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数学九上题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整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0 03:04
tags:人教版八年级, 数学, 初二数学

-

2020年11月20日发(作者:尤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包括一次函数,数据的描述,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五
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
与代数”“空 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本书供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需约6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11章 一次函数 约15课时
第12章 数据的描述 约12课时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约10课时
第14章 轴对称 约12课时
第15章 整式 约13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安排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时间推移、人口增长、财富积累 ,都是变化的例子。函数就是描述这些变化的一种
数学工具。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就得到了 实际问题的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并能利用它解决非常广泛的
问题。对于函数的内容,本套教科书是分散安 排的,本册安排一次函数一章,八年级下册安排反比例函数,九年级
下册安排二次函数、锐角三角函数。 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在本册“一次函数”一章,首
先让学生探索具体问题中 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在此
基础上,再来学 习一次函数的内容。在“一次函数”一章,专门安排“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分别
探 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由此可< br>以看出本章在全套教科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对收集来的数据如何加以描述,就是需要学生在本册继续
学习的内容。在“数据的描述”一章,首先 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统计图,包括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
然后使他们学会用统计图更直观 、更清楚地描述数据,最后安排课题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
作用。
“全 等三角形”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
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有关结论进行证明,最后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轴对称”一章首先让学生 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
形,从而能利用轴对 称进行图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轴对
称的角度把 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
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 量关系。对整式的进一步讨论,将
使学生能够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 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在这一章,首先
让学生了解整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整式加减乘 除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会
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这些内容为以后 内容,特别是下一章分式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二、本书编写特点
(一)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1、从实际出发引入有关内容
在“一次函数”一章,教科书通过匀速行驶的汽车的行驶里程随 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电影院的票房收入随售出票
数的变化而变化,弹簧的长度随悬挂重物的质量的变化而 变化等实例引入变量、常量以及函数的概念。用列表法、
图象法表示函数也是结合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 图说明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则分别由燕鸥飞行、气温变化等
问题引入。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 过简单实例了解变量、常量的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
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 数的意义。
统计中常见的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各有特点,它们可以清楚,有效地表述数据 。在“在数据的描
述”一章,这些统计图都是结合实际问题说明的:从空气质量问题引入条形图与扇形图 ,从国内生产总值问题引入
折线图,从测脉搏问题引入直方图。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现实生活联系 紧密。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教科书从实际例子引入全等形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在我们 的周围,经常可
以看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相关概念,也可以调动他们 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从
分析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引入角的平分线的画法。再如,通过确定集贸市场的位 置的问题引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

1
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结论,使学生看到理论来自实际的需要。
从自然景观到微型模型 ,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找到轴对称的例子,在“轴对称”一
章,教科书从实 际出发引入轴对称、轴对称变换,使学生具体感受。又如,从海上救生问题引入“等角对等边”的结
论。 再如,借助将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摆放在一起的图形,找到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 数
量关系。
一些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整式表示,因而在“整式”一章,单项式、多项式 的概念是结合实际例子引入的。
整式的运算也是类似处理的,例如,由计算机处理运算问题引入同底数幂 的乘法,由连锁店销售收入的计算问题引
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由计算机存储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除 法,由木星的质量与地球质量的比较引入单项式的
除法等等。
总之,本册教科书各章都关注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以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内容。
2、运用有关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在“一次函数”一章,让学生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 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运用函数分析耗
油量与行驶里程的关系,水位随时间的变化,以及运费 、上网费。在这一章,还注重从图象分析有关信息,例如,
教科书第11页的观察以及第12页的例2。
在“在数据的描述”一章,用统计图对实际问题加以描述,例如,用扇形图表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 中所占
的百分比,利用与直方图有关的图、表解决根据身高挑选参赛选手的问题。这一章还专设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论节
水问题,为学生提供利用图表描述数据的实践机会。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 用三角形全等说明实际测量方法的道理,例如,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测量河两岸相
对两点的距离,用卡 钳测量工件的内槽宽。还安排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旗杆高度的数学活动。
在“轴对称”一章,则在学 完轴对称的有关知识以后,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在这一章,还运用特殊三角
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 题,例如,用等腰三角形解决求绳长问题,用等边三角形解决测量中的问题。
在“整式”一章,则让学生用整式运算解决纸盒用料等实际问题。
总之,各章都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本册内容与七年级两册相比有所加深,各章都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在“一次函数 ”一章,先让学生思考反映不同事物变化过程的一些问题,再给出变量,常量的概念。不仅让学生
通过式 子体会变量之间的联系,而且让学生观察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图认识这种联系,再给出函数的概念。对于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比较,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结合例子自己思考。而一次函数 的
概念和性质则分别通过列出一些函数的解析式,画出一些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
在“数 据的描述”一章,相关的内容都是围绕统计问题展开的,例如,分别围绕空气质量问题,国内生产总值问
题,测脉搏问题让学生认识条形图与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围绕表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扇形图的画法等等。这样在问题的提出、解决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思考,体会和掌握 用统计图
描述数据的方法。
编写“全等三角形”一章时,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设计了 8个探究,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
程,突出体现新教材的设计思想。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个三 角形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这六个条件中
的一个或两个,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然后 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三个,两个三角形是
否一定全等,并按如下的顺序展开:
(1)三边对应相等;(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3)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4)两 角和它们的
夹边对应相等;(5)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6)三个角对应相等。
总的发展脉络是三边,两边一角(包括(2),(3)两种情况),一边两角(包括(4),(5)两种情况) ,三个角,
这样学生容易把握探索的过程。这样的处理也与先给出可判定全等的情况,再给出不一定能判 定全等的情况的处理
不同,尽量排除人为安排的因素,呈现更为自然。最后让学生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运 用于直角三角形,讨论得出直
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其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不能运用三角形全 等的条件,又需要学生进一步加以实验
探索。
在“轴对称”一章,与轴对称有关的性质是让学 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到的。对于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
系,教科书是通过让学生画出一些已知点 及其对称点,确定对称点的坐标,比较每对对称点的坐标得到的。 对于

2
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则是让学生把等腰三角形适当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自己去发现有关的结论。
在“整式”一章,同底数幂的乘法都是通过一些具体计算进而发现规律的。教科书让学生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运< br>用到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自己发现规律。反过来,让学生利用乘法公式分解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 ,又可
以得出分解因式的公式法。
总之,教科书的各章都力图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呈现给学生。
(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在“一次函数”一章,专门安排“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一节,分别探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一元
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用函数的 观点把互相联系的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统一起来。
在“数据的描述”一章,统计图也是数与形联 系的例子。这样,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并用统计图表示出
来,就可以使我们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 布特征和规律,帮助我们从数据中获得信息,得出结论。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三角形的画法与三角 形全等条件的探索相结合,也就是说,三角形全等条件不是直接给
出的,而是让学生画出与已知三角形某 些元素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画完以后,再剪剪量量,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学生
想一想,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需要什么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实验,就会对相关结论印象深刻。将三角形
的画法与三角形全等 条件的探索相结合,也比单独讲三角形的画法效果好,单讲容易单调枯燥。
在“轴对称”一章,图形的 变换与图形的认识相结合,本册书先安排轴对称的内容,再安排等腰三角形的内容。这
样就可以从变换的 角度认识等腰三角形,从而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另外,在本章中安排“用坐标表示轴对
称”的内容,也是为了数形结合,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整式”一章,将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安排在同一章,也是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让学 生用面积说明
乘法公式,可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角度把握有关内容,例如,从图形的角度,学生很容易避 免的错误。
(四)培养推理能力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正式出现证明及证明的格式。七年 级两册教科书中安排了一些说理的内容,就是为现在
正规练习证明作准备的。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推理证 明,精练准确地表达推理过程,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
难点,教科书做了一些努力。
1 、注意减缓坡度,循序渐进。开始阶段,证明的方向明确,过程简单,书写容易规范化。这一阶段要求学生
体会例题的证明思路及格式,然后再逐步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小步前进,每一步都为下一步作准备,下一步又 注
意复习前一步训练的内容。特别是在第十三章里,通过精心选择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问题,减缓学生学习 几何证明的
坡度。
2、在不同的阶段,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突出一个重点,每个阶段都提出 明确要求,便于教师掌握。例如,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让学生会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证明三角 形全等,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从而熟
悉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在第十四章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内容 中,重点培养学生会分析思路,会根据需要选择有关的
结论去证明。
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注重书写格式,让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
4、在与“数与代数”有关的章节安排证明的内容。例如,在“整式”一章,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并加以证明( 习题
15.5第10题及第2个数学活动),或直接让学生证明一些结论(复习题15第13题)。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本书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 生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个性品质。本书中数形结合的内容较多,如函数和它的图
象、数据与统计图、对称 点与它的坐标等,要利用这些内容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同时使他们具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充分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 ,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
本书内容蕴含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蕴 含了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如由于实际的需要产生了函数,并使函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 ,同时这些理论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函数、轴对称
等内容则生动地反映了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 转化的观点。教学中,要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3
随着知识内容的展开,用信息技术处理相 关内容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本册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关注信息技
术的应用。
1、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
画出函数的图象可以直观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便于由图象研究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极值、奇偶性、函
数的零点)。与手工计算、描点绘制函数图象相比,利用某些计 算机软件可以方便地得到函数图象:只要输入函数
的解析式,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函数的图象。这样学生 就可以通过函数图象了解更多的函数。
2、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
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画出条 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等统计图。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不仅快捷方便,而且画
出的统计图标准、 美观。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尝试,提高他们的设计、动手能力。
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方便地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由此可以观察 对称点所连线段与对称轴的关系,使轴
对称图形或对称轴的位置发生变化,观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类似 地,可以探索对称点的坐标的特点,线段垂直平
分线的性质。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高教学 效率。
第十一章“一次函数”简介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一)教科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变量与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正比例函数 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
应用举例,用函数观点再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 次方程组。
全章共包括三节:
11.1 变量与函数
11.2 一次函数
11.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其中,11.1节是全章的基础部分,11.2节是全章的重点内容,11.3节是引申的内容。 函数的概念是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它的抽象性较强,接受并理解它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章的难点。
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体现在函数概念之中,用运动变化的眼光,以函数为工具,从数量关系和图象两方面动 态地
分析问题,是本章学习的特点。
(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三)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内容的设计与编写以下列目标为出发点:

4
1、以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背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 论函数
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结合实例,了解常量、变量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
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能利用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
3、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 次函数的概念,会画它们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这些
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 实际问题;
4、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方程(组)及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 深对已经学习过的
方程(组)及不等式等内容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四)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5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1.1 变量与函数 5课时
11.2 一次函数 5课时
11.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3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2课时
二、本章的编写特点
(一)反映函数概念的实际背景,渗透“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在建立和运用函数这种数学模型的过程之中,“变化与对应”的思想是重要的基础,所谓变化与对应的思 想包括
两个基本意思:
1、世界是变化的,客观事物中存在大量的变量;
2、在同 一个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的相应变
化, 这些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函数是数量化地表达变化与对应思想的数学工具,变化规律表现在变量( 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上,
函数通过数或形定量地描述这种对应关系。变化与对应思想正是本章 内容中蕴涵的基本思想。
人的认识过程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 念,需要分阶段地完成,逐步深
化认识程度。本套教科书将对代数函数的学习分三章安排,即八年级上学 期学习第十一章“一次函数”,八年级下学
期学习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第二十六 章“二次函数”。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分别安排了学习
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即 按代数运算类型划分阶段,将函数作为方程的后续内容。
本章是学习函数的第一阶段,其教学目标如前 所述,重点在于初步认识函数概念,并具体讨论最简单的初等函
数──次函数。本章教科书力求能在具体 的数学内容中渗透体现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感触体会
函数内容中最基本的东西,在对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方面有所收获。
本章在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等 以一次(线性)运算为基础的数学模型的已
有认识上,从变化和对应的角度,对一次运算进行更深入的讨 论。
教科书在进入专门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之前,安排学生先了解函数的一般概念。第11.1节首先从 5个具有实际
背景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填表和列式表示问题中相关的量,从中认识常量和变量的主 要特征,学会区别它们。
接着,教科书通过“归纳”栏目总结出这些问题中变量间关系的共同特点,即问 题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
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教科书又继续 用心电图、人口统计表等问题对这种变化与对
应关系进行了补充和强化,这也为后面的函数表示法写下伏 笔。在此基础上,教科书第一次给出了函数的一般概念
以及自变量、函数值等概念。教科书中给出的函数 定义是突出变化与对应的,其中主要有两层意思:
1、两个变量互相联系,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发生变化;
2、函数与自变量之间是单值对应关系,自变量的值确定后,函数的值是唯一确定的。
这是关 于函数的最基本、最朴素的刻画。这一节的最后部分重点讨论了函数图象的概念,图象是直观地描述和
研 究函数的重要工具。三种常见的函数表示法,即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是反映函数的三种不同形式。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教科书对本章重点内容的安排正是按照这样的过程展现的。
在对函数概念初步讨论后,教科书转入对一种具体的初等函数的讨论,第11.2节的标题“一次函数” 点出了这
一节的核心对象。这一节首先从讨论正比例函数开始,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即
y?kx?b
中的
b?0


5
型。对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的讨论,可以为讨论一般的一次函数奠定基础。
在分析 具体问题时,教科书注意了引导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问题,例如讨论一次函数的图
象时,教科书先对比函数
y?kx?b

y?kx
的区别,由直线
y?kx
的平移变换过渡到直线
y?kx?b
,然后再
得出由两点确定直线的 一般方法。采用这种处理方式能够展示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策略,即“先特殊化、简单化,
再一般化、复 杂化”的做法。
(三)用函数观点回顾与审视相关内容,加强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学习过程中 ,人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这包括对过去已认识过的事物的再认识,也包括对新认
识的事物 与已认识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本章 最后的第11.3节“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从函数的角度对前面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重新进行了分析,这种再认识不是原来水平上的回顾复习,而是站在更高的起 点上
的动态分析。用一次函数可以把上述三个不同的数学对象统一认识,由此可见函数的重要性。“水涨 船高”,随着知
识积累的增加,认识事物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站得高看得远”,通过学习本节内容, 不仅可以加深对方程(组)
与不等式等数学对象的理解,而且可以加大对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 的认识,加强知识间横纵向的融会贯
通,提高灵活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函数概 念的作用。
(四)注重联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建模的作用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函数是研究 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它来源于客观实际又服务于客观实际。本章教科书
中实际问题贯穿于始终,它 们中有些是作为函数的实际背景,为降低学习抽象概念的难度服务的。例如,在引入函
数概念时,教科书 通过对一系列实际问题中变量间关系的分析与描述,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要点,得出函数的定义。
这样的 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是以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为线索的展现过程。有些实际问
题是作为应用举例体现函数的广泛的应用性,为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服务的。例如,第11 .2
节中的例6就是这样的问题,它是一个选择最优方案的实际问题,可以归为线性规划的初级问题。要 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先确定影响总运费的最关键的变量,再列出表示总运费的函数解析式,然后分析这个 解析式或相应的图象,找
出总运费的最小值。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对体现数学建模的作用具有比 较典型的意义。
本章的数学活动中,安排了根据表格中实际问题的数据信息用函数进行预测估计或选择 方案的问题。安排这些
问题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函数这种数学模型应 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
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章在学生已
有的建立方程或不等式这样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继续重视数学 与实际的关系,在建立函数这种应用更广泛的数学
模型的过程中继续体现建模思想。
此外,教 科书对于数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的联系也予以关注。例如,“阅读与思考科学家如何测算地球的年龄”中,
介绍了放射性物质蜕变过程中指数函数变化曲线对确定半衰期的作用等。编者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本章不仅进一步学
习数学,而且也能扩大对相关科技知识的了解。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重视数学概念中蕴涵的思想,注意从运动变化和联系对应的角度认识函数
数学是以数量 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世界
永远是处 于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无论是数量关系中还是空间形式中都充满了有关运动变化的问题。函数正是研究
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它对研究数量关系的作用是十分显然的。由于空间形
式可以代数化(解析几何的产生就是典型例证),所以在对于空间形式的研究中函数也能发挥巨大作用, 数学史的
发展对此有充分的证明,函数在当今数学的各个领域都是极为重要的角色。
函数概念 来源于客观实际需要,也来自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它是以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为基础的数学概念。怎
样认 识函数概念呢?学习函数概念不能只注重背记定义而不关注它的实质,要使学生理解定义的真正含义,即函数概念的实质就是运动变化与联系对应。使学生了解对于许多客观事物必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研究,许多问题中 的各
种变量是相互联系的,变量之间存在对应规律。变量的值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其中就有单值对应关系 ,刻画这种关
系的数学模型就是函数。本章所讨论的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但是函数不分简单还是复 杂,在本质上都是上面
所说的那样的数学模型。作为关于函数的初始教学,应有意识地体现函数的本质, 这正是本章内容中蕴涵的基本思
想。当然,对于运动变化与联系对应的思想的认识也是需要逐步理解的, 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在不同阶段对这一思想
的渗透介绍要有不同的做法和要求,要逐步深化,要从具体到抽 象,从特殊到一般地引导学生认识它。

6
本套教科书在本章中首次正式出现函数 概念,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对函数形成初步的正确认识,即认识到虽
然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多种,因问题 不同函数的具体形式可以形形色色,但是各种函数都是反映变化规律的数学工具,
现在学习的函数都是刻 画同一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模型,对于同一类问题可以用同一类函数进
行研究(例如 用一次函数研究线性规划问题)。
(二)借助实际问题情景,由具体到抽象地认识函数;通过函数应用举例,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现实中存在大量问题涉及具有简单函数关系的变量,其中许多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一次(也称线性)的,这为学习本章内容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在本章教科书中,实际问题情境多次出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1、引入或解释函数等概念,例如通过候鸟飞行问题引入正比例函数,通过登山问题引入一次函数, 通过第11.1
节中一系列具体例子解释变量间的对应关系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借助直观的、具体的事物 为理解抽象的内容服务。
2、作为函数的应用举例,例如第11.1节中例4的水位预测,第11.2 节中例6的运输规划等,它们都可以
体现数学建摸思想,反映函数的广泛应用性。
本章明确提 出“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千变万化的世界,人们经归纳总结得出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函数,用它描
述变 化中的数量关系。函数的应用极其广泛。”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要充分注意有关现实背景,通过它们反映出函数来自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加强对函数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的认识。
找出问题 中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以数学形式表现这种关系,是本章中用数学模型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
键步 骤,而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是基础。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可以从多种角度思考,借助图象、表格、式子等进行分析,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所建立的函数的合理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 的各
种问题,引导学生用函数分析解决它们。
(三)重视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章 所讨论的对象是函数,函数的表示法之一是图象法,即通过坐标系中的曲线上点的坐标反映变量之间的对
应关系。这种表示方法的产生,将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提供了数形结合地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这在数学发
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恩格斯说:“笛卡儿变数的出现,是数学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运动和辩证法进入了 数学。”
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不能仅仅着眼于具体题目的解题过程,而应不断加深对相关数学思想 方法的领会,从
整体上认识问题的本质。以前我们曾多次提到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数学知识的载体来体现 的,而对于它们的认识需
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既需要教材的渗透,也需要教师的点拨,最后还需要学生自 身的感受和理解。结合本章内容可
以对数形结合的方法顺势自然地理解,并逐步加以灵活运用,发挥从数 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教
学过程中,在函数解析式与图象的结合方面应有细致的安排设 计,注意两者的互补作用,体现两者的联系,突出两
者间的转化对分析解决问题的特殊作用。学习了本章 之后不仅要知道有关函数的图象,更要体验图象的作用和数形
结合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的数学知 识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具体的数学知识。
(四)加强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体会函数观点的统领作用
设计本章教科书的内容和结 构时,注意了函数与以前所学习的其他代数知识的关系,力求能够在发展和构建一
个较好的知识体系方面 起到一定引导作用。为此,本章安排了第11.3节“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用
函数的观 点对前面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重新进行了分析。教学中应能感
受到这种再认识不是原来水平上的回顾复习,而是站在更高处进行动态的分析。教师需要明确安排这一节的目的,
把握这些内容的要求尺度。教科书的设计者希望能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发挥函数
对相关内容的统领作用,使学生能用一次函数可以把以前学习的方程和不等式等不同的数学对象 统一起来认识,逐
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进一步体验函数的重要性,提高灵活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
由于本章最后部分是以新带故的内容,其中多数内容学生并不生疏,所以这部分内容很适合探究式 学习方式,
希望教学中注意加强学习的主动性,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教师为启发诱导设计必要的铺垫 ,让学生能在经过自
己的努力来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问题,是学习的 一种途径。本章在讨论一次函数时,教科书在函数解析式、图象、性质等
问题上,注意了对比函数
y?kx?b

y?kx
的区别,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讨论。教学中 应注意这
种安排的前后联系,体现解决问题时“先特殊化、简单化,再一般化、复杂化”的基本策略。
(五)注重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基本能力
本章中函数的基本概念,函数的一 般表示法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等是基础知识;会画一次函数(包
括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能结 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基本性质等是基本技能;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

7 问题是基本能力。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都应在教学中得到落实。例如,第11 .1节
中对于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归纳,这对后续学习很重要,应使学生熟悉它。又如, 一次函数
y?kx?b

k
的正负对函数的增减性(图象的升降)的影响等, 是一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应使学生从数形两方面
理解。
第十二章“数据的描述”简介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一)教科书内容
本章属于《标准》中“统计与概 率”领域的内容。对于统计的内容,本套书编写了三章,这三章内容按照数据处
理的基本过程(数据的收 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来安排,分别安排在7年级上册、8年级上册和8年级下册。本
章是继七年级上 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之后,统计部分的第2章。
本章主要研究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的内容, 重点是学习如何用扇形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来描述数
据,这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个是会 画出这些统计图表,另一个是会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它们来描述数据。
全章分为三节,内容分三步处理 ,第一步是认识统计图表,包括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和直方图等常见的统
计图的特征以及频数分布表 等;第二步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和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来描述数
据等;最后安排所 学内容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介绍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本节在整理前两个学段已经学过的条形图、折线 图和扇形图等统计图的基础
上,进一步认识这几种常见的统计图,并引进一种新的统计图……频数分布直 方图,研究它们在描述数据方面各自
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打下基础。 本节首先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情景:在地图上给出某天我国一些省会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然后提出问题,要求
根据这些数据了解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根据提出的问题的需要,教科书利用统计表整理了这些数据 ,并结合
实际问题给出频数、频率等概念。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教科书给出了条 形图和扇形图,通
过分析统计表和统计图就可以了解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通过比较,研究了条形图 和扇形图各自的特点。这样,
教科书从一个实际案例出发,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条形图和扇形图。
对于折线图的认识 ,教科书首先给出一段文字资料,资料中包含一些国内生产数据,要求根据资料中的信息,
讨论用什么样 的统计图能较好地描述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由此引出用表格整理数据和用折线图描述数据的内
容, 通过分析图表就可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讨论折线图的特点。这样教科书也是从实际案例出发,案例展开的过程就是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折线图的特点。
直 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需要研究的新问题。对于直方图本章分成两步学习,本节通过
一个实例认识直方图以及相关概念,下一节学习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本节中,教科书首先呈现一个问题 情
景:体育老师统计800米赛跑后,全班每位同学一分时间的脉搏次数,由此引出频数分布表,在分析 介绍这个统计
表的过程中,引出组数、组距、频数分布等有关概念,并介绍如何读出频数分布表中的信息 ,接下去自然地引出根
据这个频数分布表画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介绍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构成,研究如何 读出直方图中的信息等,最后,
教科书归纳给出了直方图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如何绘制直方图描述数据 打下基础。
第二节是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利用扇形图和直方图来描述数据的方法。用统计图表 描述数据包含两个
含义,一个是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来描述数据,另一个是学习制作统计图 表的方法。本节首先研究了
用扇形图描述数据的问题。教科书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根据2000年我国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选择适当的统计
图表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选择哪一种统计图来 描述数据,要根据问题需要,结合统计图的特点
来考虑,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教科书指出用扇形图来描 述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使学生对统计图
的选择有所体会,接下去讨论扇形图的制作。扇 形图是用扇形的面积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而扇形的面
积是由扇形的圆心角决定的,因此制作 扇形统计图的关键是求出扇形的圆心角,教科书通过一个探究活动得出了扇
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与百分比 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利用百分比求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利用量角器等就可以画出
扇形图。用直方图描 述数据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入手:从63名学生
中选出40 名参加广播体操比赛。选择参赛队员的一个要求是队员的身高应尽可能整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选
出 符合这个要求的队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确定人选的方法。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首先是将数据分组,< br>根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可以确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范围。参照极差,可以确 定组距,

8
进而可以经数据进行分组。教科书选用组距为3,将数据分成8个组, 并用频数分布表整理了这组身高数据。频数
分布表给出了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频数分布表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分布在哪个范围,由此可以确定参
赛选手的身高。对于这组身高数据,不同的组距,对 应着不同的分组的情况,也就对应着不同的频数分布,从而可
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即选出两组不同的40 名选手,这体现了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为了让学生对这种不确定性有
所体会,教科书设置一个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按组距是2或4对数据分组,根据不同的频数分布确定选手的身高。
这个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 感受数据分组是制作频数分布表的关键所在,为了较好地解决问题,需要确定适当的组距,
对数据进行适 当的分组。之后,教科书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归纳给出了对数据分组的一般经验。对于连续性数
据( 如身高),分组后可以用频数分布直方图来描述频数分布的情况,教科书介绍了根据频数分布表做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以及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表作出频数分布折线图的方法。这样教科书就结合一个实 际问
题,研究了如何将一组数据进行分组,作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等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
认识对数据分组的必要性、分组的多样性以及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等。
本章最 后一节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从事统计活动,
经 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过程。教科书选择了一个赋有实际意义和时代气息的问题……水资源问题< br>为主题编写课题学习。这个课题学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有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涉及三个不同的方面 。在第
一个活动中,教科书根据附录中提供的背景材料提出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收 集数据,通过数
据处理回答这些问题。在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用到本章以及以前所学习的有关统计 的知识和方法,比如频数
分布,用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描述数据等。附录中提供的背景材料包括地球 上水资源和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我国淡水资源的储量以及水资源的使用情况等,通过阅读资料,收集数 据和处理数据等统计活动,也就是第一个活
动,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使用等情况有所 了解,使学生看到目前全球正面临这严重的缺水挑战,
我国是严重的缺水国家,可是我国的水资源浪费却 非常严重,我们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是水资源的使用者,我们的
日常生活用水情况怎样,这样教材就在第 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设计了第二个活动。这个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收集全班同
学各个家庭人均月用水量,然后 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并回答问题,这些问题是围绕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提出的,回答
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数据 处理,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所学统计知识和方法,例如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用扇形图和直 方图等描述数据、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等等;第三个活动是在第一、二个活动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前
两个 活动学生对我国工农业以及生活用水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认识到节约用水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紧迫任
务,找到合理可行的节水方法是当务之急,这正是第三个活动的内容。上面的三个活动是本课题学习的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是根据第一部分的活动撰写总结报告,这个总结报告应该是有数据、图表等支持的统计报告, 一方面让学
生梳理整个活动的流程,体会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据在解决实际问 题中的作用:数据有
助于发现问题,可以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可以为提出建议或作出决策提供依据等。
(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1、进一步认识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
2、会画扇形图,会用扇形图描述数据;
3、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频数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4、能够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会列频数分布表,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5、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9
6、通过从事收集 和处理数据活动,经历统计的基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统
计的兴趣,建 立统计的观念;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2.1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3课时
12.2用图表描述数据4课时
12.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3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2课时
二、本章编写特点
(一)螺旋上升安排内容
从前面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本章主要 研究用统计图表(主要是扇形图、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
折线图)描述数据的问题。从《课 程标准》看,这些内容在三个学段均有安排,教学要求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提高。
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 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进一步认
识条形统 计图,认识折线图、扇形图;选择条形图、折线图表示数据”,到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用扇形图表示数据”“理
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并能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根据《课程标准》中统计内容安排的这个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本 章编写时,注意与
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联系,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例如,对于条形图和折线图,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会用
这两种统计图表示数据,本章中又将它们放在用统计图描述数据这个大环境下 来学习,通过比较各种统计图(主要
是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等)的特点,使学生对各种统计 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学习选择
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再如,对于扇形图,学生在 前两个学段已经学会读扇形图,本章在复习扇形图的基
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扇形图的特点以及扇形图的制 作方法,并学习如何利用扇形图描述数据,即在复习整理已有知
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完成本学段的教学 要求。
(二)强调统计思想
强调统计思想,是本套教科书在编写统计内容特别重视的问题, 本章也是如此。本章编写时,注意突出各种统
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意义和作用,避免把统计图表的内容 写成单纯的绘制图表的技巧性问题,让学生感受统计结
果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建立统计观念。例如在第 10.2节中,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根据扇形图、频数分布
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习制作这两 种统计图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它们在数据处理中所起的作用。再如,对于本章
中出现的一些概念,如频数 、频率和频数分布等概念都是结合具体问题给出的,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这些概念,
而不追求严格定 义。这样淡化处理概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关概念,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的统计
意义。
(三)强调活动,突出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这为学生通 过一些统计调查活动学习统计提供了舞台。通过实际调查活
动学习统计,是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体会 统计的作用和意义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调查活动也有助于改变学生的
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 作交流能力。本章编写时,沿用了“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思路,从实际案
例出发,让学生从事统计 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以及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预测的
统计活动的基本 过程,在这个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学习描述数据的几种统计图。例如,在12.1.2节学习折线图时,
从实际问题(我国近些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出发,通过阅读材料收集有关数据,然后用表格整理数据,根据问题需
要选择折线图描述数据,最后通过“读图”栏目分析图表得出结论,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基本的数据 处理的过程。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利用丰富的素材进行教学,体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与实际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本章选取素材时注意选取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例如有空气污染问题,
节约用水问题等环境保护方 面的问题,身高、体重、脉搏、成绩等学生身边的问题,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等
经济生活的问题, 这些问题大多是富有时代气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涉及到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
以这样丰 富有趣的素材为载体学习统计内容,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计在实际中所起的作用。虽然本章编写时,
注意了素材的多样性,但还不够,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10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0 03: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49059.html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整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