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考研数学一均分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1 15:30
tags:知识点, 高中数学, 数学

-

2020年11月21日发(作者:贾醒卿)
WORD格式
《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要点
一、正弦定理 和余弦定理
a
1
、正弦定理:在
a

C 中,b
c
、分别为角、
、 C 的对边,,则有
sin
( R 为
C 的外接圆的半
径 )
sin sin C
b c
2R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 a

sin
③ a : b : c
sin
3、三角形面积公
式:
4
、余弦定理:在
C 中,有
2R sin
, b
2R sin
, c 2R sin C ;
c
a
, sin
:
sin
S
b
, sin C
2R
: sin
C ;
C
1

2 R 2 R
bc sin
1
ab sin C
1
ac sin

2
a
2
b
2
c
2
2
2bc cos
2
cos A
,推论:
b
2
c
2
a
2
2bc
a
b
2
2
c
2
b
2
a
2
c
2
2ac cos B ,推论:
cos B
2ac
c
2
a
2
b
2
2ab cosC ,推论: cosC
a
2
b
2
c
2
2ab
二、 解三角形
处理三角形问题,必须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理解斜三角形的四类基本可解型,特别要多角 度(几何
作图,三角函数定义,正、余弦定理,勾股定理等角度)去理解“边边角”型问题可能有两解、 一解、无解的
三种情况,根据已知条件判断解的情况,并能正确求解
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br>(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
小角;
b=2 R·sinB,
2< br>(2)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
(3)三角形中大边对
小于第三边;
大角,小边对
·sinA, ( 4)正弦定理中 , a=2 R
( 5)在余弦定理中
c=2R·sinC,其中 R 是△ ABC 外接圆半径 .
:2bccosA= bc
2
a .
2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第1页共1页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 6)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 :S=
1
ah,
2
h 是 BC 边上高, P 是半周长 .
S= absinC= 1 bcsinA=
2 2
1
acsinB ,S= P( P a) (P b)(P c)
2
1
其中,
2、利用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解任意三角形
( 1)已知两角及一边,求其它边角,常选用正弦定理 .
正弦定理 . ( 2)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常选用
( 3)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常选用余弦定理 .
( 4)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常选用
( 5)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第 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常选用
3、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常用方法是:①化边为角; ②化角为边
4、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
( 1)角的变换
因为在△ABC 中, A+B+C=π
sin
A B
余弦定理 .
正弦定理 .
.
,所以
sin
C
sin(A+B)=sinC ; cos(A+B)= - cosC ; tan(A+B)= - tanC 。
cos , cos
2 2
CA
B
2

2
( 2)三角形边、角关系定理及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p 为周长之

( 3)在△ ABC 中,熟记并会证明:∠
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B=60°;△ABC 是正三
角形的充分必 要条件是∠
三、解三角形的应用
1.坡角和坡度:
坡面与水平面的锐二面角叫做坡角, 坡面的垂直高度
据定义
可知: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即i tan .
h 和水平宽度 l
A ,∠ B ,∠ C 成等差数列且a,b,c 成等比数列 .
A ,∠ B ,∠ C 成等差
的比叫做坡度,用i 表示,根
h
α
l
2.俯角和 仰角: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第2页共2页
专业资料整理
WOR D格式
如图所示,在同一铅垂面内,在目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中,
.
目标视线 在水平视线的上方时叫做仰角,
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下方时叫做俯角
3.方位角
从指 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 点的方位角为.
注:仰角、俯角、方位角的区别是:三 者的参照不同。仰角与俯角是相对于水平线而言的,而方位角是相
对于正北方向而言的。
4.方 向角:
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 .
5.视角:
由物体两端射出的两条光线,在眼 球内交叉而成的角叫做视角
第二章:数列知识要点
一、数列的概念
1、数列的概念:< br>一般地,按一定次序排列成一列数叫做
写成 a
1
, a
2
,a
3
, , a
列的通
项 .
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
列函数值就是这个数列 .
N (或它的子集)的函 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取值时,该函数对应的一
n
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其中第一项 a
1
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
, ,简记为数列a
n
也成为首项; a
n
是数列的第 n 项,也叫做数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第3页共3页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2、数列的分类:
按数列中项的多数分为:
( 1)有穷数列
(2)无穷数列
3、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
n
的第 n 项 a
n
与项数 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成a
n
f n ,那么这个式子
:数列中的项为有限个,即项数有限;
:数列中的项为无限个,即项数无限.

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4、数列的函 数特征:
一般地,一个数列a
n

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前面的一 项,即a
n 1
a
n
,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增数列
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前面的一项,即a
n 1
a
n
,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减数列
如果数列a
n
的各项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叫做常数列 .
5、递推公式:
某些数列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这个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叫做递推公式.
二、等差 数列
1、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那么 这个数列久叫做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公差.

a
n
a d (常数),这也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依据.
1 n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设等差数

a
n
的首项为 a
1
,公差为 d ,则通项公式为:
a
n
a
1
n 1 d a
m
n m d , n、m N .
3、等差中项:
A 叫做 a 与 b 的等差中项,且
( 1)若 a、 A、 b 成等差数
列,则
A=
a
b
;
2
( 2)若数列为等差数列,则 a
n
, a
n 1
, a
n 2
成等差数列,即 a
n 1

a
n
a
n
与 a
n 2
的等差中项,且
反之若数

a
满足 a
anan 2
n 1
= ,则数列 a 是等差数列 .
专业资料整理
这个常数叫做
ana
n 1
= n 2
2
a

WORD格式
n
2
4、等差数列的性质:

n
4页共4页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 1 )等差数列 a
n
a
m
a2a
p

a
n
( 2)若数列
( 3)等差数

d 0

a
n

n
中,若 m
p q m、、n 、p
q N , 则 a
m
a
a
p
n
a
q
,若 m
n 2 p,

n
和 b
n
均为等差数列,则数
a
n
b
n
也为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d ,
a
n
为递减数
d 0
a
n
列 .
为常数
a
n
为递增数列, d 0 列,
5、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S
n

( 1)数列
a
的前 n 项和 S
n
= a
n 1
a
2
a
3
a a , n
n 1 n
S
1
, n 1
.
S
n
S
n 1
,n2
a
n
na
1
2
n n 1
d.
N

( 2)数

的通项与前 n 项和 S
n
的关系:
a
n
a
n
( 3)设等差数列 a
和 S
n
=
n
n a
1
的首项为 a
1
, 公差为 d ,则前 n 项
2
6、等差数列前 n 和的性质:
( 1)等差数

a
中,连续 m 项的和仍组成等差数列,即
a
n
a
1
a
3m
,仍为等差数列(即 S
m
, S
n n 1
a
n
的前 n 项和 S
n
=na
1
2
d = n
2
d2
a
2
S
m
, SS
2m
,
a
m
, a
a
m 1
m 2 a
2 m
,
2m 12 m 2
a
2m3m
成等差数列);
n, 当 d
d
0
2
时, S
n
可看作关于
n 的

( 2)等差数

a
1
次函数,且不含常数项;
( 3)若等差数

a
n

共有 2n+1(奇数)项,则 S S

=a
n 1
S

2n(偶数)项,
S

S

=nd且
S偶
中间项且
S

n
=
n
1
若等差数列
,
a
n


=
an 1
.
S

7、等差数列前 n 项和S
n
的最值问题:
设等差数

( 1) a
1
a
n
a
n
的首项为 a
1
, 公差为 d ,则
0 (即首正递减)
时,
0 (即首负递增)
时,
S 有最大值且 S 的最大值为所有非负数项之
和;
n n
S
n
有最小值且 S
n
0且d
( 2) a
1
0且d 的最小值为所有非正数项之和 .
专业资料整理
WORD 格式
三、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概念:
第5页共5页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是同一个不为零的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 做等比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

an 1
a
n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设等比数列
为:
的首项为 a
1
q 表示( q
0)
.

q q为非零常数,这也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的依据.
,公比为 q ,则通项公式
a
n
a
1
q
n 1
a
m
q
n m
, n m,n、m N .
3、等比中项:
()若 a、 A、 b 成等比数列,

1
( 2)若数列
a
n
反之若数列 a
叫做
A a
b 的等比中项,


2
A=ab
=a
成等比数列,即 a
n 1
是 a
n
与 a
n 2
的等比中项,且
为等比数列,则 a
n
,a
满足 a
2
n
n 1
,a
n 2
a
2
n
1 n a
n 2

是等比数a
n
n1
=a
n
a
n 2
,则数列列 .
4、等比数列的性质:
( 1 )等比数列
a
n
a
m
a
n
a
2
p
a
p
a
中,若 m n
p q m、、n 、p q N, 则 a
m
a
n
q
,若
m
n 2 p,


和 b均为等比数列,则数列a
n
b也为等比数列;(2)若数列 a
nnn
(3)等比数列 a
n
的首项为 a
1
,公比为 q ,则
a
1
q
q 1
0

10
a
n
a
1
q
0
1
a
n
为递增数
列,
a
1
0

a1
q
0
1
a
n
为递减数列,
0 q 1
为常数列 .
5、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
( 1)数列
a a
a 的前 n 项和 S = a
n n 1 2
( 2)数列
a
n
a
3
a , n
n 1 n
S
1
, n
S
n
N

的通项与前 n 项和 S
n
的关系:
a
n
1
.
S
n 1
,n 2
na
1
, q1
.
, q 1
1 q
a
n
( 3)设等比数列
q
的首项为 a
1
,公比为 q
0 ,则 S
n
a
1
1 q
n
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
前n 项和公式可知,已知
a
1
, q, n, a
n
, S
n
中任意三个,便可建立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6、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性质:
第6页共6页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设等比 数

a
n
中,首项为 a
1
,公比为 q q 0 ,则
( 1)连续 m 项的和仍组成等比数列,

为等比数列(即 S
m
, S
( 2)当
q
2m
a
1
a
2
a
m
, a
a
m 1
m 2
a
2 m2m 1
, aa
2 m 2 a
3m
,仍
S
m
, S
3m
S
2 m
,
成等差数列);
1时, S
n
a
1
1 q
1 q
n
a
1
1 q
1 q
n
a
1
a
1
1 q 1 q
q
n
a
1
q 1
q
n
a
1
q 1

a

1
t ,则 S
n
tq
n
t .
q 1
四、递 推数列求通项的方法总结
1、递推数列的概念:
一般地,把数列的若干连续项之间的关系叫做递 推关系,
推公式和初始条件给出的数列叫做递推数列
2、两个恒等式:
对于任意的数列
( 1) aa
n
( 2) a
n
a
n
恒有:
a a
3 2
a
4
a
3
a
把表达递推关系的式子叫做递推公式,而把由递
.
a a
1 2 1
a
1
a
2
a
1
a
3
a
2
a
4
a
n
, a
n 1
a
3
0,n N
a a
n n 1
n
3、递推数列的类型以及求通项方法总结:
f ( n)
类型一(公式法):已知 S
n
(即 a
1
a
2
a
n
a
n
S
n
的首项 a
1
,且
类型二(累加法):已知:数列
a
给递推公式 a
n 1 n
f n , n
a
n
N
a
n
中的 n 依次取
1,2,3, ,, ,
1 a
n
f n , n N ,求通项 a
n
.
个式n-1,可得到下面 n-1
子:
)求 a
n
,用作差法:
S
1
,( n 1)
S
n ,( n
12)
a
2
a
1
f 1 , a
a
1
3
a
a
2
2
f 2 ,a
a
1
f 3
a
3
4
a
3
f 3 , ,
a
n
a
2
a
4
f n 1 .
a
3
a
n 1
a
n
f n 1 .
an
1
可得:
利用公式 a
n
a
n
af 1
1
f 2
类型三(累乘法):已知:数列
a
n
的首项 a
1
,且
an
1 f
a
n
n , n N ,求通项 a
n
.
给递推公式
an
1 f n , n N
中的 n 一次取
1,2,3 , ,, ,
n-1,可得到下面 n-1
子:
个式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a
n
第7页共7页
专业资 料整理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1 15: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53334.html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