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三大数学软件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四年级)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2 17:28
tags:精品文档, 四年级, 四年级数学

-

2020年11月22日发(作者:莫应丰)

沌口小学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主讲人
时间
参加人员
地点
主题
备课内容
1、教学内容
三角形 三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一部分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中关于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 和大于第
三边。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这部
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 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形象思维
姚彩霞、林海刚、杨千
2014年4月13日
谭贤芬、李勇、张小平、常红霞、邱贤珍、杨特
同仁楼五楼教研室
三角形三边关系
三角形三边关系
集体
讨论
记录
能力,为以后学习多边形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
形边的关系。
(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br>(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
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
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4、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
姚彩霞
各位老师,专家,上午好。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四 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一部分内容三角形的特性中关于三角形边的关系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
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 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 br>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多边形打好基础。
教材中例3首先呈 现了情境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
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 手实验,探究规律。
二、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几何与 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
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内容的设计也
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2、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学
生的这种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 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 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摆一摆等动手操作活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
教学难点:能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我对教法和 学法的理解是:首先让学生去大胆猜测,然后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得
出结论汇报交流。
四、教学过程及课后反思
(一)铺垫迁移、导入新课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例题3的 情境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的生活实例提出问题:
“从小明家到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 这是什么原因?”引导学
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的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因此在交流原因时鼓
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来导入新课。


(二)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首先通过回顾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封闭的图形 ,然后这
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知道怎么样去拼三角形。
其次,给两组小棒给学生,让学 生上黑板来围三角形,会发现一组可以围城,
一组不可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原来跟小棒的长度有关, 接下来就让学生用准
备好的不同长度的小棒来围三角形,其中有的可以围城,有的不行。
然后 探讨为什么有的不行,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两边之和等与第三边;两边
之和小于第三边。最后探讨可以围 城三角形的三根小棒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并且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最后,在学生 汇报作业完成的方法时追问:是否需要把3条线段中的没两条
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 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快速判断方
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相比较。
(三) 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1、最后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引入新课时情境图中的问题“为什么小明走 中间
的这条路最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86 页第4题,完成后请同学说出他的判断方法,这时肯定
有同学会说将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与 第三条线段比较后才能做出判
断,紧接着老师提问:有没有快捷的方法?这里实际上是告诉学生可以用较 小的
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这一个简便的方法。
3、给出两根长度 为2厘米、5厘米的小棒,用长度为3厘米和1厘米的小棒
能与它们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要想摆成三 角形,第三根小棒的的长度范围是
多少?(通过这样的一个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深化巩固, 让学生做
到灵活运用。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们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 尝试
探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以上是我
们四年级对 本节课的一些思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专家给予批评和
指正。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杨迁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 三角形边的
关系。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并安排在第二学段。通过 这一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 对三
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
注重与生活 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 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
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算一算、比一比,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
大于第三 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
成功;
3.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特性。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 的教学思路是:问
题引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 的发
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 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感知三角形边的 关系。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出发,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我有意安排了三个层
次的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三)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
“关注学生 生成,加强信息反馈”是我这节课实施时的最大特色,也是我教学的一贯风格。
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 交流、自主的实验验证、互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我有充分
的时空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 的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及时点拨,使学生
思维的空间在探索学习中得到有效拓展。


(四)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将数学与生 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
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因此,我将有 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
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 题,让学生学有价值
的数学。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我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的设计思路,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联系生活、设疑引趣、提出问题: 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基本练习,形
成技能
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发展练习,提高能力 拓展练习,灵活应用
整体回顾,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一)联系生活、设疑引趣、提出问题。
.复习铺垫引疑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过渡:那是否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实验操作、填写数据
实验要求:四人小组每人拿一套小棒摆三角形,看看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4,
5, 6, 10
汇报操作结果(①4, 5, 6 ②5, 6, 10能摆成、③4, 6, 10 ④4, 5, 10 不能摆成)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在黑板上)。
师:为什么①②能摆成呢?
为什么③④不能摆成呢?(小组重新摆先从不能摆成的情况入手)
原来三角形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那怎样的3条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你能否通过计算来发现这一规律?
2.小组合作、合情推理,发现规律
(1)根 据数据,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计算、比较、分析能与不能的情况,把你小组的发现
填写在表格内。
发给学生探究表:(数据由学生填写)
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单位:厘米) 能否摆成
三角形 其中两条边的和 第三边的长度
①4 5 6 ② 5 6 10 ③ 4 6 10 ④ 4 5 10
(2)师根据生汇报进行板书:
能 不能
4+5>6 5+6>10 4+6=10 4+5<10
4+6>5 5+10>6 4+10>6 4+10>5
5+6>4 6+10>5 6+10>4 5+10>4
根据三角形其中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原来只要其中两边长 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都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当每两条
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才能摆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3.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在三角形中的普遍性。
(1)再次质疑、提出问题


师:是不是对于每个三角形来说,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
(2)动手操作、再次验证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课前自定边长做的三角形:如在钉子板围的、纸上画的、用小
棒搭 的或用纸折的等,进行验证)。
4.回应引入
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析情景问题。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础练习: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1)3,4,5( )
2)3,3,3( )
3)3,3,5( )
4)2,6,2( )
2.拓展练习
小明想制作一个帆船模型,船帆要求做成三角形。现在老师提供了分别是2厘米 、4厘米、5
厘米、7厘米、8厘米和10厘米的小竹竿。你们能不能帮帮小明,选取其中的3根小竹竿 ,
制成三角形的船帆呢?
(四)整体回顾, 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师生互动,多元评价(生评、自评、师生说感受)
2.整体回顾,全课总结
3.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能 不能
4+5>6 5+6>10 4+6=10 4+5<10
4+6>5 5+10>6 4+10>6 4+10>5
5+6>4 6+10>5 6+10>4 5+10>4
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杨迁老师的说课稿
姚彩霞老师的手写教案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2 17: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55630.html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四年级)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