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ordro专家访谈:关于小学数学的数学味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6 20:17
tags: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研究

小树不修不直溜-

2020年11月26日发(作者:喻良能)
关于小学数学的数学味
——王尚志教授访谈录
施银燕 王尚志
王尚志: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负责人之一。
施银燕: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

数学是多彩的,“数学味”的内涵也是丰富的

施银燕(以下简称施):王教授, 您好!新课程改革之初,一些热闹而又走样的
数学课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思,张奠宙教授曾告诫当心“去数 学化”,这一观点得
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赞同。“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成了老师们的共识。随着实践和思考的深入,大家对“数学味”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起初关注教
学内容是数学的还是 非数学的:“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到如今的
关注数学的本质:“把握数学教学的根”。可 究竟什么是数学的本质呢?
王尚志(以下简称王):我并不愿意给数学的本质下定义。可能有人认为这 是可
以给定义的,我觉得最好还是不要这么“抠”,说数学就是什么,还是从具体的
例子来讨论 问题可能更好。
施:对于这个问题,有些数学教育家从不同侧面给出了回答。
史宁中教授曾 说“数学的本质就是分类”,梁贯成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曾提到
数学和科学完全不同。对于专家的观点,我 们应该怎么理解?
王:“数学的本质是分类”我猜测这句话不是史教授的本意,有可能是很随口的一句话,在当时语境下的有感而发。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谈“数学的本质就是分类”
未免有断章取义之 嫌。分类的确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但不是数学的专利。
梁先生说“数学不是科学”可能想强调数学 的严格性。但是因此而断定操作
实验就不是数学的方法,我认为并不妥当。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可能就 是依赖
观察、操作加上一些点到为止的说理得出结论的。说“数学是科学”或“数学不
是科学” ,说到底还要看你对数学和科学的定义如何,我想最好还是不要在文字
上去做这个游戏。
施: 听了您的话,很受启发。原来一直很困惑于罗素关于数学的定义“数学是这
样一门学科,在其中我们永远 不会知道我们所讲的是什么,也不会知道我们所说
的是不是真的。”现已释然。大概也是特定情况下表达 的某种特定的情感吧。可
以这样说,数学的内涵是多彩的,因此,对“数学味”的界定也是丰富的,不必
在定义上过多纠缠。

数学味,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施:说到数学,就会提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我在刚参加工作时就知道这是一个
不能碰的雷区:数学老 师一旦用错概念说错话,便是“科学性错误”,因这一点
就会“一票否决”。细细想来,觉得不少争论不 休的问题似乎没多大意义。您能
就下面例子分析一下吗?
例1“描出图形的周长”是错的。因 为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长度怎能描
出来呢?所以某教材在周长一课中呈现的都是描一描(指一指 )它的“边线”。
与之类似的有:三角形的高有3条,而平行四边形的高则有无数条。因为三角形
高的定义为“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或者对边延长线引垂线,顶点到垂足间的线
段”;而平行四边形高的 定义为“对边之间的距离”。前者是线段,位置确定;
后者是距离,位置不定所以有无数条。
例2“万级的数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是错的。因为“万、十万、百万、
千万”是计数单位,“万 位、十万位、……”才是数位的名称,二者不能混淆。
(某地教研室编制的测试卷)
例3“等 式两边同乘一个实数仍然相等”是错的。因为等式性质是“等式两边乘
同一个实数仍然相等”,“乘同” 和“同乘”含义是不一样的。(《中学数学教
与学》.人大复印 2009/1 P3)
王: 我的想法还是不要过多地在抽象的问题上让学生去做这些区别,应关注对具
体问题的理解。线段和长度, 某种意义上说本就是一回事。数位和计数单位之间
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遇到具体的问题学生也不会混淆。 而在字面上进行机械的区
分为难学生没有多大意义。比如给一个多位数,十万位上是3,这个3表示3个
什么?学生能理解这样的问题就可以了。“乘同”、“同乘”并不是数学上的什
么概念。说“同 乘一个实数”即“同时乘一个实数”,乘的自然是相同的数,不
至于认为左边乘2右边乘3去。在这些问 题上较真,会让孩子脑子里充斥着与朴
素认识相矛盾的东西,反而不利于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施:不应拘泥于表面的文字,而应关注学生真正的理解!
王:对,要学会听懂孩子们的“数学 普通话”!学生没有系统学过数学,也正因
为如此,他们思考问题时也就少了一些条条框框,有时反而更 容易接近数学的本
质。抛开一些名词、概念,重要的思想往往是相通的。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孩
子的想法,原则上一定是有道理的。不管在你眼里他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他可
能没我们看得那么远, 但是最近的一步往往是有道理的。能理解孩子朴素想法里
可能蕴藏着的数学本质,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 学会讲道理,这一点很重要。

“数学味”不能靠简单下放,而需要深度思考

施:课改赋予教师更多的“教什么”的自主权。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常看到不少
课拥有十分华丽 的尾巴——把一些中学甚至大学的数学知识或方法下放。比如小
学里就讲实数的连续性和有理数的稠密性 ,教学平行时谈到黎曼几何,往往这样
的课也因为“有数学味”得到大家的肯定。对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
王:有一点我们应该清楚,就是不见得老师知道的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前不久我
刚和老师们 讨论过小学的《确定位置》一课,老师们都舍不得放弃研究一条直线
上各点或一个三角形各定点数对的特 点这个环节,甚至还有老师提要渗透直线的
斜率等,我想说,就一个特殊图形做文章这是以后会处理的事 ,没有必要在刚接
触坐标时蜻蜓点水地做。确定位置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是对参照点、方向、单
位的体会!用数对刻画位置,是实现空间有序化结构化的基础。这是我们要重点
做的文章。我们的认识 可能有一些误区,我们往往崇拜高深的、欣赏简洁巧妙的。
其实重要的思想方法往往能以极其朴素的形式 表达出来。
施:蜻蜓点水般把中学数学中的某些知识在小学课堂中走一朝不是路子,要下的
功 夫应该是怎样简单中显深刻,浅显中见经典。您能再举一些例子具体谈谈吗?
王:最近几年我和小学老师有些接触,我们会讨论一些具体问题,挺有意思。
比如估计,它是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加强的内容。小学阶段,大家比较认同的把“估
计”分为三种类型:计算“估计”(简 称为估算)、测量“估计”(简称为估测)
和数量“估计”(简称为估数)。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依据 “估计”对象和内
容的不同划分的。但是从数学的角度看,这三种“估计”类型拥有共同的特点,
例如:都需要首先确定数量级(或单位);结果的正确与否都需要评价者给定误差
范围才能确定;结果 的正确与否与实际情境密切相关等。所以这样的分类对估计
的数学内涵的认识没什么实质的帮助。在“估 计”的数学本质没有阐述清楚之前,
就想讨论估计的策略、技巧等可能意义不大。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案例 来分析:如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估算24.8248的结果。但是这样的估算题目并没有
对结果的误差范围作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种“估计”:一是利用四舍
五入法取近似数,把原算 式变为20 50,从而估计出结果的数量级为10
3
;二
是将24.82和48都往 大估,把原算式变为30 50确定出1500是原计算结果的
一个上界,再将24.82和48都往小估,把原算式变为20 4 0确定出800是原
计算结果的一个下界,这样就确定出原计算结果在800到1500这个区间中。我
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缩小误差范围,求得更佳近似值。再如要估计一座
15层楼的高度约 是多少米,可以以自己的身高为基准量,估计出每一层的楼高
约是多少倍的身高,再推测整个楼的高。这 里最重要的是选定“估计”的单位,
这些单位可以是科学中已经规定好的单位,如“厘米、千克”等,也 可以是自己
规定的单位,如刚才我们把自己的身高当做基准量。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估
计” 中包含的数学内涵有“界、单位、数量级、误差与近似”,而“界、单位、
数量级、误差与近似”则是我 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学习中反复出现,贯穿始终
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显然从这四个不同维度再去审视估 计,比“估数、估算、估
测”更能反映数学的本质。施:您的分析让我们很受启发!很多时候由于我们自
身数学修养的欠缺,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来审视小学数学。可能我们最急需的还
是加强学习,您 能给我们提些建议吗?
王:我觉得单纯的学习不一定有效。不少老师有这样的经验:上大学学了高等数
学,忘了中小学数学,回到中小学又彻底忘了高等数学。关键还在于深度的思考,
从整体上去把 握数学课程。我让我的学生思考,在小学(或中学)数学里,最重
要的是什么?有哪些主线?我和学生有 这样的共识:凡是反复出现的必然是重要

依靠自我-


故上兵伐谋-


春风林斤澜-


愿鲁且愚-


搭配不当的病句-


乔布斯养父母-


科学计数法的有效数字-


闲看门中木-



本文更新与2020-11-26 20: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65062.html

专家访谈:关于小学数学的数学味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