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沈老师数学2019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18 18:42
tags:河北数学中考

中国围棋排名-苗族的传统节日

2020年11月18日发(作者:戈宝权)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1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
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
及1分 (60秒)的时间观念。
3、过程与方法: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 育学生要珍惜分
分秒秒。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 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
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今天,我 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
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 答声”让学
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 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
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 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
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
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
示经 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 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
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
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 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

3

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
少时间 。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过程与方法:
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 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
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 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
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 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
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4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 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
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 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 、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
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 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
时4 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5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
教师给予奖 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 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
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
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
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
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
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6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 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
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7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
算,列式:3 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 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
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 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
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 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
再算65+4=6 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 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 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
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 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8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
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 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
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方法:
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过 程与方法:
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口
算能力、解决问题 的能力。

9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 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
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 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
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
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10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
试 填写下列( ):
先算65-(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 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
算25-8=17 ,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
不能直 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 字,第一
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 br>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
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1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 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
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 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12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 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
“1”,如十位相 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
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 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
.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
15个 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
时,不 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
一位借一当十,合 起来再减。

1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第4课时:估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
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
情感,初步形 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

14

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
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 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
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 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
算,然后比较大 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 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 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
大于230,220+ 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
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 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
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 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 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
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
流。

15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 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
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梳理 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
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
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 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
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 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
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 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
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

16

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 如650+340其实就是65
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 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
当十。……(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 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 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
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
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17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 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
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 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
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 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
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第三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 与能力: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
义,使他们初步认识 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
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 简单的换算。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能估
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过程与方法: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
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
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18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
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
哪里是 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 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
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 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 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
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 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
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

19

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延伸:米 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
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
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
=10分米。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
流,培养学生良 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20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
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 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
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 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 线段与直尺比
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
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1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 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
测量一下。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长度单位之 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
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
排列。

22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 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
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 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
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 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
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 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
米为单 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
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3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 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
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
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 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点?你发现了 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 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
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 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
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

24

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 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
“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 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
(公里)等于1000米。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 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
测量和估测能力。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
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 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
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 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25

二、学习新知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 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
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 m)】
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 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
米?(10个)对,就是像 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 )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
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
吗?

26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 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
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 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
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 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 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
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 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
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 ,上哪儿去?”
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 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 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三维目标: < br>1、知识与能力: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
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 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
作意识。
3、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 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7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
师的体重时 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 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
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 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
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 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 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
和“千克”有什 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 0
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
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28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 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
200千克、300千克 ……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 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
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 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
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 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 br>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
重1吨” ,“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 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
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 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
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 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
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

29

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 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
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 方法?


第6课时:解决问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3、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
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 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
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 题吧!

30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 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
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 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
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 :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
如果安排这样 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 ,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
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 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 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
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1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 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
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 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
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 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 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
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 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 题比较多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 案。对于
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至第49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
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本 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学习

32

的,为今后学生能自主进行更大数的计算打基础。
三维目标
:
1、知识与 技能:
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及掌握连续
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验算的意义,进一步理会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
算意识。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归纳并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探索验算的多种方法,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分8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例1、2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
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准备及用具
挂图和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33

1、口算:52+35= 23+69= 47+33=
36+20= 37+48= 65+34=
2、笔算:求35与27的和。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
位进一。)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2、教学例1。
a.学生尝试求得271+122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竖式应该怎样写?从哪一位加起?(从个位加起。)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
样写呢?
b.小结。
列竖式计算。
c.学生自由书写竖式,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d.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
或忘加1。
3、自学例2,讨论:十位上3+7=10,怎样写?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5、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37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引导完成练习八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例3
三维目标:

34

1、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
位加法。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哪 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
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365+43 201+594 649+326
问:谁还记得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 900+100= 1000+100=
3、估算: 599+800≈ 900+101≈ 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3
师:该怎样计算?
2、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3、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4、还可用什么方法计算?( 298接近300,可看作300来计算。)
5、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6、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8页,做一做直接写在书上,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

2、练习八第4、5、6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35



第3课时
连续进位加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八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
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练习,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
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 作交流。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 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
该怎么办呢?(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在没有准确计算 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载的东西最多?哪艘船
载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 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三、下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
536 915 351 85 464
649 873 792 127 208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买东西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五、小君可以怎么走?走哪条路最近?
共同分析40页第9题。

36

六、课本40页第10题。
只用数字8组成五个数,填入下面的方框里,使等式成立。
先学生试做,在交流
七、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 续 进 位 加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第4课时
减法(连续退位)
教学内容:
例1、2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
算连续退位 的减法题。
2、过程与方法:
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 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
得减去退去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0-26= 65-15= 62-18= 85-56=
2、笔算:440-150= 600-240=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下面是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

问: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37

师:请你们观察41页的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例1
师: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减起?(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把322改成86,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独立完成41页做一做
2、练习九第1、2、3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第5课时
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教学内容:
例3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2、过程与方法:
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 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
得减去退去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0-26= 65-15= 62-18= 85-56=

38

2、笔算:844-121= 133-74=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下面是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
问: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例3
师: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减起?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
(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怎么验算呢?
师: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
还可以用加法验算。
学生自由发言。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问:你学会了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独立完成42页做一做,想一想、拨一拨、再计算
2、练习九第4、5、6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39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解决问题
1、出示例4
小组合作交流
2、阅读与理解
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小组讨论:
问题是什么?
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3、分析与解答
(1)收银员收钱要准确,要精确计算
(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准备多少钱才够,不用精确计算,估一估就行
4、回顾与反思
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5、教材44页第2题。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游客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学生解决后交流。
6、生活中的数学
请你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并解决它们
三、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40



第7课时
连续退位减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九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
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2、过程与方法:
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 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
得减去退去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2、笔算:602-375= 1000-699=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二、练习九第7题
1、你喜欢吃什么水果?
师:你会算吗
问: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计算?从哪一位算起?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3、找朋友
师: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自由发言。
4、问:每张卡片上的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41

师:看清符号,先做在集体订正。
5、在〇里填上合适的数
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解题思路
6、练习九第12题
谁能说说题意?该怎样做?
7、摆数字
(1)如果继续摆下去,两人摆出的三位数的和接近多少?差呢?你是怎样想的?
(2)准备这样的卡片,和同桌两人像这样只摆最高位,说一说和接近多少,差接近多少
8、练习九第14题
把货物全部运上去,可以怎样运?写出你的方案你的方案中一共运了几次?
三、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第8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练习十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 学们回家对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
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 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互相交流、教
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42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 笔算减法、加减法的验算、“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
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 对学生予以肯定)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三位数
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
算。
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呢?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请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做对一道,就可以在最上面圈一 面小红旗。(笔算加、
减法题各4道)(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第2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的第2题: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
比上午多孵 出118只。
(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练习十第1、3、4、5自己做
4、解决问题
(1)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
(2)选中你要买的商品,算一算要付多少钱
5、练习十第7题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它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43






五、倍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三维目标:
1、学生通过圈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体验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
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乘法口诀,教师引导倒背,选背。

二、新授
1、教师示范,学生初步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课件出示P50图,学生看书上图,图上有什么? 数数各种萝卜各有多少?
(2)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画黑板上,6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我们用笔一起
来圈一圈。
(3)我们圈了几次?说明可以圈出3个两根,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
书在图下方)同学们你们会这样圈吗?
2、学生试着圈一圈,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白萝卜有10根,画黑板上。
(2)那10根白萝卜有几个2根呢?先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准备怎样圈?
(3 )打开书,请大家用铅笔在书上圈一圈那10根白萝卜,并完成下方的填空。同位互相
检查,同时请一个 学生上黑板圈一圈,集体订正。

44

(4)从上面可以看出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为什么是5倍而不是3倍呢?
3、练一练
课本第50页的“做一做”
(1)绿圆片有几个?黄圆片有几个?黄圆片 每3片为一堆可以圈出几堆?请你圈一圈,说
说黄圆片的个数是绿圆片的几倍?你能圈出蓝圆片是绿圆片 的几倍吗?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2、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P51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同学们在干什么呢?
(1)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
你能提一个能用我们昨天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板书问题)
我们一起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45

(2)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试一试画图法:
试一试计算法:12÷4=3
说说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求出倍数?
(3)刚才求出的结果正确吗?你如何来证明结果是对的?
反过来想: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 最后我们答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
的3倍。
2、教学例3:
出示P52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1)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还知道了军棋和象棋之间的价钱关系,你能提数学问题吗?
(2)要求象棋价钱是多少,你能结合例2也可以算。 画图法:
军棋: 8元,是军棋的4倍象棋:?元
计算法: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8×4=32
(3)这个结果为什么正确?
(4)小结:刚才我们经历了看图,将图上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将 问题转化
成图形来理 解并解决,最后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你会
用这个方法解决类似问 题吗?
3、练一练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4题
三、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5、6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
三维目标:

1、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能力目标: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46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运用画图,列式的方法正确解答倍数问题。
教学难点:
能在引导下理解题意解决较难的倍数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8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2)8个里面有( )个( )。
(3)( )是( )的( )倍。
二、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的第7题
全班读题,理解题意,画图或列式计算。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8题
理解去年是什么意思,表示两人的年龄都要减一岁。
3、完成练习十一的第9题
引导读题,找准条件,理解两个问题中哪钟颜色的珠子数量不变,哪种珠子是哪种珠子的6
倍,哪种珠子 应该是多少,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再来想比这种珠子原来的个数是多还是少。
4、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0题思考题
读懂题意,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变化画出图形,再来思考结果。
5、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1题思考题
引导学生明确小熊手里的5个玉米需要加 上3再乘2得到熊妈妈现在个数与小熊现在个数
的关系,最后再加上3得19个。
三、作业设计
1、小欣今年5岁,妈妈今年35岁。
(1)妈妈的岁数是小欣的几倍?
(2)明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欣的几倍?
(3)10年后,妈妈比小欣大多少岁?
2、张阿姨家养了6只鸡,其中2只公鸡4只母鸡,每只母鸡又孵了3
(1)张阿姨家现在有多少只鸡?
(2)现在鸡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


47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1例题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 =24 8×5=40 9×7= 63 7×5= 35 6×8= 48
9×7=63 3×5=15 3×7=21 4×4= 16 2×9=18
你是如何计算的?学生说计算过程。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56的主题图。
(1)、出示56中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
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48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 使用乘法计算?学生通过
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口算
8×4 =32 8×9 =72 6×5=30 6×7=42 4×5=20
6×3= 18 9×5=45 7×7=49 9×4= 36 9×9=81
四、做57的做一做。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安全教育:下课不要在楼层追打。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1、6×4 =24 8×5=40 9×7= 63 7×5= 35 6×8= 48
9×7=63 3×5=15 3×7=21 4×4= 16 2×9=18
2、8×4 =32 8×9 =72 6×5=30 6×7=42 4×5=20
6×3= 18 9×5=45 7×7=49 9×4= 36 9×9=81


第二课时: 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二1、2、3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
2、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个十是多少? 8个百是多少? 40是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 10个百十多少? 1200是几个十?
12个10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800是几个百?

49

二、探究新知。

1、ppt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1,进行教学。
⑴、ppt出示情境图1。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生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生2:10个2相加是20。
生3: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2×9﹦18(元)
2×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⑵、ppt出示情境图2。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小精灵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 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通过订正答案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下课前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1、(1)2×9=18(元)
2×10=20(元)

50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2)20×3=60(元)
答:20人要60元。


第三课时: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例2,练习十二第4,5,6题。
三维目标:1、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
2、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估算,明白估算思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61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
吗 ?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 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
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

51

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
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 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
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 61页“做一做“。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
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 程。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六、下课前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乘法的估算
8×29≈240(元)
答:250元够买门票。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二中的第7、8、9、10、11题。
三维目标:
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
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略)
二、解决问题。


52

1、出示教科书第8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第第9题。
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第7、10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下课前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7、 8×53≈400(个)
答:8分钟能打完。
9、90×4=360(元)
答:一共用了360元。

第五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做一做。
三维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
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不进位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例1情境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
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

53

师: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合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师: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师: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1、让学生思考,计算摆一摆小棒或画图等。
2、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写出来。
3、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4、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5、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
三、介绍竖式(出示):

1 2 ……因数
× 3 ……因数
3 6 ……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
每道题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六、下课前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
12×3=36(枝)
1 2 ……因数
× 3 ……因数

54

3 6 ……积

第六课时:笔算乘法(进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1例2,做一做,练习十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探讨交流
1、出示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
⑴、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
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2、教学p61中的例2。
师: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⑴、将图中提供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
书店有许多书,连环画每套16本,王老师买了3套,一共是多少本?
⑵、出示小精灵的问话: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⑶、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⑷、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⑸、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16×3=48(本)
1 6 1 6
1 6 × 3
+1 6 4 8
4 8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48本。
三、做一做


55

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2、练习十三题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练习十三题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
做的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略)
六、下课前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16×3=48(本)
1 6 1 6
1 6 × 3
+1 6 4 8
4 8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48本。
第七课时 :连续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
P62例3、例4。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理解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62例3的教学。
(1)ppt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

56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2.教学例4。
0和任何任何数相乘都得0
4.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
要看看后一位 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P62、66的“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四、课堂作业:P64第6题
五、下课前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乘法
24×9=216(瓶)
2 4
× 9
2 1 6



第八课时: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7—15题。
教学要求:
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57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4.课本练习十三第7、8、9、10、12、13、15题。
5.做好练习的订正工作。
三、作业:
练习十三11、14题。
四、下课前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乘法
1、找错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2、笔算
345×4 89×6 798×3 69×5






第九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 页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4题。
三维目的: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教学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教师:要求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0+0+0=0
教师:用乘法怎样算?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0
教师:“0×3”表示什么呢?(3个0相加.)
教师:“0×3”表示3个0相加,结果得0.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为什么?(0×5表
示5个0相加,结果得0.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面两组算式:
3×4= 5×6=
4×3= 6×5=
让学生说出得数后问:每一组的得数怎么样?(都相等.)
教师:我们刚学过0×3=0,那么3×0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0×3=0下面板书出3×0=0 ,
再出一组算式0×9和9×0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0×0让学生填,得出0×0=
0
2、教师小结:
大家看这些算式(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 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教师把写好“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句话 的小黑板挂出来,让学生
一齐读一遍.
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4.教学例题6.
出示508×3,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和积
的书写位置.
教师:508×3,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同前面是一样的.乘的时< br>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
0, 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得数写出来.
例 4: 604×8= 4832(个)
6 0 4

59

× 8
4 8 3 2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67页 “做一做”.让学生独 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指
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四、作业
让学生做练习十四中的第1、2、3题.
五、下课前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例3: 0+0+0=0
0×3=0
3×0=0
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
例 4: 604×8=4832(个)
6 0 4
× 8
4 8 3 2



第十课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例题7,“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4题
三维目的: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60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 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
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 样算比较简便?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 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
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7.
教师出示例题250×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 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
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 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
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 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
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十五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十五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十五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十五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61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下课前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0×3 =60 200×3 =600 2000×3 =6000
12×4 =48 120×4 =480 1200×4 =4800
2 8 0 2 8 0
× 3 × 3
8 4 0 8 4 0


第十一课:整理和复习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整理和复
习》
三维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一个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掌握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
笔算方法,会用简便灵活的方法计算因数中有0的乘法。
2、通过对一个数 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
算的熟练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 构建网络

1.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 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昨天老师布置小朋
友回家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 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
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板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整理 和复习)
(1)小组交流
(2)汇报:展示学生所写的,并引导说板书:

62

小结: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和口算。
(板书:口算估算 笔算)
2、结合学生的回答问:除了这种情况,什么地方可以用估算?( 去买东西时要先估一估
带多少钱、笔算前可先估一估答案大约得多少、、、、、、)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估算时很快,谁能把估算的方法和大家说一说。
3、知识结构网络:

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估算)
的整理和复习 因数中没有0的

笔算 (进位或不进位)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补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归纳,也
有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

二、典型例题 沟通联系
1、口算练习
700×60 说出口算的过程
2533×1 549×0
2、估算练习
88×7 说出估算的方法
112×4 309×5 245×2
3、笔算练习
126×3 902×3 490×9
师:这些算式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因数中没有0;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
(1)独立完成笔算。指名板书。
(2)指名讲算法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是怎样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26×3口述:计算 笔算乘法时,因数3要对着上面126的个位,乘号写在数的左侧,等
号线用尺子画。
出示: 笔算时,要从多位数的(个位)乘起。要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每位)数,要哪一
位上的积满(几十), 就要前一位(进几)。

63

902×3:出示:计算有中间有零的乘 法时,0不能漏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所乘积的十
位上要写(0)
490×9:出示:用简 便方法计算时,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用
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多位数 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1和任何数相乘 都得原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掌握不同
的估算方法,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巩固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法则。
4.师:那么什么时候用笔算?估算和口算?下面这三道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出示:教科书第75页:
A、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距学校大约有多
远?
B、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C、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是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1)、学生观察讨论,选择合适的算法。

2).师追问质疑:
(1)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估算?复习估算方法。
(2)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用笔算?复习笔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情境来分析思考,提高学生选择和判断算法的能力。
3).你还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时候用笔算?估算和口算?
学生举例。

64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算法进行对 比,找出区
别。通过联系生活情境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应用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
提醒,培养学生认真的数学习惯。
三、知识应用 能力拓展
1、先看一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得到第二行的数,再把表填完全。
14
56
23
92
52
208
71

315

803

920

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9+2=11 □×9+□=111111
12×9+3=111 □×9+□=1111111
123×9+4=1111 □×9+□=11111111
1234×9+5=11111 □×9+□=111111111
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小组讨论交流,提名汇报。
【设计意 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合作性、自主性,同时使
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 习的乐趣。
四、小结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 内容。笔算时要注意
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数字编码 共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

65

三维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初步学会探索数字编码中的“邮政编码”的简单排列规律及
方法。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
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邮政编码的排列规律。
难点
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几封信、收集本地的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学号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有没有写过信或收到过信?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封信,想不想知道这 封信是谁
的?谁写的呢?
2、有没有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你知道信件的传递过程吗?(让学生交流)
信件的传递过程 :把信件投入邮筒——邮局把收集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能根据每封
信上面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 传递到收信人所在的邮局——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
信件。(让学生翻开教材的插图观察) 刚才,老师提到了,机器能分拣信件。那是因为信件上有一些数字,这数字叫做邮政编码。
那么,这 节课我们重点探究的知识是数字编码——邮政编码(板书课题)
二、探究邮政编码的规律

1、学习邮政编码编排的规律。
(1)、课件出示已准备好的信封。
(2)、提问 :信封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有什么?这个数字我们在数学上叫做什么呢?(让
学生思考,产生质疑)怎么读 ?
老师明确:信封上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的这(“678400”与“650000”)六位数字在我们 的
数学上叫做“邮政编码”,它不是多位数,但只要是邮政编码都有六位数字组成,我们习惯性
的读法是看到几就读几。
(3)提问:你是否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么编排的吗?请同学们自学教材77页投递员的

66

解释。(让学生和同桌一起学习,再指名一个同学读)
(4)、教师讲解。(课件演示: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轩岗乡678402)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板书重点内容)
2、结合信封上的地址来再次确认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律。
(1)、引导学生认识“678402”这个编码所表示的是什么内容。
前两位数67表示的 是云南省的代码;前三位数678表示的是德宏州代码;前四位数6784
表示的是芒市的代码;最后两 02表示的投递局轩岗乡邮政所。
(2)、比较邮政编码“678402”和“678407”的相同 之处和不同之处,从中明确因为我
们都在同一个省份、同一个地区,所以前五位数相同而最后两位数字“ 02”与“07”是轩岗乡
和风平镇的代码。
3、了解邮政编码的意义。
有序,好统计,不重复。
三、巩固提升
1、请根据下面的信封上内容来说一说邮编的编排规律。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镇ⅩⅩ小学
ⅩⅩ(收)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1楼
邮政编码:10008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生活中的数字编码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邮政编码以外 也有许多数字编码,例如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电话
号码……等。
1、课件出示。身份证、车牌号。
2、你还知道的数字编码有哪些?请举例说说。
五、课外知识
我国有4个直辖市,它们的邮编分别是:
北京市 100000 上海市 200000

67

天津市 300000 重庆市 400000。
六、全课总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当今,社会已进 入信息时代,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推行邮政编码为了实现信件
分拣自动化。信函自动分拣机可 以通过拍摄到信封上的邮政编码,通过皮带传输和机械手把信
函放进特定邮政支局的信格里。机械分拣可 比人工分拣的效率提高10倍多,这样就大大提高
了信件传递的速度。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分析邮政编码, 准确填好邮政编码,做一个新世纪信息
化时代里能适应的青少年。
七、课后练习
你能根据下面的学号,编辑自己的学好吗?设计一个自己的学号。

姓名
丁小琪
王奕飞





板书设计

数字编码——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年级






班级
3
1




性别






入学年份
2009
2010




班级排序
28
01




学号
2
2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68

第一课时: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
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
极参加体育锻炼的 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这是校园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
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 环节充分利用了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初步感知校园一角丰富
而漂亮的图形组成情况及 不同的图形类型,同时, 充分利用课本这一教学资源,对图形的欣
赏作了铺垫,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 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或划出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 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辨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69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 用于生活,此环节正是在学生感知生活经验和讨论交
流的基础上总结出四边形的特征,又根据四边形的特 征认识生活中的四边形。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或划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 的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间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方法应用。

教材第79页的“做一做”
1、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四边形。(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阶段所学,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 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
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梳理,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课堂检测

1、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70

2、四边形有---------条边,--------个角
3、我们至少可以用-------根小棒摆一个四边形。
4、你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请举例说明。
5、生活中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
6、判断:
(1)数学课本是四边形。 ( )
(2)课桌是四边形。 ( )
(3)教室里的黑板面是四边形。 ( )
[设计意图]检查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以达到自我认识和存在的知识缺陷。
六、布置作业
课后了解生活中四边形的应用。



第二课时:四边形巩固练习课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回忆前面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对平行四边形加以区别。
2、使学生,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找出
四边形的特点。
4、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3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学习准备: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四边形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回顾、总结学习过的知识及方法,,为以后的

71

练习做好准备。)
二、基本练习

熟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加以区别。

1、学生先说出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并问这些图形是四边形吗?
2、提供fish课件:
学生回答问题,并说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区别。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回忆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并对正
方形、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进一步区别以及它们与四边形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理解。)

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1、下面三个图形中,( )不是四边形。

2、下面图形哪些是四边形( )。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 意在让学生,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
形进行分类。)

实践操作,大显身手。

(1)在右边画一个同样大的平行四边行。 (2)把下图改成平行四边形。
每个学生发两个,单独动手操作













































































































































(2)用
直尺画出
两个大小
不同的平
行四边形。然后用直尺量一量对边相等。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点的理解)
课堂检测:

72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
1、四边形有几个边( ),几个( )角,四个边是怎样的( )。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条边,( )个角。
3、四边形有哪三个特点( )。
4、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吗?( )。
5、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
二、反复比较,慎重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平行四边形容易( )。
(① 变形 ② 不变形 ③ 稳固性强 )
2、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
(① 四条边 ② 四个角 ③ 对边和对角)
3、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

(设计意图:设计提高练习,意在让学生加深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活跃学生的
思维,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三、拓展练习
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图形让同桌欣赏,欣赏。
四、小结:
通过练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它们的 特点,它们都有
四条边,四个角所以它们都是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容易变形的特点。

第三课时: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经过折一折,量一量, 比一比的操作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通过观察、动手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说说黑板上两个图形的名称?

73

2、都有几条边,几个角?
3、说说我们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东西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长方形的特征
1、先猜边和角的特征(引入对边);
2、具体验证特征通过辅助工具量、对边对折
正方形的特征
1、先猜边和角的特征;
2、具体验证特征通过辅助工具量、对边对折
三、巩固练习
1、围 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59
2、拼 拿出两幅三角板分别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59页第二题)
四、总结
1、你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2、它们有那些异同点?
板书设计:

图形 特征


四条边 对边相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条边都相等











74
第一题)页




第四课时:四边形的周长

三维目标:
1、通过动手摸一 摸、画一画,使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能够具体指出一些图形的周
长部分。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上街买了一块布,铺在桌上总觉得不好看,有个朋友便 给我提了
个建议,如果在这块桌布周围加一圈花边,就会好看一些,老师也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可是这< br>条花边该买多长呢?同学们,你们帮老师想一想该怎么办?(出示一块桌布)
生:可以量一量
师:那么该量哪里呢?谁能指一指呢?
(一名同学站起上前指一指)
师:这位同学 指的是这块桌布的周长,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
欲望。
二、探究新知
师: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生: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是从周长的名字 中想到的。周就是“四周”的意思,“长”就是“长度”。“周长”
就是“一周的长度”。

75

师:强调“封闭”
(一)感知周长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
请选择一个自 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选择相同图形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选五角星
形的最多,三角形的其次,圆 形的再次,无人喜欢长方形、正方形。)
师: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一生指)
师:每一小组都 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的长度,然后派一名代表指给全
班同学看。(学生演示)
(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图形的周长到 底有多长,你能想出
办法来吗?请独立思考。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1.圆形
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2.五角星
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76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
生3: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4: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5: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
3.三角形
生:量三条边,再加起来。
师:刚才大家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能不能根据各自所用的方法
把这些 图形和物品分分类?
学生认为钟面、树叶比较特殊,要用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其余的都可以用直尺量出周长。
[设计意图] 形式多样的测量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智力,体现了一题多
解的思想方法。
三、方法应用
1、从身边找“周长”朋友,并摸一摸,同组伙伴说一说。
2、测量本节开始出示的桌布的周长。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 际的密切联系。首尾呼应,学生体验
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谁,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 节课知识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
掌握本节知识。
五、课堂检测
1. ( )图形( )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 三角形三条边相等, 一条边长6厘米, 周长是( ).
3. 求图形周长

4. 求图形的周长.





77








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教材分析:
长方形 、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几何小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
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
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
计算图形周长。
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因此,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教学准备:

师:课件,课题,风景画。
生:纸片、直尺、绳子、方格纸、学习单、喜欢的物品。
教学过程:


78

一、 复习周长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例 汇报(注意强调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不能说盒子的周长,强调“面”,
头尾相接,手指 要紧贴图形边缘)
二、自主探究

(一)准备
1、猜一猜:
媒体演示
师:这是2张风景画,一张是长方形的,另一张是 正方形的,谁能告诉大家画中的景色?
假如要给2张画镶上边框,哪张边框用料多?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①长方形用的多;
②正方形用的多;
③两张用的同样多;
师:到底是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想一想要求边框用料多少就是求什
么?
2、出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3、验一验:
师:请拿出和老师一样 大小的纸片,以及验证的工具。先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
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 做好记录。
4、说一说: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验证的结果,并说说你用什么办法验证。
绳子绕一圈,滚动一圈, 量一量,将图片放在方格纸,数一数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先量再计算,精确)
(设计意图:通过先猜测再验证的活动,养成严谨求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是数学方
法的渗透。)
(二)探究:长方形周长:
1、师:怎么量?为什么?(只要量一条长和宽,根据长方形特征)
怎么求周长?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6+6+4+4 ②、6×2+4×2 ③、(6+4)×2
师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

79

算法)说出这些算式的意思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2、重点引导学生,(长+宽)求的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所以长方形的周长还要再乘2
3、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喜欢哪种?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第②种和第③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不过,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
优化选择,培养学生的优 化意识。)
4、小结,质疑。
师: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 的周长。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
合适的方法。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长方形的长和宽)
4、试一试 9米
出示课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7米
求花坛的周长
(2)学校篮球场长40米,宽20米,周长是多少米?
(三)正方形周长:
1、回到准备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师:我们已经求出长方形边框的用料,而且同学 们学得很认真,对于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掌握
得很好,那回到开始的正方形风景画,它的边框用料多少呢 ?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自己计计
算一下它的用料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一 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使
他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 功的体验。这样的安排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
同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5+5+5+5=20 (5+5)×2=20 5×2+5×2=20 5×4=20
2、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的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正方形周长=边长×4,想一想要计算正
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用到什么?
(使学生知道,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
3、小结:从刚才的计算当中,原来给开始的那两幅风景画镶上边框,所需的材料两个一
样多。,

80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已经重点研究 ,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
在正方形的计算方法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小组去探研究,得出结论,培养 学生的研究能力和
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小朋友真聪明,不但解决了边框用料多少 的问题还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方法。学生重复计算方法。
4、试一试:一张正方形桌子,边长是80厘米,要为它缝制一张台布,台布的花边至少
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这里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推导出周长
算法,培养 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
三、实践应用

(一)第一层次:
1、一件你喜欢的物品算出一个面的周长。(学生操作再口头汇报)(联系 学生的生活实
际,使学生体会利用新知解决问题的乐趣)
2、妈买来一块正方形台布,边长是8分米,她打算在这块台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至
少有多少分米?
3、生活应用: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要围上篱笆,他至少要多少米?
(二)第二层次:
1、选择题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他至少要多
少米?
A (10+6)×2 B 10×6 C (10+6)×2-10 D 10+6×2
2、讨论:一块长方形木板,长90厘米,宽60厘米。木匠师傅如图截 去一块边长为40
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变了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没变(90+60)×2
(设计意图:为了使练习既让学生巩固知识,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又使得每个
学生在满足求,所以我设计的练习按照有层次性、趣味性、贴近生等原则设计)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81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学自己的反思、总结,不断地成长)
五、拓展延伸

用1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1、你有几种拼法?
2、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拼一排:(1+16)×2=34
拼二排:(2+8)×2=20
拼三排:4×4=16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既是所学知识的及时内化,又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
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与深邃性。)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6厘米 6+6+4+4=20→长+长+宽+宽
宽: 6×2+4×2=20→长×2+宽×2 长方形的
周长
4厘米 (6+4)×2=20→(长+宽)×2
边长:5厘米
5+5+5+5=20
5×4=20→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练习内容:
教材第86页及87页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 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
运用。
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

82

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
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
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
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a、填空。
1.正方形的边长是12厘米,周长是( )厘米。
2.小明在200米操场上跑了5圈,他一共跑了( )米。
3.把一根长16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可能是( )分米,宽可能是( )
分米。长方形的长也可能是( )分米,宽是( )分米。不管怎样围,长方形的周长总是等于
( )分米。
b、判断
(1)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16平方厘米( )
(2) 正方形和长方形一样,四条边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 )
(3) 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周长是6+4×2=20米 ( )
c、解决实际问题:
(1)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宽14米,长是宽的2倍少2米,小胖绕着它跑了1圈,一共
跑了几米?
(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宽14米,小胖绕着它跑了3圈,一共跑了几米?
(3)惠小足球联赛快开赛了,学校准备建一个长4米,高2米铁架球门帮助小运动员,问
大约需多长的铁管?



第八单元:分数的认识

83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p90-91例1、例2及相关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出几分之一
这样的分数并且能掌握分数各 部分之间的名称。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
达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br>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3块月饼,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关于主题图内容课件。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在做什么?
2、叫2个学生上来分月饼,把一个月饼分给两同学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
人分几块?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12。
(1)多媒体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指出:把一个 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
也就是它的12。
(2)指导学生读12。
(3)出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块,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4。
(4)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3。
(5)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五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5。
1、小结:像12、14、13、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认识分数各部分之间的名称。
3、课堂练习
4、小结:

5、作业


84


同学们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完成第94页第1题。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平均分






1
分子
分子

3
分数线
分母

读作:三分之一




第二课时:分之一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p91例3及相关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能正确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使之获得运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1、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2。
2、如果分给4个同学,每人又得多少呢?板书:14
3、提问:他们谁分得多呢?比一比。
4、引出并板书课题:分之一大小比较
1 2 14

二、练习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三、小结

85

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反而小。
四、作业

板书设计:分之一大小比较
1 2 14






第三课时:几分之几的认识
教学内容:
p92例4、例5及相关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
表达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课件:
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
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 己的意愿涂出几份,
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 交流,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
3份是它的34,4 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 之一比,只
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110

86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第1题。
7、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二4——6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7—11题。


第四课时:几分之几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P93例6及相关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3、
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进一步提升,
推能力得到培养。
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几分之几大小比较,会读写几分之几。
2、 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3、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和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师:看大屏幕,看一看下面的可以用哪一个分数表示?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板书课题:
1、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2、出示例 6 第一组图 25 和 35;

87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组,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 25 和 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
行比较。
(3)演示 25 和 35 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出示 66 和 56 的比较,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学生直接在课本上涂色,并初
步体验一个分数的分 子与分母相同时,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取的份数和分的份数
同样多,就是1.)
4、总结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三、巩固练习。
1、P93 页做一做 1、2。
2、课件展示练习题
四、
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第五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第96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情感态度价值 观:
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
减法的实际问题。
3、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2、展示 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分数
的简单计算,

88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并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3)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4)让学生计算,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练习二十一1题
三、作业:

练习二十一2—3题




第六课时: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例1、例2及练习。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掌握解决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技巧。
3、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和能力。
教学重点 :


89

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简单
应用”。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例2.
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吗?——出示第100页例1)。
生:这是把1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用分数表示是 。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生: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列式为6÷3=2(个),所以每份有2个苹果。
师:那么,每份苹果的个数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生:这是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因为是平均分成了3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 。
师: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把苹果总数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2份就是 。
2、教学例2.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出示第101页例2)
生:知道了一共有12名学生,其中 是女生, 是男生。
师:“其中 是女生, 是男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说如果把这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女生,2份是男生。
师:怎样求女生的人数呢?
生:因为 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 1份是多少,即12÷3=4
(人),也就是说女生有4人。
师:怎样求男生人数呢?
生:因为 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 的2份是多少,即12
÷3=4(人)。4×2=8(人),也
就是说男生有8人。师:把刚才的解题过程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
视了解情况。

90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感受。
四、课堂作业。
1、12个桃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面,每个盘子里面放( )个桃子,每个盘子里的桃
子占桃子总数的 。
2、兴趣小组有28人,其中5人 喜欢乒乓球9人, 喜欢篮球3人,还剩下多少人?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 能借助直观 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 ,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 集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105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
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
3、过程与方法: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 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91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
一张票 ),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猜测
各种可能性,你一 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 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
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方法一。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
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 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
你会计算吗?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 ,9+8=17(人),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
人呀。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应该 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
不能是9+8= 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
2、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 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
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92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参
与报名”的学生 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
学。
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 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分组展示
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 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 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
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及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
再想想,看还没 有没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4、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 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
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课 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93

1、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 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
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与多少人?
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
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时、分、秒

复习内容: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 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时、分、秒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提高计算的熟练 程度。
3、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 构建网络
1、师:第一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呢?(板书:时分秒的复习)
2、师:时分秒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二、知识结构:
1、钟面上有3根针 ,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3、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

94

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4、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9点整)、(3点整)。
5、钟面上有(12 )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
个小格。
6、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
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7、时针走1大格 ,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
圈,分针要走(12) 圈。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9、师: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二、巩固练习
1、在( )里填上“〉”“<”或” “=”
9分( )90秒 3时( )100分 5时( )500分 150秒( )2分
2、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看一场电影要2( ).(3)小明跑100米要用
16( ).
(4)工人叔叔每天要工作8()(5) 张勤洗两块手帕要用10()。(6)李勇做50道口
算题要用5()
三、知识应用 能力拓展

(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2分)
1、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60秒.( )
2、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小时.( )
3、妈妈上午7:30上班,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4小时.(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A.1分钟 B.5分钟 C.1
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A.1秒 B.1分 C.1小时
3、小红1分钟写5个字,6分钟可以写( )个字。A.6 B。5 C. 30
(三)解决问题
1、广播电台播讲小说的时间是在下午4:00到4:30,播讲了( )分钟.

95

2、从上海乘火车到无锡需要2小时,火车上午9时从上海站开出,上午( )时到无锡.
四、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复习内容: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万以内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算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2、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复习过程:

复习笔算加减法
复习内容:
复习笔算加减法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2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
复习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
1、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的知识,好吗?

96

师:谁能告诉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描述。
师:对了,本单元一共学习了三部分的知识,分别是: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以及加减
法的验算。
2、首先,我们来复习第一部分的知识:
3、笔算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 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
前一位退1作10 ;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4、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 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
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 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
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例:603-329
67、估算:
结合实际,把试题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的
得数范围。
二、随堂练习
1、 口算下面各题
24+9= 17+8= 88+2= 15+65= 9+58= 15+55=
23+17= 66+32= 50+60= 40+56= 18+45= 56+23=
2、列竖式计算
467+354 563+761 158+280 365+918 348 816-347 400-109
3、估算:
98+25≈ 376+284≈ 517—348≈ 500—185≈
4、解决问题
(1)、 电影院一共有406个座位。一年级有197个学生,二年级有208个学生。他们要一
起看电影,能坐 下吗?
(2)、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 这时园内
有多少游客?全天园内一共来了多少游
(3)、商店运来410千克鸡蛋,上 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两种方法解决

97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补充练习:

一.填空: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桌面约长7( )。 大楼约高( )。 小汽车每小时行驶( )。
数学课本封面长20( ) 公交车大约长7( )
一个鸡蛋大约重50( ) 小方的体重大约是25( )
5吨=( )千克 3000克=( )千克 5米=( )米
140厘米=( )分米 13千米=( )米 40毫米=( )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
375+250○375+270 465-340○465-380
582+106○106+582 522-220○500-220
3、用竖式计算(后面两题要验算)
738-359 345+789 506-179 383+268 950-589
二、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
1、在加法算式中,和一定比两个加数都大。 ( )
2、最小的四位数减去最大的三位数差是1。 ( )
3、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加法验算。 ( )
三、
(一)加法的验算步骤: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二)减法的验算步骤::
1、用差加减数,看和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2、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减数。
四、问题。

1、张大爷养了两头大 猪,其中有一头重189千克,另一头重174千克,这两头猪一共重多少
千克?
2、商店买来上午运来1048袋面粉。下午运来2809袋,下午比上午多运了多少袋?
3、李老板买来500条金鱼,送给员工236条,还剩下多少条金鱼?
板书设计:
口算、

98

列竖式计算、
万以内的加减法:
估算
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 复习测量
复习内容:
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
间的进率。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 )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
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 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 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
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 (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 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 进率是1000:xKb 1. Com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99

二、复习质量单位
1、 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
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
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 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2、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检测

1、3厘米=( )毫米 6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1米-3分米=( )分米 6吨-2000千克=( )千克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机场跑道长约3( ) 课桌高85( ) 大头针长约22( )卡车载重8( )一个鸡蛋约重60
( )
3、判断对错
(1)一支铅笔长18米。( ) (2)数学书宽约17厘米。( )
(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10分米。( ) (4)一辆汽车的载重量是8千米 ( )
(5)小玲体重31千克。( ) (6)1千克的棉花比1千克铁重( )
4、在( )里填上“=”、“<”、“>”。
2吨( )960千克 4千米( )4200米 100毫米( )1分米
2050克( )2049千克 15吨( )15千克


板书设计:
1000 10 10 10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000 1000
吨 千克 克


100

生理盐水多少钱-美羊羊喜欢谁


数字代表的爱情含义-汽车保险有哪些


k817-南怀瑾易经


大儿童-中文听力


类似香水的电影-西海在哪里


顿号是哪个键-骆驼王子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丹麦旅游


1月30日-青春之路



本文更新与2020-11-18 18:4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7091.html

2019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