病来。病 好了,他脱了层皮似的瘦了下来。

儿子瞒着媳妇儿,带他到省会电视台梨园春擂台赛 报了名。他竟做了擂主。比赛那天,
他唱了两段《西厢记》红娘唱腔,一段是:

他二人进房去竟把门来上,

门儿外战兢兢站立俺红娘。

都只为老夫人把良心昧丧,

抱不平我才陪你来到书房……

另一段是:

谯楼上打四梆,霜露寒又凉,

为他们婚姻事,俺红娘跑断肠。

抬头把天望,为什么,为什么,今夜晚这夜真长啊!

恨声老夫人,过河你拆桥梁,

逼你的亲生女,夜半会张郎。

从今后再莫说你治家有……

唱过了,看到观众和评委都给他打了全场最高分,他眼角 悄悄溢出了泪花。这一辈子,
能演给千千万万个戏迷看,死了也值了!

(有删改)

(注)旦角指的是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 、老旦、彩旦等


类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多角度描写了“旦角”的舞台形象,重点突出了他妩媚的扮相和出色的唱功。

B.旦角因演不好英雄人物而非常着急,既表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也表现了“旦角”这一角
色 的局限性。

C.儿子的“笑”是对自己女人误解两位老人之间关系的嘲笑,“不笑”“叹了一 口气”则包含了一
种无奈之感。

D.本文语言散发着独特而清新的乡土味道,且平中 见奇。如第四段在写主人公的伤心表现
时,看似描写平淡,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

(2)小说中,儿媳对“旦角”的不满与其他人对“旦角”的认同、痴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
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3)小说共有三处引用了“旦角”的唱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 (1)A

(2)①儿媳的不满与“旦角”的媳妇儿、亲家母等的认同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儿媳
对“旦角”的不理解,对传统戏曲的不理解,暗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年轻人的 隔阂。②儿媳
的不满与后文“旦角”梨园春擂台夺魁后流露出的情感形成对比,突出了“旦角”以戏为人
生,愿为戏而死的形象特征。③儿媳的不满与儿子的理解以及电视台的认可形成对比,让
人思考 如何对待传统艺术、如何发扬传统艺术的问题,升华了主题。

(3)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 展现了主人公对妻子的深情,突出他痴迷于戏剧的形象。
②从小说结构上看,题目是“旦角”,引用“旦 角”唱词暗合标题。③从表达效果看,在叙述
中插入唱词,使小说的叙述节奏更加富于变化,内容更加多 样化,更加富有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 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
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 上下文,结合文
本内容对文章某一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同时,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 br>较,以确定正误。B项,“也表现了‘旦角’这一角色的局限性”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大
队 演样板戏,他演李铁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
看怎么不像英雄人 物。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分析可知,“也表现了‘旦角’这一角色
的局限性”无中生有;C项 ,“儿子的‘笑’是对自己女人误解两位老人之间关系的嘲笑”理解错
误,不是“嘲笑”,是儿子用笑来 化解自己女人的误解;D项,“平中见奇……回味的空间”说
法错误,本文语言并无平中见奇的特点,“ 他哭天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
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儿的人”,第四段的描写只是展现 “他”哭的状态,并无深意。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
要明确题干要求,此题明确指出儿媳对“旦角”的不满与其 他人对“旦角”的认同、痴迷是鲜
明的对比,只是让学生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那么,答题的思 路首先抓住对比,
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来谈。第一,从内容上来看:儿媳对“旦角”的不 满与
其他人对“旦角”的认同、痴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析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突出了儿媳
对“旦角”的不理解,对传统戏曲的不理解,这是不同思想的冲撞,传统与现代的思想冲
突,暗示了传统 艺术与现代人的隔阂;第二,从人物形象上来看:结合文本内容“儿媳不愿


意了,和儿子 吵,你爹咋回事儿,我爹还没死呢”“他眼角悄悄溢出了泪花。这一辈子,能
演给千千万万个戏迷看,死 了也值了”分析可知,儿媳的不满与后文“旦角”梨园擂台夺魁后
流露出的情感形成对比,凸显了“旦角 ”的形象;第三,从主旨上来看:结合“儿子瞒着媳妇
儿,带他到省会电视台《梨园春》擂台赛报了名。 他竟做了擂主。……看到观众和评委都给
他打了全场最高分,他眼角悄悄溢出了泪花”“能演给千千万万 个戏迷看,死了也值了”分析
可知,儿媳的不满与儿子的理解以及电视台的认可形成对比,让人思考如何 对待传统艺
术、如何发扬传统艺术的问题,同时也凸显了主题,升华了主旨。

(3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题侧
重考查学生分析句子 作用的能力。做该种题型,首先要弄清楚句子的含义,有时特别要注
意句子由写的内容而产生的特殊表达 效果。然后可以从引用的作用来分析,一般有照应标
题、补充情节、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凸显人物形象 等作用。第一,从唱词内容和表达效
果来看:三处引用了“旦角”的唱词,从唱词或戏文本身的内容来看 ,写出了主人公深爱妻
子等优秀品质,更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第二,从塑造人物来看:“他还时不时到 坟头去
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唱词的内容既展现了主人公对妻子的深情,又突出他痴
迷于戏剧的形象;第三,从结构上来看,本文题目是“旦角”,引用“旦角”的唱词,照应了
标题。

故答案为:⑴A;

⑵①儿媳的不满与“旦角”的媳妇儿、亲家母等的认 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儿媳对
“旦角”的不理解,对传统戏曲的不理解,暗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年 轻人的隔阂。②儿媳的
不满与后文“旦角”梨园春擂台夺魁后流露出的情感形成对比,突出了“旦角”以 戏为人生,
愿为戏而死的形象特征。③儿媳的不满与儿子的理解以及电视台的认可形成对比,让人思考如何对待传统艺术、如何发扬传统艺术的问题,升华了主题。

⑶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 看,展现了主人公对妻子的深情,突出他痴迷于戏剧的形象。②
从小说结构上看,题目是“旦角”,引用 “旦角”唱词暗合标题。③从表达效果看,在叙述中
插入唱词,使小说的叙述节奏更加富于变化,内容更 加多样化,更加富有艺术特色。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 本内容的感知
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 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安排的作用的能力。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手
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 析这种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
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 特点。

(3)本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引用,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 精
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在 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
尽而意无穷的表达 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
用,结合着引用所在语段的具体语 境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种善良


顾章玲

韩城是个走村串巷卖水果的年轻人。这天,他骑着三轮车,带着满满一车水果来到上湖村。

谁知生意还没开张,手机突然响了,是父亲打来的。父亲焦急地说:“城子,奶奶快不行了,你
快回来! ”

韩城一听吓得魂都没了,马上掉转三轮车,可刚蹬了两步就停下了,他家在镇上, 从上湖村到
镇上有二三十里路,奶奶能等到他吗?

恰好路旁有一户人家,这 户人家的院门旁有棵大樟树,院内有个中年人正喝着茶,韩城忙叫
道:“大叔,求您帮我个忙!我奶奶突 然不行了,我得马上赶回去,可三轮车成了累赘,所以我想把
车子和水果先放您这儿,回头再来拿好不好 ?”

大叔一听,痛快地说:“没问题,东西放在我这你尽管放心,快回去吧!”

悲伤和忙 碌的三天一晃就过去了。奶奶入土为安了,韩城才想起三轮车的事,找到那户人家
一看,院内没人,看到 自己的三轮车,车上空空荡荡,水果全没了!

水果哪去了?答案只有一个:被那看似 憨厚的中年人给卖了,或者吃了,或者偷偷分了。跟中
年人要?没有任何证据,只能自认倒霉吧。

好在三轮车还在,韩城瞅瞅四下无人,忙骑上车,一溜烟地跑了。

从此后韩城就再也没去过上湖村。

过了一段时间,韩城又装了一车水果来到另一个村 子一一跟上湖村一湖之隔的下湖村。这
回生意刚开张不久,怀中手机又响了,是母亲打来的:父亲跌了一 跤,把腿摔断了!

下湖村离家更远,韩堿一时欲哭无泪,忙对一位大婶说了情况:“ 大婶,我想把车子先留在您家,
等我把我爸安顿好后再来拿,还有车上的水果……”

大婶爽快地说:“孩子,你尽管回去,车上要是少了一个水果,全算大婶的!”

韩城连声说“谢谢”,然后火速赶了回去。

好不容易有空了,已过去了四天。

当韩城再次赶到下湖村的时候,眼泪一下子涌了出 来:大婶完好无缺地交还了三轮车和水
果。尽管香蕉和梨子烂了不少,但看得出一个不少。

一晃过去了妤多年,机缘巧合之下韩城做生意发了大财,他时时刻刻想着回报家乡。要不,就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建几座养老院吧,当然了,下湖村是一定要建的,至于上湖村,只好对不起
了。

在下湖村养老院建成剪完彩后,韩城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到湖那边的上湖村看看,一 口恶气
憋在心里好多年了,现在终于可以发泄出来了。

依旧是那棵郁郁葱葱 的大樟树,依旧是那座院子,只是变得破旧不堪了。同样变老的还有那
个大叔,不过大叔肯定认不出眼前 意气风发的大老板就是当年的那个瘦小拘谨的水果贩子
了。

韩城也不说破, 先递过一支烟,然后客气地说:“大叔,湖那边的下湖村新建了一座养老院,您
肯定知道吧?”

大叔听了一脸失落地说:“知道,听说是一位大老板捐钱建的,还听说那大老板一连建了好几< br>座养老院,可就是没我们村的,真是怪了,难道我们村的人得罪过他?”

韩城 嘿嘿笑了起来,他故作神秘地说:“这个嘛,我倒知道一些原因。听说那大老板当年是个
水果贩子,他到 下湖村卖水果时得到过人家的恩惠,可到你们村卖水果时,因为有事离开,结果


一车子水 果竟全没了。估计这就是那位大老板不肯捐助这里的原因。”

那大叔一听气得叼在嘴 上的香烟直抖,脸红脖子粗地叫道:“他不建就不建,不带这么泼脏水
的!下湖村人是好,可我们上湖村 人也不孬,那车水果的事我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年这事就发
生在我身上。告诉你,我们根本没有昧他的 水果,而是各家各户给买了,账本到现在我还收
着。”

大叔说着返身进了屋 ,片刻工夫拿出一本泛黄卷边的小本子来,打开一看,里面是歪歪扭扭
的字,一笔一笔的账记得清清楚楚 :大汪家2斤香蕉,来福家3斤梨子……

最显眼的是本子内还夹着一沓子钞票,各种面额都有。

韩城傻傻地看着、听着,又问:“你们为什么不解释一下?”

大叔双手一摊:“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哪的,跟谁解释?看,我们还留下标记哩,就等他回来!”

大叔说着手往上一指,韩城抬头一瞧,只见那棵大樟树的枝丫上挂着一块木牌,木牌上面的字迹还能勉强看得出来:水果钱在我家!

原来,这世上还有另一种善良。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户人家的院门旁有棵大樟树”,小说用简约的笔墨写出了大叔家的环境特点,这既是 韩成
找到大叔家的标记,也为后文做铺垫。

B.“车上要是少了一个水果,全算大婶 的”一句,既体现了“大婶”豪爽的性格特征,也照应了下文
“大婶完好无缺地交还了三轮车和水果”的 情节。

C.大叔对韩成不在他们村建养老院很不解,以为自己村里有人得罪了韩成,他向韩成 诉说了事
情的原委,为打动韩成他拿出了当年的“账本”。

D.小说以“另一种善良 ”为题,暗含对两个相似情节中不同的“善良”的比对,启发人们对“善良”
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2)小说中韩城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 说中韩城两次寄放车子和水果却结果迥异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
分析。

【答案】 (1)C

(2)①善良孝顺。听到奶奶、父亲出事的消息立即赶回家。

②吃苫耐劳。走街串巷,辛苦蹬三轮卖水果。

③知恩图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激,成功后建养老院回报社会。

④主观武断。发现水果不见后认定是被大叔给卖了,或者吃了,或者偷偷分了。

⑤心 胸狭窄。下湖村养老院剪彩结束后,想到上湖村看看,出一出憋在心里好多年的那口恶
气。


(3)①从情节结构上看,作者欲扬先抑,借助“误会”,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另一种善 良”的
可贵。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通过大叔与大婶对比,突出了大叔的 淳朴厚道,他不只向人伸出援
手,还有急人之所急,帮人帮到底的高尚品格。

③从主 题的表达上看,通过对比,揭示了善良不只是向人伸出援手,还是急人之所急,帮人帮到


底的主题。(答“我们要满怀感恩地信任对自己伸出援手的人”的主题也可。)

④从表达效果上看,作者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波澜起伏,结局峰回路转。

【解析】【分析】(1)C项,“为打动韩成他拿出了当年的‘账本’”错误,从文中来看,大
叔并不知道眼前的大老板就是当年卖水果的青年,拿出账本是为了自证清白。故选C。

(2) 从本文来看,可以结合韩城所做的事情来分析其特点,如“韩城是个走村串巷卖水果
的年轻人”“他骑着 三轮车,带着满满一车水果来到上湖村”“韩城又装了一车水果来到另一个
村子一一跟上湖村一湖之隔的 下湖村”,韩城走街串巷卖水果表现出他的吃苦耐劳;如得知
奶奶不行的时候,“韩城一听吓得魂都没了 ,马上掉转三轮车,可刚蹬了两步就停下了,他家在
镇上,从上湖村到镇上有二三十里路,奶奶能等到他 吗”,得知父亲伤了之后,“韩城一时欲哭
无泪”,这些表现出韩城的孝顺善良;如看到水果没有之后, “水果哪去了?答案只有一个:
被那看似憨厚的中年人给卖了,或者吃了,或者偷偷分了。跟中年人要” ,这表现出他的主观
武断;韩城发达之后,“他时时刻刻想着回报家乡。要不,就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建几 座养老
院吧,当然了,下湖村是一定要建的”,这表现出他的知恩图报;如“在下湖村养老院建成剪完< br>彩后,韩城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到湖那边的上湖村看看,一口恶气憋在心里好多年了,现在终于
可 以发泄出来了”,这可以看出韩城心胸的狭窄。

(3)从文中来看,韩城两次寄放水果,主人 的处理方法不同,一次是寄放在上湖村大叔家
里,大叔和周围的邻居买了这些水果,而韩城却认为大叔昧 了他的水果;一次是寄放在下
湖村的大婶家里,大婶完好无缺地交还了三轮车和水果,尽管香蕉和梨子烂 了不少,但看得
出一个不少,韩城非常感激。从情节上来看,小说一开始看似大叔昧了韩城的水果,但小
说的结尾让我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欲扬先抑,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从形象上来看,大
婶和大 叔都是善良的,只不过二人的做法有所不同,相比较而言,大叔的做法不但是急人
之急,还帮人帮到底, 凸显出人物的淳朴厚道;从主题的角度来看,大叔和大婶不同的做
法凸显了帮人的真谛;从艺术效果的角 度来看,这样的安排让小说的情节有了起伏,可以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善良孝顺。听到奶奶、父亲出事的消息立即赶回家。 ②吃苫 耐劳。走街串巷,辛苦蹬
三轮卖水果。③知恩图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激,成功后建养老院回报社 会。④主
观武断。发现水果不见后认定是被大叔给卖了,或者吃了,或者偷偷分了。⑤心胸狭窄。下湖村养老院剪彩结束后,想到上湖村看看,出一出憋在心里好多年的那口恶气。

⑶①从情 节结构上看,作者欲扬先抑,借助“误会”,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另一种善良”的可
贵。 ②从人物 形象的塑造上看,通过大叔与大婶对比,突出了大叔的淳朴厚道,他不只向人伸
出援手,还有急人之所急 ,帮人帮到底的高尚品格。③从主题的表达上看,通过对比,揭示了善
良不只是向人伸出援手,还是急人 之所急,帮人帮到底的主题。(答“我们要满怀感恩地信任对
自己伸出援手的人”的主题也可。)④从表 达效果上看,作者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情节波澜起伏,结局峰回路转。

【点评】⑴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
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
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 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 文章内容、人物


的言行举止、人物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文中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 整体感知。概括
时一定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本题中,韩成善良孝顺、吃苦耐劳、知恩图报,但又主
观武断、心胸有点促狭。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重要情节 作用的能力。文本重要情节的作用:①在内容上可以刻
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②在形式上可以推动情节 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
注意。本题中,小说中韩成两次寄放车子和水果却结果迥异的情节 安排的艺术效果可以从
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读者感受等方面分析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 的吉祥物。他那时
只是为了那条鲜红的线织腰带感到新奇而激动不已,却不能意识到生命历程的第二个十 二年
即将开始……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
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从小镇小学校后门走出来便踏上了公路。这是一条国道,西起西安沿着灞河川道再进入
秦岭,在秦岭山中盘旋蜿蜒一直通到湖北省内。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
昨夜激动 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支毛笔和一只墨
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 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 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
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子看了看,鞋 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
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 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
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 发了他内心的
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老师 和
大同学临走时留给他的一句话是:“往前走不敢停。慢点儿不要紧只是不敢停下。我们在前
头 等你。”

⑤似乎不单是脚后跟上出了毛病,全身都变得困倦无力,双腿连往前挪一步 的勇气都没有
了,每一次抬脚举步都畏怯落地之后所产生的血肉之苦。他看见杜老师在向他招手,他听见 同
学在前头呼叫他。他流下眼泪来,觉得再也撵不上他们了。他企望能撞见一位熟人吆赶的马
车 ,瞬间又悲哀地想到,自己其实原来就不认识一位车把式。

⑥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 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狠下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
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 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
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 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只要能
走进考场,他自信可以不需要翻动它们就能考中;如果万一名落 孙山,这些课本无论语文或是
算术就都变成毫无用处的废物了。可那些纸张经不住砂石的蹭磨,很快被踩 踏成碎片从鞋窝
里泛岀来撒落到砂石国道上,像埋葬死人时沿路抛撒的纸钱。直到课本被撕光,他几乎完 全绝
望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到每一抬足都会心惊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⑦他站起随之又坐下来,等待有一挂回程的马车,即使陌生的车夫也要乞求。他对念中学< /p>


似乎也没有太明晰的目标,回家去割草拾柴也未必不好…伟大的转机就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
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⑧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 上弹跳起来。他慌乱不知所措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
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 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
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 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
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 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
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 ,他仍然无法理
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
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
旅行的 男孩。

⑨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 却穿着一双
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 br>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
还在淌 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
而是属于另一个怯 懦鬼的。……在离考场的学校还有一二里远的地方,他终于追赶上了老师
和同学,却依然不让他们看他惨 不忍睹的两只脚后跟。

⑩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 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
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 解的生命体验。
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有删改)

(1) 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他”在报考中学途中心理的变化过程。

(2) 分析文中划线句子如何表现人物矛盾的心理。

(3) 文章以“汽笛·布鞋·红腰带”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析理由。

(4)综观全文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字部分,谈谈这场“人生之旅”带来的启发。

【答案】 (1)①第一次旅行,心情“激动兴奋”;②鞋底和脚后跟被磨破时,因担心被嘲
笑 而感到“自卑怯懦”;③布巾被磨烂,课本也都被撕光时,感到“绝望崩溃”;④听到火车
的嘶鸣,感到 “惊惧茫然”;⑤看到他人坐着舒适的火车跑,自己却穿着穿底的布鞋蹭血踯
躅, 感到“愤怒不平”;⑥咬牙重新举步,决定直面疼痛,改变命运,变得“坚定勇敢”。

(2)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和连续的问句来表达人物的矛盾心理的。作者连用了三个“直
到……”,写出了火车从 眼前消失,汽笛声在耳边回响,车上模糊的男人和女人的脸,还有
一个在车窗边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男孩。 作者精心描述这一眼前景象,写出了主人公的愤
怒。接下来连发两问: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 儿?他们看自己会是怎样的眼
光?写出了主人公由愤怒转而产生“痛下决心,改变命运”的勇气。

(3)①标题是文章的线索,本文围绕这三个词(事物)来展开故事。红腰带是开端,布
鞋 是主体,汽笛是升华;②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一
定的阅读提示;③ 有象征意义,暗含主旨。“红腰带”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
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布鞋” 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象征着遇到挫折时的警
醒与启示。

(4)①这 次赶考让主人公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


路,于是他开 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②这次赶考令主人公获得了独特的生命
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 ,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
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解析】【分析】(1)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
乎 不能成眠”,表现出他第一次旅行,激动兴奋,难以入眠;“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
烂的事,他怕那 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说他鞋底和脚后跟被磨破,因担
心被嘲笑而感到卑怯;“直到 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一直到课本被撕光,他几乎完全绝望
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到每一抬足都会心惊 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
了”,说他布巾磨烂课本撕光后,感到绝望和崩溃;“他听到了 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
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说他听到火车的嘶鸣 ,惊惧茫然;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哩而根本不用双腿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
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步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看到他人坐着舒适的火车
跑, 自己却穿着穿底的布鞋蹭血踯躅,感到愤怒;“咬着牙重新举步一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
的脚后跟不是属于 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
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 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
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说他咬牙重新举步,决定直面疼痛,改变命运,变得坚定勇
敢。

(2)划线句子 描写的是主人公在进城赶考途中,鞋底被磨破,步履艰难之时,平生第一
次遇见火车。作者精心描写了主 人公看到火车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先用了三个“直到……”构
成排比句,写出了火车慢慢从眼前消失,汽 笛声在耳边回响,车上模糊的男人和女人的
脸,还有一个在车窗边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男孩。作者精心描述 这一眼前景象,写出了主人
公感到命运的不公,从而激起了愤怒。接下来连用两个问句:火车车厢里的人 会是一种什
么滋味儿?他们以及那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孩看自己会是怎样的眼光?写出了主人公由愤怒转而产生“痛下决心,改变命运”的勇气。于是,主人公忘掉疼痛,加速赶路,追上了
队伍。< br>
(3)本文标题是“汽笛·布鞋·红腰带”,应该明确:红腰带是开端,布鞋是主体,汽笛是 升
华。因此标题是本文的线索。还要注意:“红腰带”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
着 人生的不同阶段。“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象征着遇到挫折时的警醒
与启示。因此 标题有象征意义,从而暗含了主旨。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4)文章中作者的赶考经历 是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才是自己的人生的改变,所以总结的
内容主要从后半部分来总结。尤其是文章的后 三段: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
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 举步。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
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 为任何动摇
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故答案为:⑴ ①第一次旅行,心情“激动兴奋”;②鞋底和脚后跟被磨破时,因担心被嘲
笑而 感到“自卑怯懦”;③布巾被磨烂,课本也都被撕光时,感到“绝望崩溃”;④听到火车
的嘶鸣,感到“ 惊惧茫然”;⑤看到他人坐着舒适的火车跑,自己却穿着穿底的布鞋蹭血踯
躅, 感到“愤怒不平”;⑥咬牙重新举步,决定直面疼痛,改变命运,变得“坚定勇敢”。

⑵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和连续的问句来表达人物的矛盾心理的。作者连用了三个“直


到……” ,写出了火车从眼前消失,汽笛声在耳边回响,车上模糊的男人和女人的脸,还有
一个在车窗边和自己差 不多大的男孩。作者精心描述这一眼前景象,写出了主人公的愤
怒。接下来连发两问:火车车厢里的人会 是一种什么滋味儿?他们看自己会是怎样的眼
光?写出了主人公由愤怒转而产生“痛下决心,改变命运” 的勇气。

⑶ ①标题是文章的线索,本文围绕这三个词(事物)来展开故事。红腰带是开端 ,布鞋
是主体,汽笛是升华;②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一定
的阅读提示;③有象征意义,暗含主旨。“红腰带”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
着人生的不同 阶段。“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象征着遇到挫折时的警醒
与启示。

⑷ ①这次赶考让主人公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
于是 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②这次赶考令主人公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
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 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
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
来 说,要先梳理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归纳概括要点的突破点然后要分析小
说人物的言行举止 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需要重视的线索。

(2)此题考查赏 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
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
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 后明确效果。

(3)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如下角度分析:是全文的 线索;题目点
明中心;表明写作对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地点< br>等;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点明主要事件;揭示情感主旨;题目有双关义;与结尾相互
照应等。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先通< br>读全文,之后结合文章的内容、主旨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谈出自己的感受。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 ,耳边没有了骡马
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 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
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 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 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
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 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
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 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
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 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
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 家的小院里,该


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
数个日日夜夜,牛 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
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 …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
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
个寒颤。从 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
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 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
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 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
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 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
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
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
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 ,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
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 ,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
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 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 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
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 ”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分了牲
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 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
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 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一言为
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 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 街道里的柴禾堆,
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 。庄稼
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
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 br>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 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
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C.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
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D.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 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
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2)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乡村的变革使恒老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窗外很黑”,“微微亮光”, “灿烂晨光”,景物的变化反映了
时间的推移。②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时间的变化引起了人物活动的变 化。

③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或 :清晨
的微光与寒冷烘托出懒汉的变化、恒老八的勤劳。)④照应题目,象征着小说的主题。霞
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给农民生活带了新的希望,乡村的发展
翻开了新的篇章 。


(3)①失落与留恋。“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他嫉妒起杨三来了”;“可 惜!没有抓到一
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②惊喜与释怀。凭着自己的专长,他受到村民的款待,又接
到郑书记的邀请。“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③自信与积极 。他认
为 凭自己的本事一定可以发家致富。以前他只懂养牛,如今能根据市场需求找到致富门路
“咱得买牛”

【解析】【分析】(1)B项,对恒老八的形象、小说主题的理解均不恰当。结合小说的写< br>作背景来看,恒老八从养牛马到渴望抓到一头牛,表现从旧生活走过来的恒老八对新生活
的渴望。 帮人看牛病虽然也体现了他的善良,但目的是为了写他的专长得到了人们的认
可。最后打算买牛,是为了 写他渴望通过发挥专长来过上好日子。这些情节,意在反映在
乡村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之后,人们渴望凭借 自己劳动与才干来过上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
故选B。

(2) “屋里静极了,耳 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窗
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木 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这几处环境描写了夜里
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太 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
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 ,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
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此处环境描写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 政策之后,给
农民生活带了新的希望,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3)由原文 “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
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 …他嫉妒起杨三来了。”可知恒老八的心里充满了失落与留恋。


由原文“分了牲畜后,现 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今日来,
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可知恒老八的心里充满了惊喜与释怀。由原文“给
老伴说,‘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 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
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可知恒老八的心里充满了
自信与积极。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窗外很黑”,“微微亮光”,“灿烂晨光”,景物的变化反映了时
间的推移 。②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时间的变化引起了人物活动的变化。 ③营造氛围,
烘托人物形象。夜里的寂 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或:清晨的微光与寒冷
烘托出懒汉的变化、恒老八的勤劳。)④ 照应题目,象征着小说的主题。霞光灿烂的景
象,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给农民生活带了新的 希望,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
篇章。

⑶①失落与留恋。“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他嫉妒起杨三来了”;“可惜!没有抓到一
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②惊喜与释怀。凭着自己的专 长,他受到村民的款待,又接
到郑书记的邀请。“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③自 信与积极 。他认
为凭自己的本事一定可以发家致富。以前他只懂养牛,如今能根据市场需求找到致富门 路
“咱得买牛” 。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 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
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 的感知与
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中 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内
容主要从人物的心情以及主旨的角度 分析,结构主要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 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
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 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
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 通过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虎臣

汪曾祺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一
一磅!”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 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的瓶,当地
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 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
“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 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
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 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不但外
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 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


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 白,好看极了。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 得不对,会轰隆一
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 ,
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
时是 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
人才会有。

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
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 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
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两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 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
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轮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
饭,就扛了板凳来等 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
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 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晴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 一会儿眯细;人们的
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城点 着焰
火了!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 着是万花齐放。然后,一
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 个字。城外
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边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飞来许多马蜂——火花,纷纷扑
向他,他四 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
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最 后一套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 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
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 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
日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陶 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 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
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1)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赏析画线的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3)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

(4)请结合陶虎臣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小说的主旨。

【答案】 (1)叙写“阴城”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渲染荒凉冷落的氛
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 。

(2)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长短句结合,文笔简练;选取“红”“白”等表色彩的词 语,
并巧拟比喻,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炮的不同凡晌。

(3)“放焰火”把故事推 向高潮,详写凸现最生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撼:侧面描写(人们的
神态、心情和举动)和正面描写(焰火 燃放景象)相结合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


臣做焰火的才能;“焰火”的华丽和后 文陶虎臣悲惨遭遇结局形成映衬,凸现主题。

(4)通过陶虎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手艺精妙 、与世无争却仍难逃悲惨命运的小人物形
象;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 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为人
和才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同情。

【解析】【分析】 (1)小说第二段是景物描写,所写之地是古战场,也是乱葬冈,整体气
氛阴森冷寂破败。既是对故事发 生的自然环境的交待,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暗示。既是
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也是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考生解答时要注意从这两方面思考。

(2)本题从语体色彩来看,“一色是”“桃花瓣子” 口语特点明显;从句式上来看,有长句,
如“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有短句,如“不但外皮 ”“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等;从使用词语的角度看,“红”“白”色彩分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
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写八 月十六的焰火,写燃放焰火的盛况,不仅展现出焰火的精
美,也表现出制作技艺的高超。从故事情节发展 的角度来看,将故事发展推向了高潮;从
塑造人物的角度看,突出了陶虎臣的精湛技艺;从表现主题的角 度看,这么美的焰火却被
迫消失,主人公拥有高超的技艺,却被生活所迫去上吊,反映出社会的动荡黑暗 ,百姓命
运悲惨,从而突出了主题。

(4)本题既考查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分析, 又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小说主人
公陶虎臣,制作焰火鞭炮的托无人能比,却最终被生活所迫走 投无路,他没有抗争,而是
选择了自杀,可见他是一个逆来顺受与世无争普通小人物形象。这个人的遭遇 反映出当时
社会手工艺人的悲惨命运,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萧条的状况。从这个人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生活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底层的百姓的凄苦生活。

故答案为:⑴叙写“阴城” 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
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

⑵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长短句结合,文笔简练;选取“红”“白”等表色彩的词语,并
巧拟比喻,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炮的不同凡晌。

⑶“放焰火”把故事推向高潮,详写凸现 最生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撼:侧面描写(人们的神
态、心情和举动)和正面描写(焰火燃放景象)相结合 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臣
做焰火的才能;“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悲惨遭遇结局形成映衬, 凸现主题。

⑷通过陶虎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手艺精妙、与世无争却仍难逃悲惨命运的小人 物形象;
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为人和才
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同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 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
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与全文主旨有
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
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
见山;③ 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
思路等作用。

⑵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
段文 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


切 忌“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

⑶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 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
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 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
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 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
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深化主旨、启发人思
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 的
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学生 对文本主旨的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
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 、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
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 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
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常用的方法有:1. 中心句提炼法;2.归纳综合
法;3.背景分析法;4.事件、形象分析法;5.标题入手法;6.段首 段尾概括法;7.利用抒情
议论句法。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我的弟弟鲁尼降生了。一看到鲁尼的笑脸,父亲 阴沉的脸也会变得
和颜悦色了。

父亲一心想把鲁尼培养成一个出色的猎手, 因而鲁尼八九岁的时候,只要不是去离开营
地太远的地方狩猎,父亲就会带上他。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凉爽 的夏夜,是个满月的日子,
我正跟着母亲在火塘边捻筋线,鲁尼跑进来,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一会儿父亲 要带着他,
乘着佳乌(桦皮船)去河湾打猎。我对堪达罕(兴安岭森林里体态最大的动物,学名驼
鹿)并没多大的兴趣,但我很想乘坐佳乌。我央求母亲,让她跟父亲说说,把我也带上。

林克背着枪,带着我们穿过松林,来到河畔。路上他嘱咐我和鲁尼,上了佳乌后,不许
大声说话,不许往 水中吐痰。

那条河流很狭窄,水也不深,林克就像揪出一个偷懒的孩子似的,把掩藏 在河边草丛中
的桦皮船拽出来,推到河水上。他先看着我和鲁尼上了船,然后自己才跳上去。船悠悠走< br>起来的时候,我觉得耳边有阵阵凉风掠过,非常舒服。在水中行进时看岸上的树木,个个
都仿佛长 了腿,在节节后退。好像河流是勇士,树木是溃败的士兵。

林克将桦皮船荡进湖泊, 我们划向湖对面一片起伏不大的山峦。林克上了岸,他让我和
鲁尼不要下船。父亲一离开,鲁尼就吓唬我 说,快看,前面有狼,我看见它的眼睛发出的
亮光了!我刚要叫,听到了鲁尼的话的父亲回过头来,他对 鲁尼说,我怎么跟你说的了?
一个好猎手在出猎的时候是不能胡说八道、多嘴多舌的!鲁尼立刻就安静下 来了,他用手
指轻轻弹了几下船身,就像敲着他自己的脑壳反省似的。

林克 很快回到了船上,他小声对我们说,他在岸上的草丛中发现了堪达罕的粪便和蹄
印,粪便很新鲜,说明几 个小时前它还来过这里。从它的蹄印来看,它是一头成年的堪达
罕,很有分量。林克说我们到对面的柳树 丛中守候它。我们把船划到湖畔的柳树丛,桦皮


船夹在其中,也就成了一片陆地。我们潜 伏在船上,林克让鲁尼帮他把枪膛上了子弹,然
后用手指在嘴唇那儿竖了一下,示意我们不可出声。
我们敛声屏气地等待着。

父亲咽了口唾沫,我听见了“嚓嚓 ——”的声响,这“嚓嚓”声很快变成了“噗噗”声,循声望
去,发现一团灰黑的影子正在湖的对面移动 !父亲抑制不住兴奋地“哦”了一声。

堪达罕在夜色中镇定自若地行进着,父亲瞄准 了它,然而未等他射击,它突然一个猛子
扎进水里……当堪达罕离我们近了的时候,我非常紧张,因为看 它的模样,它一定是胃口很
大的,万一父亲打不中它,它反扑过来,我们的佳乌就会被它踏碎,我们只能 逃跑。如果
跑得慢,被它逮着,定是九死一生了。

林克确实是个优秀的猎手 ,当堪达罕沉入水中,让湖面的月亮又圆满起来的时候,他非
常镇静,耐心等待着。直到它从湖水中站了 起来,心满意足地昂了晃脑袋,打算上岸的时
候,林克才把枪打响。枪响的时候,我的心也仿佛跟着蹦了 出来,我看见堪达罕栽歪了一
下身子,似乎要倒在水中的样子,但它很快又站直了,朝枪响处奔来,我顾 不得林克的嘱
咐了,我哇哇大叫着,魂魄已被吓丢了七分。林克又在它身上连打两发子弹,它才停止了< br>进攻。不过它也不是立刻就倒在水中的,它像酒鬼一样摇晃了许久,这才“咕咚——”一声
倒下了 ,溅起一朵巨大的水花。鲁尼欢呼起来,林克也长吁一口气,放下枪。我们又等待
了两三分钟,确定它已 无声息的时候,这才撑着桦皮船,从柳树丛中穿梭而出,飞快地荡
到湖心。

堪达罕的头浸在水里,身躯只露出一角,好像一块被磨去了棱角的青石。鲜血已把湖心
染成黑夜的颜色。 想着刚才还在悠闲潜水吃着针古草的它说没气就没气了,我的牙齿打
颤,腿也哆嗦起来。而鲁尼却是那么 的兴高采烈。我知道,我永远做不了出色的猎手。

(注)《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第一部描述我 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
的长篇小说,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 民族精神。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我”同父亲、弟弟一次夜间狩猎的经历,呈现给读者一次惊险刺激的狩猎之< br>旅,感受到鄂温克人独特的民族风情。

B.“好像河流是勇士,树木是溃败的士兵”运 用比喻手法,写出行船时的惬意,与下文狩猎时
的紧张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C.枪一 响,“我”吓得魂飞魄散;看到死去的猎物,“我”吓得颤抖,弟弟却非常高兴,这表明
弟弟比“我”更 有可能成为优秀猎手。

D.文章画线部分描绘了堪达罕被射杀后的场景,给人留下了血腥的印 象,表达了“我”对父
亲射杀堪达罕这一行为的不满。

(2)从全文看,父亲为了把鲁尼培养成为出色的猎手做了哪些事情?

(3)“我”在小说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D

(2)①在鲁尼八九岁时,就带他在营地附近狩猎。②在带“我 ”和弟弟打猎路上,讲解上
佳乌后的禁忌。③告诫鲁尼好猎手不能在出猎时胡乱说话。④狩猎过程中向“ 我们”分析怎
样根据猎物的踪迹判断猎物的种属及特征。⑤潜伏时,让鲁尼帮他把枪膛上了子弹。⑥给鲁尼做出了怎样选择最佳时机打猎的示范。


(3)①“我”作为故事的 讲述者、情节的推动者贯穿全篇,对其他人物的态度及感受都是
从“我”的角度来展示的。②使人物的形 象更加鲜明、突出,文中父亲、弟弟的性格由于
“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突出。③第一人称使人物、事件 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

【解析】【分析】(1)D项, “表达了‘我’对父亲射杀堪达罕这一行为的不满”分析错误,
从上文对父亲狩猎细节的描写及小说“显 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
神”主题来看,这只是狩猎场景的再现,并非表达了“ 我”对父亲射杀堪达罕这一行为的不
满。故选D。

(2)本题的答题区间是全文内 容,可按照小说的情节来概括。筛选答案时要重点关注父
亲对鲁尼的一些要求和做法。如文中的重点语句 “父亲一心想把鲁尼培养成一个出色的猎
手,因而鲁尼八九岁的时候,只要不是去离开营地太远的地方狩 猎,父亲就会带上
他。”“林克背着枪,带着我们穿过松林,来到河畔。路上他嘱咐我和鲁尼,上了佳乌 后,
不许大声说话,不许往水中吐痰。”“我刚要叫,听到了鲁尼的话的父亲回过头来,他对鲁
尼说,我怎么跟你说的了?一个好猎手在出猎的时候是不能胡说八道、多嘴多舌的!”;以
及父亲在狩猎 过程中向“我们”分析怎样根据猎物的踪迹判断猎物的种属及特征的做法;给
鲁尼做出了怎样选择最佳时 机打猎的示范。根据这些内容整合答案即可。

(3)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可从线索、推 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小说的主题等
角度分析。也可从第一人称的作用角度:叙述较为亲切自 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
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等角度来分析。回答本题就可按照以上的要点来分 析。如小说中的
“我”是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情节的推动者贯穿全篇的,对其他人物的态度及感受都是从
“我”的角度来展示的。所以可以使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
以突 出父亲、弟弟的性格。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在鲁尼八九岁时,就带 他在营地附近狩猎。②在带“我”和弟弟打猎路上,讲解上佳
乌后的禁忌。③告诫鲁尼好猎手不能在出猎 时胡乱说话。④狩猎过程中向“我们”分析怎样
根据猎物的踪迹判断猎物的种属及特征。⑤潜伏时,让鲁 尼帮他把枪膛上了子弹。⑥给
鲁尼做出了怎样选择最佳时机打猎的示范。

⑶①“我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情节的推动者贯穿全篇,对其他人物的态度及感受都是从
“我”的角度来展示的。 ②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文中父亲、弟弟的性格由于“我”
的存在而更加鲜明突出。③第一人称 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

【点评】(1)本题考查 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
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
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 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
境。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父亲为了把鲁尼培
养成为出色的猎手做了哪些事情。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 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辨
明检索区间,然后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筛选,最后整合答案。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 p>
可从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小说的主题等角度分析。也可从第一人称
的 作用角度: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等角
度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手上的花瓶

苏丽梅

高考成绩揭晓了。

男孩垂头丧气地走进家门,母亲正擦拭桌子,看到男孩脸上阴暗的表情,母亲把抹布扔
一边,搭着男孩的肩走进屋,示意男孩在沙发上坐下。母亲小心翼翼地问道:“成绩怎么
样?”

“妈,我没考上,我…”男孩话没说完,眼泪却从眼眶里涌了出来,滴落在沙发上。

“没事没事,没考上就没考上,咱明年再读一年,啊?”母亲说。

“我不想复习了妈,太艰辛了,我觉得自己不是考学的料。”

不急着做决定,假期还长呢。”

第二天,母亲上班之前,敲开了男孩房间的门。母亲 对男孩嘱咐道:“孩子,妈妈上班去
了锅里有豆浆,冰箱里有蛋糕,你待会起来吃。”男孩“嗯”了一声 ,转身又睡了过去。

母亲下班时,男孩的脸色更加阴郁:“妈,他们都考上了。

“考上就考上,没事的。 ”母亲知道,他们是指男孩一块玩的伙伴们一强强和巍巍。平时
三人一起上学,一起打球,还相约考取同 一所大学。如今,他的伙伴们同时考上了,只有
他没考上。母亲知道这消息对儿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劝 慰未必有用,只是用力按了按儿
子的胳膊。

第三天中午,母亲下班回来,放 下包就直接来到厨房准备做饭,一眼瞥见锅里的早点,
原封未动。母亲看了,心略嶝了一下,她推开男孩 的房间门,里面根本没人。

母亲告诚自己不能慌,她拿起手机给男孩打电话,电话没 有人接;她又打电话给孩子外地
的父亲,他也没有收到孩子的信息;于是她一边给强强、巍巍打电话,一 边决定自己出去找
一找孩子。同学们也没有男孩的消息,但是给她提供了几个男孩可能去的地址。

母亲稳下心神决定先去篮球场,她在篮球场里转了一圏,并没有找到男孩,又继续去网吧寻找,几个小时后,她在网吧里找到了正在打游戏的儿子。

男孩已经累得头晕眼花,一眼看到母亲,先是低下了头,嗫嚅道:“妈,你下午没上班?”

“我这两天调休,正好陪你散散心,明天我带你去个地方。

男孩“嗯”了一声,带着不安和好奇跟着母亲回家了。

转过天来,母亲带男孩来到一 家“陶陶吧”,男孩从没来过这种地方,好奇地看着周围的
人专注地做陶瓷,那个老板模样的人似乎在等 待他们,径直带他们来到一架机器前,顺手
拿给男孩一块泥巴,说:“会捏泥吗,小伙子?”男孩平时很 擅长做手工的,他轻视地笑了一
下,用劲捏了捏泥巴,可泥巴瞬间粘在了他手上,他放松了手劲轻轻揉搓 ,却也不起什么
作用。母亲似乎也不在行,建议儿子说:“不然把泥巴放在板上揉?”她看出男孩有些小 恼
火,微笑着接了一下他的手臂。

男孩沉下心来了,他琢磨出来捏泥力道是 个关键,几番捣鼓,终于把泥巴捏得可以拉坯


了。

老板问他 想做什么,他脱口说想做一个花瓶送给妈妈,母亲有些吃惊脸也有些红,老板
开始示范:先把一块泥巴固 定在转盘中心,然后打开电闸使转盘转动,在这同时耐心细致地
塑造花瓶的形。男孩这次不敢掉以轻心, 仔细观摩着老板的动作…

制作要领了然于心之后,男孩自信地把双手固定在转盘边沿 ,双手放在泥巴表面,轻轻
往上提,转盘转起来了,母亲紧张地看着,感觉花瓶的形已经出现了,可就在 这时,那团
泥巴很不配合地飞了出去,落到了盘子里,功亏一畴。男孩儿泄气地甩了甩手,老板哈哈笑着说:“这没啥小伙子,还没有哪个顾客是一次做成的呢!”男孩看到母亲沉静的笑容,又把
双手 放到转盘上。

不知过了多久,当男孩把一个小巧的花瓶放到母亲面前时,母亲含着泪 花喃喃地说:“谢
谢儿子,你其实就是妈妈手中的花瓶。”

从陶吧出来,男 孩认真地看着母亲说:“妈,我明年再复读一年吧。”母亲晃了晃手里的花
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故事的起因:高考成绩揭晓了。“男孩脸上阴暗的表情”这一神态描写, 既
暗示了他高考失利,也写出人物失望难过的心情。

B.和男孩一块玩的伙伴们考取 了同一所大学更加重了男孩的烦恼,这一情节设置使得故事
增加了起伏波澜,也进一步推动了男孩去网吧 的情节发展。

C.小说中男孩是个典型的高考落榜生形象,他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又因为去 网吧宣泄让
母亲担心而惭愧,最后在陶吧制陶的过程中找回了信心。

D.小说情节简 单,内涵深刻,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进行了描写,并注重通过紧张的气
氛和人物性格冲突营造矛盾, 表达鲜明主题,耐人寻味。

(2)小说中的母亲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1)D

(2)①疼爱孩子,理解包容。母亲在得知孩子落榜后不仅没有 恼火,反而能理解孩子并
能及时抚慰他的情绪。②心思细腻,沉静稳重。母亲既能观察出儿子的心情又能 在孩子出
状况的时候不慌不乱,沉着应对。③有教育智慧。她通过带孩子去陶吧做陶艺让孩子走出
了情绪低谷,重新振作。

(3)①交代了故事结局,即走出陶吧后男孩重新振作起来,这使 小说情节更完整。②照
应了文章题目“妈妈手上的花瓶”,使小说结构严谨。③通过男孩的改变侧面描写 出母亲极
富教育智慧,教子有方的形象特征。④小说结尾凸显了文章主题,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
待,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解析】【分析】(1)D项,“并注重通过紧张的气氛和 人物性格冲突营造矛盾”,这句表
述有误。文学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一般是人与人的、人与环境的和人的 内心矛盾。然而在
文本中,主要人物是母亲和高考失利的孩子,他们之间并没有矛盾冲突,所以选项D中
“通过人物性格冲突营造矛盾”是错误的。故选D。

(2)文中主要发生三件事: 一是孩子高考失利,母亲理解包容,安抚他;二是孩子突然


失踪,网吧放纵自我,母亲没 有慌张责怪;三是母亲最终带孩子走出困境,展现了一个母
亲的智慧。

(3)结尾 内容“从陶吧出来,男孩认真地看着母亲说:‘妈,我明年再复读一年吧。’母亲晃
了晃手里的花瓶,脸 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孩子主动要复读,说明已经振作起来,结尾圆
满;母亲晃了晃花瓶,与标题照应 ;母亲的努力最终让孩子走出阴影,走向明天,展现了
母亲的爱和智慧,让人反省深思。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疼爱孩子,理解包容。母亲在得知孩子落榜后不仅没有恼火 ,反而能理解孩子并能
及时抚慰他的情绪。②心思细腻,沉静稳重。母亲既能观察出儿子的心情又能在孩 子出状
况的时候不慌不乱,沉着应对。③有教育智慧。她通过带孩子去陶吧做陶艺让孩子走出了
情绪低谷,重新振作。

⑶ ①交代了故事结局,即走出陶吧后男孩重新振作起来,这使小说 情节更完整。②照应
了文章题目“妈妈手上的花瓶”,使小说结构严谨。③通过男孩的改变侧面描写出母 亲极富
教育智慧,教子有方的形象特征。④小说结尾凸显了文章主题,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
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 ,要了解文章的内
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 形
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
的关 键词语,然后回归到原文相关的答题区域进行对照比较。

⑵此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文本中查找所有的对人物所
作的各种描写,比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 写、心理描写以及各种细节刻画等,还
要注意对人物所作的侧面描写,然后逐一分析这些描写所表现的人 物的特点,最后加以概
括。作答时,注意先概括性格,再举例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 作品的构思和艺术魅力的鉴赏能力。题中要求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
意,即要求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可根据小说的内容和文体特点,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
塑造、主题的表现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来分析回答 。这类试题考生一定要注意先明确观点,
然后结合内容、结构及主题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 车的人准备的,因
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交车去。下车之后,我顺手 招
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 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
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 车。车夫见我犹豫,
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 一辆三
轮车。车夫说:“上吧,就收你三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 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


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 他说:“那是因为你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
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 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
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 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
他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五十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 腿。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
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 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睛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我觉得我 很不人道,甚至卑鄙。
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岁,身体精瘦,且只 有一条
腿,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
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 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
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 哩!”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
来,加快了蹬车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前行 ,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
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 极不情愿地向前
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
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我在为他高兴,并 暗暗受着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
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 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呀!”他自豪地说:“这算啥 呀!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
八十多里,而且还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 走那么远?他说:“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
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 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
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 国人争了气!”

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 着他的那条断腿。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
生和尊严。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应该把你 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
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 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来?那些可恶的家
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 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没有觉


得自己的两条 腿这般有力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腿车夫在“我”坐上车后,主动向“我”解释自己要价五元的原因,这表明他不希望“ 我”误
解他。

B.朋友之前告诉“我”人力车的价钱,后来又指责人力车夫不把客人 送到目的地,这些小精
明完全出于他对“我”的关心。

C.“我”并没有强行多给人 力车夫两元钱,是由于“我”并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人力车夫食言,
从而毁坏了他做人的基本原则。
D.小说中的独腿车夫不是英雄,没有壮怀激烈的事迹,然而他却有发自灵魂深处最本真的
光辉,能让在人生中艰难打拼的人看到希望。

(2)小说中画线部分对独腿车夫蹬车情形做了详细描写,请简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3)独腿车夫这一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从人物形象看:通过对车夫艰难蹬车的描写,从细节上表现他生活的艰辛不 易。
②从主旨看:车夫残缺的躯体与顽强的表现,展现出他精神世界的强大,也暗含着我对此
的 惊讶和同情。③从情节看: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让“我”产生心灵的触动。

(3)① 诚实。说收三元就只收三元。②善良。善于体谅别人,替别人考虑。嘱咐乘客下
次在合适地点下车;不送 乘客进门,怕乘客难为情。③乐观积极,顽强努力。用独腿支撑
自己的人生。④自尊自爱,有民族尊严感 。为能拉两个韩国人一路未出丑而自豪。

【解析】【分析】(1)B项,“这些小精明 完全出于对‘我’的关心”分析不当,应该还有他
对以独腿车夫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的偏见。故选B。< br>
(2)抓住“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座垫”“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等 分
析,通过对车夫艰难蹬车的描写,从细节上表现他生活的艰辛不易。车夫残缺的躯体与顽
强的 表现,展现出他精神世界的强大。在发现车夫是一条腿时,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
味,我觉得我很不人道 甚至卑鄙。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
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 了一种圣洁的东西,尊重车夫的坚韧。为后文的情
节发展做了铺垫,让“我”产生心灵的触动。

(3)结合“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他
说:‘那是因为你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 “就只收三元,已经说
好的价 ,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等分析,车夫诚实守信。
结合“我是说,你以 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应该把你送进门
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 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分
析,车夫善良,善于体谅别人,替别人考虑 。结合“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车的频率。
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 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
争着,车轮发出……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分析,车夫乐观积 极,顽强努力。结
合“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 不
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
人争 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分析,车夫自尊自爱,有民族尊严感。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从人物形象看:通过对车夫艰难蹬车的描写 ,从细节上表现他生活的艰辛不易。②
从主旨看:车夫残缺的躯体与顽强的表现,展现出他精神世界的强 大,也暗含着我对此的
惊讶和同情。③从情节看: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让“我”产生心灵的触动 。

⑶①诚实。说收三元就只收三元。②善良。善于体谅别人,替别人考虑。嘱咐乘客下次< br>在合适地点下车;不送乘客进门,怕乘客难为情。③乐观积极,顽强努力。用独腿支撑自
己的人生 。④自尊自爱,有民族尊严感。为能拉两个韩国人一路未出丑而自豪。

【点评】(1)此题考 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 、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

(2)此类句子作用分析题解答时要立足文本,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
容上,可结合着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及与主旨的关系;在结构上可根据句子所在段落位
置判断 ,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
开头、收束全文、引人 深思等。文中划线句描写车夫蹬车时的艰难,残躯的身体与顽强的
表现,展现出车夫精神世界的伟大,增 强感染力,深化主旨。

(3)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 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
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 物性格
展现出来。 本篇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人物形象,抓住其语言分析即可。“他的独腿
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
动。车夫黝 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 使劲地向前耸”表现出他的顽强;“讲好的价,
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 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表现出他的诚实守信;“我本来应该把你
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 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表现出他的体贴善良。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老师的较量

(一)16年前

16年前,黄江一中就是国家级的重点中学了。黄江一中有 两个风格迥异的老师,一个是
黄老师,一个是文老师。

黄老师40多岁,面 目和善,举止儒雅,书也教得中规中矩。文老师20多岁,思想解
放,教学方法新潮,颇有一股长江后浪 推前浪的势头。

高三年级一共有8个班,一班二班是重点班。黄老师是老资格的高级 教师,学校自然把
一班交给他把关。

那么二班的班主任让谁担当呢?就在学 校领导权衡比较的时候,文老师主动请缨。但校
长怎敢轻易地把二班交给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子。< br>
这个时候文老师说:李校长,我有绝对的信心带好二班。这样吧,我先给自己断条后< br>路,如果明年的高考中,二班比不过一班,我引咎辞职——不是辞班主任这个职,是辞我
的公职。 于是,校领导破例让文老师做了二班的班主任。

(二)开学了

两个班主任走马上任,按照惯例,第一节课是班会。


黄老师面目慈祥 地站在讲台上说:同学们,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把握这来之不易的学习
机会,以优异的成绩接受祖国和人 民的挑选。

当然了,如果高考失利,那也没有什么关系,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平凡的 岗位上,我们
照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二班的学生走进教室时惊奇地发 现,每个人的座位都被指定了,座位上贴着写着姓名的
纸条,教室前排放着一辆轿车模型,后排放着一辆 自行车模型。

学生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定,文老师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大家,突然他指 着最后一排和最
前一排的两个学生说:余强、林可,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余强骑着自行车,和开着大奔
的林可在高速公路上相遇,那么,谁应该让给谁路?余强和林可都直溜溜地站在那里,不
知如何 回答。

因为高速公路是为汽车修建的,你,余强一个骑自行车的没有资格在这条路上奔跑。

显然,骑自行车的是在高考中的失败者,开大奔的是高考中的胜利者!

当然,如果你 想坐到前面,离这辆大奔近点,你就必须战胜一个个对手,让他们灰溜溜
地坐到后排的自行车旁边。
(三)高考

一晃,两个学期过去了,高考如期来临。

高考结果出来后,黄老师蔫了,文老师笑了:二班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一班,全班56
人,55人达线,惟有余强一个人名落孙山,上全国重点大学的有32个人,而一班虽然也
只有高超一个 人落榜,但达重点线的只有20个人。

但黄老师还是不服气,他忧郁地望着文老师说:一切都还没有完,几年后,我们再来比
较一下。

文老师冷笑一声说:我坚信,二班的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打败一班的学生,走到社会上,
依然可以打败他们,因为我传授给他们的是一种理念。

(四)11年后

他和黄老师已经忘记了当年约定的比试。可那届学生毕业10年的聚会,又让他们想起曾
经的较量。
相聚的日子里,二班的毕业生大出风头。不少人都是开着大奔来的。林可已官至副县长,陆彩霞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梅林读了博士后,也专程从美国赶过来。

而 一班最大的官杨柳,是某报社的编辑部主任,发小财的有几人,真正意义上的大款一
个也没有,不少同学 是骑着自行车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

(五)16年后

时光如流水,一晃5年过去了,又到了同学们聚会的日子。

二班的学生中,有三个人 没有来,一个是林可,身为副市长的他,现已被拘留审查。第
二个是陆彩霞,她因为窃取另外一家公司的 核心技术机密触犯了法律,进了监狱。最后一
个是余强,连个大奔的司机也没有混上,他焦虑他愤恨,终 于他的精神崩溃了,住进了精
神病院。

一班有两个人没有来,一个是杨柳, 年初这位刚正不阿的大记者,因为曝光一个黑社会
团伙,被人暗杀,以身殉职。

第二个是高超,去年,德国一家自行车制造公司看中这个技术精湛的修车匠,高薪聘请


他 去了德国,做高级技工,天高路远,他实在没有时间飞回来聚会。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 席,聚会散后,文老师仿佛老了10多岁,他垂着头坐在那里,乱发遮
盖了他苍白的脸。

黄老师坐在他的对面,无声地望着他,沉默了一会儿,黄老师说:文老师,不是所有的
人都必须成为英雄,平和的生活和工作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状态。

我更想说的是,英雄不是建立在将对手踩在脚下的基础上——英雄不是打出来的。

文老师抬起头,已是泪眼婆婆。

选自《2019小小说》,有改动,作者贾邵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构思新颖,以章节的形式,叙述5个不同时间段发生在两个老师身上的“较量”,故
事时间跨度虽大,但按时间的顺序来叙述,小说层次分明。

B.高考结果的较量,一 班输给了二班,原因是黄老师年龄大,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没有激
情,而文老师20多岁,思想解放,教 学方法新潮。

C.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两个老师的不同较量,描写人物上采用了语言描 写、动作描
写、神态描写等,使两位老师的形象鲜明。

D.16年后最后一次较量, 文老师仿佛老了10多岁,他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上的失败,教育
的本质不仅在于教书、传授知识,更在育 人,教育出的学生应是有原则有思想的人。

(2)小说以“两个老师的较量”为题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二班培养的佼佼者,走上了犯罪道路,一班培养的学生在平凡
岗位上做出不 平凡的事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答案】 (1)B

(2)① 两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较量。黄老师目光放长远,教育学生要报效祖国,在平
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 事业。文老师采用排位和自行车与大奔的比喻,以功利来教育学
生,使之考上名校,出人头地。②高考结 果的较量。黄老师蔫了,文老师笑了:二班以绝
对的优势战胜了一班。③学生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工作前 途的较量,16年后学生人生结
局的的较量。表达了作者对两种教育的看法。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教书、 传授知识,更在
育人,用功利教育的学生,一生就在功利的路上狂奔,最终失去了灵魂。(言之有理可酌
情给分)

(3)①表达效果上,二班的学生最终输给了一班,文老师在较量中失败, 此情节意料之
外,情理之中,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思考,增强艺术效果。②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 br>象鲜明。黄老师面目和善,举止儒雅,传授知识,重在于育人;文老师虽然思想解放,教
学方法新 潮。但教学理念错误,急功近利。③使小说情节连贯紧凑,结构完整,同时此情
节也使故事情节陡转、波 澜起伏,增强了可读性。④主旨上,突出了作者对功利教育的否
定。教育不能用功利去教育学生,教育的 本质不仅在于教书、传授知识,更在于育人,培
育有原则有思想的人。

【解析 】【分析】(1)B项,“原因是黄老师年龄大,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没有激情”错
误,与小说的主旨相 悖,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教书、传授知识,更在育人,不能用功利去
教育学生。“教学没有激情”无中生 有。故选B。

(2)本题,从情节上看,是两个老师在高考上的较量“高考结果出来后,黄 老师蔫了,文


老师笑了:二班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一班”;从全文来看,高考结果并不是 人生结果,学生
们的不同人生走向,又是一次长久的较量;结合两位老师的身份职业来看,这也是他们两
人不同教学理念的较量,“如果高考失利,那也没有什么关系,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平凡的
岗位 上,我们照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黄老师说:文老师,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成为
英雄,平和的生活 和工作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状态”与“如果你想坐到前面,离这辆大奔近
点,你就必须战胜一个个对手,让 他们灰溜溜地坐到后排的自行车旁边”,以长远的正确人
生价值观为目的的教育和以争名夺利为目的的教 育的较量。

(3)本题,突出了文章主旨,可见作者对文老师的教育方式并不赞同,以他培 养的学生
最终的失败来宣告他教育的失败;从人物塑造上,丰富了黄老师和文老师的形象,刻画出
他们不同的教育理念;从情节上,本来一路“胜利”的文老师培养的学生最终却人生失败,
造成反转, 形成波澜,让文章显得更具有可读性,也能引起读者思考。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两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较量。黄老师目光放长远,教育学生要报效祖国,在平凡
的岗 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文老师采用排位和自行车与大奔的比喻,以功利来教育学
生,使之考上名校,出 人头地。②高考结果的较量。黄老师蔫了,文老师笑了:二班以绝
对的优势战胜了一班。③学生大学毕业 后走上社会工作前途的较量,16年后学生人生结
局的的较量。表达了作者对两种教育的看法。教育的本 质不仅在于教书、传授知识,更在
育人,用功利教育的学生,一生就在功利的路上狂奔,最终失去了灵魂 。(言之有理可酌
情给分)

⑶ ①表达效果上,二班的学生最终输给了一班,文老 师在较量中失败,此情节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思考,增强艺术效果。②突出了人物 形象,使人物形象鲜
明。黄老师面目和善,举止儒雅,传授知识,重在于育人;文老师虽然思想解放,教 学方
法新潮。但教学理念错误,急功近利。③使小说情节连贯紧凑,结构完整,同时此情节也
使 故事情节陡转、波澜起伏,增强了可读性。④主旨上,突出了作者对功利教育的否定。
教育不能用功利去 教育学生,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教书、传授知识,更在于育人,培育有
原则有思想的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
容, 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
象的方法等,然后逐 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
的关键词语,然后回归到原文相关的 答题区域进行对照比较。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清结构、把握主题,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表达 效果的能力。回答时首
先要表明观点,其次要阐明理由,即好在哪里。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 思考,
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
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
者的情感态度, 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
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 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⑶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情节设题的能力。针对小说的情节设题 ,考生要先明确小说在情节
设计上存在哪些特点,小说情节常见的特点有:1、出人意料、一波三折扣人 心弦。2、意
料之外,情理之中

3、情节结构采用对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等方式

4、设置悬念,埋


下伏笔

5、情节结构首尾呼应

6、结尾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

7、看有没有运用倒叙
或插叙方式。

作者在构思情节时,往往从三个方面 考虑:①根据主题安排;②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安
排;③根据具体的材料、文体安排。


16.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 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
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 在水里,看到线
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
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
“起水 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
在岸边湿泥里, 起身往家里走。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王淡人的家很 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
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 ”、“术绍岐黄”、“杏林春暖”、“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
这一套。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 很新,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
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
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过了小院,是三间正房。当中是堂屋,一边是卧房,一边是他的医室。

王淡人看外科 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小
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王 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
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 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
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只有儿子女儿 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
他们换换季。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大水。大水十多天未退, 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
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 实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
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 。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
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 去!他
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
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
的人的眼睛里都 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
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 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这人 原先很阔。这一街的老人到现在还常常谈起
他娶亲的时候,新娘子花鞋上缀的八颗珍珠,每一颗都有指头 顶子那样大!好家伙,吃喝
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连一片瓦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 。这一家住
三个月,那一家住两个月。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给人家熬大烟,报酬是烟灰和一点膏子。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江炳留 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
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 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
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医生王淡人做了两件“傻事”,貌似愚笨,作者却 在对这两个典型事件不动声色的叙
述中,道尽人性之真、人性之善、人性之美。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如“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他鼻子一酸”等多处语句,刻画
出王淡人宅 心仁厚的高尚品格和医生的责任感。

C.别人送给王淡人的牌匾不像他的祖父和父亲那样,而 是称赞他“急公好义”,这说明王淡
人爱做好事的影响力比其祖传的医术影响力更大。

D.细腻、逼真的行动描写是这篇小说最为突出的特色,王淡人的很多行为表现在世俗的人
看起来不合 常理,有悖常情,这恰恰对比出他的不平凡。

(2)写医生本应该从其治病救人写起,但小说 却从他的钓鱼活动写起,这样写有何意图?请简
要分析。

(3)有人认为王淡人有点傻气,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答案】 (1)A

(2)①设置悬念:这医生如此闲散,是否不务正业?引起读者 好奇,激发阅读兴趣。②钓者
往往清心寡欲,恬淡闲适,以钓鱼作为开篇,既表现了王淡人的性格特征, 又为后面写他
家居清贫却愿意无偿治病救人作铺垫。

(3)在世俗人看来,王淡人的 确有点傻:为病人治病,见家贫者免收诊费和药费,傻气;冒着洪
水玩命去孤岛治疗病人,将个人安危置 之度外,傻气;不收钱救治败家子,还贴进去吃的喝
的,供汪炳消遣吸烟,傻气。但这都是凸显其急人之 难、富有同情心、急公好义的美好品
格。这样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一种手法,让别人说他傻气,从侧面反 衬他的不同凡响。这
样写也加深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分析】(1)B项 ,“细腻的心理描写”错误,本文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C
项,“这说明王淡人爱做好事的影响力比 其祖传的医术影响力更大”错误,从全文来看,王
淡人做好事,也是凭借他的医术,作者没有将他的急公 近义与医术作谁高谁低的比较。D
项,“细腻、逼真的行动描写”错误,这篇小说最为突出的特色是淡而 有味的语言风格。故


选A。

(2)医生的钓鱼活动是在小说开头的 位置,主要考虑该段与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下文
写医生治病救人的情节,这两个情节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结构方面,小说从钓鱼活动写
起,在开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好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领读者继 续阅读下文。在
情节方面,小说以钓鱼作为开篇,为后面写主人公家居清贫却愿意无偿治病救人作铺垫。
在人物塑造方面,钓者往往清心寡欲,恬淡闲适,以钓鱼作为开篇,侧面表现了王淡人作
为医生 家居清贫却愿意无偿治病救人的形象特点。

(3)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无 论同不同意王淡人有点傻气都可;其次要
表明自己的理由或依据。例如,我认为王淡人不是傻气。从全文 来看,作者写王淡人有点
傻气,主要是为了从侧面反衬王淡人的不同凡响,加深小说对王淡人的赞美之情 。在世俗
人看来,王淡人的确有点傻:为病人治病,见家贫者免收诊费和药费;冒着洪水玩命去孤岛治疗病人,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不收钱救治败家子,还贴进去吃的喝的,供汪炳消遣吸
烟。但这都 是凸显其急人之难、富有同情心、急公好义的美好品格。因此,王淡人的“傻
气”,实际上是一种“美” 。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设置悬念:这医生如此闲散,是否不务正业 ?引起读者好奇,激发阅读兴趣。②钓者往
往清心寡欲,恬淡闲适,以钓鱼作为开篇,既表现了王淡人的 性格特征,又为后面写他家
居清贫却愿意无偿治病救人作铺垫。

⑶ 在世俗人看来 ,王淡人的确有点傻:为病人治病,见家贫者免收诊费和药费,傻气;冒着洪水
玩命去孤岛治疗病人,将 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傻气;不收钱救治败家子,还贴进去吃的喝的,
供汪炳消遣吸烟,傻气。但这都是凸 显其急人之难、富有同情心、急公好义的美好品格。这
样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一种手法,让别人说他傻气 ,从侧面反衬他的不同凡响。这样写也
加深了作品的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 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
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 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
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小 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学 生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
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然后 再结合改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⑶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 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
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 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
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 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
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 容提出
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
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
章和生活中的 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手

万芊

过了春节,筱雨就着手自己博士毕业画展的创作。一段时间里,美院, 老家,筱雨来来
回回地奔忙;采集背景,写生,风雨兼程。又一段时间里,筱雨没日没夜地孵在画室里,
构思,打草图,废寝忘食。

到了初春,筱雨的大型油画《采茶》,开始成型 。画面上勾勒出的是一位中老年采茶
女,黝黑的脸庞,衬托着起起伏伏绿油油的茶树。导师扈教授过来看 过草图后,提了一些
建议,便说,大胆画吧,不要太拘谨。其间,扈教授来过几次,对人物的姿态和神情 、背
景的色彩和渲染,都比较满意。

只是,筱雨迟迟不画人物的手。扈教授 见了问,你怎么一直不画手?筱雨说,总觉得画
这手还没找到感觉。

筱雨是 最后画手的。此时离画展还有十来天的时间。可是勾勒出来的各种手姿,不是自
己一次次不满意,就是一 次次被扈教授否定了。为了这简单的手姿,筱雨花了整整十天时
间,一次次向扈教授请教、一次次推翻原 来的方案。后来终于得到了扈教授的认同。最终
成稿,离布展只有几天时间了。

离画展还有三天,学院召集所有的教授对参展作品进行最终评定。

当教授们来到筱雨 的大型油画《采茶》前,都停下了脚步。几乎所有的教授,都点头啧
啧称赞。人物的神态是安详的,眼神 中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尤其是整个背景的渲
染,非常大胆,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冲击。

然而,院里最资深的成教授提出了异议,说,采茶女的左手手臂偏短,采茶的手姿也略
显僵直。这是这幅画的败笔,影响了整幅画面上人物的完美。甚至可以说,这幅画将因此
不能参加这次毕 业展,潜台词便是作者将不能顺利拿到博士毕业证书。

一旁的扈教授开口说,按理, 我是不能为自己的学生开脱什么的。画面人物的手,筱雨
花了整整十天的工夫,开始一直找不到感觉,也 一直被我否定。后来,他拿出了一沓原型
的照片,说,在他的心目中,原型的手是非常神圣的,他就是想 画这手,才有了创作这幅
画的冲动,如果换了另一双手,他宁愿不参加这次画展。我看了筱雨手中那一沓 照片,内
心受到了震撼。那照片上的原型,是他的母亲,一位有着天使般纯净的眼神,却有一只残
手的采茶女。筱雨告诉我,他母亲从小其实和所有的小孩一样,四肢健全,健康。可是,
在母亲十岁那 年,有一次,有个外地戏班子来镇上演戏。那时,大人手上挺拮据的,舍不
得买票看戏。十岁的她太想看 戏了,没有买票跟着大人钻进了影剧院。管影剧院的人,把
蹭戏的小孩一个个抓出来,凶神恶煞一般。他 母亲被那人拎着一条手臂,甩出影剧院。从
此,他母亲手臂的发育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左手总比右手短 一截,手也僵直。家里没
钱,就这样慢慢变成了残手。等他母亲渐渐长大,人家都出嫁了,她却因为残手 迟迟嫁不
了。到了最后远嫁茶乡,他母亲已经三十多岁。他父亲年岁更大,也是个残疾人,根本没
法下地上山。他母亲就用一只残手支撑起这个家。他父亲过世后,家里除了筱雨,还有他
爷爷奶奶,他 母亲里里外外一个人操持,靠几十亩茶地支撑着,供他读上大学,一直到现
在读博士。他曾经一度想终止 学业,帮母亲支撑这个家,但有一次就为这,他被母亲的残
手狠狠甩了一巴掌。这一巴掌让他终身难忘。 他一直在想如何报答母亲,最后的答案是唯
有把她那神圣的手展示给世人。


扈教授讲完,大家都沉默了。

最终,全院教授投票表决,结果筱雨的《采茶》获得全票通过,排在第一。

美院一年 一度的博士生毕业画展如期举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美院竟然把筱雨的母亲请
到了画展开幕式上。筱雨和 他的《采茶》成了这期画展的一个亮点。师生们争相和筱雨、
筱雨母亲在巨大的画前留影。其中一些留影 ,上了当天的网络和第二天的报纸,筱雨母亲
的残手,竟然被人称为“世上最美的手”。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4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作者多用简洁短句,突出了筱雨为画作四处奔波、不辞辛苦的形象;一个< br>“孵”字,传神地表现出他创作时的专注。

B.成教授从画中看出手臂缺陷这一情节, 主要是为了表现筱雨作品的真实性,也侧面讽刺
了成教授作为全院最资深教授名不符实。
C.筱雨的故事由扈教授讲出来,是小说情节发生转折的需要,同时交代了小说开头部分筱
雨迟迟不 肯画手的原因,合乎生活逻辑。

D.末段师生们争相与筱雨母子合影,“母亲的残手”被称为 “世上最美的手”,照应了题目,传
递一种社会正能量,令人感动深思。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说明筱雨的形象特点。

(3)小说以“美手”为题目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1)B

(2)①热爱专业,勤奋努力。为了毕业作品全身心投入。②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为了
画作与 导师细细推敲;画不出母亲手的真实样子,宁愿放弃画展。③孝敬母亲,知恩图
报。想终止学业帮助母亲 支撑残破的家,用自己全心创作的画报答母恩。

(3)“美手”即母亲的残手,①具有线索的 作用,小说的主体情节都是围绕它展开的;②
有利于刻画并突出母亲的形象,母亲命运坎坷,用“美手” 支撑起贫困的家,母亲高大的形
象因此树立起来;③有利于凸显小说的主旨,辛勤的劳作使残手成为打动 人心的“美手”,
突出了劳动创造美这一主题。

【解析】【分析】(1)B项 ,“讽刺了成教授作为全院最资深教授名不符实”分析有误,成
教授一眼看出画中人物左臂略短,采茶的 动作僵直,恰恰说明他是资深教授,只不过他不
了解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后来了解筱雨母亲的故事后,他 也投票通过了筱雨的油画。因此
“讽刺”之说无从谈起。故选B。

(2)题目是请 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说明筱雨的形象特点。首先确定筱雨的身份,是
一名美院的博士生,要参加毕业 画展。然后找都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和相关描写。为了毕业
作品,“一段时间里,美院,老家,筱雨来来回 回地奔忙;采集背景,写生,风雨兼程。又
一段时间里,筱雨没日没夜地孵在画室里,构思,打草图,废 寝忘食”,可以看出他“热爱
专业,勤奋努力。为了毕业作品全身心投入”。为了画出理想的“手”,他 与导师细细推敲,
“可是勾勒出来的各种手姿,不是自己一次次不满意,就是一次次被扈教授否定了。为 了这
简单的手姿,筱雨花了整整十天时间,一次次向扈教授请教、一次次推翻原来的方案”,并
借助扈教授的话侧面描写“在他的心目中,原型的手是非常神圣的,他就是想画这手,才有
了创作这幅画 的冲动,如果换了另一双手,他宁愿不参加这次画展”,从中可以看出他“严


谨认真,一 丝不苟”。筱雨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是一位残疾母亲的儿子,“他父亲过世后,
家里除了筱雨,还有他爷 爷奶奶,他母亲里里外外一个人操持,靠几十亩茶地支撑着,供
他读上大学,一直到现在读博士。他曾经 一度想终止学业,帮母亲支撑这个家”“他一直在
想如何报答母亲,最后的答案是唯有把她那神圣的手展 示给世人”,作为儿子,他是合格
的,他懂得“孝敬母亲,知恩图报”。

(3)首 先分析“美手”的含义,通读全文可知,“美手”就是指筱雨母亲的残手。情节上的作
用。本文从美院博 士生筱雨的毕业作品《采茶》写起,写到筱雨迟迟画不出满意的手,写
他与扈教授反复商讨,最后才画出 这双手;接着写全院教授都很认可这幅画,但是成教授
指出人物的手画的有问题;扈教授告知了大家实情 ,这双残手就是筱雨母亲的手,并讲述
了筱雨母亲的故事,表现了这位母亲的坚强与伟大,也揭示出为什 么筱雨坚持真实地画出
母亲的残手。总之,小说的主体情节都是围绕“美手”展开的,它是全文的线索。 人物上的
作用。通过扈教授讲述筱雨母亲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母亲坎坷的命运,小时候因为
贫穷买不起票去看戏,被人摔残;好不容易出嫁,丈夫也是残疾人,丈夫死后她一个人靠
着茶园养活公 婆,供儿子读书,以“美手”为题,有利于刻画并突出母亲的形象,母亲高大
的形象因此树立起来。主旨 上的作用。这位残疾母亲代表着无数这样的劳动者,他们用坚
毅的性格、辛勤的劳作创作着幸福生活,这 双残手被称为“美手”,正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劳动创造美,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热爱专业,勤奋努力。为了毕业作品全身心投入。②严谨认 真,一丝不苟。为了画
作与导师细细推敲;画不出母亲手的真实样子,宁愿放弃画展。③孝敬母亲,知恩 图报。
想终止学业帮助母亲支撑残破的家,用自己全心创作的画报答母恩。

⑶“美 手”即母亲的残手,①具有线索的作用,小说的主体情节都是围绕它展开的;②有
利于刻画并突出母亲的 形象,母亲命运坎坷,用“美手”支撑起贫困的家,母亲高大的形象
因此树立起来;③有利于凸显小说的 主旨,辛勤的劳作使残手成为打动人心的“美手”,突
出了劳动创造美这一主题。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
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
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 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 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
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 写这
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
句 ,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 全文,起线索作用;概
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 基调;
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
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
效果五个方面。 本题可据此回答。


18.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以下列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 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飘浮起来,仿佛是鲜活
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 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二婶:“下甸子打草去啦。”

村长:“啥时走的?”

二婶:“小半个月啦。”

村长:“回来过没?”

二婶:“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村长:“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 就直直地看着炕沿上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
着大盖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 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
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br>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扇动了一下,睫毛眨动起来。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
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 ,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
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 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 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
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 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
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 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
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人面颊的 褶皱,在沟沟汊汊里恣意流淌,一会儿,整
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我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
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老人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
串红辣椒挂到 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 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脸都成了高粱叶子色,可是心还是那么嗵嗵地跳。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 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
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 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
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 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
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 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


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 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 然后就一张
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把饼背走,先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
看风声,她 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
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 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
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
间 ,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儿眨动
几下,站在面前 的的确是顶子。

娘,顶子憨憨地叫一声。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娘,快给我点儿吃的。

老太太就把口袋搬到了他的面前,说这里有饼,你吃吧,我再给你煎俩鸡蛋。

顶子狼 吞虎咽地吃着饼和煎鸡蛋,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
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 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
点。”

老太太 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
着吧!顶子,你要去哪 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我说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 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
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顶子:“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 ,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
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
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 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
牢地挂在于窗户上。

(选白 2006 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
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作品叙述 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
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 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 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
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 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
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

(2)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作者是怎样叙述这个故事的,都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分条陈述。

(4 )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E

(2)①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 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小时候给八路
军伤病员往山洞里送过饭。②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 后为顶子躲藏做了诸多准
备。③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 ,毅然挂
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的儿子。

(3)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 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
象,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 老太大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
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 故事情节的发
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4)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 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
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 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
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
现了母爱的淳,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 的主题。或者在思
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 对
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解析】【分析】(1)A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 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
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 在了窗户上做了伏笔”;C
项,环境描写,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D项,“那个地方村里人 都知道”,于
文无据。故选BE。

(2)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 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
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 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
见到儿子之后,“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 给顶子”,这些
都塑造了老太太爱子情深的形象。通过老太太的回忆,“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
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以及得知儿子杀人后,老太太默默承受着痛
苦,可 以知道老太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当看到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
言,可能走向极端时,老 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
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于窗户上 ”,可以看出老太太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


(3)本题可从叙述人称和视角 角度考虑,第三人称视角展开故事,能从多个角度描写人
物和故事情节,便于塑造老太太的形象;还可以 从情节安排考虑,小说“儿子杀人”事件为
线索,通过老太太前后的变化对比,使人物更真实饱满;从叙 事安排的技巧考虑,本文多
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 事更加集
中。

(4)结尾通过老太太挂上红辣椒的举动,则进一步烘托出老太太的 形象,从包庇儿子到
举报儿子,她思想上的转变让她的形象更为丰满;深化主题,不仅表现母爱的伟大, 更表
现母亲的人性和理智的伟大;从情感上来说,表达了作者对老太太精神的赞美。

故答案为:⑴BE;

⑵①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 默承受;小时候给八路军
伤病员往山洞里送过饭。②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做了 诸多准
备。③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
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的儿子。

⑶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 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
展开故事情节。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大思想、心理变 化的过程,在前
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
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⑷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 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
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 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
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 结尾不仅表现
了母爱的淳,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或者在思想< br>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对底
层人物的 关爱情怀。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从考查的
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
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
结合文章主旨 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 文中叙述性的
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 br>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直接提取 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首先 明确自己的
观点;其次要注意从原文中选择相应事例作为观点的支撑。

(4)本题 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的基本能力。首先应明确结尾的形式,小说的结尾主要有
四种形式,戛然而止式、欧 亨利式、大团圆式、悲剧式,本文应属于戛然而止式的结尾,
然后就要确定答题的角度。一般从人物形象 的塑造上、情节结构的效果上、主旨的表达
上、情感的抒发上分析结尾的作用。


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眼

顾文显

那年月找专家看病恰似攀珠峰,要是能住上院,简直就是驾云了,至少老管深有体会。

老管站在省医院走廊,如同领小鸡崽的老母鸡突然发现当头俯冲下来一只鹰,慌乱得不
知所措。在省城可 不比家乡那个城市,在这里再没人拿他当盘菜。老婆这病,明知道没了
救,可如果不让她住住大医院就这 么等死,老管心里那会是什么滋味!

那只鹰眨眼就变成一个穿夹克衫的人,朝他热情 地伸出手:“管同志,听说嫂子看病遇上
了难事?”

老管只是机械地点头, 对方怎么认得来自小城的工人?怎么就知道叫他管同志?怎么就
知道他老婆要看病?

夹克让老管稍等,很随意地进入走廊尽头一间办公室,片刻出来冲老管招招手。老管如
同遇上了蒙汗师, 稀里糊涂地跟了过去……不到十分钟,院长亲自给管妻看病,并安排她住
进了高级病房。出乎意料的是, 老妻死里逃生,居然又活了六年半!

老婆出院时,夹克来帮助办手续。老管又像是做梦,一分钱也没用他掏!

夹克叫林秘 书。林秘书带着老管走进一幢宽敞的居室,见到了省城的市长。市长温和地
拍老管的肩膀称他老哥,然后 亲自让座,奉茶,老管惶惶地想,不是要割我的肾抵老婆看
病钱吧?

市长微 笑着说,你不必拘束,咱哥俩有前世的缘份呢。听说老哥目光如电,有点小玩意
请老哥给掌掌眼。

说着,夹克衫就用黄绸子托过一件东西。老管吃了一惊,唐朝的文物,国宝级的!他哆嗦着双手,目光痴痴地盯着那宝贝作声不得。

市长说,它不是纸糊的,老哥把玩把玩。

拿在手里细看,老管那只手很快随意起来:“乱真,简直可以乱真!”

“怎么,老哥看出是赝品?”林秘书脸色如同锡纸,而市长依然微笑着。

老管把那宝 贝举到市长眼前,指出这东西的两处败笔:“古玩在唐代达到登峰造极,特别
是金银器,至今难以比拟。 这物件模仿得惟妙惟肖,可细看仍有瑕疵。”

“笑话,”市长仿佛重复着一个没有笑点的笑话,“600万,弄个假货?”

几天后 ,林秘书悄悄地对老管说,您老好运气来了。市长从来不给别人办事的,这回要
把你调来省城工作。
老管脑袋摇成他家那破电扇:“不中不中……我算过卦,离开家乡,人就不旺性。”

老管做梦都想进省城,可为熟人安排工作是以权谋私。市长是老婆的救命恩人,老管害
谁也不能连累市长 !

从此,老管经常跑省城。市长战友的儿子残疾,好可怜呀,市长就帮残疾孩子做收 藏生
意,好歹帮他混口饭吃。残疾人倒腾的什么好玩意假玩意,都要经老管先过一眼。老管小
时 候受爷爷真传,加上悟性高,肯钻研,所以从未走过眼。在那座中等城市里,他倒是第
一把交椅,可这是 省城,这是市长!

老管成了市长的知己。没有理由不知己,那么平易近人的领导。老 管往返省城的车费,
市政府和他厂子抢着报销。有人攀比老管不干活,厂长在大会上义正辞严:“谁敢攀 比老管
师傅?能让省城市长高看一眼,这是为提高咱厂、咱市的知名度做贡献。哪个若也被市长


看上,我不但不让他干活,还发他奖金!”

老管这鉴定顾问做了12 年,从老管被人称作管老。期间有许多慕名者高薪聘他做顾问,
管老摇头。除却巫山不是云,除了市长, 他谁也不伺候。

突然听说市长被“双规”了。听说市长是个巨贪,哪里有什么战友的 残疾儿子,这市长……
他老婆开古玩店替他洗赃款,那些收藏品都是下属贿赂的!听说市长欣赏老管的眼 光独
到、为人性子耿直,才煞费苦心把他挖到跟前。

老管傻了。想破脑袋也 不敢信那些传言,怎么可能?但是报纸上白纸黑字,若不是市长
交待出比他更高的贪官,枪子儿是吃定了 !

市长被判无期。管老悲痛欲绝,你说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用?管老自认为市长是天 下最
好的人。世上那么多清官,谁能帮助他老妻多活了六年半,哪个在大街上用黑眼仁看过他
一 眼?只有市长。

当年老伴走时,管老也没这么撕心裂肺过。市长判刑是法律的事,可 他受人之恩不能负
义。管老千里迢迢探监去。知道监狱不让送吃的,他带去了一些钱。

憔悴苍老的市长隔着玻璃叹气:“老哥是第一个来看我的,那些下属平时孙子似的追随
我,说的好话能甜倒牙,如今半个人影也没见到。唉,走眼了,白混了这些年月,一个人
也没看准。”< br>
管老叹气:“兄弟,你交不交我算什么,千错万错的是不该得罪人民!走了,往后一年 看
你一回。”

回到家,管老把珍藏多年的书卖了废品,换回一瓶酒,喝得昏 天黑地。管老边哭边骂:
“走眼了。人都看不明白,我他娘的配看什么文物!”

管老门外贴着一张纸条:本人洗手,不做鉴定。

陆续有人登门。本省的外省的,许以重酬请他做顾问。管老摇头:“眼神不中,不干
了。”

来人:“管老跟钱有仇吗?”

管老右嘴角使劲往下一咧,算是笑了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老母鸡”和“鹰”作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老管从小城来到省城为妻子求 医时
的惶恐不安,人物刻画细腻,符合情理。

B.小说注重细节刻画,“‘笑话,’ 市长仿佛重复着一个没有笑点的笑话,‘600万,弄个假
货?’”巧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微妙心理。
C.文中主人公的称谓从开始的“老管”变成了“管老”,这主要是因为主人公身份地位发生了变
化,从而导致人们对他另眼相看。

D.市长“双规”后老管的听闻巧妙呼应了前文他 对“夹克”热情招呼产生的疑惑,情节设置颇具
匠心。

(2)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老管”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3)小说中与 “走眼”相关的表述出现了三次,它们各要表达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简
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技艺精湛:他很快就看出市长视作珍宝的唐朝文物是赝 品。②重情重义:他不愿


因调工作而牵累市长;拒绝别人的高薪聘请,一心只做市长安排 的鉴定顾问;市长被判刑
后,他与市长约定每年探视。③坚守原则,耿直:市长被“双规”后,他直言市 长不该得罪
人民,自责看不清人性,并决定从此不再鉴定文物。

(3)①第一次 “ 从未走过眼”是指老管自信文物鉴定不会出现差错。②第二次“走眼”是指
市长自责没有看清那些下属只 是阿谀逢迎之徒。③第三次“走眼”是指老管自责没有看清自
己被市长利用的意图。(市长是贪官以及其 利用自己的意图)

【解析】【分析】(1)C项,“这主要是因为主人公身份地位发生 了变化,从而导致人们
对他另眼相看”错。从后文“期间有许多慕名者高薪聘他做顾问”可看出,主人公 称谓变化的
主要原因还有管老自身文物鉴定能力高超。故选C。

(2)从“市长请 求他鉴赏藏品,他很快就看出市长视作珍宝的唐朝文物是赝品”的情节,
可说明他技艺精湛。从“他不愿 因调工作而牵累市长,因而拒绝调动;拒绝别人的高薪聘
请,一心只做市长安排的鉴定顾问;市长被判刑 后,他与市长约定每年探视”的情节,可看
出他重情重义。从“市长被‘双规’后,他直言市长不该得罪 人民,自责看不清人性,并决定
从此不再鉴定文物”,可看出他坚守原则,耿直的性格特点。

(3)第一处,文章说:“老管小时候受爷爷真传,加上悟性高,肯钻研,所以从未走过
眼。 在那座中等城市里,他倒是第一把交椅,可这是省城,这是市长!”可推知此处指老管
自信文物鉴定不会 出现差错。第二处,文章说:“憔悴苍老的市长隔着玻璃叹气:‘老哥是
第一个来看我的,那些下属平时 孙子似的追随我,说的好话能甜倒牙,如今半个人影也没
见到。唉,走眼了,白混了这些年月,一个人也 没看准。’”可推知此处“走眼”是指市长自责
没有看清那些下属只是阿谀逢迎之徒。第三处,文章说: “管老边哭边骂:‘走眼了。人都
看不明白,我他娘的配看什么文物!’”可推知,此处“走眼”是指老 管自责没有看清自己被市
长利用的意图。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技艺精湛:他很快就看出市长视作珍宝的唐朝文物是赝品。②重情重义:他不愿因
调工作而牵累市长 ;拒绝别人的高薪聘请,一心只做市长安排的鉴定顾问;市长被判刑
后,他与市长约定每年探视。③坚守 原则,耿直:市长被“双规”后,他直言市长不该得罪
人民,自责看不清人性,并决定从此不再鉴定文物 。

⑶①第一次 “从未走过眼”是指老管自信文物鉴定不会出现差错。②第二次“走眼”是 指市
长自责没有看清那些下属只是阿谀逢迎之徒。③第三次“走眼”是指老管自责没有看清自己
被市长利用的意图。(市长是贪官以及其利用自己的意图)

【点评】(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 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
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
伤。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 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
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 写,以及对环境、
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
(段):一般有点明主 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


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 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
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
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 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
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 心理)。③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幽暗的林荫小径

(俄)伊凡·蒲宁

马车在一长排茅屋前停了下来,车里坐着一个身材匀称的 老军人,他严厉地扫视着周
围,眼神中流露出些许倦意。他从马车里跨出一只脚来,走进穿堂,朝左边的 客房走去。

客房收拾得干净整洁,很温暖很干燥。客人脱下军大衣,将它扔在长椅上 。他神情倦怠
地用白皙瘦削的手捋了下灰白的头发。客房里不见一个人影,于是他稍稍推开通往穿堂的< br>门,不太高兴地喊道:“嗨,有人吗?”

“欢迎您,大人,”一个黑头发、黑 眉毛的女人当即走进客房,她尽管有了点年纪,但依
然挺美。“您想用饭还是上茶炊?”

“上茶炊吧。你是这家店的主人还是仆人?”

“我是这家店的主人,大人。”

“那就是说,你自己当家喽?”

“是的,我自己当家。”

“真的吗?难道是守了寡,所以得由自己来操劳?”

“我不是寡妇,大人。不过,人总得挣钱谋生吧。再说,我也喜欢管管事。”

“哦,原来是这样。这挺好。你店里很干净,很舒服。”

女人老是瞅着他,稍微眯起了眼睛,好像是要寻根问底地打听什么。

“我也喜欢干净 ,”她答道。“我从小是在贵族老爷家长大的,怎么会不知道讲究体面呢,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

他一听见自己的名字,顿时惊讶得挺直身子,睁大双眼,脸涨红了。

“纳杰日达!是你?”他迫不及待地说。

“是我,”她回答。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啊,”他一边说,一边坐到长凳上,两眼 紧盯住她“谁能想得到!我
们已经多少年没见面啦?大约有三十五年了吧?”

“三十年。我现在四十八岁,我想您已年近六十了吧?”

他目光中流露的倦意和脸上 心不在焉的神情顿时消失了。他站起身来,两眼望着地板,
在房间里大步地踱来踱去。然后,他又停下了 脚步,长着灰白胡子的脸涨得通红,说道:
“从那时候起,我对你的下落一无所知。你怎么会到这儿来的 ?”

“老爷,这说来话长。”

“听你刚才说的话,你没有嫁过人。凭你当年的姿色,怎么会找不到人嫁呢?”

“我不能这样做。”

“为什么不能?你说这话什么意思?”


“这有什么可解释的。想必您也记得,那时候我是多么爱您。”

他羞愧得热泪盈眶,便皱着眉头,又踱起方步来。

“一切都会过去 的,我的朋友,”他嘟嘟哝哝地说。“爱情啊,青春啊——一切的一切都是
如此。那是件庸俗的、平凡的 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终将烟消云散。”

“上帝给每个人的安排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青春都会过去,但爱情,却是另一回事。”

他抬起头来,停下脚步,苦笑着说:“你总不能为我守一辈子吧!”

“我想,我能的 。对您来说,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可是……记得您那时老是念诗
给我听,关于‘幽暗的林荫小径 ’什么的,”她冷笑着补充说。

“啊!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被忘记的。”

“一切都会过去,但并不是一切都会被忘记。”

“你出去吧,”他说,一边转身往窗子走去。“请你出去吧。”

然后,他掏出手帕,捂住双眼说:“但愿你已经宽恕我了。”

“不,我没有宽恕您。不过,何必去回忆这些事呢。”

“对,对,没有必要去回忆了 。请你吩咐一下,让他们把马备好吧,”他回答说,一边离
开了窗户,脸色已经变得严峻起来。“不过, 我想告诉你,我在一生中可从来没有感到过幸
福,你也别以为我有多么幸福。我爱我的妻子,可是,她竟 然背叛了我,她使我受到的伤
害远比我使你受到的厉害……不过,话得说回来,这一切也不过是最平凡的 、庸俗的事罢
了。好啦,我的朋友,祝你健康。我想,我也是把我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最珍贵的东西留给< br>你了。”

她走到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跟前,吻了下他的手,他也吻了下她的手。

“请吩咐备马吧……”

他在再次启程赶路时,回想起刚才说过的最后几句话,以及吻 了她的手的这一举动,不
禁感到羞愧起来,但马上又因为自己的这种羞愧而更加羞愧。

“这一切不过是最平凡的、庸俗的事罢了……”

落日将黄澄澄的余 晖撒在空旷的田野上,马儿吧唧吧唧地踩着一片片水洼,平稳地朝前
飞驰。他望着不时闪现的马蹄,紧蹙 乌黑的双眉,寻思道:

“是啊,只能怨我自己。是啊,那当然是最美好的时光。‘一 条小径掩映在椴树幽暗的林
荫之中,四周盛开着红色的蔷薇……’可是,我的上帝,要是当初我不抛弃她 ,会怎样呢?
那是多么荒谬!这个纳杰日达不是客店的女主人,而是我的妻子,我的彼得堡那个家的女< br>主人,我的孩子们的母亲,这可能吗?”

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有删改)

(1)请简析文章画线句中两个“羞愧”的不同原因。

(2)同为被抛弃的女性,纳杰日达与《雷雨》中的鲁侍萍形象有较大不同,请结合文本简
要说 明。

(3)小说中两次提到“幽暗的林荫小径”,请探究作者的用意。

【答案】 (1)第一个:他为自己对她仍有真情,当初却抛弃了她而感到羞愧;第二个:< br>在他眼中,爱情是庸俗平凡的,他为自己刚才的真情流露而羞愧。

(2)①纳杰日达坚 守爱情,三十年过着单身生活;鲁侍萍不再相信爱情,为生活所迫二


次改嫁。②遇到以前 深爱之人,纳杰日达显得更加平和从容、理性克制;鲁侍萍则有不平
和激愤。③纳杰日达乐观积极,对现 实有清醒的认识,开旅店自食其力;而鲁侍萍却将自
己的厄运归结于不公平的命。

( 3)①象征了他们浪漫美好的爱情;②是主人公追怀幸福生活的凭借;③寄寓了作者对
坚守爱情的女子的 肯定与赞美、对男主人公漠视爱情的讽刺和谴责。

【解析】【分析】(1)“但马上又 因为自己的这种羞愧而更加羞愧”,这句话是对男主人公
尼古拉的心理描写,他在一家旅店意外邂逅了年 轻时的恋人(女店主),尼古拉没有想到
对方竟为了守候他们当年的爱情等了三十年,并决定终生不嫁, 正像小说中说的那样“不
过,我想告诉你,我在一生中可从来没有感到过幸福,你也别以为我有多么幸福 。我爱我
的妻子,可是,她竟然背叛了我,她使我受到的伤害远比我使你受到的厉害……不过,话得说回来,这一切也不过是最平凡的、庸俗的事罢了。好啦,我的朋友,祝你健康。我想,
我也是把我 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你了”,尼古拉婚后并不幸福,他对纳杰日
达还有怀念和真情,他感 到愧对纳杰日达,这是文中第一个“羞愧”的原因;通过整部小说
来看,尼古拉是个虚伪的人,他漠视爱 情不敢面对,他反复强调“这一切不过是最平凡的、
庸俗的事罢了……”,他认为爱情是庸俗平凡的事, 当真情流露,他又躲躲闪闪,怕被嘲
笑,第二个“羞愧”是他因为自己的真情流露感到羞愧。

(2)同为被抛弃的女性,纳杰日达与《雷雨》中的鲁侍萍形象有较大不同,二者心态不
同, 人生观不同,对爱情的态度不同,生活方式和观念不同。纳杰日达在被抛弃后,忠诚
的坚守自己的爱情, 三十年没有嫁人,“听你刚才说的话,你没有嫁过人。凭你当年的姿
色,怎么会找不到人嫁呢?”“我不 能这样做”“你总不能为我守一辈子吧!”“我想,我能的。
对您来说,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可 是……记得您那时老是念诗给我听,关于‘幽暗
的林荫小径’什么的;”鲁侍萍在被赶出周公馆后,嫁过 两次,都不如意,对爱情已心灰意
冷,不再相信爱情。当自己以前深爱的人出现时,纳杰日达沉着镇静, 心态平和,能理性
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典型的语言描写有:“我也喜欢干净,”她答道。“我从小是在贵 族老爷
家长大的,怎么会不知道讲究体面呢,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上帝给每个人的安排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青春都会过去,但爱情,却是另一回事。”“不,我没有宽恕您。不
过,何必去 回忆这些事呢。”而鲁侍萍见到周朴园时心怀怨怒,情绪激愤,如课文中“命!
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
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
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 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
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 门第的小姐,你们逼
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 ”。从两
人的生活态度来看,纳杰日达积极乐观,“我不是寡妇,大人。不过,人总得挣钱谋生吧。再说,我也喜欢管管事”,她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开旅店自食其力;鲁侍萍敢于命运的摆
布,虽拒 绝了周朴园的五千元支票,但心态消极,“这都是命”,迷信宿命论。

(3)“幽暗的林荫 小径”是文章的标题,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小说中间
位置,“我想,我能的。对您来说 ,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可是……记得您那时老是
念诗给我听,关于‘幽暗的林荫小径’什么的, ”她冷笑着补充说。纳杰日达回忆起旧日的时
光,从内容上分析,这里“幽暗的林荫小径”象征他们浪漫 美好的爱情,是追怀幸福生活的


凭借;在文章的结尾段“是啊,只能怨我自己。是啊,那 当然是最美好的时光。‘一条小径
掩映在椴树幽暗的林荫之中,四周盛开着红色的蔷薇……’可是,我的 上帝,要是当初我不
抛弃她,会怎样呢?那是多么荒谬!这个纳杰日达不是客店的女主人,而是我的妻子 ,我
的彼得堡那个家的女主人,我的孩子们的母亲,这可能吗?”,这里“幽暗的林荫小径”是美
好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象征,值得向往。从表达效果来看,这一重要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
起到强调作用 ,突出文章的主旨,借“幽暗的林荫小径”寄寓作者对纳杰日达的赞美之情,
她坚守爱情,乐观真实,形 象高大;男主人公尼古拉自私虚伪,漠视爱情,作者对他进行
了讽刺和批判。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看,借 这篇文章唤起人们的良知,爱情是伟大的,不
容亵渎,告诫人们在美好的爱情面前应该坦诚,学会珍惜, 不要把它藏在心底,甚至回
避。

故答案为:⑴第一个:他为自己对她仍有真情,当 初却抛弃了她而感到羞愧;第二个:在
他眼中,爱情是庸俗平凡的,他为自己刚才的真情流露而羞愧。< br>
⑵①纳杰日达坚守爱情,三十年过着单身生活;鲁侍萍不再相信爱情,为生活所迫二次
改嫁。②遇到以前深爱之人,纳杰日达显得更加平和从容、理性克制;鲁侍萍则有不平和
激愤。③纳杰 日达乐观积极,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开旅店自食其力;而鲁侍萍却将自己
的厄运归结于不公平的命。< br>
⑶①象征了他们浪漫美好的爱情;②是主人公追怀幸福生活的凭借;③寄寓了作者对坚
守爱情的女子的肯定与赞美、对男主人公漠视爱情的讽刺和谴责。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 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
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br>
⑵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
的言行举止 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
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
考 :①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
章更加紧凑;②内 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
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 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可以
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 等作用。

格调的意思-清心寡欲的反义词


宽容的意思-橙色的英语


sgp-主锁


竹村桐子-infoseek


菲的组词-assignment是什么意思中文翻译


忙碌的反义词-主动的反义词是什么


瓦图-疑惑不解的近义词


热血沸腾的意思-鬼哭狼嚎的意思



本文更新与2020-10-25 08:0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25018.html

部编中考 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部编中考 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