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201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30分)
1、学生的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
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
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3.第一学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 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
(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初步建立数 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认识(简
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 、(旋转)、对称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数据
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 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
的经 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
分析说明题
1、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 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
为解决问题而 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2、谈谈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体会,并举例说明。
答:在学生 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否则,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容易造成混乱,没有达到合作的目
的。例如:学生小组合作统计,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前,先发给每组写有各个运动的表格,然后要求学生用打“√ ”或涂色的
方式表示学生最喜欢每项运动的人数和确定本组学生最喜欢的运动,并派代表发言,最后提出 有关活动的纪律要求,提完要
求后,再由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廵视指导。
3.有人认为: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仅仅是“换本子”,没有实质改变。试说明你的观点,为什么?
答:我觉得这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本子”,在教学理念上已经改变,并由改革之初的热 热闹闹的课堂形
式逐渐走向有效的理性。
4、为什么要将数学课程生活化?
答: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 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 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
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要将
数学课程生活化。
二、简答(40分)
1、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一)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 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 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
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 特征,能找出10以内
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二)数的运算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 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 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三)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 3x+2=5,2x-x=3)。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
答: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 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
定性描述为主,充分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
的 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 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三、论述题(30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答:数学教学,要紧密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
观察、操作 、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 br>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要正确认识学生 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
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 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 、做
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 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 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
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 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
或意见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 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 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
1.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 B )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教师成长 ④情感、态度、价值观
2. 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 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3. 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C )
A. 强调探究性学习 B. 强调合作学习 C. 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D. 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4.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 B)
A. 学生是发展的人 B. 学生是自主的人 C. 学生是独特的人 D. 学生是独立的人
5. 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 )
A.认知内驱力 B. 学习动机 C. 自我提高内驱力 D. 附属内驱力
6.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 A )
A. 及时复习 B. 及时休息 C. 过度复习 D. 分数复习
7. “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C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8. 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 )
A. 普通教育性质 B. 基础教育性质 C. 社会主义性质 D. 义务教育性质
9.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B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10.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 D )
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②恰当地组织教材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一、填空题
1、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 育
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等进行规
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 学生间建 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
习,以全组每个同学 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 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
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 力。
4 、“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 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 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的是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任务
的方法的总和。
6、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 展讨论、得出结
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7、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 纲相比,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提高 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4)使学 生获得必
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 讲授课 、 自学辅导课 、练习课 、复习课 、 实践活动课 、 实验课 等。
9、按照前苏联巴班斯基的分类思想,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有:
(1)口头检查法 ; (2)直观检查法 ; (3)实习检查法 。
10、 那些对前面知识紧密联系,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教学的重点。
11、所谓秧田式是指 全班学生座位基本上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
12、所谓“教育”, 应当是一项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为 “未来”而培育人的事业。“教
育在本质上是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重要基础。”
13、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 自信心 、自我负责精神 、 意志力 、 对数学的价值意
识 、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4、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 的自主学习的概
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
15、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 、表格式 、 程序式 三大类。
16、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 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7、练习法是指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8、“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 料的实验、尝试、推
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19、《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 认知领域 和 情感领域 。其中, 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 问
题解决 属于认知领域。
20、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 概况 、 教学过程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21、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 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
重要之点。
22、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 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 (2) 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
(3) 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4) 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5) 撰写教学案例
23、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 引导发现法 ;有
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 自学辅导法 。
24、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 其二,教师提供问题; 其三,学生提出问题 ; 其四,课
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
2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 知识与技能 、 数学思考 、 解决问题 、 情感与态度 四个维度。
26、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的功能。
2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秧田式 、 小组合作式 、 半圆式 、 双翼式 、席地式等。
28、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 主题与背景 、 案例背景 、 案例描述 、 案例反思 。
29、教学方法是指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
的总称。
30、演示法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 灯、多媒体等指
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31、合作学习是指 促进学 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
与策略体系。
32、如果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的性质,可以发现,所谓问题至少含四种成分,即一是 目的 ; 二是 个
体已有的知识 ;三是 障碍;四是 方法 。
33、案例的主题是指 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
34、复习课教学的特点有:(1) “通”,融会贯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2) “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
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3) “补”,对学生学习的缺陷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学生得到提高。
35、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 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
大长方形加三 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作了 不同的数学思考,或者采用了不同的
认知策略 ;
36、广义上的课程应包括 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 的广泛的概念。
37、制定课时目标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单元目标、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
3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讲授课、 自学辅导课 、练习课 、复习课 、 实践活动课 、 实验课 等。
39、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 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即一是兴趣的引
领 ;二是目标的导向 ;三是评价的激励 ;四是 竞争的促动 。
40、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 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花费时间较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2 )。 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 2 )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 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3 )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 1 )的教学。
①概念 ②计算 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1 )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 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3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 2 )的过程。
①单一 ②富有个性 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 2 )
①用数学学习 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 D )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每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 2、 《标准》安排了( B )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1 17:3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5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