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剜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9 10:19
tags:精品文档, 苏教版, 四年级

挥挥手我不愿你走-风中飞沙转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关添)
____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数学四(上)教学进度
周次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日 期
9.1-9.4
9.7-9.11
9.14-9.18
9.21-9.25
9.28-10.2
10.5-10.9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内容及课时







备注
升和毫升 3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5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5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5课时
简单的周期 1课时 观察物体 4课时
10.12-10.16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4课时
10.19-10.23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课时 运动与身体变化 1课时
10.26-10.30 解决问题的策略 4课时
11.2-11.6
11.9-11.13
可能性 2课时 半期测试 3课时
整数四则运算 5课时













11.16-11.20 垂线与平行线 4课时
11.23-11.27 垂线与平行线 4课时
11.30-12.4
12.7-12.11
垂线与平行线 2课时 怎样滚得远 1课时
整理与复习 5课时
12.14-12.18 期末复习
12.21-12.25 期末复习
12.28-1.1
1.4-1.8
组织测试

1.11-1.15

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 课
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供四年级上学期教学使用。 为了更好地
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 三维目标、
编排特点等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几十或几百几十除 以几十的口算(表内除法的扩展),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商不变
的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 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中括号,三步混合运算,
解决连乘、两积(商)之和(差 )、归一(总)等实际问题,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
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 思路,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图形与几何:升和毫升,1升官1000毫升; 从前面、上面和侧面观察物体(包括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
体摆成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组合体);射线、直 线的认识,两点间的距离,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画角,锐
角、钝角、直角、平角和周角,垂线和平行线 ,画垂线和平行线,点到直线的距离。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分段整理数据,简单的调 查表),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平均数的意义,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事件发生 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简单随机事件发
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综合与实践:运动与身体变化,怎样滚得远。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 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
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 感
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
毫升的容量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 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 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
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 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
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三 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
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 的三位数除以两位
数的笔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 能够用这种试商
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五人”的试商方法, 能够用这种试
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
4、 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让
学生进一 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联系环境保护的
一些知识,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能用这样的 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
说明,并进行 交流。
5、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感受
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会通
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 方
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确实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6、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
平。
7、让学生初步理解 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 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
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 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
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
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 进行运算。
8、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会用 量角器量指
定的角。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 0度的角。使学
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 图形中找出相
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 到直线的距
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只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
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让 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
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 说明。掌握升和毫升的进
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 认识能力。
2、使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
能力。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 能力。让
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 的规律
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 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
像与推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 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4、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 学习的兴趣。使学生
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 同方式,了解条形

3
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5、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
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掌握类似于求两积和(差)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7、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 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
序。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 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让学生
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 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8、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 较大小的方法。使学生能
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 ,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
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 不同的角的表象,初
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 中的应用 。让学生
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 画平行线,培养一
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
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4、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
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5、使学生探索计算方 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 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6、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
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两、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除法的试商、调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观察物体,垂线和平行线是
本册教材 的重点教学内容。
四、课时安排:全册教材共安排了52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5课时的期末 复习,全学期大约
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一、升和毫升………………………………………………………………………………………… 3课时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15课时
☆简单的周期………………………………………………………………………………………… 1课时
三、观察物体………………………………………………………………………………………… 4课时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6课时

4
运动与身体变化 ………………………………………………………………………………… 1课时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 4课时
六、可能性………………………………………………………………………………………… 2课时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5课时
八、垂线和平行线…………………………………………………………………… ………… 10课时
★怎样滚得远……………………………………………………………………………………… 1课时
九、整理与复习……………………………………………………………………………………5课时
五、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6名学生,在经过了三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 、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
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大多数学 生上课大胆发言,学习效率较
高;一小部分学生贪玩,上课经常不能注意听讲。在本学期的教学中,首先 要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二要
对少数差生注意个别指导。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
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1.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本班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如今年轻的家长们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的人数
急剧上 升,将子女交给父母、岳父母看管的比比皆是。家庭教育几乎成了一片空白。这样,给学校教育增
加了不 少难度。除了要上好课,更应做好学生理想前途教育,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及时走访,加强老
师与家 长们的联系,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从学生的学习品质来看。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强,80%的同学课堂作业能按时完成,课堂气氛也较为
活跃。但学生缺少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独立思 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有待进一步
加强。因此,本学期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自主 、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推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
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六、教学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表扬先进,鼓励差 生,
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平衡发展。
2、加强常规训练,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 能力。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
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 ,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
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 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3、重视形象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创设
丰富的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 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 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
平均数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 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
5、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 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
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 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5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三维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 ,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
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 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 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并获得积极的情 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 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
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 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
酒决赛”。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 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
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 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
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 个不一样大的杯子。)这是大
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 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
量比较大。盛液 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
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

6
生1:杯子1号大。
生2:杯子2号大一些。
谈话: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问:想个什么办法呢?
生1:我们可以先把杯子1号装满水,倒入杯子2号中,如果杯子2 号中水满时,杯子1号中还有水的
话,说明杯子1号的容量大,杯子2号的容量小;如果杯子2号里的水 没装满,说明杯子2号的容量大。
生2:用同一个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数多的那个杯子容器量大。
生3:在这两个杯子里都装满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那个杯子的容量大。
谈 话: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根据某某同学说的,我们就用这种倒水来验证一下吧!(根据同学刚才
的说法 操作验证。)通过这种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壶一号的容量比较大。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比较完了那两个杯子的容量大小 ,我们现在来比一比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这
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结果是不是和 我们猜测的一样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交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这个杯子中盛了多少水。你能说 出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吗?可能
一下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点困难,在回答之前我们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或者借助你手边的一些容器,把
这一大杯水倒入我们的一次性杯子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
生1:我们组倒了2杯不到点。
生2:我们小组只倒了3杯半。
生3:我们的小组倒了3杯还多一点。
谈话:如果 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2杯不到,或者说能盛3杯半水,或者说能盛3杯多一
点。你能知道这 容器的准确容量吗?
谈话: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1、认识升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 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或者毫升,亳升这个容量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提问: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7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
板书:升、 L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 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2L”。这里的净含量是什 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
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
讲 述:“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
装的饮 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上这些容器标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们还会 看到另外一些,你见过题目中的3个
容器吗?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
3、认识1升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1升究竟有多少呢?
谈话: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请组长从袋子中拿出我们
的量 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谈话: 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正方体)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体,它的长、宽、
高都是1 分米。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
生: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1升。
谈话: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1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4、深化对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谈话:看一看我们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的呢?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谈话: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容量都是1升。
学生活动二(想想做做第一题)
谈话: 下面这些容器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学生活动三
谈话: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容器,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1升的认识,估计一下它的容量吗?
学生估计。
谈话:刚才我们学生估计地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实验验证。
交流反馈。

8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如果老虎和狮子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
板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容量 升 L
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 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
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 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滴管、水、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毫升橙汁 750ML洗发水
250毫升豆奶 100 ML酸奶……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9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ml”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1毫升
1.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1毫升。
看了这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1毫升?
把这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
(介绍一下勺子的容量)
2.每个小组都带来家里的小容器了吧。请你们拿出来吧。
它们是:碗、杯子、保鲜盒
请每个小组根据这样的要求来试一试。
把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估一估
你能估计一下,这只碗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吗?杯子呢?
你知道吗?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 1600毫升。一杯200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8杯水。
保鲜盒的容量呢?猜一猜。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容量到底是多少?
4.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相信今后你在生活中,会常常用到这个本领的。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1.好,刚才你是用什么又快又准量出50ML的水的呢?(烧杯,看刻度)
我这里也有,你能看着刻度说出里面有多少毫升水吗?
100毫升(请你来掂一掂) 250毫升 500毫升
瞧,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制作的量器。里面有……1升水。
现在我要把他倒入这样的量杯里,每杯500毫升,能倒几杯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升=1000毫升)
2.4升=( )毫升 (怎么想的?) 2000毫升=( )升(怎么想?)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3.今天都带了饮料来了吧。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瓶里有多少饮料吗?

10
100毫升 200毫升 250毫升……
拿出一瓶橙汁,500毫升。想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1升。
250毫升呢?100毫升呢?
4.讲到现在,我可真渴啊!特别是看到你们带了这么多的饮料。
能让我喝一口吗?我想喝100ML左右就够了。谁能帮我倒出来呢。
真好喝!(笑) 新 课标 第 一 网
我刚才喝了几口,把大约100ML饮料喝完了呢?
那我一口能喝多少毫升呢?
谁再来试一试,大约几口能把100ML饮料喝完?
大家算算,他这样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5.回家请你们家人都来试一试,看看各自一口,大约能喝多少毫升。
6.介绍:你知道吗?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伙交流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一
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补充习题1,作为当堂练习。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练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1)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2升……
(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2、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

11
(1)在○里填上>、<或=
900毫升○1升 6升○6000毫升
3升○2500毫升 7000毫升○8升
(2)看图说说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
再算一算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3、常见容量的估计
(1)指导做计量液体的器具
(2)估计几个常见的容器,并用自制的器具量一量,和自己的估计比一比。
4、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 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
多少升。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一些东西。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教学三维目标:
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 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
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同时在自主探索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笔算:
48÷4: 65÷6: 93÷3=
2.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教学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板书:60÷20)
2.学习口算方法。
(1)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12
(2)组织同学们分组交流口算的方法。
(3)组织交流、汇报讨论的情况。(结合回答,适当板书)
(4)小结:计算60÷20时可以乘法20X3=60,想到60÷20=3
也可以根据6÷2=3,想到60÷20:3,也就是根据表内除法类推出整十数的口算。
3.练习“想想做做”第士题。
(1)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2)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韵口算。
4.学习笔算方法。
(1)启发思考:60÷20,会用竖式计算吗?
(2)试一试,指名两人板演。
(3)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 上?(引导回答:“3”表示是3个20,不能写
在十位上o)
(4)没有做对或没有做完的同学找一找失误的原因,将错误更正来。
(5)练习:用竖式计算80÷40。
学生独立完成,并同桌交换批改,说说笔算过程。
提问:商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说说笔算过程,提问:第1题商4写在哪千位上?为什么?
(4)提问:第:1题计算时与上面例题有何不同?(有余数)
追问: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5)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算的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学生们验算,注意格式的讲解。
6.练习85÷40,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三、想想做做
1.估算下面各题:
80÷40 160÷80 210÷?0 200÷50 270÷90
(1)学生口算。
(2)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2.“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两题。
(1)学生练习并验算。
(2)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3.“想想做做”第6题。

13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第1问:5·3个一元就是多少元?
(提示:首先要想53里面最多有几个10)
(3)第2问: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4.思考题。
(1)试着写一写。
(2)组织全班交流,揭示规律。
四、课堂作业
1.完成“想想做做”第3、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2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 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
除法。
2.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具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口算下面各题:
120÷40 560÷?0 420÷60 240÷80 320÷40
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二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图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
2.学生列出算式:420÷30。(板书>
3.提问:42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4
1,估算出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420除以30大约是多少,
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2)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这题的结果在10到20之间,是一十多。
2.笔算出结果。
(1)同学们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交流笔算过程,教师板书。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
30怎么来的?接下去怎么算?
(先用42个十除以30,商1是表示1个十,应该写在个位上。)
(3)同学们验算,看看算的对不对。
3.教学“试——试”。
(1)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教师巡视。
(2)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是除数 为整十数的除法;不同的地方是:420÷40的商是两位数,420÷50
的商是一位数。
提问: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420÷40的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而420÷50的前两位不够除。)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1)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2)组织全部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时都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 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再看被除数的前
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每次除后如果有余 数,要和被除数的下一位合起来再除。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选择其中两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3)比较前两题和后两题,为什么被除数一样,但商的不同?
进一步明确:首位商的书写位置,以及除到某一后不够商1要商0。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找出错误。
(2)全班交流,分析错误原因,并订正。

15
3.“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
(2)引导 学生观察左表,你们有什么发现?长方形面积不变,长变化时,宽也随着变化,而这种变化是
有规律的。 即长变大,宽就变小;长变小,宽就变大。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练习二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 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
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
力。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一的第1题。
(1)练习第l组。
①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竖着做。
②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③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练习第2组。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③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可以先用几十除以几,再用几或十几除

16
以几,算出得数。
2.口算下面各题。
480÷4 84÷2 46÷3 900÷3
180÷20 270÷90 280÷40 69÷3
75÷5 210÷30 420÷70 720÷80
3.笔算练习一的第2题。
(1)出示第2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提问:这几题都是几百几十几除以一个整十数,为什么商都是一位数?
(5)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二,提高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即:被除数扩
大 或缩小若干倍,除数也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三,完成思考题
1.指名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每四人一组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组内交换意见。
3.组织全班交流(如果第一次转 换发生在5时以后,则转换的次数是600÷30=20;如果第1次转换恰
好发生在5时,则转换的次 数是600÷30二20,20+1=21)。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一的第3、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17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经历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 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具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1)96里最多有几个30 190里最多有几个30
(2)74里最多有几个2 0 274里最多有几个20
2.口答。
42≈ ( ) 31≈( ) 7l≈( )
69≈( ) 75≈( ) 87≈( )
(1)指名回答。
(2)说明;当个位上的数是4或比4小时,可以舍去直接看出接近的整十 数;当十位上的数是5或
比5大时,可以向十位进1后再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这叫做“四舍五人法”;
二,教学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请学生列出算式。(板书:192÷32)
(3)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笔算192÷32。
(1)提问:是不是6天正好看完呢?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2)学生尝试练习。
(3)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商6的,有什么好方法?
说明:我们可以将32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来进行试商,这样简单些。
请同学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4)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3.完成“试——试”。
(1)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18
(3)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 试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 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的
3.学生们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四、课堂作业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13页
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的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2.学习两步计算的除法实际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4
1.看情景图
弄清题意。2个书架一共放了224本书。
还有什么已知条件呢?求什么问题?
2.学生分析题意,弄清数量关系。
3.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计算,并与同学交流。
4.师生共同交流。
5.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224÷

19
=
= ( )
6.想一想这题可以怎么验算?
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一下,看看解答是否正确。
7.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交流订正
2.完成练习三6.7、9、10题
3.交流答案并验算
三、作业
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教学反思:






练习 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练习二第1~5题11、12题。
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一组一组对比着做。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答案。
比一比: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提问:计算下面一行时要注意些什么?(个位相乘满几十就要I;
一位进几。)
2.口算下列各题。
44÷4 90X60 16X6

20
270÷60 15><4 46÷2
95÷5 180÷30 720÷30
二、笔算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说说每题是怎样估算的。
指出:估计需要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相乘。
2.练习二第5题,第6题。
(1)请学生想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然后指名回答。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尤其要说清试商的方法。
(4)统计正确率,帮助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订正。
(5)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3.练习二第?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要生产
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4.练习二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本题解法如下:(160—28)÷22=6(盆)
三,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二中的第2、4、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21
练习三(2)
教学内容:练习三13——20题
教学三维目标:通过练习巩固不用调商的除法计算方法
巩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掌握连除与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说说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完成13题。
师生分析解题过程。
针对出现的普遍问题予以几种讲解。
二、练习
1.独立完成14、18、19题
2.同桌交流答案
3.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订正
5.16、17题讲解
先通过练习第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已有三年级的连减=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经验,很容易加以总结)
再练习剩下的题目,化难为易。
指名板演。
三、作业
完成思考题和补充习题中练习
教学反思:






6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四舍调商)
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

22
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2.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3.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
70÷9 69÷20 520÷60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用整十数除怎样试商。
2.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X( )<83 30X( )<158
40X( )<250 20X( )<98
3.在下面O里填上“>”或“<”。
32X4O120 43X6O260
51X6O310 24X7O155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整十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非整十数的两位数除三位数 (不要调商)的笔算除
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本节课,我 们先来学习除数的个位是1、
2、3、4的两位数除法。
2.教学例题。
出示教科书第18页教学情境图。
(1)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 ( )
(2)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
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时,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笔算中出现的问题。
③交流算法。
师:你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指名说一说)
a.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教师指着下面的算式问学生。)

23
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介绍:像这样要改商的叫做“调商”。
b.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④请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3)归纳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除数 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
法试商, 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初商后,必须将
商与原来 除数相乘;如果乘积大于被除数,就说明初商偏大,应该把初商调小再试,直至余数小于除数为
止。(结 合例题的计算过程进行归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中的1~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 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
的理由。
2.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调商过程。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本订正。
本题解答过程:184÷23=8(棵)(答略)
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
师:刚才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口答)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24
6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五入调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题、练习四中的第1、2、3、4题。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五人”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 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
法。
2.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复习
1.在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X( )<262 80X( )<454
70X( )<508 30X( )<280
指名口答,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
2.在下面的O里填上“>”或“<”。
47X5O250 69X3O200
35X7O239 64X4O240
指名口答,让学生口述判断的理由。
3,列竖式计算
91÷20 326÷50 280÷30
96÷32 326÷53 200÷43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全班交流。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两组题目的试商过程。
4.口答。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口答)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四舍的 试商方法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
种试商方法,就是用两位数除当除数个 位是5、6、7、8、9时该怎样试商。
2.教学例题;
出示教科书第9页教学情境图。
(1)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弓I导学生列出算式252÷36= ( )

25
(2)探索“252÷36”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52÷36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6看作4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③交流算法。
a.先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核对。
b.再出示下面的计算过程和问题。
252÷36=6
问题是:商6对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这里把除数“36”看成40来试
商,商6太小了,因为余数是36,和除数相等,所以 商要改成?。
教师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使余数比除数小。
(3)归纳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 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是5、
6、7、8、9时,可用五入 法来试商,把除数的个位“五人”后再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出
现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与 除数相等的情况(如上面的例题)。商小了,要把初商改大。
(4)比较,发现异同点。
让学生比较“372÷34”和“252÷36”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相同点:都要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进行试商;除的时候都要调商;除 的时候都要注意“余数比除数小”
这个计算要求。
不同点:当除数的个位数是1、2 、3、4时,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
的个位数是5、6、7、8、勺时 ,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用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多l的整十数来试商。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4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 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
的理由。
2.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全班核对。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调商过程。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26
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练习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至第21页练习三的第5—13题
教学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2.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3.使 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锻炼克 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口算
1. 课件出示。
2.学生口算。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笔算
1.练习四第5题。
(1)指名读题。
(2)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 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
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 计得最准。
(3)指名汇报。
(4)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2.练习四第6、7题。

27
(1)指名读题。
(2)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组内同学讨论。
(3)分组将刚才估计的题目再笔算一下,来验证自己估计得准不准。学生练习。
(4)全班交流、订正。
(5)指名请出估计得最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三、解决问题
1.练习四第8题。
(1)指名读题。
(2)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3)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
2.练习四第12、13题。
(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5)全班交流并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四第9——11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4—20题,思考题。
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2.通过 练习,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 ,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8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出示14题。
2.学生先默算,再指名口算。
3.提问;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二、笔算
1.练习四第15题。
(1)先指名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让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2.练习四第16题。
(1)出示第一行的三题:
612÷18 608÷32 224÷56
(2)先在小组里估计二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3)算一算,并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
(5)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了些吗?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练习四第18题。
(1)指名读题。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2.练习四第19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练习四第1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F9、思考题
1.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
( )÷72:( )
( )÷27=26......18
2.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29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四第11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23-24页
教学三维目标: < br>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运用这种简便算法当余数为2时,为什么原题的余数却是2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题目:根据450÷30=1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45÷3= 900÷60= 150÷10=
学生各自写商,然后指名回答。
提问:做这三道题时你各是怎样想的?你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2.谈话:利用商不变的规律 可以把一些比较复杂的除法计算转化成简单的除法计算,使计算更简便。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 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7
学生完成表格,并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商不变的规律,为什么不包括0?
2.练一练
3.出示例题:篮球的单价是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学生读题后,教师指名列出算式。
提问:观察算式900÷50,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

30
又使商不变?
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有0,想使计算简便可以把它们同时除以一个数再计算。
出示竖式:50,J900
提问:你觉得900和50同时除以几能使笔算简便?
学生提出可以同时除以10。
提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在竖式上只要怎么办?
教师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O。
谈话:这样就是把900除以50转化成了90除以5,好算吗?谁来说计算过程,我把它写下来。 < br>提问: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7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在小
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谈话:再用这种方法算一遍,并在第85页的横线上填一上得数。
2.谈话:现在如果篮球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自己用简便疗法计算,指名板演。
共同看板演的算式,指着式中余下的“2”。
提问:想一想.余数应该是几?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沦,交流想法。讨论后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0后,实际上是用90个十除以4
个十,余下的“2”表示2个十,是20。
谈话:余数是20对不对呢?我们可以验算一下。这道题 你会验算吗?如果你认为余数是2也可以验算一
下。
学生试着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验算过程。
谈话:通过验算.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余数应该是20。
三、综合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几算。做好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
提问:怎样算能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说算法,集体交流反馈。
提问:像480÷2 0这样的题目过去你们也会口算,谁能说一说,现在的口算与过去的口算相比,在
思考方法上有什么进步 ?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观察算式,找出题目中的错误之处。
在小组里讨论错在哪里。
提问:谁能说说这两题计算得对吗?不对,错在哪里?
学生交流,分析错题原因,各自在书上改正,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改得对不对。
提问:这两道题给你的体会是什么?

31
要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商不变的 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只能划去相同个数的O;如果竖式中有余数,要把被
除数中划去的0补上才是题目的 余数。
四、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五、全课总结
提问: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练习五
教学内容:25页练习五
教学三维目标:1.进一步掌握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2.重点掌握余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出示第一题。
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想一想被除数和除数是同是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吗?
(同时 相同)
交流订正
2.第二题
指名口答
二、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3——7题
熟练的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简算
交流订正
2.指名板演8、9题
3.出示第10题
审题弄清题意

32
如何列式呢?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验算
4.当堂测试第11题。
三、作业
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教学反思:




8 整理与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复习的第1—6题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出示复习的第1题。
2.指名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
3.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笔算
1.复习的第2题。
(1)出示第一组:147÷20
147÷21
147÷29
(2)谁来估计一下它商大约是多少?
(3)让学生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提问: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找一找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想一
想,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调商”?
2.复习的第3题。
(1)指名读题。
(2)刚刚我们回忆了用三位数去除两位数的除法的过程,讨论了试商和调商的方法,接下来练习第三题。

33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三、解决问题
复习的第5题。
1. 指名读题。
2. 学生独立完成
3. 指名汇报
四,课堂作业
1, 完成复习第4题
2, 教师随机布置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第7~13题,思考题。
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 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
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计箅练习
1.复习的第7题。
(1)在3~4分钟内,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针对有错的题目说说计算方法。
(3)统计全班有错的几人,分别错几题。
(4)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2.复习第8题。
(1)出示第7题,指名读要求。
(2)请同学们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34
(3)同学们分别笔算,并指名板演。
(4)将算出的商与估计的商对比,说说试商、调商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复习的第9题。
(1)出示题目,说明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
(3)全班交流,交流时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2.复习第10题。
(1)指名读题。
(2)出示第(1)个问,帮助学生理解每千克什锦糖的售价,就是三种糖售价的平均数。
学生解答第(1)、(2)个问。
(3)分小组讨论: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全班组织交流。
三、思考题
1.指名读题。(小黑板出示题目)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右边一题答案不唯一。
四、教学“你知道吗?”
1.学生自学。
2.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实例讲解。
五、课堂作业
1.完成复习的第11-13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简单的周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31页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
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35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 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
优化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
优化 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 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
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 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
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
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
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2、深度提问 :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等待2秒,出示
要求)[生先 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
程画在或写 在纸上吗?[出示要求。]
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 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
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不打断]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推想 计算]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 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 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7什么意思?1呢?

36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点击演示
○● ○● ○● ○● ○● ○● ○
师述:像这样,每2盆花看作一组,把15÷2=7,那就有这样的7组。
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三、欣赏、感受规律之美。
1、大自然中有着许多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
2、生活中规律。(红绿灯、霓虹灯、室内布置、服饰刺绣等)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 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规律呢,也是这样的呀。课后请你用自己的眼睛
发现生活的更多的有规律 的现象,并且用我们的所学到数学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吧。
四、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这节课 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事物按一定的规律反复出现的现象,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
律,能根据 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有规律现象,等
待着我们进 一步的探索。
五、课后作业
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37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材32页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六第1-4题。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
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 “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
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从同一个角度 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
的。”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 ?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
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 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 br>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 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
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2.完成练一练。
(1) 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
的?(指 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练一练第2题。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六第1-3题。
五、作业
练习六第4题。
课后反思:


38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习六第5-7题。
教学三维目标: < br>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正确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指定的视图正确摆出相应的组合体,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察物体,知道同一个物体从不 同的面看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今天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 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2.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前面和右面一 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
可以得到相同形状)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
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 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
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3. 按要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 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二课时
课后反思:


39
第3课时:观察物体(3)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六第8-11题。
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 br>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3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 br>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9题。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课件出示第10题。
学生观察,指名回答,然后把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画在练习本上。
3.练习六第11题。

40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同的。
四、作业
练习六第8题
课后反思:








第4课时: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练习六第12-17题。
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38页第12题)
2.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六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六第14题。
(1)小组合作,摆一摆。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练习六第15题。

41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4.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5.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42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一课时 分段数据统计
教学三维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
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 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
(分大号 、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 的?几套
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
(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 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
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比如成绩:90多分的为A,70多、80多的为B,60多的为C,60以下的为D……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出示)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怎么分段比较的合适?

43
(50多的为A,40多的为B,30多的为C,20多的为D。)
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交流校对
2、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
演示: “你知道吗?”
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一些常识
3、现在你们想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吗?(出示p.72第2题)
找一找,哪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画“正”字统计在表中。
那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找一找。(良)
把其他也是“良”的城市找出来,统计好
剩下的几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哪一段呢?继续填写。
根据“正”字整理情况,完成统计表。
看了这份统计你有什么想法么?
指名读一读表名,这个表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时间:2004年4月30日
指出:空气质量随时会随着一些交通、 工业等情况发生变化,所以这份统计表还特意要说清楚统计的时间。
4、再来看一份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上海在2004年4月整个月中的空气质量情况
演示该题,先找到刚才提到的“4月30日 58”指出:4月30日这天,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58,空气质量
良,是不是每天都这样呢?
(不是,有空气质量优的时候,也有轻度污染的时候。……)
根据这份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你能评价一下上海2004年4月份的空气情况吗?
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 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
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刚才提到的空气特别好的城市中,我去过四个地方:北京、贵阳、桂林、海口
边说边出示自己在这几个地方游玩时拍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感受美。
教学反思:







44
第二课时:练习七
教学内容:44页2—7题
教学三维目标: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
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第二题
1.出示题目,弄清题意
2.学生完成分段统计
3.怎么计算合计人数呢?算加法
4.分析数据: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前十名,你能估计她的成绩可能是多少吗?(只要估计)
二、第三题
1.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
2.注意标注数据
三、第四题
了解我国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完成统计图。
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韩国汉城 5枚 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西班牙巴塞罗那 16枚
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美国亚特兰大 16枚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澳大利亚悉尼 28枚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希腊雅典 32枚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国北京 51枚
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英国伦敦 38枚
四、第五六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
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五、作业:完成思考题,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45
第三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49—50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 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
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并进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 据的不同方式,了
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 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替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 阅资料中获得信息
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1格表示多个单位)
教学准备:光盘,事先调查好4大河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选用的话题是关于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的。
先请大家来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常识。
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
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
(1)有89个成员国
(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
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学习例题:
1、演示: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1 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
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图略)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
(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
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 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
了……)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疑:这张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

46
注意观察纵轴上的数据,指名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在制作这统 计图的时候,可以把1格表示成多个单位,比如说这里的1格就表
示5票
当不正好是5票的时候,比如说是2票,就需要根据经验去选择合适的高度。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3)画阴影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
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图还要有图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02年12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1)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
(2)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
问:如果我再提一个问题“江苏电视塔和中央电视塔一共高多少米?”合适吗?为什么?
那谁能继续提比较合适的问题?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注意:(1)条形边成了圆柱体;(2)单位:万吨
(1)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
(2)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如下表(略)
说说第28届是在哪一年举办的呢?27届呢?
指出:奥运会每4年一届,正好和闰年是一样的,这几届都是在闰年举办的。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把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整吗?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4、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图绘制完整。
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
注意这份统计图和前面讲的有不同:条形是横向的,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这几条河流的长短。
教学反思:




47
第四课时:练习八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怎么求出平均数
(先求和,在求平均)
二、练习
1.练习八第3题
1.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2.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说说理由
2.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平均每天卖出苹果核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多多少?少多少?一样多?)
3.练习八第5题
判断,注意平均数的含义
4.第6题
估计平均数,只要在最多与最少之间即可
5.第7、8、9题,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校对,订正。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要细心。
三、作业
完成第10题,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教学反思:





48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
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 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2)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3)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三维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 br>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
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 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


49

东南方英语-爱情闯进门歌曲


心理罪结局-八大关小礼堂


保佑的拼音-怎么样炖鸡汤


热能与动力工程排名-火车票可以提前几天


免费克隆qq空间-酷点的网名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出自幽谷


开学第一课图片-汪峰妻子


茉莉花茶的泡法-高一语文必修3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0:1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0013.html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