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御女心经中外著名数学家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8 16:40
tags:数学家, 数学, 初中教育

-

2020年11月28日发(作者:龚意农)
中外著名数学家
1、韦达(1540-1603),法国数学家。
年青时学 习法律当过律师,后从事政治活动,当过议会议员,
在西班牙的战争中曾为政府破译敌军密码。韦达还致 力于数学研
究,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
其乘幂,带来了代数 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韦达讨论了方程根的
多种有理变换,发现了方程根与分数的关系,韦达在欧洲被尊 称
为“代数学之父”。1579年,韦达出版《应用于三角形的数学定
律》
2、帕斯卡(1623──1662年)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
家.
16岁 的时候就发现了著名的“帕斯卡定理”,即“圆锥曲线
内接六边形的三组对边的交点共线”,对射影几何 学作出了重要
贡献.19岁时,发明了一种能做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计算器,这
是世界上第一台机 械式的计算机.他对连续不可分量、微分三角
形、面积和重心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微积分学的建立起到 了积
极的作用.帕斯卡对数学的最大贡献是创立概率论,为了解决概
率论和组合分析方面的问题 ,帕斯卡广泛应用了算术三角形(即
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西方称帕斯卡三角,我国称贾宪三角或杨辉三角),并深入研究了二项展开式的系数规律以及这个三角形的
构造及其许多有趣的性质。帕斯卡在 物理学方面提出了重要的
“帕斯卡定律”。他所著《思想录》和《致乡人书》对法国散文
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在数学史上,很难再找到如此年轻而如此有创见的数学家。
他就是出 生在法国的伽罗华(1811——1832)
伽罗华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十七岁时就写了一篇关 于《五
次方程代数解法》这个世界数学难题的论文,最先提出了近代数
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群”。可是这篇论文被法国科学院一位
目空一切的数学家丢失了。次年,他又写了几篇数学论文送交法< br>国科学院,不料主审人因车祸去世,论文也不知所踪。再过两年,
他被近把自己的研究再次写成简 述,寄往法国科学,他去信尖锐
地提醒权威们:“第一,不要因为我叫伽罗化,第二,不要因为
我是大学生,”而“预先决定我对这个问题无能为力。”在这封咄
咄逼人的书信面前,有两位数学家不得 不宣读了他的研究简述,
但随即又以“完全不能理解”予以否定,其实,他们并没有读懂
伽罗华 的论文。
伽罗华二十一岁那年死于决斗。临死前他对守在旁边的弟弟
说:“不要忘了我, 因为命运不让我活到祖国知道我的名字的时
候。”在决斗前夜,他给友人写了著名的“科学遗嘱”,其中 充满
自信地说:“我一行中不只一次敢于提出我没有把握的命题,我
期待着将来总会有人认识到 :解开这个谜对雅可比和高斯是有好
处的。”
他的预言成为现实,那是在三十八年他的六 十页厚的论文终
于出版的时候,从此,他被认为“群论”的奠基 人。
4、刘 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
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 ,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
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
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 ,正负数运算,几何图
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
缺乏必 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
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 上最早提出十进小
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
他正确地提 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
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 周用内接
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
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 率π=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
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 体
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一书中, 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
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
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 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
人格 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
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5、贾 宪
贾宪,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曾撰写的《黄帝九
章算法细 草》(九卷)和《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
数导)均已失传。
他的 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
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中学数学中的混合除法 ,其原理和
程序均与此相仿,增乘开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整齐简捷、又更程序
化,所以在开高次方 时,尤其显出它的优越性,这个方法的提出
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

6、秦九韶
秦九韶(约1202--12 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后在湖
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 (今
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他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
数学四大家。早年在杭州“ 访习于太史,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
1247年写成著名的《数书九章》。《数书九章》全书凡18卷 ,81
题,分为九大类。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大衍总数术”(一
次同余组解法)与“ 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使这部
宋代算经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7、李冶
李冶(1192----1279 ),原名李治,号敬斋,金代真定栾城人,
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1232年钧州被蒙古军所破 ,遂
隐居治学,被元世祖忽必烈聘为翰林学士,仅一年,便辞官回乡。
1248年撰成《测圆海 镜》,其主要目的是说明用天元术列方程的
方法。“天元术”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相类似,“立天元 一为
某某”,相当于“设x为某某“,可以说是符号代数的尝试。李
冶还有另一步数学著作《益 古演段》(1259)也是讲解天元术的。

8、朱世杰
朱世杰(1300前后 ),字汉卿,号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
“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 ”(莫若、
祖颐:《四元玉鉴》后序)。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
和《四 元玉鉴》(1303)。《算术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
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 。《四元玉鉴》则是中
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有“四元
术”(多 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
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9、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现今河北省涞源县,他是南
北朝 时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
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并且是一 位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出
的圆周率为3. 1415926<π<3.1415927,这一结果的重要意义在
于指出误差的范围,是当时世界最杰 出的成就。祖冲之确定了两
个形式的π值,约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 (≈3.14),
这两个数都是π的渐近分数。

10、祖 暅
祖暅 ,祖冲之之子,同其父祖冲之一起圆满解决了球面积的
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体积公式。现行教材中著名 的“祖暅原理”,
在公元五世纪可谓祖暅对世界杰出的贡献。

11、杨辉
杨辉,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在13世
纪中叶活动于苏杭一带,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
二卷(1261年)、《日用算 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变本末》
三卷(1274年)、《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127 5年)、《续古
摘奇算法》二卷(1275年)。
杨辉的数学研究与教育工作的重点 是在计算技术方面,他对
筹算乘除捷算法进行总结和发展,有的还编成了歌决,如九归口
决。 他在《续古摘奇算法》中介绍了各种形式的纵横图
及有关的构造方法,同时垛积术是杨辉继沈括隙积术后 ,关
于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杨辉在纂类中,将《九章算术》246
个题目按解题方法由浅入深 的顺序,重新分为乘除、分率、合率、
互换、二衰分、叠积、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类。
他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在《算法通变本末》中,
杨辉为初学者制订的习算纲目 是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文
献。

12、赵 爽
赵爽,三国时期东 吴的数学家。曾注《周髀算经》,他所作
的《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
附有云幅插图(已失传),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
算术的重要成果,最早给出并证 明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差
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是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
关系。
赵爽还在《勾股圆方图注》中推导出二次方程 (其中a>0,A>0)
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图注》中利用几何图形面积关系, 给出了重差术
的证明。(汉代天文学家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称为重差术)。
13、华罗庚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
坛县。1985年6月12 日在日本东京逝世。华罗庚1924年初中
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 他
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8 16: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68440.html

中外著名数学家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