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难念的经歌词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修订说明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9 10:38
tags:苏教版, 小学数学教材, 三年级

安徽风光-旅行贴士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罗珊珊)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修订说明
一、主要的调整和变化
(一)重新整合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的认识

24时计时法的内容原本安排在 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现在与三
年级下册的《年月日》整合成一个单元,是因为但在教材实验过程中,< br>不少教师反映现实解决这部分内容中“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有一
定困难,难在究竟要不要列算 式,难在列出来的算式不知道怎么算,
比如从1:40到3:20,列出算式3:20-1:40,可能 得到1小时80分,
不列算式呢,我们老师心里可能不踏实,所以调整到“认识年月日”
之后。 当然这样调整对我们的教学也是有一些影响的。以前教学乘除
法时经常会边一些跟经过时间有关的习题, 现在后移了,因此我们要
牺牲掉很多熟悉的问题。
(二)提前安排两步混合运算,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实
际问题
之前并没有明 确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现在是鼓励列综合算
式。原因(1)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宏观的把握题目的 整体结构关系,
从而提升思维水平。(2)学生在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把
解题的思 路和有关运算顺序的规定有机地结合。更便于学生体会两步
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价值。“课标2011版” 把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
由第二学段移至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
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三)按“解决问题策略”内容板块的整体规划,教学从问题出
发进行思考的策略
从 所求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
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 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
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执果索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
的条件都能从原题中全部找到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 从问题出发
思考的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从问题想 起。与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从条件
出发思考的策略一样,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
用。一方面重视步骤,体现了策略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重视了策
略的选择和综合运用。目的是增加 策略应用的灵活性。
(四)后移平均数的认识,重新设计简单数据统计活动内容
“课标20 11年版”的要求比较低,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重点应
让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 经验,不要求认识正
式的统计图表,也不要求认识平均数以及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整
体水平 。为此,教材把原来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与平均数有关的内容后
移至四年级上册,同时,引导学生基于解决 问题的需要,继续了解一
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感受数据
分 析的意义和价值。与二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相比,
本册教材一方面更多的帮助学生进一 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
了解并初步掌握数据的简单汇总、排序和分组方法;另一方面,则引导他们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初步体会分析数据时不仅
要关注个别数据(最大值、最小 值),也要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
比如数据在一组中的位置、次数、整体分布情况,这样才能从数据 中
获得更多也更有价值的信息。
(五)把《算“24点”》由二上移至本册,同时设计长作业 性质
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上学时间》。
1.《算“24点”》原本安排在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之所以移至
本册教学,一是因为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在积累较多
的计算经验之 后开展活动,有助于他们更加灵活的计算,提高参与活
动的积极性;二是因为根据给出的扑克牌上的点数 算得24,事实上
也涉及运算顺序的选择,把它安排在《混合运算》之后,能启发学生
在活动中 进一步加深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理解。
※●2.结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重新设计《上学时
间》,侧重于引导学生围绕“你每天上学途中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和
同学相比,你用的时间是比 较长,还是比较短”这两个问题开展调查、
收集、整理数据,并通过对数据分布情况的简单分析获得结论 。课标
强调“综合与实践”重在实践,重在综合,特别提出倡导长作业,由
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 ,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可能不是一节课,也可能
是好几天。《上学时间》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涉及 交通方式的选
择,不管是步行还是乘车,只算时间;(2)怎样算出上学的时间呢?
这个不是简 单的事。可能会策略的说出来。严格的讲,教材安排用5
天的时间来记录,从多个数据可以发现,上学时 间大约是多少,这里
渗透了数据的随机性。当数据足够多的时候可以从中看出一些规律
的。(3 )怎样和同学比?有几个角度,有多少人用的时间比自己多/
少/差不多?除了小组里面的情况还有全班 情况的交流。实际上就是
数据的分组和汇总。
这些对于学生对体会综合体会实践是很有好处的。
(六)增设探索乘法计算规律的专题活动。
通过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在过程
中感受探索性学习的乐趣,积累 探索学习的经验,培养初步的分析能
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
归纳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以
丰富对乘法计算过程和特点 的认识,增强对计算内容的学习兴趣,凸
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
※●内 容包括:1.两位数和11相乘的规律,2.首同末合十,就是
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十 的两位数相乘的规律,在比
较中渗透了(a+1)*(a-1)与a平方-1的关系。且这些活动编排的
线索都是:观察现象—建立猜想—验证猜想—回顾反思。
此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轮 教材修订的整体方案,原本
安排在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平移和旋转”
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内容均移至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原三年级上
册和下册安排的“观察物体”,经过 整合也一并安排在四年级上册。

二、各单元内容的修订情况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前面学习的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其实依据的是乘法分配律。比
如12*3,先算3*2,再算3*1 0,然后把两部分加起来。虽然没学习
乘法分配律,但这是对分配律基于经验的直观理解。到了本单元两 位
数乘两位数,好像就没那么简单了,可以看成是a+b的和乘c+d的和,
所以理解起来是有 一定难度的;而且这里还涉及竖式书写过程的变
化,特别是第二部分的积;学会这部分内容,今后不管位 数是几位,
都没有任何的障碍了,完全可以自主地类推。所以说,两位数乘两位
数是整数乘法当 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2.适当降低口算要求,突出口算对估算和笔算的支持作用。
※●本单 元安排的口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两位数与10相乘,
(21*10)另一类是整十数与整十数相乘。安 排两位数与10相乘的口
算,主要是为了支持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
例如,在笔 算24*12时,先要用12个位上的2去乘24,再用12
十位上的1去乘24,而用十位上的1乘2 4的实质,就是计算24*10。
可见,只有掌握两位数乘10的口算方法,才能真正理解笔算过程中< br>第二部分积的运算意义,也才能真正理解第二部分积在竖式中书写位
置的规定;安排整十数乘整十 数的口算,也是四表的拓展(表内乘法、
表内除法、20以内的加减法)像3*6是表内乘法,3*60 就是表内乘
法的拓展。也是为了支持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这是因
为估算两位数乘 两位数时,通常要把乘数看作与之接近的整十数进行
思考。现教材不再要求学生掌握形如32*30这类 式题的口算方法,其
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口算难度,突出新课标对口算的基本要求,减轻
学生的 课业负担。
3.调整和充实估算教学内容。
(1)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与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相比,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估算除了继续引导学生在现实 情境中通过确定上、下界判断积最多
或最少是多少之外,还注意引导他们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
估算方法,以丰富对估算及其结果表达方式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估算
能力。
※●例如 ,根据书中某一页的文字有21行,每行有29个字,估
计这一页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字时,可以把21和 29分别看作20和30,
由20*30=600推知这一页的文字大约一共有600个。
(2)渗透统计推断,帮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感知数据自身的随
机性。
※●例如,在 本单元安排的例2中,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从60袋
蒜头中任意抽出5袋蒜头的质量说说能想到社么,再引 导他们根据
“每袋大蒜大约重30千克”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一共收获蒜头多
少千克”。题中 给出的5袋蒜头的质量可以看作从60袋蒜头中随机抽
取的一个样本,而接下来的估算过程则可看作由样 本数据特征推断数
据总体特征的初步尝试。显然,这个过程蕴含了数据分析最为核心的
内容。
4.把原来随三位数乘一位数安排的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移至本单
元。
这样做主要有两 点考虑:一方面,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时,
经常会涉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 安排两步连
乘的实际问题能使一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合乎事理,从而也
就能使教材选择 的实际问题的背景更具现实意义、题材更加丰富。另
一方面,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从条件出发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策
略,而用两步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不仅适合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而
且更便于对 已知条件进行再组合。这就是说,在学生初步掌握从条件
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安排两步连乘的 实际问题,将有利于
他们加深对相关策略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
性。

(二)千米和吨
1.为什么要把千米和吨安排在同一个单元呢?
千米是 较大的长度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两个单位进率都
是1000,学生认识千米、吨的关键是初步建 立1千米有多长的长度
观念和1吨有多重的质量观念,并由此学会根据现实背景选择合适的
长度 或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学习合理估计路程的长短或物体的轻重。
考虑到这两个观念都不便于直接感知,所 以教材设计了更加多样也更
加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
2.通过类推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
※●在认识千米时,先让学生沿着100米的跑道走一 走,数数走
了多少步,看了用了多长时间;再引导他们以此作为标准,推算走1
千米大约有多少 步、要用多长时间,并在放学后走一走,看看从学校
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3.借助统计感知1吨的实际轻重。
※●在认识吨时,先让学生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体重, 并估算
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一共有多少千克,再引导他们通过全班汇
总,判断全班同学的 体重之和是否达到1吨。就算达不到1吨,也能
感知1吨的重量。
上面这些活动,不仅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而且便于操作,有利
于学生以直接感知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短和1吨
的实际轻重,并能使他们对得到的结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策略,三下从问
题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四上安排的从条件或问题出发灵
活思考的策略一起,都是“解决问 题的策略”内容板块中最为基础的
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 br>题的策略意识,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注意了一下几个问题:
1.选择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问题出发 展开分析和思

※●教材安排的 两道例题都是与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例1要求
学生解决的问题是“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 下多少元“根
据生活经验,容易知道”要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就要选择价格最低的
运动服和运动 鞋,并首先算出购买一套这样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需

二胡曲谱下载-男人面相学


关于厨房的对联-小儿感冒咳嗽食疗


郁闷的句子-教你看手相


葫芦丝映山红伴奏-八宝饭的做法视频


关于赏月的作文-情人节送男朋友什么


笑破肚皮的笑话-安全生产月宣传资料


乘车安全知识-倒错的归结


如何做腊八蒜-不如盖伦去打野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0:3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0096.html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修订说明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