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lovecat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7 07:21
tags:人教版, 二年级, 数学全册教案

尊尊教诲-

2020年11月27日发(作者:连平)
安宁市和平学校备课手册


2016 学年 上 学期


人教 版 二 年级第 三 册





科目
数 学

班级

教师











1 / 86
年级课程标准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
运算的 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 了解
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
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 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
实生活 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 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
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
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2 / 86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
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
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材教学目标
1、初步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
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 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
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 多样
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
知道角 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
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 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
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
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 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
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 秒。知道1时=60
分,1分=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
3 / 86
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
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
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 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
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 体验并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
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本册教学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教学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
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
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 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
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
4 / 86
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措施方法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
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
味的难、广。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
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
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 br>5、关注两头。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跟踪,及时补缺补漏,
切实达到教学目标。一是优秀的 学生,要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材料,
让他们吃饱,激发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
6、 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交流
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进度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5 / 86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 …………………………………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
6的乘法口诀……………………………………………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
8的乘法口诀………………………………………………3课时
9的乘法口诀………………………………………………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6 / 86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 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 单位的必
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5、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6、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7、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
教学重点
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
教学难点
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教材1-3页例1和做一做。
李向丽
审核人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认识长度单位---- 厘
米。
教学目标
2、在测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
的必要性。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
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7 / 86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导入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
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
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
是1厘米)
新课探究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
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
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
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
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8 / 86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反馈练习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
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
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及班级


完成做一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一()()班






第二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教材3-4页例2、例3及练习一1~5题。
李向丽
审核人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直到1米=100厘米。
教学目标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
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
9 / 86
力和合作意识。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
教学重点
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导入
新课探究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新|课|标|第|一|网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
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
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 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
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 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
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
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 讲的米尺。它
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
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 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 ,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
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

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
平,用米尺 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
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
度 )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
体)
10 / 86
反馈练习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
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新|课|标|第|一 |网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
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
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 br>(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
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 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
长度。
小结:量物体长 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
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
量到物 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
确。
完成做一做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
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
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

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
了1米=100厘米)
认识米和用米量
1米,2米,3米,5米 1米=100厘米
一()()班





第三课时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及班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认识线段

王丽红
审核人

11 / 8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
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
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教学过程

导入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
师: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
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
子、铁丝等)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
以外,你还发现什么?(自由发言) < br>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每条线段
都有两个端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 在线段的
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2、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
的。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2 / 86
新课探究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及班级

1、量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
度,并说说量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进
行测量操作,并引导学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 。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
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 br>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
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
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
2、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
你们会吗?
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
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并请方法好的学生
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强调 :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
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 br>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

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
1、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
的长度。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
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认识 线 段
一()()班







13 / 8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第四课时
确定长度单位(课本第7页)
王丽红
审核人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
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新课探究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本第9页第8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4 / 86







授课时间及班级

二()()班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王丽红
审核人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
教学目标
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估测物体的长度。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
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 大约是1
新课探究
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
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15 / 86
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
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
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
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
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及班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今天,我们整理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你还有什么疑
问?




一()()班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内容
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教学目标
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16 / 86
6、能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7、通过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的
思想。
8、使学生会运用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
简单问题。
课时安排
1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王丽红
审核人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
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目标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
算加法 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课件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导入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 参
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级去参观?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 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
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 br>辆车呢?(小组讨论)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列出算式:36+30=和35+34=
小结: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
17 / 86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1、教学例1:35+2=
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
有多少人?
学生汇报: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5+2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 视指导。汇报时,
让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
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 与整十根合并。
(2)对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竖式。
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
小结:先写35,在36的下行写个位写2,要注意在十
位上写的3要与上一行十位上的3对齐,也就是十位
对十位,个位对个位。
(3)计算。
(4)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12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
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
2、教学例2:35+32=
(1)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1)班和二(2)
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
学生口算后进行汇报展示。
(2)师:那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35+34吗?先用
小棒摆一摆,再进行计算。汇报展示时,先让个别学
生板演,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
板书出示:

十 个
3 5
+ 3 2
6 7
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
并从个位加起。
完成课本13页的做一做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
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 有困
难的学生。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练习二的第1、2题。

新课探究
反馈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

意什么问题

18 / 86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 35+32=67
十 个 十 个
板书设计 3 5 3 5
+ 2 + 3 2
3 7 6 7

授课时间及班级

二()()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王丽红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
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课件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导入
新课探究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知
识吗?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 (不进位加)要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参观博物馆”画面)
回答后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面,直接提出问题 :二(1)班
和二(3)班的同学能合乘一辆车吗?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
1、教学例3:35+37=
(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拼摆小棒。
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在实物投影仪上进
行展示,老师适时跟进,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先摆3捆小棒,旁边摆5根小棒,然后在下面3捆和7
根小棒,分别对齐,要求出这里一共有多 少根小棒?
应该怎么办?先加哪一部分?
19 / 86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师:现在整捆的小棒共有几捆?(7捆)怎么得来的?
(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因为满十根捆成1捆的过程)
师:现在单根小棒还有几根?(2根)为什么?那现在
所有的小棒有几捆几根?(7捆2根)
小结: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小棒就可以把这
十根捆成一捆。
(2)列竖式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刚才摆
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么算?
学生回答,列出竖式:
3 5
+3 7
组织学生讨论:从哪一位开始算?个位5加7得12怎
么办?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么写?
讨论后进行集体反馈。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进1”时“1”的写法,并强调
在计算 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进位上的“1”)
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3 5
+3
1
7
7 2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
一辆车吗?
(3)比较总结。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总结如下:
相同点:①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都可以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2、学生尝试练习,出示课本中相应“做一做”。
学生计算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具体题目
的计算,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师:能不能从十位加起?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完成课本14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

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二的3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
什么问题?
重点强调: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0 / 86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35+37=72
板书设计 3 5
+3
1
7
7 2
授课时间及班级

二()()班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李向丽
审核人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
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目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br>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
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
课件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
导入
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
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新课探究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

21 / 86
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
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 完成第15页 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
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
并说出错 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仔细读题,理解
题意后完成填表。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
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7、8题。教师巡视。 指
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
山 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
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
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11、知道学生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根据已
知条件进行解答各小题。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完成相应练习册。
完成相应练习册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及班级

二()()班

22 / 86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王丽红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 位数
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
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课件
教学过程
共案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个案及重点补充
导入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中国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学生列式:(56-22)
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引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1、教学例1:36-23=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1)引导学生口算。
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先进行口算。
如:先用30-20=10,6-3=3 ,10+3=13或36-20
=16,16-3=13等。

(2)引导学生摆小圆片,理解算理。
以小组为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边摆边演示,< br>十位上的3个圆片表示多少?个位上的6个圆片表示
多少?
要从36里减去23该怎么 办?强调从个位上的6个圆
片中去掉2个圆片,从十位上的3个圆片中去掉2个。
23 / 86
新课探究
(3)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进行竖式计算。
计算后进行交流展示(板书)
3 6
-2 3
1 3
引导学生看课本并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
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一小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反馈练习
完成18页“做一做”第1、2题。小组内交流算法。

1、练习三第1题
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
的。
2、第2题
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
( 不退位)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两位数减两位数
36-23=34
3 6
板书设计 -2 3
1 3


授课时间及班级

二()()班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王丽红
审核人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4 / 86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课件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上节课看到我们国家申奥成功,我们心中都无比的骄傲,今天
导入
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1、教学例2。
出示题目:51-36=
师:你会算吗?先试着算一算,遇到困难 时也可以借助我们的
好朋友小棒来帮忙,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 5 1
- 3 6
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怎么办?
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个位,但是不够减,可以借助刚才 摆小棒
的过程,不够减,可以从十位退一。
板书:
4 11

5 1
- 3 6
说明:从十位退一,可以 在十位的“5”上点上一个小圆点,
退完后十位上剩下4;这时个位上变成了11。
然后让学生继续完成竖式的计算。
从十位退一后,这样个位就够减了,最后说明竖式的写法:(板
书竖式的写法)
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3)比较。
师:比一比例1和例2,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例1是不退位减,例2是退位减。
同时把课题补充完成: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师:在进行退位减时要注意什么?
2、教学例3。
出示题目:50-24=
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5 0
25 / 86
新课探究
-2 4
2 6
师:(1)为什么要从十位退一?
(2)从十位退一后个位怎么减?
(3)十位退一后,十位怎么减?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5-7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完成做一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5-7题


本节课学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

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50-24=26
板书设计 5 0
-2 4
2 6
授课时间及班级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练习三
王丽红
审核人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
教学目标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课件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26 / 86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
导入 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
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
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 求还
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11。这道题该如
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
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新课探究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

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 仔细观察, 你了解到哪
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
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 指名汇报,并说明算
法。
6、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
从 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
法。指名汇报、订正。
1、完成第21页练习 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
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
你能帮助鸡 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
汇报、订正、评比。
反馈练习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
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
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指名汇报。选
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
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相应练习册。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27 / 86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及班级


教学反思
二()()班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分析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
教学目标
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会画角和直角。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角的初步认识

李向丽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
各部分名称。
2、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观体验角是有大小的,并且知道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
开的大小有关。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1、 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2、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1、 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课件、
主题图,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瓶,自来水管,三角板,带孔小棒

28 / 86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同学们都开心在做操,(出示主题图)小 朋友请你观
察这幅图,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互相交流信息,操 场上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指出如:长
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角。
(1)教师出示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瓶、自来水管等物品,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分别找找这些物品上的 角,说说这些角有什
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并从中寻找角。
同桌交流后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
(2)仔细观察,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汇报:
师:小朋友们提到的尖尖的头,也就在两条线相交的这一点,
我们 把它称为胶的顶点。(课件出示)从点延伸出两条射线就
把它们叫做角的边。


顶点


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并总结出一个角有
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找角。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
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那些物体的
表面上有角,并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
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2、制作活动角。
(1)折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让学生动手折一个角,思考一下,怎样才
能折出一个角。
学生折角,师巡视指导。
折好后让学生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2)制作角。
师:刚才我们折出了一个角,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个角(出示活
动角)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 小朋友们能不能利用老师发
给大家的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活动角?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制作活动角的过程,老师注意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29 / 86
新课探究
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
点和边。
(3)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
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讨论后,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 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
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3、画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活动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
认为角该怎么画?
教师 示范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
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 了一个角。
学生练习画角,老师进行巡视,画好后学生之间互相说说是怎
么画的,然后再全班进行展示。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做一做的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八第1-3题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

形——角。(2)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3)
学会了画角。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及班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直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直角的初步认识

李向丽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使学生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并能从生
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0 / 86
教具准备
课件
,直尺,直角三角板,彩色卡纸。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导入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 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摆一个角?比比谁
摆的角大?谁的角小?
学生独自开展活动,同桌间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师:你们摆的角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展示角,老师板书。
一、实物演示
老师再用活动角摆出一个直角。(出示)
师: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想一想,你在那些图形当中看到过
这样大小的角?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三个书本中的生活例子,抽象出“直角”。
出示并板书:


直角

教师说明:像这样的角,还有我们刚才找到的角,在数学中,我们叫它“直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1、初步认识直角的大小。
教师出示三角板,让小朋友从中找出直角,然后在自己的三角
尺中也找一找直角。
学生活动:

师:老师的三角板里有直角,你们的三角尺上也有直角,刚才
我们还找到了书本上的直角,这些直角都一样大吗?为什么?
学生大胆猜想。让侯引导学生利用三角板 上的直角去比比看,
是不是都是直角,大小是不是一样。
师生交流,总结得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2、折直角。
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 了直角,知道了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那现在我们来动手折一折,看谁能用纸折出一个直角?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彩
色卡纸,进行折角。
活动或进行展示,然后指名学生汇报折直角的方法。
3、验证直角。
师:怎样验证,你折的就一定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说明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 br>老师示范和说明方法:先要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与角的顶点
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 边跟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
31 / 86
新课探究
起,看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 边是不是也和角的另一条边重
合;如果没有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如果重合在一
起, 这个叫就是直角。
师:我们已经清楚,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
上的直角去比 一比,那么就用这种方法,请同学们判断一下,
刚才自己折出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是否都是直角。
学生自主活动,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4、画直角。
(1)师:刚才我们自己折出了 直角,还学会了用三角尺上的
直角去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那么你会画直角吗?
让学生讨论该怎么画直角。(小组讨论)
讨论后,让学生尝试画直角。然后反馈汇报画直角的方法。
老师边演示,边讲解直角的画法:
先画顶点,然后从顶点开始画一条水平的边,最后把三角板的
直角放在这条边上,沿着三角板直 角的另一边把剩下的一条边
画好。如下图: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第2小题。
让学生用三角尺在方格纸上画直角。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画直
角需注意的要点。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完成做一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八第4-8题。

今天我们认识了直角,那么你收获了那些有关直角的知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及班级


教学反思
二()()班






第三课时 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教材P41页例5及做一做。
王丽红
审核人

1、 让学生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
32 / 86
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 在认识角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红
箭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熟悉直角、锐角、钝角的特征。
课件
教学过程
共案
一创设情景,启发导入。
1、 出示游乐场的图片,谈话激趣。
2、 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 学生汇报,引入角。
个案及重点补充
导入
新课探究
二、探究新知
1、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出一个你喜欢的角。
2、这么多角真可爱,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3、 小组合作分类。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验证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指明说说自己是怎样验
证的。
(2)验证其他两类角。
(3)给角起名字。
(4)谁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三、实践应用。
1、画角。
2、举例。
3、找角。(出示五角星)
P41页的做一做的第1、2题。
练习八的第5、6、7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角的分类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授课时间及班级

二()()班
板书设计
33 / 86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拼一拼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材P42页例6,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3题。
王丽红
审核人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板拼图。
会用两个三角板、三个三角板拼出直角、锐角、钝角。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共案
一、复习
1、你认识了那些角?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拼角,你们有兴趣吗?
个案及重点补充
新课探究
一、探索活动
1、 你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钝角、锐角,但你们会画钝
角、锐角?
2、 分组合作,探索画钝角、锐角的方法。
3、 指明汇报交流画法。
二、拼图活动。

1、出示主题团,它们在干什么?
2、三角板上有些什么角?
3、用两个三角板,可以平成什么角?分组操作。
4、汇报交流。
5、用三个三角板又能拼出什么角?
6、指明起来拼一拼,说一说。
P42页做一做。
练习八的第12、13题。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拼一拼


34 / 86
授课时间及班级


教学反思
二()()班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

单元分析
1、 乘法的初步认识。
2、2——6的乘法口诀。
3、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4、乘加、乘减。
5、6的乘法口诀。
6、整理和复习。
1、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 乘法的口诀是怎样
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
教学目标
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 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
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的含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1、理解乘法的含义。
2、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1、乘法的初步认识----------------2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3、3、4的乘法口诀----------------
课时安排
4、乘加、乘减--------------------
5、6的乘法口诀-------------------
6、 整理和复习 --------------------1节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乘法的初步认识

王丽红
审核人
35 / 8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
2、 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
系。
3、 使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摆学具,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第44页情境图,例1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1、出示主题图,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玩什么?
2、仔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先来解决这几个数学问:
(1)小飞机里共有几个人?
导入
(2)小火车里共有几个人?
(3)过山车里共有几个人?
4、指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5、引出课题。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教学读法。
2+2+2+2+2+2+2=14
如何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2×7表示7各2连加,算式是2×7=14,读作2乘7等于14.
2、 教学2×7=14的意思。

2表示相同加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
的和。
3、 讨论:如果有更多的2相加呢?例如10个2,100个2相
加,又该怎样写?
4、 提问:3+4+5这个算式为什么不能用乘法表示呢?
5、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更简便。
新课探究
反馈练习
完成课后的做一做。
36 / 86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1、完成课本练习九的第1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及班级


2+2+2+2+2+2+2=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二()()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教材第47页。

王丽红
审核人

1、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体会乘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探索、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看图列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游戏:1、用花摆出4个2或2个4,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
导入
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
2、自由摆,摆成几个几,列算式。汇报:摆成几个几, 相同加数是什么,有
几个相同加数,乘法算式是…。
1、出示一幅由5个气球的图,说明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两
新课探究
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一共有几个气球?
2、该怎样计算?
3、学生尝试做。
37 / 86

5 + 5 + 5 = 15
5 × 3 = 15 或
3 × 5 = 15
因数 因数 积
4反馈练习: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名称
5×6=30 4×2=8 6×3=18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做一做的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习九的第2、3、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初步认识
5 + 5 + 5 = 15

板书设计
5 × 3 = 15 或
3 × 5 = 15
因数 因数 积
授课时间及班级


教学反思
二()()班






第三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李向丽
审核人

1、 使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 熟记5的乘法口诀。
3、应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
2、应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

1、熟记5的乘法口诀。
2、应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

25跟小棒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38 / 86
导入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2+2 5+5+5+5
4+4+4 3+3+3+3+3+3
二、新授。
1、导语: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求5×2和4
×5的积各是多少?
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和得到的,那么怎样进行乘法计算,才能又
对又快呢?那就要学会乘法口诀就能很快的 算出来。今天开始
我们学习乘法的口诀。
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
2、教学例1。
(1)出事主题图,这是什么?有几盒?每盒有几个。
(2)提问:数一数有多少福娃?你是怎样数的?
(3)让学生把的数填在书上空格里。
+5 +5 +5 +5
5
(4)引导学生根据准备题完整表述一下算式的含义。
学生表述:1个5是5,2个5相加的 和是10,3个5相加的
和是15……或表述为5是1个5,10是2个5相加的和,15
是3 个5相加的和……
通过准备题的教学,强化学生对几个5相加是几的感知,抓住
知识的衔接点 ,为学习5的乘法口诀做好准备。
3、教学乘法口诀。
①学习乘法口诀:一五得五。
提问:一盒有多少个福娃?(5个)
是几个5?(1个5)
1个5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1×5=5 5×1=5
说明编成乘法口诀是:一五得五。
板书。全班齐读口诀两遍。
②学习乘法口诀:二五一十。
提问:二盒有多少个福娃?(10个)
是几个5?(2个5)
2个5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2×5=10 5×2=10
引导学生编出乘法口诀:二五一十
板书。全班齐读口诀两遍。
③学习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三盒有多少个福娃?(15个)
是几个5?(3个5)
3个5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3×5=15 5×3=15
让学生自己编出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39 / 86
新课探究
板书。全班齐读两遍。
④学习乘法口诀四五二十。
四盒有多少个福娃?(20个)
是几个5?(4个5)
4个5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4×5=20 5×4=20
让学生自己编出乘法口诀:四五二十。
板书。齐读2遍。
⑤学习乘法口诀:五五二十五
五盒有多少个福娃?(25个)
是几个5?(5个5)
5个5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5×5=25
为什么5个5相加只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两个因数都相同)
让学生自己编出乘法口诀:五五二十五。
板书。齐读2遍。
反馈练习
随堂测试
课堂总结
第51页“做一做”。




练习九的第1、2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要使乘法计算得又对又快, 就
要熟记乘法口诀。大家载再把口诀齐读一遍。
5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及班级


教学反思
二()()班







第四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教材第54、55页
李向丽
审核人

1、 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2、3、4乘法口诀的来源,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
2、 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40 / 86
3、 初步学会计算5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4、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学会计算5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学会计算5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课件、
16根小棒

教学过程
共案 个案及重点补充
导入
一、复习。
1、把口决补完整,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二五( ) 一五( ) 四五( ) 三五( ) 五五( )


2、开火车。
1×5= 5×2= 3×5= 5×4=
5×3= 4×5= 2×5= 5×5=
二、新授。
1、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要学习1
-4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2、3、4的乘法口诀。
2、教学例2。
(1)出示情境图。
(2)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提问:
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
一付有几只乒乓球拍?(2只)
就是几个2?(1个2)
1个2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1×2=2 2×1=2
怎样编乘法口诀?一二得二
全班齐读两遍。
(4)提问。
如果是两付有几只乒乓球拍?(4只)
是几个2?(2个2)
2个2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2×2=4
怎样编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板书:2×2=4 二二得四
全班齐读两遍。
小结: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叫做2的乘法口诀。
(5)提问。
41 / 86
新课探究
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2句)
3、教学例3。
(1)同学们学会了2的乘法口诀后,老师奖给你们一些气球?
(2)出示例3挂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4)提问:
每把有几个气球?(3个)
1个3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1×3=3 3×1=3
谁会编乘法口诀?(一三得三)
板书:1×3=3 一三得三 3×1=3
全班齐读两遍。
(5)提问。
两把有几个气球?(6个)
是几个3?(2个3)
2各3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2×3=6 3×2=6
怎样编乘法口诀?(二三得六)
板书:2×3=6 二三得六 3×2=6
全班齐读两遍。
(6)提问。
把有几个气球?(9个)
是几个3?(3个3)
3个3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3×3=9
谁会编乘法口诀?(三三得九)
板书:3×3=9 三三得九
全班齐读两遍。
小结: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叫做3的乘法口诀。
(7)提问:
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3句)
4、教学例4。
(1)学生动手操作。
①让学生拿出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提问:摆一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4根)
②让学生再摆一个正方形。
提问:摆两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8根)
怎样用加法算式来表示?(4+4=8)
③让学生再摆一个正方形。
问:摆三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12根)
怎样用加法算式来表示?(4+4+4=12)
④让学生再摆一个正方形。
问:摆四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16根)
怎样用加法算式来表示?(4+4+4+4=16)
42 / 86
⑤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5页的准备题。
+4 +4 +4
4
⑥学生表述:1个4是4,2个4相加的和是8,3个4相加的
和是12,4个4相加的和是16;或表述为,4是1个4,8是
2个4相加的和,12是3个4相加的 和,16是4个4相加的
和。
(2)学习4的乘法口诀。
①学习口诀:一四得四。
问:摆一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4根小棒)
是几个4?(1个4)
1个4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1×4=4 4×1=4
怎样编乘法口诀?(一四得四)板书
齐读两遍。
②学习口诀:二四得八。
问:摆两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8根)
是几个4?(2个4)
2个4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2×4=8 4×2=8
谁会编乘法口诀?(二四得八)板书
齐读两遍。
③学习口诀:三四十二
问:摆三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12根)
是几个4?(3个4)
3个4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3×4=12 4×3=12
怎样编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板书
齐读两遍。
④学习口诀:四四十六
问:摆4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
是几个4?(4个4)
4个4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4×4=16
为什么4个4相加只能列出一道乘法算式?(两个因数都相同)
谁会编乘法口诀?(四四十六)板书
齐读2遍。
小结: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叫做4的乘
法口诀。
⑤问:4的乘法口诀有几句?(4句)
是哪四句?
在4的乘法口诀中,上下相邻两句乘法口诀都相差多少?(4)
在3的乘法口诀中,上下相邻两句乘法口诀都相差多少?(3)
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2句)它们两句相差多少?(2)
43 / 86

1公里等于多少米-


探骊得珠-


慎重的近义词-


论证结构-


甘英-


激活英文-


教学后记-


idot-



本文更新与2020-11-27 07:2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66084.html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