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幼儿园数学教案(完整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梳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10 20:22
tags: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内容

小学数学要点-甲骨文作文

2020年11月10日发(作者:奚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梳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编写, 一方面
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具有创新、实
用、开放 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具有基础性、丰富
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
践活动等。这册教材 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 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
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 “等分除”
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
如 :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
法的含义。
万 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
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 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承上启下
的特点:在二上年级教学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 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
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
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
一步学习根据具 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 元,以
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
让学生运 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
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 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
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br>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
角”“平移与旋转”。 与原有教材相比,“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
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 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
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 念。在统
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
识以一 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
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 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
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实施建议
(一)表内除法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计算能力的培养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除法
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和 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应关注以下
几个问题。
1、除法意义教学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相对于加法、减法和乘法 而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直接生活体验较少。因此,
建立除法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 表内除法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那么,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呢?
首 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除法
的意义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因此,在认识除法的意义时,教材专门安排了平
均分的教学。平均分的教学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创 设“分一分”的现实情
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呈现不同的分法(每份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在比较< br>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第二,在操作、想象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怎
样才能平均分”, 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思维首先是从动
作开始的,因此,要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 机会,让学生分一分、圈一圈、画一
画。如教学第14页例2“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时,可以借 助小棒(或小
圆片等)代替苹果,先让每一位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展
示 学生不同的平均分的策略,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如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分;
有的先两个两个分,再一 个一个分;还有的先估计,然后直接就三个三个分。分
完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表达分的结果,如 “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
每份是3个苹果”。再如教学第14页“做一做”时,也应组织学生动手 实践,但
操作前,可以让学生先估一估每份大约有多少瓶矿泉水,并想一想“怎样分,比
较快” 。在解决问题后,教师可再一次提出开放性问题:还可以把12瓶矿泉水平
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瓶?组 织学生继续探索。这样,通过多次操作活动,让学
生体验、感悟平均分,逐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学生 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其次,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有意义接受的方式。在建立平均分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说明除法算法各部分的
名称。但要让学生理解 除法运算的意义,需要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
间的联系。一方面,要从具体到抽象,即让学生 能根据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写出
相应的除法算式,体验其中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还要从抽象回到具体 ,即让
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描述算式的意义,加深对除法运算的认
识。如“ 12÷3=4”既可以理解为“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
到4个”,也可以理解为“有 12个苹果,每人分3个,能分给4个小朋友”。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首先,在教学“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
独立思考,发现求商方法。交流时,要展示学 生不同的策略。如实践操作的方法,
通过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解决问题;连续做减的方法;用乘 法口诀求商
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用乘法口诀求商
与平 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让
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 ,掌握所有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
探索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在脱离了 具体的情境后,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成为一种纯粹的计算技能,而且
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 能。教材也明确提出了表内除法计算分阶
段的具体要求,如下表:
单元结束时平均错误率 6%
速度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期末平均错误率4%以内
速度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技能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充分重视除法计
算技能的训练,注意合理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如适当加
大课堂练习的密 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要给予特殊“照顾”。组织练习时,还应 针对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练习形式
的多样化。如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送信”、“找朋友 ”、“抽卡片”等
游戏形式练习,让学生兴趣盎然,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 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
问题。但什么是数感?数感应怎样培养?不少教师存在疑惑, 也经常被误解。比
如,有教师仅仅把数感理解为估计的能力,认为学生能较为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
数量(如一袋小棒的根数、一瓶黄豆的颗数等),就说明具有了较强的数感。因
此,在数概念教学中一 味强调估计能力的培养。显然,这样的理解是十分片面的。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 和运算的态度与意识,其内涵十分
丰富。举例来说,教材第69页有一张图片,下面写着“有八百六十八 人跑马拉
松”,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这个数呢?首先,应该理解这个数表示的现实意义,即
表示在 跑马拉松的运动员的总人数,而且人数很多;其次,能与自己熟悉的数概
念建立联系,并能自觉地进行比 较。如能与自己学校学生总人数进行比较,知道
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第三,能依据数的组成知 识,自觉地在头脑中进
行重新编码,如出现“10×10”方阵表象,知道八百六十八人表示有八个这样 的
方阵还要多一些。……
在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和 发展学
生的数感。如可以结合现实情境呈现万以内的数,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
现实生活 中的数,让学生在具体而生动的实际例子中理解数的现实意义。又如,
可以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 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几个三、
四位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第70页“做一做”第3题,第 80页第9题)。再如,
让学生学习用近似数来表达和交流,并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估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等等。
如果说精确计算教学的核心是算法,那么估算教学的灵魂就是意 识。实践中,
不少教师把估算教学仅仅理解为估算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这显然值得商榷。但小
学 生比较习惯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较为薄弱,往往认为“估算的结果是不正确
的”,从而排斥估算,不愿 用估算解决问题,估算一直是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
因此,在本册教材的估算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第一,注意创设现实的
估算情境,使学生主动产生估算的需求,体验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第二,
重视估算方法、策略的交流,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
能力。第 三,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渗透的过程,要
结合计算、解决问题等内容的教学 ,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和培养。如在计算前让学
生先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在解决问题后用估算来判断结果 是否有误等。
(三)解决问题的教学要突出问题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

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把握好以下两个重点:
第一,在现实情境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和能力。如第2、3页
单元主题图教学时,教师应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数学地理解并描述图意,获取有< br>用的数学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接着,教师应鼓 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切忌急于
求成,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当然,二年级 学生的提问能力还有待培养,有时学生
的提问往往踩不到点上。这时,教师应注意及时点拨引导,指导提 问方法。在学
生描述信息、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用较为简洁的
数 学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呈现文字叙述的题
目,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 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第二,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解决问题的
能力。数学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生个体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提出问题后,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 探索,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如第4页例1教学时,
除了书本给出的两种方法外,学生还会提出“ 13-6+22”的方法,只要学生能
正确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独立 探索后,应及
时组织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呈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
策 略。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单元中,需 要注意小括号的教学。在第5页例2教学时,教材第
一次出现了小括号。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是教学中 的难点,教师应利用现实情
境,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初步掌握小括号的使用方法。 但
通过一个例题的教学是不可能让学生掌握小括号的使用方法的。需要教师在整个
学期中,结合 解决问题练习多次进行渗透与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如第6页“练
习一”第2题、第7页第3题,第6 4页“练习十四”第3题等。
(四)图形与变换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以平移 与旋转为例,教学时,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丰富的观
察、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
如为了让学生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可安排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首先,让
学生在 观察中感知,教师可利用实物演示或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做成课件),引
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如推动的移门、转动的风车等。其次,通过举
例进一步感知,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 平移,哪些是旋转。但
无论是观察还是举例,教师都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描述,并鼓励学< br>生通过动作或符号来模拟、表征物体的运动方式。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
的眼光来观察日常 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形成相应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又如,在研究平移方向、平移举例时, 教师应注意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动手移一移,或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但接着教 师应鼓励学生
逐步脱离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让学生尝试“在头脑中平移”,以发展空间想象
能 力。
在本单元教学时,教师还应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切忌随意拔高。如认识锐角
和钝角教学时 ,没有必要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数学定义。而只要在观察具体图形的
基础上,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角是锐 角”“这样的角是钝角”。并通过比较,让
学生发现“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再如,在研究 平移和旋转的距离时,
只要学生掌握判断一般方法,能根据某一相对应的点(或边)判断整个图形所移< br>动的距离。如果要学生理解“图形中所有相对应点的移动方向相同,距离相等”,
要求就相对拔高 了。
























八年级下册数学辅导书-题


语文数学大闯关-北盟外语


e在数学中有什么意义-江苏自学考试网上报名


精算师金融数学真题-坐井观天的故事和道理


文科数学2015-南通大学百年校庆


甘肃省中考数学题-河南省高考录取查询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河南高考分数线2018


高等数学下册课程-山西省对口升学



本文更新与2020-11-10 20:2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1905.html

(完整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梳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