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翻译史论文---老舍对翻译史的影响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29 13:28
tags:翻译英语怎么说

有用的用英语怎么说-酶蛋白

2020年10月29日发(作者:管德)


翻译史论文---老舍对翻译史的影响
摘要:说起中国现代剧作界,有三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这就是老舍、 曹禺和郭沫若。他
们不 但是剧作大师,也是颇有建树的翻译家。作为文学大师的老舍,鲜有人提及他的翻译事
业.历史告诉我们 ,老舍实际上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这个奖是和他的翻译事业密切
相关的.本文通过梳理史实,系 统地呈现了老舍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念,从侧面反映老舍鲜为
人知的翻译事业,从一个新的角度 深入研究他的艺术成就,同时或许也能够对当代剧作家
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
老舍、翻译、文学、诺贝尔


一、老舍的简介及翻译实践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翻译家。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一生写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 字数达700万至
800万 。这些作品除掉小说、散文,还有话剧、京剧、儿童剧。其中话剧《茶馆))把老舍
的戏剧艺术推向了高 峰,成为我国戏 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
府为表彰他对中国戏剧艺术作出 的重要贡献,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也是一名翻译家,翻译过很多作品,如Scho penhauer(叔本华)的《学者》)、
(丘奇)的《但丁》和《维康韦子惟兹》、ord的《隐者 》、
的《客》、的《出毛病的大么》、s
(安德烈.莫洛亚)的《战壕脚》、萧伯纳的戏剧《苹 果车》(The Apple Cart)等。老舍
还与别人合作将自己的作品译介到国外,如与浦爱德(Ida Pruitt)合作将《四世同堂》
第三部《饥荒》翻译成删节的英文本The Yellow Storm;与华裔女作家郭镜秋合作将长篇
小说《鼓书艺人》译成英文本The Drums Sin gers,等等。老舍对翻译理论也有独特见解,
写过两篇谈翻译的文章:《谈翻译》和《关于文学翻译 工作的几点意见》。
老舍一生共出国两次,1924-- 1930年在英国伦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第二次是
1946--1950年,美国国务院根据文化交 流的需要,邀请他和曹禺赴美讲学。这样老舍一生
将近有十年的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占了他写作生涯的 三分之一,这在中国剧作家中是绝无
仅有的。正是这十年的国外生活造就了老舍的翻译事业。老舍的翻译 活动,是贯穿其一生的,
涉及范围很广,有诗歌、文论、散文、教材、小说和戏剧。人们都知道他的作品 好,其实他
的译作也是很有质量的,只不过他的译作都给他的中文作品的光环所掩盖了。
老舍的精神内涵深广,文学活动范 围广,作品传译也广。他自称“写家”,人 们多
称他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文学界都知道,他兼擅各种文体,是“文武昆乱 不挡”的全
能作家。一般人较少了解老舍精通英语,他在英、美用英文写作,做学术讲演,在英国讲过
《唐代的爱情 小说》(T’ang love story),在美国谈《中国现代小说》(The Modem Chinese


Novel),也写过英文话剧。当然更少人知道,老舍不仅是个“写 ”家,还是个“译”家。他
能在现场作英语同声翻译,也能从事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笔译。他参与进 行翻译的方式
与事实,提示我们关于文学翻译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多元因素。
老舍的口语好 ,只是偶或一露风采。抗战期间,一次公众集会,有许多外国朋友在场,
他熟悉的朋友负责英法两种语言 的翻译,累得出汗了。老舍不忍,提议那一位只管翻译法语,
把英语留给自己时举座皆惊,老舍竟然说得 流利的伦敦英语。这样的口头翻译机会不多,老
舍与翻译相关者主要还是笔译。
老舍不享翻译 家之名,涉及的译述范围却很广。1930年从英国回来就任齐鲁大学教授,
他就开始书面翻译。他主讲 的文艺思潮、世界文学史、近代文艺批评、小说作法和世界名著
研究五门课程,主要参考文献是外文。他 的《文学概论讲义》引述了数十位西方作家理论家
的观点,从古希腊到现代主义,较多的是当代前沿外国 理论,当时这些文献十九没有现成译
文。老舍译过论华兹华斯的论文,译过Elizabeth Ni tchie的《文学批评》,
前两章刊载于《齐大月刊》(后改为《齐大季刊》)。所译作品有近现代小 说、诗歌和戏剧,
署名舍予、絮青等。这些翻译作品,大都集中在30年代前期。一旦文学刊物对他的创 作需
求增多,老舍就没有那么旺盛的精力从事翻译了。
老舍最为重要的译事是老舍不署名 的“中译英”。中心是翻译明代小说《金瓶梅》和老
舍的《离婚》、《四世同堂》。这是中外文人的跨文 化合作,也是中国古典与现代文学穿越
古今的世界流播。此事又分为两段,一段是20年代后期在英国 翻译中国古代的经典,一
段是40年代末在美国翻译老舍看重的自己的作品。前段充满了真挚与诚信,平 静的湖水波
一澜不惊,后一段在友谊之外,打上了现代社会的市场文化经济的烙印,如太平洋上的风生< br>水起;前一段欧洲保守与中国诚信结合,后一段金钱与文化展开角逐,人本尊严与商业经济
法则抗 争;前一段是双向互助基础上的无私,后一段则是多元互利与争夺的关系,最大的问
题是知识产权的不平 等。
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文洁若在回忆性散文《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中写道:
一 九七八年,挪威汉学家伊丽沙白?艾笛由于研究萧乾的长篇小说《梦之谷》,开始和他通
信。转年初春, 她为了研究“易卜生与中国”,专程访华。记得她是用英文这么说的:“那
一年,本来已决定把诺贝尔文 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然而查明老舍确实已于八月间去世,
而按照规定,诺贝尔文学奖是只颁发给仍 在世的人的,所以就给了另外一个人。”

二、老舍的翻译观

就翻译 而言,老舍的译文十分重视整体效果。老舍的译文,语言流畅,很少有翻译腔和
欧化语言,这一方面与他 能够精通和驾驭英汉两种语言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重视整体
效果的翻译思想。他认为,“译者能够 保持原著的风格??我们看出特点所在,就应下功夫,
争取保持。文学作品的妙处不仅在乎它说了什么, 而且在乎它是怎么说的。假如文学译本仅
顾到原著说了什么,而不管怎么说的,读起来就索然无味。”‘ ‘有诗才的译者便应该以译
诗对待译这些作品,让读者不但知道书中说了什么,而且怎么说的??”他还 说,“保持原
作的风格若做不到,起码译笔应有译者自己的风格,读起来有文学味道,使人欣赏。”可见


他认为翻译的忠实,要看其内容是否与原文相符,要看叙事语气与行文风格是否与原文一 致,
但是当词、字效果与整体效果发生矛盾时,要对前者进行相应的变通,努力保证译文的整体
效果与原文相近。此外,老舍翻译的戏剧十分重视语言的口语化,这也是从译文的整体效果
考虑的结果, 因为剧本是用来表演的,而口语是活的语言,活的语言才能念起来顺口,听起
来好懂,使观众感到亲切有 味。
老舍一生的翻译理论呈书面形式的只有两篇文章:《谈翻译》和《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
几点意见》(老舍1979)。文章少不代表没有理论,严复仅以《天演论译例言》一文中的
“ 信达雅”三字而驰骋中国译坛百余年。文不在多,而在质,在精辟。另外老舍的一些笔谈
中,也涉及到了 翻译,其中不乏有精辟之论,许多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翻译理论和事业,仍很
有启示作用,总结如下:
1、翻译中的创作。
老舍本人是著名作家和语言大师,所以他非常厌恶翻译腔。他认为在尊重 原作的前提下,
要发挥译者的能力。他说,“谈到风格,最好是译者能够保持原著的风格??我们看出特 点
所在,就应下功夫,争取保持。文学作品的妙处不仅在乎它说了什么,而且在乎它是怎么说
的 。假如文学译本仅顾到原著说了什么,而不管怎么说的,读起来就索然无味。?‘有诗才
的译者便应该以 译诗对待译这些作品,让读者不但知道书中说了什么,而且怎么说的??”
(老舍1979:99)他还 说,“保持原作的风格若做不到,起码译笔应有译者自己的风格,读
起来有文学味道,使人欣赏。”(老 舍1979:98)可见他认为翻译首先要忠实,其次要求才
有译者的东西,但他认为文学译作一定要有 流畅的语言。
老舍认为要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的能力,所以他认为翻译是“再< br>创造”。他说,“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译本,比原著更美,是翻译中的创作。”另外,他对
译者提 出了严格的要求,“创作者要深入生活,翻译者也不例外。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
丰富的语言。”还说 ,“最保险的办法是我们要深入生活,每事必问,连一草一木之微也不
轻易放过。知道的够多,我们才能 处处译得明确。”(老舍11979:103)他还明确提出译者
要精通和驾驭两种语言。
2、翻译的语言和翻译策略
他认为汉语的特点是简练,富有神韵,所以他要求译文既要“善于 运用自己语言的简练
特制,也须尊重外文的细腻明确。”他认为翻译时,适当地收敛,“不使译文冗长累 赘,而
仍能不损失原意。”同时,他反对随便使用陈词滥调,为言简意赅而损伤了原文的精致细密。他明确提出反对欧化句式,“有的译文中往往把欧化语法的句子与中国的句子杂糅在一起,
而一句之 中又把文言与白话的字词汇掺杂在一起,就难怪字句生硬,读不顺了。”(老舍
1979:102)所以 ,他认为要从生活中找到生动的语言去翻译,而不是顺着原文逐字逐句翻译。
3、翻译的层次性 < br>这在同时代的译论中鲜有提及的,他认为翻译是可以有层次的,低层次可以供文化程度
不高的读者 阅读,使他们知道这些作品都说了些什么。但是优秀的译 者要译出优秀的译作
来,不但使读者知道作品 中有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写的。可见当时他提出的有不同层次的翻
译与今天所谈论的翻译上的高标准和多 元标准是不谋而合的。


4、翻译的规划
这也是老舍对翻译的独到见解。他 提出对翻译事业有战略性的建议,他说要对译者加强
组织和规划。规划可以分为个人规划和集体规划,对 科学和哲学的名著“应进行集体翻译,
个人不便独立工作。集思广益,能够保证精确。集体工作对于规划 译名也有好处??”。对
待文学翻译他认为应个人单干,即使二三人合作,也应由最后一个人执笔,以便 风格统一。
(老舍1979:98)他在翻译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他和别人合作翻译,都是由一个人< br>来执笔的。他的翻译规划思想对今天的翻译事业也很有借鉴意义。
5、翻译的价值
他首先认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智慧和知识,而翻译工作又是十分艰难的,所以应该鼓励翻
译。他把优秀的翻 译文学提升到了与本国文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视其为本国文学的重要的地
位,视其为本国文学的重要的来 源。他说,“译本外国杰作,若要译得好,也就成为我们自
己的珍宝,世世代代相继享用。”(老舍19 79:97)把翻译提升到这样崇高的地位是 极为
可贵的。他的这一思想就是今天译坛上争论很激烈的 翻译文学的民族化的译论的先兆,可见
他对翻译价值的见解是多么的具有真知灼见。
三、老舍的作品的“被译”

任何人,只要能在某个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成绩,其影响 就绝对不会一直局限于本国。
而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其作品如果不能走出国门、进入外国读者视野,那么 其水平在很大程
度上值得怀疑。老舍无疑是中国20世纪最为卓越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也很早就被翻译 成
其他语言,走向世界。
在老舍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外文译本在国外产生最大影响的当属他在 1936年推出的代
表作《骆驼祥子》。1943年3月20日,日本新潮社出版了竹中伸的《骆驼祥子 》日译本。
1945年,美国译者伊万·金(Evan King)将这本长篇小说翻译成英语,由美国纽约的雷纳尔
斯&希区柯克公司(Reynals & Hitchcock)出版。这个译本相当成功,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但由于伊 万·金对原著情节的大肆改动,给故事添加了一个大团圆
的结局,也由于他对老舍态度恶劣,引起了包括 老舍在内的不少中国批评家的不满。伊万·金
将原书名《骆驼祥子》译做Rickshaw Boy,将原作者笔名“老舍”译做 Lau Shaw。雷纳尔
斯&希区柯克公司出版的这一英文译本 为大32开黄漆布面轧花烫金字精装本,正文共384
页;带书衣,书衣下的硬皮封面印有“洋车夫”三 个中文大字;正文内有若干精美插图。1946
年,英国伦敦的迈克尔·约瑟夫公司(Michael Joseph Ltd.)也出版了伊万·金的这个译
本,也是硬皮布面精装32开本。1947年, B. Arthaud的法译本在法国巴黎出版;同年据
伊万·金英译本转译的捷克文译本也在捷克布拉 格出版。
1979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推出了《骆驼祥子》
的一个全新英文译本,即让·詹姆斯(Jean M. James)的Rickshaw: The Novel Lo-t'o Hsiang
Tzu。该译本为32开本,正文249页,配有威廉·斯坦利(William C. Stanley)绘的插图。
老舍的话剧代表作《茶馆》也有不少外文译本问世。1980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霍华
(John Howard-Gibbon)翻译的《茶馆》英译本Teahouse。此后,多家外国出版社也翻印


了霍华的这个英译本,包括新加坡图书中心(Singapore Book Emporium,1981年印行)、
夏威夷太平洋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2001年印行)、中国大学
出版社(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4年印行)等。同在1980年,德国法兰克福的苏
尔坎普 出版社(Suhrkamp Verlag)出版了Bernd Eberstein翻译的德文版《中国现代剧作
选》(Moderne Stucke aus China),里面就有老舍的《茶馆》(Das Teehaus)。1999年
12月,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出版了英若诚翻译的《茶馆》英译本Teahouse。2002年1月,
外文出版社又推出 了《茶馆》的法译本La Maison de thé。
老舍的其他不少著作也有外文译本问世。比 如,长篇小说《离婚》有松井秀吉的日译本
(载1937年10月1日出版的日本《中国文学月报》)、 伊万?金的英译本(1948年美国纽
约出版)等。《正红旗下》有伯尔格出版社(Borgo Press)于1998年出版的英译本Beneath
the Red Banner与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6年推出的中日文对照注释本等。《老张的哲学》、
《猫城记》、《二马》、《龙须沟》等等 也各有英译本问世,限于篇幅,实在是难以一一细
数。
老舍的“译”,说明其英文水 平比较高,能够将形式各不相同、难易程度各异的英文译
成中文。老舍的“被译”则表明其文学创作水平 之高,以至于外国译者争相翻译他的作品。
能创作,也能翻译,这是近现代中国多数名家的共性之一。无 论是“译”还是“被译”,尽
显老舍的文豪本色!


参考文献:

1、 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 黄淳.老舍研究在美国[J].民族文学研究,2005.
3、 老舍.写与读[M]. 老舍选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老舍.“谈翻译”我所热爱的新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数学初三辅导-riskoff


窄的组词-五年级下册英语试卷


一补是什么意思-colour什么意思


喜爱的近义词是什么-很早的英文


鬼斧神工是什么意思-不用谢的英语怎么读


394-连坐是什么意思


lesson是什么意思-英文金额大写


生物英语怎么读-字母表英文



本文更新与2020-10-29 13: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30835.html

翻译史论文---老舍对翻译史的影响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