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小学数学招聘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优秀模版精选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17 18:57
tags:高一数学月考

室内人网-海伦凯勒故事

2020年11月17日发(作者:易开基)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
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作业布置几个方面对本课的
教学实 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 )年级( )册第( )页至第( )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
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 ),学会
了( ),本课将进一步学习(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出发,适时的提出( ),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 )。学好
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 ),掌握( ),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 )知识
的基础。
二、说学情
(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 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绝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
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 而使
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这个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
等学习活动,理解( ),理解( ),掌握( ),探究和发现( ),并能使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 过程与 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水平;提升
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究水平。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
成功 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四、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 的认知规律,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
教 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
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使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
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 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
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五、说学法
⒈ 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
生、发展和形成 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 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 充足的空间,展开探究性学
习,让他们实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自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
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
乐趣。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 )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准备( )等学具。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
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
总结,反思评价 。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 放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学生认
真观察,提出与相关的数学问题。教 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但能使学生很快 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
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 ,
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
生深厚的学习 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
我前后组织学生实行 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
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自经 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
生的探究水平、分析思维水平,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 生在体验
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
获得 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有 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
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 问题的过程
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
新精 神和实践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 的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学
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 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个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 ⑶ 你有什么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
家注意什么?⑸ 你还有什么疑惑?⑹ 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
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 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
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
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 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
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作业布置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
课内容的一个反 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
学,巩固提升
以上是我对( )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
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几 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实行一下
阐述: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____ 年级 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
这是在学习了____ 的基础上,对__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
习____ 等
知识奠定了基 础,是进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内容。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____,对____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这为顺利 完成本节
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____的理解,(因为其抽象水准较高,)学生可
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 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
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水平,我确立了如下
的三维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
等学习活动,理解( ),理解( ),掌握( ),探究和发现( ),并能使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 过程与 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水平;提升
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究水平。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
成功 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三、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 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
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 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
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充足的 思考时间和
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 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表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 提升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实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
研究___ 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
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 时我
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 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
获得,教学中必须体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 ,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
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
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
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
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 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
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
个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 br>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 对比反馈
(8) 布置作业,提升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 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
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 教
学,巩固提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根据评委老师的要求,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 br>《真分数和假分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
程以及板书设计这 几个方面实行说课。
一、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理 解分数》中的内
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概括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主要包括理解真分数
和假分数以及初步探索并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拓展对分数的理解。这 部分内容分3课时实行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
课时即教材第38页例2、例3,39页练一练。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理解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
的都是一个数量中一 部分与这个数量的关系。例2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
位的已有理解,通过在图形里涂色,先后引出 对44和54的理解。例3让学生
通过在图形里涂色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 学生对上
面例题中的分数实行分类,结合学生分类后的交流,明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
“练 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组中的涂色部分,巩固
对假分数的理解,第2题是让 学生读分数,并说出题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
些是假分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具体情况以及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 能: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准确判定真分
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
语言表达等 水平。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
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
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准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
四、说教法学法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
趣。” 所以在数学教 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潜移
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本课教学中通过 让学生涂一途、说一说、分一分、
比一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操作中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 以教师为
引导、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学习 方式愈来愈受
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个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
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水平。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 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能够举一反三,所以在 教学真
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协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通过让
学生叙述 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内容,为
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 。例2通过让学生涂色的操作,使学生经历假
分数的产生过程。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分数涂色,思 考:分别把一个圆平
均分成了几份?要表示这样的几份?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14?从而使学生由“1< br>4里有1个14,34里有3个14”顺利类推出44里有4个14?从而让学
生理解到:表示5 个14要用两个圆,先在第一个圆中涂出4份,再在另一个圆
中涂出同样的一份,把这两个圆中涂色部分 合在一起就能表示5个14。同时还
要明确:5个14应该写成54.
教学例3时,能够先让 学生按要求在每组图形里涂色,再要求说说涂色时的
思考过程。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 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这样的
分数单位,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 主
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
学生比较例2 、例3中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提出“你能根据分子和分母
的大小关系给这些数分分类吗?”然后 依据学生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
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 般,理解并掌握
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通常人们把分子比分母小
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
书)。
练一 练1,通过涂色,让学生从图形中感受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师在这时要
进一步追问“你能说说这些分数的 分数意义以及分数单位吗?”第一个图形还能
够问“谁能把没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感受 35和25合在一起
就是“1”,为六年级学习相关应用题做铺垫。在练一练第2题中,还能够实行抢答,下列句子表述的对不对,“分子比分母小的都是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
的都是都是假分数” “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一样大”,这些抢答能够让学生思维
活跃并且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精要的书面语言展示给学生,将教师 的
教学思路以直观、清晰的形式教给学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板书时
要做到了书之 有用,本节课板书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分以图示的形式体现给学
生,清晰明了。




说教材。
圆锥的理解和体积计算是《人教版》内容第十二册41—43页的内容。本节
课是在理解了圆 柱体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学习圆锥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
立体图形的理解。为了协助学生理解圆锥 体,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材是从观察入手,到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概念 具体化、形象化。
让圆锥体的相关概念,体积计算公式从实践中理解,然后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演示,使学生理解圆锥体,掌握它的特征和体 积计算公式,并能根
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
2.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渗
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水平,让学生养成严谨、仔细的良好
习惯。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的水平,发展学生空间观点,提升学
生想象水平和逻辑思维 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1)理解直圆锥并掌握它的一些特征。(2)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1)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2)解答相关直圆锥体实物体
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理解和体积计算》说课稿
3.关键:要充分应用直观教具和电 脑,实行演示和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
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相关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直观操作,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充分使用实物让学生理解直圆锥,通过圆锥体的点,线,面,
理解圆锥体的底和 高。发挥学生四人小组的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推
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 圆柱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 合,加深对
直圆锥及体积的理解。
2.使用电脑课件的动感突出重点。
圆锥体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圆锥体,把生活中
的锥形物体放在屏幕 上(如小麦堆,漏斗等),使用电脑闪动形式理解圆锥体的
底面,侧面,顶点,高。理解圆锥体积的大小 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着重引导学生去探索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 体积之间
的关系,充分使用电脑屏幕显示操作推导过程,把静态转化为动态,加深学生对
所学知 识的直观印象,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
觉到知觉实行顺利的过渡。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和创新意识。 < br>在理解圆锥体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理解圆锥体的特征。在理解圆锥
体的体积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实行比较,通
过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出圆锥体的体积 计算公式。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圆锥体
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实行练习,启发学 生做一些有
创新水平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
三. 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 悬念引入。
首先让学生回忆近来学习了什么立体图形(圆柱体),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圆
柱体和圆锥体的实 物,让学生理解圆柱体,说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提问:
屏幕上还有一些什么图形呢?(这样做一方 面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圆锥体,另一
方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水平。)
<二> 探究新知。
1.圆锥的理解。
(1)圆锥的组成。
①面。圆锥有几个面?哪两个面?[教师板书:圆锥有两个面(一个侧
面,一个底面)。]
②棱。提问:圆锥有几条棱?是什么样的一条棱?[教师板书:圆锥
有一条棱(一条封闭的曲线)。(转自数学吧http:)]
③顶点。提问:圆锥有没有顶点?有几个顶点?[教师板书:圆锥一
个顶点。]
④ 高。提问:圆锥的高在哪里?教师出示圆锥教具(电脑显示),把它一分为二,
让学生观察,得出高的概 念。[教师板书: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
锥的高。]
提问:圆锥旁边(手示圆锥侧面)这个长度是不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一
条高)
(2)圆锥的特征。
①一个底面是圆形。
②一个侧面展开图是扇形。(通过电脑演示得到。)
(3)指导学生看圆锥立体图。
2.圆锥体积公式推导。
(1)电脑出示木制圆柱体铅笔,用卷笔刀将前段削成圆锥后提问:削后
的这个段是什么物体?这
个圆锥是由什么物体削成的?这个圆锥体和原来这段圆柱体底面积和 高有什么
联系?两个体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发表意见)
(2)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玻璃容器和圆锥体玻璃容器。
①教师演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并板书:等底等高。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将圆锥体容器里面装满黄沙后,往圆柱容器里面倒,
连续倒三次,圆柱体容器刚好倒满。
②指导学生四人小组做倒沙子实验。
四人小组组长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发现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
么关系。
( 3)提问:把圆锥里装满的黄沙倒入圆柱里后,沙占圆柱容积的多少?这样倒
了几次后,才装满圆柱容器 ?这实验说明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
系?
(教师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出示不等底不等高 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提问:圆锥
体积是这个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为什么?学 生讨论。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圆柱体积公式:V=Sh,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
公式应是什么?
(教师板书:V=13 Sh。)
提问:这个公式里,Sh是求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
什么条件?
3、公式应用。
(1)出示例1 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圆
锥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V=13Sh 板书后提问:19×12是求什么?
=13×19×12 如果不乘以13是求什么?
=76(立方厘米)
答 :(略)
(2)如果题目不告诉底面积,而是告诉“底面半径是3厘米”,怎样求圆锥体
积。
学生练习,教师讲评(略)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30平方厘米,高5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3分米。
(3)底面直径12厘米,高是10厘米。
(4)底面周长31.4厘米,高6厘米。
2、
4
求下面各物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12
9
5
目的是让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题:把一个体积是60立 方厘米的圆柱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
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讨论,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圆锥体,掌握了圆锥体的体积 计算方法,能解答
相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思维水平。
四. 说板书设计。
圆锥的理解和体积计算
圆锥的组成: 计算方法:
面:(两个面) 棱:(一条棱) 圆柱体积公式:v=sh
顶点:(一个顶点) 高:(一条) 圆锥体积公式:v=13sh
例1 一个圆锥体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
求这圆椎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略)
这板书简明扼要符合大纲要 求,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本节课重点和
难点,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现出承上启下、循序 渐近的过程,围绕着圆锥体
的理解和体积计算,概括出了明确的中心。
五. 几点说明。 < br>根据直观性原则,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小结,理解圆锥体和体积
计算公式。根据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使用所学的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
决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循序渐近 地布置一些练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思
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水平。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 元《圆柱、圆
锥和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
1 、例2,相对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 积计算及其应用和理解了圆锥的基本特
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 让学生学好这
个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
下 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实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准确使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说课稿
(1)知识方面:理解并 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使用圆锥体积计算
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水平方面: 能解决一些相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
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观察比较水 平;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
养交流与 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 br>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
的过程。”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
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所以,我在设计教 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 解最
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我在学生已经理解圆
锥的基础上 ,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
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 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 ,有助于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点,培养观察水平、思维水平和动手操作水平,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
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 所以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使
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 柱体积
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
否成立, 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
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 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
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br>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亲自实践、独立 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
所以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 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 验,反复操作,才能深
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实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实行引< br>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
对,一定量的沙; 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
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 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
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水平。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促动儿童 好好
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两道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
的潜能,让 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看图说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2)一个圆柱体零件,底面积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复习圆锥的理解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理解了圆锥,掌握了圆柱体积公式及其应用,这节 课,我们一起
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学习一些什么?
(3)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的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 用,创设了和谐平等
的课堂教学氛围。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 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
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 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
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
(2)动手操作,探究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
在实验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实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能够倒几次?每次结果怎样?
③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④你能用实验说明“圆锥的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归纳公式,学生记忆公式。(板书结论和公式)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实验——发现——归纳”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锥的体
积公式。 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最后总结了学法,能 够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尝试练习,巩固提升。
(1)同时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
积是多少?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
1.2米。每立 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
千克)
①师出示例题,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例题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 根据公式能够直接求出来;例题2要求小
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③指名板演。
③集体订正,指出计算圆锥体积时,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
的乐趣。
5、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用了什么方法学到这 些新知识的?
还有什么疑问的吗?
看书总结和质疑问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 课,都应该留有充足
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问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②布置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都市大儒-阿狸的故事


乔口渔都-素颜繁花梦


huayushe-blackguard


胡四-含秀


偶吧-cc99


且听风吟村上春树-视你如命


唐突西施-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让梦飞翔-性变



本文更新与2020-11-17 18: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6448.html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优秀模版精选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