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四通八达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9 08:12
tags:人气浏览, 沪科版, 八年级

-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蓝玉)

备课本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

数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情分析
本班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差,尤其是数学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较差,分析问题能
力较弱,两极分化较严重,虽经七年级的数学学习,基本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具备一定的应用
数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知识灵活应用上还是很欠缺,同时作答也比较粗心。从上
学期期末数学测试 成绩可以看出,与兄弟学校优秀班级相比,还存在的很大的差距。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 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
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 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
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三角形中的边 角关系及命题与
证明、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 进行
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
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 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
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 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探究一次函
数图象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 学模式;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
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 数学是解决实际问
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 观察、
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题材,说明在日常生活中, 在生产实践军事上常常
需要确定物体的坐标,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数形结合的基础 ,本章还学
习图形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从运动的观点来体现直角坐标系的实际运用。
第十二章
本章主要学习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 质和
应用,并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再次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
重点: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
合的思维 模式。教学关键提示:应用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分析函数问题,建立运用函数的数学模
型。
第十三章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本章主要学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以及命 题与证明等几何知识。本章是在学生对几何结论
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和结论的学习,比较系统 的对证明的思维方法和表达形式展开
研究。第一节呈现出三角形边角关系,对三角形的分类以及高、中线 、角平分线等有一个认识;
第二节给出了命题、定理的概念,为几何推理证明打下坚定的基础;第三节给 出了三角形外角
和定理,并进行了严格的证明。
第十四章 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 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
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 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全等三角
形的判定。
第十五章
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
性质。教学 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轴
对称性质的应用。教学 关键提示: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教学措施
1、作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 ,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
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 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和作业,作好教具
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营造课堂气氛。利用现 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
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
础。
3、搞好阅卷分析。在条件许可的 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
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 解,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知识性错误。
4、写好课后小结。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 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
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 位,制定并实施补
救方案。
5、加强课后辅导。优等生要扩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 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
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针对其基础 和学习能力采取
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6、成立学习小组。根据班内实际情况进行优等生、中 等生与后进生搭配,将全班学生分成
多个学习小组,以优辅良,以优促后,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 br>7、组织单元测试。根据教学进度对每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做好试卷分析,查找问题。
大面积 存在的问题在进行试卷讲解时要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力求透彻。
六、课时安排
第十一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约6课时
第十二章 约21课时
第十三章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约10课时
第十四章 全等三角形 约10课时
第十五章 约15课
七、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韩传玲
周 次
1
2
3
4
5
起止时间
9.1 — 9. 3
9.4 — 9.10
9.11 — 9.17
9.18 — 9.24
9.25 — 10.1
教学内容
11.1平面上点的坐标
11.2图形在坐标系中的
平移
第11章 小结评价
12.1函数
12.2一次函数.
月考、国庆放假
作 业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备 注
收费开学发书

中秋节放假



12.2一次函数.
6 10.2—10.8
12.3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
一次不等式
7
12.3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
一次不等式
10.9—10.15
12.4综合与实践
第12章小结评价
第12章单元测试
13.1三角形边角关系
13.1三角形边角关系
13.2命题与证明
13.2命题与证明
第13章小结评价
期中考试
14.1 全等三角形
14.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月考、国庆放假
8 10.16—10.22 同步练习 单元测试
9 10.23 — 10.29 同步练习
10 10.30.— 11.5 同步练习 期中考试
11
12
13
14
15
16
11.6—11.12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月考



11.13—11.19 14.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1.20— 11.26
11.27— 12.3
12.4—12.10
12.11—12.17
第14章小结评价
月考
15.1轴对称图形
15.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5.3等腰三角形
15.3等腰三角形
15.4角平分线
第15章小结评价

第15章单元测试
17 12.18—12.24 同步练习 复习迎考
18 12.25—12.31

同步练习 复习迎考
19
20
22
1.01 — 1.07
1.08 — 1.14
1.15 — 1.21
复习迎考
复习迎考
复习迎考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

复习迎考
复习迎考






第11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 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 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
纵轴、原点等.

2.理解 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
点的坐标.已知点的 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 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
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 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
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 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
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 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
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 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
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
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 .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
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 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
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 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
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如图,由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 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5,我们
就说P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5,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纵 坐标写在后,(3,5)就是点P的坐标.在x轴
上的点,过这点向y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 它的纵坐标就是0;在y轴上的点,过这点向x轴作
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横坐标就是0;原 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0,即原点的坐标是(0,0).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如图,请同学们写出A、B、C、D这四点的坐标.

生甲:A点的坐标是(-5,4).

生乙:B点的坐标是(-3,-2).

生丙:C点的坐标是(4,0).

生丁:D点的坐标是(0,-6).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写出点的坐标,如果已知一点的坐标为(3,-2),怎样在 平面直角
坐标系中找到这个点呢?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 找出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在y轴上
找出纵坐标是 -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交于一
点,这一点既 满足横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坐标为(3,-2)的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方
格纸中 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

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探究,层层推进
< br>师:两个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四个区域,从x轴正半轴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把这四个区域
分 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在同一
象限内的 点,它们的横坐标的符号一样吗?纵坐标的符号一样吗?

生:都一样.

师 :对,由作垂线求坐标的过程,我们知道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符号为+,纵坐标的符号
也为+.你 能说出其他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吗?

生:能.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四象限
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师:很好!我们知道了一点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标的符号.同样的,我们由点的坐标也

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为(-,+),你能判断这点是在哪个象限吗?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练习新知

师:现在我给出几个点,你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

教师写出四个点的坐标:A(-5,-4),B(3,-1),C(0,4),D(5,0).

生甲:A点在第三象限.

生乙:B点在第四象限.

生丙:C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y轴上.

生丁:D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x轴上.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上面描出这些点.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生:认识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写出坐标平面内 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描点,知道了四个象限以
及四个象限内点的符号特征.

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物体位置的说法和表述物体的位置等问 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可能没有想到这
些问题与数学的联系.教师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去想 到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
位置,让学生参与到探索获取新知的活动中,主动学习思考,感 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
生活中的实例与坐标的联系感受坐标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




















第2课时 平面上点的坐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形成二维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通过二维坐标来 描述图形顶点,从而描述图形的
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计算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难点】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也学习了已 知点的坐标,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
系中把这个点表示出来.下面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 系,并在上面标出
A(5,1),B(2,1),C(2,-3)这三个点.

学生作图.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师: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样算的呢?

生:AB的长是5-2=3,BC的长是1-( -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3×4=6.

师:很好!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大家再描出四个点:A(-1,2),B(-2,- 1),C(2,-1),D(3,2),并将它们依次连接起来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图形?

学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以BC为底 ,A到BC的垂线段AE为高,BC的长为4,AE的长为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4×3=12.

师:很好!刚才是已知点,我们将它们顺次连接形成图形,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连接成的图
形 :

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


师:如果我们取x轴正半轴上的点为 起始点,按逆时针顺序,你能说出这个图形是由哪些点顺
次连接成的吗?

生:能.( 6,0),(4,2),(4,4),(2,4),(0,6),(-2,4),(-4,4)……

师:很好!你怎样向另一个同学描述这样一个八角星,让他画出来呢?

生:在坐标系 里画出点(6,0),(4,2),(4,4),(2,4),(0,6),(-2,4),(-4,4),…… ,然后把它们顺次连接成一个
封闭的图形.


三、练习新知
师: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点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能用点来表示图形了.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已知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1),B(4,1),C(6,4),求△ABC的面积.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得到:

由图可知,△ABC的面积S=×5×3=7.5.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今天学了由点连接成的图形,求封闭图形的面积.

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始时我给出三点的坐标,让学生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标 系,并且在其中描出这些点,
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引出了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在画出三角形和平 行四边形后,我引导学
生去利用网格计算封闭图形的面积.通过八角星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找点的 位置和它们
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用数字特征去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11.2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研究在同一坐标系中,图形的平移与点 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
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图形的平移过程,探究图形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探究图形的平移与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感受数 学与图形的平移、物体的运动等
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之间的关联,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难点

【重点】

经历图形平移和坐标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意识.

【难点】

归纳出图形平移与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把平面 直角坐标系中的点连接成了封闭的图形,现在已知
A(-2,4),B(-4,3),C(1,1),用 线段把这三点连接成一个封闭图形,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生:三角形.

师 :对.这节课我们把这个图形在同一坐标系中平移,探究平移后的顶点坐标与原顶点坐标之
间的关系.< br>
教师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边操作边 讲解:我们把这个三角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向右平移2个单位,看看得到的图
形与原图形的顶点坐标之 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横坐标增加了2,纵坐标不变.

师:对.若是向左平移2个单位呢?坐标会有什么变化?

生:横坐标减2,纵坐标不变.

师:很好!若把这个三角形向上平移3个单位,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又有什么改变?

生: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加3.

师:对.向下平移3个单位呢?

生: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3.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已知一个图形的顶点坐标和 它发生的位移,即它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我
们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可以写出它位移后的顶点的坐标,画 出它位移后的图形.如果已知位移前

的图形和位移后的图形,你能写出它的位移过程吗?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已知平移前的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3,4),(-2,7),(1,2),平移 后顶点的坐标是
(0,2),(1,5),(4,0),请同学们写出它平移的过程.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写.

师:我们可以分别看横、纵坐标的变化, 横坐标都增加了3,所以在沿x轴方向上发生了怎样的
位移?

生:向右平移了3个单位.

师:对,你们观察一下纵坐标的变化,说一说它在沿y轴方向上发生了怎样的位移?

生:纵坐标减少了2,向下平移了2个单位.

师:对.所以我们得出它位移的过程是 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或者是先向下
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

三、例题讲解

【例】 如图,将△ABC先向右平移6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 得到△A
1
B
1
C
1
.写出各顶点变
动前后的坐标 .

解:用箭头代表平移,则有:

A(-2,6)→(4,6)→A
1
(4,4),

B(-4,4)→(2,4)→B
1
(2,2),

C(1,1)→(7,1)→C
1
(7,-1).

教师多媒体出示:

点(x,y)向平移a(a>0)个单位?平移后的坐标为

师:任意一点(x,y) 向某一个方向平移后点的坐标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思考以上四个小题.

学生思考交流后,得到结论:

点(x,y)向左平移a(a>0)个单位?平移后的坐标为(x-a,y);



点(x,y)向右平移a(a>0)个单位?平移后的坐标为(x+a,y);

点(x,y)向上平移a(a>0)个单位?平移后的坐标为(x,y+a);

点(x,y)向下平移a(a>0)个单位?平移后的坐标为(x,y-a).

四、练习新知

师:我们现在来做一道题目,练习一下.

教师多媒体出示:

已知三角形ABC,它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5 ,3),(-2,4),(0,2),它平移后的三角形为
△A'B'C',A'点的坐标是(3,-1 ),求B'点和C'点的坐标.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得到:

B'点的坐标为(6,0),C'的坐标为(8,-2).

五、课堂小结

师: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生: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和位移变化之间的关系.

师: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反思

图形由静到动,静时我们用顶点 坐标来描述它,动后我们也可以描述这个过程.在学生的前置
性学习部分,通过让学生观察把一个已知的 三角形向右平移后得到新的三角形,并比较平移前后
三个顶点的坐标的变化,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 成过程,不但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
式,还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进一步激 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是
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 的变化规律的.主要是引导
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验证、归 纳、比较、分析等
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以及图形上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 移的关
系.

















第12章 一次函数

12.1 函 数

第1课时 函 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

2.能辨别一个关系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

3.能识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发展观察推理能力和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感知变量对数学问题的描述、研究的作用.

3.理解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共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教 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
识.

2.让学生自己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4.通过变量、常量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意识 到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
化的.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判断一个数量关系是否是函数.

【难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你还记得汽车在匀速行驶时,路程和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吗?

生:记得,路程=速度×时间.

师:好.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 br>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1):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它行驶的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 br>示,根据刚才那个公式,你能得到s和t的什么数量关系?

生:s=50t.

师:对.这里面有哪些量?

生:路程、速度和时间.

师:这道题中,速度是具体的一个量,是多少呢?

生:50.

师:对.这里面有三个量:路程、50和时间.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2):

时间t/min

0

1

海拔高度
h/m

1800

1830

2

1860

3

1890

4

1920

5

1950

6

1980

7

2010






同学们看这个图和相应的表格,上面反映的有几个量?

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个.

师:哪两个?

生甲:时间.

生乙:气球上升到达的海拔高度.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再观察一下,热气球 在这个上升过程中,平均每分钟上升了多少
米?

生:30米.

师:你能计算出当t=3min和t=6min时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吗?

生:能,3分钟时为1 890米,6分钟时为1 980米.

师:很好.

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3):



师:在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量?

生:两个,时间和负荷.

师: 你能说出这一天中任意一个时刻的负荷是多少吗?如果能的话,4.5h时和20h时的负荷分
别是多少 ?

学生测量后回答:能.4.5h时是10×10
3
兆瓦,20h时是17 ×10
3
兆瓦.

师:用科学记数法怎样表示?

生:4. 5h时是1.0×10
4
兆瓦,20h时是1.7×10
4
兆瓦.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是怎么找到对应的数据的呢?

生:根据时间对应的负荷得到的.

师:很好!这一天的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时的负荷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

学生测量后回答:用电高峰时的负荷是1.8×10
4
兆瓦,在13.5h时达到;用 电低谷时的负荷是
1.0×10
4
兆瓦,在4.5h时达到.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4):

汽 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仍将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某型号的汽车在路
面上的刹车距离s m与车速vkm/h之间有下列经验公式:

s=

这个式子中涉及了哪几个量?

生甲:刹车距离、车速.

生乙:256.

师:当车速为60km/h时的刹车距离是多少呢?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计算后回答:14.1km.

师:在第一个问题中,速度一直是50千米/时, 我们把不变的50称为常量;变化的s和t称为变量,
其中t是自变量,s是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 ,s是因变量.下面我们看看其他三个问题中,哪些是
常量,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

生甲:第二个问题中,30是常量,时间是自变量,海拔高度是因变量.

生乙:第三个问题中,没有常量,时间是自变量,负荷是因变量.

生丙:第四个问题中,256是常量,车速是自变量,刹车距离是因变量.

师:很好!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没有对应的关系呢?

生:有.

师:由前面的探究,我们能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在数量上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生:自变量取一个值,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因变量就有相应的一个值.

师:很好!

教师板书并口述定义:

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的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 就称x是自变量,y是x函数.



师: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唯一 确定”这四个字,“唯一”要求只有一个,“确定”要求它们的
关系是确定的,不能是未明确的、模糊的 .根据函数的定义,你能说出以上四个问题中哪一个量是
哪一个量的函数吗?

生甲;问题1中行驶路程s是行驶时间t的函数.

生乙:问题2中热气球到达的海拔高度h是时间t的函数.

生丙:问题3中负荷y是时间t的函数.

生丁:问题4中刹车距离s是车速v的函数.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三、练习新知

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多媒体出示并口述:

下列等式中,y是x的函数的有 .
< br>①x+y=0;②y=;③y=x
2
;④x=y
2
;⑤y=|x|;⑥ x=|y|;⑦y=;⑧y
2
=4x.

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y是x的函数的有①②③⑤⑦.

四、课堂小结

师: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生:学习了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函数.

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 学习的过程,让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 和开发者.
通过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一个公式,引入本节课,同时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两个量之间的 关
系,并引入常量、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而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对自变量取的一个值,因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点要向学生讲清楚,学
生 理解了就能判断一个变量是不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第2课时 函 数(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列表法表示函数.

2.会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函数.

3.会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给定自变量,能求出函数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的过程.

2.通过将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意识.

3.让学生观察、描述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表述自己思想和归纳概括、收集信息的能力.

4.让学生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难点】

建立一个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研究它.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2:

上节 课我们在问题2中用表格表示热气球上升到的海拔高度与时间数值之间存在的关系,这
种通过列出自变量 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学生熟记.

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问题4.

这是另一种表示函数的方法,是用s和v之间的函 数关系式来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
数关系的方法叫做解析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你能把问 题2中表格反映的情况用语言叙述
一下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能.热气球的初始海拔高度是1 800米,每分钟上升30米.

师:很好!它是匀速上升的吗?

生:是.

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中的问题1.

你能仿照这个匀速运动的例子写出热气球到达的 海拔高度h和时间t之间的关系吗?注意:这
里h是初始高度和上升高度的和,上升高度相当于热气球上 升的路程.

学生思考后回答:能.h=1 800+30t.

师:很好!一般地,我们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就是写成h=30t+1 800.这说明同样一个问题 ,它的
描述方式可以不止一种,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来表示,也可以把一种表示方式描述的问题用< br>另一种表示方式来写.

教师多媒体出示上节课介绍的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 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师:同学们,这里要求在自变量 的允许范围内,就是说自变量是有范围的,在哪些情况下自变量
不是所有实数都可以取呢?谁能说说我们 学习过的式子中哪些式子的取值有限制?

生:分母不能为零,开平方时被开方数应该大于等于零.

师:对.所以我们在用解析 法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保证这
个式子有意义,还要求它有实际意义 .

三、练习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1】 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y=2x+4; (2)y=-2x
2
;

(3)y=; (4)y=.

解:(1)x为全实体实数.

(2)x为全实体实数.

(3)x≠2.


(4)x≥3.

【例2】 当x=3时,求下列函数的函数值:

(1)y=2x+4; (2)y=-2x
2
;

(3)y=; (4)y=.

解:(1)当x=3时,y=2x+4=2×3+4=10.

(2)当x=3时,y=-2x
2
=-2×3
2
=-18.

(3)当x=3时,y===1.

(4)当x=3时,y===0.

【例3】 一个游泳池内有水300m
3
,现打开排水管以每小时25m
3< br>的排出量排水.

(1)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Qm
3
与排水时间th间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开始排水后的第5h末,游泳池中还有多少水?

(4)当游泳池中还剩150m
3
时,已经排水多少小时?

解:( 1)排水后的剩水量Q是排水时间t的函数,有Q=300-25t=-25t+300.

( 2)由于池中共有300m
3
水,每小时排25m
3
,全部排完只需300÷ 25=12(h),故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是0≤t≤12.

(3)当t=5时,代 入上式,得Q=-5×25+300=175(m
3
),即第5h末,池中还有水175m3
.

(4)当Q=150时,由150=-25t+300,得t=6(h), 池中还剩水150m
3
时,已经排水6小时.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

生: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函数值.

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两个例 子,向学生介绍函数的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和解析
法.在解析法中强调了不是所有函数的自变量都可以 取全体实数,特别是在应用题中,要考虑自变
量的取值范围.还学习了已知自变量的一个值求相应的函数 值.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取值范围的
限制主要有分母不能为零和开平方时被开方数不能为负两种情况,有 时两种情况会同时出现,这
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对知识的学习与师生的共同活动、交 流相结合,把对知识
的理解放置在具体情景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的 空间和活动机
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索.
















第3课时 函 数(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图象法表示函数.

2.知道画函数象的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图象法表示函数的过程,提高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本章内容和上一章的内容也结合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和上一章知识的关联及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的特点.

2.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使函数显得更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

重点难点

【重点】

用图象法表示函数.

【难点】

理解几个点的连接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函数的两种表示法,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记得,是列表法、解析法.

师:对.但有些函数关系很难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 ,而数据又多,用列表法显得繁琐又不够形
象,因此我们用图象来表示.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种表示函 数的方法——图象法.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我们用图象法除了可 以表示列表法和解析法不能表示的函数关系外,还能表示出它们能
表示的、不太复杂的函数关系.比如这 样一个解析式y=2x,我们现在用图象把它表示出来.请大家
先填写下表.


教师多媒体出示:

x

y

-3

-2

-1

0

1

2

3



学生填表.

师:我们在上一章讲过,有序实数对(x,y)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 应的,且学习了已
知点的坐标以及怎样把它在坐标平面上描出来,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描出这些点.< br>
学生描点.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点,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

生: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师:很好,大家的观察能力很强!我们现在把它们连接起来,用直线还是线段呢?

生:直线.

师:为什么?

学生思考.

师:我提示一下,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去考虑.

生: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直线两端是无限延伸的,代表没有表示出来的还有很多
点.

师:大家非常棒!

教师边操作边讲:

我现在用一条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作图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画出了函数y=2x的图象.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用几步完成了这个过程?

生:三步.

师:哪三步?同学们能不能把每步用两个字概括一下?

生:列表、描点、连线.

师:大家说得很好!描出的点越多,图象越精确,但一般我 们只选取一部分点.现在我们作的图
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时,一般在原点左右各选取两三个点,加 上原点,用这几个点来画图.

三、例题讲解

【例1】 画出函数s=的图象.

(1)列表:因为这里v≥0,我们分别取v=0、10、20、30 、40,求出它们对应的s值,列成表格:


v/(km·h
-1
)

s/m

0

0

10

0.4

20

1.6

30

3.5

40

6.3






(2)描点:在 坐标平面内描出(0,0),(10,0.4),(20,1.6),(30,3.5),(40,6.3)等点 .

(3)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就得到了s=的图象 ,如图所
示.


【例2】 已知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已知它所挂物 体的质量每增加1kg,弹簧就伸长
0.25cm,设所挂重物的质量为xkg,弹簧的长度为ycm, 允许挂重物不超过10kg,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
式,并画出图象.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多媒体出示:

y关于x的函数为:y=0.25x+5,0≤x≤10.图象为:


四、练习新知

如图,下列各曲线中哪些能够表示y是x的函数?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甲:(1)不是.

生乙:(1)是.

师问生甲:(1)为什么不是函数?

生甲:(1)在x>0时没有图象.


师:没有图象表示此函数在x>0的 范围内没有定义.而y是x的函数要求对于x在它允许取值范
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 对应,就是说我们只看它有定义的部分.

生甲:哦,那么(1)是函数.

师:(2)是函数吗?

生:是.

师:(3)呢?


生:……

师:从函数的定义出发考虑.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除了x轴上的两点,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其他的每一个x值都有两个y与它对应.

师:你回答得很好!(4)呢?这个图象对应的是不是函数?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有一些x值有2个甚至更多个y值与它对应.

师:你回答得很好!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

生:学习了函数表示法中的图象法、函数图象的画法.

师: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是什么?

生:列表、描点、连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章第一节表示函数的另一种方法——图象法,还向 学生介绍了这种
表示方法的优点,并示范了作函数图象的过程,指出了图象法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 连线,让学
生掌握了表示函数关系的又一工具.在列表时要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刻度的选取时要 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起始值较大且变化量小时,前面一部分用折线表示;当x、y只取正值时就不< br>画x轴及y轴的负半轴.

















第4课时 函 数(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读出函数图象里的信息,会分析图象信息.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函数图象,读出图中信息,提高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体会和学习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读出函数图象的信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将图象“说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数
形结合 思想.

2.通过“翻译”图象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坐标系的用途和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 学习的主动
性.

重点难点

【重点】

读出图象里的信息

【难点】

分析函数图象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你还记得有哪几个步骤吗?

生:记得.列表、描点、连线.

师:很好!如果给出了函数的图象,我们也要能读出其中的信息.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思考题中的图:

师:图中有哪两个变量?

生:时间和体温.



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生:时间是自变量,体温是因变量.

师:在这一天中此人的最高体温是多少?最低体温是多少?分别是在什么时刻达到的?

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后回答.

生甲:最高体温是36.8℃,在18h时达到.

生乙:最低体温是35.9℃,在4h时达到.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上的几个练习题并找学生回答,共同纠正.

三、举例探讨,深化理解

教师多媒体出示:

一艘轮船在甲港与乙 港之间往返运输,只行驶一个来回,中间停靠丙港,下图是这艘轮船离开
甲港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的曲线.

学生观察图象.

师:轮船从甲港(O点)出发到达丙港(A点)用了多长时间?

生:1个小时.

师:从丙港(A点)到达乙港(C点)用了多长时间?

生:2个小时.

师:你们还能读出其他的信息吗?

生甲:轮船在乙港停留了1个小时.

生乙:轮船从乙港到丙港用了4个小时.

生丙:轮船从丙港到甲港用了2个小时.

师:很好!

教师多媒体出示:


(1)你知道轮船从甲港前往乙港的平均行驶速度快,还是轮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快吗?

(2)如果轮船往返的速度是一样的,那么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还是逆水?

师:你是怎样做第一个小题的?

生:因为往返轮船行驶的路程相同,所以只要比较去和返回时用的时间长短就行了.

师:往返的时间哪个长哪个短呢?

生:从甲港到乙港用了3个小时,从乙港到甲港用 了6个小时,去时用的时间短,回来时用的时间
长.

师:很好!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说明去的时候速度快.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二个问题.

学生看思考.

生:从甲港到乙港是顺水.

师:你怎么得到的呢?


生:因为由上题知从甲港到乙港时速度更快.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师: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反思

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载体,例如文字和图象.本节课我带领学生去读
信 息,获取、分析图象上的信息.在第一个例题的讲解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看图;在第
二个 问题中,我在提出两个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说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和答案,调
动学生的 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2.2 一次函数

第1课时 一次函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正比例函数,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图象法表示正比例函数的过程,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用图象法表示正比例函数使学生参与到探究 正比例函数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将函数用图象表示出来使函数显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

重点难点

【重点】

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特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表示法.

【难点】

由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归纳其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s=50t;h=50t+500;Q=-25t+300;y=2x.

师:观察这些函数,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吗?

生:能.它们的自变量的最高次数都是1.

师:很好!不难看出,这些函数都是用自 变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写成y=kx+b的形式.因为它
们有这一共同特征,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教师多媒体出示并口述: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 ≠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b叫做常数.
当b=0时,它会是怎样的呢?
生:当b=0时,它化简成了y=kx.


师:对.我们把有这一 特征的函数也归为一类.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
例函数,其中k 叫做比例系数.

二、边讲边练,共同探究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介绍的一 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形式来判断一下下列函数,哪些是一
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4x;(2)y=;(3)y=4x+8;(4)y=3x
2
-1;(5)y =-.

学生讨论后回答,集体纠正.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正比例函数 的解析式的特点,那么它的图象又有什么特点呢?在前面
我们画了y=2x、s=-3t的图象,它们有 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一条直线.


师:对.通常我们把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叫做直线y=kx.

教师多媒体出示:

y=x,y=x,y=3x.

师:请大家在同 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我们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
以要画y=kx的图象,找 出两个点即可.在y=kx中,无论k取何值,x=0时y都为0,所以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是一条经过原 点的直线.我们再找一个容易计算的x的值,比如取x=1,求出相应的y的值.

教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纠正得到:

三、继续探究,层层推进

师:它们除了都是正比例函数外,k都是大于0的.它们的 图象除了是经过原点的直线外,还有什
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经过一、三象限.

师:除此之外,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观察后回答:增大.

师:很好!它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共同之处?

学生继续观察,发现另一共同点:它们都是自左向右上升的.

教师多媒体出示:

y=-x,y=-x,y=-3x.

师:你们再画出这几个函数的图象,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作图后回答.

生甲:它们都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生乙:它们都经过二、四象限.

生丙:y的值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生丁:它们都是自左向右下降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由这两个例子得到如下结论:

在正比例函数y=kx中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象经过一、三象限;当k<0时,y随x的增大
而减小,图象经 过二、四象限.

师:那么大家将前面的三个图象结合起来,看|k|的大小对y=kx的图象有什么影响?

生:|k|越大,图象越接近y轴;|k|越小,图象越接近x轴.

师:很好,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现在来探究正比例函数的平移问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

(1)将直线y=3x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

(2)将直线y=-x-5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 .

学生讨论.

教师找两名学生回答.

生甲:y=3x-2.



生乙:y=-x.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甲:学习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生乙: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师:很好,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函数是一次函数、什么样的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吗?

学生回答.

师:正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呢?

教师找一名学生回答,让另一名学生补充,最后教师完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即正比例函数的特征,锻炼他们观
察、总 结的能力和意识.我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象来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
质,增强了参 与感和学习的热情,提高了类比、归纳和概括能力.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
中,一次函数是最基 本的,教材中对一次函数的讨论出比较全面.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最简单
的形式.通过一次函数的学 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
地掌握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 习方法.教学完后,对新教材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










第2课时 一次函数(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次函数,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系数的取值范围.

2.知道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联系和区别.

3.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4.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一次函数图象的过程,类比对正比例函数的探究过程来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


2.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r>1.通过让学生类比对正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究,画出一次函数,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性质,提高他
们 的类比、概括能力.

2.通过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形成合作交流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画法,一次函数解析式与图象的联系.

【难点】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图象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定义,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教师多媒体出示:

已知气温随海拔高度 的升高而变化,海拔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若某地海平面的温度是
15℃,设海拔高度为xkm 位置的气温为y℃,求y与x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y=15-6x,x≥0.你能求出海拔高度为2km个位置的气温吗?
< br>生:能.把x=2代入y=-6x+15,得y=-6×2+15=3,所以海拔高度为2km位置处的气 温为3℃.

师:对.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研究了它的解析式与它的图象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来
看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是否也有这种关系.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请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2x和y=2x+3的图象.

教师让学生填写表格:

x

y=2x

y=2x+3







-2


-1


0


1


2










学生填写.

师:通过填表你发现这两个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对于自变量x的同一个值,函数y=2x+3的值比函数y=2x的函数值大于3个单位.

师:对.现在请同学们描点、连线,看它们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


生甲:它们的图象是平行线.

生乙:它们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生丙:它们的倾斜程度相同,把y=2x的图象向上平移三个单位就得到y=2x+3的图象.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平行吗?

学生讨论.

师:你们再在这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2x-1的图象,看看会是什么情况?

学生操作后回答:这三个图象都是直线,且互相平行.

师:它们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函数自变量x前面的系数相同.

师:对.解析式y=kx+b中的k决定这条直线的倾斜程度,当两个一次函数的k值相同、b值不同时 ,
它们的图象平行.那么b代表什么呢?当x=0时,y的值是多少?

生:b.

师:这说明了y=kx+b的图象经过(0,b)这一点,我们知道横坐标 为零的点在y轴上,所以这个点是
y=kx+b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我们把b叫做直线y=kx+b在 y轴上的截距.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截距
可以为0或负值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甲:不可以.

生乙:可以.
师:注意,截距不同于距离,截距可正可负,也可以为零.截距不同,图象与y轴的交点位置就不同.
请大家指出以上三条直线的截距分别是多少?

生甲:直线y=2x+3的截距是3.

生乙:直线y=2x的截距是0.

生丙:直线y=2x-1的截距是-1.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三、层层推进

师:我们知道了y=2x+3的图象可以由y=2x的图象向上平移3 个单位得到,y=2x-1的图象也与
y=2x的图象平行,是否也可以由它平移得到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

师:怎样平移呢?

生:向下平移1个单位.

师:对.所以直线y=kx+b可以看作是由直线y=kx 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到的,我们知道了平移

的距离,平移的方向由什么确定呢?怎样确定呢?

学生思考.

教 师提示:请同学们根据你作出的y=2x+3和y=2x-1的图象与y=2x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来考虑.

生:y=2x+3的图象是由y=2x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

师:由 此你能得到截距与y=kx+b的图象相对于y=kx的图象的平移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当b>0时,图象向上平移b个单位.

师:对.由y=2x-1的图象与y=2x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当b<0时,图象向下平移-b个单位.

师:很好.

四、分析图象,探索性质

师:我们在上节课正比例函数的学习中,由函数的解析式得到了它的哪些性质?

生: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象经过一、三象限;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图象经过
二、四象限.

师:对.一次函数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

教师多媒体出示:

请画出函数y=3x+1、y=-2x-3、y=x+4的图象.

学生操作.

教师多媒体出示:

x

y=3x+1

y=-2x-3

y=x+4

0

1

-3

4

2

7

7

5



师:一次函数 的解析式y=kx+b(k、b是常数,k≠0)中,k的正负对图象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观察图象后回答,集体纠正,得到如下结论: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图象是自左向右上升的,经过的象限中必有一、三象限;当k<0时,y
随x的增大而减小,图象是自 左向右下降的,经过的象限中必有二、四象限.

师:b的正负对y=kx+b的图象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观察分析图象后回答:当b >0时,图象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当b<0时,图象与y轴的负半轴相
交.

师:很好.那么k、b的正负情况结合在一起,它们的正负与图象经过的象限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格:

直线y=kx+b

b>0

b=0

b<0


经过的象限

k>0

k<0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

直线y=kx+b

b>0

b=0

b<0

经过的象限

一、二、三

一、三

一、三、四

k>0

一、二、四

二、四

二、三、四

k<0


师:我们知道了k、b的正负,就能知道直线y=kx+b经 过的象限.同时也要能根据直线y=kx+b经过
的象限判断k、b的正负,它们是互相对应的.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利用两个函数 y=2x和y=2x+3的图象,让学生观察k值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学生看不
出,我就加入一个函数y =2x-1,让他们再观察,这三个图象是互相平行的直线,它们的函数中的k值
相同,这样让学生通过 观察、总结规律得到结论.在总结结论时,我把图象的上升、下降情况放在
它所经过的象限之前,是因为 k值的正负直接决定的是图象的变化趋势,而不是经过的象限,由变
化趋势我们能得到它经过哪几个象限 .本节课中直线y=kx+b(b≠0)经过的象限也可由直线y=kx经
过的象限和b的正负,将直线 y=kx向上或向下平移得到.
























第3课时 一次函数(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待定 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用数形结合、看图找信息的方法求一次函数的解
析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待定系数法求解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形 结合的思想,运用看图读
信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经历先设出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再求解的过程,带领学生学习待定系数法,
激 发学生探索、总结数学方法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

结合图象求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形式,有了解析式我们可以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可 以知道它的一些性质.如果已知函数的图象或者仅仅知道函数图象上的两点,怎么求出这个函
数的解析式 呢?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1】 已知一个一次函数,当自变量x=4时,函数值y=5 ;当x=5时,y=2.写出这个函数的解析
式.

学生讨论.

师:一次函数的形式是什么?

生:y=kx+b(k、b是常数,k≠0).

师:现在我们先把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设出来,再求出里面的k和b,怎么求k和b呢?将直线上的
两点,也就是题中给出的两个条件代入,看 能得到什么?

生:

师:这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你们还记得怎么解吗?

生:记得.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最后得到:k=-3,b=17.

师:把 它们代入所设的式子就得到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3x+17.像这样,先设出关系式,根据
条件列 出方程,求解方程或方程组,解出关系式中的未知数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例2】 已知 有两个人分别骑自行车和摩托车沿着相同的路线从甲地到乙地去,如图反映
的是这两个人行驶过程中的时 间和路程的关系,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与乙地相距多少千米?两 个人分别用了几小时才到达乙地?谁先到达乙地?早到多长
时间?

(2)分别描述在这个过程中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行驶状态.

(3)求摩托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几个问题.

思路点拔:两人行驶的路程s是时间t的函数,从图象可以看出骑自行车的先出发而后到达乙
地,行驶 的路程都是100千米.

教师找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解:(1)甲地 与乙地相距100千米,两个人分别用了2小时(骑摩托车)、6小时(骑自行车)到达乙地,
骑摩托车 的先到乙地,早到了1小时.

(2)骑自行车的先匀速行驶了2小时,行驶40千米后休息了 1小时,然后用3小时到达乙地.骑摩
托车的在自行车出发3小时后出发,行驶2小时后到达乙地.
(3)摩托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

三、练习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图象写出这条直线所代表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由图象我们能看出图象经过了哪两个点?

生:(5,0)和(0,2)这两点.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

解:设这个一次函数的解 析式为y=kx+2,因为函数图象经过(5,0)点,所以有5k+2=0,k=-.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在看图读信息时,若截距b已知时,我们可以直接设成y=kx+b,其中 的b就是截距,然后求出k即
可.这点提示让学生能对特殊情形找出简便方法,不拘泥于一种方法.本节 课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
法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例题讲解中以 问题串的形式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 的学生
在学习上都能得到发展的目的.
























第4课时 一次函数(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待定系数法的作用和一次函数模型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一次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实际 问题的函数模型的过程,使他们感
受到数学的用途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及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用一次函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待定系数法,大家还记得是怎么用的吗?

生:设出解析式,然后把已知点的坐标代入,解方程或方程组,解得系数值,进而得到解析式.

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 为节约用水 ,某城市制定以下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8m
3
时,每立方米收
取1元外 加0.3元的污水处理费;超过8m
3
时,超过部分每立方米收取1.5元外加1.2元的污水 处理费.

设一户每月用水量为xm
3
,应缴水费y元.

(1)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上述函数图象.

(3)该市一户某月若用水量为x=5m
3
或x=10m
3
时,求应缴水费.

(4)该市一户某月缴水费26.6元,求该户这月用水量.

师:你能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用 水量超过8m
3
时与不超过8m
3
时计算方法是不同的,所以要分类讨论.当 不超过8m
3
时,每
立方米收费为(1+0.3)元;当超过8m
3
时,超过部分每立方米收费(1.5+1.2)元.

教师提示:应分段表示,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做分段函数,各个函数要注明取值范围.

师:应该怎样分情况讨论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用水量不超 过8m
3
和超过8m
3
时的收费方法是不同的,但是应怎样分段呢?

生:分为0≤x≤8和x>8两段.

师:哪位同学能写出这两种情况下的函数解析式?

学生举手.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得到:

y=

师:很好!你们能画出它的图象吗?

生:能.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画,最后讨论纠正得到:


师:若一户某月的用水量为5m,你怎样求他应该缴多少水费?

生:因为5<8,所以把x=5代入第一个式子.

师:对,你们求一下是多少?

学生计算后回答.

师:若一用户缴了26.6元的水费,你能算出这户人家的用水量吗?

生:能.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因为26.6>1.3×8 ,所以用水量超过了8m
3
,把y=26.6代入第二个式子,求出x.

师:对,现在请大家具体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回答.

生:2.7 x-11.2=26.6,解得x=14,即这户本月用水14m
3
.

3
三、练习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小明步行离开家去上 学,开始的速度是0.6m/s,10分钟后发现快迟到了,加快了速度,以1.2m/s

的速度用5分钟走完了剩余的路程到达学校.

(1)求小明家离学校的大致距离和小明走路的平均速度.

(2)请用函数图象描述小明走路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然后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订正得到:

距 离应为0.6×10×60+1.2×5×60=360+360=720(m),平均速度为
720÷ [(10+5)×60]=720÷900=0.8(m/s).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象:

其中,x表示小明离开家的时间,y表示小明离家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知道分段函数的概念与特征.

2.会作分段函数的图象.


3.对于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如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图象描出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介绍了分段函数,分段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因为一个函数不 是在所有的自变
量可以取到的范围内可以通用,所以经常需要对自变量的范围分段讨论对应的函数.分段 函数的
画法就是分别画出各个适用范围的一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意义,在做题特别是解应用题时养成分情况讨论的习惯和意识.

















第5课时 一次函数(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问题的转化关系.

2.会用图象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思考等教学活动和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 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
述观点.

2.让学生体验并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发散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
好奇 心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运用此关系求解问题.

【难点】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的图象解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你会解一元一次方程-2x+8=0吗?

生:会,x=4.

师:我们现在看一次函数y=-2x+8.当x取什么值时,y为0?

生:当x=4时,y=0.

师:这个函数当x=4时,y=0,也就是这个函数的图 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4,0),与x轴交点的横坐
标为4.这个4一方面是方程的解,另一方面又是 一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它们的数值是相同
的,会不会是巧合,还是确实有联系?我们这节课就来 研究这个问题.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1.解方程:2x+6=0.

2.已知一次函数y=2x+6,问x取什么值时,y=0?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二个问题中,y=0,也就是2 x+6=0时,就成了第一个问题,所以它们的实质是
一样的.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 好!请大家画出y=2x+6的图象,看方程2x+6=0的解与这个图象又有什么关
系.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多媒体出示:

生:方程的解等于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师:对.因为任何一个一元 一次方程都可以写成y=kx+b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kx+b=0都
可以转化成求函数y=k x+b中y=0时x的值,从图象上看,就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
坐标.

三、层层推进,深入探究

师:根据上面你们画出的y=2x+6的图象,你能说 出一元一次不等式2x+6>0与2x+6<0的解集吗?

学生合作交流

生:当2x+6>0时就是一次函数y=2x+6中y的值大于0,而y>0在坐标平面上表现的就是图象在x< br>轴上方.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x在什么范围时,图象在x轴的上方呢?

生:因为图象 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3,0),由图象知,当x>-3时,y>0,即2x+6>0的解集是x>-3.
师:2x+6<0的解集呢?

生:它对应的是图象在x轴下方的部分,当x<-3时,图象在x轴下方,所以2x+6<0.

师:谁能总结一下呢?

生:一元一次不等式kx+b>0(或kx+b<0)的解集 ,就是使一次函数y=kx+b取正值(或负值)时x的取
值范围.

师:很好!从图 象上看,kx+b>0的解集就是使直线y=kx+b位于x轴上方的部分相应的x的取值范
围;kx+ b<0的解集就是使直线y=kx+b位于x轴下方的部分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

四、例题讲解

【例】 画出函数y=-3x+6的图象,结合图象:

(1)求方程-3x+6=0的解.


(2)求不等式-3x+6>0和-3x+6<0的解集.

解:(1)画出函数y= -3x+6的图象,如图所示,图象与x轴交点B的坐标为(2,0).

所以,方程-3x+6=0的解就是交点B的横坐标:x=2.

(2)结合图象可知,y>0时x的取值范围是x<2;y<0时x的取值范围是x>2.

所以,不等式-3x+6>0的解集是x<2,不等式-3x+6<0的解集是x>2.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的内容?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在导入课题时, 我让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让他们做这
些七年级的题目,讲到后面时 他们豁然开朗,为自己的发现欣喜不已.在学习了本节课后,我带领他
们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并归纳了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一
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图象解法,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这些知识的关联.


















12.3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函数图象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通过学习,了解方程组的解在坐标平面内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 br>1.经历探索、思考等教学活动和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
述 观点.

2.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增 强学生对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
好奇心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

归纳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步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方程3x+2y=6的解有多少个?你能画出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吗?

师:你能将方程3x+2y=6化成一次函数的形式吗?

生:能.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最后订正得到方程3x+2y=6的一次函数形式是
y=- x+3.

师:对于这个函数,前面我们讲过它的图象的画法,在画它的图象时,我们取两个满 足这个关系
式的点,但是不是上面的其余的点的坐标代入这个方程也是成立的呢?


学生思考.

教师多媒体出示:

x

y=-x+3


学生填表.

师:对于表中每一对x 、y的值代入方程3x+2y=6都成立,所以每组有序数对都是方程3x+2y=6的
解.可见,二元 一次方程3x+2y=6有无数多组解,以这些有序数对为坐标,请同学们在坐标平面内描
点作图,就能 得到二元一次方程3x+2y=6对应的函数图象.

学生描点作图,教师指导.

教师多媒体出示:





-3

-2

-1

0

1

2

3




学生纠正.

师:由上可知,二元一次方程3x+2y=6的图象就是一次函数y=- x+3的图象,它是一条直线.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二元一次方程对应的图
象:(1)x+y=0;(2)3x+y=6;(3)4x-5y+10=0.

师:我们平时 画的是形如y=kx+b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对于上面这三种形式的图象应怎样画呢?

生:把它变成y=kx+b的形式,然后根据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来画.

师:很好!有没有其他方法来作出这些二元一次方程的图象呢?

生:不用变形,直接找出这条直线上两点的坐标.

师:你怎样找出这条直线上的两点呢?

生:对x取两个不同的值x
1
、x
2
分别代入等式,求出相应的两个y
1
、y
2
的值, 这样得到的(x
1
,y
1
)(x
2
,y
2
)
就是直线上不同的两点.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从以上我们讨论得到的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作图.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集体订正得到:

(1)x+y=0对应的函数图象为:


(2)3x+y=6对应的函数图象为:



(3)4x-5y+10=0对应的函数图象为:


2.下列有序数对,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3x+y=6的解?

A(3,-3),B(6,-10),C(-3,15).

师:请大家判断一下.

生:A、C是,B不是.

师:对,你是怎样判断的呢?


生:把(3,-3)代入方程左边得3×3 +(-3)=6,右边=6,左边=右边,所以A点的坐标是方程3x+y=6的解.
把(6,-10) 代入方程左边得3×6+(-10)=8,与方程右边不等,所以B点的坐标不是此方程的解.把(-3,15)
代入方程左边,得3×(-3)+15=6,与方程右边相等,所以C点的坐标是此方程的解.

三、层层推进,深入探究

师:一般地,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一次函数的 形式,所以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图
象都是一条直线,这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就转化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里研究两条直线的交点问
题了.现在请大家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并在这个坐标系中画出方程x+2y= 2的图象l
1
与方程2x-y=-6
的图象l
2
.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作图要精确,因为图象的精确性直接影响结果.

师:它们是否交于一点?

生:是.

师:这个交点的坐标是多少?

生:(-2,2).

师:请大家检验一下它是否是方程组的解.

学生检验后回答:是.

师:为什么呢?

生:直线l
1
是方程x+2y=2的图象,因此, 直线l
1
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x+2y=2的解;同理,直
线l
2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2x-y=-6的解.所以直线l
1
与l
2
的 交点P的坐标是方程x+2y=2与
2x-y=-6的公共解,也就是说,这个交点的坐标是二元一次方 程组的解.

师:请同学们利用图象法解方程组

学生作图求解后回答,教师订正.

师:由上面的过程我们能总结出用图象法解二元一 次方程组是这样一个过程:先在同一平面
直角坐标系内画出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的直线,这两条直线 若相交,其交点的坐标就是方程
组的解.但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的两条直线是否必定会相交于一点呢 ?我们看看下面这个例
子.

四、深入探究,强化理解


师:请同学们用图象法解方程组

学生作图.

师:你们作出的两个方程图象有什么关系?

生:两条直线互相重合.

师:这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生:说明直线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原方程组的解,所以原方程组有无穷多组解.

师:对.大家再用图象法解这个方程组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作图.

生:两条直线平行,它们没有交点.

师:这代表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生:这个方程组无解.

师:很好!通过上面几个 例子和练习,我们可以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有三种情况.我们把方
程组化成标准形式后,你比较一下 两个方程中x的系数、y的系数与常数项的比,看它们的比值之间
的关系对图象、方程组的解有什么影响 ?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生甲:如果x的系数之比与y的系数之比不相等,则两直线有一个交点,方程组有一组解.
< br>生乙:如果x的系数之比与y的系数之比相等,但与常数项的比不等时,两直线没有交点,方程组
无解.

生丙:如果x的系数之比、y的系数之比、常数项之比三者都相等,则两直线重合,方 程组有无
穷多组解.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教师板书得到的结论.

五、迁移巩固

师:请同学们把第53页练习做一下.

学生做题,然后集体订正.

(1)≠,所以方程组有一组解;

(2)原方程组可变形为

==,所以方程组有无数多组解;

(3)=≠,所以方程组无解:

(4)第二个方程可变形为:x-y=0.

≠,所以原方程组有一组解.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甲:学习了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生乙:还学习了怎样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的系数关系判断方程组解的个数.

师:同学位回答得很好!你能说说怎样根据两个方程系数的关系来判断方程组解的个数吗?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用图象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这是用图象法解方程、

不等式的延伸.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自己得到怎样由x的系数之比、y的系数之比、常数项之比三者之间的关系与方程组的解的数量之间的联系,总结出规律,让他们享受探索求真的乐趣,培养发
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关注的焦点,能力培养是
以自主探 究为平台.“自主”不是一盘散沙,“探究”不是漫无边际,要提高探究的质量,必须在教师的
引导下进 行.

12.4
教学目标























综合与实践——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熟练运用一次函数知识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活动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发展学生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

2.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与形的联系以及事物之间的关联.

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题意写出函数关系式,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

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这一章我们在前面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形式和画法,也学习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联系,学
习了用 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例】 奥运会每4年举办一次.奥运会的游泳成绩在不断 地被刷新,如男子400m自由泳项
目,1996年奥运冠军的成绩比1960年的提高了约30s.下 面是该项目冠军的一些数据:

年份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冠军
成绩
/s

231.31

231.23

226.95

225.00

227.97

220.59

223.10

221.86

2008


根据上面的资料,能否预测2012年奥运会时该项目的冠军成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 :题中给出的数据是每4年一次奥运会上男子400m自由泳的冠军成绩.如果设x表示1980
年起举 办奥运会的年份,y表示相应年份奥运会上男子400m自由泳的冠军成绩,那么,对于每个x、y
有唯 一确定值与之对应.这样,要估算2012年这项运动的冠军成绩,设法求出变量y与x的关系式是
关键 .

解:1.以1980年为零点,举办奥运会的年份的x值为横坐标、相应的y值为纵坐标, 在坐标系中描
出这些数据的点,如图: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08: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69755.html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