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冬奥会比赛项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8 03:08
tags:数学, 初中教育

再见青春歌词-安全知识教育

2020年11月28日发(作者:靳之林)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部分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 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性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基本理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设计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学段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学段(7~9年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数与代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图形与几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统计与概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综合与实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教学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评价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教材编写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附 录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一部分 前言 < br>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
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 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
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
象抽象 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
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 挥着越来越大的
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
方面直接为社 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 br>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 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
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方 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具有
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 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
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
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 数
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
涵的数学思 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
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 视过程,处
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要重视直接经验, 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
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 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
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教师
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
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
学学习习惯,使学生 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 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 历观察、实验、猜
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 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4文档来源 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 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
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
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 习的过程和结
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
的评价体系。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
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 动中
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 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
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 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
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
学和 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
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 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
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 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
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
有的经 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
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 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
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
间划分为 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
技能、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 标使用“了
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
验、探索”等术语表 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图
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
设置的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
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 累学生的活
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 数的表示,数的大小,
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
方程组、 不等式、函数等。
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 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
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
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 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
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
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 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
习活动。在学习活 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
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 践”的教
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
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
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和模型思
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
重发展学生 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
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
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 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
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 到的结论具有
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
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 br>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
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 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
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 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
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 探索解决问题的
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
个数学学习过程 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
调查研究, 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
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 要根据问题
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
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 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
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 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
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
的基本 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 从已有的事实出
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
8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 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
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 明
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
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
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 :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
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
学问 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 想,提高学习数学的
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 概念、
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
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 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
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
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
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
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
加以 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
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
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 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
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
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
识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
技●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
能 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
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
学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 维。
思●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10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考 ●在参与观察、实 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综合运用数学
问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题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
解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决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
态意志,建立自信心。
度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br>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
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 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
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
到良好 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
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 发展离不开知识
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1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一学段(1~3年级)略
第二学段(4~6年级)略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
代数式 、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
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 握用代数式、方
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 、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
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
面图形 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
面直角坐标系,能确定位置。
3.体 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 ,能计算一些简单
事件的概率。
数学思考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 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
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
物体位 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
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
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1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 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
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 力。
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 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
识,提高实践能力。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体验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
法。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
结论。
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 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
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4.敢于 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1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一学段(1~3年级)略
第二学段(4~6年级)略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
理数的大小。
(2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
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
a|的含义(这里
a
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 、乘、除、乘方及简
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参见例47)。
2.实数
(1)了解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
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 )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
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 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参见例48)。
1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了解近似数,在 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
并会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6)了解 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
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 进行有关的简
单四则运算(参见例49)。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参见例50)。
(2)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 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
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
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 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
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
a
+
b
)(
a
-
b
) =
a
2
-
b
2
; (
a
±
b
)
2
=
a
2
±
2
ab
+
b
2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参
见例51)。
(4)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
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1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了解分式和最简 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
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 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
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参见例52)。
(2)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参见例53)。
(3)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4)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5)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6)*
1
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7)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
的一元二次方程。
(8)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
根是否相等。
(9)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不要求应用这个关系
解决其他问题)。
(10)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参见例54)。

1
凡是打星号的内容是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1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能解数字系数的 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
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
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
例。
(3)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参见例
55)。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
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参见例56)。
(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参见例57)。
2.一次函数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
次函 数的表达式(参见例58)。
(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
y
=

kx
+
b
(
k
≠0)探索并理解
k
>0和
k
<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4)理解正比例函数。
(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反比例函数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和表达式
y
=
k
(< br>k
≠0)
x
探索并理解
k
>0和
k
<0时, 图像的变化情况。
(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了解二次函数的
性质。
(3)会用 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
y?a(x?h)
2
?k
的形式, 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
说出图像的开口方向,画出图像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
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5)*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二、图形与几何
1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图形的性质
2

1.点、线、面、角
(1)通过实物和具体 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
直线和点等(参见例59)。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
义。
(3)掌握基本事实: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掌握基本事实: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6)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7)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
算角的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
(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
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
考试中,只能用下文出现的基本事实和定理作为证明的依据。
1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理解平行线概念 ;掌握基本事实:④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⑤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
线平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参看例60)。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 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
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平行
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
同旁内角互补)。
(11)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三角形
(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 br>(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
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 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
和大于第三边。
(3)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
应角。
(4)掌握基本事实:⑥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参见例61)。
20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掌握基本事实:⑦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参见例61)。
(6)掌握基本事实:⑧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证明定理:两角及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
(8)探 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
的距离相等;反之,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的点在角的平分
线上。
(9)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
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上。
(10)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
理:等腰三 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
线重合。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 角相等的三
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
各角都等于60°, 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
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
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 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斜边的一半。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2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3)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
(14)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
4.四边形
(1)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 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
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2)理解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 3)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探索并证 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的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
距离。
(5)探索 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
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 线互相垂直;
以及它们的判定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
等的平行四边形是 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
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 质(参
见例62)。
(6)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5.圆
3


3
考试中,不要求用(2)(3)(6)证明其他命题。
2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理解圆、弧、弦 、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
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
两条弧。
(3)探 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
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 圆心角度数的一
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圆内接四边形 的对角互补。
(4)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5)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 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
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6)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长
相等(参见例63)。
(7)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
(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6.尺规作图
(1)能用尺规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
一 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
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2)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
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 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已
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2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会利用基本作图 完成: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三
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4)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
写出作法。
7.定义、命题、定理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
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 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
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参见例 75),知道证明要
合乎逻辑(参见例64),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会综合 法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轴
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 对称轴垂直平分(参见例65)。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
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3)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
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
2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图形的旋转
(1)通过 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它的
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 ,对应点到旋
转中心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参见例65)。
(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 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
称中心平分。
(3)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
(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图形的平移
(1)通 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
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 (或在同一条直
线上)且相等(参见例65)。
(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4

(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的线段;通过建筑、
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

4
考试中,不要求用(4)(5)证明其他命题。
2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掌握基本事实:⑨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4 )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
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 似;三边成比例的两
个三角形相似。 *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5)了解相似三 角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
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6)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7)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参见例75)。
(8)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
A

cos
A
,tan
A
),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9)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
数值求它的对应锐角。
(10)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5.图形的投影
(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
(2 )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并会根据视图描述 简单的几何体。
(3)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
实物模型。
(4)通过实例,了解上述视图与展开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三)图形与坐标
1.坐标与图形位置
(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
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 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
它的坐标。
(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参见例66)。
(4)会写出矩形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5)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参
见例67)。
2.坐标与图形运动
(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轴为对称轴,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
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
的关系。
(2)在直角坐标 系中,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
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 的关系。
(3)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
轴方向平移后所得 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图
形顶点坐标的变化。
2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在直角坐标系中 ,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有
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个边在横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 同
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的。
三、统计与概率
(一)抽样与数据分析
1.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
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2. 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参见例
68)。
3. 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4.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 数、加权平均数,
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参见例69)。
5. 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参见例70)。
6. 通过实例,了 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
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参见例71)。
7. 体会样本与总体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
差推断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
8. 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
进行交流(参见例71)。
9. 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参见例72)。
2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二)事件的概率
1. 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
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 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参
看例73,例74)。
2. 知道通过大量地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1.结合实际情境,经 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
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 br>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
或小 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 其他学科
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2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
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
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
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
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
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 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
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
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
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使每个学 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
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 关软件,提高
教学效益。
1.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
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问题解
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30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 要日积月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 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
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
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
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 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
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关于“零指数” 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教学
目标不仅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计算,还要< br>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
感悟理性精神(参见例81)。
2.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 体现“以
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 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
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 用知识并逐
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只有亲身参与教师 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
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参见例82)。
3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教师应成为学生 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 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 教
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 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
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 思考、求知求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
掌握技能、积 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
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 习活动,
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 尊重的态
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
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 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 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
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
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
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 展(参见例32,例52)。
3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
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
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 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
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3.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 学
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
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 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
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
知识的联系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
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 师还应揭示
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
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
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 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
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
体 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
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3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在基本技能的教 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
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 br>乘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
理;对于尺规作图,学生不仅要知 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
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 要适度,不能依赖
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
阶段性,根据 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
4.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 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
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 分类、归纳、
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
考、合作交流,逐 步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
会遇到分类问题 ,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函
数的分类等。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 解决问
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
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 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
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 br>性质。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
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会分类, 可以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3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
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 br>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
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
的。
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 ,
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
要途径。例如,在统计教学中 ,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
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
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
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 计思想与方法。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
体的“综合与实践 ”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 问题,
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
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 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
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5.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程目标,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设计教学
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 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3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
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 br>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
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 育价值;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
用本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
6. 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
主 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
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 领、学生全程参与、
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 创新意识是数学课
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
这些目标的 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
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 主参与、全过程
3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 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
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 和
综合应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
选择,问题 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
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学生 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
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 师、学生
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
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 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
导学生进 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的
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 急于求成,要
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展现思考过程、交 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
合 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 知水平,根据学
段目标,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
7.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 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
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本< br>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
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 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
准 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
个过程中,师生双方 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 学
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学活动 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 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
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 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 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
他 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 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
3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计、教学过程的展开、 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
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
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
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思考的条
理性,不要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 。
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
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 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
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
力;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
确认,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 程度的要求。
在第三学段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
展,使学生知道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
“证明”的教学应关注学生对证明必要性的感受,对证 明基本方
法的掌握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证明命题时,应要求证明过程及其
表述符合逻辑,清晰而 有条理(参见例63)。此外,还可以恰当
地引导学生探索证明同一命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和 讨
论,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
性。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3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 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
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
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暂时没 有这种条件的地区,一方面
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
具以 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
励学生用计 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
践活动中,应当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允许学生使用 计算器,还
应当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参见例28,例51)。
现代信息技 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
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例如,
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数据库
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 的统计图表;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等等 。
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
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 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
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二、评价建议
评 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
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 和内容标准为依
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
40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 学习过程
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
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 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 在
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
过程。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
求为标 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以及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中的表现。 在对学生学习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
理解、掌握、应 用”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
价时,应依据“经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 取灵活
多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 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
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例如,下
表是对 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
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 速度不作过高要
求。
表1 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
学习内容 速度要求
4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 8~10题/分
百以内加减法口算
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3~4题/分
2~3题/分
1~2题/分
一位数除两位或三位数的除法笔算 1~2题/分 < br>教师应允许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
的积累逐步达到学段目标。在实施评价 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
“延迟评价”
5
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 己的
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
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 br>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
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 中进行评价。例如,在第
二学段,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活动,评价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
决的能 力:
用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怎
样才能使面积达到最大?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学生是否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
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

5
延迟评价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 ,给学生更多
的机会,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二,学生能否列举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通过列表等形
式将其进行有序排列;
第 三,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能否发现长和宽变化时,
面积的变化规律,并猜测问题的结果;
第四,对猜测的结果给予验证;
第五,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一般性问题,如,猜想当长和宽< br>的变化不限于整厘米数时,面积何时最大。
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 价学生
的不同水平。例如,设计下面的问题:
(1)找出三个满足条件的长方形,记录下长方 形的长、宽和
面积,并依据长或宽的长短有序地排列出来。
(2)观察排列的结果,探索长方 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面
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时,长方形的面
积最 大。
(3)列举满足条件的长和宽的所有可能结果,验证猜测。
(4)猜想:如果不限制长方形的长和宽为整厘米数,怎样才
能使它的面积最大?
教 师可以预设目标: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够完成第(1)
(2)题就达到基本要求,对于能完成第(3 )(4)题的学生,则
给予进一步的肯定。
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所不同,教师应给
予恰当的评价。
4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 情感态度的评价
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
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 、课后访谈等。
情感态度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注重考查和记录
学生在不同阶段情 感态度的状况和发生的变化。例如,可以设计
下面的评价表,记录、整理和分析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 。这
样的评价表每个学期至少记录1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
设计或调整评价的具体内容 。
表2 参与数学活动情况的评价表
学生姓名: 时间: 活动内容:
评价内容
参与活动
思考问题
与他人合作
表达与交流




主要表现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类似的评价表,也可以根据需要
设计学生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价表。
4.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 决和
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
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在评价 学生每一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4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评价时应注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表现和学
业成就。
例如,可以 设计下面的课堂观察表用于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
表现,积累起来,以便综合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变化 情况。
观察表中的项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调整,随时记录学生在课
堂教学中的表现。教师可 以有计划地每天记录几位同学的表现,
保证每学期每位同学有3~5次的记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记录
某些同学的特殊表现,如提出或回答问题具有独特性的同学、在
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或在某 方面需要改进的同学。经过一段
时间的积累,对于学生平时数学学习的表现,就会有一个较为清
晰具体的了解。
表3 课堂观察表
上课时间: 科目: 内容:

学生
项目
课堂参与
提出或回答
问题
合作与交流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的




















































4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掌握
独立思考
其他


















说明:记录时,可以用3表示优,2表示良,1表示一般,等等。
5.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
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
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 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
行全面的考查。例如,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
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电
子文本等)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 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
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
以组 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小结在班级展示交流,通过这种形式总
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 的地方,汲取他人
值得借鉴的经验。条件允许时,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 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
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
外作业、成长记录等等(参见例83)。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
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 价。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
点,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
式。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态度,
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掌握的情况,从探究活动
4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成长记录中了
解学生的发展变化。
6. 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段
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
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学段可 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或百
分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 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
生的 发展。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
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 了什么能力,还有
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等。
例如,下面是对某同学第二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学习的
书面评语:
王小明同学,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表达数据。你
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数据,知道如何求平均数, 了解
统计图的特点,制作的统计图很出色,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但你
在使用语言解释统计结果方 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继续努力,小明!
评定等级:B。
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实际上也是 教师与学生的一次情感
交流。学生阅读这一评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
的自信心 ,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4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假如我是老师-工程图纸尺寸


怪盗基德的图片-超级qq官网


庆七一-皇子符文


围巾编织-温暖的时刻


lol瑞文出装-目光炯炯


班会演讲稿-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施工许可证申请表-10万投资创业


电影暖春-不放弃不抛弃



本文更新与2020-11-28 03: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67989.html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