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五年级数学作文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2 17:37
tags:小学数学, 活动记录, 六年级其它课程

-

2020年11月22日发(作者:房庆恺)


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参加人员
全体教师
中 心
发言人
时间
课题



崔 敏

2013年11月12日 地点 会议室 记录人 崔 敏
吨的认识

崔 敏:
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且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
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 垫和思路孕伏。





















王剑: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 然略有所闻,但接触
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 ”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 吨=1
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
质量单位 的合理运用。
张志超:
教学吨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在哪里
见过或听过“吨”,教师再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一般在计量比较重的
或大宗货物时,用吨作单位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

认识了吨,你
们想不想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呢
这时教师并不急着揭示1吨=1000千克,而
是设计了一项比赛,让学生在拎一拎的过 程中充分感受到几十千克就已经很重
了,这时再揭示,像这样的100袋大米才重1吨。这时学生对“吨 是一个很大
的重量单位”的感触便十分深刻。

冯娟:
练习的过 程同时也是对新知不断深化的过程,本课的练习与
新授部分无法分开,充分体现了在练中学。因为考虑到 “吨”对于孩子来说是
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对吨、对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时候,我分五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深化“1吨”的观念。





集体备课
课题
参加人


教学设计
吨的认识
全体教师

时间
备课人

崔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
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
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
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
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 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
(板书:吨的认识)。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 重量,
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
演示100 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 +500千克=1000千
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


克=( )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 6 )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
(5000)千克。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 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 吨的感受。
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 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
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集体备课
一年级(上)

课题
参加人


教学设计
摘苹果
全体教师

《摘苹果》
时间
备课人

崔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
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 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怎样合理地估算及算法的多样化。
学具准备:练习纸。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摘苹果”主题图。淘气摘了17个苹果,笑笑摘了38个苹果。
观察图片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 息?您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估算方法:
生1:把38看作40,17+40=57,装得下。
生2:把38看作40,17看作20,40+20=60,装得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尝试解题。
学生列出的“17+38=?”教师适 时板书。然后让学生利用小棒或者计数
器来尝试计算出结果,独立完成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让学生有充分 发表意
见的机会。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10+30=40 7+8=15 40+15=55
方法二:借助计数器,先拨出17,再在个位上拨出8,个 位上相加满十向
十位进1,个位上写5,十位上的1加上3再加进上来的1就是5,和起来
就是 55。
方法三:17+30=47,47+8=55。
方法四:20+38=58,58-3=55。
方法五:20+40=60,60-5=55。
方法六:竖式计算
3、比较这些方 法,你认为哪个方法最好,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
评价。总结出竖式计算更方便更直观。用竖式 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请学生汇报总结出两位数进位加法列竖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成一首儿
歌:进位加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进
一。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第71页的“算一算,说一说。”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汇报时,请4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2、串项链。(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估一估,说方法。
3课本第72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


学生在书中列竖式独立完成,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计算和书写的方法。
4、森林医生。(第72页“练一练”的第4题。)
同桌一组讨论有什么错误;请学生按顺序说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四、知识拓展,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72页的“练一练”第5题:我们去春游
问题:每辆车最多能坐60人,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
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把各班 人数做成卡片,让学生进行搭配,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交流。
五、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摘苹果
1 7
+ 3 8
5 5






集体备课
一年级(下)

课题
参加人


教学设计

小兔请客
全体教师
时间
备课人
《小兔请客》

崔敏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
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
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比100多1的数是99。 ( )
53和35一样大。 ( )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 )
99大于100。 ( )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 )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 )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 )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 )
39和41的中间是40。 ( )
40+5比50+4小。 ( )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
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瞧,小兔邀请了哪几个好朋友?(出示主题图)小猴是个“数学 迷”,
他发现每盘都有10个果子,看到这么多的果子,他马上就想提一个数学
问题。你知道小 猴子会提什么问题呢?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


数叫和。
4.忽然,小刺猬的家里有急事,让他回家。小刺猬望着这么好吃的果
子,真舍不得走,怎 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盘子里打了一个滚。瞧,(出
示主题图的右边图)他得意地走了,惹得大家哈哈 大笑。小朋友,现在你
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
开火车游戏)出示 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
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备课
二年级(上)

课题
参加人


教学设计

分香蕉
全体教师
时间
备课人

崔敏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 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
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 的小猴
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
你是怎么看出来 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 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
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
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
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 把12根
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 ÷叫什么名字? 除号长什么模样啊?
(中间有一横,上 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
样,对得很整齐。领学生读2遍——“除号”)
4、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平均分
成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它就 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
了2份。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 :12除以2。(跟读2遍。)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
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
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
5、练一练。(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
(1)我会读。
6÷2 0÷5 18÷4 20÷5
大家读得真响亮。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
除法计算。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 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
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 和
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比比哪个小组的分
法多,谁的除法算式 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 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除号,(屏
显:除号)
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
(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师:同 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
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这就 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那么,你< br>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深化
1、帮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 份,
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你们能帮助它吗? 18÷2=9(根)
(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12个果子平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
刺猬运几个果子? )
(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实践应用: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集体备课
二年级(下)

课题
参加人


教学设计

认识角
全体教师
时间
备课人

崔敏
《认识角》。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什
么有关和无关,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
抽象概括能力,发展 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将领着大家一起去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 找角,指角,感受角
1、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指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角的身影也是处处都存在的。你能从你身边找
到角吗?给你的同桌指一指。
生互相指角。
2、师示范指角
师:看大家这么有兴趣,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看我是怎么指给你看
的(师示范指角)。
指名学生指角,有错及时纠正。
师:刚才大家都在身边找到了角,老师这里有些漂亮的图片,你能 从
中找到角吗?(课件出示,从中找角)
3、摸角,感受角
师:看完这些角,同学们原不愿意用手去摸一摸,去感受一下呢?
学生拿出三角板,
老师拿出三角板领学生感受角,让学生说感受。
三、学角
1、师示范画角,
师:下面同学们说着,老师画一个角好吗?
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一个点,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条线是怎
样的?
生:直的
师:然后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都是怎样的?
生:直直的
师:在看看这个点呢?
生自由回答。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记法
师:角的各部分还有自己的名字。
这个尖尖的点就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记作:∠1 读作:角1
师:这里只有一个角,我呢用数字 1来标记,同学们还可以给它起不
同的名字,可以用其他数字2、3等,还可以用字母,例如a、b、c 、d等。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角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小结: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四、 运用新知,辨别角,数角。
1、练习,判断是不是角
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投影出示,让学生到前面指出顶点和边)
2、练习,在图形中数角
课件出示习题,数图形中角的个数。
五、 比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师:进了小猴家,看看它送你了什么玩具?
生从抽屉里拿出活动角
师:它的名字叫“活动角”,大家玩一玩,看看角有什么变化。
生:可以变大,还可以变小
师:这说明角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可以把角变大变小呢?引导学生
说出把两边往外拉就会 变大,往里合就会变小。也就是两边开口大角就大,
开口小角就小。
2、游戏——变角,比角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变角游戏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来比较。
生生活动,分工:左边学生出示角,右边同学变一个和他一样大的角。
3、探究与角大小的相关因素
师:我们玩的这么高兴,有两个伙伴也来了,瞧,是谁呀?
课件出示: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边长不一样的角(∠1、∠2)。
师:你认为哪个角大?
生可能会说边较长的角大。
师:我们要用事实说话呀。怎样才能知道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比一比。
课件演示比角,最终结果一样大。
师:那为什么刚才会有人认为∠1大呢?
生:因为它的角边很长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和 有关,和 无关。
六:总结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呢?






集体备课
三年级(上)

课题
参加人


教学设计

分桃子
全体教师

一、教学目标
时间
备课人

崔敏
1 探索有关0的除法规律,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算理。
2 理解与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
正确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三、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1.激情导入。
2.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大屏幕上,蓝天与绿地之间出现了一棵大桃树,树上结满了
又大又红的桃子。)
师:看,谁来了!
同学们,咱们得帮他们分分,看看平均每只小动物能分得几个桃子?该怎样列式
计算呢?
生:48÷4=12(个)。
( 评析 单纯的计算,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通过创设情境,把计 算与故事相结
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引出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每只小动物分得 12个大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可是最爱吃桃子的是猴
子呀!(课件出示4只猴子也来到这棵桃树下 ,找桃子吃的情境图)它们抬头一看“啊,
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猴子们显得很失望。大家想一想, 树上没有桃子了,用数
怎样表示?
生:用0表示。
师:树上的桃子数是0,那么这树下的4只猴子,平均每只能分得几个桃子?该
怎样列式呢?
生:它们谁也分不到桃子。
师: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生:因为树上没有桃子。
师:有道理。那么谁能把这个道理完整地讲给大家听?
生:树上的桃子数是0,树下的每只猴子肯定都分不到桃子,所以0除以4得0。
师:怎么用式子表示这个意思呢?
生:0÷4=0。
师:叙述得真清楚!(继续点 击并讲故事)就在这4只猴子犯愁的时候,又从后面
追来了一只小猴子,它也想分到桃子。大家看一看, 这时树下共有几只猴子?平均每
只猴子能分得多少个桃子?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0÷5=0。
师:假如再来一只猴子或再来10只猴子呢?你还会列式计算吗?
生:会。0÷6=0,0÷15=0。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生1: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2:不对! 0不能做除数。
师:对,0不能做除数。那应该怎么说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异口同声:同意。)
生:老师,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
师:是呀,其他自然数都能做除数,为什么0不能做除数呢?太不公平了!那好,
今天咱们 就给0一次机会,让它做一做除数,试试看行不行。
(教师板书以下算式,学生试做。)
0÷0= 5÷0=
(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个个皱起了眉头。)
生1:我在算0÷0时,商是1能行,是2也行……是几都行。
生2:我在算5÷0时,找不到商,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都不等于5。
师:同学们,通过这两种情况我们就明白了0不能做除数的原因:
当0÷0时,商不确定;当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0时,又找不到商。所
以0不能做除数。
(学生个个豁然开朗,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 评析 教师很注重课堂的生成,不 放过学生每一个思维的火花。通过引导使学
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发现。同时由旧知引出新问题,探究新 问题,实现旧知识向
新知识的迁移,体现了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之上的轻松和愉悦。)
2.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听故事。 同学们我们也和它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
快。好吗?
生1:把408分成400与8,400除以4得100;8除以4得2;100加2得102。
也就是 400÷4=100, 8÷4=2,100+2=102。
生2:把408分成400与8,先 算8除以4得2,再算400除以4得100,最后
算100加2得102。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我们做数学题做得不错,小猴子做数学题做得也不错吧! 你们看,
小猴子在分桃子的过程中对做数学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只爱动脑筋的猴子说:
“ 我要是改一改被除数中的两个数字,你们谁还会算?”于是它出题了:
416÷4=
师:同学们,咱们能被小猴子出的题难倒吗?谁来算算?
(通过一位学生板演试算,讲解算理,得出416÷4=104。)
师:大家看,这道题商的中间 也是0。同学们,商中间有0的除法你会算了吗?
那请你想一想,就在以上这个算式中,如果除数不变, 被除数的百位数字也不变的
情况下,你怎样改变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商的中间还可以是0吗?
(学生开始观察思考,并在本子上列算式计算。)
404÷4=101
408÷4=102
412÷4=103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2 17: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55656.html

小学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