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一年级趣味数学题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16 13:43
tags:数学方程式

后知后觉什么意思-

2020年11月16日发(作者:郭风)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 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
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 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
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 想、操作、验证
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
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 前三种图形的面
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 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
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 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
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 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 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
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
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 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
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 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
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生:书写。群众订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 br>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群众订正。

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

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

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 很多问题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
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师:(课件展示题目)

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

总结: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
念更新,基础要 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
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 感触很深: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 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
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 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
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 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明白自己要
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 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 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
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 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
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 得的全过程。

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必须的开放度。

探究式 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必须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
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 学生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带给一些具有代表性
的材料,让学生透过猜想、操作、 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
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 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
不可言。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 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
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潜
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
知的起点,以几个图形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
分 ,补一补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
学民主,学生 在小组合作时用心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
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
同的研究者。使学生到达对知识的深 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
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 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
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从 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
观念,真正树立以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二):

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礼貌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 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
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齐,这在必须程度上说明我们 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
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 因此,数学教师在
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够获取知 识,开
发智力。认识平面图形这一资料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资料,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透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
悦的学 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
流中初步发展空间 观念,

[教学目标]

1、透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
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潜力、动手操作潜力和用数学进
行交流的潜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必须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这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
在 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
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明
白 它们的样貌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能够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
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能够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
说 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此刻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貌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明白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貌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 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
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 形的照片,
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能够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 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
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明白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貌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 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
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
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 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
体画出来的好吗?(请 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先这个
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 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
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 ,我们一齐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 形很难画出来,所以此刻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
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 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
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 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
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 角形。

师总结:我们这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三角形),
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日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 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
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 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
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 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
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 ,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
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
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 ,
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这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能够拼很多画也能够画出很多画。

师:这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 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
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 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搞笑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的妙方,因此 ,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透过学
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 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之后让
学生透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 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
随 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必须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
交流生活中物 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
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用心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
好 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
式对学生及时 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
趣。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三):

《认识角》

课堂提 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
知欲望,发展思维,及 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潜
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 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
成功的基础。

教师 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资料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
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 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
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 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
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
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
牌 (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 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好处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之后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 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
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
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 ,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
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 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
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 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
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 度,当学生
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四):

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资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明白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初步的动手操作潜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 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
角,你能找到吗?此刻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 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先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
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 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貌完整
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

师 :此刻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
图形(出示现成的 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
示范)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

师:那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
觉?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

师:像这样从 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能够说它是一个角。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
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

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齐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透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明白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 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
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抽动活动角)

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师: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

你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

(五)体验感悟,画角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貌画在纸上。(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

师:画得怎样?

3、师示范画

师:想明白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

[评析:教师给学生带给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 生自主选取,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
学生获得体验]

(六)总结升华

透过这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拓展(游戏)

1.师:同学们学得十分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
(喜欢)这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
关 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师:此刻继续闯第二关。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资料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体 会
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
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教
学中利用 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初
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 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过程,找角
──指角──折角──做角──画 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能够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
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 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
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构成了学生主动 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我设
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 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
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 认识,发展了空间观
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本节课 我没有完
全按照教材资料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 br>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

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 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
趣,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统计》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务必的数 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 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 在日常生活、生产
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 应从儿
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
大 家买一些水果。但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能够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能够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样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
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明白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 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
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 后你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
良 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搞笑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
生喜欢的水果 很多,但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务必从同学们喜欢的
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 种水果。只有透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
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 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用心主动地
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这
些资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
据 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
习情境,让学 生从熟悉搞笑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
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 信息的过程。如:先要明白哪2种水果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
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十分重视 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取自己最喜欢的
水果,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 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 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
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 围,为学生带给畅
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 商量的
语气买什么好呢、怎样办,让学生在这种简单、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br>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 料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就应充分利
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 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
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
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那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 歧,有了争执。教师
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那里融入了小朋 友的猜测、
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
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
心 体会到统计的好处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
有个性的过程 。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 要敢
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好处、有价值的
数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合作者, 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
分信任、肯定学生, 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
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 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
中,十分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 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六):

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资料]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这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明白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
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忙老百
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向想要害死他,就找个
罪 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
不用死。国王 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
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 ,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
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 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
过了一劫。这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 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 ,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
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明白他拿的是
什 么颜色的吗?你怎样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齐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
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
P101页第3 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主角,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 ,这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
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 凡提期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决定,找出解决的
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
第三组的后面。哪 组同学先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 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
生透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搞笑.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
程 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
采用与教学资 料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
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 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搞笑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
成让学生参与演 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
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 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 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潜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
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 学生练习说的潜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
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潜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例一议精细化教学

科学探究,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 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探
究学习的机会,尤其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握每一次机遇,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探 究中学习,
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提高。实践证明,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
精细化教学的必由之路。

【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六中有这么一道题:

(见题图)这个颁奖台是由3个长 方体合并而成的。它的前后两面涂上黄色油漆,其他
露出来的面涂红色油漆。涂黄色油漆和红色油漆的面 积各是多少(题图说明:这三个长方体颁
奖台紧靠着,且中间的1号颁奖台最高,左边的2号颁奖台次之 ,右边的3号颁奖台最低。
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靠近这个长方形面的左边竖直边线的右侧中下方标注65 cm字样,同时在
这条边线上面一小部分的左侧标注10cm字样,而在图中还有五处标注40cm字样 ,证明这三
个长方体的下底面都是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以及3号颁奖台的右面也是一个边长为40 cm
的正方形。)?

学生自主解答后,我发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其一是这样的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65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28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种状况则是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40+﹙65+10﹚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44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800平方厘米。

学生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 ,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此,我组织、指导
学生进行了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大 家发现了两种解法的差别在于1号颁奖台的高的取
值不同,即一种解法的取值为65厘米,另一种解法的 取值为75厘米。由于题图中明确标注
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数值,则能够从中对三个长方 体的长、宽、高分别取值,而
正常状况下这几个量(已知条件)的取值在图中能够很容易得出来,为什么 会有学生产生误解
呢?到底哪种取值是正确的?透过讨论、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1号颁奖台的高为6 5厘米。

(下面是师生探究活动记实)

学生甲:如果2号颁 奖台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题的图中就就应把65厘米字样标在2
号颁奖台的左边,所以根据65cm 字样标注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上,我认为65厘米是给出的
1号颁奖台的高。

学生乙:我观察到1号颁奖台正面左边的这条棱被分成两条线段,上面较小的部分是10
厘米,而从图中 能够明显地看出下面较大的部分则为65厘米长,而这两个数字都是标注在这
两条线段附近的,所以1号 颁奖台的高就是10厘米与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

师:既然同学们对题图中已知 数值的读取存在分歧,此刻我就给大家一个科学的解释我们
能够把题图理解成是由实际的颁奖台按必须的 比例缩小而构成的,这就要有一个缩小的尺子,
我们把它称之为比例尺,而在同一个图中,图上距离与实 际距离的比是必须的,那么同学们就
来求一下图中有关线段在不同取值状况下的这个比如何?

听了我的说法,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

经过同学们的测量、计算、比较,最后证实了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课后反思】

对于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而课后想起来,我 的这种做法并非
小题大做,而却是大有益处的。

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3、透过借题发挥而把知识向未知领域延伸,不但实现了比例尺这项知识的渗透,而且还
使 学生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4、达成了培养学生构成细致而有序的审题习惯这一教学设想。

回顾此例的教学,我认 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简单地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正如上
面的这个问题,如果我只是告诉学生1 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认识不清的学生只要照做就
能够了,那么仍会有学生感到不解,甚至还可能依 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一头雾水。

因而,为实现精细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要明确:

教会学生一个问题并不是教育 的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抓住教育契机,教给学生科学
的、适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参与 探究,以切实实施精细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
潜力,培养创新精神与数学素养。

【相关阅读】

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 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
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 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
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 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
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 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
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齐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好处,
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带给教学的过程,引
发 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必须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
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
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
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好处,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好处,透过几个相同的分
数相加引入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能够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
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 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
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 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 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
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 片断后面是反
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善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 学
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能够细致的读
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
展语言不是 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
行了记录,同样,在后 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
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
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必须的教育思 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
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 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
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 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
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 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2、同样对教学情境进行描述,实录是有问必录,案例是有选取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一齐来看一看,写教学案例应注意些什么:

三、案例的撰写要求

在形式上案例通常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背景、二教学经过、三分析。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模式。

l、背景介绍,即案例发生 的原因或条件,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案例,作者这样介绍
它的背景:开学初上了一节公开课,资料是 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一
课,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引入和 巩固的设计觉得比较有新意,此刻就几
个教学片断评析如下。

2、教学经过, 即教学片断、或整个教学过程的访谈录。记录的教学经过,不是有闻必录,
而是有选取的录关键性的教学 情节要记录详细、清楚、具体,什么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怎样
写具体、写清楚,大家能够看《人民教育 》、《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中刊载的教学案例,仔
细读一读,读后感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

3、分析,即反思或评析。揭示案例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或存在的不
足 。也就是这个案例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不足,问题出在哪里?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作分
析,为实践寻 找理论的依据。我们从刊载的案例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案例都包内含一个或几个教
学难题、热点问题或新课 题,同时包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反思。也就是分析案例所体现
的理念。

在撰写时要注意:

1、要有一个主题:撰写时首先要思考这个案例索要反映的问题,这 个案例无论记录的是
成功的教学过程还是失败的教学片断,都要从最有收获、最具代表性、启发性的角度 切入,来
确定主题。我们看很多的案例都有一个主标题,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副标题是指出这是哪节< br>课的案例,而主标题多数是指出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或是这个案例主题的一个方面。

2、注意案例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3、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对案例所 反映的主题和资料,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
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必须的看法和分析。是在记 叙基础上的议论,要进一步揭示事件的好处
和价值,能够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 手,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
律。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

四、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

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以改善和指导今后的
教学实践。

2、梳理、记录分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潜力和水平。案例不仅仅记叙了教学行为 ,
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他是个人的教学档案或教育教学史,有其独特
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2、“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 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这是课堂研讨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开。
⑴紧承上 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内容 指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回忆当年的这一幕。
明确: 忏悔自责。
⑵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不就是毁掉一个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我” 实施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无情的“虐杀”?
读书、圈点,师生讨 论明确: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断、掷、踏扁、傲然;“小兄弟”: 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风筝能完工 ,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番。
(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虐杀的残酷。)⑷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请描述一番。
(打开“文本语文”与 “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它们互相丰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应机械进行,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 ?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过,依照本文的具体语境,及鲁迅先 生一以贯之的观念(国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来看,“我”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 哀”,这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被虐杀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 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严冬”,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 拔除的集体无意识。教学时应相机阐发,不可硬性灌输。
四、联想与扩展
推荐鲁迅先生1919 年创作的《我的兄弟》一文,与课文做比较阅读。《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 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 筝了。

商人重利轻别离-


陶朱公商训-


笼罩的意思-


获得性遗传-


iq是什么意思-


陶醉的近义词-


锦纶英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



本文更新与2020-11-16 13: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5902.html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