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现在怎么办2017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优秀说课稿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7 01:18
tags:精品文档, 人教版, 小学数学

顾名思义的意思-

2020年11月27日发(作者:支尧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优秀说课稿
第一单元 负数
认识负数说课稿 < br>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进行说课的课题是《认识
负数》。(板书) 首先,我将从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方面
对本课题进行阐释。
一、教学内容
接着,进入第一个环节,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二、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方面,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 学
法、四个环节对本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个环节,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负数》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
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 入是数系的又一次扩展。从而使学生对数的
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 打下基础。教材通
过大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悟到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用已经学过的数(也
就数正数)已不能明确地表达所需要的意思,从而产生了负数。在认识负数的过
程中,把运动引入到数 学中来,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数量的方向性和相对性。
通过对0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感悟到:0不仅 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表示
起点,也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分界线,或者两种相反变化的原始状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三方

面的教学目标:
1.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 负数描
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通过 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享受创造
性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
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 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 征出发,在教学重难点这一环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
学重点是: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教学 难点是:理解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教法与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 变为主动
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社会经验出发,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
学方法
(1)第一,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
负数的意义。 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第二,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巩固,力求使学生突破重难点 ,提高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 br>(3)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课件演示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新颖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在学法指导上,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创设情景,

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联系生活中应用负数的
例子,让学生主 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
感。
三、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我将从引出负数、认识负数、应
用负数、拓展负数四 方面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引出负数;
第一方面引出负数 。课前我将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就叫做《截然相反》。要
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 比如: 1、向前走2步――向后退2

2、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了2名同学 3、存入300元――取出300元
4、运进2吨苹果――运出2吨苹果等等
这样的设 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
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 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 火把,给予学生一个个具
有挑战性的问题。课的开始,利用课件,我首先创设水果超市的情境:运进苹果
2吨,运出香梨2吨。让学生分组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出“运进2吨”、
“运出2吨” ,比比哪一组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
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 用“√”,“×”表示、有的用相反方向的
箭头表示;有的用“笑脸”,“哭脸”表示;还有的用文字说 明等等,当然也有学
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

过反思与 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
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化为主动。 接着教师引出负数的数学史话,向学生展示在
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负数的探索与研究。使同学们简 约地经历人类探索负
数的历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符号化过程,使学生的认知逐渐清晰。接着,我描述性的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二)、认识负数;
在认识负数环节中,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在教学中我将利用
天气预报来引起 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课件展示出某日南京、上海、北京三座城市
的天气情况,从而引出问题:人们是用什 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紧接着介绍温度
计的基本知识,并提出3个问题:你对温度计还有哪些了解?你认 为温度计中哪
一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两个10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来激起学生
用 正负数表示的欲望。然后请同学们将看到城市的温度用正负数表示出来。让学
生知道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唤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 学生明确感悟到:0℃是区
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零, 负
数都小于零。使学生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既
实现了对0的 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
请同学们读出并写出水银柱所表示的 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
知正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
的语言表达生活 。在应用负数环节,我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信息,让学生运用数学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三种练
习:
1.首先,电梯中的正负数: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分别应按哪个键? 2.接
着,海拔 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
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 等,请学生分组,分别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记录
两地的海拔。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 生的注意力。也使学
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3.最 后是存折中的正负数。为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提出存折上还有
多少钱这一问题。本题渗透出正 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四)、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 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扩展负数
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收获了什么?并 结合本节课知识适当的扩
展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负数,并以《我的生
活和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在板 书的设计上,我将简洁的概括负数、0、正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简
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 ,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难点鲜明地展
现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各 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合作探
究法、练习巩固法等教学方 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



正数和负数说课稿
垭口场完小:高云海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好!
一、 说教材及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 数的第一课时,本课知识
点包括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负数》是学生已 经认识
了的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
的一次扩 展。通过学习,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
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 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 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
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通过观察和讨论 ,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在教学中
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3 、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负数,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 对0的认识
以及理解正数、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很好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四、说教学环
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景,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 智慧的火把,而给予他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
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的室内室外温度教 学,一开始,让学生
做和说具有意义相反的信息,接着出示三条意义相反信息,(课件出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强调要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等学
生用形形色色的方式 记录完以后,我紧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刚才大家表达的只
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记录方法 呢?让学生利用小组交流,优化方
法。并结合介绍负数的发展史,用统一的符号表示相反的量。
创设这三个情景,其目的有两个:
一、这些情景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温度的高低;生意的 盈利亏损;学生的转进
转出比教材中的单一的温度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这些情 境中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认识负数,
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这 里不禁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
啊!这样的引入,使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 式”的内需,这时的
学习,已化被动为主动。引出负数后,我又适时的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课件出示)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啊!
第二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后,我让学生联系生 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从每天都
有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几个城市某日用温度计测出的天气情况,要求 学生读出温
度计上的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
的基 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零下5℃,(课件出示)学生在没有给出0

刻度的温度计上 轻易的拨出了5℃,但是学生在拨零下5℃时,发现应该确定0℃。
加深了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设计 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其目的有两层意思:
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 思考,是学生明确
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用正数
表示,即正数都比0大,比0℃低的用负数表示,即负数都比0小。其二、学生
动手操作,兴趣盎然, 即将正数、负数、零的概念有机的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
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通过对0 的质疑,突破
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介绍正负数的读 写方法时,通过领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巩固正负数的读法。
并指出正数书写时可以省略+号,通过提问 强调负数在书写时不能省略负号。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 了大量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
问题,使学习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以书上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 快速抢读并判断”
的游戏方式出现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
生熟练的掌握知识。再用书上做一做第二题作巩固,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
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 是无处不在”啊!另外我还增加了一个类似的习题,多样
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 解。
2、形成性练习。课件演示平时生活方位中的负数,向东走1米,向西走1
米, 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
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
界都会关注的任务的跨栏成绩的研究,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刘翔比赛时
风速是每秒-0.4米, -0.4米/秒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
肢体语言表示出来,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 相对而跑,造成风向阻力,揭示出负数
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 又会出现什么情
况?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想,学生是愿意去思考的。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说说有那 些地方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
意的,这种生生互动,效果远比教师总结好得多。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知识的 学
习兴趣,提问:你还想了解那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课堂画上圆
满的句号,还 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第五环节: 学以致用、独立解决
这个环节我巧设了两 个作业,层层递进。第一题较为简单,学生应该没有问题,
从而给学生一个充满自信的信心。第二题有一 定的难度,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及学生原因的知识经验,学生应该也没有问题。由于本题的思考空间 较大,且是
写具有相反意义的句子,可能给学生语言表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的说课内容完毕。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负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屈鸿雁
各位老师: < br>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负数的大小比较》。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
过程三方面来说明 。
一、说教材:
(一)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 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
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标准》第二学段这部分内 容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
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 往负
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 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
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 良好的基础。本单
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 在学生认识了负数,初步理解负数意义基础上学习的。在学生初
步认识负数后,例3安排了一个活动情境 ,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
运动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内容,帮助 学生进一步感

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例4进一步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
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借助数轴来比较数的大小。利用学生对温度高低的亲身
体验理解正数、 0和负数的大小,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
初步构建。
根据以上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对气温进行排序,让学生初步辨别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
大小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形式数
的比较完整的认 识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初步认识数轴,建立数轴的模型,并
且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
教学难点: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二、说学情 :
本节课是学 生在认识了整数、小数、分数、正数、负数基础上学习的,0他们虽
然很熟悉,但他们并不知道0与正数 、负数的关系。还不认识数轴及在数轴上如
何表示正数、负数和0,不清楚如何比较正数和负数、0和负 数以及负数和负数
之间的大小,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本部分知识是新鲜有趣的,学习起来兴趣应该是
很浓厚的。
三、说教学过程:
遵循对各环节的分析,本课教学我大致分为5个环节:口算练习;复习引入;自

主学习;展示汇报;反馈练习。
(一)口算练习。
0.01×50= 720÷800= 816-315= 0.42÷6= 50×0.03= 30×0.05= 11
+0.05= 0.3×1.1= 8.9-1.2= 8.2-0.7= 460×10= 322-85= 13
0×50= 0×0.01= 7.2-3.5= 0.2×60= 288÷12= 147÷30=
790+104= 0.12×5= 150-7.4= 720÷300= 1.4×0.6=
设计意图:提高速度和准确率。 (二)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
数? -8 5.6 +0.9 -85 +31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什么?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
山的气温是 ____ 摄氏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三)自学 教学例3: 1、出示例3: 独学:带着这些问题独立思考。
(1)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几位同学与树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 2、
对学、群学
小组交流上面的问题。
3、展示汇报
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 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
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
4、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

叫数轴。
5、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 .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
应如何运动?
6、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呈现了学生讨 论交流的过程,画出直线
的形象示意图,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把数轴上的点和抽象的正负
数对应起来,感受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然后通过在数轴上表示出-1.5的
位置,让学生 思考在数轴上如何表示负小数或负分数,这样对在数轴上表示数有
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接下来思考如果 从起点到-1.5处,应如何运动,实际上
就是让学生思考-1.5中的“-”号与“1.5 ”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在具体
的情境中再次感受正负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
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 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
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
〈-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 〉6,但是-8〈 -6”,使学生初步体会
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设计意图:例4教学借助数轴比较 数的大小。由于有例3的基础,学生比较容易
在数轴上表示出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这里数的大小比 较包括两类情况:一
类是正数和正数、正数和0;另一类是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以及负数和负数。第一类情况的比较学生比较熟悉,第二类情况的比较学生容易借助温度的高低来
对照比较。事实上如 果由低到高的排列这些温度,对应数轴上的各点正好是从左
到右的顺序。因此我在学生交流比较方法的基 础上,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
数轴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 的顺序。
这样就把数的大小比较和数轴上的点对应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比较看
有什么 发现,这里重点突出负数与负数的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
8在-6的左边,所以-8<- 6”,并且还通过另一位学生的比较“8>6,但是-8<
-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 ,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这里还没
有出现绝对值的概念,只是让学生借助和负数相对应的正数初步体会 )。在学生
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反馈
1、课后第3题。(让学生通过数轴再次感受正数、负数、0之间的大小关系。)
2、思考题:小明从点0出发,先向东走2米到达A点,再向西走5米到达B点,
又向东走6米到达C点 ,最后向西走8米到达D点。若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试在下面的直线上标出A、B、C、D四个点 的位置,并说出D点在0点的什么方
向?与0点的距离是多少?(此题具有挑战性,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 知识画出数
轴,分析出A、B、C、D四个点的位置。)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池湖小学 李义军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到12页《圆
柱的认识》。对于本节课,我将 从教材分析处理、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处理
1、地位作用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空间 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
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感性认识了圆柱,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一些平 面
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
的基本特征, 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
础知识。
2、教学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
忆,教师应给学生创 设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基于
以上思考,我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把 “做数学”这一理念贯穿于本节课
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认知过程 ,形成圆
柱的表象。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圆柱的各部分 名称,特征和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
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能力目标:在做圆柱的 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
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 br>(3)情感目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
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4、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
定为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难点确定为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和底面之间的关系。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小旗、彩色卡纸、小剪刀、透明胶等教
具和学具。
二、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根据这一
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 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
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应用知识大胆创新。学生 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
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 br>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
下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这张纸站起来”的有趣游戏。
< br>(1)课前我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告诉学生老师想让这张纸站起来,接着给
学生演示这张纸横站、 竖站都不行的情况。
提问:谁有办法能让这张纸站起来呢?
(2)学生动手让纸“站起来”。
(3)引出课题----圆柱的认识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圆柱是学生生
活中经常见到的、非常熟悉的几何体,如 果课始再拿出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辨
认,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分散,会失去学习新课的最佳时 机。而我这一
独具匠心的导入设计,“让这张纸站起来”的有趣游戏,使学生兴趣大增,激发
了 学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1)学生自学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主阅读获取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提问:同学们通过自学你们都获取了那些知识,请拿起你手中的圆柱
来说一说。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出:
两个相等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
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4)长方形以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可得到圆柱,学生 拿出学具小旗转一转,
然后借助远程教育资源网中长方形旋转成圆柱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知圆柱。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因此在感性认识圆柱的基础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初步感知圆柱的组成部
分,然后自主阅 读获取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让学生按要求自制圆柱模型。
要求:
①、同桌两人为一组,借助课本121页附页1的图样用卡纸等工具,自制一
个圆柱。
②、制作完成后,请量出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
(2)让学生汇报展示作品。 (3)提出问题:通过制作圆柱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
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圆柱 的什么有关呢?
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发现问题,然后借助
课 件的演示,让学生归纳出:
①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
②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
决疑难等自主探索活 动,对圆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课件的演示让学生 直观地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路,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练习的设
计上我准 备了两道习题和一个数学欣赏。
(1)判断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通过此题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这里有一些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不
同的圆柱?

(这个练习让学生再次明了本课的难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圆柱的
底面周 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是个正方形。
同时让学生发现出不同的搭配方 法。)
(3)数学欣赏
师:同学们,其实圆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你看 我们的
包装盒上有圆柱,我们的建筑物上也有圆柱,还有一些物体的形状也做成了圆柱,
看来圆 柱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可以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丽!(运过多媒体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图片让学 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美”。)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数学信息输出的一个重要途径,简单明了的的板书设计,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到的知识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选择了图文结合的方示。
五、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重组与整合,不但“活”
用了 教材而且抓住了课堂的生成资源,恰当的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构
建了一个可观察、可体验、可 参与、可互动的学习环境,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
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常言道:听过,可能会忘记;看过,也许能记住;做过,才能真正理解。我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对圆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表面积》,我将
从说教材、说 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反思等六个方面来介
绍我的构思和见解。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
习了解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认识了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后,安排的
一节探索活动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运用迁移规律掌握圆柱
的侧面积、表面 积的计算方法,并加以应用,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学好这部
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为学生学习其它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
基础。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有二。第一、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并了解侧面展开图的形状,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这是本节的重点。第二、理解侧面展开图与
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 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 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探索性和挑战
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和顽强学习的毅 力等等。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让学生能轻松愉快 地学,积极主地探索、根据学生实
情,我采用成功教学法,以手动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观演示 等方式为
主,在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
习,从 而达到学习目标 学具准备:小圆柱体、剪刀、直尺等。
三、说学法
教给 学生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胜做一百道题,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永远
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本节课, 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动手操
作,自主探索。 记得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 “古人学
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知
识的取得贵在实践,数学中的很多知识,不能仅靠老 师的赐予,老师应多鼓励学
生去探索、去发现、只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深知原因为何! 2.合作交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众人的智慧是无穷的,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讨论,可以让知识展现得更加明彻,让同学们
理解得更透、掌握得 更牢。从而有助于同学们理解教学重点 。
3.直观演示法
我们知道立体图形 的知识是相当抽象的一个内容,学生在理解上由于空间观念
不强,所以很难想象,为此,我要求学生用操 作,演示的方法学习,这样可以更
直观地展示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由于上一节课同学们已认识了圆柱的有关特征,我课下也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br>一个小圆柱。所以教本课时,为吸引学生,调动其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
景:上节课老师让 大家做的小圆柱体都做好了吗?同学们肯定会高兴拿出自己的

杰作,向我炫耀一番,这时我会 夸奖几个做得较好的,但话锋一转,又问:你知
道你做的这个小圆柱体用了多少纸板吗?同学们肯定会大 为失色,茫茫然,从而
引出本课的课题——《圆柱的表面积》。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我会用这样的一
句话来过渡:“学习好比远航,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谁能给大家指明今天的学
习方向”。从而 让学生明晰今天的学习目标。
在目标明确后,我会让他们根据老师指定的自学方法进入今天的自 学环节。同
学们在边观察、边操作、边想象中进入合作学习,这时候老师会走下讲台,和他
们一 起学习、探究。并适时辅导在学习上走弯路的同学。在短短的10分钟后,
就开始了质疑-解疑的环节, 对于一般的疑点我会找学生及时解答,而对于难一
些的问题就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让同学们 在自学中初次尝到成功的
喜悦。
根据成功教学案的设计原则,学什么量什么,为此我在 量学中设计了几道填空
题,目的是让同学们把在自学中获得的知识、发现和收获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习方式为: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我一直认为导学的环节是学生展示、汇报
的时间,为调动 其积极性,我会这样来激励:“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相
信你们有了很多的收获,何不趁此机会展 示一番呢?”同学们受此激励兴趣大发,
会把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一同汇报,有的说思路,有的说方法,有 的说提醒,有的
说注意点…..过程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老师只作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
用学中,为检查同学们在三次学 习后的学习效果,在此我设计了两道习题,以
让90%的同学能做会为主,通过及时的巩固,可以让知识 掌握的更加牢固。学习
方式为:两生板演,后讲解解题思路。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渴望,真正实< br>
现“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办学思想,在测学中我设计了三类题目:基础过关,
综合应 用、拓展拔高。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又满足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真正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成功而服 务。
五、 说板书
板书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 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为此我的板书设计以简单明了为根本宗旨,重在重点突出,清晰易记。板书如
下: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展开
后) = 长 × 宽 =底面周长×高 用字母表示 : S侧=ch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操作和演示,讲解和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使新 课与练习有
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与练,相结合。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发现,促 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
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
始终,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 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

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 ,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
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解决实际 问题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圆柱的体积》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第二课时。内容 包
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教材简析:
圆柱 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在
学生已经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 、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形体知识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学习圆锥做好充 分准备的一节课。因此,
本节课通过自学教材,小组合作,借助教具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推导出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这部分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
进一步学习和解 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
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 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
学习数学的 积极情感。

4、教学重点:
⑴、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正确理解、掌握、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对于 数学教学活动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 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
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内容是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
了解了用转化的思想去 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也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方法,所以拟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即不直 接向学生提供结论,而是组织学
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让其自行发现、总结公式。同时还准备采用阅读 法、实
验法和尝试教学法等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始 终贯穿一个疑字。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疑问,将学生
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然后利用思考题指导 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最
后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对于数学学习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地依赖模仿与记 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采用 自学--指导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自学教材,进行实际操作,运用知识间的联系,借助教具帮助 学生总结出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这样既符合小学高< br>年级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特点,又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
力,使学生真正成 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要说的是教学过程,我为本节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温故引新,巧妙入境
1、快速抢答
①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 底面 ),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 圆 )。
②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厘米,它的一底面面积是( 3.14 )平方厘米。
③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④把一根长10厘米,底面积是 31.2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铁棒沿着底面平行的方
向锯成相等的两段后,表面积增加(62.4)平方厘 米。
2、判断
①只要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②圆柱只有一条高。(×)
③如果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
④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表面积也就扩大2倍。(×)
⑤把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木 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是10×10×6。(×)
[ 10×10×3.14+3.14×(10÷2) ×2]
3、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 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
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 的面积就是圆的

面积。
4、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5、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底面
积×高)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
生活经验和旧知 ,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
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 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
个长方形,通过切、拼 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
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①根 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
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 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②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
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
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
④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

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是近似于一个长方体。
⑤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A、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 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
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③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吗?为什么?(圆柱体通过切拼,圆
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 等,这个长
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
体的 体积计算公式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5)练习:
①一个圆柱的底面7平方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70)立方厘米。
②一个圆柱的体积是96立方分米,底面积是24平方分米,这个圆柱的高是(4)
分米。
(6)例6
①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要知道能否装下这袋奶,首先要计算出什么?

②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③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精心设 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
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 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识。)
⑺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求圆柱的
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 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
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 积再
求体积。)
(设计意图:在例题的教学中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数学知 识
的过程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掌握、运
用新知的情况 ,以便在巩固练习中教师能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 学以致用,尝试计算圆柱的体积
1、填空
③一个圆柱长2米,测得底面积周长是6.28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628)
立方厘米。
④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应削去的部分是(215)
立方厘 米。
⑤一根长4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沿着平行于底面方向截成两段,表面增加了15.7
平方厘 米,这根钢材的体积是(31.4)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

会灵 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
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 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计算
蜂窝煤高9厘米,直径12厘米,每块蜂窝煤 上有12个大小相同的孔,直径是2
厘米,一块蜂窝煤大约要用煤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
(12÷2) ×3.14×9=113.04×9=1017.36
(2÷2) ×3.14×9×12=339.12
1017.36-339.12=678.24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这是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 ,让学生
运用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切实体验到数
学就存 在于自己的身边,体验到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
作用的;第4题通过对测量哪些 数据的讨论,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 出:这节
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V=S h。
五、作业
练习册(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1、 2题。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
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在 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
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 ,首先要了
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
良好 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
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 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 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
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 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 适宜
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
的特征。另 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
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部分教材的内容特点,经过我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 ,
本节课主要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多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
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五、教学目标:
根据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
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 名称,
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
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
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
答) 2、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观察一下,触摸感觉一下,它与圆
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
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
习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讲授新课
(1)、教学圆锥的认识
课件展示,如果我们沿着些圆锥的轮廓画线,可得到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
师根据几何图形指出:圆锥的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再触摸,得出圆锥的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再观察物体,教师指出:从圆锥顶点到底
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你能从物体上找到圆锥的高吗?(教师指出母线不是

高) 你能从图形上找到圆锥的高吗?(学生回答)
你能确定圆锥高的条数吗?(学生回答并根据定义总结:只有一条) (2)、
小结
第一步,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师生总
结: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请学生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
出它的长度)
你能根据测量圆柱高的启示,来测量圆锥的高吗?(小组尝试) 请同学展
示,测量圆锥的高的过程。 师生总结: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根据学生的测量情况,
师生总结: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放置;
<2>阅读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
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
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模型,展开后观 察,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
形。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 侧面的认识。

(5)转动直角三角形形成圆锥:
<1>根据你制作的模型,与教师演示的一样快速转动,转动起来是一个圆
锥。 <2>转动含30度的三角板,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课堂练习
利用课件,展示习题,指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
图形?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为
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
有操作的情 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与小
学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 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
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大口屯镇第三中心小学 郭俊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
“圆锥的体积” 。下面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
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 柱体的体积
计算,以及初步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发
展学 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
发展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过程,发展学生操作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培养
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身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精神,渗透转化的数学思候和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 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 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
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 br>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爱用不尽。 ”素质教育也
要求学生装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合作交
流、归纳推理、浓度尝试练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结合教法、
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有: 1、多媒体教学软件 2、多个空心圆柱、圆锥容器 3、
装有水的水桶 四、说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4分钟)
1、(电脑出示)一个圆柱体,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2、(电脑演示)把圆柱的上面逐渐缩 小,一直缩小成一点,这时圆柱体就变成了
一个圆锥体。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和想法?
3、 板书课题
本环节由复习提问开始,以旧引新。电脑演示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了变化过程,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为下面的推导圆锥的体积起到铺垫作用,从而自然导入
新课。
(二)探究创新(16分钟)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 习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各学习小组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柱 体和A、B、C、D四个圆锥体(其中只有A、
D与圆柱等底等高),分别用四个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 ,观察各要几次倒满,
并把实验情况做好记录。提示思考“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当学生发现A、D两个圆锥所用的次数不定时,设疑:A、D两个圆锥与圆柱有什

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AD两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再次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
用三次就倒满面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呢?从而进入第二层实验。
2、各学习小组再拿大小不 一、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两对,用两个圆锥装满水
后分别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观察各要几次正 好倒满。
3、这一步通过实验操作,既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更
能 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验没有像教科书那样直接给出
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容器,是因为那样操作,学生只是按现有程序演示了
一下书本上的结论而已,既无发现,更无创新,反而 容易忽视等底等高这一前提
条件。没有用沙土而用水做实验,因为沙土颗粒之间有空隙,结果不十分准确 。
我设计的实验操作过程,与科学研究相类似,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学生操作自
由度大,有利 于学生创新力的发挥,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第二步:推导公

1、讨论:圆锥的体积 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后达成共识“圆
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 一。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锥
=1/3 SH 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
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 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并突出教学重点。 第三步:
尝试解题
1、学生阅读教科书刊42 页内容,找出关键句、划出重点词。这样做是为了提高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例1、例2,指名学生板示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

时 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 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三)
应用深化(17分钟)
这个环节 是把已抽象化了的概念应用到新折情境中去,是概念的复现和深化,
主要以练习形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
(2)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1/3。( )
(3)圆柱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
(4)一个圆柱体积是4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15立方厘米。
( )
(5)教科书43页“做一做”的1、2题。
2、综合练习
(1)一个圆锥底面周长是31。4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
米? (2)一个底面积是12056平方厘米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底面积是多
少? 3、 思考讨论题
(电脑演示)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
说测量和计算的 方法。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
浅入 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装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四)回归评价(三分钟)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 学知识内容、
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2、 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

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动力。
3、布置作业:教科书4 4页第3题。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板书设计:(圆锥的体积
例题3的解法)
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
重点,简洁明了。















第三单元 比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教师:李山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 br>《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 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 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
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 活和
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我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
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
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 和比例的区别。
(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
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探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
地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 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
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 则,
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运用多 媒体课件,丰富感知,激发兴趣,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2、说学法
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 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
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1、合作交流法。2、引导发现发。

教具和学具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桥梁,课前准备合 适的教学具也关系到
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这节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程学过程 < br>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
教学流程:复习旧知, 做好铺垫——教学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反馈
与巩固——质疑反思,总结评价。五个环 节进行。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概念复习:回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比的基本型性质是什
么?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出示4个比让学生求比值。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10:6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深
学生对旧 知的印象;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教学比例的
意义作了巧妙的铺垫。)
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
学习新的内容。板书 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比例的意义
(多 媒体课件出示)第32页的四副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签约仪式。请同学们 认真观察这四副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请同
学们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都有国旗,是国 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
重它。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课件,创设大小不同的国 旗引入比例
的意义,主要体现知识由实际问题产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
他们 的爱国意识)
师: 利用多媒体把图变换成四面国旗的画面,并表上长和宽的尺寸,请同
学们写出他们长与宽的比。
(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比例用分数形式表示做好铺
垫。)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

师:接下来选取其中的两个比,求出他们的比值, 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可以
用什么符号把他们连起来?有几种表示形式?然后学生汇报。最后师生总结比例
的意义: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板书)(教学中通过观察、
求比值等方式 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3、辨析比和比例
师:1:2是比例吗?为什么?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还可以写成什么
样的形式?
(辨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新知进一步理解的过程,通过1:2是比例吗?
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思 维,使其自主去辨析新知与旧知的区别,从而更准确的
理解比例的意义。并通过“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 吗?”问题的启动,使学生展
开了更丰富的比例应用的想象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已经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自 学课本
34页,并在组成的比例中标出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学生汇报。并板书。
(设计意图: 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
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处理好了讲授与自 学的关系。)
5、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什么相等?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比可以组成比
例?
师:在 这几幅国图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这一环节采用
小组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给学生足 够的时间进行探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导,
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从不 同角度去寻找,加深
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进行验证,确定性质
师: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可以动手计算。
学生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 律,请另选几个
比例验证一下。(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
师:通过验证,适合任意一个比例吗?
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内项乘内项怎样乘,外项乘外项怎样乘?并
用箭头表示出来。
(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内项与内项、外项与外项分别用箭头连接,使学
生形象的看到用分数 形式表示的比例式中,如何计算两个内项及两个外项的积。)
2、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经过验证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
基本性质。(板书)
(设计意图: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如何突出重点是教学时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算一算的基
础上,大胆猜测,合情推理,并在教师的引导 下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充分尊重
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 动性,有
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师: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生回答
师:学到这里,你已经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四、反馈与巩固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有了
理论上的基础,利用所学的 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1)教科书34页做一做。(强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让学生说一说
是怎样判断的)
2、下面那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 4、6、12和15
② 2.5、4、2和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②0.6:1.6和3:4能组成比例。 ()
③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5:()= 5 :4
():0.36=2:( )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巩固,体现人人都能
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 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
5、开放练习
李一和王凡玩套圈游戏。李一用1 0个圈套中8个,李凡用35个圈套中28
个,谁的套圈成绩好一些?请说明理由。
(让学生 深刻体会到学习知识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
学知识,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 而激发他们热爱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1.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能比较一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 使学生畅谈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培养学生的总
结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更进
一步理解新知。)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大方,体现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展示了知识的形成的< br>过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完整化。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
也可以写成

60︰40
2.460
1.6

40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 60∶40
内项外项
外项积是:
2.4×40=96
内项积是:
1.6×60=962 .4×40=1.6×60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 基本性质.












《解比例》说课稿
百里中心小学 李宏强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二册三单元的内
容:解比例。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 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
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 单元的第三节课,
主要属于计算教学,是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和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
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2、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 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
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
特点,结合六年 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解比例,能运用解比例解决
实际问题。
⑵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并能运用相关知
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⑶情感目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
更多地关注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

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
题。
3、说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
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二、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
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
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 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
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 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
质和技能素质。
三、说学法:
引导 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
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四、说教学过程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
质,第二部是运用比 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第三部分是练习解比例。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复习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 的汇报,教师有意识
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学生明确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说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解比例的概念后,及时组织练习。课本中两个例题从解比例
的方法入手,逐步渗透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经过学习例题,学生掌握了基本解比例的方法,逐步进行训练,
让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
下的教学过程。
在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的自学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 习热情能力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说教学评价:











网络前缀长度-


谷子是什么-


酬组词-


还原电势-


瓦斯的主要成分-


三个火怎么读-


屏障的意思-


pensioner-



本文更新与2020-11-27 01: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65532.html

2017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优秀说课稿的相关文章

2017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优秀说课稿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