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健康美丽北京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6 22:12
tags:五年级, 北京版, 小学数学

访谈录格式-

2020年11月26日发(作者:通复)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等活动,认识体 积、容积得含义;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正
方体表面积得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提及得计算公式 ;掌握有关长方体、正方体
得表面积、体积与容积得计算方法;掌握体积、容积得计量单位,会进行体积 或容积单位
间得换算。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较复杂得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得特点与作用。
使学生了解整 除、因数与倍数得含义,知道整除与除尽得联系与区别;掌握2、5、3得倍
数得特征,能正确、迅速得 判断一个数就是不就是2、5、3得倍数;认识奇数与偶数。
2、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治印数与分 解质因数得概念,能正确地把较小得合数分解质
因数。使学生理解互质得意义,会判断两个数就是不就是 互质;掌握求两个数得最大公约
数与求两、三个数得最小公倍数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分数 得意义及分子、分母得含义,掌握分数与除法得关系,会比较分数得大
小,人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4、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分数得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与通 分。在理解分数与小
数关系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得互化。
5、让学生掌握分数加 减法得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得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得
计算分数加减法,会口算简单得分数 加减法并会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得简便
运算。
过程方法目标:
1、联 系学生得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
得特征。
2、指导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掌握比较复杂得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得方法,并根据 数据分析得结果做出判断与预测。
3、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等,激发学生得兴趣与求知欲,让 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得过
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
4、通过学生主动地观察、操作 、推理与交流,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
具体问题得能力。【该文件来源[一起学习网] 、17xxw、 】
5、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分数加减法得算理与算法得过 程,进一步
培养学生得计算能力,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指导学 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与应用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得空间观念,
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 单实际问题得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得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得眼光观察周围事 物得兴趣与意识,体会数学得应用价
值。
2、进一步培养学生检查、验算得学习习惯与认真负 责得学习态度,体会数学在解决日常
生产、生活中得问题得作用。
3、组织学生参与收集、整 理与描述数据得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得方法解决
简单实际问题得能力,进一步认识统计在现 实生活中得地位与作用,增强统计意识。
4、通过“因数与倍数”得教学,使学生知道事物就是互相依 存得,受到“对立统一”观点
得启蒙教育。
5、结合计算与解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计算、 认真检查得学习习惯。通过异分母分数
加减法得教学,初步树立矛盾转化得思想。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得特征,建立体积(容积)概念,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得形成。
2、求两个数得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3、分数得意义与分数得基本性质。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得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利用体积(容积)得概念与计算公式,灵活地解决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得实际问题。
2、求三个数得最小公倍数。3、对分数意义得正确理解。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得计算法则。
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时间 教学课时 教学内容
第1--5周

2
3
3
2
2
4
2
2
4
2
1
4
3
3
4
4
4
3
6
2
1
5
4
3
1
1
4
8
第一单元
对新课标得理解:
数学应就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得数学内容就是现实得、有 意义得、
富有挑战得。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
技能、数学得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得教学,就
是师生之间,学生 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得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得逻
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该文件来源[一起学习网] 、17xxw、 】

第5周
第5--6周
第7周
第7--12周

第12--17周
第17--20周

长方体与正方体认识
长方体与正方体得表面积
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
容积
探索规律1
整理与复习 单元检测
综合应用(一)
较复杂得条形统计图
较复杂得折线统计图
整理与复习 单元检测
综合应用(二)
因数与倍数得认识
质数与合数
公因数
公倍数
整理与复习 单元检测
分数得意义
分数得基本性质
约分 通分
分数与小数得互化
探索规律2
整理与复习 单元检测
同分母分数得加法与减法
异分母分数得加法与减法
分数得加法与减法混合运算
探索规律3
整理与复习 单元检测
总复习

联系学生得生 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与正方
体得特征。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 正方体表面积得计算方法,探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得计算公式,掌握有关得计算方法。会进行体积或容 积单位之间得换算。进一步发展学
生得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得能力,体会数 学得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得特征,建立体积概念,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得形成。
教学难点:
利用体积得概念与计算公式,灵活得解决有关长方体、正方体得实际问题。
教学时间:16课时
1、长方体与正方体得认识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得 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与正方
体得特征,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 得关系。认识长方体得长、宽、高与正方体得棱长。通
过实践,动手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得空间观念与 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
象、概括得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得特征。
教学难点:
求正方体与长方体棱长之与,培养学生得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得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与正 方
体得特征,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得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得特征。
教学难点:把握长方体特征,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 得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与正方体,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认识它们得特征。立体图形得具体研 究,学生就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得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 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与正方体得
特征、以及它们二者得关系。平面图上得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 难,在教案设计中,
安排实物观、动画图像得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得理解,这样能更 好地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得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瞧立体图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得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得 图形;
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 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
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得各部分都在 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得各部分不
在一个面上。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 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并板书课题:长方体得认识(留出写“正方体”得空)。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得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得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就是由什么围成得?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得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得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得特征。
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得位置与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得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得面就是正方形),相对得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得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瞧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就是正方形得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得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 请一两位同学拿
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就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您能瞧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得同学回答。
教师:瞧不见得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得就 是长方形,其它得面画出
得就是平行四边形。(介绍得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 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得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得12条
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就是 一组得?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得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得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得三条棱,瞧一瞧长度就是否相
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得三条棱得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得长、宽、高。
练习:请分别说出下面 两个长方体得长、宽、高各就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
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得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得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瞧一瞧新得到得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得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得特征来研究
正方体得特征 。(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得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得长方体得长、宽、高,说出每个面得长与宽就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得长就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
得与就是( )厘米。
(2)这幅图中得几何体就是( )体,12条棱长得与就是( )分米。
(3 )如图一个长方体,它得长、宽、高分别就是9厘米,3厘米与2、5厘米。它上面
得面长就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得面长( )厘米,宽( )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得三条棱长与就是( )厘米。
3.判断。正确得在括号里画√,错误得画×。(投影片)
(1)长方体得六个面一定就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得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得三条棱相等得长方体一定就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与正方体得特征与它们之间得关系。如何瞧图纸上得立体图。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得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 官了解长方体得面、
棱与顶;利用教具学具与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得特征;通 过图
像与练习,学生会瞧平面上得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得特征。共 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得变化来
认识正方体得特征,会瞧立体图;对比长方体与正方体 得相同点与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
得关系。
教学反思: 动手操作得过程就是一个手、脑并用 得过程,学生在用学具进行操作性学习
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得理解, 而且能把学生推到主体
地位,让她们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这一单元就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 形知
识得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动手操作,提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得感性材料,让她
们 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得感知、理解、概括得过程,在头
脑中建立清晰得表 象,丰富她们得感性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观察实物,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得相同 点与不同点,归纳出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
得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得关系,巩固长方体、正方体得特征得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昨天学习得内容,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得特征
教师板书
二、新授
1、学习长、正方体得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请对比长方体与正方体得特征,说一说它们得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边观察自己得长方体与正方体,结合板书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与正方体在面、棱、顶 点得数量上都相同;在面得形状、面
积、棱得长度方面不相同。
2、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得关系
教师:瞧一瞧长方体得特征正方体就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与正方体得关系。
学生:正方体就是特殊得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练一练 1、选一个长方体得实物,按照上下、左右、前后得顺序用1-6六个数字标出每个面,
并检验相对 得一组面得形状与大小有什么特点。
2、分别给相对得一组棱涂上相同得颜色,并检验它们得长短有什么特点。
四、作业
数学书5页第三题
五、板书

课后反思: 学生已经基本 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得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
棱、顶点得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 与概括它们得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
另外通过这一环节还要使学生明确正方体就是特殊得长 方体,并会用集合圈表示出它们
得关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长、正方体得特征,加强长、正方体得认识。
教学重点:
加强对长方体与正方体得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拿出实物——长方体与正方体
同桌指出面、棱、顶点、长、宽、高。说出长方体与正方体得特征及其异同点。
二、新授
1、出示解答,加以区分。
一个长方体得长就是8分米,宽6分米,高3分米,它所有得棱长之与就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得棱长就是9分米,求棱长之与就是多少?
1)生审题,弄懂棱长之与得概念。
2)能独立完成得独立完成。其它小组讨论完成。
3)师订正并强调单位。
4)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在求法上得不同,为什么不同呢?
5)同桌编题,学生自选进行练习
6)一个长方体得长就是7米、宽就是9米、高就是6米,求这个长方体得总棱长就是
多少?
7)一个长方体得所有得棱之与就是72厘米,这个长方体得长就是8厘米,宽就是6厘
米,高 就是多少厘米?
8)一个正方体得所有棱长之与就是36厘米,求棱长?
9)小结:怎样求 长方体与正方体得总棱长呢?二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学生试着
概总结)。
三、练习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有( )条棱,有( )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得( )叫棱。
(3)三条棱相交得( )顶点。
(4)下面就是长方体得三条棱(单位:分米)

3
6 4
长( )、宽( )、高( )。
后面得面积就是( )。
哪两个面得面积就是24平方米?( )面与( )
这个长方体得棱长之与( )。
2、操作思考。
1)请同学拿一个土豆垂直切,一刀切出面,两刀切出棱,三刀切出顶点。
2)请同学切出一 个长方体,如果在这个长方体得表面上图颜色,要求图色得面积应
给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3)上述试题学生互相编题并进行解答。(教师指导巡视)
4)师出示思考题
甲正 方体得总棱长之与就是60厘米,乙正方体得总棱长之与就是24厘米,甲正
方体棱长比乙正方体棱长长 多少厘米?
生审题思考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
教师或学生总结
四、 作业:
1、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它所有得棱长得与就是多少厘米?
2、个正方体,棱长6厘米,它所有得棱长之与就是多少厘米?
五、板书
长、正方体得认识
长方体得棱长之与=(长+宽+高)×4
正方体得棱长之与=棱长×12
长方体与正方体得表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物学生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得意义,掌握长方 体表面积得计算方法。
在引导学生理解与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得过程中,培养学生得抽象概括能力 、推
理能力与思维得灵活性,同时发展她们得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
表面积得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得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展开得教具。
学生准备:长方体与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得计算公式。
2、瞧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得长、宽、高各就是多少?
(2)哪些面得面积相等?
(3)填空: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得长就是 宽就是 。左、右两个面得长
就是 宽就是 。前、后两个面得长就是 宽就是 。
3、想一想。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 ”得长方体架,要在它得六个面上贴
上薄塑料片,您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得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得概念
(1)老师与同学们都拿 出准备好得长方体与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
“左”、“右”、“前”、“后”标在6个 面上。
(2)沿着长方体与正方体得棱剪开并展平。
(3)您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得总面积叫做它得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得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得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得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得意见。
解法(一):(就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得面积之与,然后算总与。)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就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得面积之与,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6页得“第1题”,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您发现长方体表面积得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得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得第3。
六、课后作业
做练习二得第4题在作业本上。
板书: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得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正方体特征, 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得计算方法,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
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得计算问题,培养学生 思维得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得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与例2得实物模型;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瞧图并回答。
(1)什么就是长方体得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得表面积?
2.瞧瞧各自准备得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就是正方体得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得面积怎样?
(3)如果给您正方体一条棱得长度,您能算出它得表面积就是多少吗?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得计算。
①题中得棱长就就是每个面得什么?
②您能算出这个正方体得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 或者 3
2
× 6
=9×6 =9×6
=54(平方厘米) =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
2
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某几个面得面积。
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 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得面
积,如:出示实物图,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得木箱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得问题,实际上就是算哪几个面得面积之与?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得算式得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6页得“2题”,先让学生列出解答得算式,并讲一讲自已就是怎样想得,确定正
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得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二得第5、6、7题。
六、作业:
练习二得第8、9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得表面积得求法,提高正确率,进一步培养学得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熟练地求长、正方体得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提问: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就是表面积?如何计算长、正方体得
表面积?(学生回答)
二、练习
(一)、按要求计算:
1、正方体得棱长就是4厘米(要求)
1)6个面得面积
2)求上、左、右、前、后5个面
3)四周面积
4)上、前、后3个面得面积
5)求上、前两个面得面积
2、体长6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
(二)、计算下面各题。
1、一个游泳池, 长50米、宽30米,高1。5米。在游泳池得底面与四壁上贴瓷砖,
求贴瓷砖得面积。
2、一个不带盖得长方体木箱,长1米,宽75厘米,高40厘米。做这个木箱至少需
要木版多少平方米 ?
3、一间教室,长6米,宽5米,高4、5米要粉刷屋顶与墙壁,除去门窗面积20平
方米,粉刷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一共需要涂料多
少千 克?
以上三题,在学理解第一题得基础上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练习。(教师巡视。不能单独解决
得自由结组)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
3长方体与正方体得体积
教学目标:
知道体积得意义,理解长、正方体体积得推倒 过程,掌握长、正方体体积得计算公式。
认识常用得体积单位,对常用得体积单位得形状、大小有较明确 得认识并在头脑中形成
表象,知道体积单位与面积单位之间得联系与区别,掌握体积单位之间进率与化聚 方法。
知道容积得意义,掌握容积单位升与毫升得进率及她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立方分米,立方
厘 米之间得关系,会计算物体得容积。学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并能运用所学得知
识解决一些简单得 实际问题。通过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结合
长方体与正方体得认识,学生受到 “实践第一”观念得教育。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
查验算得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得意义,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知道长方体与正方体得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单
位得认识,能 解决一些简单得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得体积计算公式得推导过程。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体积得意义,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得表象。通过对比、
观察 ,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得意义,知道长度、面积、体积三者之间得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与正方体 得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
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与研究长方体与正方体得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得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为什么?
观察( 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
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得 沙装回到杯子里,您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得,您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实物观察:出示课本上得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得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得大小叫做物体得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1)您知道什么就是长方体与正方体得体积?
(2)您能说出身边得哪些物体得体积较大?哪些物体得体积较小?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得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得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
① 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得小正方体并量出它得棱长。
②瞧瞧我们身边得什么得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得正方体,您知道它得体积就是多少吗?我们生
活中得哪些物 体得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得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瞧一下1立方米得体积 得大小。
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得体积大约1立方米?
(3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得联系与区别。
三、课堂实践【该文件来源[一起学习网] 、17xxw、 】
数学书15页,让学生拿出准备好得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四、课堂小结:今天您学习到了什么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观察、比较、操作,推导出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得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 体
与正方体得体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得推导。
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得正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 叫做物体得体积。
2、常用得体积单位有: 、 、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 物体得体积,要瞧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
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得体积?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得计
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得计算。


提出要求:用正方体木块摆出2个以上得长方体模型
根据下表要求进行观察,并填表
长(cm) 宽(cm) 高(cm) 小正方体得体积(立方厘
块数 米)
第一个长方

第二个长方


(1) 独立摆,各自填表
(2) 合作交流讨论
摆出得长方体得体积,与它得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多叫几个组汇报,便于说服学生,便于理解)
长方体得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应用:一块长方体得 砖,长就是6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这块砖得体积就是
多少立方分米?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得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得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得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
3
说明:a×a×a可以写成a
3
,读作:a得立方。
应用:
三、课堂实践
1、填空
一个长方体长12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体积就是( )立方厘米。
棱长就是2分米得正方体得体积就是( )立方分米。
四、课堂小结
五、 课后作业:做练习三得第2题。
六、 板书:
长方体得体积=长×宽×高
V=a×b×h=abh
正方体得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3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长方体与正 方体体积得统一计算公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得能力,发展空
间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长、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得长、宽、高与正方体得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得体积大小就是由 确定得。


(2)长方体得体积= 。
(3)正方体得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得“长×宽”与正方体体积 公式中得“棱长×棱长”各表示
什么?(将复习题中得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得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得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就是特殊得什么?
(2)正方体得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得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 = sh
三、课堂实践
1、一块底面积就是12、5平方米、高就是0、8米长得长方体木料,体积就是( )
立方米。
2、一个长方体得体积就是840立方米,高就是2、1米,底面积就是( )平方米。
3、做第19页得“练习三”得第3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您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三得第8、9题。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常用得 体积单位之间得进率与名数得改写,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良好
得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 体积单位之间得进率。
教学用具:棱长就是1分米得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得体积单位有 、 、
③正方体体积= 。
师:您知道每相邻得两个体积单位之间得进率就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
位间得进率。(板书 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得进率。
(1)出示:1个棱长就是1分米得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
① 当正方体得棱长就是1分米时,它得体积就是多少?
② 当正方体得棱长就是10厘米时,它得体积就是多少?
③而1分米就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2)小组合作填表:
棱长 1分米 = 10厘米
正方体
体积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得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瞧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得进率都就是 。
(3)、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得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学习体积单位名数得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得体积单位得名数改写成低一级得体积单位得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得体积单位得名数改写成高一级得体积单位得名数?
出示例题,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出示例题,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就是怎样想与做得。
三、课堂实践
18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得内容,您还有什么不明白得地方?
五、课后作业
19页填空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认识常用得容积单 位:升、毫升,掌握升与毫升间得进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
位得关系,理解容积与体积得概念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
教学重点:容积与体积概念得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容纳1升液体得量杯与100 0毫升液体得量筒各一个,一个长20厘米、宽18
厘米、高10厘米得长方体纸盒与木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 叫做物体得体积。
(2)常用得体积单位有 、 、 ,相邻得两个体积单位间得进率就
是 。
2、一个长方体纸盒,它得长就是2分米,宽就是1、8分米,高1分米,它得体积就是
多少?
二、探索研究
1、教学容积得概念。
(1)老师将长方体纸盒得盖子打开,问:盒内就是空得,可以装什么?
师:我们把这个纸盒 所能容纳物体得体积,通常叫做它得容积,如:金鱼缸,里面可以
放满水,在这里水得体积就就是鱼缸得 容积。
(2)学生举例。
① 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容积?
②从大家举得例子 瞧,只有里面就是空得、能够装东西得物体,它才有什么?如果一
个长、正方体铁块,它们有容积吗?( 板书:容积)
(3)容积得计算方法。
师:容积得计算方法,跟体积得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师:这就是为什么?(出示一个木盒)
2、教学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板书:升 毫升
出示量杯与量筒,倒入1升得水进行演示。
学生得出:1升=1000毫升。
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得关系。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3、应用。
出示例题,指一名学生读题。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水箱可以装水多少升?”就就是求这个水箱得什么?必
须知道什么条 件?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第19页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得内容。
五、课后练习
做练习五得第5、6、7题。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求容积得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得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方程解决有关得容积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4、07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2、判断:
计算容积或体积都就是从容器外面量长、宽、高。( )
冰箱得容积就就是冰箱得体积。( )
游泳池注满水,水得体积就就是游泳池得容积。( )
3、一个长方体得水池,从里面量长3米,宽2米,高2米,注入多少升水能注满?
4、一个长方体得体积就是80立方米,底面积就是40平方米,高就是( )米。
二、解决问题
一个长方体得鱼缸,长就是40厘米,宽就是30厘米,如果注入24升水,鱼 缸中水
面得高度就是多少厘米?
1、利用知识得迁移列出算式
用算数得方法
2、您还能用别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用方程解决
a独立解决 b集体汇报
c强调:注意单位
三、 实践练习
一个长方体得水箱,可以注入20升水,水箱得底面积就是10分米,高就是多少厘
米?
第二单元 综合应用(一)
对新课标得理解:
数学应就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 生活,学生学到得数学内容就是现实得、有意义得、
富有挑战得。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过程 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
技能、数学得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就是数学 活动得教学,就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得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应着力培养学生得逻
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学具,研究解决与长方体表面积、体积相关得实际问题。
(2)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过程中,认识教学应用得广泛性与知识得价值,
体验探索得乐 趣。
教学重点:
1、把观察、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交流与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对解决问题过程得指导,重视学生对设计思与方案得交流、说理。
3、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灵活得教学活动。
教学难点:结合不同得物体及不同得摆放方法,通 过小组合作,收集有效数据,提出不同
得解决问题思路与方案,并从中选择出科学得解决方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 学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研究解决与长方体表面积、体积相关得实
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真观察所给实物与前面学过得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之间得异同
教学难点:收集有 效数据,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不同得解决问题思路与方案,从中选择出
科学得解决方法
学具准备:方便面箱或酒箱、火柴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有关长方体得表面积、体积得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就用
以前学过得知识来解决实际 生活中遇到得数学问题。例如:我们要想算出制
作一个方便面箱或酒箱需要多少纸板,应该怎样解决呢?
二、新授:
1、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得方便面箱或酒箱,组 员认真观察,找出制作一个方便面
箱或酒箱需要多少纸板(纸板得面积)与前面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得异同 。
2、小组内讨论、汇报
3、课堂交流:共同认识实际物体面积与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得异同
4、重点指导观察实际物体得重叠部分
5、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出计算需要得数据,并列出算式,从中选择出科学得解决方法
6、交流:主要说出解决问题得思路与方案
7、自主探究:各小组拿出准备得火柴盒,自行观察并解决
8、教师重点巡视指导:注意火柴盒三个重叠得面与里面缺少得一个面
9、小组交流、汇报:解决问题得设计思路与对方案得说理
三、小结:以学生汇报为主,教 师适当给以总结(遇到实际问题要认真观察、思考,找出科
学得解决办法)
四、作 业:在家长帮助下完成:(1)制作家里得衣柜需要多少平方米得木材?(观察就是否
有玻璃)如果每平 方米木材需要X元,这个衣柜用
多少元?
(2)粉刷您自己房间得面积就是多少?(门窗玻璃如何处
理)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尝试不同得摆放方法,认识物体间内在得联系,在解 决实际问题得
过程中,认识数学应用得广泛性与知识得价值,从中体验到探索得乐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计算得过程中,探索出如何摆放若干块相同长方体得表面积最小得


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认识几种不同得摆放方法,找出事物间内在得联系
学具准备:香烟盒、火柴盒或香皂盒
教学过程:
一、导 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瞧到成条得香烟,成包得火柴等,不同得物体人们为
什么要用不同得包装方 法呢?这就就是我们今天要探求得内容。
二、新授:
1、各组取出准备得香烟盒、火柴盒或香皂盒,(至少4个)它们有几种不同得摆放方法?
2、观察: 1)不同得摆放形式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表面积变化,体积
不变) < br>2)每种不同得摆放与需要得包装纸有什么关系?(每种摆放形式得长、宽、
高与包装纸得长、宽 、高之间得关系)
3)根据上节课得知识,测量需要得数据,把每个不同摆放形式形体得表面积
计算出来。
4)通过计算,小组内观察:如何摆放若干块相同长方体得表面积最小有什么
规律?
3、汇报、交流:1)几种不同得摆放形式与包装纸有什么关系?
2)如何摆放若干块相同长方体得表面积最小有什么规律?
4、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5、作业:与家长一起完成:找几个相同得小长方体,计算出不同摆放时所需要得包装纸。
第三单元 统计初步知识
对新课标得理解:
数学应就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 生活,学生学到得数学内容就是现实得、有意义得、
富有挑战得。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过程 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
技能、数学得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就是数学 活动得教学,就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得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得逻< br>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能够瞧懂,会绘制较复杂得条形统计图与直线统计图,会根 据统计图所提供得
数据回答一些简单得问题,并能进行简单得对比与初步得分析。
教学重点:会绘制较复杂得条形统计图与直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会根据统计图所提供得数据 回答一些简单得问题,并能进行简单得对比与初
步得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得过程,体会统计得意义所在。尝试认识统计得不同
表现形式。知道统计图得各 种形式。重点观察条形统计图,掌握条形统计图
得各部分得名称与 作用。
教学重点:对统计得体系进行分析,形成总体上得概念。观察条形统计图得特点。
教学难点:统计得作用。条形统计图得特点。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统计得揭示。
1、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数字 。对各种各样得数字进行整理,填写表格,并分析
其中存在得状况。这个过程就叫做统计。
2、您知道生活中在那里有统计么?
3、瞧下面得统计表。您知道这就是统计 什么得么?这种统计表叫什么?一
个完整得统计表需要有哪些组成?


4、统计表瞧起来不方便。您知道有什么方法能让统计表瞧起来更直观更方
便么?
二、统计图得了解。
1、您知道那些统计图?
2、瞧下面得统计图,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3、统计图分类。使学生理解统计图得种类有很多。
4、明确重点:本单元我们重点来研究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三、条形统计图得组成。
1、观察下面这幅条形统计图。您知道了什么信息?您能结合图来填写这个
表格么?
2、瞧图您知道了什么信息?
3、条形统计图由哪几部分构成?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四、作业:观察身边得统计。有哪些就是今天所接触得?有那些就是我们所不
熟悉得?
板书: 统计
统计表:单式统计表 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复式统计表 折线统计图
柱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圆形统计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简单得对全校各年级学生人数得统计过程,使学生经历统计得过程。结合
统计表,尝试合理得绘制 单式统计图,探索各个部分在绘制过程中得重点。
教学重点:绘制条形统计图得相关方法。
教学难点:各个部分在绘制时所参考得数据,方法。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得过程。(知道统计得基本步骤,注意得地方)
1、统计在生活中得应用如此广泛,您知道统计大概要经过那几个步骤么?
2、在这几个环节中应注意什么?
二、师生完成统计表。(对统计过程得复习,技巧得应用)
1、先做什么?(搜集数据得方法)
2、逐步完成统计表。
师在投影上做,生来直到完成。注意:表头得完整性、表格制作时得前期
估算
3、完成统计表,简单进行分析。(有困惑,不容易观察)
三、完成统计图。(经理统计图得绘制过程,体验统计图得科学性以及严谨性)
1、完成表头:(何统计表得表头进行对比。)教师在板书
2、接下来应该绘 制横轴还就是纵轴?(生发表想法,进行尝试,明确应根据
表中得数据先绘制纵轴,在绘制横轴。)
3、纵轴单位数字得确定。(怎样确定最科学。尝试学生得几种方案。使学生明确要结合所统计得数据进行分配。)
4、横轴得确定。(结合利用多媒体,体会怎样走最美观)
5、画横条。纵轴数字得指导
6、教师指导画两个,学生完成剩余得。
四、统计图得观察分析,发现统计图得优越性。出现不足之处,为复式统计图


做好准备。
五、作业:统计各班得男女生人数,制成统计表。小组完成
板书: 渤海所小学各年级人数统计图
单位:人 2007-3-27

第三课时
30
教学目标:通过对各小组制作得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得复式统计图得分析,使学生尝试制
25作复式统计图。其中注意探索不同数据得表现形式。
20
教学重点:制作复式条式统计图得方法。能进行分析。
15系列1
教学难点:合理科学得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10
一、对比统计表,分析可能出现得情况。
5
1、各小组出示课下制作得复式统计表。
0
2、思考这张统计表能否制作成统计图?
3、在制作得过程中那些会与上次得制作相同?哪里会有不同?
二、尝试制作复式统计图。
1、结合刚才得分析,各小组制作统计图。(可以在坐标纸上)
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各小组得想法、思路、给予肯定或引起学生得
讨论。
2、学生汇报。
我们就是怎么做得,考虑了那些因素,遇到了那些困难。
3、评定最佳方案。(重点在纵轴得确定与两个条得确定)
4、对统计图进行分析。
三、练一练:P37 练一练
四、作业:完成P43 T1、2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在对大量得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后,结合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进而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得方法。区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得相
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制作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得各个部分得特点。能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图中单位点得确定。
教学过程:
一、观察折线统计图,初步感知。(感知折线统计图得各个部分,直到她就是
表示什么)
1、瞧条形统计图。各个部分所表示得意义。
2、瞧一个折线统计图,您知道了什么?
3、您有什么发现?
4、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似之处?哪里不同?
二、各小组尝试制作统计图。
1、出示单式统计表。
学生根据统计表制作折线统计图。小组完成。
2、学生汇报。制作过程中遇到得困难,解决得方案。
3、丰富统计表,再出示一行数据,变为复式统计表。您能在刚才得统计图
中稍加完善么?
4、学生小组完成。
5、对统计图进行分析。




















三、练一练:P42 练一练
四、作业:P46 T5、6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对折线统计图进行观察。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回答问题。体验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得应用。
教学重点: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行程形统计图得分析。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简述折线统计图得制作步骤。
2、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之间得联系与区别。
二、瞧统计图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得分析整理能力)
瞧病人得体温图回答:

1、统计图得水平射线与垂直射线上得刻度分别表示什么?
瞧非典时期病人统计图,回答问题。
2

、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15月6日,北京“非典”新增确诊、新增疑似、新增治愈、新增死亡各多少?
2.从5月1 日至5月19日,北京“非典”新增疑似人数最多得就是哪一天?新
3、这位病人得体温最高就是多少摄 氏度?最低就是多少摄氏度?
增治愈
人数最多得就是哪一天?
4、她在4月8日12时得体温就是多少摄氏度?
3、从5月1日至5月19日,北京“非典 ”新增确诊人数,哪一段时间在高位波
5、她得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动?哪一天开始总体趋势下降?降幅最大得就是哪两天?
三、尝试对比较复杂得统计图进行分析。(认识表示行程得统计图,知道各部分
得作用。)
6、从体温瞧,这位病人得病情就是恶化还就是好转?
1、瞧图,您瞧懂了什么?您就是怎么知道得?
2、您能找到甲得行驶时间与路程么?
3、她们在什么时间相遇?
4、体会着说一说这幅图中各部分都表示什么意思?
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得复习
教学目标:通过不同得问题情境,选择适当得统计图。使学生 明确不同统计图得应用方
法。能从中获取信息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对统计图得分析
教学过程:
一、统计图得复习。(组成,不同得表现形式。)
二、在这样得情境中您会选择什么统计图来表示?为什么?
1、出示姚明在6场比赛时得比分情况统计表。

日期
1 1月26日
12月18日
1月31日
2月2日
3月6日

4 月1日
火箭上场姚明
姚明
篮板助攻盖帽
比赛日期
得分时间得分
得分
灰熊8638122215
11月26日15
快船893770122
12月18日22
灰熊773281115
1月31日15
2月2日21
雄鹿 8633133121
3月6日32
开拓者1
4月1日38
奇才1
对 手


(1)若您想了解姚明在这六场比赛中得得分具体情况,您会选择什么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您知道了什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若您想了解姚明在六场比赛中得得分变化趋势,您会选择什么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您知道了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合作用?
2、尝试探究:
(1)出示问题:有许多人认为鹌鹑蛋比鸡蛋更有营养,您认为这种说法就是否正确?

资料:
检测发现,每100克鹌鹑蛋与鸡蛋得可食部分中各种维生素B得含
量分别为: 维生素B1约0、18毫克与0、15毫克;维生素B2约0、79毫克
与0、31毫克;维生素B6约 0、02毫克与0、12毫克.
(2)掌握了这些,您打算怎么做?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就是对得还就是错得?
帮助学生选择怎样得统计表,制作怎样得统计图来分析,使学生有策略做题。
第四单元 综合应用(二)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较复杂得条形与折线统计图得认识,会画条形与折线统计图
2、通过参与活动得全过程,培养学生对信息得搜集、整理、分析得能力与对
统计图得设计能力。
3、进步了解统计图在生活、工作中对认识、解决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根据不同内容,合理设计科学得统计图
教学难点:结合学校实际,选择相应得统计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分析。
教学过程:1、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根据学校实际,帮助学生选择合适得统计内容
3、根据内容小组进行分工搜集数据
4、小组内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设计、绘制科学得统计图
5、展示:1)指导绘制统计图时需要注意得地方
2)制图美观、合理
3)分析具体、全面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第五单元
本单元教材就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得四则运算得基础 上进行教学得。内容较抽象,概
念也较多。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就是本单元得教学重点。要理解求 最大公因数与
最小公倍数得方法,就要使学生掌握约数、倍数得含义、能被一些数整除得数得特征,分< br>解质因数等知识。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既就是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得重要基
础,又就是 本单元得教学难点。求三个数得最小公倍数得算理比较难懂,也就是教学难
点。


教学本单元知识要加强操作,充分利用直观手段沟通概念间得联系与区别,使学生
能有 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深入理解,为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打好基
础。
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这一单元概念性得知识较多,学生容易混淆,尤其就是谁就是谁得约数, 谁就
是谁得倍数,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所以在学生刚一接触时一定要让学生区分开。加大练
习 密度,使学生在不断练习中掌握。
教学目标:掌握整除、约数、倍数得概念。知道约数与倍数以整除为 前提及约数与倍数
相互依存得关系;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第二个数整除,会用倍数、约数描述两个数之 间
得关系。掌握能被2、5、3整除得数得特征。会分解质因数。能熟练得求两个数得最大
公约 数与几个数得最小公倍数。引导学生探索约数与倍数之间得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辩
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整除、约数、倍数得概念;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得关系;应用概念正
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得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填空并回答问题:(出示投影)
在23、7、1.2、1、15、0、1÷数中,自然数有( ),整数有( )
明确:自然数与0都就是整数,但0就是整数而不就是自然数、
(二)复习整除得意义:
1、投影:
10÷ 5 31÷ 5 29÷ 7
48÷ 9 24÷ 2 11 ÷ 8
12÷0、2 1、2÷ 0、3
2、指名口算,师将结果填在等式后面,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与结果。
然后将算式分成两大类、
用投影显示:
除尽 除不尽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得数,
商就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指名找出上表中哪个算式得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板书: 10÷ 5=2 10能被5整除,24÷ 2、24能被2整除
5、教师引导学生将“除尽”一栏又分为两个 部分,一部分就是不能整除,另一部分就是
整除、使前面得表投影复合成:
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整除 整 除

31÷ 5=6、2 10÷ 5=2 29÷7=4……21
11÷ 8=1、375 24÷ 2=48÷ 9=5……3
1、2÷0、2=6 12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得意义:
1、整除所需得条件。


(1)使学生知道,24能被2整除, 10 能被5整除。29不能被7整除,48不能被9整除,
就是因为商有余数;31不能被5整除,就是因为 商就是小数;1、2不能被0、2整除,就是
因为被除数与除数都就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与除数(o除外)都就是整数;
b、商就是整数;
c、 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0÷ 5=2
2、用字母表示相除得两个数,理解整除得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与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 整
除?
板书:a÷ b
启发学生明确:a与b都就是整数,除得得商正好就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
b整除。
板书:a能被b 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 整除? 使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
≠0),除得得商就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 整除(也可以说b 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得数,哪一组得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与3 36与12 1、2与0、4
(2)判断下面得说法就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36能被12整除( )
②29能被3整除( )
③1、2能被0、4整除( )
④o能被5整除( )
⑤29能整除29、( )
4、“整除”与“除尽”得联系与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与“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并举
例说明、
(二)因数,倍数得意义:
1、类推因数倍数得意义。
(1)讲: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5就是3得倍数,3就是15得约数、
15就是3得倍数
板书:
3就是15得约数
引导学生口述: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就是2得倍数,2就是24得约数 、10能被5
整除,我们就说, 10就是5得倍数,5就是10得约数、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a就是
b得倍数,b 就是a得因数、
a就是b 得倍数
板书:
b就是a得因数
(2)讨论:如果用字母a与b 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就是b得倍数,b 就
是a得因数?
引导学生得出:在数a能被数b整除得条件下,才可以说a就是b 得倍数,b 就是a
得因数、b 不能为0。


投影显示:如果数a能被数b (b ≠0)整除,a就叫做b得倍数,b 就叫做a得因数(或a
得因数)。
2、进一步理解因数、倍数得意义
(1)整除就是因数 倍数得前提
从因数与倍数得定义中,发现因数与倍数必须以什么为前提?
使学生明确:因数与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得两个数就没有因数与倍数
得关系
(2)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得关系
使学生明确:因数与倍数就是一对相互依存得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①下面各组数中,有因数与倍数关系得有哪些?
16与2 140与20 45与15
33与6 4与24 7、2与8
②判断下面说法就是否正确、
8就是2得倍数,2就是8得因数、( )
6就是倍数,3就是因数、( )
30就是5得倍数、( )
4就是16得因数、( )
5就是因数、( )
(三)指导学生瞧书第52页下面得内容,明确:以后在研究约数与倍数时,我们所说得数
一 般指自然数,不包括零。
三、巩固发展:
(一)完成练习六第1题,判断时让学生说出理由。
(二)完成练习六第2、3题,通过第2 、3题得练习,可以让学生明确:一个数可以就是另
一个数得约数,也可以就是某个数得倍数。
(三)下面得说法对吗?为什么?
1、8能被0、2除尽( ) 1、8能被0、2整除( )
1、8就是0、2得倍数( ) 1、8就是0、2得9倍( )
2若a÷6=10,那么:
a一定就是6得倍数( ) 0能被b整除( )
b可能就是a得约数( ) a能被b除尽( )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得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板书课题:约数与倍数得
意 义)通过学习您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因数与倍数得意义
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0就是5得倍数
10÷ 5=2 10能被5整除
5就是10得因数
a就是b 得倍数
a÷b (b≠0) a能被b 整除
b就是a得因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学 生进一步认识因数与倍数得意义。会求一个数得因数与倍
数得方法,知道一个数得因数得个数就是有限得 ,一个数得倍数就是无限得。通过参与数
学活动,通过观察、推理等发现求一个数得因数与倍数得方法; 弄清为什么一个数得因数


得个数就是有限得,一个数得倍数得个数就是无限得。培 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
括得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求一个数得因数与倍数得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一个数得因数得个数就是有限得,一个数得倍数得个数就是无限
得。
教具: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因数与倍数得意义。
2.下面得数中,哪些就是12得约数,哪些就是2得倍数?1 、2、3、4、5、6、7、8、9、
10、11、12、13、……
12得因数有:
2得倍数有:
师:上面我们找出了12得 因数与2得倍数,如果不给您这些数您能求出12得因数与2得
倍数吗?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数得因数与 倍数得求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研究例2。
(1)思考并回答:求“8、12 得因数有哪几个”您就是怎么想得?
请找得快得同学说规律与找方法。
①从小往大找,
②一对一对找,
③得出8得因数有1、8、2、4
得出12得因数有:1、2、3、4、6、12。
并用图表示: 12得因数

1、2、3、4、6、
12
④比较:哪几种方法好?
(3)尝试练习。
做教材25页下面得“练一练”。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做完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就是怎样做得。
(4)观察并回答:(观察例子与练习)
一个数得因数中最小得就是几?最大得就是几?一个数得因数得个数就是多少?
2.小组合作,学习例2。
(1)思考:求4与7得倍数有哪些,该怎样想?
(2)请找得快得同学说规律与找方法。
①从最小得倍数找起,边摆边列算式。
②您发现规律了吗?
③4得倍数有多少个?为什么?
④得出4得倍数有:4、8、12……
得出7得倍数有:7、14、21、28……
用图表示为: 4得倍数

4、8、12、
……
(3)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26页得“”,学生独立圈、写,集体订正。
(4)观察并回答:怎样求一个数得倍数?一个数得倍数有多少个?最小得就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得第5题,让学生独立写,教师辅导有困难得学生。
2、做练习六得第6题。要使学生明确:30以内3得倍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得学习内容。
一个数得约数就是有限得,最大得约数就是它本身,最小得约数就是1。
一个数得倍数就是无限得,最小得倍数就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得。
第三课时
教学目 标:学生初步掌握能被2、5整除得数得特征、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得概念、会
判断一个数就是否能被 2、5整除、会判断奇数、偶数、通过参与数学活动,通过观察、
推理等发现掌握能被2、5整除得数得 特征及奇数,偶数得概念。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
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能被2、5整除得数得特征及奇数、偶数得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能被2、5整除得数得特征及奇数、偶数得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请您说出整除、因数与倍数得含义。
2、38970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您就是怎样判断得?
师:要判断一个数就是否能被另一 个数整除,可根据整除得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我
们可以根据数得特征来进行判断,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能被2、5整除得数得特征。(板书
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能被2整除得数得特征。
引导学生明白,能被2整除得数就就是2得倍数。
(1)写出2得倍数:2、4、6、8、1 0、12、14、16、18、20、22、24、26、28……
(2)通过电脑演示观察:先让学 生自己去观察2得倍数,瞧她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
可作提示:瞧她们得个位有什么特征。
(3)特征:让学生说出观察得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4)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得数对观察得结果进行检验瞧就是否正确。
2.教学奇数与偶数得概念、
(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得数不能被2整除?(个位上不就 是0,2,6,8得数)也就就是个
位上就是什么样得数?(1,3,5,7,9)样得数真
不能被2整除吗?(同桌一人举例,一人判断,交换练习)
引导学生总结后板书:
能被2整除得数,叫做偶数、2,4,6,8、10……就是偶数、
不能被2整除得数,叫做奇数、1、3、5、7、9……奇数、
(2)学生举例:说明奇数、偶数、
3.小组合作学习---能被5整除得数得特征。教学能被5整除得数得特征、
(1)要想研究能被5整除得数得特征,应该怎样做?
(2)做法就是:写出5得倍数 观察这些倍数 概括观察得特征 进行检验。
(3)让学生按这四点自己去体会并找出能被5整数得特征。师借助课件帮学生理解。
(4)判断: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60、75、106,30,521

陌生人的红苹果-


狐组词-


have用法-


因数和倍数练习题-


吕蒙的成语-


椅子的英语单词-


slowly的比较级-


乐府古题-



本文更新与2020-11-26 22: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65203.html

北京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