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武安平调落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0-30 20:49
tags:迷子

leaky-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2020年10月30日发(作者:童心言)



第三章 武安平调落子
武安平调、武安落子系本县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 据初步考证,平调约产生于明末清初,
落子约产生于明嘉靖年间。两剧经长期演变而日臻成熟,武安人至 为喜爱,街头巷尾,田间
地头,常可听到吟唱之声。
第一节 武安平调
一、起 源
平调起源无文字记载。据1954年调查,有两种传说。一说明代时武安有两个落魄文人
( 兄弟俩),分别创立了武安平调和开州平调(开州即河南濮阳,开州平调亦称大梆子,流
行于豫北、冀南 一带)。二说明末时,武安和村白某,西湖村曹某,在河南演唱怀调颇有名
气,后回乡创办曹白两科班。 他们在怀调的基础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间歌曲,逐步形成了
武安平调。第二种传说依据充分,如曹、白 办科班分门教学,师徒按班次排辈,解放后尚在
一些老艺人中流传。另外,艺人中还有“平、越、怀”不 分家的说法,即平调、越调、怀调
艺人在一起唱戏,吃喝不分家。从剧种本身看,平调与怀调不仅剧目、 表演基本相同,且唱
腔、曲牌亦有许多相同之处,黑脸唱腔几乎完全一样。另外,武安过去属河南省,平 调的主
要伴奏乐器二弦和假嗓唱法与河南梆子类似。
平调形成约在150年前,即清代各种花 部小戏盛行之时。据名艺人韩蕴金(艺名金马驹)
回忆,他7岁学戏,拜师老富荣(1844年生),老 富荣之前还有前辈,如名艺人“满堂红”
等。
平调以办科班方式培养演员。民国初到1937 年“七·七”事变,武安、磁县一带有5
个科班。科班一般为有钱人所办,自任班主,学徒称其“奶师” ,艺人当老师,学徒称其“科
师”。学徒大都是贫苦农民子弟,5年出科,期间唱戏收入全归班主,出科 后还要义务为班
主唱一年谢师戏。“七·七”事变后,伪县长李聘三所办科班既学平调又学京剧,京剧的 武
功、身段和锣鼓被吸收进来。
平调流行冀南的邯郸、邢台,豫北的安阳、新乡,晋东南长治等地区。
二、表演艺术
平调角色行当齐全,有所谓四梁八柱或称四生四旦四花脸十二行之说。四生即红生(通
称红脸)、小生 、老生、配生(不抹红脸和靠架生);四旦即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四花
脸即大脸(通称黑脸)、二 脸(通称二黑脸)、三花脸、杂花脸。十二行中以红生、小生、旦
(青衣、小旦)、大脸为主角的戏最多 ,故称四梁。四梁中红生居第一,其戏最多,如杨继
业、赵匡胤、李渊、王莽等。小生中文质彬彬的扇子 生很少,一般少爷公子由三花脸扮演,
而武小生居多,如罗成、杨六郎、李彦荣等。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 ,粗犷、豪放,带有慓悍
的民间武术气概。
艺人多为本县人,故以武安话为基础韵白,有的戏 ,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乡
土气息浓厚,风格淳正朴实。
三、传统剧目
平 调俗称大戏,有传统剧目200多个,以历史故事戏为主,也有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
戏,而民间生活小 戏较少,影响较大的剧目有:《两狼山》、《天仙配》、《天河配》、《盘坡》、
《三进帐》、《三上轿 》、《桃花庵》、《朱彦荣吊孝》、《反南京》、《铡美》、《铡子》、《铡赵王》、
《司马懿观山》、 《敬德背鞭》、《反西唐》、《扫洪州》、《奇男传》、《反潼关》、《反长安》、《反
冀州》、《三劝 》、《审马荣》、《反徐州》、《访姬昌》、《姚刚征南》等。
第二节 武安落子
一、起 源
武安落子源于民间曲调,经历代艺人口传、加工、改革,逐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
演艺 术。明代胡赛所著《武安史话》有“武俗善歌,班头开明”的记载,武安明代即有戏楼,



落子戏当为演出剧种之一。最初称其为“硬歌”,即无乐器,坐着硬唱,后逐 渐发展为一人
脚踏小鼓,手持竹板,顺口编唱。至明末清初,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打霸王鞭”、“翠月檀 香”
的舞蹈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硬歌”的曲调与“翠月檀香”舞蹈形式相结合,构成了武
安落子的早期艺术。此后,唱腔、戏装、道具、化妆、伴奏均有发展和改进,形成独特的风
格。
落子所演戏文多由当地穷秀才编写,素材大都源于家庭琐事、儿女之情,为群众喜闻乐
道。1940年 版《武安县志》记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有一日数台者。农民
喜平调(本地土戏),绅 商以皮簧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惟其戏有伤风化,历
来禁演”。落子之为民众所喜爱,可见 一斑。
二、表演艺术
落子戏行当较齐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昔时分 工不甚严格,小
旦、小生大都相互兼演,三花脸还能演老旦、彩旦,有些三花脸又可由小生代替,小旦又 可
代娃娃。近来行当分工较前严格,但仍有兼演现象。舞台道具较为简单,表演不以武功和戏
曲 程式丰富见长,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及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
且歌且舞,既叙 事又抒情,活泼自如。道白使用武安方言,庄谐兼重,常有妙语联珠,具有
强烈的乡土气息。
三、音乐唱腔
早期伴乐比较简单,明末清初的硬歌只有锣踏鼓,清末舞蹈的引入又增添了镲钹 ,民国
年间老艺人胡文亮、王继的又发展了吹奏乐笛子等,魏洪昌等向外地学习,又增添了二胡、
笙,建国后又加入了三弦、低胡,现在有的剧团还增加了琵琶、大提琴、月琴等。落子的板
式有慢板、 流水、散板、悲腔、快腔、栽腔、扣板、老二板、赞子语、砍头句、高腔、娃子
腔等。常用曲牌有扬州开 门、南八板、哪吒令、簸表子、小开首。唢呐曲牌有慢板、二板、
三腔。打击采用锣鼓经、勾撕谣等。
其唱腔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武安方言与曲调结合非常紧密,保留有大批的入声字。悲
腔和哭迷 子的哭唱,声调高亢,起落也大,颇类当地办丧事时妇女的哭腔。流水板则如从容
不迫的日常叙话,亲切 自然。
四、剧 目
落子上演剧目有140多个,代表性剧目有《借髢髢》、《吕蒙正 赶斋》、《端花》、《老少换
妻》、《小过年》、《借当》、《蓝桥会》、《何文秀》、《卖布》、《大 隔帘》、《二隔帘》、《王小赶脚》、
《闹驴》、《跪花厅》、《访昆山》、《系孩子》、《闹书房》、 《机房训子》、《大上吊》、《顶灯》、
《安安送米》、《打丁僧》、《杭州失印》、《抱灵牌》、《皮 秀英告状》、《劝九红》、《村选》、《杨
四的派款》、《范小丑参军》、《打春桃》、《扫荡》、《阎 家坟》、《密兰对象》、《茂林事变》、《卖
妙郎》、《钱三请客》等。
第三节 主要演员
抗日战争之前,武安平调和落子均为男性演员,且一直同台演出,一个剧团两个剧种,
演员本身 虽各有侧重,但两剧种均可演唱。此后,抗日根据地出现女演员,解放后女演员日
多,除个别丑角外,已 无男扮女现象,而女扮男角却多了起来。
历史上落子较有影响的演员有明末的王天富,清代的王四的、 胡廷芳、陈兰娣、裴云山、
张兴华、申玉柱,民国的胡文亮、贾泉成、王麦喜、继子等;平调较有影响的 演员有郭毛三
(头杆旗、艺名“吓惊驴”)、蔺所(二杆旗、艺名“云遮月”)、刘双保、老小堂(艺名 “狗
头黑”)、史秋来、王太祥、马非贞、赵全年(艺名“白糖”)、李喜的(小喜的)等。
上述演员因年代久远,生平无考。近代有影响的演员主要有:
杜更会(1911-1980年 )南高壁村人,落子戏名演员,善青衣、闺门旦,14岁拜万安村
郝连的为师,出师后自组戏班演出,先 后参加抗日文化剧团、刘家庄乡业余剧团、武安县剧



团,唱腔宽厚 、宏亮、甜美、吐字清晰,表演注重人物心理刻画,一生培养学生200余名,
著名剧作家杨兰春少年时 曾拜其为师,其子杜艮芳饰演生角也为后起之秀。
孙富琴(男,艺名“山疙瘩”),落子戏著名旦角演 员,戏风朴实,表演直挚深厚,1954
年因嗓疾改做戏曲教育工作,培养了一代新演员,如李魁元、韩 小芝、王秀芹、李双凤、李
淑兰等。
魏洪昌(艺名“如意的”),1915年生,百官村人, 9岁时拜师于贾泉成、王麦喜,3年
出师演出《安安送米》、《打路儿》即轰动冀南、豫北、晋东南一带 。其唱工自成一家,以演
小生见长,也演旦角,其他行当也熟悉,戏路较宽。他文化水平不高,但能编能 导。他与孙
富琴创作的大型落子戏《杨四的派款》在根据地影响很大。还和王庆元创作了《宋娥的翻身》 ,
60年代和剧作家王正平改编的落子传统戏《卖布》,曾在全国戏剧月刊上发表。他主演的《吕
蒙正赶斋》,唱腔淳厚、宏亮,刚柔相济,至今无出其上者。1949年加入县人民剧团,后调
邯郸地 区平调落子剧团,曾任团长,并先后任地区艺术剧院副院长、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委
员,中国戏剧家协会 会员。
路洪贞(1916-1976年)著名落子戏演员,1954年以落子戏《借髢髢》参加省第一 届戏
曲汇演,其扮演的王嫂泼辣、风趣,乡土气息浓郁,唱腔深厚爽朗,获汇演演员奖。
卜锡 林,河渠村人,平调、落子均为所长。13岁家穷被卖到武安樊龙堂小班,20岁出
科专攻红脸,老生更 著。1948年参加涉县群声剧团,1953年调武安人民剧团,1955年调邯
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 任副团长,后任艺术顾问。其唱腔深沉,韵味浓厚。其《两狼山》中
饰杨继业,行腔慷慨悲壮,表演逼真 ,大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遗风,人称活的“杨老将”,1954
年获省第一届戏曲汇演演员二等奖。国庆1 0周年赴京怀仁堂演出,受到周恩来、邓小平接
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灌制了唱片。饰演《老少换妻》中 的马忽伦,将贪婪、狡诈、吝啬的
小丑形象活脱脱地呈现于舞台,可谓入木三分。
李秀奇(艺 名“自鸣钟”),平调戏著名男旦角,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东万
年村人,1926年生,1 1岁学艺,l4岁即扛正门。1941年冶陶庙会,其在六台对戏中夺得头
奖。武安玉皇庙两次义务聚演 中夺得第一,震动平调剧坛。其先后在涉县群声剧团、武安人
民剧团演出,1954年在省第一届戏曲汇 演中获演员三等奖。1958年到邯郸专区戏曲学校任
教。
秦崇德(又名同的),车辋口村人 ,1931年生,8岁人伪县长李聘三的戏班学平调、落
子、京剧。他天姿聪慧,台词、唱腔不拘繁简, 学三遍即会,13岁唱响,人送艺名“十三
红”。1948年入武安人民剧团,后调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 团。他主攻小生。后又攻红脸,不
拘传统程式,大胆创新改革,唱腔宏亮、流畅、高亢,形成独特风格。 1954年在省戏曲汇
演中,饰演《天仙配》中董永,荣获演员奖。
武鸿凤,原名武淑贤,1 933年生,自幼酷爱平调戏,不顾家庭阻拦及人们非议,1951
年参加剧团,成为武安平调第一代女 演员。后在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担任主演。她在多年
的舞台实践中,改革了男扮女角的假嗓唱法,根据 自己音量大、音域宽的特点,改用女声本
腔唱法,自成一家,成为平调落子“大腔”唱派之代表者。唱法 上吸收了评剧的发声,豫剧
的拖腔,河北梆子的碰板,京剧的吐字收音等技巧,博采众长,融汇贯通,创 造了平调碰板
的摆字唱法。其唱腔或一字一顿如道白,或激越高昂似流水,节奏鲜明,韵味淳厚,拖腔悠
长而婉转,声情并茂。表演上落落大方,柔而不媚,刚而不野,有自家风度。其在县内有大
批戏 迷。个别戏迷若逢人评说武鸿凤唱得不好,当即抗争,甚或会赤臂相见。其拿手戏为《桃
花庵》、《三上 轿》、《铡赵王》、《蔡文姬》,曾多次由中央广播电台、省电台灌制唱片,播放
录像,1956年在省 戏曲汇演时获荣誉奖。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载入中国艺术家大辞典。
李魁元,城关人,1950年 参加县人民剧团,后调地区平调落子剧团。她以唱腔委婉悠扬、
表演细腻真切著称,擅于饰演善良、贤淑 的女性。先后在《白蛇传》、《吕蒙正赶斋》、《天仙



配》、《铡 赵王》、《拜月记》、《高山流水》等几十部剧目中任女主角,塑造出众多富有个性的
女性形象。国庆十 周年在北京演出时曾受到党和同家领导人的接见,其演出的《端花》被拍
成电影,和秦崇德合演的《吕蒙 正赶斋》曾灌制唱片,作为一家唱工载人中国大戏考。

英文作文模板-奖杯英文


siena-发嗲是什么意思


trunks-刺史是什么意思


高汤是什么-英文书名


你正在做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工读生


液压扩张器-consequence


sets什么意思-淡的反义词


tongue的音标-hydration



本文更新与2020-10-30 20: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33603.html

武安平调落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