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手抄报图片数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15 05:05
tags:六年级数学视频

点到为止的意思-桥头堡是什么意思

2020年11月15日发(作者:桑之维)


数学 备课人:李政业

QQ:1571345973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
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
积也随 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
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 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 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
练习一T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3 × 3 × 2 × 2
( ) 1 3 5 ( )
2、做一做 书P3:T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5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二课时
课题:小数乘小数
教学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 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
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
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 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
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





10





倍 1 2
× 0. 8 0.9 6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 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
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 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
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
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二课时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
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
点小 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 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
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4. 2 × 0 . 1 8× 2 8
1 1 6 5 0 0 0 1 63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 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
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三课时
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教学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
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
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
鸟。)
















= 1.2× =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三课时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 时,比非洲狗的速度
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 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 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
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 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的
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
被乘数大。我们可以 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
习:练习一 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 页8题,P9 页11、14题
六、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四课时
课题:积的近似值
教学 0.21×0.8=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0.89×1=0.11×0.6=80×0.05=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
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 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
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 近似值。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 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
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 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 倍,狗约
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四课时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2.04×2.8≈5.71(保留两位
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五课时
课题: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结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
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
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
出一份力。
二、尝试: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
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110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五课时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P.13页5题
P.14页6、8题
六、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六课时
课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 25×32 4×48+6×48 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 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
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0.25×4.78×4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六课时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 1.25×0.7×0.8 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
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 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





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 说说打
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
立计算并 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一)
教学 )
23×5=( )
115÷23=( )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
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 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
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 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
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 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
千米
(2) 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
的?
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 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
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 对齐了,
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第一课时 教师:同学们
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小结(略)
六、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二课时
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二)
教学 (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
成。
二、新课
1、教学例2.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 我们在竖式中应该怎样
写商?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 ”
用0来占位。)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教学例3。师先让学 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
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 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
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二课时
4、教师 :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
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 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
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
教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做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三课时
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2、 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
过程:
复习旧知:
1.把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去掉,原数扩大了多少倍?
13.8 4.67 0.725
2、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怎样变化?
4、 把5.34扩大1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要扩大1000倍呢?
5、 学生填写括号里的数:
被除数 15 150 ( )
除数 5 50 500
商 ( ) ( ) 3
学生小结运用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性质)
一、 引入新课:
学生做43.5÷5=8.7
然后改题:4.35÷0.5猜一猜得数是多少?为什么?
二、新授:
1、 出示例5
(1)教师: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
(2) 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3)问 :怎样转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的意见写在纸上,让一个组的
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边 展示边讲解,讲解后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对我
们讨论的结果有什么意见?”台下的学生给台上的学生提建 议,从而引发全班讨
论.多让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意见。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0 .85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7.65也要扩大100倍,这
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 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2、出示例6:12.6÷0.28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三课时
这道题又该怎样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请同学们运用上一题 讨论的方法
进行改写,改写时注意比较一下,这道题和上一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
同?
学生边讨论边改写,改写完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改写后的算
式.并比较出两道题 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同点表现
在前一道题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 而这道题除数有三位小数,而被除
数只有两位小数.
教师: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 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
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 ,在小数末尾添0。 小
结: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教师适当小结。
三、 巩固练习:
1、 书上第22页“做一做”
2、练习:判断并改错:
1.44÷1.8=8 11.7÷2.6=4.5 4.48÷3.2=1.4
3、练习:书上24页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课时
课题:商的近似数
教学4.18 5.25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 8.785 2.864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 时,
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除的时候 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
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 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 “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
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 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
五入”.)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
对.做完后,让学生说 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
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 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
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书上的作业。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课时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五课时
课题:练习课
教学整小数的除法。
2、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观察P25 ,第8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它各栏里的数 吗?并说说依
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校正。
小结: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就可以 把小数除法转化整数除法计算,一般只需把
除数转化为整数。师出示题。
根据324÷24=13.5 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3.24÷24= 3.24÷0.24= 3.24÷2.4= 0.324÷2.4=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师:同学们能计算小数除法了,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第6题能解
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P25,第6题
二、重点练习,P25,第7题:你能提什么问题?会解决吗?
1、学生提问,教师板书。(可能有:①共有多少人?(含教师),共有多少学生?
②每人车费 (单程)是多少钱?③每人至少应带多少钱?…)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相信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
题!
三、独立练习 P25 9 学生独立解答
四、挑战题 P26 思考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六课时
课题:练习课
教学10 剩余的题
2、独立完成P26 11 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 1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
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1、P26 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情况进一步补充针对性的练习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七课时
课题: 循环小数
教学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 生回答:如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
(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 现,有的是两个……。
教师小结循环...........
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七课时
如5.333…还可以写 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
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 。(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
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 52.525 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 小数哪些
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 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
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全班练习:19÷11 1.08÷3.3 13.25÷10.6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
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八课时
课题: 循环小数练习
教学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 同。
四、独立练习 :P30 4、5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九课时
课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 继续努力;希望
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 P31 7-9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十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一)

教学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3、独立完成P34 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学生总结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十一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二)
教学6、7 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十二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三)
教学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完成P35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二、巩固练习,判断这几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P34 5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
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4、P35 9 (先说出解题思路,再解答)同上
5、P35 10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6、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拓展练习
教师可请学生编题,交换练习本解答。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十三课时
课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 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
一步训练。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一
课时
课题: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 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
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 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 br>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
多一次能看见三个 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
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
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 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 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
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 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
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 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一
课时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
面是几。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第二
课时
课题: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 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
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 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 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
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 把从四个
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 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
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三
课时
课题: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






























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 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面是不够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
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

也是 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三
课时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第一
课时
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一)
教学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 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
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 b或 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 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
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 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第一
课时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 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
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 一生板演)
a×b=b×a (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 (a·b)·c=a·(b·c)或(ab) 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 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
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 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
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
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2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 m×m 0.1×0.1 a×6 3×n χ×8 a×c
教学例3(2):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 S=a×a C=a×4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第一
课时
可以写成: a·b=b·a或ab=ba S =a2C=4a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第二
课时
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二)
教学做一做,练习十第4-6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 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
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 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
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2×3 a×7 14+b a÷7 a×a 5-x 0.6×0.6
二、新授。
1、教学例4(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 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 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
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在
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
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第二
课时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4、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 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 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
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
3、独立解答P49 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
含义)
四、作业:1、独立完成P50 第5题
2、独立完成P50 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 t =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
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即:S=ut=150×30=4500 (注:这里求出来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二)
例4(1): 例4(2):
法1: 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法
2: a+30 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当a
=11时,爸爸的年龄是: 6a=6×15=90
a=30=11+30=45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第三
课时
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三)
教学练习十第7-13题
教学目的: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
教学重、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1)a+a=( ) a×a=( )
(2)当a=5时,2a=( ),a的平方=( )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 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
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 30x (2)30x+a (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 第7题 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 第8题 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
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 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 第10-12题 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 什
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 第13题 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 b c s ×9
s c b a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第三
课时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一
课时
课题: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
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 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
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 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
二步,往 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
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 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
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 ,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
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 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
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 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
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 ;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
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 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
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
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
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 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
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 据。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一
课时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
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 br>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
图中的数量关系, 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
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二
课时
课题: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 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
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
的规律,有信心 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 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
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 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
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 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
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 加以验证,在已平
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
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
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
2a-a=2b+a- 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
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 。(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
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二
课时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 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
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 ,则可
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 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
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 么还能保持
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
的质 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
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 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
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用式子表示就是
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 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 少同样的物品
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
同 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 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
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
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 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
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
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
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 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
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 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
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 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 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
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 生上台动手操作。)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二
课时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
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
袋盐同样重,怎么想 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三
课时
课题: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 有什么用呢?从
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 杯子
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 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
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自
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
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 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
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 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
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
解的过程 就是解方程。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三
课时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
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 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
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四
课时
课题:形如x± a=b、ax=b的方程的解法
教学内容: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 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
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 的
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 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
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 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
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 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
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 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
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四
课时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 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
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 等式,
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 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
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 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
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 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
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 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
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 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
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 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
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五
课时
课题:用形如x ± a=b、ax=b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 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
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知学习。
1、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 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
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 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
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 况,保证大坝的安
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
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
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 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
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
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五
课时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 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
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 式,并记着检验(口
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 易解,为什么呢?
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
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
列方 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4)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练习。
(5)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6)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六
课时
课题:稍复杂的方程(一)
教学 2x=24 a+4=7 15=3x
说说你解方程的思路?
2、说说各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带有未知数的方程式:
①母鸡有30只,是公鸡的2倍。公鸡有几只?
②甲数是17,是乙数的2倍。乙数是多少?
③ 足球上的白色皮共20块,是黑色皮的2倍。黑色皮有几块?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 出示足球
(1)实物引趣:问:喜欢踢足球的请举手(评价),对这个足球的构成有 所了解
的请举手(交流评价)。小小足球的完美构成引起了数学家、建筑学家、美学家
极大的兴 趣,都从中发现了自己研究的价值。今天我们就以一位数学家的眼光来
发现这个足球在构成中隐藏着的数 学秘密,好不好?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寻找
你所需要的信息。
(2)汇报交流: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 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
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白色皮 和 黑色皮 有什么关系?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六
课时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把x表示什么写清楚。
(4)怎样列出方程。
(5)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
出不同的方程。
师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师板书:
(6)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二、学以致用,拓展练习
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本领,我们到数学王国里闯一闯,有信心吗?
1.解方程:(1)16+8x=40 (2)2x-7.5=8.5
(3)4x-3×9=29 (4)3x+6=18
2.练习十二5主题图片,提 问:猎豹和大象谁跑得快,出示第五题,要求独立完
成,同桌检查,交流展示。
3、练习十二 7主题图片。提问:(1)能看懂在讲一件什么事情吗?(2)谁来给
我们解释一下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4.练习十二第2题主题图,装网球,从网球的总个数及每5个装一筒,根 据这两
个数据分析,1428个网球能正好装完吗?如果有剩余会剩下多少个?(说理由)
怎样 调整总个数就能正好装完?在剩3个的情况下,一共装了多少筒? 独立完
成,集体讲评。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遗憾?
师:我们要用数学的眼睛看生活中的事物,要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善思善学,
学好数学。
板书: 稍复杂的方程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2x-4=20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六
课时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2x-20=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2x=20+4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七
课时
课题:稍复杂的方程(二)
教学内容:P69-70 例2、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 br>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 过程,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
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列方程和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这种天气很干躁,老师建议同学们多吃些水果,补充水份。 上
星期天,老师去水果摊上买了一些水果。
出示题目,师: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探究新知:
1、分析数量关系。
师:通过前几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列方程解决问题很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师:
你能找到这题中的等量关系吗?自己先想一想,想好后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教学例题前,可以先复习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如:
(1)老师买了2 kg苹果和3 kg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
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 说出数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3.2(元)
(2)教学例题时,可以先把复习题改为:老师买了2 kg苹果和3 kg梨,共付
13.2元钱,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学生容易看出前后 两题的数量关系没变,只是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
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并解答。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3=13.2
然后,出示例2,即把梨的数量由3 kg改为2 kg,让学生审题后,教师可提出问
题:除 了像上题那样列方程之外,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不
难想到: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七
课时 (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2=总钱数
并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解方程。
(1)揭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所列的两个方程。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的“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程,你会解吗?试试看。
(2)学生尝试解第一个方程。
交流:2x+2.8×2=10.4
2x+5.6-5.6=10.4-5.6
2x=4.8
2x÷2=4.8÷2
x=2.4
师:同学们看,解这个方程,第一步是什么?
(3)尝试解第二个方程。
师:同学们,那么第二个方程我们又该怎么解呢?你打算怎么做,跟同学们交流
一下。
生:我觉得应该先方程的左右两边都除以2。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边都除以2的话,就算出了苹果和梨的单价和,这样的话,就能求出
苹果的单价了。
师:说的很好,这样做,其实是把(2.8+x)看作了一个?(整体)对,同学们
自己试一试 。
展示:
(2.8+x)×2=10.4
(2.8+x)×2÷2=10.4÷2
2.8+x=5.2
2.8+x-2.8=5.2-2.8
X=2.4
(4)同桌两人再把这两个方程解的过程说一说。
三、巩固拓展。
1、第71页第1题
解下列方程:8(x-6.2)=41.6 (x-3)÷2=7.5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七
课时 指生板演。共同评价。
2、第71页第2题。
师: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
3、师:请大家看 这个方程:(26+x)×3=150试着口头编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在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八
课时
课题:复 习 课
教学目标:
1、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数量和数量关系。
2、掌握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并能准确地判断方程与等式。
3、能正确地解出稍微复杂的方程。
4、能根据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应用题。
5、让学生意识到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明确学习目的。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黑板上有一棵大树,你能不能把本单元的知识重点填到大树上呢?
昨天我布置了预习,现在我 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大家再把第四单元翻一遍,
整理学习内容,梳理学习重点。
二、引导归纳重点
1、 指名说知识重点,填到黑板上。
师:本单元有哪些知识重点呢?或者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呢?
2、 总结本单元知识点。
师: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吗?注意:语言要简洁,要
有层次性。
三、巩固练习
1、 填空题(多媒体呈现)。
指名答题,集体纠误。
2、 判断题(多媒体呈现)。
指名答题并说明原因。
3、 解方程(多媒体呈现)。
学生在作业本上练习,师巡视。
师批阅小组长的作业,然后让小组长检查组员的作业。师辅导后进生。
小组长汇报检查结果,强调本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师:你能说出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吗?(多媒体)
强调:解方程要写“解”字。(请一学生写道黑板上)
4、 文字题(多媒体呈现)。
学生在作业本上答题。集体交流。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解简易方程 第八
课时 强调:没有给未知数的要先设未知数。(请一同学写道黑板上)
5、 用方程解应用题,写等量关系,列方程,不解答。(多媒体呈现)。
指名答题,集体讲解。
师强调:一题可以多解。
6、 根据方程编应用题。
师强调:学习要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梳 理归纳了本单元的知识重点,做了一些有关简易方程的
数学题。现在请看黑板上的温馨提示,一定要牢记 同学给你的忠告哦!
下面老师也有几句话送给你们(多媒体呈现“数学家的话”),师生齐读。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

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P80~81,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 br>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 化的思考方
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1、什么是面积?
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 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
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二、导入新课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平方米,平行四
边形面积我们 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
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三、讲授新课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 这是什么图 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
面积是多少?(18平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
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
以都按半格计算 。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 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
时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
西,都 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
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 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 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 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
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 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 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
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 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
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
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
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 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
慢移 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 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
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 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
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
时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
也 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 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
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 ,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四)应用
1、 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4、做书上82页2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六、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二课

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P82~83页练习十五第4~8题。) 教
学要求:
1.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公式解答有关应 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米?
(1)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
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 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
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4)小结:上述 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
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 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1)练习十五第5题: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二课

a





、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吗?
2.5厘米b、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c、生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d、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练习十五6题
让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
别等于正方形的 边长。)
3.练习十五第3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7m
分析与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
平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
四、作业:练习十五第4题。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三课

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P84~85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
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激发:1.出示平行四边形





提问:(1)这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的方 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
以怎样计算呢?(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
二、指导探索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启发提问:你 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再计算面积呢?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三课
时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
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 四边
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5.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6.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7、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 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
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
积的计算公式可 以写成什么?
(二)教学例1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三、质疑调节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
(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三课

(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四、反馈练习
(一)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二)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
(三) 判断
1、 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2、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五、作业:85页做一做和练习十六1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例1… …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100×33÷2=1650(cm)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四课

课题:练习课
教学 。
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
(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 底是2.8米,高是
1.5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平方米。
2、练习十六2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6题:下图 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
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⑴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搞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⑵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⑶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2.练习十六第7题
(1) 让学生尝试分。
(2) 展示学生的作业
可能有 : a、根据等底等高 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只要把原三角形分成
4个等底等高的小三角形,它们的面积就必然相等。而 要找这4个等底等高的小
三角形,只需把原三角形的某一边4等份,再将各分点与这边相对的顶点连接起
来即可。
b、也可把原三角形先二等分,再把每一份分别二等分。
3、练习十六9*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四课
时 让学生抓住涂色的三角形的底只有平行四边形底的一半,它的高和平行
四 边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48÷4
4.练习十六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让学生列方程解和算 术方法解,算术方法176×2÷22,要让学生明确176×2是把
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练习十六第8*题。
四、作业:练习十六第4、5题。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五课

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
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 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
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 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
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 形,
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五课
时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 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
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呢? 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
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
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4.全课小结。 (略)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六课

课题: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 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
差);
2、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学过的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第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口答,教师在长方形图的下面
板书:S=a b
“第二个图形呢?”
……
学生分别口答后,教师在每个图的下面写出相应的计算面积的公式.
教师:计算这些图形的面 积我们已经学会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
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习的内容,板书:组合图形面
积的计算。
二、认识组合图形
1、让学生指出92页页的四幅图有哪些图形?
2、引导学生把下面的图形,组合成多边形(展示台上拼)
对学生的拼出的图形,有选择地出示其中的几个。
分别说出这些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
师:怎样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呢?(板题)
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1.讨论计算上面拼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生板演其余每组完成一图) 订正,
讨论第一图的两种方法。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六课

5×5+5×6÷2 [5+(5+6)]×5÷2
=25+15 =16×5÷2
=40(平方厘米) =40(平方厘米)
2.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也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例1及图)。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m 5m 如果不分 割能直接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吗?(引讨横虚线的作用)组合图形的面积呢?(讨论方法后,再打开书计 算,
同时指名板演)
5×5+5×2÷2
还能用其他的划分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分组讨论) 汇报讨
论结果。可能有下面情况。
[5+(2+5)]×(5÷2)÷2×2
小结 :一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多种方法划分成几个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再分别
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求出 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要注意分割图形时,应当考虑
计算的方便,特别要有计算面积所必需的数据。(比如 ——图示,能容易找出所
需的数据吗?)
三、巩固初步
1.做一做课本93页
2.练习十八第1题
3.练习十八第2题
(1)由中队旗引入
(2)算出它的面积。(单位:厘米)——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S总=S梯×2 S总=S长—S三
4、练习十八第3、4题
四、拓展练习
练习十八8*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七课

课题: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96教学内容。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将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2)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 所学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巩固学生对
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结 合说一说、算一算等方式,引导学
生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体会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获 得积极的情感
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渗透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复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再现知识
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已基本结束,请你们回忆一下,这个单 元你学到了
哪些知识和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
看来,这个单元学的知识和方法真不 少,如果你们将你们刚才的回答进行一下整
理,相信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会理解得更清楚。下面,同学们 就发挥你们的聪明
才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有特色。
小组展示自己的整理结果,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教科书第96页也对本单元所学的主要 内容进行了整理,(出示下面的知识结构
图)你会看这张知识结构图吗?你会把这张知识结构图填写完整 吗?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七课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 导过程,
让学生把这些公式填写在书上。






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组合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哪些基本方法? 指
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二、巩固深化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右图是一个梯形,当上底分别是6cm,4cm,2cm 和1cm时,梯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议一议:
(1)当上底为0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2)当上底为30cm时,这个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通过这样
的变化,你们知道些什么?
通过这样的变化,说明了图形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互相转
化。
2、复习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七课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
三、拓展应用
1、自学。让学生自学教科书第96“你知道吗?”内容
2、检查。
通过自学,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体会?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分割、移补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 公式的过程。
用类似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具体方法可参考如下:

推导过程:
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
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们有什么新的体会?
你能
五、作业
1、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七课

2、计算下面组合图形的面积。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第二课时
课题: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内容:P.98.主体图P.99.例1及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用分数表示。
教学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 教学难点:
验证掷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
教学准备:主体图挂图或投影,老师、学 生收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必然的、
不可能的、不确定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信息交流。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并对其可能性做出说明。
师出示收集的事件,共同讨论。
2、小结: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确定的事件,我们现在一起来研究它们的可能性
大小。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主体图,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的等可能性。
观察主体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在击鼓传花中,谁得到花的可能性大?掷硬币呢?
生:击鼓传花时花落到每个人的手里的可能性相等,抛一枚硬币时正面朝上和反
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相 等的。
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等可能性事件?
生举例…..
2、抛硬币试验
(1)分组合作抛硬币试验并做好记录(每个小组抛100次)。





(3)出示数学家做的试验结果。





(2)汇报交流,将每一组的数据汇总,观察。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第二课时





近。
3、师生小结:
掷硬币时出现的情况有两种可能,出现正面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因此出现正面的
可能性是。
三、练习
1、P.99.做一做
2、练习二十 第1---3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观察发现,当实验的次数增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越来越逼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第二课时
课题: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内容:P.101.例2及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的:
1、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 平性,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
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事物。
3、 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的关系。
教学准备: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盒子中有 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
是多少?白色呢?黄色?
2 、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9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
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 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5个,蓝色球12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
色球?
二、新授
1、在上题中,我们知道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大,到底取出蓝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出示击鼓传花的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小结: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
2、画图转化,直观感受
(1)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男生得花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画图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画图……..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人得花的可能性是,两个人就是,……9个人就是,
女生的可能性 也是。
师:如果18个学生中,男生10人,女生8人,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又各是
多少呢?……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第二课时
(2)练习本班实际,同桌同学相互说一说,男生女生得到花的可能性分别是多
少?
(3)解决复习中的问题
拿到蓝色球的可能性是……
3、小结
4、巩固练习
完成P.101.做一做。
(2)题讲评中须注意,指针停在每个小 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次数也大体上
相等,红色区域占了这样的3个,因此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就是一 个区域的3
倍。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一可能性,出现的次数不是绝对的。
三、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
1、第一题,准备9张1到9的扑克牌,通过游戏来完成。
2、第二题,学生在独立设计,全班交流。
3、第三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第三课时
课题:用列表或排列组合知识判断游戏的公平性
教学 这样确定谁胜谁败公平吗? 生发表意见。
下面我们就用可能性的指示,看看这个游戏是否公平? 2、罗列游戏中的所有
可能。
可交流怎样才能将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方法的交流。





3、通过观察表格,总结
一共有9种 可能;小丽获胜的可能有3种,小强获胜的可能也是3种,平的可能
也是3种。所以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 ,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二者相等,所以用
“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是公平的。 4、反馈练习 P.103.做一做
重点说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想的。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第三课时
注重学生判断的方法多样化,(1)计算出单数、双数的可能性;(2)其他方法,如双数只有一个6,而单数则有两个,因此末尾出现单数的可能是双数的两倍,
因此这是不公平的。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三第一题 独立完成,集评。
2、练习二十三第二题 可以采用初步判定,然后罗列验证的方法。
3、练习二十三第三题 制定游戏规则,小组内合作完成!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第四课时
课题:中位数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 这是一组同学在体育课上掷沙包的成绩统计表,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第四课时
出示数据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
(1)求平均数
(2)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求中位数。
(3)矛盾: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数找不到?
讨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 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
数的和除以2。
计算出中位数来。
(4)比较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合适。
小结: 区分平均数、中位数的适用范围。
5、在上面的数据中如果增加杨东的成绩2.94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排列大小,找出中位数。
6、课内小结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区别。
三、练习
练习二十三
1、第1--2题
2、第3题
课后作业 第4题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课题: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
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
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 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
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 ``````)
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
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 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
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 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
据邮政 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 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
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 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
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 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
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作业:书P118第1、2题。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课题:身份证号码蕴含的信息和编码的含义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
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
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老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 什么证件?(身份证)同
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一、学习新知: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
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 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刚 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
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 码对照一下。
5、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②
根据以上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三课时
课题:图书检索号的编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6~P119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
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 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
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
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

教学具准备: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
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 ,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
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
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 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
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 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
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 数
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
序号,这里也 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 应该做
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
讨论每个信 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
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 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三课时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 和字母
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
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 例说一说。 课后反
思:


第八单元 总复习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回顾。
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3.25×4.8 3.6÷0.25
四、简便计算。
0.25×32×1.25 2.85×5.2+2.85×5.8-2.85
3.6÷0.25÷0.4 3.69-(1.69-5.8)
五、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8.5元,可以买几本?
2、工地上有160吨货物,用载重8.5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六、作业。
1、总复习第1、2题。
2、练习二十五第1---5题。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总复习 第三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
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 S=ah































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 )不变,( )
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 )。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 ),与它等底等高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4.一个三角形和一 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
行四边形的高是( )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第八单元 总复习 第三课时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 124第7、8、9、10、11题。
课后反思: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
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 )。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 3×1.5+6X =33 5.6X-3.8=1.8
3(X+5)=24 600÷(15-X)=200 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第八单元 总复习 第三课时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
元?
三、作业。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总复习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
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
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
位顾客猜中得 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
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 5 8 9 6
(2)25 14 13 18 20 16
(3)





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
(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课后反思:


鹅鹅鹅作者-像你这样的大师


fantasy是什么意思-穿着暴露


韩组词-soundgarden


enough什么意思-大概八点二十发


假如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胡撸胡撸瓢儿


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成本管理的概念


星期四英语怎么说-这一次


知的组词-三星字库门



本文更新与2020-11-15 05: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4623.html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