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中心对称图形【苏教版】2017年秋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50页)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9 13:05
tags:学科竞赛, 小学教育

兰花花歌曲-莫扎特小夜曲吉他谱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严筱钧)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 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 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 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
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 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口算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
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
移。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
情推理的能力。

2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教具:黄花片(6朵)、蓝花片(5朵)、红花片(8朵)
学具:方块(20个),三角形(5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牵引导入
1.春天美丽的花儿都开放了,看!(课件出示)花坛里的花开得真漂亮呀!这不还引
来了几个 小朋友,他们正在数花呢,(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2.师:比较每种花的朵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
(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2)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3)黄花再添多少朵就和红花同样多?
(4)黄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提的都是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学生答)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要 学习另一种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那
就是“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4.那么倍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摆花片来研究。
二、认识“倍”
1.师摆花片:蓝花2朵,黄花6朵
师: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可以把它们圈起来表示 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请小朋友伸出手比划一下。
2.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小朋友上来圈一圈。
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3.再次感知
追问:为什么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个2朵?我们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请小朋友看着图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教师板贴。
4.如果我添上1朵蓝花,现在把蓝花看作一份,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5. 小结:看来,要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首先要知道蓝花的朵数,再看黄
花里面有几个蓝花那样的 朵数,那么黄花就是蓝花的几倍。
6.操作

3
(1 )要求:第一排摆3个方块,第二排摆6个方块,问:第二排方块的个数是第一
排的几倍?怎样分就能一 眼看出是2倍?追问:你为什么3个3个的分呢?
(2)要求:左边的小朋友摆三个三角,右 边的小朋友摆15个方块,两人说一说方块
的个数是三角的几倍? (3)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 作,左边的小朋友摆三角,右边
的小朋友摆方块,要使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4倍,看谁的方法最多?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蓝花和红花是怎样的关系。
1.(课件出示蓝花和红花) ,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自己在下面想一想
该怎样圈就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倍。
2.问:你是怎样圈的?为什么2个2个圈在一起?红花朵数是蓝花的( )倍? 3.
问:如果不摆花片,我们应该怎样去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呢?
小组讨论一下,并说说为什么? 汇报交流。(板书:8÷2=4)
明确:要 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8朵红花里有几个2朵,也就是把8朵红花第
2朵一份平均分,所以我们可 以用除法来计算。 指出: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
关系的,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倍”。
四、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看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的?(把绿带子看作一份,
红带子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是绿带子的5倍。)
2.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
思考:第二幅图中你是把几个胡萝卜连在一起的?为什么第一幅图中2个彩球连在
一起,而第二幅图中要把4个萝卜连在一起呢?
3.想想做做4
教学反思 :









4
第3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 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
立“倍”的概念。
2.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根据下面图式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
□○□=□
师: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吧!
2.提出学习目标
a、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b、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展示
(1)例2 学生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5

师: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师: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2)例3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学生展示。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3)例4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线段图表示的意思,应怎么解决。
三、拓展知识外延
1.教材76、77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2.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
蛋?学生计算,并 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七的第1、2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计算。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 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 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6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 留心,就能发现许多
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学习例题
⑴观察例题图,说说小华和小红在做什么?
问: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⑵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笔算,小组交流。
⑶班级汇报:
列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⑷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一位
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 么?
2.学习“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班级交流,由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复杂之处在哪里?
1.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
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班级交流订正。
让学生数一数每题的积各有几位,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
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7
指名说一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 ,要求口算哪些题,口算给同桌听,一人口算乘2的题,
一人口算乘3的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图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用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
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8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
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
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
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个性化意见172个8根少,
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
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 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
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 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 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
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 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
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
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9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
确的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
对知识的 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
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1. 口算 400×2= 300×= 100×2= 5×300= 400×6= 300×9=
700×9= 53×3= 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
2. 笔算 24×4= 48×3= 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学们在作业
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 本上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
法 (学生在做完后师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一个 数和另一个数的个位
相乘时,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其实不仅仅
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 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

10
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小华家到体育场的场面) 咦,
小华在做什么呢? 学生:在跑步 他可真是个爱锻炼的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
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生1: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生2: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生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
生4:大生家比小华家到体育场远多少米?
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生:小华每分钟跑152米,用了4分钟,怎样列式?算式:152×4=
(一)合作探究学习
152×4=的计算方法
你能估算出小华家到体育场有多少米吗?
生:400多米; 500多米;600多米……
师:到底有多少米?怎样才能得到准确值呢?
生:需要计算才能知道
对,我们可以 通过列竖式来计算,同学们把竖式列出来。板书竖式)你们能计算出这
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老师巡察学生的探索情况)
(三)全班汇报。
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那么,
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结合方块图:从个位起,用4 分别乘152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8,
在积的个位上写8,4和十位的5相乘得 20,这里的20表示20个十,也就是2个百,在
积的十位上写0,并向百位进2,4和百位上的1相 乘得4,这里的4表示4个百,再加上
十位的进位数2个百是6个百,所以在积的百位上写6。(板书, 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
师:刚才哪位同学估计600多米,介绍一下你的经验。
(四)自己探究学习152×4=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我们会计算152×4了,解决了小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算出大
生家到体育场有多远吗?怎样列式?生:248×4=

11
师:请你们自己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248 × 4 =992
3.观察、比较。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处?什么不同处?
师: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汇报。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
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法笔算中的
连续进位。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独立完成,算完之后口头说计 算过程,课件
随学生发言出示,你做对了几题?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要注意哪些?先小组讨论,后全班< br>交流。
小结: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计算时 从个
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满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学生自己做,指名板演。(及时纠错)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
分组计算,出示答案。比一比两题的积分别是几位数。
第一组的两道算式,乘数同是3,为什么得数有的是三位数有的是四位数?(第一道
算 式百位数乘3不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百位数乘3需要进位,所以??) 第二组也同样如
此。(课件出示: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指名说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需要口算哪些题呢?
游戏:口算抢答。
5.完成想想坐坐第5题。(课件出示)
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信息?要求这个问题该怎样思考?把你的想法和大家
交流一下,并列式计算。
6.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
教学反思:


12
第7课时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的算理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
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
以怎样列 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 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
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 8×0=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
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 学校体育馆大约一
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13
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
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 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
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 写法,
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4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
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 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
×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15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第1课时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的:
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 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
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 交流、实验等能力;了解、体验身
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这两件谁重呀?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用眼看一看(观察)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
学生说。
这时大家出现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论 。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大,关靠眼睛看
不出谁重谁轻。谁能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快速的判断出到底 谁重呢?
(用手掂一掂)
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
板书: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
知道?
学生说:(用秤称一称)
板书:用秤称一称

16
二、认识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学生边说边出示挂图)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学生说: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有学生说道: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
三、认识千克
1.老师说:既然大 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
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 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 作单位。 可以用符号 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
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
(学生观察)
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说:指针指到“1”了.
师问:指针指到,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说明了它重1千克。
(板书 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让学生上台指一指)(1名)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学生做题)
师问: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17
学生答:1千克。
师说;第二幅呢?
学生说:5千克。
师说:大家再仔细看看,看看谁有新发现?
(净含量)
师问: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说)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要把它贴在
电梯里?
(有一个1000kg)
这说明了什么?
(电梯最大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
出示卡车图。
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千克?
(5000Kg)
这个5000Kg的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辆汽车的最大载重量是5000Kg) 注意:有学生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应要纠正,
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分。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这一题要提醒学生: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五、实践活动
(一)称大米
1.老师先示范。
2.让学生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大米,然后分别拎 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的重量,最
后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感觉?
(二)称书本和文具
1.先整本整本书称
2.不够时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称够1千克的东西
3.观察,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三)估计物体的重量
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装好。

18
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啊?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
七、课外作业
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分别各重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32~3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
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橙子:150克 哈密瓜:1250克
6.拿 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
包装袋,分辨每个包装袋分 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完成“想想做做”的 第2题。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
重?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19
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 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照样子称
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 重多少克。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8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画,谈话:
⑴同学们,老师画了三幅画,你们想看看吗?(欣赏)

⑵问: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
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 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
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 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
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20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 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
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 br>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分组活动。
⑶交流、总结
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⑷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⑸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
问: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对边 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
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 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
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 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
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 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
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 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
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
三、应用拓展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

21
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
条边的长度。
5.游戏:猜图形
⑴ 狗弟弟:我的身后是一个长方形,看得见的两条边分别是8cm、5cm,你知道其它
两条边的长度吗?
⑵猪小弟:我的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可以看到的这条边是6cm,请问:看不见的三
条边各是 多少cm?
⑶牛大哥:只知道我的身后是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是5cm。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它的每条边可能是多少cm?
6.举例: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7.判断: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2)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是长方形。…………( )
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为什么这句话是错的?
(4)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
8.思考题
说出图A、B、C中四条边一共有多长?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反思:

22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厂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 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
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 :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
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 在哪里吗?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
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
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 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
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 围成的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
这个图形的周长。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 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
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

23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图形的边
线。让学 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
出示“ 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你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学
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 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 形中各
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3.算一算
“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 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
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 不同的算法。
“想想做做“5,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 br>地交流想法与做法,教师参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反馈学生 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实际测量
“ 想想做做”3,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小组中开展操作活动,量
出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 少厘米,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组织全班
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操作的方法及测量结 果。
2.解决问题(作业)
“想想做做”6,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选择 简便易行的做法,然后
让学生在班级中说一说,交流选择不同的但是合理并符合实际的测量方法。让学生 互相测
量腰围长度,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24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活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 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
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周长”的意义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 < br>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哪里
的长度?(学 生上来指出)
(学生讨论、反馈)
师:这里有许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红笔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同学们拿出桌上同样图形的纸描起来)
2.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刚才,我 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周长是有长
短的。你能判断下面的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
生回答:
师:现在有三处不同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 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让
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或同桌交流)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也能比较出 它们的长短。但是,
如果我们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个图形,而是两个不同操场的周长,那么用哪一种方法 比较
方便又比较准确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师:我们先来量一量 、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刚才这位同学想到先量后算的方法。那
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

25
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对!现在 ,一个操场的长和宽已经量好了,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本上的例题:
学校操场是来一个长方形,长10 5米,宽80米,小强绕操场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求小强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操场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同学们独 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
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 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1)105+80+105+80=370(米)
周长=长+宽+长+宽
(2)105×2=210(米)
80×2=160(米)
210+160=370(米)
周长=长×2+宽×2
(3)105+80=185(米)
185×2=370(米)
周长=(长+宽)×2
师:大家自己已经总结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说说, 你喜欢用哪一
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 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
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3. 周长计算的应用
1.周长的基本应用。
2.引深拓展。
出示书第55页的第5题:A、B的周长相等吗?
师:计算B图的周长,光靠图上提供的数据行吗?
教学反思:







26

表达父爱最感人的句子-上行宽带和下行宽带


美白牙齿的牙膏-word信纸模板下载


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局-荡涤的荡是什么意思


地下城散打加点-敌法师装备


非主流情侣网名-不会爱歌词


上海海事大学怎么样-海克斯科技战利品库


难受的句子-后弦好听的歌


贝卡罗尔-男人帮珊莉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3: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0321.html

【苏教版】2017年秋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50页)的相关文章

【苏教版】2017年秋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50页)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