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数学题答案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12 15:05
tags: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宝山 数学-高考补脑保健品排行榜

2020年11月12日发(作者:董玉龙)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 教学重点:
第一节重点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是革命的能
动的反映论,它与唯心
论的先验论和形而上学唯物论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的区别,引
导学生通过对唯心论
与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比较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
基础与本质的原理。第
二节主要解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掌握认识过程的两次
飞跃和认识的本质,
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的意义。第三节重点
讲授真理与价值的关
系。非理性因素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两部分可以根据教学情况
进行调整。
(二)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要注意几重关系的把握。第一是从辩证法的角度阐
述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的关系,说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的认识能力和
认识内容的纵深发展
。第二是在阐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同时着重强调唯物
论与辩证法的结合。
第三是通过对真理的客观性和两重性的原理的讲授引导学
生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意义。加深对科学认识和发展过
程必须用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指导的理解,深化对实践标准的正确理解。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
是辩证唯物论与旧唯
物论的重要区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
观点引进认识论,第
一次正确地阐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科
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
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揭示了人
类认识产生及其本质
和发展规律,创立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马
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人的
认识是从低级向高级
不断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一. 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就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起
点,实践对认识具有重
要意
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观
点。主体通过实践逐
步认
识事物及其属性,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形式与内容、原
因与结果、必然与偶
然等辩证关系,才能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
识。消极被动的直观
反映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只有通过实践,主体才能
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
属性,才能把握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
实践决定了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客观事物首先作为实践的对
象然后才能作为认识
的对象。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必须进入人的实践范围才能被
人们所认识。
从自然科学的起源看:原始社会率先发展的是天文学和力
学。原因在于当时的社
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出来后,游牧部落对四季气候
的变化、水源草地牧
场等情况的了解和把握在生产劳动中的重要性,促进了古代
天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丈量土地和兴修水利等农业的需求促进了古代力学的发
展。从我国文字和数字
的起源看,象形文字起源于生产劳动中对具体物象的观察临
摹;数字则从计算的
绳结木刻发展而来。音乐和舞蹈也是起源于生产劳动中,原
始人在辛苦劳作丰收
之后或在节日,为了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进行的各种
祭神仪式和活动,后
来才发展成为脱离生产劳动的精神生活的音乐和舞蹈。从现
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看
:除了受生产实践的制约,越来越多地源于科学实验的实践
形式。如对遥远的宇
宙天体的观察、对已经绝迹的远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认
识、对非常微小的微粒
子的科学认识等等,都不可能在生产实践中直接接触和变革
它们,只有通过科学
实验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唯一桥梁。通俗地讲就是实践出真知。
我们有许多知识和生
活技巧和劳动技能都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学会:游泳、骑自行
车、溜冰……鲁迅先
生曾经说过,小孩子学走路时,再愚蠢的妇人也不会把孩子
绑在床上,让他自己
研究得能够飞跑了再下地,因为小孩子学走路就是在跌跌撞
撞中学会的。我国古
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曾经提出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格一物而知一物之理
”,为了论证他的观点,他到一片竹林旁打坐几天几夜,结
果一无所获。他不是
从中得出唯物论的结论,而是从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
主义,提出“万事万
物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为什
么得不出唯物论的结
论呢?因为他在竹林旁边的打坐不是去观察竹林的生长规
律和在实践中了解竹子
的各种特性,而是闭目“内省”的苦思冥想,当然不可能有
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没有否认间
接经验即书本知识的
重要性。由主体自己亲身经历的实践中产生的直接经验与作
为书本知识的间接经
验的关系是辩证关系。我们的认识是由我们自己的亲身实践
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
习书本知识的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的。把握直接经验与间接
经验的辩证关系具有
重要意义。
首先,现实中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每代人都以前
人认识的终点作为自
己认识的起点,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代代相传、代代发展的,
正是有了这种继承
,才有人类认识的发展和进步。每代人的认识都为人类的整
体认识增加了新的内
容。如果人类的认识都必须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来,人类就
只能永远停留在钻木
取火、饮血茹毛的原始时代。间接经验是前人或古人实践经
验和认识的结晶,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尔基认为“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其次,在我为间接经
验,在他人为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直接经验的总结
和概括。从人类认识
的根本内容与根本源泉看,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
“流”,学习书本知
识并不违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观点。再次,有直接经验能
够帮助主体更好地理
解间接经验。书本知识毕竟是别人从实践中概括而来的,不
是我们自己亲身经历
的获得的经验,学习抽象的书本知识,仍然必须注重强调实
践,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书本知识的同时,必须通过各
种实践手段(实验课
、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等),把抽象的理论化的概念和原
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化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体系。哲学家黑格尔
说过,同样一个格言
,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因为老年人与年轻人的
亲身经历不同,理解
当然有差别。所谓经历,实际上就是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
验。古人认为“少年
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少年对人生的生离死
别的直接经验少,为
了写诗只好无病呻吟,写的无非是风花雪月。“而今识遍愁
滋味,却道天凉好个
秋”;则是老年人的境界,老年人尝遍了人生的甜酸苦辣,
积累了太多的直接经
验,对人世的生离死别能够用达观的、睿智的方式去坦然面
对了,也就不会再发
出多愁善感的慨叹了。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是由不同的
年龄、不同的经历的
直接经验造成的。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看,我
们既要注重学习书本
知识,也要重视实践,正如我国宋代诗人陆游所说,“纸上
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从认识的产生发展的根本源泉看,社会实践提出了需要和要
求,才能推动认识的
发展。社会实践的需要不断给认识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
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
,解决新的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社
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
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
恩选集》第四卷第
505页)。社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会以此作为研
究对象,从而促进认
识和科学的发展。主体的认识和科学因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
生,又伴随着社会实
践的发展而发展。从我国大学的各专业设置和发展的情况我
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
一点。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和新兴学科的出现,都
是在社会需要的前提
下产生的。社会实践提出要求,促进了各门学科的产生和发
展。在社会实践的推
动下,新学科的产生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科
学发展为日益复杂的
、庞大的、多层次的和多序列的知识体系,新兴学科如雨后
春笋般涌现,新知识
急剧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迅速上升,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
实践的需要推动的。
20世纪以来,由于航空事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空气动力学
的迅速发展;由于利
用原子能的需要,促进了原子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放射
化学、放射生物学的
巨大发展;由于农业与医学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现代生物学
进入分子水平的研究
和遗传工程的发展等等。在科学认识发展中,当然我们不能
排除科学家的“好奇
心”和“科学兴趣”的作用,但这些都属于主观的心理因素,
与社会实践需要的
客观必然性的推动作用比较,是第二位的原因。社会实践的
需要推动了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要求科学工作者不断地去探
索研究新的领域、新
的课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
展。
社会实践为人们的认识的产生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
术手段。望远镜、显微
镜、电子计算机、高能加速器等工具仪器和设备,都是人们
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
来的,又成为后认识过程的工具和手段。人类的生理器官是
有局限性的,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能力都有些动物比人类敏锐,但人
类在实践中创造了射
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雷达、声纳、遥感装置、高能加速
器等等,比动物的感
觉能力优越得多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帮助人类深入探索
自然界的奥秘,促进
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人类认识的视野。人类的思
维能力的提高也离不
开社会实践,人的智力水平伴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
展,不管是观察、记
忆、想象、判断、推理的能力,还是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灵活性、逻辑性、
敏捷性,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的实践改变了客观
现实,客观现实的改
变又反作用于人脑,促进了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实践越深入、越广
泛、越发展,人的认识能力和智力水平也伴随社会实践而不
断发展。
2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真理,或者说包含了多少真理性,这在主观领
域里是无法得到证明
的。只有实践才具有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能力。在科学发展
史上,有伽里略用两
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自
由落体速度与它的质
量成正比”的定律的记载。伽里略并不是一开始就采用实践
的方法去否定亚里士
多德的定义的。他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首先陷入了自相矛盾
的两难问题。从逻辑
上看,首先假设有两个铁球,A球为100磅的实心球,B球
为1磅的空心球,当两个
铁球同时做自由落体的运动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两
球的运动速度相差100
倍。但如果把两个铁球拴在一块,悖论就出现了:A球+B
球=101磅,比A球重,自
由落体的运动速度应该比A球快;但是力学常识表明A球
+B球运动速度的计算是(A
速+B速)2,运动速度比A球慢。到底哪个公式才是真正
反映物质运动速度的真理
性的认识呢?逻辑上无法证明,最后伽里略才想到用实验去
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这就是著名的意大利斜塔上的实验。实践的结果证明,100
磅的实心球和1磅的
空心球几乎是同时着地,实践的结果就这么权威性地打破了
亚里士多德流传了一
千多年的物理学的定律,表明了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可见,
实践使对认识的检验
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在自然科学中,实践检验的权威性十
分明显,自然科学家
都非常重视实验。所有的大学、科研机构所拥有的实验室、
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
等等是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客观标准。
社会科学的认识是否
真理付诸于实践检验具有滞后性,无法像自然科学似的当场
作出检验,比如我国
的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是真理性的认
识。只有在这个历史
阶段完结之后,看其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和促进的情况,才
能总结经验和正确评
价。但无论如何,历史终归历史才能评说,所谓历史评说,
实际上就是社会实践
的检验。评价我国改革开放的情况也是如此,主要看是否推
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是否提高
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无论何种认识,正确与否都必须付诸于社会实践的检验。
3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正是为了改造世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就是对客观事物
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把握它是为了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理论
的指导作用,从而达
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终点
和归宿。理论的价值
就在于它能够指导我们去改造世界。我们今天在大学里学习
各门科学理论,掌握
各种技能,就是为了将来我们走向社会之后学有所用,学有
所为。如果理论不能
用于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再好的理论也是没
有价值的。因此,德
国诗人歌德说过: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是灰色的。为什么
说理论是灰色的呢?
因为理论只有在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时才有价值,如果理
论只是束之高阁,不
能用于指导实践,就是灰色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了。自然科
学为生产实践服务,
社会科学为社会实践服务。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真正含义和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
重要意义,就不能真正理解和科学揭示人类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就在于人的认识的产
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现代心理学的研
究和发展,为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提供了许多具体
科学的佐证。皮亚杰的
《发生认识论》就是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皮亚杰反对把人
的认识看作是先天固
有的、天赋的,他根据大量的实验和分析得出结论:人的认
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动
力、基础都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活动。人们认识事
物的过程就是通过主
体的活动,把外界的刺激同化到主体原有的认识结构之后,
或者是顺应外界刺激
调节主体原有的认识结构的过程,并通过对儿童的认识产生
和发展的情况进行了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
论的缺陷在于他提出
的活动只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不是社会历史的实践创造。
因此,我们吸收皮亚
杰的发生认识论的价值成果时也必须进行分析鉴别。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认识规定了实践的目的。
客观事物是无限多的,确立何种事物作为实践的目标,从根
本上说,是由实践需
要决定的。但实践提出的需要,又必须从理论上揭示、概括
和阐述,充分显示其
价值,才能成为现实的实践目标。比如我国在发展农业和改
造传统农业方面,必
须加大高科技的投入,这是由我国的人口众多和农业生产力
落后的社会实践的需
要决定的。但是发展“三高”农业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
能够获得多少经济
效益,农民能够获取多少物质利益等的理论揭示、概括、阐
述和宣传直接影响到
农民愿意不愿意进行农业的改造和投入,如果对这个问题认
识不清,采用行政命
令式推行农业产业结构和高科技含量的改造,农民对农业的
改造认识不足就会导
致热情不高,信心不足,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
造,在社会实践的具
体改造中就一定是步履艰难的。
人的社会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这是人的实
践与动物的活动的本
质区别。农民种田、工人做工、学生读书都是有目的的过程,
农民种田要达到丰
收的目的,取决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有季节气候、植物生
长规律、土壤和化肥
的使用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如果盲目蛮干,或者离开自然规
律去搞什么“人有多
大胆,地有多高产”,就不可能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工人
做工要了解物质的性
能特点及加工的技能手段,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学生读书
如果不能掌握学习方
法,死记硬背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人的实践活动带有自觉
的能动性,就在于通
过人脑的思维,有计划、有步骤、按预定的目标进行,才能
达到实践的目的。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了,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运
动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也失败了。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能够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
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本
质和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并且选
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中国革命才能
获得成功。正如斯大
林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也就是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做
指导,革命的运动就不能获得成功。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认
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会
对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产生制约作用,直接影响到实践的目
的。实践的目的性赋
予人类活动自觉的品格,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
越高,人类的实践活
动越带有经过思考的计划性和按预定目标进行的特征。
(2)认识影响了实践的范围和过程。
实践的目标确定了,还要有相应的正确的手段方法和道
路,实践不是盲目的
过程,而是以认识为指导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人们在
实践中不是被动地适
应环境,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造世界的过程。实践目
标确定之后,采用何
种手段、方法和道路,实践本身无法回答,有赖于主体对以
往的实践提供的材料
进行分析、判断、筛选,决定取舍。主体要受到条件的制约: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程度的制约,决定了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探索规律;
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也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如果人的认识没有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没有注重实事
求是,而是以偏概全
,就会影响到实践的范围和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成
果,必须纳入实践的
过程,采用类似反馈调节的办法和借助物质手段的操作,克
服实践活动中的困难
和障碍。因此,实践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它的范围和过程受
制于人们对客观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和程度如何。
(3)认识影响了实践的结果。
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发起者,实践主体的实践能力和认识
能力都要影响到实践
的效果和成败。在实践过程中,主体的创造性、能动性、计
划性都影响到实践的
成败。实践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过程。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
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能够排除
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使革命力量从弱到强、从小到大,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
的最后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中
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
认识产生了偏差,尤其是阶级斗争人为地扩大化和左倾思潮
的泛滥,导致了重大
的失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
践的关系也表现得错
综复杂,当我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时,
社会主义建设就能够
顺利进行;当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时,社
会实践无法达到预期
的效果。因此,认识影响了实践的结果。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中产生了认识,
实践又要受认识的制
约。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相互作用,共同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与唯心论
、旧唯物论和不可知论的重要区别。“对这些以及其他一些
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
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马恩选集》第四卷
第221页)。
二 认识的本质
从意识的起源我们知道,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也是社会的产物。这是
由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人脑的机能决定的。毛泽东把人脑当
作是意识产生的加工
厂,只有加工厂是无法生产产品的,还要有原材料也就是客
观对象经过人脑的加
工才能产生意识。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
主观的。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
题的不同回答,首先划
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有英国
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
。在休谟的看来,人的认识来源于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
否存在客观事物和感
觉是否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不可知的。他举了一个例子,
一张桌子放在我们
面前,我们离它的距离远近左右在视觉上都会产生差异,因
而是不可知的。康德
则割裂了自在之物(客观世界)的现象与本质,认为人只能
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
,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他看到了人的认识中存在错觉,
但把一切感觉等同
于错觉,感觉就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堵墙,阻碍了人
的正确认识。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
题的不同回答,其次划
清了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可知论的界限。唯物论认识论的
核心是反映论,它们
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都是可知论,都把人的认识的产生看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对人的认识是怎样生产的问
题上,也存在分歧。
那么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呢?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类认识
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
起源是同步的。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
发展而发展。社会劳
动在人的认识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社会劳动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人类认识活动发生的
必要性和可能性。人
类的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要求以活动对象的本质
和规律的知识为基础
,这就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性。在社会劳动中,人类
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
具,使主客体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关于客体的知识。其次,社
会劳动的发展促进了
人类认识器官的进化。从猿到人的进化首先是手和脚的分
工,使原始人能够制造
和使用劳动工具,同时劳动促进了猿脑的变化,脑重量和脑
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
,成为能够思维的人脑。其三,社会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
具,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旧哲学对认识的本质的理解存在三
种观点:唯心主义的
先验论、不可知论的怀疑论、旧唯物论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
上,存在唯物论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根本对立。唯物论
从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出发,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心论从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
二性出发,否认认识是物质的反映。列宁把两条根本对立的
认识论路线概括为:
唯物论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论的认识论
路线是“从思想和感
觉到物”的根本对立。英国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提出“物
是感觉的复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他把认识看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创
造。德国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则认为,“绝对观念”派生
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是“绝对观念”在人脑中的自我认识。唯心论在
哲学基本问题上颠倒
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表现在认识论上就形成了唯心主义的
先验论。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还存在辩证唯物认识论的革命的
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
物认识论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的区别。唯物论认识论的根本原
则和核心都是反映论
,但旧唯物论认识论的反映论主张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旧唯物论认识论的反映论最大的特点是把人的认识看
作是消极被动的单一的
过程,比如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说”,
把人的认识过程看作
是照镜子一般,镜子只能消极被动直观地表现客观事物的表
面特征,人脑生产认
识,就像照镜子一样只能是对自然物的外部特征的模仿。因
此,旧唯物论认识论
有两大缺陷:第一个缺陷是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
用,离开社会实践和历
史发展来理解人的活动,看不到人的社会性,看不到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作用。德
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提到了实践,但他认为实践
就是人们日常的活动
,就像吃饭穿衣一样。认识的动力不是实践推动的,而是人
的“求知欲”推动的
。检验认识是否真理,费尔巴哈提出两个标准:第一个是
“类”,即我一个人看
见的不一定是真的,但如果我们大家共同看见的就是真的。
把“类”当作检验认
识是否真理的标准的错误就在于不了解人的认识不是对感
性的客观存在的事物的
表面特征的直观反映那么简单;因为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
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
反映,不是视觉上的“看见”,而是而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
探讨本质,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由于人们探讨真理是个艰难和复
杂的过程,发现真理
的过程的曲折性使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费尔巴哈
把“大家共同看见”
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错误的。他认为检验认识是否真理
的第二个标准是“爱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爱,把爱也当作真理的标
准就更加荒谬了。旧
唯物论认识论的第二个缺陷是没有辩证的观点,旧唯物论认
识论不了解人的认识
的发展是辩证的过程,不懂得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
深、由低级向高级的
无限的发展过程,把人的认识看作像照镜子那么简单,既无
法科学地解决认识论
的问题,也不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论认识论的
缺陷,科学地解决了认
识的起源、本质、作用和规律等一系列的问题。辩证唯物论
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
进到认识论,强调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
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
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辩证关系,人对客观
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客
观物质性实践活动获得的。辩证唯物论其次把辩证的观点引
进到认识论,揭示了
人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
首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从实质上来说,
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
现客体的面貌、特性
、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的精神活动,但这种精神活动不
是凭空进行的,必须
以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与现象为对象,由客观对象限定认识
的一定指向和内容。
没有客观对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主体的认识。虽然人的
认识与客观对象的内
容往往难于完全吻合,但终归要以客观事物和现象为原型,
具有一定的相同、相
似之处。现代信息科学证明,客观事物和现象以信息的形式
进入主体成为认识的
内容,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进行加工处理客
体信息的过程,认识
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信息进行筛选、接受、贮存、加工、改造
的结果。认识是主体
对客体的反映,是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其次,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
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
用的过程和结果,主体不仅要对客体进行直观的描写,而且
要对客体作出抽象的
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要“复制”当前的对象,还要对客体追
溯过去、推测未来,
创造出想象或理想的境界来。因此,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既
是一种反映,更是一
种创造;它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只
有这样理解认识的本
质,才能与旧唯物论认识论划清界限。
其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
果不通过实践,人对
客体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现象的外部特征上,不能深入事物
的内部探索本质和规
律。只有在实践中,客体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才能逐步显示
出来为人们所认识,
人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方面吸收了旧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合理
因素,另方面又克服了
旧唯物论的缺陷,把彻底的唯物论的原则与辩证法科学地结
合起来,为人们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
2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论的重要
观点。认识相对物质
而言,就是意识,相对实践而言,则是认识。意识与认识实
际上是同一个东西,
对应物不同,提法不同。意识的起源表明,意识是自然界长
期发展的产物,也是
社会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劳动和语言促进了人脑
这一思维器官的发展
,才有了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辩证唯物论关于意识的起源
的学说,既从科学的
角度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神学的关于意识的起源是超自然的
神的启示等的无稽之说
,又与旧唯物论把人的意识的产生看作是消极被动的过程划
清了界限。所以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的主体
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
的人,包括个人、集体
和社会。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从整体看,主体地位的确
立是在人类从动物界
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之后:古代表现为文字的
产生、劳动工具的制
造等等,在现代表现为对科学文化掌握的程度。从个体看,
0~20岁为学习主体,
以学习知识掌握经验训练技能为主,20岁以后为成熟主体,
进入社会并形成了自
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识主体的基本属性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从
自然属性看,人是自
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生命体。社会
属性是人类有别于动
物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包括生产关系、血缘关系、社
团关系、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思维属性指人是有意识的,能够
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
内部本质探讨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各方面都
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认识主体的基本特点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由
自己的自主性决定的。在主客体的关系中,主体采取什么行
动,按什么方式行动
,都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和一定的决断权,不是消极被动地适
应环境接受客体的影
响,而是主动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客体。创造性是主体的最本
质特征。主体对客体
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追求,主体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深
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
和规律,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创造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
来没有的的东西(如
房屋、道路和城市等等)。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不
断发展变化的,科学
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大强化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的客体
认识的客体就是认识的对象,是进入主体的实践范围与
主体发生联系的那一
部分事物,是世界上一部分对象化的事物。虽然世界上一切
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可
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人的
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
限制,人们能够认识和改造的只能是一部分进入了主体实践
范围的事物。时代给
我们提供了什么条件,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达到什么程度。
当显微镜没有发明之
前,人们对病毒和细胞的认识就受到限制,天文望远镜发明
之前,人们对太阳系
的恒星和运动轨迹的认识就受到限制。由于现在人们的实践
范围还停留在太阳系
,对银河系、总星系和超总星系之外的宇宙天体的运动的认
识就受到限制,对太
阳系之外是否存在外星人和飞碟就仍然是科幻,是猜测。
认识客体的基本类型有:自然客体(日月山川、江河湖泊、
花草树木、晴阴雨雪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就业率高的专业排名


数学发源地-中央财经大学自主招生


优选好卷数学六下答案-湖南省招生信息网


金融数学专业的书-夏朝建立时间


2017初三泉州数学质检-数学解题


高等数学同济清华-文综各科多少分


一年级数学重难点-武汉工业大学工商学院


2016新课标数学文科答案解析-查分网



本文更新与2020-11-12 15: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3464.html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