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刀割是什么意思-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关于英语词汇学习的认识
——答客问
问:最近电视里常看到这样
的广告,家长们为孩子们的英语词汇量上不去而深锁眉头,最后
用了一个记忆单词的玩意儿,孩子们的英
语词汇量马上飙升,英语课的成绩马上就上去了。
家长们都说这个玩意儿“神”了。请问您有什么反映?
答:家长们担心孩子们的英语课成绩上不去,可以理解。有这么一个“神奇的”玩意儿,当
然有
吸引力。但这使人想起另一个问题,学生感到学习有困难的不只是英语这个科目,汉语、
数学、物理等科
目也都有各自的难点,为什么就没有一个神奇的玩意儿来帮助他们提高那些
科目的成绩?就算有,恐怕也
没有人相信。而英语(或任何其他一种外语)却不同,成绩上不
去是因为词汇量太少,而提高词汇量的途
径就是靠“背”,于是出现了各种冠以不同名称的
帮助“背”单词的软件:“我爱背单词”、“自由背单
词”、“轻轻松松背单词”、“不知不觉。
背单词”、“争分夺秒背单词”,等等。这说明人们已经形成
了一种信念:英语成绩←英语词
汇量←背单词。我觉得这种理解有问题,起码有片面性。
问:那么词汇学习是否就没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人们还是相信词汇在语言中的作用呢?
答:一
般的看法是语言有三大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文字)是语言的外部形式,而
词汇和语法则是语
言的内部结构。在这个结构里,词汇可以比喻为结构中的基本建筑材料(如
砖和石);而语法则是把这些
建筑材料粘合起来的粘合剂(如水泥)。所以词汇是语言中的一
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和语音与语法是一
种唇齿相依的关系。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
111)说过,“没有语法而能传递的东
西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东西都不能传递。”在20世纪
初期,英国的Palmer在日本提倡口语法,
美国的West在印度提倡阅读法,都以词汇为基础,
由此出现了一个词汇控制运动。60年代以后,由
于Chomsky的影响,语言教学强调句法的
作用。但是最近的20年,语言教学中又出现词汇法的回
归(如:Carter 1988;Lewis 1993;
Nation
1990,2001,2002;Willis 1990)。在我国,对词汇教学历来都很重视,没有经过什么反复。我本人也一直对此感兴趣,上过英语词汇学的课程,进行过词汇量调查(桂诗春
1982
,1985),也观察过猜测在词汇学习中的作用(桂诗春1997)。但我有下面两点看法:(1)
背
单词不一定是学词汇的好方法,更不是唯一的方法;(2)学习词汇是必需的,但也不是唯
一的。词汇能
力仅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问:原来词汇还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学习词汇呢?有没有比背单词更好的方法?
答:要回答
这个问题必须先谈3点:(1)对词汇应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是词汇的定义和描
述;(2)词汇是习得
的,它的储存和提取都和心理有关,那么作为客体的词汇和作为主体的
心理词汇(mental lex
icon)是什么关系?(3)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词汇教学?让我们先谈第一个
方面,研究英语词汇的是
英语词汇学,这里无法详谈,但有些公认的基本数字足以帮助我们
认识英语词汇:
①
●英语的词汇约有540,000(按照Webster’s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所收
录的计算、诵条.而一些中型英语词典,一般
收词量在200,000左右,最多的是Chamber's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300,000)。供英语学习者使用的词典,就更少一些,如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收录了80,000词条。从现代英
语的语料
库的统计来看,则要少得多。例如美国英语的BROWN语料库搜罗了1,000,000个词
(叫词
次, tokens),但是实际的词型(types)只有86,741个。英国的BNC收录
了一个亿的词,实
际的词型是839,028。美国网上的Wordnet,只收录实义词,有155,
327条。
●词汇反映的是意义。根据对韦氏大词典的统计,有40%的词语是超过一个意义的。整本词典的主条目为267,000,而意义则有600,000个,平均一个条目有2.3个意义。
其他只有一个意义的60%的词语都是低频词和专业词,或是派生词(如abolitiondom,
mispunctuate),或是复合词(如butterfly
clam。monsoon forest)。
●词典按词条来计算,但是什么是词条往往有不同的标准。有人(如Nation
2001)提出
词族(word family)的概念,一个词族包括它的词干(如think)和它
的屈折变化形式(如
thinks,thinking,thought)、派生词(如thinker
,unthinkable)和其他的变异形式(如
t’ink)。Goulden(1990)等人对
Webster's Third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它虽然号称有540,
000词目,但是它把屈
折变化形式都算上。根据Dupuy的估算(1974),把这些屈折变化形式
除去,实际上有267,
000个条目,它们的分布如表1:
由此看来,词干、派生词和复合词占了69.4%,而
后两者的意义大部分可以根据词干
来推测。同型异义词的形状是一样的,不过意义不同,学习者应该把注
意力转移到意义差别。
●从学习和使用词语的角度看,还有所谓接受性(receptive)词汇和
产出性(productive)
词汇之分。亦有人称为“被动型”(passive)词汇和“主动型
”(active)词汇。这两种说法
是互换的,但都不很准确。这和接受性语言技能(听和读)与产出
性机能(说和写)有点相似。
接受性语言技能表示通过听和读从别人处“接受”语言输入,产出性语言
技能表示通过说和
写“产出”语言形式以向别人传递信息。所以,使用接受性词汇指在听或读的过程中感
知词
语形式并提取其意义,而使用产出性词汇指通过说和写来表达意愿并提取其口头或书面的词
与形式。也有人提出这两种词汇应该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区别。Meara(1990)认为主动型和
被
动型词汇的区别在于它们是词语联系的不同类型的结果:主动型词汇可以被其他词语激
活,因为它们与其
他词语有着许多输入和输出的连接;而被动型词汇则包括那些只能受外部
刺激所激活的项目。Corso
n(1995)认为被动型词汇应该包括主动型词汇和另外三种词汇——
只部分认识的词汇、低频词和主
动使用时避免的词语。这三部分词汇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重叠。
他从使用的角度上来看词汇,所以主张把词
汇区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因为有些词语(如粗
口和骂人的话)人们也非常熟悉,但因为不去使用,所以
始终是被动型的。这就是他所说的
“词汇门槛”(lexical bar)。
按照一般的
估计,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是不对称的。有的估计是接受性词汇比产出
性词汇多一倍,有的估计是5
倍。也有人认为两者的距离不是一成不变的,开始时距离比较
大,后来会慢慢缩小。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
,这可能和学习环境和教师所使用的方法有关,
和目标语与母语的差别有关。例如汉语和英语属不同语系
,而教学目标是强调阅读,则接受
性词汇会多于产出性词汇。如果教学目标是强调听说,则产出性词汇和
接受性词汇的差别不
大,但总的词汇量却偏低。
问:听您这么一说,英语的词汇量有那么多,我们要学英语岂不困难重重?
答:词汇反映了我
们所处的五彩缤纷的大干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
穷,词汇也会跟着增加;好在词
汇和任何有机体一样,都会新陈代谢。而词典收录的也只是
那些经受过时间考验的词汇。Aitchis
on(1997:62)曾经说过,有一种流行的、但却是错误
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词汇量大概相当于
莎士比亚戏剧的词汇量(30,000)的2/3,但是现
在比莎士比亚时代多了很多词语,所以很多人
可能知道比他多一倍的词语。她认为一个受过
②
教育的英国人起码懂得50,000个词语。
但是我们却没有必要为此而担忧,一是因为我们把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而学,有不同的
目的和要
求;二是所有语言的词汇分布(即覆盖面)是不一样的,有高频词(亦称常用词)和低
频词(非常用词)
之分。Nation(2001)认为,词汇应该分为4种:高频词、学术用语、技术用
语和低频词。高
频词的分布率最高,头2,000个词覆盖了80%的文本。词频调查有很长的
③
历史,词汇控
制运动就是基于对高频词的认识。但是当时(20世纪20—30年代)限于技术
水平,无法进行大规模
的词汇调查。Thorndike&Lorge(1944)的《三万词教师词汇手册》和
West(1
953)的《通用词表》都是人工收集和统计的。1967年Brown语料库(Kucera
&Francis
1967)问世,
从此以后,就进入使用计算机统计词汇的新
阶段。词汇分布的计算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下面
④
是Brown、LOB、AHI、Frown
、Flob、CLEC几个语料库的高频词覆盖面的统计数字:
可见,学习高频词是学习英语词汇的关键。这些高频词有些什么特点呢?
●它们都是派生能力很强的词干,也是可作为复合词基础的实义词。这些词大都是多义
词。
●它们包括了全部的功能词,约有270个(176个词族),覆盖了43%一44%的文本。
单是I,and和the就占了10%(the一个词就占了7%)。这些功
能词比较抽象,即使是本
族语者,也难以驾驭。
●这些词的词长都比较短,多数为单音节和双
音节词。以头一个1,000词算,超过两
个音节的词约在2%左右。
●从第一个1,000
词开始,词汇量的增长率是逐步下降的。下表为词目化后的Brown
语料库(Kucera
1982)的统计:
最后一个项目虽然比前一个增长7.9%,但相距是9,851个词,
实际上每千词的平均
增长率为0.8%。再看图2,
频数增长是一条向上的斜线,
但是距离却是100,500,1000,3000和5000,那就是说,从
1000到5000的增
长率相当于从100到1000的增长率。
●高频词是二语学习的首要目标,所以一些供学习者使用的
英语词典都把高频词标出
来,如Junior Thorndike,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从表2还可以看到,
中国学习者的英语语料库的覆盖面比英美人的语料库(它们之间
是相当一致)的覆盖面要低很多,例如他
们的5,000词的覆盖面为97.6%。这说明他们所
掌握的词汇量大大低于本族语者,而表3告诉我
们,覆盖97.8%的文本的词汇量为15,851!
问:经您这么一说,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中国
的英语学习者的词汇量需要增加,但增加
的首先是高频词?
答:对!我在下面还要进一步讨论
这个问题。不过在讨论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观察一下词
汇是怎样习得的。我们在上面讨论的是词典里的
词汇,那是外部的、集体的、相对稳定的,
而个人的词汇(叫做心理词汇或内部词汇)和它很不一样。不
了解它,词汇的习得也无从谈起。
心理词汇有下面一些特征:
<
br>●心理词汇不是像词典那样按字母(汉语词典则可能是拼音文字的字母、部首、笔画或
其他的方式
)排列的,有许多语义联系的实验结果(Collins&Loftus 1975)表明,
心理词汇是按语义网络的方式把词组织在一起的。例如父亲激活母亲、桌子激活板凳、苹果
激活水果的
时间要短于父亲激活桌子或板凳激活水果的时间。因为在语义网络中这些词的距
离不一样。
●
心理词汇必须兼顾大容量储存和有效提取两个方面。上面谈到一个受过教育的本族语
者的词汇不下于50
,000个,它们都储存在记忆里,可是提取速度之快却很惊人。在一些词
/非词实验中,只需要1/5
秒就能辨认一个认得的词,半秒钟就能辨认一个不存在的非词。
有人把这称为“熟悉程度效应”(fam
iliarity effect)。
●心理词汇的内容并不固定,而词典收录的条目却是固定的,不
能天天都改版。但是心
理词汇十分灵活,包括了一些临时造出来的词或用法(叫做nonce word
s,“只用过一次的
词”)。例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倒爷”这个词,刚好碰上一个进行倒卖的老太太,就
有人顺
口说“倒奶奶”。前美国总统Eisenhower在臭名昭著的反共议员McCarthy去世
时说
“MeCarthyism is
McCarthywasm”,McCarthywasm是他临时把后缀.ism改为-
wasm,以表
示麦卡锡主义已经完蛋。
●心理词汇比词典里的条目装载了更多的信息,例如
woman就包含了很多词典未能收录
的含蓄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有肉
体的(“双足动物”、“有子宫”)、有心理和社
会特性的(“爱交际”、“受母性支配”)、有延伸典
型性的(“会说话的”、“有烹调经验
的”、“穿裙子的”)、有某个时代或社会所假定的(“意志薄弱
的”、“爱哭的”、“懦弱的”、
“动感情的”、“不讲理的”、“不一致的”)、有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所强加的(“温柔的”、“有
同情心的”、“敏感的”、“耐劳的”),等等(Leech
1974:14)。心理词汇还包括一些词汇短
语(也称多词项目),从复合词(Prime
Minister)、动词短语(give up)、成语(kick the
bucket)、固定词组(excuse me)到一些预制件(I’m a great
believer in?)。它们都被看
成是单独的词项放在心理词汇里。
●心理词汇的大小和词汇知识的完整性都是因人而异的。高频词大都是多义词,即使是
本族语使用者,也不见得全都了解。按照Webster's Third,
take作为及物动词的意义有
2l大项,作为不及物动词的意义有8大项,作为名词的意义有3大项,
每一大项又细分为
小项,从2到8;还有很多动词词组和复合词;有人统计过,它有超过100个的意义
和用法。
所以每个人对高频词的认识都是一个从部分到完整的连续统。
问:原来保存在每个人
心里的词汇和词典里的词汇还有这么多的差异,所以简单地把词典或
词表里的词汇“背”记下来,也不解
决多少问题。那么心理词汇又是怎样学到的呢?
答:问得好!刚好手边就有一个有趣的例子。19世纪
中叶,法国的拉丁文教师Gouin利用暑
假到德国汉堡去学德语,他把教学生学拉丁文的各种方法都用
上了(包括背词根、背语法规
则、背句型、翻译名家作品等),但是用了以后去课堂听课,都听不懂。他
最后的一招是背
词典,差不多把眼睛都弄坏了,也都无效。他最后心灰意冷地回法国,却意外地发觉他的
一
个三岁的侄儿,在他去汉堡前还不会讲法语,如今已经叽里呱啦地讲起话来了。他于是细心
观
察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发现他们是用语言来观察并融人世界,而且是按事物发展的次序
来学话。他们没
有先学规则,再学单词,然后造句。于是他就创造了一种序列教学法(the
serial meth
od),并写了一本叫做《语言教学艺术》的书,为后来名噪一时的直接教学法奠
定了理论基础。 这个例子说明背词典或词表和建立心理词汇并不是一回事。建立心理词汇是一个心理过
程,这个过程
牵涉到两种学习机制:(1)词语形式的习得,这包括它的输出和输入特征(输出
牵涉到使用口和手来生
成声音和文字;输入牵涉到使用耳朵和眼睛来吸收声音和文字)、搭
配、语法归类的信息,等等。(2)
词语的意义和概念特征的习得以及把词语形式的标记映射
到意义表征。前一个机制主要是无意识的(隐含
的)过程的结果,而后一个机制则是有意识的
(明示的)过程的结果。母语和二语的词汇习得大体上都经
历过这个从词语形式习得到语义映
射的过程。
但是二语心理词汇的习得往往是在母语的心理词
汇建立后才开始的,这意味着在二语学
习者的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个包括形式和意义表征的心理词汇。他们
在习得二语的心理词汇时
很容易把新学的语音或文字形式映射到原来的心理词汇的意义上面,所以母语的
影响是难以
避免的。例如中国人的心理词汇里已经建立了一个shuiguo和“水果”的联系,再学英
语的
fruit,就很自然把它和“水果”等同起来。但是西方的水果店并不包括干果。所以“水果”<
br>应该是fruit and nuts。在汉语里,“度”这个单位可以和温度、酒、眼镜、电力联系起
来,我们学了英语at ten degrees centigrade,知道这就是“在摄氏10度
”,就把degree
和母语的心理词汇的度联系在一起。但是汉语中眼镜的度在英语应为streng
th,酒精的度
应为proof或strength,而且算法也不相同。汉语的一度电指1,000瓦
小时的电量,故应
为kilowatt-
hour。这说明词语是存在于语义空间之中的,两种语言的语义空间不完全相同。
这就引出一个很有
意义的理论模型的问题:一个人学习另外一种语言时,新语言的心理
词汇和母语的心理词汇在大脑里是分
开的,还是共享的?心理语言学家提出了很多模型,意
见也不统一。但从上面的讨论看来。词语和意义是
两个既有联系但也是分离的系统,这可以
从3方面来看:(1)一种语言的某些单词的某些意义不能直接
翻译成为另一种语言。(2)不完
全的映射:在任何一种语言里,都有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现象。不是
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3)灵活性:在不同的上下文里,一个词可以有不同的意义。既然是分离的,我们
就可能有
一个统一的语义档,然后有不同的、与之有联系的语音档和缀字档。学习一种新语言无非是把新的语音档和缀字档与语义档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母语词汇能够影响二语词汇学习的原
因。对母语
和二语心理词汇的关系感兴趣者可以看Singleton(1999)的著作。
问:原来学习词汇还
有这么多的道理,那么究竟有些什么好的方法呢?上面不是说过,家长
们为孩子们“背”不到英语单词而
伤透脑筋么?
答:学一种外语都要掌握这门语言的词汇,这是概莫能外的。但是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为什么
要学习词汇?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件,掌握它是为了建造房子,即为了理解和
产出语言。所
以词汇能力应该是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确实也有为学习词汇而学习词汇的,例如
有的人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记单词。这种方法就算能够一时提高词汇量,也并不能提高词汇
能力
。我国解放后,曾有一次鼓励教科人员学习俄语的运动。使用的方法就是自学语法和突
击单词,为时两周
。我自己亲自用过这种方法,有过切身的体会。说来也好像很“神奇”,
用了两个星期就能看懂《真理报
》。但那是怎样“看”的?手边捧一本语法书、一本词典,碰
到不懂就翻书,为了看懂一句话,往往需要
半个小时。如此坚持下去,阅读能力才慢慢提高,
最后达到了能够参与翻译前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
研究所《英国文学史》的地步。这是
“文革”前的事,“文革”后出版社要出版该书,让我重新审阅一下
。我只能老实地告诉出
版社,经过“文革”的荒废,我已经丧失了阅读俄语的能力,让他们另请高明。那
样的学习
有一个条件,必须长期巩固。还有两个问题:(1)只能读专业书;(2)不能开口。
至于谈到学习词汇的方法,那倒是很多的。而且多数是互补的,不存在最佳的、最神奇
的方法。总的来
说是两大类:一种是明示的(有意识的),一是隐含的(无意识的)。两者是一
个连续统,横亘其中的是
各种各样的方法。最古老的教学法“语法一翻译法”就是使用明示
法的代表,每一课书后都有词汇学习和
练习。死记硬背单词是明示法的极端。隐含法来自对
儿童学话的观察,二语中的“交际法”也属于这种。
按照Sokmen(1997)的归纳,钟摆曾经
是从明示法摆向隐含法,而现在却又摆回到中央。 <
br>因为两种方法各有优劣,我们不打算独尊某一种方法,而是主张归纳那些适合于我国学
习者的方法
。但应首先指出,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的作用,他可以组织材料,
讲解词项的形式、意义
和内容,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介绍学习策略,等等,但学习词汇的主
体是学习者本身,必须通过他们的认
知来建立心理词汇。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两种有代表性的
方法:
⑤
●记词表法。这应该
是最古老的办法之一。一般是制成卡片,一面是词的形式,另一
面是词的意义。也有加一些图画或例句,
以帮助理解。这种方法容易见功。我在突击俄语时,
使用所谓“循环记忆法”,在两周内就学会辨认2。
000多个单词。这种方法需注意:
◆词汇的选择,主要是覆盖面很广的高频词(常用词),特别是第
一和第二个1,000词。
Nation(1997)建议用《通用词表》的2,000词,再加上他选
定的有836个词的大学词表
(University Word List,UWL)。词表应该是一
些核心词(词干),因为其派生能力强。有些
词表数目看似很多,但不少是派生词或复合词,意义并不大
。有些供英语学习者用的英/英
词典(如Advanced Learner's,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专门编制
了给词典定义用的词汇(Defining Vocabulary),也值
得参考。Longman的词表也是2,000
词。我国有些词表是根据某些教科书出现的词整理而成的
,有些词并非高频词(如cenotaph,
华表),因为使用不广,难以巩固。3,000词以上的词
表的制定需要参考学习者不同的要求
而定,例如对生物专业来说,genocide可能是常用词,但对
别的专业来说,则是低频词。
◆词表的内容应该包括较多的关于语义、与词汇相关的句法(lexic
ogrammar)和用法的
信息,要想法防止学习者产生母语和目标语1对1的对应关系。
◆科学安排重复的间歇率(spacing of
repetitions)。集中重复(massed repetitions)
效果不佳。例如集中
重复一个词15分钟,就不如先用3分钟、然后几小时后、一天后、两
天后、一星期后重复3分钟。总共
也是用15分钟,但是摊开来重复,巩固率较高。这就是
所谓“一日七不如七日一”。Pimsleur
(1967)提出一个记忆方案可供参考(见表4)。
◆学习构词法对记忆词语有帮助。但是记词表法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因为汉语和英语
属不同语系,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是文字和意义的联系。语音的联系不
易建立,所以它建立的仅是与阅读有
关的接受性词汇。
◆容易制造假象,以为读懂文章。能够辨认单词后,再去阅读材料时就不会一片漆黑
,
然后凭自己的客观世界的知识去猜测其内容;但因为语法未过关,很容易造成错误的理解。
◆单词难以巩固,学了一个词语以后,必须在不同上下文里再“遭遇”(encounter)它,
才能
学到手。有不同的估计,少者5次,多者16次。所以记了词表后马上就检测,并不准
确。单词的遗忘率
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Nation(1997:12—13)也赞成用卡片来学词汇,但他明确地
指出这仅是学习一个词语
的开始阶段。这种脱离上下文的学习和结合上下文的学习是互补的。
●依靠上下文法。上面谈到词语,特别是高频词,都是一词多义的。这可以说是意义的
上下文差异(co
ntextual variability in
meaning)。根据Nagy(1997)的说法,这种差异有
两种:一种叫意义选择(sense
selection),有些同音词——形式相同,而意义不一,要靠
上下文来选择合适的一个,如名词
的bear和动词的bear有不同的意思:前者是“狗熊”,
而后者是“承受”。另一种叫指称特点(
reference specification),boy这个词在同一篇文
本里可能指两个人,会
诱发不同的形象和联想,但我们却不能说它有两个不同的意义。一只
“大”蚂蚁比一只“大”狗要小的多
,而它们俩又比一匹“大”马小。我们没有必要说“大”
根据所修饰的物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这就
是说,对特定的上下文里的词语的解释比储
存在心理词汇里的意义要更为具体。心理词汇是有限的,但是
一个词在不同上下文里的意义
则可能有细微的差别。一个词对它所出现的上下文不可能有固定的心理表征
,所以语言理解
应该包括一种能够根据上下文而加工词语意义的能力。Johnson-Laird(1987)和Ru
hl(1989)
等人认为真正的语义歧义比较少,词典里记录的差别多数是参照特点的差别,我们可以
赋予
词语一些单一的、普遍的意义,意义的差别可以用普遍的参照规则来解释:关于话语所指向
的环境的知识。例如take off的意义是“突然离开”(he took off down the
street),但
是也有飞机起飞的意思(the airplane took off),其实它
们在意义上的差别可以完全归结
为上下文的因素,可以表示为一个单一的、更普遍的、更抽象的意思。别
的人(包括Nagy)
则认为不是所有多义现象都可以用参照特点来解释,它们虽然有明显的关联,但却
不是任何
产出性形式的一部分,应该表示为固定的词汇条目。例如book可以表示它的物质形式(he
handed me the book),也可以表示书的内容(he memorized the
book),这是参照特点。但
是在赛马中的book(赌账)却不是一种产出性形式。这是语义的不规
则性(semantic
irregularity)和句法的凝固性(syntactic
frozenness),体现在很多习惯用法上面。
◆这种方法强调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猜测。这也
是本族语者学习词汇的方法,我们每天
都看《人民日报》,但是碰到不懂的词语而去查词典的却绝无仅有
。故Goodman(1969)说,
“阅读是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要有效地进行猜测,Na
tion提出必须懂得覆盖了
95%文本的3,000个词。这意味着在20个词(或两行)中有一个生
词。他所提出的《通用词
表》+《大学词表》大概是学术性文本的覆盖面的86.6%。这里隐含着学习
词汇的一条基
本原则:必须以旧引新。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手段和目标的一致性,因为大多数人学习词汇就
是为了阅读。
◆猜测不是胡乱猜,而是依赖几方面的知识:(1)语言知识,包括句法知识(
例如词类、
⑥
句型)、词汇知识(例如前后缀)和语义网络(例如“奶牛”和“奶”)知识。(
2)世界知识。
有人指出,不管什么信息,都会有助于解决一个词的歧异现象。阅读理解中有所谓熟悉程
度
(degree 0ffamiliarity)的问题,指的是读者对阅读材料越熟悉,就越容易猜
出其内容。还
有所谓知识图式(例如一旦建立了一个交通事故的图式就会去寻找交通工具、事故的时间和
地点、伤亡人数、救援情况),都是可以利用的世界知识。(3)策略知识。包括有意识地控制
认知资源,自觉地从上下文去推导词义和无意识地附带的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例
如用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讲解其他科目,也可以附带地学到一些新词。
◆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使用不同的猜测方法。桂诗春(1997)的实验表明,在词汇中的猜测
行为是学
习者惯用的策略,但是猜测并非随机的,不同水平的考生有不同的猜测路线:水平
低的受试依赖他们对测
试项目的表面知识(所以易受形式的干扰),而水平较高的受试则依赖
其语义联系的知识(例如反义、同
义和意义接近的词)。他们依赖语义联系的知识,正好说明
他们依赖上下文来进行猜测。
◆使
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Nagy(1997)估计,如果一个学习者一
年阅读10
0万词的材料,而其中有2%的词语是不懂的(即20,000个词),假定学懂了其中
的1/20,一
年就增加了1,000个词。100万词相比于4到5本大学本科的教科书,10到
12本小说,25本
Newsweek或65本不同水平的分级读物。从West在印度推行的阅读法开始,
就出现了许多简
写读物,历久不衰,间接地说明许多人都在通过阅读来增加词汇。
但依靠上下文来猜测词义也有些问题:
◆它不像记词表法那么容易见功,必须假以时日才能见到效果。
◆完全靠猜测,所习得的词语
往往不够准确,而且其意义也不够完整,必须辅以词典学
习,要勤翻词典。
◆要加强语法的学习。
◆同样的,语音的联系不易建立,它建立的也仅是与阅读有关的接受性词汇。
问:谢谢您那么
详细地介绍了词汇学习的种种情况,您能否最后对关心词汇学习的学生、教
师和家长提出一些忠告?
答:下面几点可供参考:
●树立正确的词汇学习观,克
服词汇恐惧症。词是有生命的,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
史和故事。我们应该像交朋友那样亲近它、了解
它、熟悉它,把新交变成挚友。词汇可以帮
助我们认识世界、融人世界,是每个人智力成长的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
●破除迷信,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佳的、唯一的学习词汇的方法。要找寻适合自己的词
汇学习方法。多方位地接触词汇。
●词汇知识和能力仅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词汇量的提高有助于语
言能力的提高,但千
万不要把提高学习成绩寄托在多记几个单词上。
●不管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词汇,都要学以致用。只有在语言使用(包括听、说、读、写)
中才能深化和巩固词汇知识。如果不用,
学到手的词汇也会很快地被遗忘。由于汉语的语音
系统大异于英语的语音系统。不管用什么方法学习,都
要注意英语词语的语音形式,不要只
靠眼睛,还要靠嘴巴学单词。
●学习词汇是一场“持久战
”、“蘑菇战”,不能一蹴而就。要靠学习者自身的努力,
自觉地学习。在学习词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看
似没有什么进步的台阶,称为“高原现象”,
其实它显示词汇量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满怀信心地
跨越它,走向新的高峰。
祝大家在学习英语、学习英语词汇中取得新的进步!
注释:
①我们以Webster's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
ionary为例,因为它是现代英语中收词最
多的一本大词典,而且还有一些现成的统计资料。另一本
20卷的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0ED)也收录了约500,000
词,估计收词量略多于前者,但那是按历史主义原则
编写,收录了一些古词。
②由于对词语的
定义和测量的方法不一样,受过教育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词汇应该有多
大,历来是一个争议甚多的问题
,而且结果也很不一样:以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词汇量为例,
最少的估算是15,000词,最多的是20
0,000词。Aitchison是根据较多的人的估算,但
没有说明什么算是词。Goulden(
1990)等人以词族为单位计算,结果是20,0130,这是一个
粗略的估算,不包括专有名词、复
合词、缩略语和外来词。Nation指出,词汇量调查的差
异主要是来自包括什么项目和怎样定义词族
的不同。
③最早的是Palmer的估算,他认为第一个1000词覆盖85%,第二个1000词覆
盖7%,第
三个1000词覆盖3%。当时没有用计算机,后来陆续出现了不少语料库,根据精确的计算
,
实际的覆盖面没有那么大。
④Brown是100万词的60年代美国英语语料库;LOB(Lancaster-Oslo/Be
rgen)是100万词
的60年代英国英语语料库,使用了和Brown语料库相同的抽样方案,使两
种语言变体得以
比较。Frown和Flob是德国Freiburg大学分别按照原来Brown和L
OB语料库抽样方案而建
成的1991年的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语料库。AHI(American
Heritage Intermediate Corpus)
是美国Carroll等人建立的50
0万词美国英语语料库,语料中包括美国学校3到9年级的读
物。CLEC(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是桂诗春、杨惠中建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
英语1
00万词的语料库。列在这里是为了比较学习者语料库和英美语料库在词频分布方面的
差异。这几个语料
库的词项都没有词目化(lemmatized),例如take,takes,took,taking,taken都作为单独的词项而计算,所以实际的覆盖面还要广些。以Brown语料库为例,第一
个1000高频词的覆盖面原为68.86%,词目化后为72%。第三个1000词为80.66%,词
目化后为84%。第五个1000词为86.24%,词目化后为88.6%.
⑤词表对编写教材和
测试题目、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都很有帮助。这里谈的仅为记词表的学
习方法。
⑥Nation(1990)提出5步:1.决定新词的词类;2.再看它所
处的子句或句子,寻找和词类
相关的词,如名词就看和它搭配的动词以及修饰它的形容词,等等;3.观
察有新词的子句
或句子和其他句子或段落的关系;4.利用1—3所获得的知识,猜测新词的意思;5.
把它
放到句子里,看句子的意义是否和上下文一致。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10420
格林童话有哪些-清柔
阻抑-剽悍的近义词
果然的反义词是什么-跟
关于职业的英语单词-him和his的区别
贮藏手段-1976年吉林陨石雨
我爱你用日语怎么说-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蜕膜反应-裘的拼音
谐的成语-呦西
-
上一篇:Trados翻译软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生学英语的好方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