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数学三难不难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全册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18 19:06
tags:六年级数学教学

德国和法国-身份证号码的意义

2020年11月18日发(作者:曾几)
四数学上册《数一数》说课稿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
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
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 数学基础之
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
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 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
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
的 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
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 学生进行综
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
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 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
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
进 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
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 给了学生自
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 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
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 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
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应充分 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
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 法
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 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
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
固掌握,通过创 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
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 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 学意识。
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
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 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
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 精心组
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
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 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 第二页到第五页的例
1例5,练习一的1-5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 ”“十万”“百
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计数
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 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
3.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
确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CAI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数
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
过程设计:一、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CAI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用点按热健的方法突 出演
示六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图片,同时伴音介绍我国的
人口普查数,让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你收到了那些数学信
息?(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你发现什么?(数很大,
很大。) 由此这节课你想探讨什么问题?(这些大数怎样读?
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些大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怎
么样认识大数?等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
识”。
二、 探究交流 获取新知 1. 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
人为例试读。
2. 认识万 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
亿,问题: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什么?老师拨珠,拨上一千,
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九千再
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 办?(千位满十向万位
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
3. 让学生拿出计 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
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认识10个一万是“十
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10个
十万是一百万。(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板书)(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 提问:
同学们想 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万以上的计
数单位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十万、百万、千万、亿 )
4. 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家知道
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 么吗?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
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
生2: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3:我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
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生4:每相邻是什么意思我有点不太明白?
生5:我可以告诉你,……
师:同学们怎样证明你的发现是对的?
生5可以进行证明,如:……
师:同学们真有数学头脑,通过拨珠、数数、观察发现
了它们的规律。
5. 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请同学们整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 是个位,第
二位是十位,……亿位。(出示数位顺序黑板帖)
(2)拨数,将13819000人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来。
(3)写出13819000 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
计数单位,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全班交流, 抽查:十万位上的8表示什么?百万位
上是几,表示什么?千万位上是几,计数单位又是什么?
6. 学习“数级”。
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在数位表上增加拦,并
标明数 级)从右向左四位一分级,第一级是个级,第二级是
万级,第三级是亿级。同时告诉学生分级线。按级读 出北京
市人口数。
7. 巩固联系完成第4页“做一做”。
(1) 让学生通过数数,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
(2)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常用到万以上的数,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
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8. 学习“读数”。
(1)CAI课件出示例2,读出下面各数。继续出示含两
级 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表下,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个
数,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a) 让学生在下面与同学说一说并写出读作多少?
b) 集体交流,读出每一个数,并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读
法。c) 课件出示正确读法。
(2)小组讨论。a) 含两极的数怎么读?b) 万级的数和
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c) 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样读?(给足时间让学生讨
论)
(3) 反馈交流信息,学生归纳总结。
(4) 巩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读后说说你
发现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三、 小结强化,增强自信 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
说学习体会、收获。
四、 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一的1—5题。1题让学生做数位顺序
表,加深了学生 对数位排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2题按
排的是4组读数练习,每组都是两个数对比出现,体会同样< br>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读法不同数的大下意义不同,也为
后面学习大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作铺垫。3题创设一
个情境,小组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便的读法,
体现了由学生自 主选择合适的读数方法。4题5题,进一步
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理解,提高读数能力。




















《近似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br>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1页:近似数,完成例
10及相应做一做题目..
2,教材内容的地位及其作用:近似数的概念学生虽然没
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通过学 生对生活事例
的调查和直观描述,不仅让学生了解近似数,同时也让学生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有用 ,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教学,一方面为学习求较大数的近似数(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积的近
似值,求商的近似值以及为除法试商等 内容做好知识上的铺
垫;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小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世
界上最早使用四 舍五入法进行计算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提高学好数学的热情.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会写,
会用;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⑶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4,教学重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5,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根据哪
一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6,教学准备 布置调查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
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如同学们量得自己的身高、数学课本
的宽度等、像这样的大概数在生活当中还 有很多很多,收集
有关这方面的数据.
二、说教法,学法
1,近似数的概念虽然学 生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
多的.教学近似数的概念,教师采用调查法和直观描述法,让
学生在调查和直观描述中了解近似数的用处,体会到近似数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 实例导入,让学生猜老师有多大岁数了,找到一个最
接近的答案,然后出示喜羊羊图像,通过问答调查学 生的情
况,问学生你几岁了?学生回答10(11)岁了,班里有多少
学生,学校有多少学生。 分别出哪是准确数,哪是近似数,
并告诉学生近似数是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板书课
题。 另外,再判断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出示一些题
目。到2003年末,我国有公共图书馆2709 个,图书馆藏书
约47776万册。 到2003年末,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1999
个,自 然保护区的面积大约有14398万公顷。我有10个手
指头。世界的人口大约是60亿。学生理解了近 似数的概念
以后,再举几个例子加深印像。
2,通过喜羊羊的口吻讲故事,羊村超市开业了, 懒羊
羊买东西的时候发生了纠纷,一斤米1.9元,一斤半大米共
2.85元,可是,懒羊羊没 有5分钱的,村长又不愿意,懒羊
羊给了村长3元,村长又没办法找。怎么办呢?喜羊羊总是
有 办法。他想了什么办法呢?原来是四舍五入。板书。四舍
五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实例引导,尝试运用四舍五入法,学习约等于的写法。
告诉学生,2.85用四舍五入法 ,就是2.9元,这下,问题解
决了。2.85约等于2.9.认识约等于号,让学生观察,这个
符号是两段波浪线组成的。激发学生了解可是喜羊羊是怎么
算的,引出方法,介绍,四舍五入就是指尾 数不满五的省略,
满五的进一,尾数用零占位。然后再出示例题,把下面的数
字分别四舍五入到 百位。千位。让学生在练习,讨论中,交
流四舍五入的四步方法。先是找准位数,然后看后面一位,满五进一不满省略,尾数用零占位。用总结得来的方法解决
四舍五入到万位的问题。大家要是做得好 的话,喜羊羊还会
给大家讲故事呢。这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设计的训练意图:通过 练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通
过讨论、让学生搞清求近似数的关键确定省略的最高位是
谁 、是否满5或不满5来决定舍还是入,总结交流、提炼方
法揭示四舍五入法。
4,教师讲叙编 创的故事。羊村的超市自从采用了四舍
五入法,生意兴隆,灰太狼知道了,心里很羡慕,也在狼堡
开了家超市,懒羊羊非要吃棒棒糖,没办法,喜羊羊他们只
好到狼堡超市去买,没想到 灰太狼真是太 黑了,一根棒棒
糖竟然要4块钱,喜羊羊拿了就走,对灰太狼说,因为是4
所以省略了。第二天 ,灰太狼想报复,就到羊村去买东西,
他看中了一件衣服,48元,他想,4可以省去,只要8元就行了,可是,村长却告诉他,得50块钱,因为对灰太狼,
得四舍五入到十位。
通过讲故 事,来让学生们的思想暂时放松,也让学生们更加
明子四舍五入的概念。然后鼓励大家,能不能接受喜羊 羊更
难的挑战。对更大的数进行近似数的练习。
出示亿以上的数,指名来黑板上做。要求用学 过的方法,正
确地得出近似数的答案。并且给大家讲出做题的思路。从而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四 舍五入的方法。
5.小结:今天,我们和聪明的喜羊羊一起度过了愉快的
一节课,我们明白了 近似数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用四舍五入
来求近似数的方法,后面的第一位数满五就向前进一,不足
就省略,用零占位。
6,布置作业.要求完成书面上的作业。
附板书: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



















线的认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一课时“线的认
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
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 线、线段与射线,
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
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
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 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
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
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 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
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
点拨 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
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 了“创设
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
型)——实践应用”的模式 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 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
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 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
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
考——想 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
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 ,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
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
无处不在,有直 的, 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
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直线、线段和
射线。
播放课件出示学生熟悉 的孙悟空图片,让学生说说孙悟
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代表金箍棒,
再在 它的两端分别点一个点,表示金箍棒的两头,从而认识
线段,并介绍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追问学 生,金箍
棒有什么本领?并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头放
在地上,让它向另一个方向 延伸,从而认识射线。再在黑板
上画一条线表示金箍棒,一端点上端点,让它向上变长,让
学生 体会它可以变得无限长,我们是画不完的,所以只画出
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继续想象,如果 把金箍棒
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
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 。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
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
的 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
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 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
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课件向学生出
示 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端点、延伸情况、与
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 为一小组共
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
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
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
解,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 学生
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
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 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
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 和直线的
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
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 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五)实践运用,强化理解。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
独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如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 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
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
推理和 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
出三种数学图形,深 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
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使思维能力
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练习中,三种平面图形的特
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 知;在“试一试”、
“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
技能。整堂课学 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
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
能、情感三维目标。







《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今天,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
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 说
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
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 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
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
了物 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
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 移植到平
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
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 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
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
了操 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
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 平行线,
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
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 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
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
会两 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
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
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 过
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
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
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借助实际 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
点。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
生能够意会,能够认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 br>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
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 例子。这节课安
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
这样组织,给学生 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
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
找斜的一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考虑
到学生已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删除了这个练习 。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找立体图形中找平行线,从
立体图形上寻找平行线比在平面上 找平行线要困难得多,这
里有从面上找的,比较容易,也有隐藏在面的对角线上的平
行线,学生 找这样的平行线就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不易理解。
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 。因
此本节课不利用这个实践活动。
二、说教学过程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折一折创造
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5、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
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认知的关键
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
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活动1: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 br>活动2:折一折创造平行线,拓宽、加深对平行线的认
识,不管是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不管是斜 的,还是正的。
只要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活动3:欣赏生活中的平 行线、找平行线。(学生对平行
线的认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在棋
盘中 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
移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 行线等一系列
操作活动,教师进行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学习的
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 为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
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相交与垂直》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二单元第三节《相交与垂直》的第一 课时。我将从课标、教
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 说课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之上。教师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
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 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
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新课 标的理念,我充分相信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
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是合作探究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有 关
知识。
二、 说教材
《相交与垂直》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 br>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属于新课标中“空间
与图形”的一部分。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 经学习和认
识了线、直线、射线、角、平行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相交与垂直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
继续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奠定基础。
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中两条直线的
相交与垂直。
②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
线。
③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最短的原理,并
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
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勇于探究
的精神,以及感知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热爱数学的感 情。
教学重点:1、感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2、能正确
画出点与线之间的垂线。
教学难点: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
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以及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情
况,本 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引导学生通过“感
知、观察、比较、分析、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合 作学习的
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采用的多媒体教 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
让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 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
学习 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
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动手
操作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运用的过程,
让他们能够清楚地理解平面中两条直线 相交与垂直的概
念,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以及怎样理解和运
用一点到线段的距离垂线 最短等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
动生动而活泼。
五、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和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完成教学任
务,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我分为四个环节六个小步骤来完
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三) 设计运用,巩固知
识 (四)课堂小结
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完成教
学目标,我将内容细化 为四个小步骤,以便学生能够理
解和运用知识。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通过播放ppt,让学生观察生活常见的相交和垂直的
事例,用直线画出图案,激发学生的 兴趣,让学生初步
感知相交与垂直,进而引出所讲的内容。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第一步: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垂直的概念,什么叫“互
相垂直”和怎样用字母来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第二步: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让学生 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让学生自己验证折痕是否互相垂直,从而让学生真正理
解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实践活动
让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正方体中那些线段是互相垂 直的。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第四步:画一画
这一 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又细分为三小
步:(1)用三角尺画垂线。步骤:①画一条直线
②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
③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④标出一个直角
(2)过点A画已知直线垂线。(出示三种不同的情况)
步骤:①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叠
②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一点重合,再
沿着这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③标出一个直角
(3)课堂练习,完成教材第23页的作业。将所学知识
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第三个环节:设计运用,巩固知识
创设一个情景,小王怎样到外婆家距离最短,让学生懂得< br>用点到线段垂线距离最短的原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
以便能掌握学生所学情况。
















《旋转与角》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
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的《旋转与角》一课 。
本课教材特点是:
一、教材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
感知 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
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 在开展活
动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
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 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
出平角和周角。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 已经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已有认知
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生活中的观察。如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
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学生都能从 生活中发现到,从
而会很快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教学目
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
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
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
角与周角借助具体情境,感知平角、周角的特征。
五、教法分析:
引导教学法 直观演示法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六、学法分析:
1、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2、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我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通过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使学生从容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完成教学
目标。
七、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课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引出角,进一步认识各种
角的特点,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 2、幻
灯片呈现复习的内容。复习学过的锐角,钝角,直角。 3、思考
问题? 角是怎样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 手实践、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1、让学
生旋转自己的活动角, 提问学生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成一条
直线时,这时所成的角叫什么?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样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 让学生提出疑问,鼓
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学生所 有的思维都被调动起
来,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在学生经历了操作,探
索和发现之后, 教师PPT演示,总结学生的发现。
三、课堂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了他们的特点之后,引导
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
四、课堂练习
本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
识,另一方面满 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学生都
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教育技术的应用:
1、借助网络资源收集数学资料,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2、借助ppt生动形象的效果,为学生提供观察及演示
过程的平台。
3、借助ppt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角,使学生体
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旋转与角》说课稿
各 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
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的《旋转与角》一课。
本课教材特点是:
一、教材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
感知了图 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
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 展活
动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
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 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
出平角和周角。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 立学习的
能力。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生活中
的观察。如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如:折扇、
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学生都能从
生 活中发现到,从而会很快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教学目
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通 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
平角和周角。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 角、
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
实际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
角与周角借助具体情境,感知平角、周角的特征。
五、教法分析:
引导教学法 直观演示法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六、学法分析:
1、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2、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我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通过动手实
践,自主探索,使学生从容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完成教学
目标。
七、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课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引出角,进一步认识各种
角的特点,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
2、幻灯片呈现复习的内容。复习学过的锐角,钝角,直角。
3、思考问题?
角是怎样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 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1、让学生
旋转自己的活动 角,提问学生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成一条直
线时,这时所成的角叫什么?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样
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
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学生所有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
性。在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和发现之后, 教师PPT演示,
总结学生的发现。
三、课堂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了他们的特点之后,引导
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
四、课堂练习
本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
识,另一方面满 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学生都
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教育技术的应用:
1、借助网络资源收集数学资料,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2、借助ppt生动形象的效果,为学生提供观察及演示
过程的平台。
3、借助ppt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角,使学生体
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
二单元“线与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课,本单 元学习的主
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
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后面学习画
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
学生 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 方法。
(一)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
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
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
体验,小小的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
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 度,会使学生
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
得无从下手了。而且, 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
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
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
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
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
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
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
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
习 。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
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 对于发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
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 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说:
“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情
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 根据学的法
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
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
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
的 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 主要设计了一个放风筝比赛,怎样判
断谁的风筝放的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
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 角的意义,探
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
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 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
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
说。[小精灵儿童网站]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喜欢风筝
吗?放过吗?参加过比赛吗?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小动物们放风筝 比赛的图片,看,
他们放得多认真!到了评比的时候了,这可急坏了刚当上裁
判的小猴子,它只 记得比赛规则是同样长的绳子,看谁放的
风筝高,却忘记了怎样才能知道谁放得风筝高的办法。怎么办呢?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
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只要知道绳子与地 面所形成的角的大
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风筝放得越高。在这里运用多
媒体课件,抽象出 绳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帮助学生理解生活
中的数学,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你们真有办法,要知道谁 放得风筝高,只要知道风筝线
和地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样才能知道角的
大小呢 ?
这一句追问,进一步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
知道角大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 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
量”。在交流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
用小一点 的角进行测量;用直尺测量;把两个角重合比较大
小;用量角器测量等方法。
在这里,教 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
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在这种情况下< br>用把两个角重合的方法不适用,用小一点的角测量虽然可以
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较精确的知道 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
多少,这几个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只有用量角器测量
角的大小才是最 简单、最有效的,使学生产生学习用量角器
量角的愿望,为学习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础。当学生有了学习< br>的需要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2、认识量角器
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学
生自由交流汇报。
认识量角器 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
个大格,180个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时用的单 位。
学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这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
己看到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 步熟悉量角器,同时可以保持
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自由汇报,然后运
用多媒 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
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这么多的秘密,其实量
角器上还藏着 很多角呢,你能试着找一找吗?请你在练习纸
上画出你找到的角 学生尝试在纸上的量角器上画角。
你找到了哪个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吗?[小精灵儿
童网站]
请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试着说出这个角有多大。
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量角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
生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所有角的顶点,从这一顶点引
出的任意两 条射线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个角都可以知道度
数,为后面量角做好铺垫。
4、尝试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经找到这么多的角了,能尝试着用量角
器量出角的大小吗?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应该是学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学生
认识了量角器后引导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大小,要学 习的内容
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尝试测量练习纸上的几个角。给出的几个角的开口
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逐渐掌握量角的方法 ,研究解决量角
时出现的问题,如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把角的一边
对准“0”度刻度线 比较简便等。
这样教学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
学就怎样教,教的法 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
的法子。”教师要熟悉学生学习的思维,顺应学生的思维加
以引导,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5、总结量角的方法 刚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时候,同
学们有几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点要
和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量角器 的“0”度刻度线重合,
看另一边的刻度。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深有体会,怎样
量角学生在 实践中一点一点的体会,一点一点摸索,所以量
角时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总结,并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
质,逐渐形成量角的技能。从而使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达
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6、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会用量角器量角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小猴子
裁判,判断谁放的风筝高了。
学生 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猴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
前面创设的情境更完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增强
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学生
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乐趣 ,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
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量角的用处
出示生活 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倾斜
角度;踢足球时选择射门的位置;这里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
生活中抽象的角,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宽了
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 间,让学生感受到量角
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
养学生用数学 的眼睛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价
值。
(五)说板书设计
在学 生总结量角方法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应地
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 点睛
的作用。
角的度量
角的顶点——中心
角的一边——0刻度线
角的另一边 ?
画角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 我的说课内容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第六课时画角。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 以
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尽心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
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 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 根据四年级
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操作过程中经历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的
过程。
技能目标: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
30°、45°、60°、90°的角。
情感目标:再画角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明确各种角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怎样用
量角器画角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
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说学情:在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之前,学生 对于角已有
一定的认识,部分校舍感已能对角进行分类。因此在教学时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 验,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
角的步骤,这样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多了。
说教法 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
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
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 ,我力求充分体现以
“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 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
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
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 ,小组合作完成。
(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
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活动2: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 5°、30°、
45°、60°、75°、105°、90°、135°、150°、120°等
角。)

活动3:画出40°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
40°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 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
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 角器才能
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
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 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归纳总结
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
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
线。
活动4: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
什么不同。(开口方向不一样)
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
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 :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
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 的那
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
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三.巩固练习
1.用量角器分别画出55°、110°、65°的角。
2.用三角板分别画出30°、90°、45°的角。
3.试着用三角板分别画出75°、105°、120°的角。
4.用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折成的角是多少度?测量一下
四.板书设计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
条射线。













《卫星运行时间》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计算说课稿
一、说课标:
《数学 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
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 化的
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 行了分析.
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
习了两位数乘两 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
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 br>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
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 略解决实际问题,并
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熟 练掌握了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
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 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
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
籍 了解了许多,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定位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掌握竖式计
算技巧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 地球一圈
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
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 间?并列出算式:114×21。减少了
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 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
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
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
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
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
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
算方法, 如学生提出:114×20+114、100×21+24×21、114
×3×7、110×1+4× 1+110×20+4×20、10×1+4×1+
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 的交流与反思。
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
学生学习竖式计算。让 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
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习:
算一算书上34页练习第一题。
这样的练习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
有一定的把握 。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做为纠错
题,再次让学生自己会诊, 提高运算能力。纠 错题我没有
单独设计习题,而是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做为生成性资源,这样更 有指向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
注意什么呢?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5、集体独立计算课本上34页练一练的第三题中的6道题。
意在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
习,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注意的地方。
6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将书中34页的第四题,以情境的形式出现,同时将这
道题进行了两处改编,一处是将其分步呈现,目的是让全体
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第二处是将题中的8 0改成了85,目
的是将本节课的内容更好的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
到数学在生活中的 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进行综合实践,
再次提高认识,巩固与掌握运算技巧
7、学习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
自己表现得怎样?
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相信自己“我
能行”!














《神奇的计算工具》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 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第
七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神奇的计算工具第一课时。计算器
( 即电子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它体积小,运算快,
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 大部分学生在
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向学生介绍一
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 ,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和合理的运用,
就显得很有必要。教材在“乘法”单元后专门安排了“神奇
的计算器”这一教学内容,既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
算,又可以用来探索数学规律,引导学生辩证 的对待计算器,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器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
排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教学理念非常吻合。主要突出以下三个
注重:一是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
操作;三是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本课的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
本功能,能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
②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自
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用计算器进 行计算的
方便与快捷,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
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确
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计算器的 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
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教学难点是,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
些简单的数学 规律。
四、说教法、学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 br>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 念,真正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
教材特点,我设计 这节课时,主要以各种教学活动贯穿始终,
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
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学,课
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 环境。
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五个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尝试使用,探
索交流。
(三)、灵活应用,辩证对待。 (四)、善于应用,
探索规律。
(五)、知识拓展,介绍电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
趣。
这一环节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引入新课时,我
设计了这样一个计算练习活动将学生引入正题;接 着让学生
回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计算器的实例,使学生对计算器
有一种亲近感,感到它与生 活“同在”;随即我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都会使用计算器
呢 ?当学生回答使用计算器 计算快、准、方便、快捷等优
点时,我追问:那你想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本领吗 ?学生的兴
趣被激发了,这时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
(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对于 计算器这
个现代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现实生活中的广泛
应用,使他们对计算器有着 不同程度的了解。通过调查,四
年级绝大多数学生都用过计算器。所以在突出:“了解计算
器的 基本功能”这一教学重点时,我设 计了当小老师向大
家介绍计算器的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既体现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和学
习。同时运用电脑课件介绍相 关功能键的使用。
(三)灵活应用,辩证对待。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也是教学的重点
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在尝试使用时规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
作方法后熟悉键盘 ,进行熟练操作;在熟练操作中总结操作
的经验,养成操作技巧。
“教是因为需要教”, 因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使用计算
器的经历,所以在“初试本领”时,我出示书上的例题,直
接放 手让学生练习,在交流答案时,再适时地提问:“你是
怎样输入的?”然后结合电脑演示,让操作不熟练 或操作错
误的学生有一次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意识。
在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后 ,我便让学生“大显身手”。这
一组的六道题目,数值比较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能力 和应变能力。我让最先做好的学生把算得快的秘诀说出
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请不小心算错的同学说说使 用计算器
时应注意什么?在大家交流形成共识后,我归纳为 “整体
读数,细心输入。看清数字 ,小心按键。”供大家一起学习。
这样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真 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善于应用,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是体现用计算器计算的数学价值,也是本节课
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通过下列步骤来突破。
同桌做数学游戏。目的是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
规律的兴趣,课本中试一试第一题: 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
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
己组的算式写 在黑板上。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
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
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
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 言表达规律。发展学生
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数学的神奇。
(五)知识拓展,介绍电脑。
这一环节是介绍用电脑来计算,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
兴趣 ,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为今后进一
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六、说作业设计
课本中试一试第二题:括号内可以填几,先估计,再用
计算器检验,找到 合适的答案。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题,
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练习题。可以单< br>独行动,也可以小组合作。学生的思维活了,手脚放开了,
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 达。这样安排的目的
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
变为学生解决问 题的过程。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的认
识,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有趣的算式(一)说课稿
设计理念
本节课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
养,将探索规律教学融于解决问题之中。通过唐曾西天取经
的故事,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
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 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学 习兴趣。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四
年级上册第42—43页探索与发现㈠。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乘法”
第5 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后,
利用计算器来探索某些算式中所蕴涵的规律(如神 奇的9
等)。这些问题的重点不是进行计算,而是通过计算结果的
观察发现有趣的规律,以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时可以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 互动问答等方式,比较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从中发
现一些数学规律,在体会探索的方法的同时掌握用有 规律的
题组解决繁杂的计算的方法,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为今后探
索更加富有挑战性的规律作好 铺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中应用以小推大、化繁为简
的数学思想方法。
2.让学生体会探索 规律和应用规律的方法(观察、发现、
迁移、转化),感受数学美和趣味性的同时,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掌握用有规律的题组解决繁杂的讨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
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引发兴趣。
讲唐曾西天取经的故事,激发兴趣。
二、探索发现,掌握方法。
㈠设置困难,尝试解决问题。
师:9999999×9999999这个算式有意思吧……你们能用
什么方法算出它的结果?
1.学生在练习纸上简单写出自己的方法。
2.组织学生交流各种方法。
【学情预设:
生1:用计算器算。

生2:9999999×9999999
=9999999×(10000000-1)
=99999980000001
生3:用竖式计算。
生4:用电脑的计算器算。
【老师组织学生交流每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寻找
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
㈢探求“解题金钥匙”中的新方法。
师:老师这边有一把“解题金钥匙”,看看能不能从这
把金钥匙中找出新的方法。这把金钥匙是四个算式,看起来
挺有意思的,是有规律的,大家先安静地观 察算式一会儿
吧。
1.学生独立观察算式20秒。
2.同桌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3.全班交流规律。
解题金钥匙:
99×99=9801
999 x 999=988801
9999 x9999=?
4.应用规律推算出: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㈢迁移方法解决问题。
1.交流迁移的方法,认识“化繁为简”的思想。
师:我们 真得感谢这个从小到大的题组,从这个题组中我们
找到了规律,再应用规律解决了问题。那么,现在我们 面
对”7个9乘7个9等于多少”这个问题,能不能从刚才解
决问题的方法中得到启发呢?
【学情预设:四年级学生可以从“解题金钥匙”中迁移“列
出从小到大的题组,发现规律,应用 规律”,并找到类似的
题组解决”7个9乘7个9等于多少”这个问题,但是想让
尽可能多的学 生掌握这种方法,仍然需要在每个同学都想一
想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
发引导。】
1.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1)生独立完成练习。 (2)
全班交流规律与推算的方法。
㈣互动研讨,了解算理,应用方法。
【学情预 设:在这个算式中存在着许多规律,让学生围绕着
这些规律提一个知道答案的和一个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是给
学生表达与展示所理解的数学的平台,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给 学生差异发展创造空间。】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这组算式的规律,体验
应用规 律口算大数的趣味,通过老师讲解,了解一点算理知
识。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9 999999×9999999=?”的
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再借助“解题金钥匙”的启示,不仅让学生懂得对算式及其
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 规律,还懂得在解
决问题中应用化繁为简、以小推大的数学方法,经历观察、
对比、发现、迁移 等真正的自主探索过程。】
三、应用练习,感受数学美。
1.应用练习。
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
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
同桌合作解决问题后,再指名学生展示练习结果和
介绍推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借助”唐僧西天取经”的童话故事,
让学生应用新学会的方法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把数学算式
的有趣和规律思想结合起来,延伸课的深度。通过欣赏有趣
的金字塔算式 ,感受数学的奇妙。】
设计思路
“有趣的算式”这节课,遵循数学自身的 特点和学
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创设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
性的几组规律,最大限度地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
推理与交流、迁移等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方面,
本节课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发展目标,利用教材组织教学
内容。另一方面,教者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 ,在活动结构、
教材的取舍大胆突破,更加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课始,
通过问题驱动-- --“寻找解决9999999 X9999999=?的方
法”,在“解题金钥匙”(与1相关的规律 知识)提示下,寻
找到“列出从小到大的题组,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新方
法。课内呈现的三 个规律,老师都是只给出一部分规律,让
学生观察、猜测、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2.积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 作学习的空间,为学生
活动、思维创造了合适的空问,有效地突显学生的主体。本
课在学生交流 与1相关的规律和利用与1相关的规律练习之
后,放手让学生迁移方法,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22222222×5555555=?;在学生解决
9999999× 9999999=?之后,放手让学生围绕着题组中的规律
提问互动,在提问题与回答问题中培养学生的 思考能力。整
节课,学生亲身经历了问题发生、发展、形成到解决的全过
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获得探索
规律的体验。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
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 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
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 算
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
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 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
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
现象。这样安 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懂得运
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更简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
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
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学习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
具有一定的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
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 br>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
知识技能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三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 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并用字
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
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
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
探究问题的能力。
其中将引导 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
用乘法结合律可以进行简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乘法结合< br>律的探索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四、说教法:
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充分分析后,根 据教材和学生的特
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索学习法、谈话法等教学
方法。教材通过数 、计算长方体中小正方体的个数这一活动
来体现结合律。所以在教学时也特意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进行活动开展情景教学,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根据学生的 实际特点在教学时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
养学生的兴趣和能 力。
五、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
式有 :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操作练习。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并通过自主验证,来总结规律是本节课的特点, 所以自主探
索成了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与学生
间、老师与老师间的交流 讨论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概
括规律建立模型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练习,让所学得
到 巩固加深。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两个数相乘,能得到整十、整百的数,
学生熟记了这些乘法算式,为后面观察乘数的特点,运用定
律简便计算打下了基础。
(二) 在新课时有意识地设计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三个教学环节, 使
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
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 动。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
特点和新课程的理念。
(三)在发现学习了结合律的规律后,安 排了一个及时
巩固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所学的规律得到进
一步的检验和巩固。让 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并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实用性、有用性
的渗入)
(四)在探索完乘法结合的规律后,直接引出两组算式,
并由此让学生推导、验 证出乘法的交换律。这种简约的设计
主要是基于在乘法结合的理解基础上,并且乘法交换律相对
简单易理解。
(五)最后是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是在学习完这两
种规律后,在学生心 中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后,运用它解决
实际问题。这样主要是根据认知的特点,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同时也是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方便。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
想做做”。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
年级上册第7 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 排了三个例题,分
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
法结合律是运算中 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
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
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 基础上进一步探
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
时,采用了不完全的 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
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
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
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 运用已有的经
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
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 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
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
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
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
并掌握加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 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
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逐步提高 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 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
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
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本班学生的
实际情况,在本节课中我主要以多媒 体辅助的手段,进行教
学情境的设置,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
料,体现学生 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以“对口令”和“对数”
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地使
用教材,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运算律的使用价值。通过情境
与游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 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
论,观察,交流中,自主探索新知,变“学”数学为做“数
学”。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方法比知识本
身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
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 重要方式。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儿童认知特点,我把
本课的学法定格为:情境认知、合作学习、游戏领 悟等。整
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
中发现。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我们学校的大课间是做手语操 和武术操。
很多学校也在开展大课间。出示书上的情境图,你看这是一
所学校四年级的同学们正 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2、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指名说
一说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A、跳绳的有多少人?
B、女生有多少人?
C、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 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
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问题意识。并用学生提
出的问 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
的主人。】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2)观察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两个加数是一样的,但加数的位置不同,和相等……)
指出:这两个算式因为得数一样,我 们可以用“=”把它们
连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
28+17=17+28
(3)同样解决第二个问题,得到等式:板书:17+23
=23+17
(4)你能 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
生说出等式后,要求其他同学验证是否正确)
(5)观察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出几个吗?老师 巡视,
注意各种写法,在交流的时候有序呈现(可以用符号、字母、
文字等表示。)
4、随学生回答板书,可能有的情况: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
依次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重点要说清楚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没变)
问: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呢?(a+b=b+a)为
什么?(更为简便)
5、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
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在数学上 ,我
们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6、游戏:对口令(利用加法的交换律对出与老师说出
的算式相等的另一个算式)
(1)、介绍方法:如:师说:96+35 生对:等于35+96
题目:(1)0.2+0.5 ( 2 )c+d (3)200+400 (4)
357+218
(2)、以357+218=218+357为例,提出:它们真的
相等吗?你算了吗?
要求学生分别用竖式进行计算两边的算式。(两生板书)
小结:我们以前做加法验算的时候是 把两个加数交换位
置再算一遍,其实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加法的 交换律的教学主要是紧密围绕并运
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在解决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写出两个等式的基础上,让学生仿写,并用自己喜观的方式
去表达加法交换律,最终学会用字母表示。整 个过程,学生
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
的抽象括能力。这里设 计了一个游戏:对口令的原因在于本
人的课堂一向较沉,想通游戏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
体会到加法交换律的适用范围,并以357+218为例让学生
明白写出两个等式是否相等,一定要在算 的基础上,再进行
比较。)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第3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请不同的解答的同学进行板演。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式,说说每一个综合算式分别先算
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出现前面部分加括号的,指出:为了强调先算这
一步,我们有时也会给它加上括号。)
2、比较这些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因为得数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连接
板书成:(28+17)+23=28+(17+23)
3、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 吗?(明确要求:
要先算出两边算式的结果,再确定能否填上等号)
(45+25)+13○45+(25+13)
(36+18)+36○36+(18+36)
4、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 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
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
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 板书:(a+b)+c=a+(b+c)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
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5、观察“(28+17)+23=28+(17+23)”,请你猜
一猜,加法结合律会有什 么用呢?
(后面的先加,正好得到的是一个整十数,这样就可以
使计算变得简便)
指出: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这在下一节课中
将会有重点的介绍。
(设计意 图:加法的结合律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等环节,给学生留下一个自主探讨的空间。由于“运算
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
和掌握,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要强调学 生一定要在算的基础
上,再进行比较,以数据验证运算律的正确性。)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完成书P58“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
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
了有什么好处。
3、想想做做4。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
么?
4、 游戏:对数。 < br>(1)老师说出一个数,你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
十,整百的数。(随机出:如2对8;12 对88……)
(2)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连一连(书上P58
想想做做第5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
合律的运用方法,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到 运算律的使用价
值。以“对数”的游戏让学生掌握凑整的方法,为下一节课
加法结合律的运用作 好准备)
(五)、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延伸题:填一填:在下面的( )内填入一个合
适的数,使计算简便。
47+89+( )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
更加自 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使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到一
个更高层面。以延伸题为学生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律 做准
备)
五、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位置变,和不变) (运算顺序变,和
不变)
28+17=45(人) 17+28=45(人)
28+17=17+28 (28+17)+23=
28+(17+23)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 本课主要
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
书中充分体现。)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
容。
本课的教学 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
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 习的乘法分配
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
学生以后进行简 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
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 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
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
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 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3.情感态
度价值观: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 律
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
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 重、难点归纳如下:1.教学重点:理
解应用乘法分配律。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及逆运算。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复习学过的加法和乘法的交
换律和结合律。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导入—猜想—验证:
我用课件一一出示改编的 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
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
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师:看这两种列式,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观 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5
件,也就是买5套,上衣和裤子的件数相同。(65+45 )个5也就是
65个5加 45个5。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5件短袖衫和 5条裤子,
需要付出多少元?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
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算式不同,运算顺序不同,
但是结果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 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怎样验
证等式是否正确,算一算。)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 、
b 、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
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
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
变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练习:
1、 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 判断正误: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
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
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 据收
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
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 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
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 练
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
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 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
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所说课的 内容是《图形的旋转》。这一
课我将从三个方面说起,首先是教材,其次是教法与学法,
最后是 重要的教学过程。
首先我来说教材,教材我分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
材分析与教学目标。
图形的旋转:
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
换》。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
变换,是义务 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灵活丰富,
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中,有
许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经 过旋转得到的,本节
课,正是让学生经历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
程。
教 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起着导向性作
用。为此,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 年级学生
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确定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目标,
具体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探索观察与动手操作,了解一个简
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方法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
90?后的图形;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与操作由旋转得来的图形,培养学
生观察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学情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学生普遍具有求知欲高、模仿能力强,思维多依赖 于
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了轴对称、
平移这两种图形基本变换,对旋 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
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
过程。教 师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
行探索学习。
根据学情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首先是教学重点
1、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够运用方法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 90?后的图
形。
而学习难点则是根据教学重点来制定的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绕旋转中心点旋转90?后的图
形。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 课教材的一个分析,接下来我将说教法与
学法,在教法中我主要采取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动手操作这两种方法,而在学法中,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
动手实践这三种主要学习方式,另外,我 还制定了评价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性评价。我将采
用生生互评,师 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根据教法与学法,我和学生需准备以下教具和学具
教具:直角三角板、半圆仪、风车、钟表、自制钟表、幻灯
学具:方格纸(2张)、直角板、铅笔 、半圆仪、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接下来进行的将是我本节课最重要的一
个环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回顾旧知,激发学习
兴趣。
我出示了第一张图 片,问图A到图B经过了怎样一个过程?
学生经过想象与回忆,回答出是平移,这样同学们在刚一上课就知道了本节课要学习关于图形的知识,紧接着,我出示
了第二张图片,学生此时就要思考了,图 A到图B又经过怎
样一个过程呢?学生思考完,回答出经过了旋转这个过程,
而此时,也就引出 了我本节课的题目——图形的旋转。
引出课题之后,我迅速展出了几幅旋转的物体,和由旋转得
来的图案,让学生来欣赏,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且演示了
这几个图案的旋转过程,增强学生学习本节 课的欲望。以上
呢就是我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动手实践 ,这个阶段是整
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出示一个钟
表,旋转一周后,提 问钟表指针做了怎样的运动?向哪个方
向运动的?学生根据自己对钟表的了解,说出了顺时针旋
转,然后我说明沿着钟表指针旋转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
反之则是逆时针方向。接下来呢?我让学生来 旋转我的这个
教具,让学生旋转出三点整这个时间指针的方位,学生则可
以顺得的旋转出来,然 后我来旋转,我旋转过程中则要出现
三次错误,第一次旋转错误让学生思考,错在哪里?由此引
出旋转的第一个要素——旋转中心点,接下来我演示出现的
第二次错误,仍然采用让学生找错误原因,来 引出旋转的第
二个要素——旋转方向,最后我演示第三个错误,引出旋转
第三个要素——旋转角 度。这个环节我把复杂的图形旋转转
变成了钟表指针的旋转,也就是线的旋转,降低了学生这习
的难度,然后再经过我三次的错误,让学生找出原因,引出
旋转的三个要素。
第一个环节探索 出了旋转的三个要素,第二个环节就是要让
学生动手练习,让学生当一次设计师,根据我出示的三个要< br>求,让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练习设计,起到一个现学现用
的原则。学生在画完之后,我来展示个 别学生的作业,在展
示过程中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仍然让学生找错误的原因,这
样可以让学生更 好的理解旋转的三个要素。这就是我教学过
程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我又回到了欣赏,而 这次的欣赏不同于第一次欣
赏,先是让学生来看这三幅由旋转得来的图形,提问看完之
后找到旋 转的中心点,然后我来演示这三个图形旋转得来的
过程,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旋转方向。起到了一个欣赏 图案,
渗透新知的效果。
接下来就到了第四个阶段——拓展练习,在这个阶段我出了
三个题目,第一个题目要考查学生对旋转角度的理解,选用
的是画过的风车,让学生说出图B是图A绕点 O顺时针旋转
了多少度而得到了,依次说出后面的。而第二个题目,则是
让学生找旋转中心点的 ,第三个题目是让学生全面考虑旋转
的三个要素,经过三问的要求,让学生说出得到的图形。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总结
通过对全课的探索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学到
了什么,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
自我评价在本节课的表现,让学生从心里想想 自己在本节课
学到了什么样的知识。
以上就是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由于经验甚少,请各位领导
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买文具》说课稿
《买文具 》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小节
的内容。下面把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处理教学内容时采用的
教学策略简单的说一说
一 说教材
1 说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全册书及 单元的地位: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是(北师大版)四上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
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教
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理解算理,确 定商的位置。
二、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也是一位数,归纳计算方法。
在解决第一个层次上教 材安排一个教学情景,解决80 元可
以买几个书包?给处理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减法、乘法、
摆一摆、竖式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种减
法其实就是除法的含义;乘法是为了后面的 试商作准备;摆
人民币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2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除数是整十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②在归纳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上培养学生的
归纳概括能力,在陈述算理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和
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
通过本节 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
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 化
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节课是本单元后面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基础,因
此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难点: 理解算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说学情
学生在二三年级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
数除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 相关内容,基本掌握了除数
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
相同,不 同的是商的数值可能较大。在试商时又涉及商的定
位。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理解算理 ,确
定商的位置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
伏笔。
三 说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把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尊重差异,交流
互动 。如在讨论80÷20为什么等于4时,因为学生不同,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就不同,要充分尊重学 生的选择,
对不同方法的交流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思维上
发生交往,促使参与数学 活动的每个人都有所思。把机会留
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如在理解算理上,在教师的引
导 下通过孩子们摆一摆,说一说去感受体验理解算理。而不
是老师直接的告诉怎样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孩子们 自己尝试
着总结计算方法,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 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
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首先会倾听,注意提醒学生要倾听他人的发 言:你听懂了
吗?能重复吗?其次,会合作会交流。如在讨论80÷20为
什么等于4?引导学 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合作在交流
多种方法中互补、反思自己的方法。
四 说教学过程序
1、情境中探索算理发现方法
(1)由生活中的买文具这一情景引出除法竖式
(2)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2讨论中理解算理概括方法(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 点,突破难
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独立探究、交流验证、归纳
概括三个层次进行
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的书写,尝试探究。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针对重难点师生进行探究验证
首先引导学生从试商上考虑:20×4=80他的商是40所< br>以错了。在从算理上去考虑:商4为什么一定要写在个位?
在从计算过程考虑第二步算什么?所以 他写8对吗?得出正
确的算式以后引导学生对这个算式进行整体的认识 。和前
面口算的方法比 较找到联系,理解学习竖式的必要性。在理
解算理上如有困难,让学生通过摆人民币进行充分的感知。< br>(因为是重点理解算理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由具体到抽象
的一种思维训练。所以我会在这个地方 舍得花时间)
教学例2 时,放手让学生独立作,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和例1进行比较教师制造认知冲突:为什么除数都是20 ,
被除数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商怎么都是一位数?在
交流中概括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3 升华算理掌握方法(有余数的除法)
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 成技能,发展智力
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安排了一个 基础练习P60试一试第3题第一列两个基
本题,一个是有余数的除法练习P60试一试第3题右边4个
小题4、课堂小结
能说说你的收获吗?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五 说预期效果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我想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
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 思想;充分关注学
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教学时间上可能会没有更
多的时间进行练习 。但我想这节课可能没做练习,但预设的
目标都已达到,算理理解清楚,认识到位,下一节课进行专门的练习,就不是没有练习,而是还没到练习的时间。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
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这节课前,学生已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
算能力,并对路程、速度与时间有了初步的感知 ,为这节课
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结合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
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 知识目标:结合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
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
系, 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
法。
二、说教学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整个教学内容都
是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中去展开,从中去发现数学 问题,并
运用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
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
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 有一个科学自主的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很
好地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去展开
教学。
(一)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教 学时应设
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以一个 有趣的问题去吸引学生,并引起他
们的思考。
乌龟和兔子两辆车进行拉力赛,“兔子的汽车2 小时行
驶了120千米,乌龟的汽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哪辆车
跑得快一些呢?”由此自 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密切联系生活,唤起学生思
考的欲望。
(二)探索并进一步认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
什么办法?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 学生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发表
意见,引导学生评判不同意见的合理性,最后明确:要想知
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相同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以下
我设想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题方法。方法一 是两辆车每小
时跑的路程来对比,方法二是两辆车6小时跑的路程来对比。
方法一:兔子的车每小时跑120÷2=60(千米),
乌龟的车每小时跑210÷3=70(千米)。乌龟
的车跑得快。
方法二:兔子的车6小时跑了120×3=360(千米)
乌龟的车6小时跑了210×2=420(千米)。乌
龟的车跑得快。
设计意图:联 系故事情境,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
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同一时间内谁跑得远,< br>谁就快。
学生发现显然方法一比方法二简单。从而我引出了速度
这个概念。
2、明确概念,认识速度。
(1)在这里我会讲解:120千米、210千米是路程,2小时、3小时是时间。兔子的车每小时跑60千米,也就是兔
子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乌龟的车每 小时跑70千米,也
就是乌龟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
强调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记作 60千米时,读
法有两种,60千米每时或每小时行驶60千米。
设计意图:结合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速
度的含义。
(2)观察速度的 单位。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
让学生感知单位时间内即每秒、没分、每时行走的路程就是
速度。
3、小组合作探究: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1)同学们对路程,速度与 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在
头脑中也模糊地意识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它们
到底存在着 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我先后出示三个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自主思
考、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
的数量关系。请小组同学上台展示、 汇报。最后让同学进行
评价。
情境一
在“新龟兔赛跑”故事情境中,兔子说“我2小时行120
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20÷2=60(千米时), 关系式:路程÷时间=速
度,
情境二:
甲、乙两地的路程是14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
速度是70千米 时,从甲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140÷70=20(时), 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情境三:
小明从学校步行去少年宫,速度是60米分,用了10
分。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是多少米?
60×10=600(米), 关系式:速度×时间=
路程
设 计意图:在这里利用贴近生活的实例,通过以上情境
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可以进行直观地解释。通过 小组合
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营造学习氛
围、分享学习成果。
(2)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说出各算式的计算结果表示
的是路程、速度还是时间,并同构三个算式,三 者之间的关
系。最后请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
练。
练习1、判断对错。 < br>第一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加深理解,掌握
牢固。比如第3题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 要比较速度的快
慢必须在同一单位时间内。
练习2:填一填.
路程 180千

时间 5秒 2时
300千米
速度 30万千米90千米分


第二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已知路程、
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练习2:
(1)长途客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它还需要多长时
间才能到北京?
(2)一辆小轿车看到路牌后,3时到达了天津,它的速
度是多少?
(3)一辆货车的速度是43千米时,它行8时能否到
达石家庄?
第三层:综合训练 ,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
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
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特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
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 以比速度。所以
我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去解决,让他们把刚学到的知
识很好地应用到生活 中来。这样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
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
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在小结中感悟。
在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先让学生 总结我们学到了什
么知识,再联系所学知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分享如何
简单解决问题的方 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提问题与分享解决方法中,感受数学
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作业布置。
四、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120÷2=60(千米时) 210÷3=70(千米时)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参观苗圃》说课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四年
级上 册第五单元《参观苗圃》一课。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和
试一试练习,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用整十数除 的基础上
出现的把除数个位上的数“四舍”看做和他接近的整十数来
试商的两位数除法。这部分 内容由于在除的过程中不需要调
商,学生容易掌握,在基本掌握了试商的方法后再学习在除
的过 程中需要调商的,就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因此学好本课
内容是学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根据小学 数学课程
标准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生的实
际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
数有余数的除法的算法。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3.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
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重 点
难点是: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算法。本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
能够灵活运用“四舍”试商法比较 熟练的进行试商,顺利正
确的进行笔算。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让学生“说 、思、议、练、评”,在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地进
行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为了实现目标,我主要安 排
以下几个活动。
一、说说做做,作好知识准备:1、说一说。说说下面的各
数最接 近哪一个整十数。通过这一个说一说,让学生能够准
确地找出一个数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为“四舍”法 试商作
好准备。说说一个数里面最多有几个几十(如:92里面最多
有( )个30等)先让同 桌互说,然后口答。通过这一个说
一说,训练学生的试商思考方法,有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进
行 试商。2、做一做。列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做题后交流
说说试商方法和结果。让学生重温除数是整十数 的除法的计
算方法,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通过这一部分
的知识准备,为学生自主 学习新知树立强有力的支撑。让学
生感悟到研究新知的思索方向。二、教师通过改变复习题,
鼓 励学生自己来试一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来思
考计算的,然后和全班同学说说。在练习和交流 中让学生发
现把22看作20来试商这一方法比较好,鼓励学生用刚才发
现的试商方法来试一试 :154÷22,学生解题后说说试商方
法和计算结果。通过改变数字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做一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学生有目的、有方
向的去尝试解题,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在解题中发现试
商方法:可以把除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在尝试
成功中感受学习的 快乐。鼓励学生马上运用发现的试商方法
试一试,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把刚才的题目和学过的题目比一
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 的地方。通过比较
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除数是两位数的
除法,可以把除数 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培养学生
观察比较能力和表述能力。三、运用知识。1、说说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教师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同
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口答。通过全班 学生都能说一说这
一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舍”这一试商方法。2、结
合情境算一算:教 师出示三题相关这一部分计算的一步应用
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计算。通过这一结合实例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运用“四舍”这一试商方法,让学生在解题中体
会到计算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
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确立想学好数学的思想。3、
教师创设情境,你 能提出什么问题,并且算一算。让学生小
组合作进行讨论并解答,让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有多种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在这 节课中,为学生构
造探索新知的知识基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四舍”这
一试商方法,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和引导者,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秋游》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68-70页的《秋游 》,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个方向
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此前,学生学 习的除法都是一次试商成功不需要调商
的。本课由秋游搭车的事件引出计算:每个年级各需几辆

日语俳句-噪音防护


色百度-督脉的作用


鹿组词-假期补课


魔兽争霸冰封王座秘籍-加息预期


黑夹子-液体鞋油


机场大厅-专业英语翻译器


放得开-微笑smile


方寸大乱-卧看牛郎织女星



本文更新与2020-11-18 19: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7104.html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全册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