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职称考试报名时间-数学三考什么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第四讲 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词汇
1.存在的分歧及目前通行的观点
80年代以前主要有三种意见:
(1)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汇,不包括固定短语;
1
(2)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
2
(3)“一个语言的所有
语素和所有具有特定意义的语素组合,总起来构成这个语言的语
汇。罗列一个语言的语汇,解释每一个语
汇单位的意义的是词典。”
3
80年代以后,(1)已经被淘汰;(2)成为通行的观点。如:
张永言(1982)指出:
“所谓词汇就是语言里的词和词的等价物(如固定词组)的总和。
词汇中包括实词和虚词,词汇学的研究
重点是实词。”
4
符淮青(1985)指出:“什么是词汇呢?斯大林说:‘语言中
所有的词共同构成所谓语言
的词汇。’意思是说,词汇是词的总和。但语言学一般所说的词汇,不仅包括
词儿,也包括
由词构成的、性质作用相当一个词的语言单位,叫‘语’,我们叫‘固定结构’,如成语(
例
略,下同),谚语,俗语,歇后语。”
5
刘叔新(1990)认为:词汇
是“一种语言(一个语言符号系统)全部词语的总和。”
6
当然,也有认同(3)的,如:
郭良夫(1985)指出:“词汇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狭
义的词汇指的是一个语言里头
最后的意义单位,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也不管能独立的还是不能独立的,全
部形成一系列的
语素;这个全体就叫做词汇。广义的词汇,不但可以包括狭义的词汇,而且还包括语素跟
语
素组合成的复合词…熟语、成语、有特殊意义的词组,这些也都是词汇所要研究的对象。”
7
这里,郭良夫将“词汇”的定义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前者指的是一种语
言中所有的语素,成词的以及不成词的;后者指的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语素、由语素构成的
词以及固定
短语。而且,不管怎么定义,“所有的语素”均是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2.非成词语素是不是词汇单位
目前存在分歧的是那些不成词语素,它们在词汇中充当什么样
的角色,是否是词汇的有
机组成部分。
孤立地就语素谈语素在词汇中的角色问题,恐怕是难以
说清的。换一个角度或许有助于
我们比较客观、公允地讨论这个问题。可以回想一下,固定短语之成为词
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什么会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同?而那些非固定短语又为什么总是被排除在词汇大家族之
外
呢?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固定短语”是词的等价物,是“类词”的语素组合,在性质、
特征上均与词极为相近,它们同词一样也具有“结构的完整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不
可扩展性
”等等,它们之所以被称作“短语”而不称作词,主要是从这类语言单位的长度上
着眼的,即它们在结构
长度上比一般人心目中的‘词’要大。而非固定短语则完全不是一码
事了,它们的性质、特征同词很不一
样:不具有结构的完整定型性,其意义完全是构成成分
——词的意义的简单加合。由此可见,能否进入词
汇大家族,词是唯一的参照物,只有“类
1
孙常叙《汉语词汇》第161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第
9页,人民教育出
版社,1959。原连载于《语文学习》1955年4期~1957年10期。
2
谭全《实用词汇新知识》第4页,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8。
3
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载《语文学习》1958年2、3期。又《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7页,商务印书馆,
1983。
4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第1页,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5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第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第16页。
7
郭良夫《词汇》第1~2页,商务印书馆,1985。
1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词”的语言单位,才能进入词汇大家族。 <
br>语素中有一部分是“类词”的语言单位,那就是成词语素,如“学”、“人”、“沙发”、
“骆驼
”等,它们无疑是现代汉语词汇大家族的成员;但也有一些不是“类词”的语言单位,
那就是不成词语素
,如“民”、“习”、“言”、“绩”等,它们不能独立运用,是构词成分,将
它们排除在词汇大家族之
外是合情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显公允。
也许有人要问,“非固定短语”不是词汇单位,还
可以叫做语法单位,语法还可以管它
们;那些“不成词语素”一旦被排除在词汇大家族之外,那谁管它们
呢?岂不成了三不管部
分?其实,这是将“词汇单位”同“词汇学研究的问题”相提并论了,“不成词语
素”不是
“词汇单位”,不等于词汇学不必去研究它们,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词汇学要研究“构词法”<
br>和“构形法”,而“构词法”和“构形法”研究中均会涉及“不成词语素”。我们只是不会将
“不
成词语素”作为“词汇单位”,将各种“不成词语素”作为“词汇类聚”来加以专门的
讨论。
二.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
(一)目前最流行的分类
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中,在国内学术界
最为流行的并被作为比较成熟的词汇学研究成
果编入现行各种现代汉语教科书的是关于“基本词汇”和“
一般词汇”的分类。
1.“基本词汇”理论及其争鸣
“基本词汇”这个术语并不是斯大林最
早提出来的,
8
但却是随着斯大林的《马克思主
义和语言学问题》一文(书)的问世而
在国内的汉语学界不胫而走,该文中的下面这段话词
汇学届的许多人都耳熟能详:“语言中所有的词构成
为所谓语言的词汇,语言的词汇中的主
要东西就是基本词汇。其中包括所有的根词,成为基本词汇的核心
。基本词汇是比语言的词
汇窄小得多的,可是它的生命却长久得多,它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生存着并给语
言构成新词
的基础。”
9
以后的人们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基本词汇的所谓三个
特征,即: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
用性。并将基本词汇一分为二:其中的一部分叫做根词,“是基本词
汇的核心”,“因为它深
刻、充分地体现了基本词汇的种种特征”;
10
余下的另一部
分叫做非根词。同时,将语言词
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部分称为“一般词汇”或“非基本词汇”,“一般词
汇”包括新词、古语
词、方言词、外来词、术语、行业语等。
11
这样,关于“基本词
汇”的理论就变得丰满起来。
符淮青的以下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颇有代表性。
首先,他认
为基本词汇包括下列八种词:a.表示人们最熟悉的自然届现象和事物的一些
词(如“云、山、牛、树”
等); b.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一些词(如“刀、屋、碗、盆”
等);c.表示时令和方位的一些词
(如“年、春、南、右”等);d.表示最基本的性质状态的
一些词(如“小、长、粗、红”等);e.
表示最基本的动作变化的一些词(如“出、走、死、
问”等);f.表示人体部位器官的一些词(如“头
、心、手、脚”等);g.表示数量的一些词
(如“三、十、千、万”等);h.表示人称和指代关系的
一些词(如“我、你、这、那”等)。
其次,他认为在“普遍性”、“稳固性”和“构词基础”这三个
确定基本词汇的标准中,
“构词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说明它是稳固的,因为它
构成那么多
词,要在一个长时期中才能陆续完成。构词能力强,有稳固性,往往又能显示它的普遍性”。
因此,在表天象的常用词中,“天、星、日、月、太阳”等为基本词汇,而“月亮、阳光、
8
苏培成《关于基本词汇的一些思考》,载首届全国现代汉语词汇学术讨论会(1993)选
集《词汇学新研究》,
语文出版社,1995。
9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
题》第21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该文首发于1950年6月20日前苏
联的《真理报》。
10
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第202~203页。
11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第237页,商务印书馆,1993。
2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地球、天空、卫星、空气”等为一般词汇,理由就是前者有构词能力,后者没有。
在曾经通行
一时并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的有关“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一些论述
中,留给人的破绽和疑惑还是
很多的。
早在斯大林关于“基本词汇”的论述问世不久,林涛便指出:“基本词汇,尤其是根词,有比较强的构词能力,但是,有构词能力的并不限于基本词汇,只要社会有需要,任何一个
词都可能
构成新词。”
12
实际上,这段话是对“基本词汇”的三个特征中后人意见最多的“能
产性”所提出的不同看法。
十年后,刘叔新在讨论词汇是否具有系统性的问题的时候也指出:“在基本
词汇与一般
词汇之间,存在着的是它们在历史长短上和使用是否普遍上的差别。”
13
实质上也是对“基
本词汇”三个标准中的“能产性”标准提出异议:所谓“历史长短”,也即“稳固性”
;所谓
“使用是否普遍”,也即“全民常用性”。不过,由于当时大家关注的是关于词汇是否具有系统性的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对他的上述观点十分留意。
受刘氏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20多年后,
他的学生周荐在一篇文章中便提出了“历史
悠久”和“使用范围广泛”这两条标准来取代通行的三条标准
,即把“能产性”逐出了基本
词汇的标准域。从“历史长短”到“历史悠久”,从“使用是否普遍”到“
使用范围广泛”,
其间的一脉相传是显而易见的。但不管怎么说,周荐是汉语词汇学界最早对“基本词汇
”理
论明确提出质疑的学者。他(1987)指出:“历来划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标准有三个,即所谓稳固性、全民性和能产性。表面来看,这三个标准似乎并行不悖,相为表里,但细加
推究,却
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相当一部分词语并不同时具有上述三个方面
的特性。换言之,某个
词语表现出一个或两个方面的特性,并不必然也表现出另外的特性。”
并进一步提出应以“历史悠久”和
“使用范围广泛”作为衡量基本词汇的两条标准。同时,
周氏也对当时普遍认同的将历史词语、古词语、
新词语、行业词语、外来词、方言词语等统
统归入一般词汇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将历史词语放在现代汉
语这个共时平面来讨论殊为不
妥,而将古词语、新词语、行业词语、外来词、方言词语等不少也具有基本
词汇性质特点的
词语“人为地归入一般词汇,似也于理难通”。
14
周氏的质疑无疑是
言之有据的,论证也是
完全站得住脚的。略显遗憾的是,周文主要是一篇驳论,对通行的三条标准在实践
中出现的
种种矛盾和弊端的展示和分析用力甚勤——驳得很精彩,而正面立论较少,从中看不到周氏对“基本词汇”理论的全盘考虑和独特设计。
史存直不久之后(1989)也指出:“至于能产性
则更显然不是每个基本词都具备的。不
要说虚词一般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就连某些特殊的实词,如代词,
也不具备这个条件。但汉
语中的代词和一部分虚词却是十分稳固的。”
15
讲的也是基
本词汇的几个标准中所存在着的
难以调和的矛盾。
真正对“基本词汇”理论进行独到思考并给予全面论述的是刘叔新。
刘氏(1990)首先重
提他20多年前发表过的观点,并将之修改为“历史悠久”和“当
代社会普遍常用”这两个标准,认为“
有无能产性,不应看成区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一
个依据”,“基本词汇的所谓能产性特征或成为构造
新词的基础的特性,都是不能成立的”。
他还对“历史悠久”和“当代社会普遍常用”分别给出了具体的
解释:“只要存在至今大致
有七八十年,即民国初年‘五四’时期便存在而现今仍沿用的词语,便可以认
为具备了历史
悠久的特征。……只要在当代大多数阶层和社会集团里通用,其余阶层、集团也能够了解,
就算是用得普遍。”
按照“历史悠久”和“当代社会普遍常用”这两个标准,刘氏列出了六大类“基本词汇
12
13
林涛《汉语基本词汇的几个问题》,载《中国语文》1954年7期。
刘叔新《论词汇体系问题——与黄景欣同志商榷》,载《中国语文》1964年第3期。
14
周荐《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刍议》,载《南开学报》1987年第3期。
15
史存直《汉语词汇史纲要》第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
vacancy-nuit
劈腿什么意思-loot
一日一念什么-首尔大学留学条件
好久不见的英文-定然
trina-本地的英语
交叉配血-什么是社群
buzy-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private-拥挤用英语怎么说
-
上一篇:韩语TOPIK必备常用句型
下一篇:浅谈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