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考研数学金融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感悟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18 16:16
tags: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

我们的传奇-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

2020年11月18日发(作者:魏骏杰)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感悟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 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
值。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
学就 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 根寻源找到其
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
头,让学生明白 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
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br>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 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
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
佷多 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
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 ,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
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 来,更要让学
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
问题,这也是学 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由于传统的 数
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
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
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 br>“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 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
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 根寻源找到其
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
头,让学生明白 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
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br>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 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
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
佷多 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
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 ,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
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 来,更要让学
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
问题,这也是学 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我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已三个多年头了,蓦然回首,这几 年
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成败交错。事到如今,是该盘点一下自己教
学中的得与失的时候了,也 许它还可以成为后来者的“警教”之言,
也是自己小学阶段后期教学的正确的教学思路形成的“催化剂” 吧!

经过新教材的教学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的重要性,
因为新教材留 给教师的教学空间实在太大。如果不认真研读教参、
教材,不清楚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后继学习 中的重要性,
不明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相互作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
学步子则将或深 或浅,会给自己的教学留下很多后遗症;其次,三年
多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 逐渐具备创造
性使用教材教学的能力。应该说,没有哪个专家或老师可以说他的
思想、教法就绝 对的正确、绝对的好,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修
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们的共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 生的认知能
力、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它直接作用于学生 的学和教师的教,这是不可否认的,就如农村的
学生连数学书上的卡通动物都不认识,这就是事实,这就 需要教师
学习课标、把握小学阶段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
计与概率”、“解决 问题”等领域应达到哪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 活动内
容、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自进入新教材教学以来,我 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不断地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br>方向转变,同时,我也曾彷徨与忧虑,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学
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彰显出可喜的 面貌。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
因为我为他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是有用的、
探索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
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加之 我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但具有很
强的可练性),学生自然也就学得轻松而乐学。2、绝大部分学生 独
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逐渐形成。教学中的新知学习我
都习惯让学生“先尝试、再 引导其释疑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问题的能力。3、所有学生都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
数学口头表达能力良性发展。我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有难度,不妨
与同伴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 。”、“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
听听”使普遍学生有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都能大胆地把自己的
想法在课堂或是课外与人交流。4、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开阔。由于
新教材教学中突出了算法的 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的教
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显活跃与开阔。5、学生举一反三、触类 旁
通的学习能力逐渐形成。教学中每每让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让
其举例应用,或是常以“看 到这个数、算式、信息、公式、图形等,
你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哪些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呈现的知识 进行
再思考,进而形成对相关知识进行串联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 力。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逐渐地成长起来,我教学的学生也
展现出可喜的面 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1、部分学生计
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教学中总以“课堂上给学生 自主探索、合
作与交流的时间多了,动笔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为借口为学生在计
算上出现的问题 而开脱,却没有鼓励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又忧于学生
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着眼培养 学生每天必练几
道计算题的习惯也不是难事(切莫受诸如“一年级的学生不准布置家
作”的规定 的影响)。我可以大胆地说,我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
没有一个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但为什么部分 学生会存在速度慢、
正确率不高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惰性强(每每遇到
按老师 的规定自己设置题目[如10道口算题、5道三位数乘或除以
一位数的笔算题……]练习,他们总会出一 些很简单的题目,甚至不
能保量完成)、习惯差(马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严,每每遇到学生
计算错误,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改正也就罢了,致使学生没有意识到
问题的严重性,形成错了就改、再错再 改、马马乎乎没关系的错误
意识和习惯,所以我想在鼓励教育的同时如果能对犯错的学生进行
严 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适当的惩罚,学生犯错的频率就会低多了。2、
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几年的教 学中,大部分“解决问题”
的内容都被购物、租车租船充斥着,以老师们的话说“二年级就开
始 租车租船,租到四年级差生才有点儿眉目,可解决其他综合性稍
强的问题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传统教材中到三年
级才进入两步应用题的思维训练,可是新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就涉
及含 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掌握“假设”、“尝
试”、“整体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 “凑和”等思考才能
解决,差生在这种问题的学习中根本就是坐飞机,就连稍好一点的
学生都不 能从中形成有条理的表达其思考的能力,用孩子们的话说
“我是‘凑’的”,可这样的题目一道例题或是 一个练习题就足以
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而对差生来说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轮我再
教学二年级 ,我一定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数量关系比较
明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初步学会 用分析法(要求什
么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和综合法(知道什么信息可以让我
们联想到 可以求什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随着年级的
增高,逐步向学生渗透“摘录”、“画图”、 “列表”、“模拟”、
“简化”、“尝试”、“找规律”等策略;其次,一定要在二年级乘
法和 除法的意义教学上花大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性地解决乘、除
法问题而不是瞎猜乱碰,为中高段的综合性 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
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是否可以降低学生在“解决问题”领域的
学习难 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实验。

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 自身特点的教
学方法和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调试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能力,但在不
同的教学方法的 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
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 、教学方法
和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细致地审题, 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
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 和间接条件,
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
中的已知量与未 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
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 条件和所求
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 目同时
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
册,科技书的册数 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
技书多少册?
题①中3000册为共有数,题②中3000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
法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 ,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
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 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
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
析法 ,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
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 的,哪些是未知的,直
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
乙 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 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
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
( 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
300+50=350)?然后再求什 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 ,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
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
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
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 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
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 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
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
知条件 是解题的依据。

三、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对一些有联系而又容易 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 这个
数的应用题,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用
除法;二是分不清计算时 需不需要加括号。因此,可安排下列一组题
进行对比教学。

①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占梨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②果园里有梨树240棵,占苹果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③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④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⑤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3,有苹果棵多少棵?

⑥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多13,有苹果树多少棵?

两数相比较,以后面 的数为标准数,前面的数为比较数,即与谁
相比谁为标准数(通常设标准数为1)。已知一个数,求它的 几分之
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几之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
题的相同点是:都知道 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同点是:前者
是已知标准数求比较数,后者是已知比较数求标准数。题① 、③、
⑤都是苹果树与梨树相比较,梨树的棵数为标准数,苹果树的棵数
为比较数,梨树的棵数 已经知道,因此,它们属于前类用乘法。题
②、④、⑥都是梨树与苹果树相比较,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 ,梨
树的棵树为比较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数为比较数,
苹果树的棵数题目中都 不知道,因此,它属于后类用除法。题①、
②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已经知道,计算时不用“括号 ”,
题③、④、⑤、⑥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知道,需由1加
几分之几和1减几分之几 求得,因此计算时需加“括号”。

四、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让学生了解 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
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教学时, 就让学生了解
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因此,可进行
填空练习。
如:(1)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男运动员比女运动
员多37人,?(补 问题)

(2)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一共有多少人?(补
合适条件)
< br>在高年级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通过自编,使学生认识和掌握
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
1、按指定算式编题:如按算式240×13=?编一道应用题。

2、把一种 应用题改编成另一种形式的应用题:如我班有45名学
生,女生占25,女生有多少人?把它改编成一道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指定题目类型编题,如编道反比例应用题。

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应让学生结合实际,编写他们自己所熟悉
的事物。

去痣的土方法-bec口语考试


我喜欢的格言-10000米


蛋挞头-科普资料


阿克萨-晨星基金评级


会说话的长颈鹿-失去的记忆


风月俏佳人下载-学警狙击下载


伯内特-核磁共振检查什么


原始中华-中国60周年



本文更新与2020-11-18 16:1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6894.html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感悟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