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2019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2 16:04
tags: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 教案

-

2020年11月22日发(作者:窦国仁)
课题
认识负数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
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
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
的兴趣。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
相反意义的数量。
课时 第2课时

教具
教学挂图
学具
温度计

准备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体会两种具有相
反意义的数量。
教 学 进 程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正数: 负数:
二、教学例 3
1.情境引入。
师: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如下表:
月份
盈亏/元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师: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
指名回答:学生可以说说清楚哪几个月盈利?哪几 个月亏损?也可以说说
哪个月盈利得多?哪个月亏损得多?
3.试一试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 1200 元; 八月份:亏损 650 元;
九月份:盈利 2500 元; 十月份:盈利 4300 元;
十一月份:盈利 3700 元;十二月份:亏损 250 元;
月 份
盈亏(元)








十一

十二

填写表后让学生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三、教学例 4
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师:小华从学校出发,向东走2千米到达邮局。
小林从学校出发,向西走2千米到达公园。
在这里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
么?
3.初步认识数轴。
师:现在我们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出示数轴) 观
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汇报小结:(1)0右边的数都是正数,0左边的数都是负数。
(2)-2和2到0的距离相等。
(3)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练一练:
先指名学生回答,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 第 5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练习一 第 6 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审题。(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0又表示什
么?)
3.练习一 第 7 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讨论:-2和-4哪个数更接近0?现在你能判断出-2和-4哪个数大吗?
4.练习一 第 8 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审题。(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0又表示什
么?)
(1)说说中途各站上、下车的人数。
(2)中途5个站,哪个站没有人上车?哪个站没有人下车?
(3)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可以说说每站出发时车上的人数)
五、全课总结
你现在对于正数和负数有哪些认识?

板 书 设 讲

教 学 反 思

课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
教具

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具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 察、比较,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
准备
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公式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
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 学 进 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1:
(1)出示例 1 中的第 1 组图
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 你准备怎样比较这
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预设:学生大多会用数方格方法进行比较,对于出现“转化”教师应当鼓
励,并加以引导。
(2)出示例 1 中的第 2 组图
你还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交流,教师 适当强调转化的
方法,同时让学生思考第1组图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吗?)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
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例 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第一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
③倒过来斜边重合。
第二种: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
③倒过来斜边重合。
(4)小组讨论:比较两种转化方法,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教学例 3: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都能推导出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 请大家从教科书第 115 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
下来(课前准备),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写下表。
转化后的长方形
长(cm)



宽(cm)



面积(cm)



底(cm)



平行四边形
高(cm)



面积(cm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S = a × h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讲

教 学 反 思


课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课时 第2课时

教具
长方形木
框(活
学具
动)。
准备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熟练应用平行四边形面
积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教 学 进 程

一、复习导入。
1.如何求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如何将一个长方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联系?
二、练习指导。
1.练习二第 1 题。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如何画出与其面积相等的平行四
边形?(使学生明白要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
等,即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为 15。所以要画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和高分别为 5 和 3、3 和 5 或 15 和 1。)
2.练习二第 2 题。
学生独立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 3 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提问:先求什么?再如何列式?
4.练习二第 4 题。
学生独立审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5.练习二第5题。
取出长方形木框,指名两名学生按课本上要求进行操作。教师
可 以多找几组学生进行操作,注意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和思考:
长方形被拉变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然后汇报交流,注意让学生明确:
1.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2.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
越小。
3.这和我们上节课的“转化”有什么不一样?
三、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的经验?
四、作业: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板 书 设 讲

教 学 反 思

课题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

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 积公
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
教具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具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
准备
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
教学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
推导过程
的计算公式
难点

教 学 进 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4:
师:仔细观察这 3 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
角形的面积?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师: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 涂色的三角
形的面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
有应当如何计算? 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
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例 5:
(1)出示例 5:
师:用例 5 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课前进
行准备)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
边形。
(3)测量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
表。
师:如何计算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
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
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 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
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 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一
半。
板书如下:
因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a h÷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习二第 7-9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讲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课时 第4课时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

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学具
准备


教学
难点
教 学 进 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600= 300÷50= 2×25=
400×5= 240÷60= 68÷4=
2.笔算:
25×12÷2= 25×(12÷2)=
122×÷2= 122×(8÷2)=
二、练习指导。
1.练习二第11题。
(1)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积与什么相等?它的面积如何计算?
(2)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它的底和高的积应该是多少?
(3)学生操作,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练习二第12题。
(1)三角形面积如何计算?
(2)学生测量并计算,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
(2)先求什么?再如何计算?怎样列式?
4.练习二第14题。
(1)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
(2)说说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注意:底和高的对应)
(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练习二第15题。
(1)让学生取出红领巾,提 问:要想求出这个红领巾的面积,需要
测量哪些数据?(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大小只与底和高有关 )
(2)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3)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指名1-2人回答。
6.练习二第16题。
要使学生 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
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 面积的一半。
三、思考题
提示:2个大三角形合起来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大
三角形的面积是 16 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 8 平方厘米;
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 4 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
是 8 平方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 书 设 讲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梯形面积的计算

课时 第5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

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
教具
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
准备
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
教学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
导过程
计算公式
难点
教 学 进 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平等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导入: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6:
(1)学生审题后,同桌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汇报小结。(教师课件演示)
1
把它分成1个长方形和2个三角形。 ○
2
把它分成1个平行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 ○
3
补一个完全一样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
2.教学例7。
(1)出示例7
师:用117页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课前准备)
(2)小组交流: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
什么特点?
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
表。
师:如何计 算一个梯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
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
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 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
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 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一半
所以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下底)×高÷2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高
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下底)× 高 ÷ 2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a +b)h ÷ 2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讲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
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熟练应用梯形面积公式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课时 第6课时

教具
学具
准备

教学
难点

教 学 进 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一下梯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怎样求梯形面积?
二、练习指导。
1.练习三第 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由于这 4 个
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
形中,除左起第 3 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2.练习三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 3 题
(1)学生独立审题,师说明什么是横截面。
(2)如何求这个零件的横截面的面积?
(3)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 5 题
学生操作时注意提醒学生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它的高在哪儿。
5.练习三第 6 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何列式?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6.练习三第7题。
先搞清楚水渠和 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
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
生分别进行计算。
7.练习三第8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你打算如何计算?有不同的解法吗?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第4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板 书 设 讲

教 学 反 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
认识公顷

1.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
课时
第7课时
课件
教学
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
教具
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目标
2.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
学具
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
准备
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
重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

教学
难点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
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 较合适?
2.出示例8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
知道了什么?
二、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 ?想象一下,边长
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 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到
操场)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 个正方形的面积
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现在你能估计出我们学校的面积是比1公顷大呢?还是小呢?
4.单位换算
出示练 一练: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
自己算一算,再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 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
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0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练习三”第11 题。
学生独立审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
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进行单 位换算的。
3. “练习三”第13 题。
学生独立审题,提问: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 高,如何求它的
底?你打算如何解答这道题,先要做什么?
四、作业:练习三第9、12题。
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
认识平方千米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
课时
第8课时
课件
教学
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
教具
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学具
目标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
准备
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教学
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重点 难点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 br>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9
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九寨沟,三峡水库、青藏高原 和鄱阳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
面积单位啊?(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九寨沟,三峡水库、青藏高原和鄱阳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
2
”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
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练一练。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说说是如何进行换算的。
(2)第2题,先让学 生理解题意。然后提问: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
别是多少?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 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6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
公顷。
2.练习三第14题
学生先和同桌进行交流,然后汇报交流。
3.练习三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练习三第17题
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江苏省的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
学生讨论并交流。
四、全课总结(略)。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
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
课时
教具
第9课时

课件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
学具
图纸
目标
法进行解答。 七巧板

准备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
问题。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
多种方法。
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
教学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运用
重点
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
难点
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情景引入,揭示组合图形的含义。
(1)课件展示:动物园平面图。
这些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2.揭示组合图形的含义并板书课题。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探究多种解题方法。
(1)课件出示:校园草坪平面图。
请你算一算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它的面积?请把你自己所有的想法用
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
(3)请选择自己的一种想法进行计算。
2.小组合作,交流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
(1)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在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汇报:展示不同解题思路和方法。
哪个组能给大家介绍你们的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3.比较归纳,揭示优化解题方法。
(1)揭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最常见的“分割法”、“添补法”。
(2)揭示最优的解题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解题方法?为什么?
小结:分成的图形 越少,计算面积时就越简单,所以我们以后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4.回顾反思,总结计算方法。
你能说说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吗?
一分图形;二找条件; 三算面积。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学以致用
(1)21页练一练(先分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进行计算。)
(2)出示练习四“第2题”。
2.一展身手:练习四第1题、4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挑战本领:练习四第5题、6题。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高。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课时

第10课
图形
教学
2.让学生经历发现、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等过程,使学
教具
树叶
生体会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面积。用数方格
学具
七巧
目标
的方法估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 剪刀
准备
3.对周围环境中与负数有关的事 物怀有好奇心;能积极主
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能乐于帮助同伴,愿
意与同伴讨论 与交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颜色笔
卷尺
教学
使学生体会用平移的方法
教学
用数方格的方法估算不规则
重点
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面积
难点
物体表面的面积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练习四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说说你的想法。
2.练习四第8题。
(1)出示中队旗,提问:如何计算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呢?你需要测
量出哪些数据?
(2)同桌交流,在课本上用虚线画一画,选择最佳方法。
(3)指名回答,教师课件演示数据,学生独立完成。
同学们已经能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那么对于下面这样的图形你能
计算出它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例11情景图)
二、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物体表面的面积。
1.先让学生观察平面图,说一说方便计算吗?要想知道这个湖泊
的面积可以怎么办?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估计出湖泊的面积。(注意让学生感知
到有满格和不满格。)
3.指名回答,交流方法。
(1)学生汇报湖泊的面积,并说一说想法。
(2)根 据学生回答可以确定湖泊的面积不少于55公顷,不大于
91公顷,所在面积大约在55-91公顷之间 。
(3)优化方法:比较不同算法后总结出可以将所有不满格当作
半格来看,这样的结果比较 接近真实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2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注意:学生估计的数
值可以存在合理的误差。)
2.完成22面练一练第2题。(利用附页方格纸估计,同桌交流。)
3.动手操作。
取出课前准备的树叶,在方格纸上描出轮廓,再估计它的面积。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整理与练习(一)

课时

第11课

教具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
解,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具
准备

教学

难点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整理:
1.出示复习提示:
(1)这一单元你学习了哪些面积公式?
(2)它们各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学生小组活动。
(1)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整理出来。
(2)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交流指正。
二、练习与应用:
1.第1 题
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再比较三角形与平行 四边形,最后比较梯形与平行
四边形。随后通过推理,明确图形间的大小关系。
2.第 2题。
练习学过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结合练习让学生再说一说有关的攻
势已达 到巩固的目的。
3.第3 题。
重点要指导与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和梯形的画法。其中,三角形的底与高的
乘积应是 30;画梯形则应突出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仍然等于 30,具体画法可以
让学生自由选择。
4.第4、5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作业。
补充习题。

教 学
反 思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整理与练习(二)

课时

第12课
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
教具

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熟练地加以运
学具
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准备
教学

难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反 思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
教材
分析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小数的性质,知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去掉)0,小数
的大小不变。会 运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运用所 学的
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使学生理
教具
解小数的意义。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
学具
位间的进率。
准备

投影片
直尺
教学
目标
教学
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
教学
理解小数的意义。

重点
义,抽象小数的意义。
难点
教 学 过 程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 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 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
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 br>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
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 答。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 份、1000
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
出可以用十分 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
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
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 示)。小数是分
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 学
反 思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
教学
小数的读写法 课时
第2课时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
教具
学具
准备
教学
小数的意义

难点
目标 数的意义。

教学
重点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 以分为几部分?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谁还
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 邻的计数单
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 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
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 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
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 之
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 br>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
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
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
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 、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
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
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
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
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 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
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 上升
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教 学
反 思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
教学
小数的性质 课时
第3课时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教具
资料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
学具

目标
究、合作 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2、
准备
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
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教学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重点 难点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 .
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你能用含
有小数的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经历过的一件 事情吗?
出示情境图,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或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师生探究 .
1.教学例4。
谈话:刚才有同学说,这两样文具的单价实际上是相等 的,你们同
意吗?那也就是说,可以用等号把0.3和0.30连接起来(板书:
0.3=0. 30),是这样吗?
启发:你能解释0.3和0.30为什么相等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
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分别从钱数的多少和每个小数所
含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解释。
2.教学例4后的“试一试”。
(1) 出示一把有刻度的学生用直尺,提问:你能在直尺 上分别找到
100毫米、10厘米、1分米的位置吗?知道它们分别是几分之几米吗?
写成小数 分别是多少?
(2)学生解决上述问题后,
追问:你能比较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0.100米=0.10米=0.1米。
(3)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说明0.1=0.10=0.100吗?
3.总结和归纳。
谈话: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
同学说—说。
(1)如果学生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可以先引导他们观察第一个等
式: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你发现了什么?
(2)再引导他们观察第二个等式: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你发现了什么?
(3)然后再让他们反过来从右往左看,说说有什么发现。
(4)最后要求他们把这两方面的发现概括成一句话。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
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4.教学例5。
出示例5,提问:小强买了四种食品,这些食品的价钱中,哪些“0”
可以去掉?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组织交流反馈。
* 小结: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
化简。
5.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
写成三位小数吗?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重点指导把10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方法。
6.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练习后,结合交流让学生再说一说每组的两个小数是否相等。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交流后提问:两道题中的数,为什么第① 题中0.6
和0.60是相等的,而第②题中0.6,和0.06是不相等的?你能用
其他方法 再解释一下吗?
三、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
吗?

教 学
反 思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
教学
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
第4课时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
教具

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2、使学生积累
学具
目标
小数活动的经验,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
的策略,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
准备
力。3、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
一步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对每个
教学教学
重点
小数所包含的计数单位的
难点

分析,感受小数大小比较
方法的本质。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2.5是( )个0.1,0.25是( )个0.01,
0.34是( )个0.01,0.4是( )个0.01,
0.7是( )个0.1,是( )个0.01。
2、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8角 4元3角 2元零5分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6的情景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三角尺和练习簿,哪个贵一些?
生答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交流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比较:
(1)用元、角、分作单位说说两个数量的实际钱数,然后再比。
(2)出示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从涂色部分直观地看。
(3)从小数的意义看,0.6是多 少个十分之一,也就是多少个百分之
一?0.48是多少个百分之一?再作比较。
2、 试一试
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说说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
* 明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
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
三、巩固反思:
1、 练一练
让学生填一填再说说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联系具体数量多少了比较逐步过渡到直接观察小数有关
数位上的数来进行比较。
2、练习六/6——11
第6题 在书上独立填一填,说说思考过程。
第7题
先指导学生完成0.1和0.08,说说怎么找0.08的位置的。
其余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师将每个数的位置标出,让学
生校对。
* 明确:一个数在直线上的点的位置越往右,这个数就越大,反之
就越小。
第8题 直接填在书上,集体交流,说说怎么比的。
第9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
同的问题。
第10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
第11题
先让学生用1、2、3和小数点任意 组成一些两位小数,再引导学
生思考:用1、2、3和小数点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小数?怎样排列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四、质疑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 学
反 思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 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 课时
第5课时
教学
1、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
教具

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
学具
目标
2、使学生经历用小 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
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小数与现实生
准备
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
教学教学

重点
成用“万”或“亿”作单
难点
位的小数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3840000=( )万 34900000000=( )亿
说说是怎样把这些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
2、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我们常常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来
表示一些大数目。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用“万”或“亿”作单位的
数来表示一些大数目。
二、探究新知
1、 学习例7(1)
读题后出示要求(1):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思考后先说一说,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
如有困难,师可启发:
(1 )读读这个数。想想:384400接近多少万?如果把这个数改写成
用“万”作单位的数,得到的结果 是整数还是小数?
(2)如果学生认为是38万,可追问:这个结果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从而明确:按要求改写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小数。
(3)再问: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应该是多少?
(4)得出结论后,强调:小数后面应添写“万”字。
2、 比较改写前后的两个数:
思考讨论:
(1)改写后得到的小数的小数点是在原来整数哪一位的右边?
(2)今后在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时,还可以怎样做?
3、 学习例7(2)
出示要求: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1)让学生独立尝试,说说怎样想的。
(2)归纳方法:
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试一试”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明确: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整数部分写“0”。
5、P40/练一练1和2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校对,说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 强调: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6、归纳把一个数改写成用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问: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你有什么要提
醒大家吗?
* 明确:
(1)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同时要
在改写的小数后面 添上“万”或“亿”字。
(2)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三、巩固反思:
练习七/1——3
(1)学生根据每道题的具体要求分别进行改写练习。
(2)引导学生将改写前后的数进行比 较,说说自己的体会,进一步
感受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更加简洁,增强数感。
四、看书质疑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





教 学
反 思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 求小数的近似数 课时
第6课时
教学
1、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
教具

小数的近似数,会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常见事
学具
目标
物的数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
准备
泛应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学教学


重点 难点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四舍五入法”求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7936(精确到百位) 16493(精确到个位)
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2、导入:我们已经回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的近似数。今天我们
要来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 (板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8。
出示例8: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 大约是1.496亿千米。(1)精
确到十分位是多少亿千米?(2)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1)讨论第一个问题
依次说说:精确到十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小数的哪一位?怎样
确定近似数?
明确:
①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要保留一位小数,只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
上的“9 ”大于5,所以向十分位进1。
②得到的1.5是近似数,所以要用连接。
(2)讨论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回答后说说是怎么想的,再次强调得数用“≈”连接。
(3)思考讨论:
比较近似数1.5和1.50,哪一个更精确一些?近似数1.50末尾的 “0”
能去掉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中取近似数的过程说说体会。
明确:
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结果,而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结果。所以1.50
要比1.5更 精确一些,正因为如此,所以近似数1.50末尾的“0”是
不能去掉的。
2、“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3、归纳方法: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些什
么?
* 明确:
(1)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2)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
(3)用“四舍五入” 的方法求得结果。
* 强调:要正确使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 独立完成。
强调:把2.962精确到十分位时,不能丢掉结果末尾的“0”。
2、练一练/2,出示
(1)指导学生审题。明确题目的两个要求。先改写再求近似数。
(2)学生在书上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交流,分别说说改写的方法和求似数的方法。
想想:为什么前面用“=”,后面用“≈”。
(4)把改写后的小数和求出的近似数分别放入 原来的语言环境中读
一读,比一比,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用“万”作单位的小数及其
近似数 的应用价值。
3、练习七/4。
出示,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注意把9.9674分别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结果,根据
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练习七/6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左边一组后交流,说说怎样比的,要
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独立完成右边一组。集体交流。
四、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教 学
反 思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
教学
整理与练习(一) 课时
第7课时
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
小数意义的理解,并理清本单元数学知识的
目标
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培养学习的自
信心,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教学


重点 难点
教 学 过 程
?
教具

学具
准备
一、回顾与整理
1、想想这一单元,你学习哪些数学知识?你是怎么获得这些知识的?
先在小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2、小黑板出示下列问题:
(1)举例说说小数和分数的联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3)小数和整数有什么相同点?
先小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要明确:
①小数是特殊的分数,分母是10、100、1000……的 分数分别可以写
成一位、两位、三位……的小数;
②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
(小数与整数的相同点,要明确:
①小数和整数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
②写小数和写整数一样,都要从高位写起。)
二、练习与应用
1、第1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直接做在书上。
集体交流,说说:
(1)右边达到小数与左边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2)写出的三个小数为什么有一位小数,又有两位小数?
2、第2题
(1) 指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每一大格都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一大
格表示0.1,每小格表示怎样的小数?
(2)想想填的数在直线上标出的哪两个小数之间。
(3)学生填写后交流。
(4)让学生按顺序读一读。
3、第3题
重点指导台秤和体温计的填写
(1)指导学生看懂台秤盘面上显示的重量。
问:根据台秤盘面上的指针的位置,你能估计一 下鸡蛋的重量在
什么范围吗?台秤盘面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重量?这些鸡蛋有
多重?
(2)指导学生看懂体温计。
先读一读体温计上标出的刻度,再看每一摄氏度之间被平均分< br>成了多少份,每一小格英表示多少摄氏度?图中测出的体温应是
多少?
(3)学生独立填写其余的图。交流。
奶糖价格是12.50元 鸡蛋重0.7千克
体温是36.5摄氏度 钢笔的长是0.135米
4、第4题
(1)在小小组中读一读题中的数,并说说是几位小数,每个数中的
“5”各表示多少。
(2)全班交流,体会相同的数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数值是不
同的。
5、第5题
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三、看书质疑
四、总结






教 学
反 思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
教学
整理与练习(二) 课时
第8课时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目标
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
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教学


重点 难点
教 学 过 程
教具

学具
准备
一、练习与应用:(练习七/6—8)
1、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比较,填在书上。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的。
* 明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
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
2、第7题
出示: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0.6 0.506 0.056 0.065 0.56
(1) 读读各数,说说怎样比较。
引导学生先比较每个小数十分位上的数,根据比较的结果把这些
小 数按大小分成三组,再分别比较其中的两个数,最后确定这五个小
数的大小顺序。
(2)让学生按此方法尝试排列。
(3)交流排列情况。
0.056<0.065<0.506<0.56<0.6
3、第8题
(1)让学生看清要求后尝试完成。指名板演。
(2)交流,注意格式及符号、单位。 (3)把改写成的用“亿”作单位的小数与近似数作比较,体会
这两种形式的数在表示的数目时的不 同特点及作用。
二、探索与实践
1、第9、10两题,在课前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调 查和测
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测量可以与体育课结合。
也可以让学生调查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 品的价格,如肉、禽、蛋、
蔬菜、水果的价格等。要求学生认真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课上进行
交流,说说活动中的体会。
2、第11、12、13三题,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或上网搜索,课上进行交流。
** 相关数据:
* 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5.696千米。
*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有115940万人;少数民族
人口有10643万人。
三、思考题:
出示:(1)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多少个?
(2)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 先看第1个问题。
让学生说说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哪些。
问:你能有条理地列出来吗?
板: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
※ 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 讨论:
你还能找出大于0.11而小于0.12的小数吗?
有没有大于0.111而小于0.112的小数?
想想,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数轴有条理地写出大 于0.1而小于0.2的
两位小数,再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0.1和0.2之间还可以有很多的
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等,从而体会到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无
数个。】
三、评价与反思:
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适当解释每项评价指标的含义,引导学生 围绕重点内容反思
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要关注理解这部分学习内容 仍然有困难的学生,启发他们尽
可能说出自己的困惑,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 学
反 思


四、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 的意义和性质
以及一位小数简单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
着广泛的应用 ,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教材先结合解
决简单实际问题,继续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再把加法运算定律
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小数,并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学习用计 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
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突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地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适时地将加减法运算定律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小数,引导学生
体会数学规律具有的普遍意义。
4、恰当引入用计算器计算,拓展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空间,提高
学习效率。
5、让学生经历简单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课题 小数加法、减法 课时
第1课时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
教具

教学
1、通过“逛超市”
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
学具
目标
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
准备
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
作的意识和能力。
?
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学
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重点
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难点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
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把学生的想法板演出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3、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教学例1减法部分和例2
1、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
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
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2、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三、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
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
对齐小数点。
四、练习
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
算式写出来。
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5、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
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6、完成49页”练一练”
三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
样?
六、课后延伸
我想知道你们小组共用了多少元,小组的同学合作一下,把结果告诉
我。

教 学
反 思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课题 小数加法、减法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教具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
学具
目标
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准备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
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教学
?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重点 难点
教 学 过 程
?
一、回忆复习
自己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二、基本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 0.3 0.65-0.25 6 0.34
1.6-0.4 4.5 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 3.9 3.6 2.4
0.45 2.85 0.73-0.23 14-3.9
2、练习八的第9题
让学生根 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
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
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2 16: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55408.html

2019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