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在线查单词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6 20:39
tags: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 全册教案

新闻的写法-

2020年11月26日发(作者:申时行)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 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
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 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
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
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
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第1页共149页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 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
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 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
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 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
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 .符合这三个条件时,
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 )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
∠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 ∠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第2页共149页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 到的;所以括号内
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
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解:∠3=∠1=40°(对顶角相等).
∠2=180°-40°=140°(邻补角定义).
∠4=∠2=140°(对顶角相等).
三、范例学习

学生活动:让学生把例题中∠1=40°这个条件换成其他条件,而结论不变,自编几
道题.
变式1:把∠l=40°变为∠2-∠1=40°
变式2:把∠1=40°变为∠2是∠l的3倍
第3页共149页
变式3:把∠1=40°变为∠1:∠2=2:9
四、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表格中的结论均由学生自己口答填出.











五、布置作业:课本P3练习







第4页共149页
角的名称 特征
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
的角
对顶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没有公共边
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
的角
邻补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有一条公共边
互补
出现。
个。
相等
相交而成的
共边;两条直线相
角,都有一个
交时,一个有的对
公共顶点,它
顶角有一个,而一
邻补角
们都是成对
个角的邻补角有两
对顶角
都是两直线
而邻补角有一条公




5.1.2垂线(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
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 线的垂线.
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
这些给大家什么 印象?
第5页共149页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但 是垂直的意义,垂线
有什么性质,我们不一定都了解,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学生观 察课本P3图5.1-4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
成的角a是如何变 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
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应学生明白: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a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
∠a是直角是特殊 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
直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 直角,都相等.
3.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
师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 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说两条 直线“互相垂
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
线 ”,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
4.垂直的表示法.
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 5.1-5说明“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
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任意 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
5.简单应用
(1)学生观察课本P6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并再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
(2)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③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
第6页共149页
④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
二、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
1.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
(1)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 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待学生上黑板画出L
的垂线后,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L的垂线吗?能画 几条?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明确
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多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教师再问:怎样才 能确定直线L的
垂线位置?在学生道出: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L的垂线,并且动手画出图形.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从中你又得出什么
结论?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所得两条结论合并成一条,并板书:
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变式训练,巩固垂线的概念和画法,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过点P画射线MN的垂线,Q为垂足;
(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反向延长线于Q点;
(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AB延长线于Q点.
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三、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 并得
出垂线一条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
四、布置作业:课本练习, 3,4,5,9.
第7页共149页


5.1.2垂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
念,用几何 语言准确表达能力。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 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展示课本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 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
最短?
学生看图、思考.
2.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1)问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
学生说出:两点间线段最短.
(2)问题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 ,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
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的数学问题.
第8页共149页
问题2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的 线段中,
哪一条最短?
3.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教具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一点P,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
使木条L与 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长度也随之变
化.PA最短时,a与L的 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
4.学生画图操作,得出结论.
(1)画出直线L,L外一点P;
(2)过P点出PO⊥L,垂足为O;
(3)点 A
1
,A
2
,A
3
……在L上,连接PA、PA
2
、PA
3
……;
(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
1
、PA
2
、PA
3
……长短.
5.师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条性质.
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关于垂线段教师可让学生思考:
(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联系.
(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
1.师生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
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认识垂线段PO:PO⊥L,∠POA=90°,O为垂足,垂线段
PO的长度比其他线段PA
1
、PA
2
……中是最短的.
按照两点间的距离给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教师板书:
第9页共149页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图5.1-9中,PO的长 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其余结论PA、PA
2
……长度都不是点
P到L的距离.
2、练习课本P6练习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课本P9.6,P10.10,11,12,P11观察与猜想.
















第10页共149页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
同旁内角.
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难点: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 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条
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得
到八个角。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c
3
4
5
1
a
b
6
2
7
8

第11页共149页
∠1与∠2、∠4与∠8、∠5与∠6、∠3与∠7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或同下).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形如字母“F”。
∠3与∠2、∠4与∠6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两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内错角形如字母“Z”。
∠3与∠6、∠4与∠2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
思考:这三类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都不相邻即不存在共公顶点;(2)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截线)上。
三、例题 例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1与∠2、∠1与∠3、∠1与∠4各是
什么角 ?为什么?(2)如果∠1=∠4,那么∠1与∠2相等吗?∠1与∠3互补吗?
为什么?
A
4
D
2
3
1
E
C
B

解:(1)∠1与∠2是内错角,因为∠1与∠2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两< br>旁;∠1与∠3是同旁内角,因为∠1与∠3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同旁;
第12 页共149页
∠1与∠4是同位角,因为∠1与∠4在直线DE,BC的同方向,在截线AB的同方向 。
(2)如果∠1=∠4,又因为∠2=∠4,所以∠1=∠2;因为∠3+∠4=180
0< br>,又∠1=∠4,
所以∠1+∠3=180
0
,即∠1与∠3互补。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课本P7练习1、2题

















第13页共149页

5.2.1平行线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 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
展空间观念.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 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
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 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
线的平行线.
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 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
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 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2.教师演示教具.
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 思考: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
第14页共149页
顺时针转动b时, 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
直线b与c木相交的位置?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 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
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 去,b与a
的交点就会从A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
置 ,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没有交点.
c
a
b
c
a
A
b
B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存 在一条直线a与直
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
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
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
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 是相交.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
第15页共149页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绕直线a外一点B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与b平
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
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
限制,可在 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1)学生直观判定过B点、C点的a的平行线b、c是互相平行.
c
B
a
C
(2)从直线b、c产生的过程说明直线b∥直线c.
(3)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方验证b∥c.
(4)师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教师板书.
结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结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推论:
第16页共149页
b
a
如果b∥a,c∥a,那么b∥c.
(5)简单应用.
练习 :如果多于两条直线,比如三条直线a、b、c与直线L都平行,那么这三条直线互
相平行吗?请说明理 由.
本练习是让学生在反复运用平行公理推论中掌握平行公理推论以及说理规范.
四、作业:课本P19.7,P20.11.
















第17页共149页


5.2.2平行线的判定(一)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重点: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理解“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装修工人正 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
b
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
a
与墙壁边缘
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
a
与木条
b
平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二、直线平行的条件
以前我们学过用直 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5.2-5)在三角板移动的
过程中,什么没有变?
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简化图5.2-5,得图3.
第18页共149页
E
C
A
H
1
P
2< br>D
B
G
F
图3
∠1与∠2是三角板经过点P的边与靠在直尺 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
∠1与∠2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1=∠2∴AB∥CD.
如图(课本P145.2-7),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
吗?
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可知这样 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如图,(1)如果∠2=∠3,能得出a∥b吗?(2)如果∠2+∠4=180
0
,能得出a∥b
吗?
c
a
b
1
3
4
2

1)∵∠2=∠3(已知)∠3=∠1(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2=∠3∴a∥b.
(2)∵∠4+∠2=180°,∠4+∠1=180°(已知)
第19页共149页
∴∠2=∠1(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4+∠2=180°∴a∥b.
四、课堂练习
1、课本P15练习1,补充(3)由∠A+∠ABC=180
0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依据
是什么?
2、课本P16 2题。
五、课堂小结:怎样判断两条直线平行?
六、布置作业:: 1、2题; 4、5、6。










第20页共149页




5.2.2平行线的判定(二)
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
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及运用
难点: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是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
平行。 < br>(3)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
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第21页共149页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二、例题
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
么?
解:这两条直线平行。
∵b⊥ac⊥a(已知)
∴∠1=∠2=90°(垂直的定义)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说明b∥c吗?
方法一:如图(1),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说 明;方法二:如图(2),利
用“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说明.
b
1
2
b
1
c
2
a
c
a
b
1
2
c
a

(1) (2)
注意:本例也是一个有用的结论。
例2如图,点B在DC上,BE平分∠ABD,∠DBE=∠A,则BE∥AC,请说明理由。
E
A
D
B
C

分析:由BE平分∠AB D我们可以知道什么?联系∠DBE=∠A,我们又可以知道什么?
由此能得出BE∥AC吗?为什么?
解:∵BE平分∠ABD
第22页共149页
∴∠ABE=∠DBE(角平分线的定义)
又∠DBE=∠A
∴∠ABE=∠A(等量代换)
∴BE∥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注意:用符号语言书写证明过程时,要步步有据。
四、课堂练习
1、如图,∠1=∠2=55°,试说明直线AB,CD平行?.
A
E
1
1
C
3
2
d
e
a
2
3
b
4
B
F
D
c

1题 2题
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 d,e,且∠1=∠2,∠3+∠4=180°,则a与c平行吗??为什
么?
五、布置作业::课本P17第7题,P18第12题(提示:画图说明)。








第23页共149页




5.3.1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 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 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
推理和计算.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 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
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 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
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 直线a、b
第24页共149页
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
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角 ∠1 ∠2 ∠3 ∠4 ∠5 ∠6 ∠7 ∠8
度数
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1) 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
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
(3)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4.学生验证猜测.
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
补. < br>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
性质和平行线 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a∥b,因为∠1=∠2,
所以∠1=∠2所以a∥b.
因为a∥b,因为∠2=∠3,
第25页共149页
1
34
a
2
b
c
所以∠2=∠3,所以a∥b.
因为a∥b,因为∠2+∠4=180°,
所以∠2+∠4=180°,所以a∥b.
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
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 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
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 是结论.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
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 、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1
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 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
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
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 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
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 .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
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
讲解课本P23例题
第26页共149页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P22).
四、作业:课本P25.1,2,3,4,6.


5.3.2命题、定理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的概念,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教师所出示的各个问题复习巩固有关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 .(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第27页共149页
教师给出下列语句,
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
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学生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 思考:你能说一说这4个语句有什么
共同点吗?并能耐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 不是”的判断.
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件事作出判断的.
教师给出命题的定义.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3)命题的组成.
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真命题与假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a>b.b>c那么a=b
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明确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命题的正确性是我们经过推理 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作为真命题,
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第28页共149页
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
么?
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第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如果两个
角互补,那么它们 是邻补角”是正确吗?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正
确.
四、总结拓展:
五、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强调重要的知识点
习题5.3第11题.















第29页共149页
.




5.4平移
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
平移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形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第30页共149页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 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
能复制他们吗?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二.提出新知实践探索
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
形状和 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
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
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探究: 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
一样的图案

引导学生找规律,发现平移特征
三.典例剖析深化巩固
例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ΔABC
先观察探讨,再通过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总结规律,给出定义
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平移
第31页共149页

四、巩固练习课本33页:1,2,4,5,6,7
五、小结: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 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
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 条直线上。2利用平移
的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
六、作业课本P33页习题5.4第3题














第32页共149页







第五章小结
教学目标: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 化,梳
理本章的知识结构.
2.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 悉和掌握几何语言,
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3.使学生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 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
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 图案.
重点:复习正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
难点: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教学反思





第33页共149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本章 相交线、平行线中学习了哪些主要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形成本章的
知识结构图,使所学知识 系统化.
二、回顾与思考
两线
条相
直交
平线
面的
内位
两置
条关
直系


两三
条条
直直
线线
被所
第截
平行公理
平移
判定
邻补角,对 顶角
垂线及其性质
对顶角相等
点到直线的距离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性质



1.对顶角、邻补角。
(1)教师提出问题①两条 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图(1)中具
有这两种位置的角.
c
A
C
B
O
A
D
2
4
1
3
a
C
O
B
D
b

(1) (2) (3)
②如图(2)中,若∠AOD=90°,那么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如何?
③如图(3)中,∠1与∠2,∠2与∠3,∠3与∠4是怎么位置关系的角?
(2)学生回答.
(3)教师强调:对顶角、邻补角是由两条相交面而成的具有特殊位置关系 的角,要抓
第34页共149页
住对顶角的特征,有公共顶角,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 补角的特征:有公共
顶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4)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对顶角相等)如果两个对顶角互补或邻补角相等,你得到什
么结论?
让学生明确,对顶角总是 相等,邻补角一定互补,但加上其他条件如对顶角或邻补角
相等后,那么问题中每个角的度数就随之确定 ,为90°角,这时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及其性质.(1)复习时教师应强调垂线的定义即可 以作垂线的制定方法用,也
可以作垂线性质用.
作判定用时写成:如图(2),因为∠AOD =90°,所以AB⊥CD,这是一个角的“数”到两
直线垂直的“形”的判断。
作为性质用 时写成:如图(2),因为AB⊥CD,所以∠AOD=90°。这是由“形”到“数”
的说理。
(2)如图(4),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CD⊥EF,∠1=35°,求∠2的度数.
C
F
1
2
A
A
B
A
C
l
D
E
D
B
B
C

(4) (5) (6)
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求解.
(3)垂线性质1和性质2. 让学生叙述垂线的性质,懂得分清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垂线性质一说得过一点
已知直线的垂线 存在并且唯一的.
学生思考:①请回忆一下后体育课测跳远成绩时,教师是怎样测量的?
第35页共149页
如图(5),AB⊥L,BC⊥L,B为重足,那么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吗? ②为什么?
③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初中阶级学习了三种距离,即是距离,就要懂得的共 同点:距离都是线段的长度,又要
懂得区别:两点间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距离是 直线外一点引
已知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平行线间的距离是某条直线上的一点到另一点平行线的
距离.
学生练习:①如图(6),四边形ABCD,AD∥BC,AB∥CD,过A作AE⊥BC,过 A作AF⊥CD,
垂足分别是E、F,量出点A到BC的距离和AB、CD平行线间的距离.
②请归纳一下与垂直有关的知识中,有哪些重要结论?
如垂线的性质1、2,又如两种直线都 垂直于第三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一条直线与
平行线中一条垂直,也与另一条垂直……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
1
2
c
只要求学生从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 br>b
a
练习:如图(7),找出∠1、∠2、∠3中哪两个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平行线判定与性质
(1)怎样判别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平行线有什么特征?
(3)对比平行线的性质和直线平行的条件,它们有什么异同?
(4)为什么研究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总是与角联系起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交流.
教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行线的判定也是由“数”即角与角的关系到“形”的判
断,而性质则 是“形”到“数”的说理,在研究两条直线的垂直或平行时共同点是
第36页共149页
图(7)
把研究它们的位置关系转化为研究角或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练习:①填空 :如图(8),当_______时,a∥c,理由是________;当______时,b∥c,
理由是_________;当a∥b,b∥c时,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d
1
2
a
A
A
D
D
b
c
B
B
'
C
3
4
B
C

(8) (9) (10)
②如图(9),AB∥CD,∠A=∠C,试判断AD与BC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酌情给予引导.
5.关于平移,让学生思考:
(1)图形平移时,连接对应点有什么关系?(2)如何确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
离?
(3)你能用平移设计一些图案吗?
练习:如图(10),平移四边形ABCD,使点B移动 到点B′,画出平移后的四边形
A′B′C′D′.
三、作业课本P3 9.1~8.





第37页共149页



第六章 实数
平方根(1)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
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举 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
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
dm
2
的正方形 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
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dm
?如果这块 画布的面积是
12dm
2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
第38页共149页

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 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
术平方根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 等于a,即
x
2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
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 记为
a
,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
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
x
2
=a (x≥0)中,规定x =
a
.
2、 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
12
2
=124说出124的算术平 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
式表示出来.
3、 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 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
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
25
表示25的 算术平方根。
4、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
三、练习
练习 1、2
四、探究: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49
;(4)0.0001
64
第39页共149页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2
,表示2的 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
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
2< br>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
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 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五、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六、课外作业:
习题6.1活动第1、2、3题









第40页共149页





平方根(2)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求一个 数的算术平方根;理解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
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
2、能用夹值法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3、体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含义,感受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一类新数。
教学重点:
夹值法及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夹值法及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小的思想。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正数x满足
x
2
=a,则称x是a的算术平方根.当a恰是一个数的平方
第41页共149页
数时,我们已经 能求出它的算术平方根了,例如,
16
=4;但当a不是一个数的平方
数时,它的算术 平方根又该怎祥求呢?例如课本第161页的大正方形的边长
2
等于
多少呢?
二、导入新课:
1、 问题:
2
究竟有多大?
让学生思考讨论 并估计大概有多大.由直观可知招大于1而小于2,那么了
2
是1点
几呢?(接下来由 试验可得到平方数最接近2的1位小数是1.4,而平方数大于2且
最接近的1位小数是1.5,
2
大于1.4而小于1.5......
关于
2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要向学生详细说明.为无理数的概念的提出打下
基础.
2、(提出问题):你对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
a
的结果有怎样的认识呢?
a
的结果有两种情:当a是完全平方数时,
a
是一个有限数;当a不是一个完全平
方数时,
a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 例2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3136
(2)
2
(精确到0.001)
注 意计算器的用法,指出计算器上显示的也只是近似值,但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方
便地求出一个正数的算术 平方根的近似值.
例3
要注意学生是否弄清了题意;然后分析解题思路:能否裁出符合要求 的纸片,就是
要比较两个图形的边长,而由题意,易知正方形的边长是20 cm,所以只需求出长方< br>形的边长,设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xcm和2xcm,求得长方形的长为3
50
cm 后,
接下来的问题是比较3
50
和20的大小,这是个难点。
三、练习:
第42页共149页
课本练习 1、2
四、小结:
1、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2、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呢?
3、怎样的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五、作业课本:
习题6.1 第5、6、9、







题;








第43页共149页
10





平方根(3)
教学目标:
1、掌握平方根的概念,明确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理解开平方运算和乘方运算之间的互逆关
系.
教学重点:
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数的平方根。
教学难点:
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是多少?
讨论 :这样的数有两个,它们是3和-3.注意
?
?3
?
2
?9
中括号的作用.
第44页共149页
又如:
x
2
?
4
,则x等于多少呢?
25
二、新课:
1、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平方根.即:
如果
x
2
=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例如:
?
3的平方等于9,9的平 方根是
?
3,所以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2、观察:课本的图6.1-2. < br>图6.1-2中的两个图描述了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的运算过程,揭示了开平方运
算的本质. 并根据这个关系说出1,4,9的平方根.
例4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 100 (2)
(注意书写格式)
3、按照平方根的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正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0的平方根是多少?负数有平方根吗?
一个是正数有两个平方根, 即正数进行开平方运算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负数没有平
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开平方运算,符号:正数a 的算术平方根可用
a
表示;正数
a的负的平方根可用-
a
表示.
例5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144
, (2)-
0.81
, (3)
?
121
196
9
(3) 0.25
16
(4)
56
2

?
56
?

2
归 纳: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
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 一个;联系在于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
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 方根。
三、练习
第45页共149页
课本练习1、2、3
四、小结:
1、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平方根?
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有什么规律?
3、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数a的平方怎样表示?
五、作业
习题6.1第3、4、7、8、

、12题。















第46页共149页
14




立方根(1)
教学目标: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3、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4、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问题: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 m3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
多少?
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 m,则
x
3
=27这就是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因为
3
3
=27, 所以x=3. 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 m
第47页共149页
二、新课:
1、归纳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
a< br>,这个数叫做
a
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即
如果
x
3< br>?a
,那么
x
叫做
a
的立方根
2、探究: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看看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因为
2
3
?8
,所以8的立方根是( 2 )
因 为
?
0.5
?
3
?0.125
,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
0.5

因为
?
0
?
3
?0
,所以8的立方根是( 0 )
因为
?
?2
?
3
??8
,所以8的立方根是(
?2

2
2
?
8
因为
?
,所以8的立方根是( )
?
???
??
3
327
??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 的立方根
【总结归纳】
0有一个立方根,是它本身
任何数都有唯一的立方根
3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一个数
a
的立 方根,记作
3
a
,读作:“三次根号
a
”,其中
a
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
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平方。例如:
3
27
表示2 7的立方根,
3
27?3

3
?27
表示
?27< br>的
立方根,
3
?27??3
.
3、探究: 因为
3
?8?____,?
3
8?____,
所以
3
?8
=
?
3
8

因为
3
?27?____,?< br>3
27?____
,所以
3
?27
=
?
3
27

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
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再 取其
相反数,即
3
?a??
3
a
?
a?0
?

4、 例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3
64
; (2)
?27
; (3)
3
2
10
27

第48页共149页
(4)
3
?
1
; (5)
?64
; (6)
64

1000
三、练习:
课本练习1、2、3
四、小结:
1.立方根和开立方的定义.
2.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的特征.
3.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异同.
五、作业:习题6.2第1、3、5、6题














第49页共149页



立方根(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并能熟练地进行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
2、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
算能力。
教学重点: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教学难点: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求下列各式的值

3
?2
10

?
3
?
?
0.1
?
3

27
?
?5
?
2

二、新课:
1、问题:
3
50
有多大呢?
第50页共149页

诉诸武力-


纠缠的近义词-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bedridden-


设问句大全-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强壮的近义词-


above反义词-



本文更新与2020-11-26 20: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65081.html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