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早上好英语数学的基本思想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8 19:17
tags:数学, 小学教育

-

2020年11月28日发(作者:褚圣麟)
数学的基本思想
史宁中
1.什么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
高等学校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大潜院士让我谈 数学教学,今年11月在福州召开
的一个会议上,我就“谈谈数学的基本思想”为题做了一个报告。作为 一个数学工作者,特
别是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了解数学思想是很重要。我今天讲的基础就是这个报 告。先
谈谈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的关系。
这些年数学文化很热。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数学文化 ?很难说清楚。梁漱溟
1
在他的《中
西文化的比较》中谈到,
文化是那个时代人活的样子。文明是那个时代人们创造出来的东西。
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规 范地说,文化是生活的形态表现,文明是生活的物质表现。
数学文化是数学的形态表现,它涉及到数学内 容,但本质上不是数学的内容。它更多关心的
是数学的表现形式、数学的历史发展、数学的思想。核心是 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化。
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的基础教育有个显著的特色,叫做双基。指 的是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但是光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负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的修改的过程中,我们修改组认为光有双基还不够,得加进新的东西,就加了数学的基本思
想和 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所有的数学家都赞成,因为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不是证出来的。看
就是判断,判断需要经验的积累。我有一个学生,统计研究的特别好,数学基础也很好。但
是有 个毛病:面对一个数学结果,我要说对,她就能证出来;我要犹豫不决,她就证不出来。
当然,经过反复 训练,她已经积累了判断的经验,现在已经很好了。这个判断,直觉、直观
太难。直观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自己“悟”出来的,这就需要积累经验。
我们曾经就这两个新的说法征求姜伯驹先生的意见。姜 先生说,基本活动经验很好,数
学思想是什么呀?下面我就来展开说说数学的基本思想。
2.数学的基本思想
很多老师讲课的时候,内容讲的很清楚,但是不讲思想。结果是学生往往 抓不住问题的
本质,这对培养创造性思维非常不利。前一段时间大学校长在一起讨论创新人才的培养,我
提出,创新型人才很大程度上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因为创新更多的需要创新的意识,
需要 创新的思维。有了知识,没有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是不能创新的。因此我特别提倡大学
数学教学要讲数学 思想,特别是从事数学教育工作的,必须讲。今年,我给东北师大高年级
的免费师范生开了数学思想的课 。我告诉学生,一方面听我讲的内容;另一方面,你们要体
会我是怎样教书的。把数学内容很好的呈现给 听者,让他们理解很重要。

1
梁漱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 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
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通常所 说的数学思想主要是指:等量替换、数形结合、分类、递归、转换;配方法、换
元法、加强不等式等等。 在高等数学里面,加强不等式用的非常多。但是数学思想的本质不
是这些。那么数学思想的本质是什么呢 ?
数学有一点与人文科学是一样的,那就是在规矩下说话,所以必须学会先制定标准。一
件事 要判断好还是不好,要有一个好坏的标准。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判断一件事情好还是不好,
而是制定标准。 在现代社会,大老板不是创造产品的人,而是创造质量标准的人。
我们需要给出什么是数学思想的标准 。我想,这个标准就是: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所依赖
的思想,这是第一个标准;第二,我认为数学思想就是 ,学过数学的人和没有学过数学的人
在思维上的根本差异。这两个标准供你们参考。
在这个意 义下,我认为数学思想本质上有三个:第一个是抽象。学过数学的人抽象能力
很强。数学中的抽象指的是 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那些和数学有关的东西析取出
来,作为数学研究的对象。第二个是推理。 数学自身的发展依靠的是推理。在一些假设下,
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进行推理,得到命题和定理。相比没 学过数学的人,学过数学的人推理
能力强。第三个是模型。模型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模型是在 讲故事,是用数学语
言表达的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下面具体谈一下这三个思想。
2.1抽象
数学家用抽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研究,去掉事物中那些感性的东西,得到数学研究 的对
象,比如数,点,直线等等。这些抽象的东西是否存在?怎么存在呢?
这些问题最早是谁 提出来的呢?是柏拉图。柏拉图说,经验是不可靠的。在希腊看到的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在埃及看 到的三角形内角和还是180°吗?经验因人而异,柏拉图
认为经验不可靠。他认为可靠的是不变的东西 。他称这些不变的东西为理念。他说,只有理
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因此数学的那些结果,那些定理在现实 中是存在的,人们只是发现了它
们而已。现在的很多数学家也是这么认为的。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 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是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思想。他认为:数学研究的那些东西 是抽象
的结果,抽象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存在的都是具体的东西。数学的那些结果都是人们发明出
来的,不是发现。争论不休,一直到现在。
为了更好地研究数学思想,我最近用了两年多时间研究哲 学。数学的基本思想大多数是
来自欧洲人的,有一天,我在研究数学证明的道理时,突然产生一个疑问: 中国人是怎么想
问题的,中国人论证问题的道理是什么呢?所以我用了一年多时间,研究《老子》,《论 语》,
《周易》。后来我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叫《中国古代的命题、定义和推理》,分上下两期发表在去年的《哲学研究》上。我高兴的是,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德国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对此
感兴趣, 把这篇文章翻译成英文了。其实他们也想了解中国人是怎么想问题的。
2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两三千年了,一直有学者在研究它,为
3
此我也写了文章。我发现中 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哲学思想,跟西方不一样。西方的哲学思想
非常极端。排中律就是非常极端的。中国的 思想从古就有“中”的思想。
“形”是什么?形是抽象的存在。看到足球,看到乒乓球,我们感受到圆 。但是离开了
足球,离开了乒乓球,脑子里还有圆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能在纸上画出来,纸上画出来
的圆不是足球和乒乓球的模仿,依据的是脑子里面的圆。脑子里面存在的圆,我认为是抽象
的存 在。数学的思维依赖的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的存在。关于这句话,谁说的最漂亮?

2
3
出自《易传·系辞》,相传是孔子研究《周易》的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评析,史宁中。古代文明,2010,3
郑板桥。郑板桥说:我 胸中之竹不是我眼见之竹。这不就是抽象的存在么?胸中是抽象存在
的竹子,所以郑板桥画出来的竹子比 现实中的竹子还有风骨。
因此“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表达的意思是,道太遥远不可及 ,器太具
体不可信,因此构建了“中”,这就是中国人的思想。
中国人在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 ,往往希望用例子说话,那个例子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
抽象的。比如雷锋,我们说到他已经不是指雷锋 本人,而是指具有这种思想和理念的那一类
人的抽象,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后来有人用这种思想研究西方 宗教,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
犹太教推行不了?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而基督教能够推行呢?犹太教太遥 远,不可及,基
督教有一个抽象了的神存在,看得见摸得着,这就好信了。因此基督教可以盛行。

我们通过抽象得到什么?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光有对象不够,更重要的是对象之间的
关系。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千古智者,他的思想非常深刻,人们往往几千年不理解,到后来才
明白。比如 这句话:
数学家用抽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研究,去掉事物中那些感性的东西。对于数学而言,线、角、或者其他的量的定义,不是作为存在而是作为关系。
..
这句话的意思是:数学中定 义的那些东西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东西之间的关系。
一直到上个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才 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我想,抽象大概要分两个层次,一个是直观描述,另一个是符号表达。直观描述的 毛病
是必然引起悖论,因为凡是具体的东西,都能举出反例。为了避免这些,就必须进一步抽象,
抽象到举不出反例来,这只有通过符号表达。但是符号表达也有问题,就是缺少物理背景,
缺少直观。
对于数学,抽象的内容在本质上只有两种:一个是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一个是图形
与图形关 系的抽象。所以数学在本质上研究这两种关系。

2.1.1 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
抽象的第一个层次:直观描述。
抽象的第一步是从数量中抽象出数。数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 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只
有数量,2匹马、2头牛,没有2,2是抽象出来的数。数量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呢?是多和少。
用什么来判断一件事情的本质呢,就是看动物是否明白。动物都明白的事情就是本质。动 物
知道多和少:来一只狼,一只狗还敢对付,要是来一群狼,这只狗肯定掉头就跑。在《数:
科 学的语言》
4
这本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欧洲某地庄园的望楼上有一个乌鸦巢,里面 住着一只乌鸦。主人打算杀死这只乌鸦,可
是几次都没有成功。他一走进这个望楼,乌鸦就飞走,他一离 开,乌鸦又飞出来。后来他想
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两个人一起走进望楼,出来一个人,乌鸦不上当;这个 人不死心,三个
人走进望楼,出来两个,乌鸦还是不上当;直到五个人走进去,出来四个人,乌鸦分辨不 清
了,就飞了回来。
后来,我就让我们学校心理系的老师到幼儿园里去求证,发现孩子在不数 数的情况下,
能辨别到多少呢,也就是4或者5,比乌鸦强不了多少。
这个关系抽象到数学内部就是大和小,因此数的大和小是关系的本质,就是序的关系。

4
丹齐克(Dantzing)著。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后来 ,数学家把序关系非常一般化,数学家康托为了证明有理数与自然数一样多,曾经给有
理数排了一个序, 那个序已经没有大小关系了。
大小关系的基础是大一个,这就产生了加法。因此,所有与数有关的数学 的基础是自然
数和加法,其他的东西都是派生出来的。
有了自然数和加法,就有了有理数。在 教学中,特别是在中学教学中,老师往往把有理
数混同于实数,就是把1/4等同于0.25。事实上不 是这样,分数形式的有理数,特别是真
分数形式的有理数2000多年前就有,小数形式的有理数的表达 至今不过300多年的历史。
分数形式是有理数的本质。
分数到底是什么呢?分数没有量纲, 把月饼分成几块,和把其他的东西分成几块,然后
取相同的份数,没有区别。比例没有量纲,可以得到事 物可比性。照理说,中国的经济和美
国的经济是不可比的,但是变成百分比,算经济增长率的时候,就是 可比的。分数还有一个
重要的意义,是线段之间的比。部分与整体、线段之间比,这两个是分数的本质。
从加法过渡到四则运算,为了保证运算的结果还在这个集合里,数域就得到扩张,就从
自然数, 到了整数,到了有理数,到了实数。
我现在问你们一个问题,4÷1/3等于多少?等于4×3=12。
那我再问你们,为什么4 ÷1/3=4×3呢?也就是说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一个分数的倒数
呢?这个挺难。清华原来数学科学学 院的院长文志英教授在博士生面试时就出过这道题,听
说没一个学生答对。
我们都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是什么意思?
?=4÷1/3
逆运算就是什么数乘以1/3等于4
?×1/3=4,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3,就成了
?=4×3=12
因此4÷1/3=4×3。对一个 概念或者命题是否理解,就是举例。能举出适当的例子就是理解,
否则就是没有理解。

抽象的第二个层次:符号表达。
数的抽象必须过渡到第二步抽象。怎么提出来的呢?是因为牛 顿。牛顿发明了导数,导
数就涉及到极限的概念。牛顿是用无穷小来解释的,很难自圆其说。特别是什么 样的函数可
导,说起来就更复杂。于是,人们重新定义函数。
函数的定义是牛顿以后才开始清 晰定义的。函数最初的定义是莱布尼兹给的,function
是莱布尼兹发明的。莱布尼兹大家都知道 ,他和牛顿是同时代的人,莱布尼兹是数学家,但
更重要的是哲学家。后来欧拉给出了现在初中教学中使 用的函数的“变量说”,意思说,如
果一个量跟着一些量变化,我们就把前者称为后者的函数。“变量说 ”非常好,又具体,又
有物理背景。但是凡是具体的,都能找到毛病,比如
f
1
(x) = shi
2
x + cos
2
x 和 f
2
(x) = 1
表达是一个函数,还是两个函数?
用“变量说”来看,我们不知道。后来黎曼给出了现在高中数学中的“对应说”,有两
个数集,对于一个 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另一个集合中的唯一元素与之对应,则称这种
对应是函数。这个定义有个好处 ,有定义域和值域。如果定义域相同,对应的结果又相同,
那么这两个函数等价。因此这两个函数等价。
但是黎曼的定义太抽象了,没有物理背景。如果没有莱布尼兹和欧拉的定义,你几乎理
解不了黎 曼在说什么。而且麻烦的是,更加抽象的定义必然涉及更多的概念。为了说清函数
的定义,必须先说清楚 对应的概念;要说清对应的概念,就必须建立集合的概念。集合是个
非常麻烦的概念,但是,现代数学都 建立在集合之上。教科书中写到,集合是要研究问题的
对象的全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到底是什么呢?可以 提一大堆悖论,比如罗素提出的悖论。凡
是具体的都可以提出悖论。怎么办呢?人们就开始高度抽象。
从柯西开始,就开始了现代数学的特征:研究对象的符号化,证明过程的形式化,推理
逻辑的公 理化。这三个特点影响太大。我们学院有个数学老师,代数研究的很好。我问他,
你研究的是什么?他居 然说不出来了。一下被我问住了,不通过那些符号,就不能说清楚在
研究什么东西。我说,你是不是在研 究方程组的解。他想了半天说,对。形式化让人忘记了
事情的根本了。我们下面再谈如何定义集合。 < br>对于极限,n趋于无穷时,1/n趋于0,我能理解;直接说x趋于0,我不明白。x怎么
能连续 不断地趋于0呢,这件事情能办到吗?大家知道原子,原子里面是空的,里面有电子
和原子核,物理学的 测不准原理就是说,电子的轨迹是不可测的。既然电子的轨迹是不可测
的,怎么能够连续不断呢?所以连 续不断是数学的想象,是数学的定义。数学家不这么研究
问题,就进行不下去了。没有连续的条件,现在 的数学几乎寸步难行。
什么叫连续?定义挺难懂。当所有数列x
n
趋于x
0
时,都有f(x
n
) 趋于f(x
0
),我们就说
函数在x
0
点连续。事实上连续这件事应该反过来说,在函数值附近无论多小的区域, 在自
变量附近都能找到对应的邻域话,那么这个函数连续,这个定义是用ε-δ表达的,完全是
形式化的。事实上,这两个表达是等价的,用反证法可以证明,其中要用到选择性公理。
实数能够连续 不断的变化,虽然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数学必须要它连续不断变化,怎么
办呢?就得好好定义实数,就得 定义无理数;为了定义无理数,就好好定义有理数。结果是
在极限这些理论都出现以后,人们才开始回过 头来认真定义有理数,认真定义整数。这样,
有理数就从分数形式过渡到小数形式,现在大中学教材中有 理数都是这么定义的:有限小数
和无限循环小数。为了证明这个定义和分数形式等价,就必须用到极限。 这样的话,无理数
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实数就是这两种数的集合。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很难判 断,这样的定义不利于建立计算法则。
2
是无理数,
3

是无理数, 它们的乘积等于
6
吗?怎么证呢?这个就得重新定义实数了。
1872年,康托给出 基本序列,就是那些满足柯西收敛准则的有理数列。一个数列a
n

如果对于任意的m ,a
n+m

- a
n
都趋于0的话,数列就必然收敛,这就是柯西 准则。用基本数
列定义的实数,可以证明
2
·
3
=
6

实数是连续的,也在1872年也得到了证明,这就是戴德金分割。什么叫实 数的连续性
呢?就是把实数和数轴对应起来的话,任意砍一刀,砍出来的都是数,不会砍空,这就叫连< br>续。如果连续性成立的话,x这个数连续不断的趋于0就是成立的。
到了1889年,人们发现 ,必须重新定义什么叫自然数,定义什么叫加法,这就是皮亚
诺公理。一共是九个公理,定义了自然数和 加法。

形式化定义的优点与问题。
刚才说到,集合是个麻烦的概念。促使我认真 研究集合论的是高中教材。高中教材讨论
集合,说集合有两个特性:无序性和无重复性。我在教材审定的 时候,看到这个,一下就楞
了。为什么呢?学习高等数学我们知道,所有序的关系都是定义在集合上的, 集合怎么不能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8 19: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68617.html

数学的基本思想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