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稽首天中天:部编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4 09:57
tags:文章或对人物的描写公式化

炎黄子孙的由来-烽火戏诸侯

2020年11月24日发(作者:巴布尔)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

一,文章内容要点概括

(1)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

人物(事件)+干什么(怎么样)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

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注意: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应该概括在内。

二、理清文章结构

(1)补充故事情节

找出划分标准,仿照示例的句式作答。

(2)思想感情的事变化

画出表示情感的词语,按照词语出现的顺序整理出答案。

三、把握记叙的线索和顺序

(1)线索

线索类型:

A.以时间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B.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

C.以人物为线索

D.以某个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E.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F.以某个核心事件为线索

线索的作用: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推动情节的发展。

(2)记叙顺序及作用

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

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插叙

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答题公式】顺序名称+作用

四、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使文章内容显得更真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便于直接抒发感 情,增强了文章
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
范围。

五、人物形象

(1)次要人物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是贯穿 全文的人物,其作用是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文
章的真实性。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A.肖像(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 人物的xx身份、xx地位、xx处境、xx经历以及xx
心理状态、xx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心情),并反映人物的XX性
格 特征或X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XX性格或XX品质。
【答题公式】描写方法+该描写方法的代表词语+效果词(生动形象、生动传神、细腻传神
等)+人 物的性格(心情、心理等)

六、文章的主题

中心思想概括:
< br>①写人为主:文章通过叙述主人公的······事件(内容)+表现出主人
公······的思 想品质(或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②记事为主:通过叙述······故事(内容)+告诉了我们······的道理。

③写景状物:通过描写了······景或物(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或者寄托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修辞方法及作用

A.比喻:生动形象

B.比拟:生动形象

C.夸张:突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D.排比: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E.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

F.反复:强调突出某种事物或某种感情。

G.设问:引起注意,引发读者思考。

H.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 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
力。

R.引用: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增 强文章的诗情画意或者文化内涵,有时候也加强真实性
或起印证作用。

J.反语: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或更加强烈地表示亲密有好的感情。

【答题公式】修辞方法+结合具体的题对修辞进行描述+效果词+写出了人或事物的XX特点+
表达(抒 发)了作者的XX感情等(或写出了人物的XX性格等)。

注意:对于单个的句子也可采用下列公式:

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
的感情,十 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 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
于形象感。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节奏明快,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 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
烈,表达的思想也 更强烈。使文章有起伏。

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 的感情,节奏明快,
富于音乐美。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
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

八,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
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 实不符。

(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a.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b.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c.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 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
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 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
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九,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答题公式】

A.有修辞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XX修辞+效果词+句子的语境义+ 深层含义(即文章的中心
思想)

B.没有修辞的句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根据情况有时还要答出句子在全文的结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十,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为下文做铺垫。

6.推动情节的发展。

7.深化作品的主题。

8.具有象征意义。

【答题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十一.文章题目的理解和作用

1.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2.点明作者的情感。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点明文章的线索。

5.揭示(或暗示)文章的中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8.交代描写对象。

9.题目中运用了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答题公式】表层含义(句子的表面义和语境义)+深层含义(全文所要表达的中心)

十二.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段(句)的作用

(一)记叙文开头段(句)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

3.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记叙文中间段(句)的作用

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要指明哪句是承 接上文的什么内容,哪句开启下文的什
么内容)。

(三)记叙文结尾段(句)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

5.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余地。

【答题公式】内容上(含义和思 想感情),起到XX作用+结构上,起到XX(呼应、过渡、
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作用。

十三、写作手法的运用

1.设置悬念:使文章有张有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欲扬先抑:

【答题公式】作者先写人物(事物)的······(不足之处)+然后赞扬
其······( 美好之处)+更加突出人物(事物)的······特征或品质。

3.对比:
【答题公式】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特性(性格)
+从而突 出了文章的······的主旨。

4.借景抒情:

【答题公式】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的感情。

5.托物言志:

【答题公式】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抒发作者····· ·的感情(抱负,志
趣、情操)

6.借物喻人:

【答题公式】作 者通过描写······事物+突出事物的······特点+以此比
喻······(某人)+表现了 ······(某人)的高尚情操。

7.伏笔:是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 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好处:交代
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面文章时,不至于产生突兀 怀疑之感。作铺垫
是对即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8.烘托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气氛,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十四、阅读中的启示

【答题公式】通过文章我明白了······+理由(联系文章 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看
题目中是否有此要求)+总结(以后该怎么做)。






说明文

(一)、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 二)、说明文分类

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
是一 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
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 加内容)。

(三)说明结构

总分式和层进式

(四)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 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
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 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
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 ,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
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 .引用说明: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
服力,如引用古诗 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附说明方法和效果词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下定义

效果词

具体、形象

准确、具体

有力突出、强调突出

生动、形象

准确、简明

说明方法

分裂别

作诠释

摹状貌

列图表

引资料

效果词

条理清晰

通俗易懂

具体、形象

形象、准确

有力说明,趣味增强

【答题公式】说明方法+结合句子具体展开+效果词+事物的特 征。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本句所
在段的首句或尾句。

五、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答题公式】解释词语+带 词解句(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和严密性。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 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
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 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
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 就变成了什
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 br>性。

【答题公式】不能删(或替换)+分析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带词解句+删词解句+ 删去后(替
换后)有什么不良后果(不准确、太绝对)+不能删(不能替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br>确性和严密性。

六、说明文题目的作用

1.点明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概括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

4.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七.说明文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的作用

开头:1.点明说明对象 2.点明文章的说明内容 3.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4.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5.用XX说明方法,指出说明对象的XX特征。

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xx内容,领起下文的xx内容)

结尾段:总结全文的说明内容,再次点题,发出xx号召(或倡议)。

八.认识感悟类

【答题公式】完整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联系实际印证对文章的理解+一句话总结阐述。

九、列举分析

【答题公式】把握原文+结合生活积累触类旁通

十、探究归纳

【答题公式】比较文章与材料+表达观点+用事实与道理分析支撑观点+一句话总结观点。

议论文

1.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题公式】文章(某段或某 几段)先运用······的论证方法+效果词+论证
了······的论点+接着······+最后 ······

2.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答题 公式】举了······的例子+具体详细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或趣味性)。

②.对比论证:

【答题公式】把······与······进行对比+鲜明地论证了······

③.道理论证(引证)

【答题公式】用(资料、某人的话、俗语等)充分论证了·· ····+增强文章的说服
力。

④.比喻论证

【答题公式】把······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论证了······

3.议论文开头、结尾的句子的作用

开头的句子

【答题公式】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 引出······论
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③ .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
点······(或引出···· ··的论题)+起到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
的趣味性。

结尾的句子:

【答题公式】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②.照应开头与题目,强化中心论点。

③.补充论述,使论证完备严谨,避免片面性。

④.重复或强化中心论点。

⑤.强化中心论点,激励号召人们······


二、现代文阅读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利益与理想

①“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
最富朝气锐气、 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
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②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 br>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
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
空挡滑行。对个人 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
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③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 br>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
物质的城 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
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 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
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很会充斥利己主义 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
魂容许出量。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为油盛行,在唯利 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
和底线的崩塌。

④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 ,却被猜测其中隐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
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 ,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
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 益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
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
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 “粉碎
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⑤这是现代版的 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写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
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 想?经历“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
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理想情怀又该 何处安放?

⑥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星——我们永远不能触到,却可以 借着星光在人生
的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 份
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火灾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
若没 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
汗水洒落山间油路 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
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 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打一个更持久、更深
刻的生命出口。

⑦“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有利”不是开启幸福
的万能之钥,“喻 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
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 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
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 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
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 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
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选自《人民日报》2013.05.04,有删改)

(1)第③④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试比较其异同。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第⑥段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异:第③段举出“毒 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的事例证明追求利益绝对化给
社会造成的危害;(物质层面)第④段举出“志 愿服务”“企业献爱心”“杨善洲”“郭明义”的
事例证明追求利益绝对化对时代价值的破坏。(精神层 面)

同:都是从反面论证“利益考量,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这个观点。


(2)①生动形象,整饬有力。使用引用、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方式,使语言生动形
象,富于变化;运用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形成气势,富有感染力。②逻辑严密,条理清
楚。用“确实” “甚至”“但是”“实际上”等词语层层推进,使语言逻辑性强,富有条理。

(3)首先,借 社会热议,引出论题;接着从追求利益虽正当性但不能绝对化,有理想才是
更丰盈、更深刻的人生两个方 面展开论述;最后,点明中心论点“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
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解析】【分析】(1)从作用方面分析,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论点,第③段的论点是: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很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
忘、道德可 以离席、灵魂容许出量。本段举“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的事例就是为了证
明这个论点。第④段的 论点是追求利益绝对化对时代价值的破坏,此段中举“志愿服
务”“企业献爱心”“杨善洲”“郭明义” 的事例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从论证角度分析,这两
段是从反面论证的。据此理解答题。

(2)结合本段中具体语句分析, “理想有如星——我们永远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
人生的海洋中远航”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
衣”“ 找一 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
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 山间油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
盈的人生”运用整齐的句式, 使语言形成气势,富有感染力, 另外,作为议论文,用“确
实”“甚至”“但是”“实际上”等词语层 层推进,使语言逻辑性强,富有条理。

(3)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梳理文章 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然后再概括论
证思路。第①段首先从社会特点写起,引出本文的论题。第②——④ 段从追求利益虽正
当性但不能绝对化方面进行论证,第⑤——⑥段从理想才是更丰盈、更深刻的人生方面 进
行论证,最后一段总结本文论点。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异:第③段举 出“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的事例证明追求利益绝对化给社
会造成的危害;(物质层面)第④段举 出“志愿服务”“企业献爱心”“杨善洲”“郭明义”的事
例证明追求利益绝对化对时代价值的破坏。( 精神层面) 同:都是从反面论证“利益考
量,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这个观点。

⑵ ①生动形象,整饬有力。使用引用、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
富于 变化;运用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形成气势,富有感染力。②逻辑严密,条理清楚。用
“确实”“甚至”“ 但是”“实际上”等词语层层推进,使语言逻辑性强,富有条理。

⑶ 首先,借社会热议, 引出论题;接着从追求利益虽正当性但不能绝对化,有理想才是更
丰盈、更深刻的人生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
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对 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
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
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 的中心句。

⑵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 手法、描
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
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词句时,要选择好
赏析的角度。

⑶此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 br>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
的基础上 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
类题目,尤其 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 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
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 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
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 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
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 ,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
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 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 太阳两阵风,麦
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
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
便张罗 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
少两元钱。奶奶说,女 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 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
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 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
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 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
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 大麦捆来。
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
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
刺眼的阳光如 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
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 ,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
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
的笑容,招呼他们 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
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 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
尘。

⑥一肆子,你家 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
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妈奶的话 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
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每到收
麦时,他们便出山 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想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 客夫妻俩继续割麦。
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全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 退
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金被割完,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 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
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物黑的胸脯, 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
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 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
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 个乡
村。

?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 ,有多少人还能记得
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4)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
斗。

(2)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
比喻成扎人的 麦芒,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
夫妻的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 现了麦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3)“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 们家吃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
感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 “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
现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4)①插叙, 补充交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②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 奶奶家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
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5)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
肯干 的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
传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

【解析】【分析】⑴文章第②段“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他们就在乡村的街道上等 待着接
活儿,可以看出他们的勤劳;第④段“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
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
边捆。”可以 看出他们配合默契,踏实肯干;“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
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 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们的艰苦;第
⑤段“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可 以看出他们的做工认真、仔细;⑥⑦⑧三段在和
奶奶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居住深山,但是凭借自己 的劳动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据此作答即可。

⑵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就属于景 物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刺眼的阳光比作扎
人的麦芒,体现了天气的炎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描写蝉也突出表现了天气的炎热;作
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天气情况,突出表现了麦客夫妇的生活的艰辛,同 时也体现了他们吃苦
耐劳、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

⑶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 要手段。第⑧段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
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写出了她对麦子的赞美,表 现出作为庄稼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庄稼的收成
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让一家人吃饱,体现了她的淳朴;“ 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出
她的内心的羡慕和内心由衷的赞叹。据此作答即可。

⑷第⑨段在结构上属于插叙。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
作用;有时会起到 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文章第⑧段从女人的语
言中得知他们来自深山,第⑨段插 入描写他们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使文章在结构
上显得更加紧凑,同时对他们家住深山的情况的描 写可以很自然的让读者明白他们出来当
麦客的原因。据此作答即可。

⑸本文前段主 要讲述的是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通过对麦客夫妇的动
作、语言描写,赞扬了麦客们的 勤劳朴实、踏实肯干、不畏艰苦的美好品质。结尾段“当现
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 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
行当?”用一个问句写出了对传统农业流逝的遗憾,对现代机 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的慨叹。
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麦客夫妻勤劳朴实、踏实肯干、配合默契、任劳任怨、自食其力、努力奋
斗。

⑵ 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句中将刺眼的阳光比
喻成扎人的麦芒, 又写田野里不见一丝风,写出了酷热难耐的夏季天气,更表现了麦客夫
妻的割麦的艰苦,同时也表现了麦 客们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朴实。

⑶ “女人”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 几年呢”,表现了庄稼人最淳朴的感
情,就是希望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得粮食,养活一家老小;“可比 我们山里强多了”表现
了女人对能种大片麦田的土地的赞扬。

⑷ ①插叙,补充交 代了麦客夫妻来自深山的情况,解释了他们外出当麦客的原因。②承
上启下,承接上文麦客夫妻对奶奶家 土地丰收的夸赞,引出下文麦客夫妻继续割麦子的场
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呼应了开头。

⑸ 选文通过对童年时麦客夫妻割麦子的场景的回忆,赞扬了麦客们的勤劳朴实以及踏实肯
干 的美好品质。同时结尾又慨叹现代机械碾碎了麦客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传
统行业的惋惜之情 。

【点评】⑴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时应注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指外表特征,< br>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事迹,得出对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倾向、道德品质等方
面的准确 认识。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先要说明是这句话是否运用了修辞 和表
达方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的阐释,最后再写明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 查分析语言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可以鲜 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
人物的内心世界。

⑷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题考查
中间段的作用, 主要考虑承上启下、做铺垫、设置悬念以及呼应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文
章内容具体分析。

⑸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需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结合 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幸福的玫瑰

(美)阿·戈登

那年春天,每周六晚上我都要给凯洛琳小姐送去一朵玫瑰,那玫瑰总是花店里最好的一
朵。

我在放学后和星期六在奥森老爹的花店替他送花。从一开始我送玫瑰的时候,就觉得这
事有点儿古怪。第一次送玫瑰的晚上,我提醒奥森老爹忘记给我送花人的名片了。

“没有名片,詹姆斯。送花的人要求尽量保密。所以你不要声张,好不好?”奥森老爹
说。

有人送花给凯洛琳小姐,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都可怜她。我们小镇里的人都知道,凯洛
琳小姐最倒霉不过,她被人抛弃了。她与潘尼曼已订婚多年,一直在等他。但潘尼曼在医
院实习期间,爱 上了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郎,和她结了婚。潘尼曼娶的那个女郎的确是个
美人,叫克丽丝汀。

她在我们镇上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因为女人都鄙视她,说她的坏话。至于可怜的凯洛琳
小姐,这件事可把她害惨了。一连半年,她足不出户,放弃了一切公众活动,甚至也不替
教堂弹风琴了。

我送第一朵玫瑰去的那天晚上,她看上去像个鬼。我把那个盒子递给她,她满脸惊讶 —
—“给我的吗?”第二个星期六,在同一时间,我又送一朵玫瑰给凯洛琳小姐。下个星期
六, 又是一朵。第四次她很快就开了门,我知道她一定在等待着我。她的两颊微红,头发
也不那么散乱了。< br>
我又给她送去了第五朵玫瑰。第二天早晨,凯洛琳小姐又回到教堂弹风琴了,我看见她
衣襟上别着那朵玫瑰。“多么勇敢。”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我照例 每周末去送玫瑰,凯洛琳小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现在她有点儿自豪,表现
出一种傲岸自尊的神气。 这一晚是我去凯洛琳小姐家最后的一个晚上。我把盒子递给她,
说:“凯洛琳小姐,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 送花了,我们下星期要搬到别的地方去。不过,奥
森老爹说他会继续送花来的。”

她踌躇片刻,说:“詹姆斯,你进来一下。”她把我领到整洁的客厅,从壁炉架上拿下一
个精雕的帆船模 型。“这是我祖父的。”她说,“送给你。你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你和
那些玫瑰。“她把盒子打开 ,轻触娇嫩的花瓣,说:“花瓣无言,却告诉我许多事情……”

回花店后,我做了一 件从来不敢做的事情。我在奥森老爹那儿找到了我所要找的东西。
只见上面是奥森老爹潦草难辨的笔迹: “潘尼曼,五十二朵美国红玫瑰,每朵两角五分,共
计十三元。已全部预付。”原来如此,我暗自思忖, 原来如此!

直到许多年过去。有一天,我又来到奥森花店。一切都没有改变。我跟他 聊了一阵,随
后问:“凯洛琳小姐现在怎样了?”“凯洛琳小姐?”他点点头,“她嫁给了乔治,那个开 药店
的,人不错。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哦!”我有点惊讶。我想让奥森老爹知道我当年有多
精明,“你猜潘尼曼太太知不知道她丈夫送花给他的老相好凯洛琳小姐呢?”奥森老爹叹了
口气:“詹 姆斯,你从来就不太聪明。送花的不是潘尼曼,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

我瞪着眼 睛看着他:“那么花是谁送的?”“一位太太。”奥森老爹说,他小心翼翼地把栀
子花放进盒子,“她说 她可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送花的是克丽丝汀。”

“你瞧,”他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

(选自《外国百篇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

(1)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2)阅读下面两句话 ,结合“骨气”的内涵,联系文本分析凯洛琳、克丽丝汀这两个人物形
象。

①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②他(奥森老爹)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

(3)“我”和凯洛琳告别时,凯洛琳为何送“我”帆船模型?

(4)请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表达效果。

(5)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幸福的玫瑰”的意蕴。

【答案】 (1)设置 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寻找真正的送花人和出乎意料
的结尾埋下了伏笔。
< br>(2)①凯洛琳遭到了感情的背叛,曾一度消沉,但当她不断地收到幸福的玫瑰后,受到
了好心人 的鼓励,从失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变得自尊自强,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
福。②克丽丝汀找到了属于 自己的幸福后,却遭到了人们的鄙视、谩骂。但她没有因此而
心生怨恨,反而将内疚化为行动,用这幸福 的玫瑰来鼓励、拯救心灵受创的凯洛琳,她是
一位宽容、善良又充满智慧的女子,集外貌美与心灵美于一 身。

(3)①感谢、感恩。这艘帆船模型是凯洛琳的祖父送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在离别时将
它送给“我”,感谢“我”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给她带来了温暖,她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回报“我”。
②祝愿、祝福。这帆船模型寄寓了凯洛琳对“我”的美好祝愿,她希望“我”以后的生活能一
帆风顺。

(4)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文章始终;②用“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
说的真实性;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表现了小城里众多人物的人性之美。

(5)①小城人们的正直与善良;②克丽丝汀的善良;③凯洛琳自尊自强,找到了自己的
幸福;④人性 之美的光辉;⑤幸福甜蜜的爱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重点语段在文章中 的作用。解答时,需在理解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对句子作用进行分析。文章通过“我”一个 送花者,讲述了凯洛琳小
姐因被潘尼曼抛弃而忧郁,潘尼曼的太太悄悄为她送红玫瑰,鼓励她重新走入新 生活的故
事。第③段是“我”第一次送花要求留名片时,花店老爹的回答,以及送花人保密这一情
节,为下文“我”猜测送花人的身份埋下伏笔,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综合上述
分析,即可 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全面了 解文章内
容,结合人物事件,具体分析人物形象。骨气:体貌气质,多指刚强不屈的人格及操守。
①句,母亲在凯洛琳重新回到教堂弹风琴时发出的赞叹。凯洛琳被人抛弃后,足不出户,
放弃了一切公 众活动,也不替教堂弹风琴了,意志消沉。但当她不断地收到幸福的玫瑰
后,一天天改变自己,逐渐恢复 正常生活。凯洛琳不因爱情失败而放弃,能够重拾信心生
活,体现了她的勇敢和自强。②句,花店老爹对 克丽丝汀的赞叹。克丽丝汀虽然嫁给了潘
尼曼,但并不是她抛弃了凯洛琳,却遭受着周围女人的鄙视。但 她并没有因此而怨恨,反
而匿名送花给凯洛琳,鼓励凯洛琳重新生活。克丽丝汀具有宽容、善良、聪慧的 品格。综
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文中,“我”为凯罗琳送去玫瑰,使 她重新振作起来,所以凯罗琳在离别时把她祖父
的帆船模型送给“我”,首先是为了感谢“我”给予她的 帮助和温暖,把这礼物当做是对“我”帮
助她的回报;其次是帆船也带有不断前进、一帆风顺的寓意,表 达了凯罗琳对“我”的美好
祝福。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第一人称 叙事法: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
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 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文章以“我”的视角叙述了
克丽丝汀悄悄给意志消沉的凯洛琳送花,鼓励 她恢复信心的故事。“我”是一名送花者,所
以“我”能够知道事情发展的全部过程和真相,我见证了事 件的发展,是故事的线索人物;
同时,通过“我”对自己知道的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真相进行亲口叙述,增 加了故事的真实
性;以一个全知的视角,揭开了谜底,客观地展现了人物心灵的美与善。综合上述分析,
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和主旨的理解归纳能力。解答时,需在 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
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多角度思考归纳。

故答案为:(1)设 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寻找真正的送花人和出乎意
料的结尾埋下了伏笔。

(2)①凯洛琳遭到了感情的背叛,曾一度消沉,但当她不断地收到幸福的玫瑰后,受到
了好 心人的鼓励,从失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变得自尊、自强,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
福。

②克丽丝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后,却遭到了人们的鄙视、谩骂,但她没有因此而心
生怨恨 ,反而将内疚化为行动,用这幸福的玫瑰来默默鼓励、拯救心灵受创的凯洛琳,她
是一位宽容、善良又充 满智慧的女子,集外貌美与心灵美于一身。

(3)①感谢、感恩。这艘帆船模型是凯洛琳的 祖父送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在离别时将
它送给“我”,感谢“我”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给她带来了温暖, 她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回报“我”。

②祝愿、祝福。这帆船模型寄予了凯洛琳对“我”的美好 祝愿,她希望“我”以后的生活能一
帆风顺。

(4)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文章始终;

②用“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表现了小城里众多人物的人性之美。

(5)①小城人们 的正直与善良;②克丽丝汀的善良;③凯洛琳自尊自强,找到了自己
的幸福;④人性之美的光辉;⑤幸福 甜蜜的爱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 往往是总括
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
体语句解答。< br>
⑶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先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叙事人称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在理解文章 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行文
线索和阅读感受,分析表达效果。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 词语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文章标题、主旨、情节、人物形象的
理解分析能力。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 的“花大姐”,在墙上埋
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 气神儿倍
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合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 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
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 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时间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
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 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 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
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 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
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 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
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 来得及收
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颗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
卖完。”

⑥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⑦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
照顾着自己的婴儿 ,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
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 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⑧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⑨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 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
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 多人的预料,因
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颗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

⑩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廉价的 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
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 ,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
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 她相依为命的。

?别人不懂一颗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收割白菜的 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
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 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畸瘦、平胸,没有一点女人的
神采。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 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
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 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
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 极好。这
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 息。被栽种、被
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 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颗
颗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 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
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 br>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
那卖白菜 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1)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我”买白菜的行为有哪些变化?

(2)第⑨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4)理解第?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 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
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5)本文以“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为题有何用意?

【答案】(1)过去,“我”:比较,挑剔。会趁人不注意,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

现在,“我”: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


(2)这是一段插叙。在文中起补充情节,推动人物情绪变化的作用。

( 3)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好处。喻体“忠犬”更显风
趣、幽默,富 于生活气息。

(4)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大多都是这样平凡的,不引人注意的人。不 管社会给他
们什么境遇,他们都会平淡的做好自己,发挥自己的价值。

(5)白菜在 这里喻指普通的人们。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但现实中常被忽
视、忽略。作者以此呼吁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像“白菜”一样随处可见的普通人,走进他
们心里。

【解 析】【分析】⑴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
的中心内容,找到关 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可提取第2段的“我会趁着卖菜
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 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最后一段的“我很小
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 落一片白菜帮儿”一句作为答案。

⑵首先要先理解这个第9段写了什么,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情 节内容分析语段的作用。9段
是一段插叙。“前几天”即插叙的标志性语言。从内容上讲:在文中补充情 节,使事件真实
可信。从结构上讲,引出下文,推动人物情绪变化的作用,为“我”的行为态度的转变做 铺
垫。

⑶“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这明显使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
从手法作用来说,通俗易懂,形象地写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好处。从语言特点考虑,“忠
犬”更显风趣、幽默。

⑷“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是个比喻说法。这些不引人注意 的人就像“饱满的、扒拉的”白
菜一样平凡。而“被栽种、被收获”则是说这些平凡的人都会平淡的做好 自己并发挥自己的
价值。答此题之前,要读懂并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内容分析,切忌断章取义。

⑸“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也是个比喻说法。要答出此标题的深刻内涵。“白菜”喻指普通的
人 们。“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意思是走进普通人的心里,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这些普
通人。答此题一 定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分析,这样答案才能把握得准确到位。

故答案为:⑴过去,“我”:比较,挑剔。会趁人不注意,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

现在,“我”: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

⑵这是一段插叙。在文中起补充情节,推动人物情绪变化的作用。

⑶使用了比喻的修 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好处。喻体“忠犬”更显风
趣、幽默,富于生活气息。

⑷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大多都是这样平凡的,不引人注意的人。不管社会给他们
什 么境遇,他们都会平淡的做好自己,发挥自己的价值。

⑸白菜在这里喻指普通的人们。他们有 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但现实中常被忽
视、忽略。作者以此呼吁,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像“白 菜”一样随处可见的普通人,走进他
们心里。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 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
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查分析插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插叙被撞妇女的事例,既是补充情节,也为
下文的议论,抒发感慨做铺垫。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从词句所用 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入手,分
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作用是通俗易懂,风趣、幽默。

⑷本 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把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
的主旨联系起来,解 释原因是什么,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

⑸本题考查分析题目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主 要从题目运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分析,剖析深刻含义,从内容、主旨和新颖别致的角度作答。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①洛宁十一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
处 ,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同样,他也是
我到偏远山区支 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

②几个月前,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负的除了一 个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里
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看来颇有重量。要不然,洛 宁背着的时候,脸上
怎会有吃力的表情?

③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 放在课桌下面。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
小小的操场上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 整天将它负在背上?班上的学生都想
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

④也有同学 去摸过,硬梆梆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
傻到把石头当作宝贝整天背着 吧。不管是学生们,还是做老师的我,每当向洛宁问起这件
事情的时候,洛宁总是不发言语,只是低着头 耸着被冻得红彤彤的鼻子。其实,有同学曾
经试过去打开口袋,但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是一头发怒 了的小狮子,让大家不得不
罢手。

⑤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 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似乎
口袋里面的东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而变大变多的。

⑥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 个
同学的强行“合力”,被强行按在了桌上。口袋被打开时,滚落出的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
石 头,让同学们都惊呆在原地——洛宁整天背负着的口袋里,装的居然真是石头?

⑦我 刚来时就听别的老师讲过,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却有着任是谁听
了也会落泪的背景:6 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
霜。天塌了,洛宁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 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
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 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洛宁
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争着为母亲打理一切。日子本来可以这样 即使贫苦却也不失
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这么无情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遭遇车祸:命是捡了 回
来,人却瘫痪了。

⑧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 来到了洛宁的家里。一来,看望
一下洛宁的母亲;二来,我更想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到底是什么原因, 竟然会让洛宁整
天背着石头上学?

⑨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 情况。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
情。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 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
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河 边看老黄
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
瓶,结果却 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剜
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在 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
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便决定:以后的每 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
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 石头上学了。

⑩我的心里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亦很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 照顾她,但他的
背上,却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洛宁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 惑,止住了泪水,哽咽着告诉了一个任是谁都想不到的爱的
秘密:洛宁母亲体重八十六斤,洛宁瘦小的身 躯又如何负重?但他却想出了一个方法,起
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的添加 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
八十六斤的重量为止。

?八十六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 奔流。我在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
定然是无数次碰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痛洛宁孱弱的肩 膀了吧。我的眼前仿佛看到这样一幕
画面: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单薄的洛宁背着一袋硬邦 邦的石头在艰难地行
走。顶着风雪,洛宁不怕严寒;踏着山路,洛宁不畏艰险。

?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为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①口袋被强行打开,滚落出来的居然真的是石头!

②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刀狠狠地剜了一般。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情节的梳理。

洛宁每天背着大口袋上学——______ __——________——母亲解开背石头的秘密

(3)请具体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的洛宁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分析。

(5)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有何作用。

【答案】(1)①强调打开 口袋的结果完全出乎孩子们的意料。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看到满
口袋真是石头时的惊讶之情。②“剜”字, 意思是用刀子挖,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洛宁看到母
亲被烫伤后极度心疼和自责。


(2)同学发现口袋里真的是石头

;老师探寻背石头的原因

< br>(3)用了插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紧凑,描述的场面集中;交代了洛宁的家境贫寒,有助
于塑造 人物形象;为写他背石头上学做了铺垫。


(4)沉默寡言,喜欢独处;自尊心强, 不愿被同学欺负;懂事能于,包揽家务;深爱母
亲,承担责任。


(5)作 者将石头的“坚硬”和“春暖花开”联系起来,意蕴丰富地突出洛宁背石头的举动中表
现出的美好品质和 真挚情感,寄托了作者的赞美和美好祝愿。照应题目,点明中心,深化
主旨。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口袋被强行打开”“居然”表明孩子们看到口袋里全是石 头
时的吃惊。第二个词“剜”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结合语境,表明了洛宁看到自己的母亲被烫
伤 后的自责和心疼。这道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心情来回答,或者采用代入
法,将自己代入文章 中,自己的体会就是文章中人物的情感。

(2)审题后从前往后读文章,根据选文内容可知, 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洛宁的格格不入,后
写同学们对他行为的猜疑,后因打架事件老师家访揭露洛宁格格不 入的原因。据此可概括
出三个空的内容。

(3)第⑦段属于插叙,主要交代了洛宁的 家庭情况,主要是为下文写洛宁想背母亲上学
这一感人情节做铺垫。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 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
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主要作用有:
①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 br>情。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
章脉络清晰 。④结构紧凑。

(4)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 平时在阅读文
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如:从“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好照顾母亲”
分析出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从“洛宁每天都做许多家务活”分析出他是一个勤劳的孩子;
结合 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做具体的分析。

(5)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 篇”的原则,结合语句出现的语段
及上下文,并结合全文内容,甚至联系文章主旨做出综合分析,这样才 能准确而全面的理
解出语句的真正内涵。理解语段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首先要看看 语
段写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结尾的语段
一般 会照应前文、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等。按照以上的理论,此段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要
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 行分析,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1)①强调打开口袋的结果完全出乎孩子们 的意料。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看到
满口袋真是石头时的惊讶之情。②“剜”字,意思是用刀子挖,十分形象 地写出了洛宁看到
母亲被烫伤后极度心疼和自责。

(2)同学发现口袋里真的是石头;老师探寻背石头的原因。

(3)用了插叙的手法 ;使故事情节紧凑,描述的场面集中;交代了洛宁的家境贫寒,有助
于塑造人物形象;为写他背石头上学 做了铺垫。

(4)沉默寡言,喜欢独处;自尊心强,不愿被同学欺负;懂事能于,包揽家务; 深爱母
亲,承担责任。

(5)作者将石头的“坚硬”和“春暖花开”联系起来,意蕴 丰富地突出洛宁背石头的举动中表
现出的美好品质和真挚情感,寄托了作者的赞美和美好祝愿。照应题目 ,点明中心,深化
主旨。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答 题时应注意,本题的考点是词语
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 本义,结合语境分
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 文
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2)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 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
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 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
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补充情节:同学发现 口袋里真的是石头;老
师探寻背石头的原因。

(3)本题考查分析插叙的作用。答题 时应注意,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
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 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
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加上插叙 ,可使文章的结构,
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答题要点:使故事情节紧凑,交代了洛宁的家境 贫
寒,为写他背石头上学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 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
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 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
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5)本题考查分析结尾句子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①画
龙点睛,篇 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
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 味。作者将石头的“坚硬”和“春暖花开”联系起来,寄托了作
者的赞美和美好祝愿。照应题目,点明中 心,深化主旨。






7.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各题。

皱纹里绽出的花

①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脸是最富内涵、最为生动的。那纵横交错的沟壑是岁月的印
记,那曲曲折折的皱 纹是爱的线谱,那失去光泽的肌肤是没有养分的土地。我真正认真地
看母亲的脸,被母亲的脸触动心灵, 源于一次赏花。

②那是多年前一次观赏令箭荷花时带给我的美丽与哀伤。粉红的花朵 娇嫩清新,如出水
芙蓉般光洁鲜艳,可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出的鲜嫩、水灵、娇 艳的
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竟能生出这般亮
丽 的花朵。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
为了花儿的美丽而 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

③我由此端详起了母亲的脸。母亲那时 50 出头,岁月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
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尤 其是她嘴角那左右三道皱纹,稍远
看,就像三根画上去的胡子,有点滑稽。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 像只长胡子的老
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

④其实母亲的脸在年轻时就皱纹纵横了。家里有一张母亲的半身照,那是在她不到 30
岁时照的。母亲不丑,而且 30 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 6 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她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
打雕刻的。

⑤我们姐弟 6 人都赶上了那个饥荒和贫困的时代。我刚出生时,家里已无粮下肚 ,只靠
白菜根充饥度日。本就极度瘦弱的母亲,生我后又得不到营养补充,没有奶水喂我,人还
浮肿了起来。为了不让我和哥哥姐姐饿死,她拖着病体从亲戚那儿弄来一点小米,藏在隐
秘的地方,每餐 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菜根汤里,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

⑥尽管米比珍珠还要贵重 ,但母亲总是单独给我煮一碗粥,以粥代奶。这粥“奶”,她舍
不得吃一口。父亲说,那时候我人小胃口 大,能吃,就属我身体好,小猪娃似的胖乎乎、
圆润润;全家浮肿得最厉害的人就属母亲了。3 年自然灾害熬过去,母亲老了一大截,身
体也更差了。从她生我 3 年后的照片看,母亲比之前衰老了十多岁。

⑦孩子多,累的是父亲,更累的是母亲。 父母不认字,但他们深知养孩子的责任,要让
孩子们成为有文化的人。在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家乡,这个愿望是非常高大上的。

⑧为实现这个愿望,父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劳作抚养我们,让我们兄弟姐妹 6 个都上了
学。后来,因家里极度贫穷,除了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我们兄妹 5 人都上< br>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村里常有人夸我母亲:“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
念书! ”

⑨母亲的皱纹成了我的伤痛,也许是我对母亲的艰辛理解得太深,我总怕端详她的 脸,
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偶尔瞅那“沟壑”,我努力寻找答案:这纵横
交错的道道皱纹,哪一道是因为我而被“刻”上去的?哪一道是因我吮吸她的乳汁而干枯
的?我这样联想 母亲的皱纹,除了痛楚,便是愧疚。

⑩皱纹是生命燃烧后的残留,母亲脸上这越来越 深越来越多的“残留”,难道在摧灭她的
生命之灯?每当这样想,总让我揪心伤痛。81 岁的母亲重病 后,蚯蚓般的皱纹由深变硬,
看一眼就让人心如刀绞,我怕这无情的皱纹把母亲带走。

?如今,母亲已离我远去,留在我心里的是那张笑起来满是皱纹的脸,那一道道纹路里
盛着慈母的爱和牵挂,让我每忆起来,心中如划开了道道伤口,那伤口处又绽出爱的花
朵。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第①段有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B. 作者的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含辛茹苦、大爱无疆的母亲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C. 本文第②段以令箭荷花反衬母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甘愿牺牲自己,也要把孩子抚
养成人。

D. 母亲脸上的皱纹是因苦难的生活和为抚养6个孩子长大并成才而“刻”上去的。

(2)“我”观赏令箭荷花时,令箭荷花带给“我”哪些美丽和哀伤?请简要概括。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表达的效果。

“母亲那时 50 出头,岁月 的刀痕已刻在脸上,最突出的是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
黄土地,渠沟交错。”

(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答案】 (1)A,C
(2)美丽: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哀伤:令箭荷花的母体枯瘦苍
白,没有 “血色”,干瘪、丑陋。

(3)用了拟物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角、嘴部的 褶皱深、粗、多且无
序。深刻表现了母亲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摧折,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br>
(4)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母爱比作花,点明文章主旨,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 对慈
母无限的爱和无尽的牵挂,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 )A.“渲染气氛”是错误的,“纵横交错的沟壑”“没有养分的土地”是比
喻的修辞手法,并不是景物 描写,没有渲染气氛的作用。C. “以令箭荷花反衬母亲”是错误
的,“与它绽放出的鲜嫩、水灵、娇 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相信它那干瘪甚至
显得有些丑陋的母体”,可见是以令箭荷花反衬它 的母体。

(2)定位到第②段,“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写令箭荷 花带给我
的美丽感受,“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出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 br>成巨大的反差”写令箭荷花的母体带给我哀伤的感受。

(3)“眼角、嘴部的褶皱, 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这里“黄土地”“渠沟”显然是分
别用来比喻“眼角、嘴部”“褶皱” ,是拟物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
了拟物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
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母亲”,“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 交错” 写出了母亲眼角、嘴部的褶皱
深、粗、多且无序,结合文中“她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 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
吹打雕刻的”等句子,可见是表现了母亲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摧折,结合“我这 样联想母亲
的皱纹,除了痛楚,便是愧疚”可知,表达的情感是“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愧疚之情。

(4)“皱纹里绽出的花”这个题目,形式上,把母爱比作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
形象,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母亲,并表达了
对慈母无限的 爱和无尽的牵挂与感激,点明了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⑴AC;

⑵美 丽: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哀伤:令箭荷花的母体枯瘦苍
白,没有“血色”,干 瘪、丑陋。

⑶用了拟物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角、嘴部的褶皱深、粗、多 且无序。
深刻表现了母亲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摧折,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⑷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母爱比作花,点明文章主旨,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 对慈母无
限的爱和无尽的牵挂,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⑴本题为选择题,选 项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
内容、结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等,要求考 生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对照对文章的理
解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语 句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在文章中定位题干,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尽量从文章中具体的段落中 找到答案。

⑶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考生要认真审读题干,按照题干的限制要求进赏析。在 平时学习
中考生要注意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和模式。运用什么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什么,表
现(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考生在平时要注意掌握常见标题的 理解方法:从把握文章标题
的象征意义入手;从理解标题的双关义入手;从作者的感情出发点入手;从寻 找文章的线
索方面入手;从寻找文章的题眼入手;从标题的修辞手法上理解标题的含义。


8.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冯骥才

①有人曾对我说 :“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
过吗?”也有人说:“过年就是一 个黄金周吧,比平时周末不过多出几天而已。”我听罢便
说:“你说黄金周也可以,这可是中华民族最大 的文化黃金周!”

②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 ,历时一个多月,都
属于“年”的范畴。欢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 海华人
所认同和共享。不信,去听听大年夜里越洋跨洲的拜年电话——它绝不同于平时的相互问
候。

③对于年,我们只能加强它,不能简化它、淡化它。2006年,春节被列入首 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遗产传承者是艺人,节日遗产传承者是全民。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最重要的当属除夕。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后的时光,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一定要和亲
人团聚在一 起:陪伴生养自己的父母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和同一血缘
的家人枝叶相拥,尽享亲情 。为此,春运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

④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在数千年 历史中经过长期创造、选择和积淀而成
的,大量、密集的民俗如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难以数计的吉祥图 案,共同构筑起年的理
想主义景象。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 觉的
(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
我 们民族记忆里。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
灵和血液之中。< br>
⑤年俗,正是年文化的具体载体。以除夕来说,除了年夜饭,还有许多传统活动应在这
一天进行。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传统年俗日益削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
结淡漠 。“旧”年俗之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弃,一是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冲击;二是生活方
式多样化,很多人不 愿再遵循繁缛习俗;三是现代人缺少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

⑥因此,我们应积 极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使我们的年浓郁、美满、充满魅力地传衍下
去。这一构建,需从节日生活中自然而 然地产生出来,不是盲目创新。试想,若将春节鞭
炮声换成《蓝色多瑙河》旋律,将圣诞老人换成老寿星 或财神爷,人们能否接受?多年
前,有记者在天津天后宫年货市场上釆访我,问我天津老百姓怎么过年。 我顺手从剪纸摊
上拿起一个小福字给他看,有多小?只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儿。记者问:这么小的福字贴
在哪?我说贴在电脑上。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上一贴,年意顿时来了。这种微型福字过去
是没有 的,这是源自传统的再创造,也为当代节日生活所需。

⑦相信只要我们的传统文化根 脉在接续,只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
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选自2018年2月《人民日报》,有删减)

(1)阅读全文,请写出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

(2)为什么说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

(3)选文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1)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2)时间跨度长、地域覆盖面广。 “欢乐、祥和、团聚”的主题认同度高。蕴藏着强大的
民族凝聚力。

(3)举例论证 。列举了记者采访“我”时,给记者展示小福字的事例,论证了要从节日生活
中自然的构建当代年俗系统 ,不要盲目创新。使得论证更具体充分。

【解析】【分析】(1)首先看标题,再看文 首文尾。本文标题“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
黄金周”就是论点。

(2)根据第二 段中“从腊八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历时一个多月,都属于‘年’的范畴。欢
乐、祥和、团聚的节日主题, 蕴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四海华人所认同和共享”概括作
答即可。

(3)选文 第⑥段的小论点是第一句。划线句列举了记者采访“我”时,给记者展示小福字
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 了要从节日生活中自然的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不要盲目创新。使
得论证更具体充分。综合上述分析,整理 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黄金周

⑵时间跨度长、地域覆盖面广。 “欢乐、祥和、团聚”的主题认同度高。蕴藏着强大的民族
凝聚力。

⑶举例论证。列举了记者采访“我”时,给记者展示小福字的事例,论证了要从节日生活中
自然的构建当代年俗系统,不要盲目创新。使得论证更具体充分。

【点评】⑴本题考 查中心论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
法,一定是一句完整的表示判断的 华,一般会在题目,文首或是文末提出或总结得出。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 括。考生要熟读文章,找准题干问题所在段落,抓
取关键句子进行概括。

⑶本题主 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
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模式 ,具体分析,进行回答。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大专要多少分-第二师范学院


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简单网游


哪个学校-亚马逊森林


中央戏剧学院校花-性价比较高的笔记本电脑


中国最美大学-网考成绩查询


宿迁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元音字母-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



本文更新与2020-11-24 09: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60110.html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