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数学八年级下册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12 09:10
tags:二年级数学上册

五年级上册数学冲刺100分-北京警察学院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单宗肃)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
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二单元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二)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
第九单元 总复习





1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 历长度单位形
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 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
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 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有的学生说比老师高,有的说比老师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学
生思考)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
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掌握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代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
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 几把尺子。一拃、一步、
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
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
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生1:10拃。
生2:10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8拃。我们量的都是这张课桌的长度,
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
修改调整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 不同,
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
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
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2.教学例2(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
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
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学生可能回答:还有数字。
师: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 们
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
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
字。其实
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
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
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 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
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 br>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 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
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
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3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
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 加难度了,看从0
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 能
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 端,再看纸条的右
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
放在要 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 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
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正确。再量一量数学书 长边的长。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看一看,铅笔长多少厘米。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厘米
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的时候用“厘米”作单位,厘米也可以用“cm”表示

教后反思

4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认识米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感受1米的长度
情感与态度:加强对数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
捆捆的布料, 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
合适。)
教师指出:量 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
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 ,哪位同
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
长的尺子的女生来 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
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侧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 着:30厘
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 教师
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
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
米。(板书:1米)
5
修改调整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
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 br>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
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 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
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
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对准绳子的
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算。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 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
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反馈完善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
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 规格不同,在学
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 量,再在合适答
案后的□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
6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宽。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 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
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
师 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教后反思

7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认识线段

新授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米尺、三角板一块,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消 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
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 务时,为什
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
什么从铁管滑下 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
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
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
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
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
8
修改调整

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
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 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
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
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 边、书本边、
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
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 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
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
3厘 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 :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
的线段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
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的长的线
段,说 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
一条一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 br>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
端表示端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9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
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
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 红旗3厘米
处画一朵花。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测量出长度。

10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确定长度单位

新授 课时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感受测量长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 米
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
50厘米。
小结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
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 一起来探究。(板书
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教 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
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 生猜谜。)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
根旗杆的高度是13 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 ,我们
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修改调整
11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 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
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
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白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
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 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 米,课桌的宽会比
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的身高124( ) 课桌高90( )

三、反馈完善
1.判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
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0,不能说是5
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12
第三幅图大约 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
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判断长度单位的方法
1、排除法
2、类比法
3、推算法
13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
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
观博物 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看图说。
生1: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生2:二(1)班有35人。
生3:二(2)班有32人。
生4:二(3)班有37人。
生5:二(4)班有34人。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
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1.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在 小组里把你
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
学生:二(1)班的学生人数和带队老师的人数。
提问:你能找到这些已知条件吗?{二(1)班35人,带队老师
2人。}
求一共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修改调整
14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5+2=。)
追问:35加2等于多少呢?
2.领悟算理,巩固拓展。
(1)交流口算方法。
你能口算吗?
①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过程,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②学生互相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③教师小结:35有3个十和5个 一,摆3捆小棒是30,5根小
棒是5,再拿2个一,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7个一,合成3个十和7个一,所以35加2等于37。
(2)用计数器拨。
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 珠子来表示35,再把2个珠
子拨在个位,合成7个一,合起来就是37。
追问:“2”为什么拨在个位上,拨在十位上可以吗?(不可以。
它是个位数。)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式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
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


十 个

3 5

+ 2



十 个

十 个
3 5
+ 2
7
3 5
+ 2
3 7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先写“35”,在35的左 下方写“+”,再
写“2”,再画“——”(等号线),最后在等号线下面写出得数。
追问:“2”写在什么位上,和哪个数对齐,为什么不和十位上
的“3”对齐?
教师 指出: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计算时,把个位相
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 面。注意竖式的书
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线用尺子画。
请学生自己写竖式,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集体订正,其他学
生同位互查。
三、反馈完善
15
1.练一练。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
集体交流:
①32+6列竖式时6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②24+3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③5+43列竖式时,5在什么位置,和43中的哪个数对齐,为什
么?
(2)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判断对错。
53+20=56 3+46=76 4+25=65
5 3 3 4

+ 2 + 4 6 + 2 5

5 6 7 6 6 5
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强调: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十 个

十 个

十 个
3 5
+ 2

3 5
+ 2
7
3 5
+ 2
3 7
16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结合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列竖式计
算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笔算,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计算热情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难点 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例2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1)班35人,二(2)班32人。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提问,教师板书: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
追问: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5+32=)
二、探究新知
1.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能计算吗?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35+32”,根据 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
小棒的方法或是用竖式计算或是口算。
2.交流算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从个位加
起,注意:相同数位相加要对齐。)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它表示5个一和2个
17
修改调整

一,合起来是7个一。)为什么把3捆和3捆合起来?(表示3个十
和3个十,合成6个十。)
结果是多少?(把6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67。)
(2)竖式计算。
让学生试着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展示演算过程。





十 个

十 个
课件演示笔算过程。
3 5 3 5 3 5

+ 3 2 + 3 2 + 3 2

7 6 7


教师追问: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两个3都在十
位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5和2在个位上,个位上的
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引导: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
么?从哪一位加起?
学生交流,尝试归纳。
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
个位算起。
3.练一练。
判断对错。
54+3=84 62+24=86 45+14=95
6 2 4 1
5 4

+ 2 4 + 5 4
+ 3

8 6 9 5
8 4
学生自主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师指导: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 br>位对齐。要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上,十位相加的数
写在十位上。
三、反馈完善
1.算一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题,直接写出得数。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方法,交流
得数是否正确。
2.列式计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第2题。)
学生列式计算,重点检查92+4、3+45、13+72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18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非常好冲刺》

十 个

十 个

十 个
板书设计

3 5
+ 3 2

3 5
+ 3 2
7
3 5
+ 3 2
6 7
教后反思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进位加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过程与方法:利用情境图和动手摆小棒,掌握笔算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
教学目标
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笔算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法则。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19
一、谈话导入
算一算:
65+32= 52+3= 34+20=
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请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
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1)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要求一共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得出:把两个班的人数相加。
(2)谁能列算式?
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板书:35+37=)
(3)怎样计算35+37?
可以选择摆小棒、竖式计算或口算,请学生在小组里用小棒摆
一摆,再说一说。
2.指名回答,交流算法。
(1)请摆小棒的学生回答。
提问:5根和7根合起来超过10根怎么办?
引导学生发现:10根可以捆成1捆。
(2)请列竖式的学生回答。
提问:你在列竖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从哪一位加起?发< br>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改正的?结论是什么?
结合小棒与列竖式讲解:35是3个十和5个一,3 7是3个十和
7个一,我们把5个一和7个一合起来,发现满十了。把10根捆成
1捆就是1个 十,还有2个一。因此,在写竖式时,5+7等于12.满
十了,在写得数12时,在个位写上个位的2 ,满的十,进到十位,
就是满十进1,再把这进上来的一个十和原来的6个十合起来就是7
个十 。
教师示范列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板书:




3 5
+ 3
1
7
2
3 5
+ 3
1
7
7 2

个位上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20
(3)请口算的学生回答。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个位相加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
哪位上?(向十位进1。)
3.比较小结。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反馈完善
刚才我们计算了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现
在,我 们一起出发,去数学王国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站:我能算。(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边计算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
第二站:快速写得数。(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
出示竖式,让学生直接写得数,并说说算法。
交流反馈,检查学生进位情况。
第三站:啄木鸟捉害虫。(完成教材“练习二”第5题)
判断小树上算式的对错,说说哪些树“生病”了,找出原因,
帮小树治病。
学生先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改错,并说一说错在哪里。提醒学
生在计算时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第四站:趣味算式。(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图框中的题)
1 8

+ 8 1

9 9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21
2 7
+ 7 2
9 9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能接着写几道算式吗?















板书设计
进位加

3 5

+ 3
1
7

2


3 5
1
+ 3 7
7 2
教后反思


22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练习二

课时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列竖式计算,
谁能说说 ,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这节课我们要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看谁掌握的最牢。
二、师生互动
1.出示教材第15页第3题。
出示表格,小兰喜欢收集邮票,这是她收集邮票的种类和数量。
(1)风景邮票和人物邮票共有多少枚?
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你是怎么算的?说说计算方法。
(2)动物邮票和建筑邮票共有多少枚?
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出示教材第15页第6题。
想一想:26+48=□4中的□里应该填几?为什么?
小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两个数加起
来要再加1。
让学生思考,再填数。
3.出示教材第16页第8题。
比较算式的大小。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说各自
的想法。
小结方法:观 察算式左右两边有没有相同的数,相同的数加上
的数大,算式的得数就大;相同的数减的数大,算式的得 数就小;
没有相同数的算式的比较,我们要通过计算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4.练练手。
23
修改调整

(1)出示教材第16页第7题。
看图,算出飞机上的算式的得数,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出示教材第16页第9题。
小白兔采蘑菇,看谁采得多,采得快。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给予适当的鼓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6页第10题。
出示卡片:算出每张卡片上的两个数的和。
2.完成教材第16页第11题。
(1)怎样求一共要用多少钱?(用加法。)
(2)小玲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让学生小组合作,说出所有可能,再在组内互查、互评。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列竖式
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教后反思



24
课题
单元
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 课型
不退位减

新授 课时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理解算 理。过程与方法:由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借助直观操作帮助
学生理解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认识到算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数位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008年8月24日晚为期16天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
京 成功落下帷幕。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轮美奂的场面、奥运会场上
运动健儿的拼搏精神以及闭幕式精彩绝伦 的表演给全世界人民呈现
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世界体育盛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1
枚金 牌,首次位列夏季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名,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金
牌榜前5名。
(教师出示表格。)5个国家各得几枚奖牌?
学生观察: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
德国16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看着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可能提出问题:中 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俄罗斯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英国比美国少几枚金牌?……
2.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
式?
学生自由交流反馈。列出算式:36-23=
(2)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口算。方法:30-20=10,6-3=3,10+3=13。
②列竖式计算。
引导:用竖式怎样算呢?先把圆片拿出来摆一摆,再列式。
拿出数位板,用圆片表示36,再去掉23,观察还剩多少?
学生摆圆片。指名到投影仪下摆,边摆边说。其他学生试着在
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到黑板上列竖式计算。
25
修改调整

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交流计算方法,教师适时进行讲解、补充。








3 6

+ 2 3


3 6
+ 2 3
3
3 6
+ 2 3
1 3
教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交流得出: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3.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1)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得数。
(2)第2题。
列竖式计算:48-18=
教师提问:个位上得几?怎样写?(这里的“0”起占位作用,
不能不写。)
提问:“25-21=”个位上得几?怎么办?(十位上的2减2的0,
可以不写。)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2题。
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说一说算法。
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3题。
说说图意。(小勇捡了21个,小英捡了32个,小英比小勇多捡
了多少个贝壳?)
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32-21=11(个)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不退位减










3 6
+ 2 3

3 6
+ 2 3
3
3 6
+ 2 3
1 3
教后反思

26

课题
单元
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退位减

课时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理解算理。过程 与方法: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掌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认识计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会金牌的
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 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谁还记得
我们解决了哪个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导入: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代表性,老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中国有多少枚?美国有多少枚?
怎样列式?(列式51-36=。)
(2)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吗?
根据上节课的计 算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和小棒,试着摆一
摆并列竖式计算。遇到问题可以同桌或小组交流。
(3)交流算法。
①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选派代表发言。
问题:被减数个位上的1不够减减数个位上的6。
你是怎么解决的?
让学生摆小棒 学具,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小棒边演示边小
结:先拿出10根一捆的小棒5捆,单根的1根,减去6 根,发现单
根的1根不够减,再从5捆里拿出1捆拆开,这里就有10个一了,
10个一和个位 上的1个一合起来是11根,拿走6根,剩下5根,
剩下的5捆去掉1捆,还剩4捆,4捆拿走3捆,还 剩下1捆,与
27
修改调整

单根的5根合起来就是15根,所以51-36的差是15。
②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
交流问题:个位不够怎么办?(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强调竖式的格式。教师板书:





个位上1减6不够减,向十位借10,合成11 ,11减6得5;十
位上的5被借了1剩4,减3得1写在十位上。
③请同学们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为什么要从个位减
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学生交流说出自己在列式时遇到的问题,谈谈感受及解决办法。
2.教学例3。
(1)出示题目。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懂得了列竖式计算要数位对齐,从
个位 算起,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列竖式计算“50-24=”?
(2)反馈交流。
教师提问: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
想一想:从十位退1后,个位是几减几,十位是几减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50-24=26



5 0


2 4

2 6


学生根据自己列式的过程得出: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0减4,
十 位就剩40-20,得20。
(3)对比小结。
引导小结:大家已经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的笔算
减法了,能根据前面的计算过程总结出计算方法吗?
追问: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
4 11

5 1

3 6

1 5


5 1

3 6

1 5


28
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写出竖式中的得数,说说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4题。
全班分四大组,每组做一题。
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评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4 11

5 1

3 6

1 5


5 1

3 6

1 5


5 0

2 4

2 6



教后反思



29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练习三

课时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加深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
教学目标 率和 熟练程度。过程与方法: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
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数学乐园,想去吗?算对下面这些题就能
获得了乐园的门票。
54-27= 66-49= 43-37= 95-63=
学生计算。
二、师生互动
恭喜同学们拿到乐园的门票,我们今天要开着游览车去公园里,
坐上车,我们开动了。
1.清除路障。
去公园的路上障碍重重,同学们有信心清除路障吗?
(1)障碍1。(完成教材第21页第6题。)
课件出示路牌: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障碍2。(完成教材第20页第5题。)
课件出示一排花朵:说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
提问:94-25的差的十位是几?为什么?
91-25的差的十位是几?为什么?
小结:我们判断十位是几,先要看看个位上得数够不够减,如
果够减,直接把十位相减;如果不够减, 从十位上退1,这时十位
上的数要减1。
2.计算能手。
(1)完成教材第21页第9题。
定时,让学生先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出他们的 差。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让学生说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
归纳。
(2)完成教材第21页第10题。
30
修改调整

夺红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参观乐园,解决问题。
过渡:同学们,我们终于到达数学乐园啦,赶紧去参观数学乐
园吧!
(1)帮小鸡找妈妈。(完成教材第21页第8题。)
母鸡和小鸡走散了,根据它们身上的得数和算式,帮小鸡们找
到自己的妈妈。
(2)送信。(完成教材第22页第11题。)
你是怎么算的?同桌交换检查,找出同桌做错的题目,试想他
为什么会算错,如何避免算错。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2页第12题。
(1)这里的孩子正在进行排球比赛呢。
认真看表,说说表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让学生解决表下的问题。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汇报所提的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2.完成教材第22页第13题。
按规律填一填。
(1)24,32,40, ,56, , 。
让学生先找规律,说说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接下来可以怎样填。
(2)独立解决第(2)小题。
3.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第14题。
说说□里应该填几,并说说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54-27= 66-49= 43-37= 95-63=

教后反思


31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教学目标 (少 )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天气很冷,昨天是25度,今天的天气比昨天 的天
气降低了两度,你知道今天是几度吗?
你是怎么想的?降低了两度?(就是比昨天的少了2度,那就
是23度。)
天气转凉,同学们要注意保暖呀。
小结:降低或增加,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怎 样
求这样的题目呢?这节课,我们研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
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教师出示二年级卫生评比图,提问:请同学们 仔细看图,
然后互相交流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
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
三班比一班少4面
……
追问:那你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
引导分析:要求二班多少面,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试着说。)
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一班12面,二
班比一班多3面。
(2)画一画:把已知条件(一班的12面小红旗)先画出来。
教师画出示意图:怎样表示的 红旗呢?(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
在一班12面小红旗的基础上多画3面。)
那么二班的小红 旗是多少面?(求二班的小红旗就是要把和一
班同样多的与多的3面合起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32
修改调整

式?{12+3=15(面)}
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红旗。
追问:我们解答正确吗?把答案代到题目中检验一下是否正确。
二班15面小红旗,一班12 面,二班比一班多了多少面?
15-12=3。二班确实比一班多了3面,所以,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我们下次解决问题后,可以自己进行检验,把所求
的问题当成已知条件,把题中的某 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进行逆解
答。
2.教学例5。
(1)提出问题。
你还想求出哪个班的红旗数量?
出示问题: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三班的小红旗数量必须知道哪一
班的小红旗的数量?(一班的。)
一班的是多少面?(12面。)
(2)解决问题。
你能照前面的方法,试着用画图的方法把一班小红旗和三班的
画出来吗?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展示。
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12-4=8(面)}
教师质疑: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你能检验吗?
让学生试着把所有的结果带到问题中检验,互相交流,指名说
方法。
教师小结:三班8面,一班12面,三班确实比一班少4面,所
以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口答:三班得了8面。
(3)比较小结。
比较两道例题,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决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
数多(少)几”的问题?(学生自主交流。)
教师指出:求比一个数多几 的应用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
一个小数,一个比小数多的一部分,求大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的应用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大数,一个比大数少
的一部分,求小数,用减法计算。
三、反馈完善
33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及题意,再解答。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
键句,再进行列式计算。
第1题:东东下了86个蛋,西西下的蛋比东东多9个,求西西
下了多少个蛋?列式:86+9=95 (个)。
第2题:今年有53只野鸭,去年比今年少18个,求去年有多
少只?列式:53- 18=35(只)。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题中有 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小数,一个比小数多的一部分,求大数,用加法计算。求比
一个数少的应用题,题中 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大数,一个比大数少的一部分,求小数,用
减法计算。


教后反思

34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练习四

课时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问题的方法。过程
教学目标 与方法:通过练习加深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列竖式计算。
出示教材第25页第4题。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抽几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2.出示问题: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 学期又转来5位同
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
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题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结: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求比一个 数多(少)几的实际问
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
数是多 少,用减法计算。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25页的第3题。
(1)让学生读题。
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解决第(1)小题。
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句吗?
神舟六号:我比你多飞了31圈。
这里的“你”是谁?(神舟七号,它飞了45圈。)
比神舟七号多飞了31圈,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列式解答:45+31=76(圈)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完成教材第26页的第5题。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再分小组讨论、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
35
修改调整

息。怎样求多伦多比北京少得多少票?(用减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6题。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
组内说一说。
2.完成教材第26页第7题。
(1)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解决问题。
国庆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优惠8元”是什么意思呢?(比
原来的便宜,少8元。)
在练习本上解决(1)(2)小题并检验。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3.完成教材第26页第8题。
外圈哪个数加里圈哪个数,得数是83。
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教后反思




36
课题
单元
连加、连减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0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解题策略。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卡片,口算接龙。
20连续加10,开火车说得数。
95连续加5,开火车说得数。
2.口算。
10+30+50= 5+7+3= 80-20-40= 66-5-20=
学生独立完成,明确:连加、连减运算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
计算的。
5+7+3有简便的算法吗?(7和3可以合成10,我们可以先凑成
10,再加上5。)
今天我们将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创设情境,列出算式。
二(1)班学生在周末举行了一场摘南瓜比赛,这是三个组比赛的
成绩。(教师出示表格。)
请同学们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列式:28+34+22=。
(2)探究计算方法。这道算式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能列竖式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学生列式,教师巡视。)
学生易得出:
方法一:
2 8

+ 3
1
4
6 2


修改调整

6 2
+ 2 2
8 4
37


质疑:第二个竖式中的62是怎么来的?
(第一、二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简便写法有:
方法二: 方法三:

2 8

+ 3
1
4

6 2

+ 2 2

8 4
2 8
3 4
+ 2
1
2
8 4
10
教师指出:观察三个数,个位上的有8、4、2,这里哪两个数能先
凑成10(8和2),如果 个位上的两个数可以凑成10的,我们计算时可
以连着写,先算凑成10的部分,再加第三个数。 (3)讨论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有什么不同?你喜欢用哪一种
方法?为什么?(学生发表各自的 看法。)
教师总结:方法一在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
第三个数,要注意计 算第二步时,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
数;方法二把算式连起来写,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 ,比较简便,同
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方法三,适用于
三个数的个 位可以凑成10的,可以把三个数连起来写,计算时一定要
细心。
(4)尝试练习。(选自己喜欢的两题计算)
54+20+16= 46+25+17= 7+59+20=
仔细观察上面的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连加的简便方法表示
吗?
2.教学例2。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自学。
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
剩多少个?
怎样列式?84-40-26=。
(2)学生试算,完成填空。
教师说明:84-40=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
(3)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38
把你的计算方法告诉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指名不同
方法的学生上台列式。
教师相机评价。了解一下哪些学生直接用简便方法书写,而且一
次做对;哪些学生还用两个竖式做;哪 些学生只写了第一步竖式,第
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对最后一类学生可以进行表扬。
教师指出: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怎么列式呢?
(4)尝试练习。
90-58-30= 75-28-19= 72-(6+44)=
学 生列竖式计算,说说计算方法,第三小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有小括号的,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 的算式,能口算的直接先
口算。)
小结:计算连减时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 减去
第三个数,也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对比性练习。
用竖式计算:
54+26+15= 90-58-24=
列竖式计算,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题。
把在同一条线的3个数加起来,得数填在横线上。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2题。
列竖式计算连减,计算后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4.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
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交流时说说计算方法,注意检查有
没有用简便算法,交流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2 8
6 2

+ 3
1
4
+ 2 2

8 4
6 2
教后反思


39
2 8
+ 3
1
4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加减混合

新授 课时 第11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 具体的情景,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
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 样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用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列竖式计算:
36+34+7= 87-43-15=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 br>(1)(教师出示情境图)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
看,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
引导学生得出:有人下车,下来了25人,有人上车,上去了
28人。
教师指出 :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则,有秩序地先下车
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 ,你能连起来说
一说图意吗?
学生说图意: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
人,现在有多少人?
(2)你能列出算式吗?
67-25+28=
①口算: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②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能否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
写?有没有简便写法?(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
教师小结:加减混合的口算,我们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鹅,加减混合的笔算也同样 如此,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
40
修改调整

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算法;再出示学生
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2.教学例4。
(1) 同学们刚才解决了加减混合的列竖式计算,这一题也是有
加有减,还有小括号,想一想这样的题目应该怎 么算呢?
出示题目:72-(47+16)
交流讨论:这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学生交流。)
小结: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你能自己计算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交流。
根据列竖式计算,说说第一步算什么?(47+16=63)
提问:第二步算什么?(72-63=9)
(2)讨论:这道题能否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 有没有简便写
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部分,这道题不能
交换位置计算, 也不能连着写。)
(3)小结:
引导:①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小结:一般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都是从左 往右计算的,
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在竖式计算中也要遵循这样
的规律,没有括 号的可以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如果能口算的,
可直接先口算,这样就提高了计算速度。
(4)在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对第1题的第二步能自觉用口算并算
得正确地学生进行表扬。对第2题能先算完小括号里的算式的学生,
给予表扬。
三、反馈完善
1.数学小医生。(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73-36+18=76
(2)25+47-18=90
(3)76-(36+22)=62
让学生自己判断,再集体订正。
41
答案:(1)73-36+18=55
(2)25+47-18=54
(3)76-(36+22)=18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4题。
开火车,直接写出得数。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5题。
把得数填在括号里,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36+34+7= 87-43-15=
一般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 面的
算式。在竖式计算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没有括号的可以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如果
能口算的,可直接先口算,这样就提高了计算速度。

教后反思



42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练习五

课时 第12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计算的熟练程度。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
教学目标 巩 固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用学到
的计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第8题。
口算加减混合。定时3分钟,让学生比赛进行计算。
抽几题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2.提出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
力。
(2)学生要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二、师生互动
1.我是小老师。(教材第30页的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判断计算对吗?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2.列竖式计算。(教材第30页的第7题。)
各组选一位代表到黑板上进行板演。教师巡视,发现错题的,
也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小组交换 检查。
3.解决问题。(教材第30页的第9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妈妈给售货员阿姨50元,买一个书包要25元,买一个笔袋要
8元,售货员找妈妈多少元?
交流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先算书包和笔袋一共多少钱,再算找多少钱。
方法二:直接算50元买书包,剩下的钱买笔袋,求找多少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0页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1页第11题。
43
修改调整

请学生口算接龙。
3.完成教材第31页第12题。
引导学生如何看横行、竖行、斜行,按一定的顺序计算。
你有什么发现?(得数都是90。)
变式训练:如果得数都必须是90,那么下面格子里缺少的数各
是几?
教师出示:




4.解决问题。(教材第31页第13题)
(1)出示统计表,读懂统计表。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解决第(1)小题,6月~8月共销售了多少个文具盒?
9+8+45=62(个)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5.在○里填上“+”或“-”
38○25○16=29 54○16○12=82
45○21○24=48 67○7○30=90
6.完成教材第31页第14题。
观察这4个数,有什么发现?怎样填比较合适?
7.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38



30
26
18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教后反思


44
课题
单元
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3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 与技能: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计算,并通过对两
位数加减计算方法的交流,让 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用学到的计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补充条件。
音乐兴趣小组有女生18人, ,音乐兴趣小组一
共有多少人?
指名学生说:这一道题所求的问题是什么?(音乐兴趣小组一
共有多少人?)
要求一共多少人,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女生18
人。)
还差什么条件?(男生有几人。)
你能补充条件,让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吗?
学生补充条件,教师引导,再根据学生给出的条件,列式解答。
2.导入新课。
我 们以前学习的应用题,一般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所求问
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我们就无法解 决,这时我们要先找
到另一个已知条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春天到了,学校美术 兴趣小组的学
生到野外写生,看图,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
(2)教 师出示问题: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
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 人?
学生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两个已知条件:14名女生,
男生比女生少5人。要 解决两个问题:男生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

修改调整
45
一共有多少人?)
(3)解决问题。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教师课件演示,将第 二个问题虚化。)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这
道题你能 解决吗?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这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计算,男
生人数是14-5=9(人)。
我们刚才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看看第二个问题(课件
出示):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知道什么?(女生的人
数和男生的人数。)
哪个条件题目直接告诉我们了?(女生的人数,14人。)
另一个需要的条件是男生的人数,你能找到它吗?(让学生试
着说一说。)
教师指出 :第一个问题求出的9人,成了第二个问题的条件。
也就是说,要求第二个问题,一定要先求出什么?( 第一个问题。)
我们先前已经求出了男生是9人,现在你能求出美术兴趣小组
一共有多少人吗 ?(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男生人
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9+14 =23(人)。}
这里的9表示什么?(男生人数。)14表示什么?(女生人数。)
指名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把所 得的男生9人,代到题
目中,是不是比女生少5人,和女生人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23
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解答
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先根据两个 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
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有联系的另一个条件去求出第二个问
题。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结果要作为第二个问题的条件,要求
第二个问题必须先求第一个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已 知:一班有33人参加学校运动
会,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4人。求:二班有多少人参加?两个
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46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33+4=37(人)。}
再解决第二个问题: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让学生讨论,
说说自己的推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这里所需要的条件是一班的人数和
二班的人数,题目直接告诉我们一班的人数 是33人,二班的人数我
们刚才在第一步求出来是37人,所以列式是33+37=70(人)。
指名口答:二班有33人参加,两个班一共有70人参加。
检验:我们的计算对吗?你能自己检验吗?把自己的检验过程
和你同桌互相说一说。
2.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先求第一个问题:育才小学一共有多少名教师?{21+38=59
(名)。}
出示 第二个问题:蓝天小学有45名教师,比育才小学少多少
名?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求两数相差多少 ,用减法计算。)需
要的条件你能找到吗?怎样列式?{59-45=14(名)。}
引导学生检验并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解 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
得数和有联系的 另一个条件去求出第二个问题

教后反思


47
课题
单元
练习六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14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计算,并通过对两
位数加减计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用学到的计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练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熟练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完成教材第33页第3题。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重点比较73-20-35和73-(20+35),让学生掌握计算顺序,
初步感受一个数减 两个数等于减去着两个数的和。
2.完成教材第34页第7题。
在○里填上“>”“<”或“=”。
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的方法。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33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读题,再列式解答。
指名,说出列式,教师板书:25+10=35(朵)40+35=75(朵)
说出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再说说第二个问题里用到哪个条件
是在第一个问题里求出来的。
引导口答和口头检验。
2.完成教材第33页第4题。
指名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36+27=63(幅)
63-41=22(幅)
引导口答和口头检验。
3.对比上面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都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第2 题的第一步是求和,第二
步也是求和。第4题第一步求和,第二步求差。
三、综合练习

修改调整
48
1.孔雀开屏。(完成教材第34页第5题。)
出示孔雀开屏。
学生分组计算,说得数。
2.完成教材第34页第6题。
让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集体交流,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引导口答和口头检验。
3.完成教材第33页第8题。
(1)出示题目。
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
(2)解决第(1)小题。
学生列式,交流反馈:28-7=21(天)
(3)解决第(2)小题。
21+9=30(天)
(4)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73-20-35 73-(20+35)
教后反思


精品教案
49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整理和复习

复习 课时 第15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培养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同伴相
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练习本,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过渡: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单元我们学完了,不知道同学们
掌握得怎么样?
这节 课,我们分小组进行比赛,看谁的知识掌握得最牢,看,
老师请来了4只小猴当评委,哪一组表现得好, 就可以让你的小猴
爬上一级楼梯(画在黑板上),看哪一组最终能获胜。
二、师生互动
1.第一关:火眼金睛找不同,找相同。
(1)教师出示:
18+23= 73-41=
43+49= 31-12=
每组依次选两题如第一组选第1 、2题,第二组选2、3题以此
类推。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每组派代表上来板演,做对应的一小
题。
(2)观察上面的四小题,你发现笔算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有哪些不同点?
教师引导,让学生得出不同 点:笔算加法分为不进位的和进位
的,进位加法中,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来的1。
笔算减法分为不退位和退位的。退位减法中,个位上的数不够
减, 要从十位退1。十位计算时,不要忘记减去退走的1。
(3)猴子捞月亮。(完成教材第36页第1题。)
定时8分钟,谁最快,全做对的可以为你小组加分。
2.第二关:混合计算。
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
50
修改调整

先算一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
(1)出示45+19+18和45+(19+18),汇报交流。
(2)再出示61-21 -6和61-(21-6)以及37+50-47和37+
(50-47)。
比较一下,这三组算式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简便
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性地进行板书。
(3)增加难度,反馈练习。
独立完成教材第36页第2题。要求规范竖式书写,能简便的尽
量简便。
三、综合练习
第三关:
1.补充练习。

23+26= 52+36= 38+15=





2 3

+ 2 6



7 7


5 8

) (
+ 4 4

( )

学生计算。
2.出示思考题。
5 2
+ 3 6

2 4
+ 3 7
( )
- 5 8
( )
3 8
+ 1 5

5 4
+ 2 4
( )
- 3 8
( )
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分组讨论:9 8 7 6 5 4 3 2 1=100,在这个算式里添上“+”
“-”使计算的结果等于100。
交流反馈时,把学生写出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18+23= 73-41= 43+49= 31-12=

教后反思


51
课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练习七

课时 第16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培养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同伴相
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本,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有的小组获 胜了,很多学生不服,今天这节课,是
我们打翻身仗的时候啦,还是请出我们的小猴评委。大家准备好了
吗?
二、师生互动
1.开火车口算。(完成教材第37页第7题。)
轮到哪一组卡住,其他组得分。
2.比较大小。(完成教材第36页第3题。)
估一估,快速比较大小。
实际计算,填上“>”“<”或“=”。说说口算是怎么算的。
小结:比较大小可以用估算,如72+19○73,左边估算是八十
多,比73大。
当估算不能比较,很接近时要实际计算,如42-8○35,右边
估算是三十多,右边也是三十多,这时 候要进行实际计算。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第4题。
学生读题,说说共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求什么?第二个问
题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 :找出第一次用去多少,第二次用去了多少,
再列式:20+38=58(米)。
解决第二个问题:求什么?(剩下多少。)
剩下的:100-58=42(米)
42米>40米,够。
(2)完成教材第36页第5题。
根据语音提示,分别算出爸爸今年几岁,妈妈今年几岁。
学生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52
修改调整

指名说算式,并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3)完成教材第37页第6题。
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同桌互相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再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
三、综合练习
1.轻松一刻——夺红旗。
(1)完成教材第37页第8题。
比赛,看谁最先得到红旗。
(2)在○里填上数,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和是80。




15



2.完成教材第37页第9题。
(1)课件出示题图: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第(1)小题:让学生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在列式解答。
解决第(2)小题:读题,“能节省10元”是什么意思?
先算出两样商品是不是达到50元,满50元才能优惠10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比较大小可以用估算,如72+19○73,左边估算是八十多,比73大。

教后反思

53

42
18
14

23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角的初步认识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
名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的
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单元主题图: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
些信息?请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引导:教材给我们呈现一幅校园生活的情境图,图中有正在锻
炼的学生,正在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尺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
老爷爷。这些情境都与角有关。你能 找出哪些角?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 交流:图中,守门的学生伸开两臂组成了角,
老师三角尺上有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等等。
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把主题图中的实物抽象成图形。
出示剪刀、钟面、三角尺(见教材第39页)。请同学们找找这
些物品上的角。
将这些物体中的角用课件抽象出来。
提问: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看实物图,认识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归纳得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54
修改调整


顶点


上面的图形都是角。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找角。
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
边。
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3.制作角。
(1)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的方法。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
师巡视、指导)
(3)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一下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
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张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
说给小组其他同学听一听。 < br>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角的
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 的长短无关。)
4.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
该怎么画?
(2)教 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
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题。
指一指哪里有角。
55
课件出示图,让学生逐个说出角在哪里,并指出顶点和边。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2题。
要求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
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 地方不是一个顶
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
说说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学生互相说一说,第4个图形有
几个角,为什么?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4题。
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到: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比一比,教师还可以把这两个
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 在一起来验证。
指名汇报发现了什么?
5.用角创作画。
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 ,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
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学生创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边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顶点 边

教后反思





56
课题
单元
直角的初步认识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判断直角和
画直角。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点吗?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追问: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学生用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
展示学生不同的角。
教师在黑板上有选择地分别选取不同大小的角画在黑板上,边
画 边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画的三个角
的大小就不一样。”画完后,要学生分 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与边,教
师一一写上。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跟其他两个
角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直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认识直角。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
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发现。
教师举例:你看,我们黑板的角、国旗的角、数学书封面的角、
课桌的角都是直角。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教师出示一幅三角尺:你能在三角尺上找到这样的角吗?
57
修改调整

学生寻找,并指出直角。
小结: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找出直角,同桌互相指一
指。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这样制作,做好后在
小组内互相交流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并动手制作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 br>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
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判断直角。
(1)教师: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把你的
方法 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 ,并验证方法:刚才我们知道,在我们的三角尺
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 上的直角
比一比。
请你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周围物体的角中哪些角是
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哪些是直角,并汇
报。
(二)教学例4。
1.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尺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 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尺画一个
直角。画好后跟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
角的方法。
学生讨论后 ,教师小结:画直角难度比一般的角要大一些,两
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定,只能根据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决 定怎么画,
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正正方方的,不要画成弧线。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2.归纳直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直角很特殊,我们画的时候要
58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才会准确,画的时候先画顶点,再点对点,
过顶点画两条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用三角尺比一比教科书封面上的阿胶是不是直角。找到并验证
后小组内互相交流。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你是怎么找的?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小结:可以用手上大直角去对,完全重合的就是直角。
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数的。
图1:4个直角;图2:4个直角;图3:1个直角。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题。
判断哪些角是直角。
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能重合的就是直角。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7题。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说明画法。
教师小结:找到顶点,从顶点出发,画直角,方格子上每个角< br>都是直角,可以沿着方格子的边画,也可以拿出三角尺上的直角比
对着画。
5.完成教材“练习八”第8题。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认真观察,这个正 方
形和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都是直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直角



教后反思


59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新授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正确辨认锐角和钝角。会画出锐角和钝角。
过程与方法:认识并学会辨认锐角、直角和钝角,掌握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去判
教学目标
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认角、比较角、操作角等活动的 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想象力,渗透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直尺和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 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判断的?(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教科书封面的角是不是直角?(是。)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
发言。)
引入:像这 样角是直角,这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可是,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你瞧,老师这儿就有 两个这样的
角,请认真观察,这两个角和直角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锐角和
钝角,让学生自由 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
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说说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教师出示教材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少 先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
两个角(课件出示),这两个角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纸张上,现在请
你们拿出三角尺上直角,和这两个角分别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拿出三角尺和纸张, 自主探究。)
指名上台演示:拿着三角尺和图形进行比对,用三角尺上的直
角对第一个角,顶 点对顶点,三角尺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
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里面,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小。
60
修改调整

汇报交流:(教师出示锐角的图形)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板书:锐角 比直角小)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对第二个角,顶点对顶点,三角尺的一条边
和角的一条边对齐,角的另一条边 在直角边的外边,说明这个角比
直角大。(出示钝角的图形)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钝角 比直角大)
(2)动手操作。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同,但
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同,但
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各种角,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现场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第1个角是直角,其他的角能直接看成比直角小(或大)的角,
还需要验证吗?
得出 :能用眼睛判断出来的就不需要用三角尺验证,如果一眼
看不出来,就需要用三角尺来验证。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三类:以直角为标准,
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 钝角。
2.再次揭示课题:锐角和钝角。
三、反馈完善
1.认一认。
(1)认真观察你手上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三角尺上有一个
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组合作,互相拿出角,
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题。
61
从图中你能找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辨认三个角,以抢答的形式汇报说出它们的名称。
2.做一做。
出示活动角,用活动角表示出直角、锐角、钝角。
感知直角、锐角、钝角三者之间的关系。每 个学生先用活动角
表示直角,再表示锐角,同时交流是怎样操作的,得出:把直角的
张口变小就 是锐角。用同样的方法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钝角,得出:
把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0题。
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
指名 交流:第1个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第二个三角
形有三个锐角;第3个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 锐角。
你有什么发现?(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4.画锐角和钝角。(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1题。)
(1)请学生选择工具,分别在纸上画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2)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演示选择的工具和画的过
程以及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比直角小的角,叫做( 锐角 )
比直角大的角,叫做( 钝角 )


教后反思




62
课题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用三角尺拼角

新授 课时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过程与方法:通过看、说、摆、
教学目标 分、画、互问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
意识。
教学重点 用三角尺根据不同要求拼出各种角。
教学难点 用三角尺根据不同要求拼出各种角。
教学准备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先观察,再量一量,说说每个角是什么角。



( ) ( ) ( ) ( ) ( )
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纸片上先观察然后量一量。汇报时让学生说
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2.这两个时刻的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度同样大吗?
修改调整


让学生在学具钟面上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3.出示一副三角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寻找锐角
和钝角时,我们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 寻找的。
出示一副三角尺,看来三角尺的用处还真大,那么,三角尺上
还藏着哪些知识呢,这 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用一副三角尺拼一拼。
(1)比较两个三角尺。
把一副三角尺里的两个三角尺拿在手上,认真观察,比一比、
看一看,这两个三角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活动,交流汇报。
相同:两个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不同:一个三角尺的锐角是一样的,另一个三角尺上的两个锐
63
角是不一样的。
(2)你能用三角尺拼出钝角吗?
交流:钝角比直角大,我们在拼的时候可以怎样想?(利用直
角,在直角上加一个锐角。)
动手拼一拼,试一试。
展示不同的拼法,指名交流,拼出的是钝角吗?怎样验证?(用
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小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
2.同桌合作,用两副三角尺拼一拼。
(1)拼出锐角。
(2)拼出直角。
(3)拼出钝角。
同桌两人合作,把两块三角尺拼在一起,找到其中的钝角,描
画在纸张上。
交流反馈:投影展示描画的图形,说说画的是什么角,用的是
哪两个角拼的?
也可以拿到投影仪下让其他学生猜测用的哪两个角。
教师总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来的肯定是钝角。用两个锐角拼
出来的可能是锐角、直角和钝角。
3.有趣的七巧板。(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3题)
教师出示七巧板:同学们,这是七巧板 。七巧板是我国民间流
传最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古典智力玩具。它是一种用七块大小不
同的正 三角形和矩形拼出形态万千的奇妙图形的游戏。这些图形或
合或分,可以千变万化,得到无数的图形,现 在我们一起来了解它。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小组 互相交流,说说它们的形状。)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直角三角形。) < br>(3)试一试,用两块板拼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让
学生尝试拼,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2题。
在钉子板上任意围一个图形,再找出图形中的直角、锐角或钝
角。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4题。
64
拿出一个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先看看 每个面上有几个直角,
再数一数这个正方体盒子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再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用直角和锐角拼出来的肯定是钝角。用两个锐角拼出来的可能是锐角、直角和钝角。




教后反思



65
课题
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技 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棒、练习本、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活动引入。
伸出你的小手,一只手有5根手指,数一数,4个同学的小手合
起来 是几根,教师有意识地说:5根,5根,5根,5根,有4个5。
2.初步感知“相同加数”。
教师出示算式:
2+4+5= 4+4+4= 6+6+6+6=
6+5+8= 5+8+1= 2+2+2+2+2=
提出要求: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谁能把这些算式分成
两类?
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引导:加数一样的算式分成一类;加数不一样的算式分成一类。
教师拿走加数不一样的算式,将加数一样的算式排成一列。
师:你瞧:“4+4+4=、6+ 6+6+6=、2+2+2+2+2=”这三个算式的加
数都一样。
读一读算式,感受连加。
说一说,数一数:几个4相加,几个6相加,几个2相加。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加数相同的例子,这节课老师要
带同学们到游乐园里找一找。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认真观察,他们在玩什么?(旋转小飞机、小火车、过山
车。)
①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
66
修改调整

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5个3,写成加法算式是3+3+3+3+3=15。
②课件出示小火车图。
师:每个车厢有多少人?(6个。)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个。)
那就是有4个6。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③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2人,有7排,那就是有7
个2。)
你能写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
加数都一样。)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
个2相加。)
(3) 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这样写方便吗?
为 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
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 br>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
相加,和是14 。)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
式是2×7=14或7×2 =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2×7=14,
读作:2乘7 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教师板书:
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或 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乘号
67

2.用乘法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
你能写成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或3×5=15,并
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试着改写。指名读算式。6×4=24或4×6=24。
(二)教学例2。
1 .(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场图)师:观察,你还能找到哪些物
体的数量也是相同加数的,能用乘法列式 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个5?(3个
5。)
你能连起来说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
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式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相同加数是几?(5。)有几个5?(3个5。)
列出乘法算式:5×3=15或3×5=15。
(3)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你猜猜“×”前后的两个数,分别叫什么?(学生试说。)
教师揭示:5和3在乘法算式5 ×3=15或3×5=15中叫乘数,15
是这两个乘数的得数,叫“积”。
3 × 5 = 15
5 × 3 = 15


乘数 乘数
三、反馈完善

1.同学们,把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
你知道它是几个几相加吗?(5个4相加。)
写成乘法算式是5×4=20或4×5=20。
怎样读?(5乘4等于20,或4乘5等于20。)
“5”和“4”叫什么?(乘数。)20叫什么?(积。)
68
2.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1~3题。
(1)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写加法算式。
让学生说说是由几个几相加。
(2)第2题。
看图写算式,每串钥匙有几把?一共有几串?怎样列式?
先写加法算式:4+4+4+4+4 +4+4+4=32,再改写成乘法算式:8×
4或4×8。
小结:直接写算式的方法是先观 察每一份的数是不是同样多,
再看一看每一份是几,然后数一数总共有几个这样相同的份数,最
后写出乘法算式。
(3)第3题。
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让学生独立改写,说说想法,集体交流。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或 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3 × 5 = 15
5 × 3 = 15




乘数 乘数

教后反思

69
课题
单元
练习九(1)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识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乘法对生活的帮助
教学重点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乘法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卡片3×2=6,4×3=12,读一读并找出乘号。
2.找朋友连一连。
4×5 3+3+3+3+3+3
6×3 5+5+5+5
2×7 2+2+2+2+2+2+2
3×3 3+3+3
让学生连,说说理由,特别是3+3+3的答案。
二、师生互动
1.填一填。(完成教材第49页第1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确定图下面两个“( )”里分别填写几,再
根据图意填写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2.画一画。(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认真读题,根据题目意思先画图,再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
算式。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学习好的学生可帮助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改一改。(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读一读。(完成教材第49页第4题。)
逐一出示乘法算式卡片,用齐读、分组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
练习乘法算式的读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第5题。
看图列式计算,先写出几个几,再列出乘法算式与读法。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6题。
70
修改调整

教师分析:第(1)(2)小题是相关联的填空题。根据 填得的结
果以及两题之间的联系认识相同加数与乘法的关系。即求几个相同
加数的和可用乘法算 式。3个8相加,即8+8+8,和是24。一个乘
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3,写成算式是8×3,表示 3个8相加,所
以积是24。
3.完成教材第50页第7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是几个几,再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各部分的
名称。
4.完成教材第50页第8题。
每组画5个★,画3组。
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4×5 3+3+3+3+3+3
6×3 5+5+5+5
2×7 2+2+2+2+2+2+2
3×3 3+3+3


教后反思


71
课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九(2)

练习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熟悉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乘数和乘数在乘法算
教学目标
式中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学习乘法的乐趣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可用乘法算式表示,认识
教学重点
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 的和时,可用乘法算式表示,认识
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要用所 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送卡片。现在我们请两个同学上台比赛,
一个同学写加法算式,一个同学写乘法算式 ,其他同学当评委。
师出题:3个2相加。
(两人旗鼓相当,速度差不多。)
再出题:乘数是4和6。
评委们,你们说谁快,为什么?
提问写加法算式的同学: 你的速度慢,输了,你服气吗,(不服)
现在给你一次机会让你选择写加法或乘法算式,你选择哪个?有 信
心赢吗?
再出题:15个7相加。
2.小结:通过刚才的比赛,你有什么发现?
当算式比较短时,我们列加法和乘法算式都一样,可是一旦我
们遇到相同加数多的时候,乘法算 式简便,乘法算式只写两个数字,
而加法算式,有几个数就要写几个数字,因此,用乘法算式计算比较简便些。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50页第9题。
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10题。
(1)教师在投影仪下出示: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重点评讲3+3+3+ 2,3+2+2+3,8+8+2+5,4+4+4-4不能直接
72
教学准备 卡片
修改调整

写成乘法算式的原因。
3.补充算式,增强认知。
(1)教师出示卡片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3+5=8 3×5=15 4×4=16 2×4=8
每一道算式都让学生说,重点说4×4=16,两个乘数都是4,积
是16和2×4=8的区别。
(2)列式。
一个乘数是4,另一个乘数是3,积是12。算式是 。
两个乘数都是5,积是25。算式: 。
4乘6得24,写作( )×( )=( )。
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8,和是 。算式
是 。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1页第11题。
列竖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2.完成教材第51页第12题。
投影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观察,再连一连。
3.完成教材第51页第13题。
画图表示算式的含义。
4.完成教材第51页第14题。
用加法算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得数。
理解乘法的意义,再列式。
8×5表示5个8相加或8个5相加。
8+8+8+8+8=40或5+5+5+5+5+5+5+5=4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乘数×乘数=积

教后反思


73
课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5的乘法口诀

新授 课时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乘法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并应用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探究并掌握5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个小谜语,
大家一起 来猜一猜吧!(教师出示: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
长短不齐。)
学生:手。 每个同学都有一双手,一边是个指头,一双手是2个5。请前
排的同学举起手,我看看有几个5。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数,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一盒福娃。)谈话:同学们,你知道北京奥运会
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出示一盒福娃,一盒有多少个?(5个。)几个5?(1个5。)
教师指出:1个5可以用乘 法算式表示,写作1×5或5×1。(分
左右两边板书。)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 得5。
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
一五得五。
(2)(课件再出示一盒福娃。)师:现在有几盒?(2盒。)几
个5?(2个5。)
指名学生说说。
教师指出: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 答,教师板书:2×5=10;5×2=10。)这表示什么
意思?2×5=10或5×2=10表示2 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
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启发学生编成口诀:
二五一十。
74
修改调整

(3)学生试编口诀。
(课件分别出示3盒、4盒、5盒福娃。)一共有多少个福娃?
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着编出他们的口诀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
答。)
学生回答:3盒福娃,是3个5,乘法算式是3×5或5×3,口
诀是:三五十五。
4盒福娃,是4个5,乘法算式是4×5或5×4,口诀是:四五
二十。
5盒福娃,是5个5,乘法算式是5×5或5×5,口诀是:五五
二十五。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5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4)小结: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 1×5、2×5、3×5……
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2.识记口诀。
提出问题: 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
局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 才能很快地
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汇报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从小到大。第二个字
都是五。
小结:这样很有顺序性,我们记口诀就容易多了。
汇报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
师:所以这些都是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汇报3:每一句的口诀的得数都增加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多了5。
(引导学生从口诀的意思说。)
+5
+5
+5 +5
75
3.熟记口诀。
师:同学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下面老师给你一分
钟的时间,把这五句口诀记住。
学生自由读背、全班背、指名背、开火车背。
三、反馈完善
1.师生对口令游戏。
2.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第2题图。)先看清图意,用一句话说出图意,再写
乘法算式。
引导:买一盒福娃需要多少钱?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列式的?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3.把口诀填完整。(完成教材“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指名填写。
4.开火车。
看算式,谁能很快地说出得数,并知道使用哪句乘法口诀。
5×3= 1×5= 5×2=
5×4= 5×1= 5×5=
4×5= 2×5= 3×5=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教后反思


76
课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
练习十

课时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熟练运用5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乘法意义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对口诀。
一五( )( ) ( )( )一十 四五( )( )
三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2.开火车。(完成教材第53页第4、5题。)
第4题:开火车背出5的乘法口诀。再抽背。
第5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再抽背。
二、师生互动
1.填口诀。
完成教材第53页第1题。
2.写乘法算式。
我们学过“正”字,这个字一共几笔?(写一个“正”字5笔。)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正
( )×( )=( )
3.看图写算式。
△△△ △△△ △△△ △△△
一共有几个三角形,你是怎么列式的?
4.用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二五一十

77
修改调整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小结:根据一句口诀可以列两道乘法算式,五五二十五只能列
一道算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第2题。
看图列出乘法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53页第3题。
大象运木头。
指导学生先看懂题目。
口头回答:每头大象运2根木头,5头大象运( )根木头。
3.完成教材第53页第6题——小兔拔萝卜。
分析:画面呈现了几只小兔一起拔萝卜的场景 。在已知每只小
兔拔5个萝卜的基础上,计算出3只小兔,4只小兔,5只小兔各拔
多少个萝卜 。
引导:由口诀三五十五,可知3×5=15,可得3只小兔拔了15
个。让学生完成其他两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教后反思



78
课题
单元
2、3、4的乘法口诀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2、3、4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开火车对口令:5的乘法口诀。
一五 三五 五五
二五 四五
指名学生上台出题,其他学生对口令。
引入: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乒乓球拍图。)
这是一副乒乓球拍,每副有几个?(2个。)一副表示几个2?
(1个2。)
用乘法怎样列式?(1×2或2×1。)
你能编出口诀吗?(一二得二。)
两副乒乓球拍有几个?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
吗?
让学生自己试编口诀,教师板书。(2个2相加,2×2,二二得
四。)
再让学生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教学例3。(学习3的乘法口诀)
(出示气球 图。)这里每束气球有几个?(3束。)应该用几个
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让学生自 己列式,试编
口诀。)
1束气球:1×3=3,一三得三。
2束气球:2×3=6或3×2=6,二三的六。
3束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79
修改调整

3×3=9,三三得九。
3.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
提出要求:计算并写出口诀。
学生写得数,并说出口诀。
(2)第2题。
看图,说说是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怎样列式,用的是哪句口诀。
(学生自主列式,说出口诀。)
4.让学生自主学习例4。
(出示豆沙汤圆图。)说说豆沙汤圆是怎样排列的,自己对照图< br>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
+4
+4
+4
完整。
出示4

学生编写口诀,教师板书。提醒:积是十几时把“得”字去掉。
5.小结:1~4乘法口诀。
(1)同学们这么厉害,自己都能编出口诀了,那你知道1×1
等于多少?
引导学生 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
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 是1,也就是1×1=1,
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教师板书1~4的乘法口诀。
(2)观察黑板上1、2、3、4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生1: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几的乘法
口诀就有几句。
生2:都是从1开始的。
生3:最后的一句口诀两个数都一样。
(3)尝试背诵口诀。
先让学生按顺序背,再同桌互相背。
三、反馈完善
1.开火车。
(1)对口令。
(2)快速说出得数和口诀。
2×3= 4×5= 3×3= 1×4=
80
2×2= 1×1= 4×2= 4×3=
4×4= 3×2= 2×1= 2×4=
学生反复练习。
2.完成教材第56页“做一做”第2题。
吃饭时每人需要一双筷子,4个人需要( )根筷子。
学生说出得数并说说理由。
交流反馈:一人需要一双筷子,一双就是2根,4个人表示4
个2,用乘法计算是4×2=8(根), 用的口诀是“二四得八”。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2、3、4的乘法口诀

1×2 =2 一二得二 2×1=2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 3×1=3
2×3=6 二三得六 3×2=6
3×3=9 三三得九

1×4=4 一四得四 4×1=4
2×4=8 二四( ) 4×2=8
3×4=12 三四( ) 4×3=12
4×4=16 四四( )



教后反思

81
课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十一

练习 课时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熟练巩固并掌握1~5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开火车口算,直接口算并说口诀。(完成教材第56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56页第1题。
跟着小动物边画边说口诀。
3.过渡:这节课我们要用我们新学的这些本领去数学乐园里解
决实际问题。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56页第2题。
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出示“二三得六”),指名写出算式:2×3=6,3×2=6。
让学生独立写出四五二十和一二得二的算式。
2.完成教材第56页第4题。
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意。
一排有几个,有几排。
怎样列式,口诀是哪句。
3.完成教材第57页第5题。
帮助小动物过河,请学生为每只小动物选择过河路线。 教师课件出示题图,让学生看清题意。每只小动物的身上都有
数字,寻找相对应的石块,帮助小动物 过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第6题。
出示花朵。把得数写在花瓣上,并说出口诀。
2.完成教材第57页第7题。
让学生先写出得数,再说出每道题的口诀。
3.完成教材第57页第8题。
让学生观察图上提供了什么信息和问题,想想怎样解决这个问
82
修改调整

题。
引导:1个秋千坐2人,2个秋千是几个2?(2个2相加,是
2乘2,得4。)
4.拓展练习。
(1)填写口诀。
①5×( )=15 口诀是( )。
②2×( )=12 口诀是( )。
③3×( )=12 口诀是( )。
④( )×6=24 口诀是( )。
⑤( )×4=16 口诀是( )。
⑥( )×3=9 口诀是( )。
(2)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①△△△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②○○○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3)列式计算。
①5个3连加是多少?
加法:

乘法:
②4乘6,积是多少?

③3和2相乘,积是多少?

④一个因数是2,另一个因数是6,积是多少?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非常好冲刺》
教后反思


83
课题
单元
乘加 乘减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学会乘加、乘减算式题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
句口诀的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智慧游乐园吗?(课件出示游
乐园图。 )在这个游乐园里我们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还有很多问题
我们没有解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这些 问题。
(出示3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每匹小木马上有几个人?(引导学生说出,
有3人。)
一共有多少个人?你能列算式解答吗?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9(个)
乘法算式:3×3=9(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过渡:小木马可好玩了,你瞧,又来了2个小朋友,他们
也坐 上了小木马,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
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
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成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
个。列式:3×3+2=11(个) 。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
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 此,算完后要把这一个人拿走。列式:3
×4-1=11(个)
(3)引导观察算式。
84
修改调整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 有加减的,我
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3×3+2中,在3×3下面划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
么还要加2?
3×4-1中,在3×4下面划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减1?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2.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摆一摆。
(1)每堆摆5根小棒,摆4堆,在第4堆里拿走2根。请学生
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出算式。
反馈交流,指名回答:4×5-2,4×5表示什么?为什么减2?
3×5+3,3×5表示什么?为什么加3?
(2)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小猴子摆的桃子,帮它算算一共有几个桃子?
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反馈交流,指名学生回答:4×3+1=13(个),4×3表示什么?
加1表示什么?
5×3-2=13(个),5×3表示什么?减2表示什么?
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乘加、乘减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计算,比一比上下两组题目,有什么发现?(相等。)
为什么会相等?
引导学 生发现:5×3-5表示3个5拿走1个5,就是2个5,5
乘2也是2个5,所以这一组两题的得数相 同。其他两题可以此类
推。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
观察图中提供的信息和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观察、
列式。)
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问题(1)
85
可以先算每排相同的,有4排,每排5人,还有一排是4人,列式:
4×5+4=24(人)。
也可以先算每列相同的,有4列,每列5人,还有1列是4人,
列式:5×4+4=24(人) 。
3.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5题。
让学生观察,数一数哪个图形中的正方形个数多,说出自己比
较的方法。
教师小结: 左图,先求每排相同的,4×5+3=23(个),或者先
求每列相同的,3×5+8=23(个)。
右图,可以先求每排相同的,2×6+10=22(个),或先求每列相
同的,5×4+2=2 2(个)。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4-1=11(个)



教后反思

86
课题
单元
6的乘法口诀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 6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对口令:2~5的乘法口诀。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1)(出示6个豆荚图。)这是6个豆荚,每个豆 荚里面有6颗逗,
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豆荚个数
豆子颗数
1
6
2
12
3

4

5

6

修改调整
先指导学生看懂表格,再填写。
交流反馈,说说为什么1下面填6,2下面填12……
(2)小组活动,探究口诀。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吗?
学生自主探究,编出口诀。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让学生说说每句口诀的含义。
(3)读记口诀,哪一句口诀记得最牢?哪一句记不住容易忘?你
想怎样记住它?
想一想相邻的口诀相差几?(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6。)
(4)熟读口诀。
87

①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②指名背,两人互相背。③师生对口令。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你能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吗?
出示口诀,学生读一读,再列出两道算式。
教师指出:下次我们计算这些题目时就可以用口诀直接进行计算。
3.算一算。
出示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的杯子图。
一共有多少个杯子?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算出来吗?
有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4 个6相加,用乘法计算,4×
6=24(个)或6×4=24(个),口诀:四六二十四。}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教师出示第一组。
6×3+6=
6×4=
让学生独立计算,说说用哪句口诀?观察两道式题,你有什么发现?(两
道题的得数相同。)
为什么得数相同,第1题中6×3+6,表示什么?3个6相加再加上1个
6总共是几个6?第 2题,6×4表示4个6相加。注意:如果忘记了4
乘6等于几,记得3个6等于18,可以把18再加 上1个6,也是4乘6
的积。
2.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两组题目。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2题。
让学生说得数几口诀,算对的把苹果送给他。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后反思


88
课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十三

练习 课时 第10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能够正确且比较熟练地运用6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且比较熟练地运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3.开火车,口算乘法。
完成教材第61页第6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61页第2题。
指导学生看清题意。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61页第4题。
看图列式,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再列出算式。
3.完成教材第61页第5题。
同学们见过小蜜蜂吗?一只小蜜蜂有6条腿,3只小蜜蜂有几
条腿?6只呢?
4.数学游戏。
数完小蜜蜂后,让我们数数小青蛙。
(1)说说小青蛙长得什么样,它的作用是什么?
(2)组织学生游戏,比比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5.完成教材第62页第7题。
出 示表格,向学生说明把横行上的1~6和竖行上面的1~6各数
都看作乘数,再把相乘的积写在两个乘数 交叉的位置上。
6.完成教材第62页第8题。
在○里填上“+”、“-”或“×”。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2页第10题。
89
修改调整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一套邮票共6枚,4套指的是什么?
(4个6。)
(2)解决问题:4×6=24(枚)。
(3)相互交流。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求5个4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4=20。………………
( )
(2)6+6+6+6+5可以写成6×5+5。………………( )
(3)两个乘数分别是4和6,它们的积是10。………………( )
教师讲解:
(1)√;(2)×,可写成6×4+5;(3)×,积是24。
3.拓展练习。
(1)已知△×△=25 △+□=13 求△+△=( ) □=( )
(2)已知□+○=9 □×○=18 求□=( ) ○=( )
教师讲解:(1)△=5,□=8,△+△=10
(2)□=3(或6),○=6(或3)。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教后反思



90
课题
单元
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1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区别用乘法和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列式计算。
根据加法算式来写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一个加数是3,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课件出示题目。
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②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4和5,它们在这两道题里的意思一样吗?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小题里的4表示有4排,每 一排是5,表示4个5,我
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4个5吗?
学生合作,用图形表示出4个5.
展示交流:



引导:这是几个几相加?(4个5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乘
91
修改调整

法。)
列式:5×4=20(张)或4×5=20(张)
师:第(2)小题也请你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
法。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引导:这一题里的5 表示一排的数量,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
只有两排,一排是5,一排是4,求两排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 算?
(加法。)
列式:5+4=9(张)
(3)我的解答正确吗?
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
学生自行检验,师生共同交流,说说想法。
2.对比小结。
观察这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计算,
第(2)小题用加法计算?
学生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第(1)小题,其
实就 是在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解决。列式时
既可以用4×5=20,也可以用5×4= 20来计算,像这样求4个5相
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手指画画)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如果是
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时用加法计算。所
以第(2)小题用加法计算。
三、反馈完善
他俩一共做了多少个沙袋?做了多少个毽子?
引导学生读题,怎样算沙袋的个数,用什么方法计算?毽子呢?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向全班汇报。
求几个沙袋就是求2个6是多少,可以 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
加法计算。列式:2×6=12(个)或6+6=12(个)。
求几个毽子表示把不同的两部分合起来,只能用加法计算,列
式:5+6=11(个)。
92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5×4=20(张)或4×5=20(张)
5+4=9(张)



教后反思


93
课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十四

练习 课时 第12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复习口算,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与态度: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求积、求和问题的解决思路。
教学难点 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教材第65页的第10题,教师出示卡片,学生说出得数。
2×2 2+2 2-2 3×2
3+2 3-2 6+4 6×4
6-4 6×2 6+2 6-2
2.“夺红旗”。完成教材第64页第3题。
比赛:夺红旗。
出示算式:定时2分钟,看谁先夺到红旗。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64页第1题。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从中找出解决“6个班一共要选多少
张照片”所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解决它。
指出:把6个5加起来,用乘法计算。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2题。
一条坐了4人,另一条坐了6人。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
决这个问题?
指出:把4和6合起来,用加法。
3.完成教材第6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 读题,理解“每个人都要顶6个碗。”这句话是
什么意思,现在她们各顶了4个碗是什么意思?
解决第(1)小题:3人一共要顶多少个碗?{3个6相加,用乘
法计算:3×6=18(个)。}
解决第(2)小题:现在她们各顶了4个碗,一个人还要顶几个
碗?(2个碗。)3人一共还要 顶几个碗?
表示要求几个几?(3个2。)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列式:3×2=6(个)。
94
修改调整

4.完成教材第64页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归纳:鸡有两种,一种3只,另一种6只。鸭
子有3种,每种有6只。
解决第(1)小题,说说用什么方法计算,不同的加数相加用什
么方法计算?列式:3+6=9(只) 。
解决第(2)小题,养了多少只鸭子?鸭子的只数是3个6,用
什么方法计算?
乘法计算:3×6=18(只)
根据这些条件,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5.完成教材第65页第7题。
指名读题,理解“横着看每行是6块,竖着看每列是4块,”表
示有6个4或4个6。
指名列式:6×4=24(块)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第6题。
在○里填“+”“-”“×”。
学生填写,说说理由。
2.完成教材第65页第8题。
汉字“木”的笔画是几画?(让学生书空,回答4画。)
汉字“木”是4画,那么“森”字里面有几个“木”字,那它
是几画?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列式:4×3=12(画)或3×4=12(画)。
词语“森林”一共是几画?
列式:3×4+2×4=20(画)或5×4=20(画)。
小结: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计算;表示两个不同的
数相加,用加法计算。
3.完成教材第64页第4题。
(教师出示丁香花图)这三种丁香花的花瓣分别是3瓣、4瓣
和5瓣。
(1)依次解决3个问题,学生列式,再集体交流。
(2)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
让学生提问,再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第65页第11题。
同学们见过亚洲象吗?亚洲象的前肢有5个脚趾,后肢有4个
95
脚趾,这头亚洲象一共有多少个脚趾?
交流反馈,说说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3×6=18(个)
3×2=6(个)
3+6=9(只)
3×6=18(只)
教后反思



96
课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整理和复习

复习 课时 第13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1~6口诀、熟记口诀。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有关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
教学目标
步发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口诀卡,题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习了
用乘法 口诀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对这部分知识
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
1.整理乘法口诀表。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让学生读口诀。
你能把这些口诀分类一下吗?
你们小组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么整理?
(2)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按学生的分类把乘法口诀摆上去。
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
么要这样排列?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来加深记忆。
竖着:第一列都是求1个几的口诀,按一一 、一二、一三……
的顺序排列,每相邻的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第二列都是求2个几
的口诀,接 二二、二三、二四……的顺序排列,每相邻的两句口诀
的积相差2……
横着: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诀;……
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
斜着:从上往下依次是一一、二二、三三等相同的两个数的乘
法口诀。
(3)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来加深记忆。
2.计算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第1题。
定时3分钟,让学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7
修改调整

(2)完成教材第67页第2题。
乘加、乘减,让学生独立计算,写在教材上,交流时说说计算
顺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第3题。
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说一说图的含义。5个4是多少。
列式:5×4=20(个)
2.完成教材第67页第4题。
仔细读题,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
数学问题?
第(1)小 题。“各买一板,一共多少节电池?”其中的“各买
一板”,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式:4+ 6=10(节)。
第(2)小题。让学生讨论,买4板6节装的,一共是多少节电
池?你是怎 么解决的?列式:4个6,4×6=24(节)。
3.完成教材第67页第5题。
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列式:4×6=24(条)
估算,想一想:7只小猫钓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说说是怎样
想的?
小结:如果是 6只小猫,那么6个6,是36条,再加1只小猫
的6条鱼,一共为42条,超过40了,所以比40条 多。
4.联系身边的事,记录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记录到数学日记中。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非常好冲刺》

板书设计
5×4=20(个)
4+6=10(节)
4个6,4×6=24(节)
教后反思


98
课题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观察物体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正确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
教学目标
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
教学重点
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
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拿出写了文明词语的正方体。
谈话:同 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写着不同
的文明词,请你坐在你的位置上,头不摇动,告诉老 师,你看到了
什么词?
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学生有的说“您好”,有的说:“谢谢”,
有的说“再见”。) < br>2.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向我们介绍得不一样呢?谁说的是正
确的?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一 面观察的吗?(板书:前面 后面
侧面)
教师指出:侧面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左面看到的我们称为左侧
面,右面看到的我们称为右侧面。
3.揭示课题:虽然是看同一个正方体,但因为观察得位置不同,
看到的每个面的文明词也就不 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
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国宝小熊猫。)
老师为每一组同学各准备了一只熊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从前面、左侧面、右侧 面、后面拍摄的熊猫照片。)
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99
教学准备 正方体
修改调整

学生可能回答:
生1:我从正面看,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从右侧面看,从我的角度看,它的脚向前伸,它有粗
壮的腿,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
猫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 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
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提出要 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
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 去。你们现在看
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
引导: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了呢?这是怎么回
事?(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是因为同学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就不
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
3.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谈话:(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一辆汽车, 同学都很好奇,围着
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学生观看汽车图)这四个同学分
别看到 了汽车的哪一面?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
面的区别。

三、反馈完善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1题。)
小动物们用照 相机帮大象拍照,(出示动物拍照图)这四张照片
分别是谁拍的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小结:小猴看到了正面,小鸟看到了上面,袋鼠看到了侧面,
小熊看到了后面。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3题。)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 的物体,如:书、
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同学把自己的数学书
放在一起, 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
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并完 成练习。)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2题。)
课件依次呈现圆罐子的图片(后面——前面——侧面),说说这
100

怎么算盈利问题数学-大学什么专业好就业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楚雄师范学院吧


从大学数学走向现代数学-武汉船舶技术学院


2015南京模拟数学文-澳大利亚留学须知


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投档


数学组昵称-2019年高考真题


赤峰中考数学答案2014-昆明理工大学是几本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2010上海高考数学



本文更新与2020-11-12 09:1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3217.html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