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数学题七年级最新 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全册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18 18:43
tags:五年级苏教版数学

雨中曲下载-开学感想

2020年11月18日发(作者:权龙褒)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1、本班共有学39人,其中男生21 人,女生18人,从
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
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但粗 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
够,应用能力较差。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
但 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
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 困难。所以在新的
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
学习数学的能力 ,以提高成绩。
2、本班级学困生有千家怡、马文斌、千阳肖、千纤等学
生。这些同 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
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 惯培养,
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
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 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因此要在
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
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
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 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
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
学 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
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
空间思维能力 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
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 生学
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
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
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
数,并会进行估算。
3 、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
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 计算简单的同分母
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 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
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 br>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
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
米、1 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
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 的换算,会恰当地选
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
1分=60秒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初 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
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
学 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
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 某些
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
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
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
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
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
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 维水平,多照顾中等
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 作业,少一些
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
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
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时、分、秒(3课时)
秒的认识………………………………………1课时
时间的计算……………………………………1课时
练习一 ………………………………………1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测量(6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千米的认识………………………………………2课时
吨的认识………………………………………2课时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课时)
1、加法…………………………………………2课时
2、减法…………………………………………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倍的认识(3课时)
倍的认识………………………………………1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
1、口算乘法……………………………………1课时
2、笔算乘法……………………………………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字编码………………………………………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3课时)
四边形……………………………………………1课时
周长………………………………………………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1课时
九、数学广角—集合(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
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
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 的理念,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
生的感受和体验。空间和 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
究,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
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内容 包括:克、千克、吨
的认识,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辨认方向、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除法 、四则混合运算、年月日、周长、分数的初步认
识、三次综合实践、总复习。
(二)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
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 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
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
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 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
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并
能计算周长。
5、掌握年、月、日。
6、认识东、西、南、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给
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
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 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
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乘法、除法的口算、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笔算;
两三 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这些内容是“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
重点。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儿童对一切事 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
数学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能自觉地完成教
师布置的作业,学习积极性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对于他们来说 ,学习是一件轻松愉
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
不举手发言 ,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在学习上需要教师和家
长的督促,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 他们的
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力争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
2、积极学习组织教学的方法和艺 术,努力为学生创造合
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以提高每节课的效率,减轻学
生的课外负 担。
3、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思路、答案开放的练习题,以培
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4、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
新的理念武装课堂。
5、严格要求,加强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6、注意加强学生的补差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 联系,及时
反映在校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
信心与决心。
(2)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
后多关心学困生,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 < br>(3)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
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 ,让优等生做,进一
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7、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注意宽松氛围的营造和 浓厚学习
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促进从小热爱学
习习惯的养成。
8、注意结合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解决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9、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面的扩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
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10、注意和学生家长联系,密切注意学生在家的表现,将
学校教育的作用延伸到校外,将学校教育和家 庭教育结合起来。
11、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
学学习的评价要 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
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 中
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教学时间安排:
克、千克、吨的认识 5课时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 15课时
辨认方向 3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10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 5课时
年月日 5课时
周长 4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 5课时
三次综合实践
总复习
机动课时
合计

6课时
6课时
6课时
68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
应用。
2. 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
1分的时间观念。
3. 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
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让我们一起倒计 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
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
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 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 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 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 认识秒针。
① 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
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 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
(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 最细的针就是秒
针。
③ 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 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
看。
(2) 认识1秒和几秒。
① 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 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
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 理解1分=60秒。
① 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
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 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
现?
③ 学生汇报,教师引 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
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
你发现 了什么?(1分=60秒)
④ 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
=60分,1分=60秒)
(4) 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 课件出示。
②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
时间。
③ 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④ 课件出示。
⑤ 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
刻吗?(6时55分57秒)
⑥ 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⑦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
间?
(5) 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 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
验证)
② 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 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 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 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 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
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 宙空
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 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
怎么想的?(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
怎么估的?
三、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 课本第6页第2题。
2. 课本第6页第1题。
3. 课本第6页第3题。
4. 课本第7页第7题。
四、 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 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
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 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 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 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2.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猜谜游戏引入
1. 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
走半天。
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 “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 时
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
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 “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2. 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
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3. 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
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 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 教学新课
1. 教学“例1”:2时=()分
(1)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 反馈
a) 60+60=120分
b) 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 教师小结。
2. 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
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
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
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 、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
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
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 教学例2
(1)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
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
法: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4. 小结
5. 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
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 填空:
(1) 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
就是1时。
3. 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
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 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
从 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 时间就像金
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
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 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
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
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 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
允许学生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 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
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 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
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 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 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 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
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 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
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 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 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
地进行口算。
2、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
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 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 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二、 探究新知
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 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
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
数)
(2) 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 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 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
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 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 数,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
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 把它们转
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
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 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
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
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 数35,把35看成30+5,
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 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
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
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 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 列式计算:39+44
(3) 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 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
位。
三、 巩固练习
1、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37+54= 15+65=
41+56= 13+29= 8+26= 19+35=
2、 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 br>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
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 课堂小结
1、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
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 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
计算。
2、 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 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 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2、 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 探究新知
1、 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
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
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 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 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 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 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
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br>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
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 方法都是把减数54
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
掉50和4,在口算两位 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
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 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 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
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65-( )=( ) 再算( )○
( )=( )
生: 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
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 -8=17,
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
根据讨论填空。
(3) 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
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 完成“练习二”第7题。
(1)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 般把减
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
十数和一位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 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
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 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 口答。
(1) 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 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 拆数游戏。
(1) 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 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 探究新知
1、 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 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
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 列式计算:380+550
(3) 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
以380+550=930。
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
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
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
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
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
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 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
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
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 br>上来的1,百位写9。
2、 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 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
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 列式:550-380
(3) 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
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 br>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
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 ,个位相减为
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
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 15个十,减去8个十,
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
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 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
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 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
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
减,就 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 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 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
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估算》
教学目标
1、 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
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
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填空。
(1) 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 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 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 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 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
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 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
(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
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 探究新知
1、 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 什么?解决
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 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 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 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
问题呢?
生: 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
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
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
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 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 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
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 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
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
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
不下 。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
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 算,但是第二种方
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
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 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
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 回顾与反思。
(1)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
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
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 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
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 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
掌握本单元所学 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
地计算。
2、 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
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
百几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 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 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
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
样口算更 加快捷。
(2) 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 成整十数和
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
便捷。
2、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
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 前进一(哪一
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
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
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
等于31个十。
(2) 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
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 基本练习
1、 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 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
汇报结果。可以选
3、 估算。
(1) 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
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 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 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
进行估算呢?
(4) 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 400=200,
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 620-440=180,
大约多180个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 合情合理,
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
种更合理。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互相之间评一评。
2、 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
加、减法 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 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 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
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 br>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
哪些不明白的地 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
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 的长度单位毫米,
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
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
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
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
各有多长。
2、 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 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5、 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 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
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
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 是1毫米。再
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 子用放大镜放大,
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
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 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
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 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 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
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
厚度,加深 对“1毫米”的体验。)
⑤ 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
感受。
⑥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 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1、 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
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 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
毫米。
B、 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
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
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 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 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 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
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
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
说理由。
2、 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
体订正。
四、 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
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 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如果你们有兴趣, 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
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 米的长度观念,
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
分米。
2、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加
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
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 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
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
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
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
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
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 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
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
分米。请小朋友拿 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
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
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 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 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
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 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
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
想的。
4、 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
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
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 实践活动。
(1) 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
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 指名汇报交流。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 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 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 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
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
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 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
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
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复习长度单位。
(1)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 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
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 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

3、 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 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 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谈话:刚才我们 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
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 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 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
(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 1厘米是( )毫米?
(2) 2厘米是( )个10毫米?
(3) 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 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 20毫米厚,
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
关系。
小结:当我 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
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
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 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
厘米为单 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
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 br>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 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 80厘米等于( )分米?
(4) 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 个10厘米,即8
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
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 br>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
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 米,想几十
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 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
全班交流)。
4、 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
米的情况, 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 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 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
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 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4题。
2、 完成“练习五”第8题。
3、 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四、 课堂小结
1、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在进行长度单
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
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 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 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
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建立1千 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
里)等于1000米。
2、 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
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
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
间及步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初步感知:
1、 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
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 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 测量铅笔的长度。
(2) 测量硬币的厚度。
(3) 测量课桌的高度。
(4) 测量教室的长。
(5) 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
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 揭 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
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 br>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 学习新知
1、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 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
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
生答)
(3) 小结:计量 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
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
表 示。(板书:(公里km))
2、 新课展开:
(1) 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
程 ,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
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
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
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
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 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① 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
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② 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
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
想象1千米的长度。
③ 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 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
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 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 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
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 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
出1千米。
2、 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
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 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 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 br>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
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 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长能到达他
们想去的地方。
四、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
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 会
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
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
单换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
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
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
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 体重时都用了同一
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 师:你们知道 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
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
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 能举例
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 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 量比较重或大
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
表示。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 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 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
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2) 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
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 “千克”有
什么关系?》
(3) 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
个 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
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
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 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
率是多少?
2、 体验1吨有多重。
(1) 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
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 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
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
人一 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
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 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
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 br>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
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 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
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 一背,感受
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
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 重是25千克,算
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
这样重的同学呢?
(3) 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 “两头牛大约重
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
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
3、 感受1吨水的重量。
(1) 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
生课前去了解)
(2) 师:1吨水到底有 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
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
该有多大?
(3) 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
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 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
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 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
说方法。
5、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 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 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
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 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2、 完成“练习七”第3题。。
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 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
吨水,你认为能做 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
用哪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4、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
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
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 信息
的作用。
5、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
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 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
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 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 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 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常常需要运用各种 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
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 探究新知。
1、 理解题意。
(1) 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
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
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
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 探索方法。
(1)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
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 br>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
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 安排这样
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
能把煤运完呢?
生: “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
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 完,
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
的简便、直观。 列表
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
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 回顾与反思。
(1) 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
序)
(2) 如果可能的方 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
(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
表法列举)
(3) 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
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 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 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
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
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 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
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
个条件,怎么做,加上 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
有什么区别?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
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 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 完成“练习七”第7题。
(1) 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 求“哪个租船方案 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
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
船8元计算价格,然 后比较大小。
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0;KO LM,P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节)
第一课时: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内容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
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 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
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2、笔算:求35与27的和。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
加起。)
二、 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2、教学例1。
a.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
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b.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
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c.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
么写?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那么竖式中个位相
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d.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
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三、 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16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
评。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 位 数 连 续 进 位 加
9 8
+ 21 5
1 2 3
第二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内容。
教学目标:
4、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5、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
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6、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
的数相加时,要 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 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你注意到了吗?
2. 口算: 600+800= 900+100=
1000+100=
3. 估算: 599+800≈ 900+101≈ 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
想的?
二、 学习新课
1.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
计算, 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
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
共有多少种吗?
2.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
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
少呢?为什么?
3.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
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指 明学生板演,
集体讲评。)
三、 巩固发展
1.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说一说你在表中发现
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
解决问题。
2. 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1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
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 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
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
算。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
要知道船上一共 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把两箱
物品加起来)
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 不能大概地
说出哪艘船载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载的东西最少呢?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 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
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 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你能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又能将上下两个加数
的和算得准确吗?
三、 京广中心大厦是 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
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
塔有 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
题?
四、 谁能摘下玉米?
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 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
连起来。
六、 判断。
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 七、下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
536 915 351 85 464
649 873 792 127 208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 小君可以怎么走?走哪条路最近?
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九、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 续 进 位 加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4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
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2、 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 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
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退去的1。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80-7= 35-8= 63-4=
26-7=
2、 笔算: 54-21= 79-37=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 新授
1、 教学例1
师:放假同学 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
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
这就 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
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 多远?地图上标有吗?书上没有
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
从书上观察 到了什么线索?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
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
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 线,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
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
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
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 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
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
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
也可以借。
三、 巩固
独立完成25页第1、2、3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
3、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4、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
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 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 ) 87=( )-( ) 99=( )
-( ) 198=( )-( ) 297=( )
-( )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
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 赛,
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 。男生组: 574+200
456+198 725+79
女生组: 574+200 456+200-2 725+80-1
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 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
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
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 新课教学
1、出示例1: 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113+59= 113+60-1
=172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
2、出示例2: 276 + 98
(1) 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
空:
276+98 = 276+( )-( )=( ) 问:为什么加上100又减
2?
(2)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 = 276+100-3 = 373 问:为什么减去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 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三、 巩固练习 :
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 b:98+67=67+100
-2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 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一 些 简 便 算 法
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加几要减几。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题3及练习六的第4、5、6题。
教学目标
6、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7、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
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 复旧引新
1、填空:68=70-( ) 77=( )-( ) 99=
( )-( )
298=( )-( ) 397=( )
-( )
提问:68接近哪个整十数?7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
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
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
男生组: 453-300 748-97 356-299
女生组: 453-300 748-100+3 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
抓住时机,让学生
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
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
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 来比较简便。 揭题:减
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 新课教学
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1、出示例3: 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
简便?
(2)想97看 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
多减了应怎样?(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 :165
-97=165-100+3=68
(4)如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2、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
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 (师板书)
三、 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435-( )=435-300+2 534-( )
=534-300+2
2、完成练习六的第4、5、6题。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
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
么?
板书设计
减 法 的 一 些 简 便 算 法
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减几要加几。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4、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
并通过加法验算 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5、 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用所学到< br>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
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互
相说后发表意见。)
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
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师:看小精灵说什么?(怎样检
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1 3 5
+ 4 8
1 8 3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4、 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
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5、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 果。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如:用183-135,看得数是
不是48。用48+135, 看得数是不是183。用183-48,看
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三、 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 什么收获和感想?回
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验 算 135+48=183(元)
1 3 5 验算: 1 8 3 1 8 3
4 8
+ 4 8 - 1 3 5 - 4 8 +
1 3 5
1 8 3 4 8 1 3 5
1 8 3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4、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 的验算,
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5、 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6、 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
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
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昨天 ,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
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同学们调查得真多, (挂
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
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 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师:小明说什么?
2 0 0 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
计算的结果?
- 1 8 3
1 7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6、 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
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 励
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如: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
183。我用17加上183, 看是不是等于200。师:你最喜
欢哪种方法?
7、 做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
三、 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比一比,看谁聪明: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
成一个加法竖式。
四、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 法 的 验 算 200-183=17(元)
2 0 0 验算: 2 0 0 1 7
- 1 8 3 - 1 7 + 1 8 3
1 7 1 8 3 2 0 0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 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运用
1、 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题。
2、 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6 3 4 6 6 3 4 0 4 2 3 9
- 1 8 2 + 2 8 2 - 1 8 6 + 5 7 1
5 5 2 8 4 5 3 1 8 8 0 0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 选择。把正确答案与算式连起来。
563+528= 696+241= 70+260=
991 937 330 108 193 7230 1091
1037 267
4、 在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数。
□ □ 4 □ 6 □ □ 4 5
- 4 2 □ + 3 □ 4 + □ 5
4 7 1 8 0 3 9 □ 0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5、 教材第30页第6题。
6、 教材第31页第8题。
7、 作业:第29— 30页第3、5、7题。
三、 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
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
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
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
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
加减进行整 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
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2、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本单元有这些内 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加减法的验
算、“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针对小组的汇
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二、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 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
数加三位数的连 续进位加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
退位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
是什么?不同的呢?
2、 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请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做对一道,就可以在最
上面圈一面小 红旗。(笔算加、减法题各4道)(学生
计算、教师巡视。)
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
冠军。
三、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第2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 课件出示 教材第33页的第2题:用900个鸡蛋孵小鸡,
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1)下
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
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
倍”的含义。
2、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
算思路。
3、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
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
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 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
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 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
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 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
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
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
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
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
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
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 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
出想的过程。
3、 教学例3。
① 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
手摆摆看。
② 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 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
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 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 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
次数。
2、 76页“做一做”。
3、 78页第1题。
四、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1节)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
法。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6×4 8×5 9×7 7×5 6×8 9
×7
二、 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 教学p68的主题图。
(1) 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
戏项目。
(2)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 各小组代表汇报。
(4) 教师板书学 生汇报的数据。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
(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
组里议 一议。
2、 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 学生汇报。(略)
(2) 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 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 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
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 练一练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 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1、2、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2、 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 ② 8个百是多少?
② 40是几个十?
二、 探究新知。
4、 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
的问题。
5、 出示例1,进行教学。
(1) 出示情境图1。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
钱?10人要多少钱? 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
怎样解决的?
① 学生独立思考。
② 自由汇报
③ 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
板书2×9﹦18(元) 2×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2) 出示情境图2。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
钱?
①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 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书p69“做一做”先让学 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
订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2、 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 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 课堂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1、 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 计算
问题。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
有的邮票一枚60 分。百货商店鞋 柜,一双旅游鞋78元,
一双皮鞋164元。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
元,夜场一张 电影票20元。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
小袋鼠蹦跳33次。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120个,
每包日记本25本。
2、 出示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
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
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 250元钱去够吗?
二、 尝试解决。
1、 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
考怎么 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
的?
2、 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用我们前面
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 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
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
们可以列成8×29≈2 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
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 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
明因数是三位数时, 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 巩固练习。
1、完成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
计算,然后订正答案。 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
说估算的过程。
2、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
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 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
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五中的第7、8、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引入(略)
二、 解决问题。
1. 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
相检查订正答。
2. 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学生读题后问:这道题你是
怎样想的?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 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
既可。
4. 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① 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 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 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 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并说一说。
三、 课堂小结
3、 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4、 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年末结转-广州二模


精灵鼠小弟3-红旗谱读后感


兵马俑旅游-罗比福勒


山寨是什么意思-将门虎子


给力网-爱情的海洋


生产线上-发音技巧


法学是什么-把握现在


funtec-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本文更新与2020-11-18 18: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7092.html

最新 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全册教案的相关文章

最新 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全册教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