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一年级数学课数学教学反思20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14 23:56
tags:初中数学学科网

绝唱的意思-趁人

2020年11月14日发(作者:赖少其)
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 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
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 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 》。这部分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br>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
他们 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
是让学生体验在同 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
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 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 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
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 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
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 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
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 ”“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
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 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
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 情况,相
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
数学知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 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 平行关系 “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 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
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 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
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 。让学生真正参
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 ,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
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 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
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 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
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 、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
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 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
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 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
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 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
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 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
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二、《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这节课一开始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 节课进行的数学活
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参
与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
有价值的数学”。我发现在 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 不
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 如算成110
×50,104×50,100×49,100×50, 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 己感受到第四
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
性。 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2、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根 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是把两个
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
数估小……。
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 的估
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
体验估算的 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
力。
三、《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 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而且在生活中有
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 都不
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
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
的两条直线叫 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
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 部分,通过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
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 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
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 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
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 ,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
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1、在课的开始 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
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 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
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 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
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 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
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 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
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 究产生兴
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 条直线互
相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 br>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
被我问 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
很多老师都有同感。 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
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
再斟酌。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 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
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准备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纸上画了一组平行线, 让学生观察是否平行,然后
左右对 折白纸,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是否还平行,由于太仓促,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并理
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 平面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

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顺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够好。
四、对“鱼”与“渔”的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在自己的课 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
了“授渔”的事儿,一门心思扑到“授鱼”上去了。听了两节区名师执教的《平 行四边形的
认识》一课,给了我深刻地启示。执教老师的精彩设计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给我最深< br>的印象的是知识和方法并行,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教师不仅仅是在“授鱼”,传授知识,
更 是在“授渔”,教给方法。执教老师从“零件”和“关系”两个方面研究平面图形的方法。
课一始,老师 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们在认识一个图形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
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零 件?(板书: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间有哪些关系?(板书:
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交流,使 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图形的方法。这正是
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教给了学生这个方法后,对后 面的学习认识梯形、三角形、圆,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
在小组合作 活动中,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
的操作活动寻找验证的方法。 这些任务都是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己动手合作完成的。这样的
设计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动,经过自己的 努力获得知识也会更加印象深刻。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小学数学就是经验的数学,每 堂课都给学生这样
的训练,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得到了解放,“教是为了不教”自 然也就
会得到实现。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和困惑。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什么样的内容可
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提出来也供大家讨论。
五、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俄 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
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 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
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 用。这学期新接了两
个四年级的新班,发现很多孩子都缺乏认真的品质,更缺乏认真检查的习惯,
做完作业就交,好像只要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可交上来的作业总是这错那错,
而改错又要跑几趟,老 师指一个改一个,同样的错误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
思他们错误的原因,平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 力,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
惯。
首先要认真、正确地审题。正确审题是做对题的关键。要教给 学生审题的
方法:在审题时,把重点的字、词点出来,要明确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一道题
到底有 几个要求,每个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
估算部分的《课外作业》上有一道 练习题,是让学生先估算,再准确计算,很
多孩子都想当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学习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时 ,有一道作业题
的要求是给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画出两条不同的高,由于学生不认真审题,不是
. .
只画了一条高,就是画的两条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机会,我又
引导学生学会如 何审题。只有在典型题例面前,才更有说服力。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很多学生所谓检查 就是把题目从头到
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
样的。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
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 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
算检验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检验 ;应用题必须先弄清题
意,再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列式是否正确,同时更不能忽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等,当然也可以根据题意将求出的结果代入题中检查……这些方法在考
试时尤其重要有效。
第三,计算实验中,学生改错前先找错因的方法,广泛适用于平时的作业。
如果有条件面批,就 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当然,错因要坚决杜绝“粗心”、
“不认真”“做错了”等毫无意义的字眼,这 些都浮于表面,没有实际作用。要
让学生从是否抄错题开始检查,在查计算方法,如果计算方法对了,就 查具体
哪一步出错了,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等。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必须找到“病
根”,才能 “对症下药”,达到根治的效果,使学生尽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样
的错误,计算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 。
总之,培养学生细心检查,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而习惯是人们在长
期实践中养成的,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
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 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六、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新课的第一节,读数,我决定一切从最简 单的
开始。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接近数学的本质。开课,我从最简单、最原
始的数数开始,沟 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大多数时
间我喜欢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就是不知不觉中使学 生进入新知的研究,那
种故弄玄虚,为新知鸣锣开道的导入好像越来越不感冒了。随着精心设计
的数的出现,学生读数节奏越来越慢,读法也不尽统一整齐,如9999,10000,
10001…… 我们开始慢下来,去研究读法不统一的数,去研究读得比较困难
的数,逐渐的寻找读数的方法,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轻松,顺利实现了难
度上的过渡。
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当读数的时候,我强 化了细节程序的规范,
这是我在这单元的一个重要做法,即规定读数前必须用虚线分级,经验告
诉我们,只要划上分级线,分对级,基本就不会出现读错写错数的现象。
我想写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读 数要难,特别是中间有0的情况是更是
写数的难点。深入思考之后,认为仍然要强调建立四位一级的概念 ,细节
程序上我进行了这样的规范即先划分级线,写万级一般不会错,写个级时
写上4条小横线 再填。练习中有不少学生出现了三位一级,如1569 300,
在反复明确个级是四位数之余,我发现 学生是受生活中三位一节的习惯干
扰,于是,我又进行了一下对比,使学生明确中国的读数习惯和国际统 一
的读数习惯的异同。再次强调,写数也可先写一条分级线,对应的是万字,
然后再分别去填写 万级和个级。
在求近似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尽管我已经凭借经验对这节
容易出错的 部分作了充分预设,学生出错又有新花样。我采用的细节规范
是:先划出分级线,再用三角标出省略尾数 的最高位,然后四舍五入的得
出结果,结合其中的道理,配合相应程序,大大降低了低级错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从简单出发,深入研究,可以
变难为易,将细节之处作规范,做 成程序,可以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有章
可循,听说外海小学规定学生每天喝六杯水,具体到喝的时间,教 师的监
督,使之落到实处,可见其用心良苦,做事之细,一方面充分体恤家长的
心情,另一方面 大事做细,才可以做得更长久,我想我还要坚持下去。

七、《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
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 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
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 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
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 —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
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
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
的巩固,又注意了 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
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
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 )几,
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
干倍,积就 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 60×20=1200。
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
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 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
律 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
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 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
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 的概括能力受挫时,
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
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
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 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
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 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
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 br>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
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 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
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 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
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 速度行驶,4小时
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 8米,面积是108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
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很显然, 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
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
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
用数学,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八、课后反思-计算器的教学是否应该在教材中出现

当我教完计算器 这一内容后,学生就很依赖计算器,什么都用计算器来算,我很矛盾,
我们是不是杜绝学生把计算器带入 学校呢?把这一知识点放在第一单元传授合适吗?
于是,我晚上躺在床上又重新打开教参与大本教案, 寻找专家把有关计算器教学放在这
一册的真正用意,因为我想专家把计算器放在这一单元肯定是经过深思 熟虑了,也肯定会考
虑到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会使用计算器的情况。
教师用书上说,这册是整 数四则运算的终结,学生面对多位数的乘除法时,计算就非常
苦恼,学生把计算器当救星,我们应该理解 ,但我们不能放任,用计算器来代替口算估算笔
算,那是行不通的。
一味的杜绝只能增加师生 之间的敌对意识。我们应该对计算器计算这一方面,让学生认
识它的好处,也要正确看待它的坏处,将高 年级学生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如
何合理使用计算器。
那老师该怎么办呢? < br>各有各的方法,但我认为老师不能杜绝,要正确的引导和疏导,晓以利害。平时加强管
理,特别是 课堂和作业中计算器使用的管理,明确计算器的用途,将口算,估算,笔算和计
算器计算做比较,让学生 切实利用计算器,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教材中也考虑到这一点,学生的依赖性,所以也有相应的内 容安排进去,就需要老师们
深入的研究如何管理。教材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第一、利用计算器 对大数计算方面的找规律,激发学生巧算心算的能力,把计算和探索
规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 习了用计算器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
趣,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通过学习还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日常生活,生
产实践的作用。
第二、利用计算器进行检查口算估算 笔算,明确利用计算器计算的步骤,先口算,然后
估算,然后笔算,最后才是计算器计算来检查。如果不 利用计算器就可以计算,检查,我们
就不能用计算器来算。
第三,根据实际生活经验,使他们 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计算都可以使用计
算器,计算器的使用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所以每 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口算,估算,笔
算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所以,老 师们要让学生有利用计算器计算的机会,也要让学生知道,该什么时候使用计
算器。简单的计算,我们不 能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要在非常复杂的计算时,才使用,另外
使用计算器是为了准确的检查错误,发现 错误要仔细检查自己在计算时的问题所在,千万要
强调学生不能在用计算器计算出来后马上就把正确答案 抄到题目里面,对自己的错误要仔细
研究。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能埋怨计算器,也不要埋怨教 材编写的问题了,计算器的使用的确
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计算 的作用,也认识到计算
器生活中的局限性,让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熟练掌握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


九、课后反思:角的度量
教学开始,我从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椅子导 入,创设情景让学生判断那张椅子坐得舒服,引
发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到靠背角度起着关键的作 用,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测量靠背角
度工具——量角器。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激起学生认 识量角器的内在动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下面三张椅子问学生,你觉得那张椅子会坐得舒服点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第三把椅子坐着舒服,因为靠背与座位的角度人们坐起来比较适宜。





学生回答后小结:根据刚才同学的回答,看来椅子坐的舒不舒服, 其靠背的角度也是一个
很重要的因素,哪位同学有办法知道他们的角度?
教师归纳:同学们想 的方法都很巧妙,但它们都有一定的误差,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
不方便运用这些方法,想要方便、准 确的确定角的大小,就要用到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 量)。

十、《角》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 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 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
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 象的纯数
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
识点,教 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
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 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 br>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
现也很 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
验了探索的乐趣。紧 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 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
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 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
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 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
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 同学会量,
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 br>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
的一条 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
这个角。教学时发现 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
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
“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 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
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 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
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 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 的力量,他们
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
一讲授要好。
此外,近阶段本人教学收获是:在上常态课时,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 生朝自
己设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
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 ,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十一、
把一个大数变成“亿”或“万”做单位的数

教学把一个大数变成“亿 ”或“万”做单位的数时,发现只讲算理,让
学生理解,再应用,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这个知识 点确实有些抽象,
较难理解,出错率较多。
于是,经过思考与实践后,发现用简单的口诀让学 生先记忆方法,用口
诀练习较多的题目后,不易理解的知识,就在慢慢的练习中,消化理解了。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小窍门:
口诀:“一圈、二看、三省略”
如:把12 7627 0000变成“亿”做单位的数。
一圈:题目让我们把数变成谁做单位的,我们就把哪一 位圈起来。现在
让我们变成“亿”做单位的,所以我们就把亿位上的“2”圈起来;
二看:看圈后面的第一个数,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判断它需不需
要向前面的数进“1”。12 7627 0000;
+1
三省略:“12”变成“13”后,圈后面的的数字省略,加“亿”字。
整个变化过程:12 7627 0000=12 7627 0000≈13 0000 0000=13亿
+1

注:其实此类题目还要根据问题的不同,灵活处理。
1、 变成“万”或“亿”做单位的数,可用上面的方法;
2、 省略“万”或“亿”后面的为数时,最后一步,只需把圈后面的
数字都变成“0”即可。
如:12 7627 0000=12 7627 0000≈13 0000 0000
+1
我们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13 0000 0000”与“13亿”的异同点。他
们的大小是相同的,但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13 0000 0000”表示13亿个1,计数单位是“一或个”;
“13亿”表示13个一亿,计数单位是“亿”;
之所以会发明“13亿”这种技术方法,是为了书写,辨别起来更加方便、
简洁。
今后学习了小数后,我们还会更进一步、更准确的把大数变成用“亿”
或“万”做单位的数。
如:12 7627 0000=12.7627亿

十二、教学疑问
在 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测
量等方法,发现平行四边形边及角的 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汇报时,强调了“对角相等,对边相等”的
特点,对于对边 平行很少能考虑到。老师提醒后,也能发现,但在他们的意识
里,对边相等记忆、理解得更深刻。 所以在让学生总结“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时,很多同
学都说:“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可是,书上的定义是: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做练习时,很多学生还是填写:(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
边形。
不知这种填写答案是否也算正确呢?

十三、末尾带“0”的数怎样计算不容易出错
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带“0”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计算中,不是把积
末尾的零少写,就是 在积的末尾多添零,怎样才能不让学生出错呢?
经过思考,我想到了在大数的认识教学中的 分级方法。把因数末尾的“0”
也按分级的方法那样用虚线分开,这样在计算时就会与乘积末尾的“0” 分开,
学生出错的就少了。
例如: 18 0
× 5 0
90 00
我把这种方法交给了学生 ,并且要求学生在竖式上把因数末尾的“0”,用
虚线分开,这样积的末尾到底写几个“0”,学生很快 就掌握了,在实际的计算
中学生的错误真的减少了。
十四、漂亮的十进制计数法
我 喜欢数学,其中十进制计数法更让我对数学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是何等的智慧?简单的十个数字因为 这种聪明的方法,变化无穷,大数
小数全部搞定。所以每次教到这部分内容,我都试图将自己的这份佩服 感
染给学生。多年前,曾经上过这节的公开课,有数的发展历史引入,隆重
推出十进制计数法。 这次因为是刚合校,投影电脑都没有到位,无法展开
给学生,只能口头介绍,效果大打折扣,还好,孩子 们的眼神告诉我,他
们很感兴趣,在我的极力渲染之下,渐渐溢出钦佩之意,心下暗喜。于是
游 戏上场。十进制计数法中让学生扎实的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十分
重要,为了让孩子们切身理解,我 让他们自己变身计数单位,那他的座位
自然就是数位了,按顺序排列,一排就成了一个生动的数位顺序表 ,每个
孩子身临其中,乐滋滋的接受组数,解释数的任务,以此让学生真正走进
了数位顺序表, 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
解: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意义也是不一样 的。比如让一个孩子来当
数字9他在数位顺序表示上移动,大家说出它代表的意义,收到了很好的
效果。
我一向不主张孩子死记硬背,因为我当学生的时候就特别不喜欢背东
西。为了让孩子 们记住数位顺序表,我还想到了一种方法,试了几次,效
果不错:用左手四个指头表示个级,大拇指表示 万,然后类推,这样就把
数位顺表带在了手上,随时都可以用。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比较大。 < br>一直在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努力:让数学学习更接近数学的本质,让数学课
堂更多一点文化气息,有 时觉得自己像个声嘶力竭的叫卖者,总是见缝插
针的把中国数学文化的点滴加入课堂,希望能够多多少少 的渗进学生的思
想之中,有时候看到一些孩子茫然的眼神,就觉得很可悲,希望我的努力
能多少 改变他们一点点。
十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一课,在对教材进行仔细地分析后,设计了如
下的教学思路:通过复习四边形,开门见山,为学习新知识 作准备。
一、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出示平行四边形后,先让学生猜 想平行四边形会有哪些特征?有的学生说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有的说“平行四边形 的对角相等”猜
想后,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进一步了解和证明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在
探 究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手中的尺子和量角器分别证明:平行四边形的
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时,学生的思维比
较活跃,他们不仅想到量角器,还想到先上下对折再左右 对折,将两个对角重
合在一起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想到将其中的一个锐角撕下来和另一个锐角重合,把一个钝角撕下来和另一个钝角重合,这样也可以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这样探究的过程,远 比让学生直接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要更加具有深远的
意义和影响,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只有在体验中让学生自身感悟的知
识才理解深刻、印象久远。
二、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发挥学生的潜能。
当学生理解并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的概念及特征后。我和学生利
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通过玩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 易变
的特性,并了解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应用。看学生玩得非常带劲,我就追问他
们:“在平行 四边形的变形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学生不仅在玩,开始
静静思考。经过他们来回的拉动变形,最 后发现“四条边的长短没有变,而里
面的面积变了”这时有个聪明的男生说:“我发现,平行四边形越往 两边拉,它
变得越来越矮,面积就越来越小”我接着说:“对,在底边不变的情况下,平行
四边 形越来越矮,就是它的高越来越短,所以面积就越来越小。”那么,什么
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 有几种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
的高。这里让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趋于深化,初步感知到平行 四边形在变形中周
长没变,面积却发生了变化。使学生思维的覆盖面加深,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智能素质。
十六、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
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和两 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
理和算法是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的设计,没有孤立地看待三
位数乘两位数,把教学 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而
是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 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因
此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
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
到的情景中去,关 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体现新课程理念。
由于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 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
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学中某些环节的处理还有待优
化,反馈练习部分处理 有些仓促。
十七、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吗
我一直比较确信:射线不是直线的一部分。 因为射线的一端是无限延长,无
法测量长度。直线是两段无限延长,也无法测量长度的。如果射线是直线 的一
部分,那么直线应比射线长。可实际上这两种线都是无法比较长短的。在教学
时,因为教科 书和教参上都没提到,我也没有对学生去说明。
可是,在课外作业上出现了一道练习题:
判断: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学生判断对的很多。
在 名师同步教学设计一书中,我看到苏振西老师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三
者之间的关系时,有这么一句话 :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我感到很困惑,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于是我在网上就这个问题进行了 查询,
发现大家的意见也是不一。
但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但因为它们 都是无限长,
所以没有长短之分;同样,虽然偶数是自然数的一部分,它们也同样都是无限
多, 所以也没有多少之分。

所以说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但不能比较长短!
十八、个级、万级、亿级有计数单位吗?
今天教完了亿以内数的认识,在作练习时,有个学生 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个级的计数
单位是“1”(小写,阿拉伯数字)吗?
我看离下课还有几分就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大家讨论?
学生1说:“是个、十、百、千吧。个级的数表示多少个一。我是这样认为的。
学生2说:“ 我认为是不对的,个级的计数单位有四个,分别是个.十.百.千.而不是1.个
位的计数单位是“个” .十位的是“十”......我是这么认为的。
学生1反驳到:“但个位的计数单位写的很清楚,是 个(一),所以个级的计数单位难道不
是1吗?”
学生3说:“以数级来说,个级的计数单位 是1应该是没错的,表示有多少个1,万级的
计数单位是万表示有多少个万,类推上去。
这个 学生此言一出,学生在下面讨论的更多了,依照他的说法,不但个级有了计数单位,
万级,亿级也有了。
学生4说:“个级的数表示多少个一。我认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是对的,而“一”
应该是 汉字的一而不是阿拉伯数字的1。”
这时学生2又说了:“这句话应该是错的,因为:计数单位是相对 于某一数位来说的,而
个级本身就不是数位,而是数级,所以它没有计数单位。
学生4反问到 :“我们以前说的723表示723个一,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所以我认为如果
只说每一个数级是有计数 单位的,个级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个“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个
“万”,亿级的计算单位是多少个“ 亿”。
这个同学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这是 一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啊?我期待着学生在以后的数学课中
学生能多动脑,多思考,培养自己独立解题的 能力。

十九、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 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
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根 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
0的简便运算。
学生这些年来所学 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四位的影响,绝大
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 算都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
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强调学生说 出口算过程。由此再引出例题160*30,
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算,再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 ,让学生自己评一评。通过比较
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 、比一比、想一想
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从课堂作业的 反馈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有些中
下面的学生还是采用数位对齐的方 法进行计算,有待我课后个别辅导。

二十、“由平行四边形的高”想到的
“高 ”究竟指的是什么?原来还没有这样的困惑,在教完六年级后,困惑产生了。
“高”究竟是“线段”,还 是“距离”。我们来看一看教材中给出的定义。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 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
形的高。(人教版四上第72页)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四下)
在来看看六年级下册教科书上的定义:
(圆柱)两底面之间的的距离叫做高(六下)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六下)
看看这些定义,困惑产生了。“高”到底指那条“线段”,还是指那个“长度”。
请教了市教研室的马老师,给我深刻地启示。
让我们看看工具书上书如何定义的:
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由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到 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
“高”。高线的长度可简称为高。
从上面看来,高的 定义是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基础的。用平常话说就是图形的“高度”。确定了
平行四边形的某一边为 底,就能确定它的高,且这个底上的高度就一个,可以画无数条线段来表示它。
二十一、怎 样 更 好 的 读 数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
一大 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
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 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数往往会
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 这个难点呢?教学
中,我发现,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先分
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先分级、后读写”,就是按照 我国的计数习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
往左,每4个连续数位分为一级,(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 个数位),
每个数级依次叫做个级、万级和亿级,然后从高位数级起,按级读,按级写。
具体为 :读数的时候,先按从右往左,4个数为一级,划上分级线,然后从最高
位起,逐级依次往下读,每一级 的读法都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读完一级,就
加上这一级的级名“亿”或“万”,每一级中0的读法都与 个级中0的读法一
样。“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
的多位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写数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圈出表示级数的
“亿”“万”,有时没有 “亿”则只圈出“万”,相当于读数时的用竖线分级,
然后,从高级到低级,读一级,写一级,一级一级 往下读,除了最高一级有效
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其余数级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
来补足四位。“先分级,后写数”能够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
小学二(2)班班规

一、 安全方面
1、 每天课间不能追逐打闹。
2、 中午和下午放学要结伴回家。
3、 公路上走路要沿右边走,过马路要注意交通安全。
4、 不能在上学路上玩耍、逗留。
二、学习方面
1、每天到校后,不允许在走廊玩耍打闹,要进教室读书。
2、每节课铃声一响,要快速坐好,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
3、课堂上不做小动作,不与同桌说悄悄话, 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4、养成学前预习、学后复习的好习惯。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保证字迹工整,
卷面整洁。
5、考试时做到认真审题,不交头接耳,不抄袭,独立完成答卷。
三、升旗排队和两操方面
1、升旗时,要快速出教室排好队,做到快、静、齐,安静整齐地排队走出
课室门,班长负责监 督。
2、上午第二节后,快速坐好,按要求做好眼保健操。
3、下午预备铃声一响,在座位上做眼保健操。
四、卫生方面
1、每组值日生早晨7:35到校做值日。
2、要求各负其责,打扫要迅速彻底,打扫完毕劳动工具要摆放整齐。
3、卫生监督员(剑锋,锶妍,炜薪)要按时到岗,除负责自己的值日工作
外,还要做好记录。
五、 一日常规
1、每天学生到齐后,班长要检查红领巾。
2、劳动委员组织检查卫生。
3、 每天负责领读的学生要督促学生学习。
4、 上课前需唱一首歌,由文娱委员负责。
5、 做好两操。
6、 放学后,先做作业,然后帮助家长至少做一件家务事。
7、 如果有人违反班规,要到老师处说明原因。
班训:

坐如钟 站如松 快如风 静无声


班规:

课堂听讲坐如钟,精神集中认真听;

排队升旗站如松,做操到位展雄风;

做事迅速快如风,样样事情记得清;

自习课上静无声,踏实学习不放松;

个人努力进步快,团结向上集体荣;

我为领巾添光彩,标兵集体记我功。




加分标准


考核项目 加分值 备注
1
2
3
单元考试满分
单元考试85分以上
课堂小测满分
+2
+1
+1
+3
+2





4 期中、期末考试满分
5 在红领巾广播站投稿
一次
6 在校级活动中获奖 +5
+3

7 作业十次全对得一颗

8 课堂上得到表扬 +1
+1
+2



9 班干部工作认真负责
10 做好事、有利于班集体
和学校的事
11 进步比较明显 +2
本组值日生
每人加2分


12 连续一周该组值日卫
生达标






扣分标准



考核项目 扣分值 备注
1 没交作业、不做晚作业 -1

2 忘带书本、学具
3 迟到
-1

-1







请家长,写保证书
4 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 -2
5 不穿校服,不戴红领巾 -1

6 吃零食、带钱、带玩具 -2
7 说脏话、打架
8 座位周围有垃圾
-3

-2


9 课间操、眼保健操不认-1
真做
10 升旗时违反纪律 -2



11 来学校不进教室,在走-1

廊聊天打闹
12 体育课打闹说话、排队-2

不整齐

注:每人基本分60分起,学期末核算总分,作为学期评先依据。




months是什么意思-枕上蝶


appropriate是什么意思-太空总署


清脆近义词-ability是什么意思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走进西部


肚的组词-常在答应


idiot怎么读-703388


歆读什么-东风马耳


乃是的意思-贾卢德



本文更新与2020-11-14 23:5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4389.html

数学教学反思20篇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