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高中公式大全 >

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基本词有哪些特点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29 21:59
tags:特点

英语必修二单词表图片-千古一绝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苗永明)
一、基本词有哪些特点?怎样认识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
一种语言词汇系统中的词,多达数 万、数十万,这些词语,从使用功能角度看,其地位
实际上是不相同的,有些词语人们非常频繁地使用, 如“你、我、水、一、上、人”等,有些
词很少使用,甚至一般人根本不用,例如“化学、韵母、中子、 保墒”等等,有些词可以充当
构词成分构成很多新词,有些词根本没有构词功能。根据词汇系统中这些词 语的不同功能特
点,人们一般把词汇系统中的词语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 基本词汇同一般词 汇
相对而言,就是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相当稳固,很少发生变化,可以说是
一 种语言在长期(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使用过程中的积淀。
基本词汇具有三个特点:
第 一,全民常用: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
现在不分阶级、阶层 、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
而且经常使用。例如像汉语中的“ 山、水、地、好、看、说、吃、走、头、手、电、太阳、
云、眼睛、春天”,英语中的“do. make. have. people. see. sun. eye. in”等词语,都是人们在交
际中经常要使用的。
第二,稳固性:所谓稳固就是指基本词汇很 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
一方面,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才能 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不至于影
响交际,如果基本词汇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时时要学习新的词语 ,那么这种交际工
具使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 ;另
一方面,基本词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变化的,例如“人、
手、山、火、水、看、好、黑、天、地”这些词语,在汉语中数千年前就存在,至今没有发
生变化。当然 ,基本词汇的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仍然有变化,有新旧词语的替换,只
是这种变化很小。 第三,有构词能力: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
汇具有使用上 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
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 为构词要素,这样构成的词语,给人的感觉是既熟悉又新鲜,具
有一定的亲和力,人们最容易接受,也最 容易普及开来。例如从近代开始一直到今天,以“电”
为核心构成的新词,非常多,由于这些新词的构词 成分都是人们熟悉的基本词语,所以意义
上很容易理解,例如“电力、电动、电话、电线、电视、电流、 电脑、电能”等等。
一个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往往可以同别的语素组合构成数十、数百个词语。例 如“水”
可以构成“水坝、水笔、水表、水兵、水彩、水草、水产、水车、水池、水利、水力、水平、< br>水灾、水货、水火、水库、水渠、水源、水准、水藻、水战、水塔、水性、水仙、水路、水
田、白 水、氨水、汽水、泉水、反水、放水、汗水、海水、流水、墨水、重水、山水、死水、
外水、油水、缩水 、口水、胶水、水墨画、水银灯、水蒸气、潜水艇、热水器、下水道、落
水狗、抽水机、水落石出、水泄 不通、水涨船高、万水千山、顺水推舟、混水摸鱼、萍水相
逢、饮水思源、杯水车薪、水滴石穿、车水马 龙、洪水猛兽、山重水复、山清水秀、望穿秋
水、如鱼得水、一衣带水、落花流水”等等。其他像“人、 地、工、心、木、外、子、之、下、
生、光”等,构成的词语也非常多。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 ,都有这样一些构词能力极强的基本词汇,所以基本词汇和语法是
构成语言的基础。 当然,说基本词汇 具有构成能力,是就其主要部分而言的,有些基本词
没有构成能力,例如汉语中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如 “吗、啊、哟、的、地、了”,表示指称
的代词如“你、我、他”等就没有构成能力,同时,单音节的基 本词比多音节的基本词构词能
力强,例如“春”可以构成“春天、春花、春雨、春风、春分、春耕、春光 、春联、春梦、立
春、初春、阳春、暮春、新春、青春、怀春”等,而同样意义的“春天”就没有构成能 力。相
反,个别有构词能力的词,不一定就是基本词,例如“原子”可以构成“原子弹、原子核、原子堆、原子能、原子团、原子钟、原子价、原子量、氧原子、氢原子”等等,但“原子”不能
算是基 本词。 因此,所有的基本词汇都具有全民常用性和稳固性特点,大部分具有具有构
词能力。 基本词汇 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
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 方面面,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
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 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
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 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使得基
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 性特点和稳固性特
点。
二、如何理解词的词汇意义
词的词汇意义就是和词的 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词义在语言中
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词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个词,都是有一定的语音形式的,也要有
一定的意义内容,词义就是由一定的语音形式承载的意义 内容,就是一个词的意义。语言之
所以能够用词来表达概念,运用词语组成词组、组成长长短短的句子表 达思想和感情,传递
各种信息,使人们的交际和思维成为可能,关键就在于语言所使用的符号单位词具有 意义。
因此可以这样说,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词义反映客观世界,来源于客观现实,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词义的产生又同人们的思
维活动密切相关,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人 们的认识活动的成果。正因为词义
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结果,所以词义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 象作概括的反映,一
方面词义是在此基础上带上人们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即词义包含着人的认识 和态度
评价。因此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两个方面。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
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词义的附加色彩就是词义中除了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
主观态度和 评价的意义,并非所有的词都具有附加色彩,像词义的褒贬、词义的风格等都属
于词义的附加色彩。词义 的评价色彩虽然有其主观因素,但也具有社会性,不是指个人可以
任意赋予一个词义不同的评价色彩,只 有在选择运用的时候可以体现你的评价态度,当你说
一个女人“珠圆玉润”时是赞赏,而说对方“肥胖” 是讥讽揶揄。有些词义没有固定的某种倾向
的评价意义,用在一定场合就产生了评价,许多比喻就是这样 构成的,如“她是蛇”、“他像
个木头”、“他稳如泰山”、“解放军是钢铁长城”;又如用“爪子、蹄 子”指人,用“肥”指人。这
种评价意义是临时的,不是词本身固有的,离开了特定的环境,评价意义也 就不存在了。“庄
重严肃”是真情夸奖,“道貌岸然”是无情批判,说一个人只有一只眼为“独眼龙”、 “独具慧眼”
含有一种嘲笑态度。又如“团结”和“勾结”,理性意义都是指不同的势力联合起来,而它 们的
感情色彩不同,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又如“爸爸”和“父亲”,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比较庄重;又如词义的形象色彩:续弦-再婚。
比起理性意义来,附加色彩由于具有十分突出 的主观因素,因此其意义容易变化,例
如“喽罗、爪牙、吹嘘、诽谤”等古代是褒义的,今天变成贬义的 了,“后来居上”是过去贬义
的,今天变为褒义的了。很多中性色彩的词如“小鞋、后门、勾心斗角”等 变成了贬义。“先
生、太太、地主、资本家”今天的贬义色彩不那么明显了,“小姐”在今天则是经历了 从褒到
贬再到褒再到贬的有趣过程,这可以说是附加色彩易变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所以,词 义虽然来源于客观,但包含了人的认识和态度,包含了主观的因素,语言中
有许多反映同一个客观现象的 词语,就是因为它们包含有不同的主观态度评价,因而在使用
上有了区别。这种区别,往往体现在修辞方 面,体现在语言的社会性方面。例如失去生命这
样的意义,汉语中就有“死、逝世、去世、牺牲、就义、 殉职、捐躯、殉国、阵亡、坐化、
羽化、完蛋、呜呼哀哉、蹬腿、上西天、见阎王”等表达。这些词,就 其理性意义来看,是
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的,有的,都是附加色彩的差异。
正是因为词义实 际上包含了人们的主观认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语言中会有
“天堂、地狱、上帝、玉皇大帝、雷 公、王母娘娘、阎王、小鬼、夜叉、妖怪”这些词了,这
些词义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现实不存在的事物, 是对现实的歪曲的错误的反映,完全是属于
精神世界的范畴的,是主观臆造的,这同古人认识水平的局限 性有关,其形成仍然具有客观
基础。今天我们运用这些词,大多是用于比喻,而不是古人那样真正用于指 代虚拟的世界事
物。
三、如何理解认识词义的概括性
语言链条上可以拆装的单位 ,最重要的是词。在聚合关系中我们看到,掌握了一条组
合规则,我们可以通过联想,通过语言单位的聚 合关系,可以替换生成无限多的句子来。现
在我们从微观的角度,看看这些能够替换的单位有什么样的特 点,为什么一个同样的词,可
以用来指称现实社会中的许许多多的同类的事物?为什么客观现实现象如此 纷繁复杂,而语
言的词汇系统却轻松地就把它们给简化了呢?词义与现实现象是怎样联系的呢?词义是怎
样反映现实的呢?这是我们需要探讨和认识的问题。
词义反映现实,不是像我们照镜子 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而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
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 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
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概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 形成词义。
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
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
的特 点。每个词,无论它所指称的范围有多大,它都是具有概括性的,“任何词都已经是在
概括”,都反映的 是客观现实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个别特征。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不
是表示具体的红苹果、黄苹果 、绿苹果、甜苹果、酸苹果、大苹果、小苹果,而是对各种各
样类别(各种颜色、各种色彩、各种形状、 各种味道、各个品种、各个产地……)的苹果的
共同特征的概括,尽管现实世界中绝没有两个苹果是完全 一样的。又如“人”,不是指现实生
活中的某一个人,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甚至也不是指现实生活 中的某一类人,如中国
人、外国人、古代人、现代人、白人、黑人、好人、坏人……“人”古今中外所有 人的共同特
征的概括。例如“从大路上急匆匆走来一个人”、“桥上站着一个人”、“操场上有个人”中 的人,
由于没有任何修饰限制,可以泛指任何一个人。语言中的词,即令是专有名词,也是在概括。如“鲁迅”是对少年鲁迅、中年鲁迅、医生鲁迅、教师鲁迅、文学家鲁迅、政治家鲁迅等的概
括。
词义的概括性是人类抽象思维活动的成果,也是认识活动的必然要求,是语言作为人
类交际工具 的必然要求,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客观现实事
物,多得不计其数,数不 胜数,不可能每个具体事物都有个单独的意义来指称,那样的结果
是语言中的词将多得无法统计,我们根 本就不可能掌握语言,语言也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
工具。正是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人类才能运用语言 中数量有限的词语表达客观世界纷繁复
杂、不可胜数的事物,时语言成为我们能够掌握的有效的交际工具 。由于词义经过了高度的
概括,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指称同类事物中的任何一 个,例如“苹
果”,我们舍弃了它的具体特征,如它的色彩、味道、形状等等,这些在交际中都不是最重
要的,重要的是它能同“梨子、桃子、李子、杏子”等水果区别开来,这就可以了。所以词义
的 概括性把纷繁的客观现实现象化简了,获得了以繁驭简的功效。而当我们要描述一个对象
的具体特征时, 我们可以使用修饰限制语,使其指称的范围缩小,例如“大苹果、甜苹果、
酸苹果、新摘的苹果、别人送 的苹果”等。
当然,词义具有概括性,但每个从所概括的范围大小是不一样的,有的概括范围大,有的概括范围小,而这里的大小是具有相对性的,例如“红苹果”比“红香蕉苹果”范围大,“苹
果 ”比“红苹果”概括范围大,“水果”又比“苹果”概括的范围大,它连“桃子”、“梨子”之类的词
都 概括了。又如“汽车”比“轿车、卡车、货车、人力车”概括范围大,但比起“车”来,它的概
括范围又 小多了,因为“车”还概括了像“火车、坦克、电车、专车、牛车、马车、缆车、风
车”等,“车”比起 交通工具来,其范围又要小得多。世界上概括范围最大的词,大概要数“物
质”了,除了人的精神现象, 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物质来概括。不管概括范围大小,
每个词都在概括,这是毫无疑问的。由于经 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所以对具体的词义的认识,
每个人是不完全一样的,例如“苹果”,没见过苹果和 见过苹果图片的人的理解不同,见过图
片和吃过苹果的人的认识理解又不一样。又如“上海”,仅见过图 片的人和去过上海的人对上
海内涵的的认识理解可以说有很大的差别,有很多细节方面的差别,但人们都 理解了上海这
个词的意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词义的确是在概括,它忽略了很多具体的细节性的东西。
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在词义具有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三个方面,这是词义概括性的三
种具 体表现形式,因而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词义的概括性。
1.词义的一般性 所谓 一般,就是普遍,就是共同,就是共性。所以,词义的一
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 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
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比如我们说“ 灯”,它指的是照明用具,没有
具体指明什么灯,这里反映的是就是事物的共性。当然,在具体的语句中 ,每个词的意义都
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比如“我们”、“图书馆”、“今天”这些词,其意义反映的是共 性的东西,
一般性的东西,没有具体的指称对象,离开具体的语境,我们单说“图书馆”,不知道指的是
哪个图书馆,可是如果在一定语境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们今天在图书馆见面”,那么
其 中的“我们”、“今天”、“图书馆”这些词的所指就非常明确了。其他人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说
“今天我 们在图书馆见面”,只是指称的具体对象变了。这就是词义的一般性的作用。如果一
个词义反映的是具体 的事物,指称范围非常小,那就不能这样用。例如“北京图书馆”,就不
能这样使用。
词义的 一般性特点并不影响人们对词语的运用,一方面,如上所说,词义在具体语境
中是有具体的指称对象的, 具有指称意义,所以在语境中,在句子中,词义往往又从一般性
变成了具体的、特殊的了。词义的一般性 正是通过这些千千万万的个别性体现出来的。另一
方面,要用一般性的词义表达特殊性的对象时,我们可 以使用修饰语,扩大其内涵而缩小其
外延,例如“鲁迅-少年鲁迅-中年鲁迅-壮年鲁迅”、“鲁迅-文 学家鲁迅-诗人鲁迅-散
文作家鲁迅-作家鲁迅”、“鲁迅-政治家鲁迅-革命家鲁迅-敢于向统治阶级 宣战的鲁迅”、
“鲁迅-穿长衫的鲁迅-留胡子的鲁迅-留慈须的鲁迅”等等。
2.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是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反映, 因此这就
决定了词义具有模糊性特点。词义的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词义的模糊性特征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形容词和副词上,很多词,我们可以描述
它的词义 ,可是我们无法给它和另外一个相对立的词划定一个分明的界限,例如“大-小、
高-低、多-少、轻- 重、咸-淡、好-坏、早-晚、快-慢、冷-温-热、老-中-青”
等词的意义,它们的义界是模糊的, 不清晰的,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客观标准,这些词的外
延是不确定的,因而反映这些概念的词也就具有了 模糊性。我们虽然不能给这些词义划出截
然分明的界限,但我们可以划分出一个大致的范围,使之与别的 概念区别开来。比如“老年”,
人们一般以退休年龄即60岁为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为的界限,那么 单是概括年龄层次
的词语就有可能数不胜数,例如58、59、60、61、62、63等等,而且59 岁又10个月呢,
又8个月呢,3个月呢,怎么办,统统都要有个词去记录,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又如时 间,
汉族人分别概括为“凌晨、清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夜晚、深夜”等,这虽然
是非常粗略的划分,但它已经可以满足我们交际的需要了,假如为了词义的确切而每时每分
每秒都用一 个词记录,照此推论别的现象,那词语的海洋将真是浩瀚无边了。可见,词义的
模糊性也有效地简化了词 汇系统。
词义的模糊性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民族的语言比较来观察。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多样,
不同民族的人基于自己的认识,因此不同语言中词义范围划分就不一致,划分界限的情况完
全不一样, 例如汉语的“青色、黛色、果绿、翠绿、墨绿”在英语中就不同,互相没有对应关
系,没有可以直接对译 的词。又如爱斯基摩人长年累月生活在雪域,终年离不开雪,他们对
雪观察细致入微,所以其语言中有许 许多多表示雪的各种形状的词语;骆驼在阿拉伯人的生
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阿拉伯语中有表示 各种类型的骆驼的词语;马在汉民族历史
上也发挥过重大作用,而且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发挥着 巨大的作用,所以关于马的
词语在古代汉语中也非常丰富,《说文解字》收录了120个与马有关的字, 表示不同年龄、
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等的马,今天,这些词大部分已经不用,正在使用的词语,很多已经 失
去了原意。所以词义的模糊与否,划分的范围大小不同民族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同一语言不
同 时期的划分也是有差别的。
为什么词义会有模糊性特点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为客 观事物是
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
确,比如 像时间,就完全是一个无所谓头尾的连续体,对“早晨”的时间范围,我国东方人北
京、上海与我国西部 如拉萨、乌鲁木齐,是完全不同的。又如我们确定的13级风力,其实
本身也没有什么界限,都是人为规 定的,以便把握其特点。下面是13级风级表(引自《现
代汉语词典》),期间的风速也不是一个确定的 点,而是确定在一定范围内,至于海面情况、
地面情况的描写,就更加模糊了。 风力 等级 风速 (米 秒) 海面情况 地面情况 0 0-
0.2 静。 静烟直上。 1 0.3-1.5 渔船略觉摇动。 烟能表示方向。 2 1.6-3.3 渔船张帆时,
可以随风移动,每小时2-3千米。 人的脸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旗子开始飘动。 3 3.4
-5.4 渔船渐觉簸动,随风移动,每小时5-6千米。 树叶和很细的树枝摇动不息,旗子展
开。 4 5.5-7.9 渔船满帆时,船身向一侧倾斜。 能吹起地面的灰尘和纸张,小树枝摇动。
5 8.0-10.7 渔船缩帆(即收去帆的一部分)。 有叶的小树摇摆,内陆的水面有小波。 6 10.8
-13.8 渔船加倍缩帆,捕鱼须注意风险。 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困难。 7 13.9
-17.1 渔船停息港中,在海面上的渔船应下锚。 全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8 17.2-
20.7 近港的渔船都应停留在港内不出来。 折毁小树枝,迎风步行感到阻力很大。 9 20.8-
24.4 机帆船航行困难。 烟囱顶部和平瓦移动,小房子被破坏。 10 24.5-28.4 机帆船航行
很危险。 陆地上少见。能把树木拔起或把建筑物摧毁。 11 28.5-32.6 机帆船遇到这种风
极危险。 陆地上很少见。有则必有严重灾害。 12 大于32.6 海浪滔天。 陆地上绝少见。
摧毁力极大。
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 认知水平、心理、态
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例如 “大-
小、多-少、长-短、好-坏、冷-热、咸-淡、明-暗”等等,放在某一客观对象上,不
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标准。无怪乎有人说,“我们能分清好坏,但
是我们分不 清好和坏的界线”。这种分不清主要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性造成的。例如身高的标
准,认为男子高的,南方 人和北方人的标准不一样,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标准也不一样,但不
同的人在其心目中总是有一个大致的标 准的。所以词义的划分是有相对性的,其模糊性主要
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 清楚的。又如“快”与“慢”的界限不好确
定,但“马比人快、汽车比马快、火车比汽车快,飞机比火车 快,火箭比飞机快”,这里的快
相对而言又是清晰的。
词义的模糊性还表现在不同的语言中词 义的范围划分不一致,例如汉语中表示“绿”这
一意义的词有近二十个,如“青”、“黛绿”、“墨绿” 、“果绿”、“翠绿”、“嫩绿”等词,把“绿”
分解得相当细致生动,但在英语中却没有可直接对译的 词,只能用词组翻译。像这些表示颜
色的词,不同语言中划分差别非常大,这也反映了认识上的差异与词 义模糊性特点的联系。
这种划分粗细的差异也同环境有关,比如汉民族给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再细分为 24个节
气,这在气候变化不大的地区是不可想象的,比如非洲赤道地区,只有旱季、雨季,没有四季之分。
人的大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特殊功能,能从一系列比较模糊的信息中综合出较为清晰精确的信息,例如“那个高个子、身材魁梧、宽脸膛、浓眉毛、厚嘴唇的小伙子是我男朋
友”,这 之间出现了一系列模糊词语,但听话人根据这些模糊信息综合加工分析,往往能十
分容易地从一群人中把 那个特定的人找出来,如果使用十分精确的词语去替换上面的模糊词
语,反而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只能使 听话人迷惑。比如说那个人身高1.785厘米,重81.5
公斤,脸膛宽10厘米,唇厚1.5厘米等 等,听话人不但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印象,反而模
糊了,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描述人的外形是不需要具体 数字的。因为对听话人来说,一般情
况下,他只关心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区别的大致特征,而不是具 体的数字,像上面描述
小伙子的五个特征,可能别的人也具备一两个,但只有他具备全部,这就区别开了 。人脑的
这种机能,是机器所不具备的,让机器处理模糊词语,可以说是人类攻关的一个难点。
3.词义的全民性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先生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
认 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词义
具有全民性特点 ,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语言没
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 全体成员服务,词义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反映的是普遍性的
东西,是全社会的成员所认可的,自然也就 没有阶级性可言。相反,如果词义具有阶级性,
同样一个词的意义不同阶级有不同理解不同解释,那么交 际中必然要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不
同阶级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效沟通的,语言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大众的交 际工具。说词义具有
阶级性,就等于说语言具有阶级性,这是十分谎谬的。比如“爸爸、妈妈”这样的词 的意义,
地主资本家有一种理解,农民和工人阶级又是另一种理解,试想那怎么去沟通呢?除非是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互相没有往来,没有交际。但我们这里说的是地球上的现象,不是说外
星人的故 事,自然不能这样比喻。
四、多义词问题
1.多义词的派生
一个词在产生之初都 是单义的,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与之有关的事物意义也逐渐地用它来表 达,单义词就变成了多义词。从单义词派生发展到多
义词,这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项 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有了
联系,于是就共用一个词来表达,原来的词就派生出了新的意义。 一个词最初的意义
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意义叫派生意义。例如“日”是太阳,这是本义, 后来发
展出指白天、一昼夜、每天等,这些就是派生意义。又如“老”的本义是年纪大,派生意义有“老年人、富有经验(老于世故)、很以前久久存在的(老朋友)、陈旧(老机器)、原来的(老
脾 气、老地方)、过了适口期、长久(老主顾、老见不着)、经常、很”,就是派生意义。多
义词在使用中 不会影响到对意义的理解,不会产生混淆,因为在具体的句子中,由于有上下
文的限制,多义词就只有一 种与之相适应的意义,排除其它的意义。例如“人老了,记忆力
下降了”、“鸡蛋煮老了”、“他最近老 来这里”、“尊老爱幼”。“打敌人”-“打车票”-“打家具”。
这些句子中的多义词,人们不会发生 理解上的偏差。
2.意义派生的途径 单义词发展为多义词,其意义派生的途径有两个,即隐喻和
换喻。 所谓隐喻,就是词义是通过比喻 方式获得的意义,这种意义是某种比喻方式长
期运用,从而把临时的意义固定在了一个词中,成为一项派 生意义。例如“包袱”,本义是包
裹,派生意义是影响思想和行为的负担;又如“小鞋”本义是号码较小 的鞋子,派生义是指暗
中给人的刁难或施加的约束、限制。这就是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通过隐喻方式产 生的派生
意义同本义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关系。又如“香花”指健康的文艺作品,“天堂”指具有美好幸福
生活的地方,近视指目光短浅等。通过隐喻方式产生的派生义,由于同本义之间具有一种相
似关 系,因此往往可以还原为比喻格式来理解,例如“香花”本义指有香味的花,这种花可以
养人,给人以享 受,而健康的文艺作品也具有香花的这种功效,由于这种相似性,香花就派
生出了健康的文艺作品这样的 意义,我们可以用比喻方式来解释派生义产生的途径:健康的
文艺作品像香花。这种联系,最初是偶尔一 用,后来得到社会的认可,大家都这样使用,比
喻的临时意义就固定在一个词语中,这个词语就多了一项 意义,成为多义词了。 换喻
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二者互相联系,也从本义 产生派生意义。例如
少先队员的标志是红领巾,二者经常性地联系在一起,于是“红领巾”一词通过换喻 获得了“少
先队员”这个派生意义。又如“青衣”,本义是黑色的衣服,戏剧中有种女角常穿黑色衣服演
出,于是青衣就成为戏剧中旦角的一种,从指衣服派生到指角色名称了。“方丈”本义是一丈
见 方,派生义指寺庙的住持,因为住持经常住在一丈大小的房间办事,二者相关,所以通过
换喻方式获得了 派生义。这样的词语还有“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泰山、东床、胡子、
出恭、解手、推敲、烽火、铁 窗”等。
对于这些词语,其意义与本义的联系理解,必须了解一定的背景、来源,单纯从字面
上很难推敲出词义来。例如“解手”一词的意义与古代押解犯人有关,犯人在从一个地方发配
到另一个 地方时,双手是带着枷锁的,而要大小便时,就要差役将手上的枷锁解开,这样,
解手就逐渐成了大小便 的代名词,产生了派生义。同样表示大小便的“出恭”一词,是从“出
恭入敬”简化而来的。据说明朝考 生应试过程中,如果要上厕所,获得准许后,手上举一块
牌子出入,上面写着“出恭入敬”四个字,后来 人们就用上面的“出恭”二字表示大小便的意思。
又如“而立、不惑、知天命”分别表示30岁、40岁 、50岁,这是因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样的话,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一段
话演化出了三个表示年龄的词语。所以通过换喻方式获得的派生义和本 义之间有一种相关连
的关系,与隐喻的相似性不同,不能用比喻格式来理解。
3.多义词不会造成歧义
多义词虽然有多项意义,但在实际使用中不会造成歧义,不会产生误 解。因为多义词
在具体的语境或句子中,由于前后文的限制,使得它只有一种意义,其他的意义都排除了 。
例如“老”有年纪大、老年人、很久以前就存在的、原来的、经常、死等等意义,但在下面句
子中,“老”就只有一种意义: 你老这个样子可不行(经常) 人们扶老携
幼,来到公园,观看节日的焰火(老年人) 听说小王他爸老了,他可是身体很好
啊(死) 晚饭后我们在老地方见面,不见不散(原来的) 我老了,干不
动了,以后就要靠你们年轻人啦(年纪大) 我们是老朋友了,不必这样客客气气
的(很久以前就存在的) 当然,由于使用不当,上下文不能确 定多义词的具体意义,
或者几种意义在一个句子中都讲得通,这就造成了歧义,会让人产生误会。例如“ 我上课去
了”,这里的上课是指讲课还是听课呢?就不好判断。又如“他好几天没有吃饭了”,这里的< br>饭是指米饭还是指一般食物呢,这里不同意义的理解,使得句子的意义差别很大。如果是指
食物, 那就是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病了;如果是没有吃米饭,那就只是传递了一个一般的
信息。因此,交际中 要注意多义词的正确使用,避免歧义。

什么是正三角形-描写秋天的诗歌


个人自荐材料-学风


蜀道难译文-唱歌跑调是种病


上海有什么大学-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


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游松泽


高中补习班收费标准-食盐的作用


归去来兮辞翻译-爽肤水的作用


衡水中学英语作文字体-企业的宗旨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21: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1259.html

基本词有哪些特点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