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yell2017版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数学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9 12:32
tags:数学, 初中教育

周冬雨演的电影-qq特殊名字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邵恒秋)
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通知
教基二[201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
局:
2017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
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 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
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
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 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
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 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
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
教育 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
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7年版),并
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
关要求通 知如下:
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
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 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
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 ,
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
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 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
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标准是 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地
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
和难度要 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 量和水平。要
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
施的重点、难点问 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
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
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 展中的积极作用。要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
实。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严格按 照课程标准
命题,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在注重对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 查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
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
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 会、网络等方面有益
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鼓励和
引导教师根 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
5.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贯彻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任务要求、深化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义务教育
质量的重要 保障,各地要充分重视,统筹规划,全面做好动员、
宣传和培训工作,切实解决好师资、实验仪器设施设 备配备等条
件保障,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

目 录
第一部分前言 ....................................... .......................... 5
一、课程性质 .......... .................................................. ....... 5
二、课程基本理念 ........................... .................................. 5
三、课程设计思路 .................................................. ........... 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 .................................. 12
一、总目标 .. .................................................. ................ 12
二、学段目标 ................... .............................................. 14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 .................... 16
第三学段(7~9年级) .......... .......................................... 16
一、数与代数 ....................................... .......................... 16
二、图形与几何 ........ .................................................. .... 21
三、统计与概率 .............................. ................................ 30
四、综合与实践 .. .................................................. .......... 31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 .................................. 33
一、教学建议 . .................................................. .............. 33
二、评价建议 ..................... ............................................ 43
三、教材编写建议 ..................................... ...................... 52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61
附录 ........................................... ................................ 65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 65
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 67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
社会进步息 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
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 对于客观现
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
术科学的基础,而且 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
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 许多
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
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 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
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 思维和创新能力
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 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
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
要的基础 。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
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它不仅包括 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
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 利于
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
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 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 br>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 效
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
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
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
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 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 是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
测、计算、推理、验 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注 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 动探
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
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 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
果,激励学生 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
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 学习的过
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 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
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 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
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
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
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 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
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
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 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
的实 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
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 学问题、构建数学
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
内容。同 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
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 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 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
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
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 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
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
形与几 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
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 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
验,提高 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
数 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
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 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
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 轴对称、相似和投
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臵和运动。
“统计与 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
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 据,包括计算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
行简单的推断;简 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
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
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 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
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
内外 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
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 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
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 br>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 面
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
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
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 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
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
进 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
形想象 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
臵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 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
可以把复杂的数学 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
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 在整
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 应当先做
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
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 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
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
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
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 br>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
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 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
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
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 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
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 绎推
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
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 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
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 br>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
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
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 、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
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 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
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 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
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另
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 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
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 br>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
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
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 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
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
阶段做起 ,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
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 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
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 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
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 程,掌握数与代数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臵确定等过程,
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
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
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
数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
学●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思●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
考 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综合运用数学
问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题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
解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决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
态意志,建立自信心。
度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br>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
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 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
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
到良好 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
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 发展离不开知识
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略
第二学段(4~6年级)略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
代数式 、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
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 握用代数式、方
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 、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
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
面图形 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
面直角坐标系,能确定位臵。
3.体 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 ,能计算一些简单
事件的概率。
数学思考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 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
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
物体位 臵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
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
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
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
识,提高实践能力。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
法。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
结论。
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
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4.敢于发 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年级)略
第二学段(4~6年级)略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
理数的大小。
(2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
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
a|的含义(这里
a
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 、乘、除、乘方及简
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参见例47)。
2.实数
(1)了解 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
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 )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
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 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参见例48)。
(5)了解近似数,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
并会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6)了解二次根 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
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 关的简
单四则运算(参见例49)。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参见例50)。
(2)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 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
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
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 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
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
a
+
b
)(
a
-
b
) =
a
2
-
b
2
; (
a
±
b
)
2
=
a
2
±
2
ab
+
b
2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参
见例51)。
(4)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
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
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 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 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
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参见例52)。
(2)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参见例53)。
(3)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4)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5)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6)*
1
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7)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
的一元二次方程。

1
凡是打星号的内容是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8)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
根是否相等。
(9)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不要求应用这个关系
解决其他问题)。
(10)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参见例54)。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
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
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
例。
(3)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参见例
55)。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
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参见例56)。
(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参见例57)。
2.一次函数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
次函 数的表达式(参见例58)。
(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
y
=

kx
+
b
(
k
≠0)探索并理解
k
>0和
k
<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4)理解正比例函数。
(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反比例函数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和表达式
y
=
k
(k
≠0)
x
探索并理解
k
>0和
k
<0时,图 像的变化情况。
(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了解二次函数的
性质。
(3)会用 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
y?a(x?h)
2
?k
的形式, 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
说出图像的开口方向,画出图像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
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5)*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性质
2

1.点、线、面、角
(1)通过实物和具体 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
直线和点等(参见例59)。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
义。
(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6)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2
考试中,只能用下文出现的基本事实和定理作为证明的依据。
(7)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
算角的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
(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
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 第三条直线所
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
平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参看例60)。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 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
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平行
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
同旁内角互补)。
(11)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三角形
(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 br>(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
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 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
和大于第三边。
(3)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
应角。
(4)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参
见例61)。
(5)掌握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参
见例61)。
(6)掌握基本事实: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证明定理:两角及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全等。
(8)探 索并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
的距离相等;反之,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的点在角的平分
线上。
(9)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
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 垂直平分线上。
(10)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
理:等腰三 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
线重合。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 角相等的三
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
各角都等于60°, 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
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
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 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斜边的一半。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13)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
(14)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
4.四边形
(1)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 顶点、边、内角、外角、对角
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2)理解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 3)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探索并证 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的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
距离。
(5)探索 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矩形的四个角
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 线互相垂直;
以及它们的判定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
等的平行四边形是 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
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 质(参
见例62)。
(6)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5.圆
3

(1)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
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臵关系。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
两条弧。
(3)探 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
定理及其推论: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 圆心角度数的一
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圆内接四边形 的对角互补。
(4)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5)了解直线和圆的位臵关系,掌握切线 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
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3
考试中,不要求用(2)(3)(6)证明其他命题。
(6)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长
相等(参见例63)。
(7)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
(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6.尺规作图
(1)能用尺规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
一个 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平分线;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
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 2)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
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 高线作等腰三角形;已
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
(3)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过不在 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三
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4)在尺规作图中,了解作图的道理,保留作图的痕迹,不要求
写出作法。
7.定义、命题、定理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
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 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
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参见例7 5),知道证明要
合乎逻辑(参见例64),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会综合法 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轴
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 对称轴垂直平分(参见例65)。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
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3)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
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
(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图形的旋转
(1)通过 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它的
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 ,对应点到旋
转中心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参见例65)。
(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 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
称中心平分。
(3)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
(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图形的平移
(1)通 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
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 (或在同一条直
线上)且相等(参见例65)。
(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4

(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的线段;通过建筑、
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
(3)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
段成比例。
(4) 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
似;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边成比例的两
个三角形相似。 *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5)了解相似三角 形的性质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
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6)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7)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参见例75)。

4
考试中,不要求用(4)(5)证明其他命题。
(8)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
A

cos
A
,tan
A
),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9)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
数值求它的对应锐角。
(10)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5.图形的投影
(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概念。
(2) 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并会根据视图描述简 单的几何体。
(3)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
实物模型。
(4)通过实例,了解上述视图与展开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图形与坐标
1.坐标与图形位臵
(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臵。
(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
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 的位臵、由点的位臵写出
它的坐标。
(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臵
(参见例66)。
(4)会写出矩形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5)在平面上,能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臵(参
见例67)。
2.坐标与图形运动
(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轴为对称轴,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
坐标的多边形的对称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
的关系。
(2)在直角坐标 系中,能写出一个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沿坐标
轴方向平移后图形的顶点坐标,并知道对应顶点坐标之间 的关系。
(3)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
轴方向平移后所得 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具有平移关系,体会图
形顶点坐标的变化。
(4)在直角坐标系中,探 索并了解将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坐标(有
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个边在横坐标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 br>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的。

三、统计与概率
(一)抽样与数据分析
1.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
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2. 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参见例
68)。
3. 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4.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 数、加权平均数,
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参见例69)。
5. 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
(参见例70)。
6. 通过实例,了 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直方图,
能利用频数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参见例71)。
7. 体会样本与总体关系,知道可以通过样本平均数、样本方
差推断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
8. 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
进行交流(参见例71)。
9. 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参见例72)。
(二)事件的概率
1. 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
的 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参
看例73,例74)。
2. 知道通过大量地重复试验,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1.结合实 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
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 程中,尝
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 br>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 知识(包括其他学科
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 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
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
有助于学 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
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思想、基本
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
和提出问题的能 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
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 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
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
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
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使每个学 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
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 关软件,提高
教学效益。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使每个学 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
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
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 积月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
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 ,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
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
过独 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
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 成认真勤奋、独立
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关于“零指数”教学 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教学
目标不仅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计算,还要
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
感悟理性精神(参见例81)。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 “以
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 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
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 用知识并逐
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只有亲身参与教师 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
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参见例82)。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br>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
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
选择适 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 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
确、清晰、富有启发性 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
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
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 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 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
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
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 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
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 教师主导作用的
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
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参见例32,例52)。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 教师的主
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
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
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
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 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
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
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 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
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
知识的联系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
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 师还应揭示
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
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
每堂课教学的知识臵于整体知识的 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
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
体 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
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在基 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
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 对于整数
乘法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相应的算
理;对于尺规作图,学 生不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而且要能知道
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 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
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
阶 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
4.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
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如抽象、分类、归纳、
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
考、合作 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
会遇到 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函
数的分类等。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 分类讨论解决问
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
学生逐步体会为 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
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 的不同
性质。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
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 会分类,可以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 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
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 、
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
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
的。
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 活动,
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
要途径。例如,在统计教 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
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 br>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
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 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
体的“综合与 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 数学问题,
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
现实践的成果,让别 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
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程目标,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 br>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设计教学
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 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
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 br>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
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 育价值;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
用本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
6.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 为
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
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 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
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 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
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
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
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 ,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
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
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
综合应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 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
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
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 br>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
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 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
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实 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
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 的
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
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 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在实施过程 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
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 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学
段目标,合理设计并组织实 施“综合与实践”活动。
7.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
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 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本
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
教 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 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
准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 这
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 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
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 本要求,同时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 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
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
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
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 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 情境的设
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
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 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
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
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思考的条
理性,不要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 。
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
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 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
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
力;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
确认,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 程度的要求。
在第三学段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
展,使学生知道合情 推理与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
“证明”的教学应关注学生对证明必要性的感受,对证明基 本方
法的掌握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证明命题时,应要求证明过程及其
表述符合逻辑,清晰而有条 理(参见例63)。此外,还可以恰当
地引导学生探索证明同一命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进行比较和讨< br>论,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
性。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 应用现代信息技
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 效益。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
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暂时没有这种条件的地区, 一方面
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
具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
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
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 计算。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
践活动中,应当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
应当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参见例28,例51)。
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 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
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例如,
利 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数据库
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利用计 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等等。
在应用现 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
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 步,有助于学生
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 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
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
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 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 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
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br>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
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 ,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
过程。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对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
求为标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 度,
以及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中的表现。在对学生学习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果进 行评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
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依据“经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
多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 定性评价为主。
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
要根据学习的进度 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例如,下
表是对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学 段结
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
求。

表1 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
学习内容 速度要求
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 8~10题/分
百以内加减法口算
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3~4题/分
2~3题/分
1~2题/分
一位数除两位或三位数的除法笔算 1~2题/分

教师应允许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
的积累逐步达到学段目标 。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
“延迟评价”
5
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
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
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 br>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
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 中进行评价。例如,在第
二学段,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活动,评价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
决的能 力:
用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怎
样才能使面积达到最大?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5
延迟评价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 给学生更多的
机会,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学生是否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
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
第二,学生能否列举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通过列表等形
式将其进行有序排列;
第 三,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能否发现长和宽变化时,
面积的变化规律,并猜测问题的结果;
第四,对猜测的结果给予验证;
第五,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一般性问题,如,猜想当长和宽< br>的变化不限于整厘米数时,面积何时最大。
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 价学生
的不同水平。例如,设计下面的问题:
(1)找出三个满足条件的长方形,记录下长方 形的长、宽和
面积,并依据长或宽的长短有序地排列出来。
(2)观察排列的结果,探索长方 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面
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时,长方形的面
积最 大。
(3)列举满足条件的长和宽的所有可能结果,验证猜测。
(4)猜想:如果不限制长方形的长和宽为整厘米数,怎样才
能使它的面积最大?
教 师可以预设目标: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够完成第(1)
(2)题就达到基本要求,对于能完成第(3 )(4)题的学生,则
给予进一步的肯定。
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所不同,教师应给
予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的评价
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
行。 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
情感态度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注重考查和 记录
学生在不同阶段情感态度的状况和发生的变化。例如,可以设计
下面的评价表,记录、整理 和分析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这
样的评价表每个学期至少记录1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或调整评价的具体内容。
表2参与数学活动情况的评价表
学生姓名:时间:活动内容:
评价内容
参与活动
思考问题
与他人合作
表达与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类似的评价表,也可以根据需要
设计学生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价表。
4.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主要表现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
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 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
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在评价学生每一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
对学 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评价时应注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时 期的学习表现和学
业成就。
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课堂观察表用于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
表现,积累起来,以便综合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的项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 调整,随时记录学生在课
堂教学中的表现。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每天记录几位同学的表现,
保证每 学期每位同学有3~5次的记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记录
某些同学的特殊表现,如提出或回答问题具有 独特性的同学、在
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或在某方面需要改进的同学。经过一段
时间的积累, 对于学生平时数学学习的表现,就会有一个较为清
晰具体的了解。

表3 课堂观察表
上课时间:科目:内容:
学生
项目
课堂参与
提出或回答

























问题
合作与交流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的
掌握
独立思考
其他













































说明:记录时,可以用3表示优,2表示良,1表示一般,等等。
5.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 生本人都可以
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
评价、家长评价等 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
行全面的考查。例如,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要 求学
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电
子文本等)归纳学到的知 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
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
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小结在班级展示交流,通过这种形式总
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不足 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汲取他人
值得借鉴的经验。条件允许时,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
评价方 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
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 后访谈、课内
外作业、成长记录等等(参见例83)。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
以采用网上交流 的方式进行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
点,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 评价方
式。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态度,
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从探究活动
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成长记录中了< br>解学生的发展变化。
6.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 量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段
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
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或百
分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结 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促进学
生的发展。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
学生已经掌握了什 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
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等。
例如,下面是对某同学第二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学习的
书面评语:
王小明同学,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表达数据。你
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数据,知道如何求平均数, 了解
统计图的特点,制作的统计图很出色,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但你

dnf疲劳值没了怎么办-北京交通大学录取分数线


成王败寇歌词-新药转让


凤求凰琴歌-p2p理财公司有哪些


莫失莫忘铃-碍口识羞


平平淡淡的生活-北风吹雪花飘


手机nfc功能怎么用-无法无天的意思


民间风俗-有个性的群名


生产培训-春雨作文100字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2:3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0274.html

2017版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数学新课程标准读后感的相关文章

2017版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数学新课程标准读后感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