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禀告的意思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四年级(上)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30 07:07
tags:精品文档, 数学课本, 四年级

-

2020年11月30日发(作者:茹洪)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四年级(上册)
第一讲 速算与巧算(三)
例1 计算9+99+999+9999+99999
解:在涉及所有数字都是9的计算中,常使用凑整 法.例如将999化成1000—1去计算.这是小学数学
中常用的一种技巧.
9+99+999+9999+99999
=(10-1)+(100-1)+(1000-1)+(10000-1)
+(100000-1)
=10+100+1000+10000+100000-5
=111110-5
=111105.
例2 计算199999+19999+1999+199+19
解:此题各数字中,除最高位是1外,其余都是9,仍使用凑整法.不过这里是加1凑整.(如 199+1
=200)
199999+19999+1999+199+19
=(19999+1)+(19999+1)+(1999+1)+(199+1)
+(19+1)-5
=200000+20000+2000+200+20-5
=222220-5
=22225.
例3 计算(1+3+5+…+1989)-(2+4+6+…+1988)





解法2:先把两个括号内的数分别相加,再相减.第一个括号内的数相加的结果是:






从1到1989共有995个奇数,凑成 497个1990,还剩下995,第二个括号内的数相加的结果是:






从2到1988共有994个偶数,凑成497个1990.
1990×497+995—1990×497=995.
例4 计算 389+387+383+385+384+386+388
解法1:认真观察每个加数,发现它们都和整数390接近,所以选390为基准数.
389+387+383+385+384+386+388
=390×7—1—3—7—5—6—4—
=2730—28
=2702.
解法2:也可以选380为基准数,则有
389+387+383+385+384+386+388
=380×7+9+7+3+5+4+6+8
=2660+42
=2702.
例5 计算(4942+4943+4938+4939+4941+4943)÷6
解:认真观察可知此题关键是求括号中6个相接近的数之和,故可选4940为基准数.
(4942+4943+4938+4939+4941+4943)÷6
=(4940×6+2+3—2—1+1+3)÷6
=(4940×6+6)÷6(这里没有把4940×6先算出来,而是运

1


=4940×6÷6+6÷6运用了除法中的巧算方法)
=4940+1
=4941.
例6 计算54+99×99+45
解:此题表面上看没有 巧妙的算法,但如果把45和54先结合可得99,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
算了.
54+99×99+45
=(54+45)+99×99
=99+99×99
=99×(1+99)
=99×100
=9900.
例7 计算 9999×2222+3333×3334
解:此题如果直接乘,数字较大,容易出错.如果将9999变为3333×3,规律就出现了.
9999×2222+3333×3334
=3333×3×2222+3333×3334
=3333×6666+3333×3334
=3333×(6666+3334)
=3333×10000
=33330000.
例8 1999+999×999
解法1:1999+999×999
=1000+999+999×999
=1000+999×(1+999)
=1000+999×1000
=1000×(999+1)
=1000×1000
=1000000.
解法2:1999+999×999
=1999+999×(1000-1)
=1999+999000-999
=(1999-999)+999000
=1000+999000
=1000000.

有多少个零.















总之,要想在计算中达到准确、简便、迅速,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多练习,多总结,只有 这样才
能做到熟能生巧.








2

习题一
1.计算899998+89998+8998+898+88





2.计算799999+79999+7999+799+79





3.计算(1988+1986+1984+…+6+4+2)- (1+3+5+…+1983+1985+1987)




4.计算1—2+3—4+5—6+…+1991—1992+1993




5.时钟1点钟敲1下,2点钟敲2下,3点钟敲3下,依次类推.从1点到12点这1 2个小时内时钟共
敲了多少下?





6.求出从1~25的全体自然数之和.




7.计算 1000+999—998—997+996+995—994—993+…+108+107—106—105 +104+103—102—
101




8.计算92+94+89+93+95+88+94+96+87



9.计算(125×99+125)×16



10.计算 3×999+3+99×8+8+2×9+2+9



11.计算999999×78053


12.两个10位数1111111111和9999999999的乘积中,有几个数字是奇数?



3

第二讲 速算与巧算(四)
例1 比较下面两个积的大小:
A=987654321×123456789,
B=987654322×123456788.
分析 经审题可知A的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比 B的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数字小1,但A的第二个因数
的个位数字比B的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字大1.所以 不经计算,凭直接观察不容易知道A和B哪个大.但是
无论是对A或是对B,直接把两个因数相乘求积又 太繁,所以我们开动脑筋,将A和B先进行恒等变形,
再作判断.
解: A=987654321×123456789
=987654321×(123456788+1)
=987654321×123456788+987654321.
B=987654322×123456788
=(987654321+1)×123456788
=987654321×123456788+123456788.
因为 987654321>123456788,所以 A>B.
例2 不用笔算,请你指出下面哪道题得数最大,并说明理由.
241×249 242×248 243×247
244×246 245×245.
解:利用乘法分配律,将各式恒等变形之后,再判断.
241×249=(240+1)×(250—1)=240×250+1×9;
242×248=(240+2)×(250—2)=240×250+2×8;
243×247=(240+ 3)×(250— 3)= 240×250+3×7;
244×246=(240+4)×(250—4)=240×250+4×6;
245×245=(240+5)×(250— 5)=240×250+5×5.
恒等变形以后的各式有相同的部分 240 × 250,又有不同的部分 1×9, 2×8, 3×7, 4 ×6, 5
×5,由此很容易看出 245×245的积最大.
一般说来,将一个整数拆成两部分(或两个整数),两部分的差值越小时,这两部分的乘积越大.
如:10=1+9=2+8=3+7=4+6=5+5
则5×5=25积最大.
例3 求 1966、 1976、 1986、 1996、 2006五个数的总和.
解:五个数中,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0,可看出1986是这五个数的平均值,故其总和为:
1986×5=9930.
例4 2、4、6、8、10、12…是连续偶数,如果五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20,求它们中最小的一个.
解:五个连续偶数的中间一个数应为 320÷5=64,因相邻偶数相差2,故这五个偶数依次是60、62、
64、66、68,其中最小的是60.
总结以上两题,可以概括为巧用中数的计算方法 .三个连续自然数,中间一个数为首末两数的平均值;
五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数也有类似的性质——它 是五个自然数的平均值.如果用字母表示更为明显,这五
个数可以记作:x-2、x—1、x、x+1、 x+2.如此类推,对于奇数个连续自然数,最中间的数是所有这些
自然数的平均值.
如:对于2n+1个连续自然数可以表示为:x—n,x—n+1,x-n+2,…, x—1, x, x+1,…x
+n—1,x+n,其中 x是这2n+1个自然数的平均值.
巧用中数的计算方法,还可进一步推广,请看下面例题.
例5 将1~1001各数按下面格式排列:






一个正方形框出九个数,要使这九个数之和等于:
①1986,②2529,③1989,能否办到?如果办不到,请说明理由.
解:仔细观察,方 框中的九个数里,最中间的一个是这九个数的平均值,即中数.又因横行相邻两数相
差1,是3个连续自 然数,竖列3个数中,上下两数相差7.框中的九个数之和应是9的倍数.
①1986不是9的倍数,故不行;
②2529÷9=281,是9的倍数,但是281÷7=4 0×7+1,这说明281在题中数表的最左一列,显然它
不能做中数,也不行;
③19 89÷9=221,是9的倍数,且221÷7=31×7+4,这就是说221在数表中第四列,它可做中数.
这样可求出所框九数之和为1989是办得到的,且最大的数是229,最小的数是213.
这个例题是所谓的“月历卡”上的数字问题的推广.同学们,小小的月历卡上还有那么多有趣的问题呢!

4
所以平时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积累巧算经验.
习题二
1.右图的 30个方格中,最上面的一横行和最左面的一竖列的数已经填好,其余每个格子中的数等于同一横
行最左 边的数与同一竖列最上面的数之和(如方格中a=14+17=31).右图填满后,这30个数的总和是
多少?









2.有两个算式:①98765×98769,
②98766 × 98768,
请先不要计算出结果,用最简单的方法很快比较出哪个得数大,大多少?








3.比较568×764和567×765哪个积大?





4.在下面四个算式中,最大的得数是多少?
① 1992×1999+1999
② 1993×1998+1998
③ 1994×1997+1997
④ 1995×1996+1996
5.五个连续奇数的和是85,求其中最大和最小的数.






6.45是从小到大五个整数之和,这些整数相邻两数之差是3,请你写出这五个数.





7.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如下表那样排列.在这个数表 里,把长的方面3个数,宽的方面2个数,一共6个
数用长方形框围起来,这6个数的和为81,在数表 的别的地方,如上面一样地框起来的6个数的和为429,
问此时长方形框子里最大的数是多少?









5

第三讲 定义新运算
我们学过的常用运算有:+、-、×、÷等.
如:2+3=5 2×3=6
都是2和3,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际是对应法则不同.可见一种运算实 际
就是两个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任 意两
个数,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唯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只要符合这个要求,不同的法则就是不同的 运算.
在这一讲中,我们定义了一些新的运算形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 运算不相同.
我们先通过具体的运算来了解和熟悉“定义新运算”.
例1 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3×a—2×b,
①求 3△2, 2△3;
②这个运算“△”有交换律吗?
③求(17△6)△2,17△(6△2);
④这个运算“△”有结合律吗?
⑤如果已知4△b=2,求b.
分析解定义新运算 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定义的本质,本题规定的运算的本质是:用运算符号前面的数
的3倍减去符号后面的 数的2倍.解:① 3△2= 3×3-2×2=9-4= 5
2△3=3×2-2×3=6-6=0.
②由①的例子可知“△”没有交换律.
③要计算(17△6)△2,先计算括号内的数,有:17△6=3×17-2×6=39;再计算第二步
39△2=3 × 39-2×2=113,
所以(17△6)△2=113.
对于17△(6△2),同样先计算括号内的数,6△2=3×6-2×2=14,其次
17△14=3×17-2×14=23,
所以17△(6△2)=23.
④由③ 的例子可知“△”也没有结合律.⑤因为4△b=3×4-2×b=12-2b,那么12-2b=2,解出b= 5.
例2 定义运算※为a※b=a×b-(a+b),①求5※7,7※5;
②求12※(3※4),(12※3)※4;
③这个运算“※”有交换律、结合律吗?④如果3※(5※x)=3,求x.
解:① 5※7=5×7-(5+7)=35-12=23,7※ 5= 7×5-(7+5)=35-12=23.
②要计算12※(3※4),先计算括号内的数,有:3※4=3×4-(3+4)=5,再计算第 二步12※5=
12×5-(12+5)=43,
所以 12※(3※4)=43.
对于(12※3)※4,同样先计算括号内的数,12※3=12×3-(12+3)=21,其次
21※4=21×4-(21+4)=59,所以(12※ 3)※4=59.③由于a※b=a×b-(a+b);
b※a=b×a-(b+a)
=a×b-(a+b)(普通加法、乘法交换律)
所以有a※b=b※a,因此“※”有交换律.
由②的例子可知,运算“※”没有结合律.
④5※x=5x-(5+x)=4x-5;
3※(5※x)=3※(4x-5)
=3(4x-5)-(3+4x-5)=12x-15-(4x-2)= 8x- 13
那么 8x-13=3 解出x=2


















6











例5 x、y表示两个数,规定新运算“*”及“△”如下:x*y=mx+ny,x△y=kxy,其中 m、n、k均为自然
数,已知 1*2=5,(2*3)△4=64,求(1△2)*3的值.
分析 我们采用分析法,从要求的问题入手,题目要求1△2)*3的值,首先我们要计算1△2, 根据“△”
的定义:1△2=k×1×2=2k,由于k的值不知道,所以首先要计算出k的值.k值求 出后,l△2的值也就计
算出来了,我们设1△2=a.
(1△2)*3=a*3,按“*”的定义: a*3=ma+3n,在只有求出m、n时,我们才能计算a*3的值.因此要
计算(1△2)* 3的值,我们就要先求出 k、m、n的值.通过1*2 =5可以求出m、n的值,通过(2*3)△
4=64求出 k的值.
解:因为1*2=m×1+n×2=m+2n,所以有m+2n=5.又因为m、n均为自然数,所以解出:




①当m=1,n=2时:
(2*3)△4=(1×2+2×3)△4
=8△4=k×8×4=32k
有32k=64,解出k=2.
②当m=3,n=1时:
(2*3)△4=(3×2+1×3)△4
=9△4=k×9×4=36k



所以m=l,n=2,k=2.
(1△2)*3=(2×1×2)*3
=4*3
=1×4+2×3
=10.
在上面这一类定 义新运算的问题中,关键的一条是:抓住定义这一点不放,在计算时,严格遵照规定
的法则代入数值.还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定义一个新运算,这个新运算常常不满足加法、乘法所满足
的运算定律,因此 在没有确定新运算是否具有这些性质之前,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律来解题.



















7

习题三































8

第四讲 等差数列及其应用
许多同学都知道这样一个 故事:大数学家高斯在很小的时候,就利用巧妙的算法迅速计算出从1到100
这100个自然数的总和 .大家在佩服赞叹之余,有没有仔细想一想,高斯为什么算得快呢?当然,小高斯的
聪明和善于观察是不 必说了,往深处想,最基本的原因却是这100个数及其排列的方法本身具有极强的规
律性——每项都比 它前面的一项大1,即它们构成了差相等的数列,而这种数列有极简便的求和方法.通过
这一讲的学习, 我们将不仅掌握有关这种数列求和的方法,而且学会利用这种数列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
一、等差数列
什么叫等差数列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①l,2,3,4,5,6,7,8,9,…
②1,3,5,7,9,11,13.
③ 2,4,6,8,10,12,14…
④ 3,6,9,12,15,18,21.
⑤100,95,90,85,80,75,70.
⑥20,18,16,14,12,10,8.
这六个数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相邻两项的差是 一个固定的数,像这样的数列就称为等差数列.其中
这个固定的数就称为公差,一般用字母d表示,如:
数列①中,d=2-1=3-2=4-3=…=1;
数列②中,d=3-1=5-3=…=13-11=2;
数列⑤中,d=100-95=95-90=…=75-70=5;
数列⑥中,d=20-18=18-16=…=10-8=2.
例1下面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若是,请指明公差,若不是,则说明理由.
①6,10,14,18,22,…,98;
②1,2,1,2,3,4,5,6;
③ 1,2,4,8,16,32,64;
④ 9,8,7,6,5,4,3,2;
⑤3,3,3,3,3,3,3,3;
⑥1,0,1,0,l,0,1,0;
解:①是,公差d=4.
②不是,因为数列的第3项减去第2项不等于数列的第2项减去第1项.
③不是,因为4-2≠2-1.
④是,公差d=l.
⑤是,公差d=0.
⑥不是,因为第1项减去第2项不等于第2项减去第3项.
一 般地说,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那么这个数列的每一项或者都不小于前面的项,或者每一项都
大于前 面的项,上述例1的数列⑥中,第1项大于第2项,第2项却又小于第3项,所以,显然不符合等
差数列 的定义.
为了叙述和书写的方便,通常,我们把数列的第1项记为a1,第2项记为a2,…,第 n项记为an,
an。又称为数列的通项,a1;又称为数列的首项,最后一项又称为数列的末项.
二、通项公式
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1,a2,…an…来说,如果a1;小于a2,则









由此可知:
(1)若a1;大于a2,则同理可推得:



(2)
公式(1)(2)叫做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利用通项公式,在已知首项和
公差的情况下可以求出等差数列中的任何一项.
例2 求等差数列1,6,11,16…的第20项.

9
解:首项a1 =1,又因为a2;大于a1;,
公差d=6-1=5,所以运用公式(1)可知:
第20项a20=a1=(20-1)×5=1+19×5=96.
一般地,如果知道了通项公式 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一个量,如:由通项公式,我们可以得到项
数公式:





例3 已知等差数列2,5,8,11,14…,问47是其中第几项?
解:首项a1=2,公差d=5-2=3
令an=47
则利用项数公式可得:
n=(47-2)÷3+1=16.
即47是第16项.
例4 如果一等差数列的第4项为21,第6项为33,求它的第8项.
分析与解答
方法1:要求第8项,必须知道首项和公差.
因为a4=a1+3×d,又a4=21,所以a1 =21-3×d又a6=a1+5×d,又a6=33,所以a1=33-5×d所以:21-3
×d= 33-5×d,
所以d=6 a1=21-3×d=3,
所以 a8=3+7×6=45.
方法2:考虑到a8=a7+d=a6+d+d=a6+2×d,其中a6已知,只要求2×d即可.
又 a6=a5+d=a4+d+d=a4+2×d,
所以 2×d=a6-a4
所以a8=3+7×6=45
方法2说明:如果能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各项间的关系,解题将更为简便.
三、等差数列求和
若a1 小于a2,则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1,a2,a3…an可以写为
a1, a1+d,a1+d×2,…,a1+d×(n-1).所以,容易知道:a1+an=a2+an-1=a3+ an-2
=a4+an-3=…=an-1+a2=an+a1.
设 Sn=a1+a2+a3+…+an
则 Sn=an+an-1+an-2+…+a1
两式相加可得:
2×Sn=(a1+an)+(a2+an-1)+…+(an+a1)
即:2×Sn=n×(a1+an),所以,




例5 计算 1+5+9+13+17+…+1993.
当a1;大于a2。时,同样也可以得到上面的公式.这个公式就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解:因为1,5,9,13,17,…,1993是一个等差数列,且al=1,d=4,an=1993.
所以,n=(an-a1)÷d+1=499.
所以,1+5+9+13+17+…+1993
=(1+1993)×499÷2
=997×499
=497503.
题目做完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题中的 等差数列有499项,中间一项即第250项的值是997,
而和恰等于997×499.其实,这并不 是偶然的现象,关于中项有如下定理:






这个定理称为中项定理.
例6 建筑工地有一批砖,码成如右图形状,最上层两块砖,第 2层6块砖,第3层10块砖…,依次每层
都比其上面一层多4块砖,已知最下层2106块砖,问中间 一层多少块砖?这堆砖共有多少块?

10






解:如果我们把每层砖的块数依次记下来,2,6,10,14,… 容易知道,这是一个等差数列.
方法1:
a1=2, d=4, an=2106,
贝n=(an-a1)÷d+1=527
这堆砖共有则中间一项为 a264=a1+(264-1)×4=1054.
方法2:(a1+an)×n÷2=(2+2106)×527÷2=555458(块).
则中间一项为(a1+an)÷2=1054
a1=2, d=4, an=2106,
这堆砖共有 1054×527=555458(块).
n=(an-a1)÷d+1=527
例7 求从1到2000的自然数中,所有偶数之和与所有奇数之和的差.
解:根据题意可列出算式:
(2+4+6+8+…+2000)-(1+3+5+…+1999)
解法1:可以 看出,2,4,6,…,2000是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1,3,5,…,1999也是一个公
差 为2的等差数列,且项数均为1000,所以:
原式=(2+2000)×1000÷2-(1+1999)×1000÷2
=1000.
解法2:注意到这两个等差数列的项数相等,公差相等,且对应项差1,所以1000项就差了10 00个1,

原式=1000×1=1000.
例8 连续九个自然数的和为54,则以这九个自然数的末项作为首项的九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
方法1:要想求这九个连续自然数之和,可以先求出这九个连续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 即条件中的九个
连续自然数的末项.
因为,条件中九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为54,所以,这 九个自然数的中间数为54÷9=6,则末项为6+4=10.
因此,所求的九个连续自然数之和为(1 0+18)×9÷2=126.
方法2:考察两组自然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后一组自然数的每 一项比前一组自然数的对应项大8,
因此,后一组自然数的和应为54+8×9=126.
在方法1中,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求末项,根据求和公式Sn=(a1+an)×n÷2,则 a1+a9=54×2÷9.
又因为a1=a9-8,所以代入后也可求出a9=10.
例9 100个连续自然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和是8450,取出其中第1个,第3个…第99个,再
把剩下的50个数相加,得多少?
分析与解答
方法1:要求和,我们可以先把这50个数算出来.
100个连续自然数构成等差数列,且和为8450,则:
首项+末项=8450×2÷100= 169,又因为末项比首项大99,所以,首项=(169-99)÷2=35.因此,剩下
的50个数 为:36,38,40,42,44,46…134.这些数构成等差数列,和为(36+134)×50÷2= 4250.
方法2:我们考虑这100个自然数分成的两个数列,这两个数列有相同的公差,相同 的项数,且剩下
的数组成的数列比取走的数组成的数列的相应项总大1,因此,剩下的数的总和比取走的 数的总和大50,
又因为它们相加的和为8450.所以,剩下的数的总和为(8450+50)÷2= 4250.
四、等差数列的应用
例10 把210拆成7个自然数的和,使这7个数从小到 大排成一行后,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5,那么,第1
个数与第6个数分别是多少?
解:由 题可知:由210拆成的7个数必构成等差数列,则中间一个数为210÷7=30,所以,这7个数
分 别是15、20、25、30、35、40、45.即第1个数是15,第6个数是40.
例11 把 27枚棋子放到7个不同的空盒中,如果要求每个盒子都不空,且任意两个盒子里的棋子数目都不
一样多 ,问能否办到,若能,写出具体方案,若不能,说明理由.
分析与解答
因为每个盒 子都不空,所以盒子中至少有一枚棋子;同时,任两盒中棋子数不一样,所以7个盒中共
有的棋子数至少 为1+2+3+4+5+6+7=28.但题目中只给了27枚棋子,所以,题中要求不能办到.
例12 从1到50这50个连续自然数中,取两数相加,使其和大于50,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解:设满足条件的两数为a、b,且a<b,则
若a=1,则b=50,共1种.
若a=2,则b=49,50,共2种.

11
若a=3,则b=48,49,50,共3种.

若a=25,则b=26,27,…50,共25种.
若a=26,则b=27,28,…50, 共24种.(a=26,b=25的情形与a=25,b=26相同,舍去).
若a=27,则b=28,29,…50,共23种.

若a=49,则b=50,共1种.
所以,所有不同的取法种数为
1+2+3+…+25+24+23+22+…+l
=2×(1+2+3+…+24)+25
=625.
例13 x+y+z=1993有多少组正整数解
















显然,x不能等于1992,1993.
所以,原方程的不同的整数解的组数是:
l+2+3+…+1991=1983036.
本题中运用了分类的思想,先按照x的值分类,在每一类中,又从y的角度来分类,如:x=198 7时,
因为y+z=6,且y、z均为正整数,所以y最小取1,最大取5,即按y=1,2,3,4, 5分类,每一类对应
一组解,因此,x=1987时,共5组解.
例13 把所有奇数排列成下面的数表,根据规律,请指出:①197排在第几行的第几个数?
②第10行的第9个数是多少?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3 45 47 49
… …
分析与解答
①197是奇数中的第99个数.
数表中,第1行有1个数.
第2行有3个数.
第3行有5个数…
第n行有2×n-l个数
因此,前n行中共有奇数的个数为:
1+3+5+7+…+(2×n-1)
=[1+(2×n-1)〕×n÷2
=n×n
因为9×9<99<10×10.所 以,第99个数位于数表的第10行的倒数第2个数,即第18个数,即197
位于第10行第18个数 .
②第10行的第9个数是奇数中的第90个数.因为9×9+9=90),它是179.
例14 将自然数如下排列,
1 2 6 7 15 16 …
3 5 8 14 17 …
4 9 13 18 …
10 12 …

12
11 …

在这样的排列下,数字3排在第2行第1列,13排在第3行第3列,问:1993排在第几行第几列?
分析与解答
不难看出,数表的排列规律如箭头所指,为研究的方便,我们不妨把原图 顺时针转动45°,就成为三
角阵(如右图),三角阵中,第1行1个数,第2行2个数…第n行就有n 个数,设1993在三角阵中的第
n行,则:
1+2+3+…+n-1<1993≤1+2+3+…+n
即:n×(n-1)÷2<1993≤n×(n+1)÷2
用试值的方法,可以求出n=63.
又因为1+2+…+62=1953,即第62行中最大的数为









1953.三角阵中,奇数列的 数字从左到右,依次增大,又1993-1953=40,所以,1993是三角阵中第63
行从左开始 数起的第40个数(若从右开始数,则为第24个数).
把三角阵与左图作比较,可以发现:
①三角阵中每一行从左开始数起的第几个数,就位于左图的第几列.
②三角阵中每一行从右开始数起的第几个数,就位于左图的第几行.
由此,我们可知,1993位于原图的24行40列.

习题四
1.求值:
① 6+11+16+…+501.


② 101+102+103+104+…+999.


2.下面的算式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么,第100个算式的得数是多少?
4+2,5+8,6+14,7+20,…


3.11至18这8个连续自然 数的和再加上1992后所得的值恰好等于另外8个连续数的和,这另外8个
连续自然数中的最小数是多 少?


4.把100根小棒分成10堆,每堆小棒根数都是单数且一堆比一堆少两根,应如何分?


5.300到400之间能被7整除的各数之和是多少?


6.100到200之间不能被3整除的数之和是多少?


7.把一堆苹果分 给8个小朋友,要使每个人都能拿到苹果,而且每个人拿到苹果个数都不同的话,这
堆苹果至少应该有几 个?

8.下表是一个数字方阵,求表中所有数之和.
1,2,3,4,5,6…98,99,100
2,3,4,5,6,7…99,100,101
3,4,5,6,7,8…100,101,102
100,101,102,103,104,105…197,198,199

13

第五讲 倒推法的妙用
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倒推法是一种常用的思考方法 .这种方法是从所叙述应用题或文字题的结果出
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直到解决问 题.
例1 一次数学考试后,李军问于昆数学考试得多少分.于昆说:“用我得的分数减去8加上10 ,再除以7,
最后乘以4,得56.”小朋友,你知道于昆得多少分吗?
分析 这道题如 果顺推思考,比较麻烦,很难理出头绪来.如果用倒推法进行分析,就像剥卷心菜一样
层层深入,直到解 决问题.
如果把于昆的叙述过程编成一道文字题:一个数减去8,加上10,再除以7,乘以4, 结果是56.求这
个数是多少?
把一个数用□来表示,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可得到这样的等式:
{[(□-8)+10]÷7}×4=56.
如何求出□中的数呢?我们可以从结果56出发倒推 回去.因为56是乘以4后得到的,而乘以4之前是
56÷4=14.14是除以7后得到的,除以7之 前是14×7=98.98是加10后得到的,加10以前是98-10=88.88
是减8以后得到的 ,减8以前是88+8=96.这样倒推使问题得解.
解:{[(□-8)+10]÷7}×4=56
[(□-8)+10〕÷7=56÷4
答:于昆这次数学考试成绩是96分.
通过以上例题说明,用倒推法解题时要注意:
①从结果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
②在向前推理的过程中,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
③列式时注意运算顺序,正确使用括号.
例2 马小虎做一道整数减法题时,把减数个位上的1看成7 ,把减数十位上的7看成1,结果得出差是111.
问正确答案应是几?
分析 马小虎错 把减数个位上1看成7,使差减少7—1=6,而把十位上的7看成1,使差增加70—10
=60.因 此这道题归结为某数减6,加60得111,求某数是几的问题.
解:111-(70—10)+(7—1)=57
答:正确的答案是57.
例3 树林 中的三棵树上共落着48只鸟.如果从第一棵树上飞走8只落到第二棵树上;从第二棵树上飞走6
只落到 第三棵树上,这时三棵树上鸟的只数相等.问:原来每棵树上各落多少只鸟?
分析 倒推时以“三 棵树上鸟的只数相等”入手分析,可得出现在每棵树上鸟的只数48÷3=16(只).
第三棵树上现有 的鸟16只是从第二棵树上飞来的6只后得到的,所以第三棵树上原落鸟16—6=10(只).
同理, 第二棵树上原有鸟16+6—8=14(只).第一棵树上原落鸟16+8=24(只),使问题得解.
解:①现在三棵树上各有鸟多少只?48÷3=16(只)
②第一棵树上原有鸟只数. 16+8=24(只)
③第二棵树上原有鸟只数.16+6—8=14(只)
④第三棵树上原有鸟只数.16—6=10(只)
答:第一、二、三棵树上原来各落鸟24只、14只和10只.
例4 篮子里有一些梨.小刚取走总数 的一半多一个.小明取走余下的一半多1个.小军取走了小明取走后剩下
一半多一个.这时篮子里还剩梨 1个.问:篮子里原有梨多少个?
分析 依题意,画图进行分析.




解:列综合算式:
{[(1+1)×2+1]×2+1}×2
=22(个)
答:篮子里原有梨22个.
例5 甲乙两个油桶各装了15 千克油.售货员卖了14千克.后来,售货员从剩下较多油的甲桶倒一部分给乙
桶使乙桶油增加一倍;然 后从乙桶倒一部分给甲桶,使甲桶油也增加一倍,这时甲桶油恰好是乙桶油的3
倍.问:售货员从两个桶 里各卖了多少千克油?
分析 解题关键是求出甲、乙两个油桶最后各有油多少千克.已知“甲、乙 两个油桶各装油15千克.售
货员卖了14千克”.可以求出甲、乙两个油桶共剩油15×2-14=1 6(千克).又已知“甲、乙两个油桶所
剩油”及“这时甲桶油恰是乙桶油的3倍”.就可以求出甲、乙 两个油桶最后有油多少千克.
求出甲、乙两个油桶最后各有油的千克数后,再用倒推法并画图求甲 桶往乙桶倒油前甲、乙两桶各有
油多少千克,从而求出从两个油桶各卖出多少千克.
解:①甲乙两桶油共剩多少千克?
15×2-14=16(千克)
②乙桶油剩多少千克?16÷(3+1)=4(千克)

14
③甲桶油剩多少千克?4×3=12(千克)
用倒推法画图如下:






④从甲桶卖出油多少千克? 15-11=4(千克)
⑤从乙桶卖出油多少千克? 15—5=10(千克)
答:从甲桶卖出油4千克,从乙桶卖出油10千克.
例6 菜站原有冬贮大白菜若干千克.第一天卖出 原有大白菜的一半.第二天运进200千克.第三天卖出现有白
菜的一半又30千克,结果剩余白菜的3 倍是1800千克.求原有冬贮大白菜多少千克?
分析 解题时用倒推法进行分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画线段图(见下图),使数量关系清晰的展现出来.
解:①剩余的白菜是多少千克?1800÷3=600(千克)
②第二天运进200千克后的一半是多少千克?
600+30=630(千克)
③第二天运进200千克后有白菜多少千克?
630×2=1260(千克)
④原来的一半是多少千克?1260—200=1060(千克)
⑤原有贮存多少千克?1060×2=2120(千克)
答:菜站原来贮存大白菜2120千克.
综合算式:
[(1800÷3+30)×2—200]×2
=2120(千克)
答:菜站原有冬贮大白菜2120千克.


习题五
1.某数除以4,乘以5,再除以6,结果是615,求某数.






2.生产一批零件共560个,师徒二人合 作用4天做完.已知师傅每天生产零件的个数是徒弟的3倍.师徒
二人每天各生产零件多少个?






3.有砖26块,兄弟二人争着 挑.弟弟抢在前,刚刚摆好砖,哥哥赶到了.哥哥看弟弟挑的太多,就抢过
一半.弟弟不肯,又从哥哥那 儿抢走一半.哥哥不服,弟弟只好给哥哥5块.这时哥哥比弟弟多2块.问:最初
弟弟准备挑几块砖?






4.阿凡提去赶集,他用钱的一 半买肉,再用余下钱的一半买鱼,又用剩下钱买菜.别人问他带多少钱,
他说:“买菜的钱是1、2、3 ;3、2、1;1、2、3、4、5、6、7的和;加7加8,加8加7、加9加10加
11。”你知道 阿凡提一共带了多少钱?买鱼用了多少钱?





15

第六讲 行程问题(一)
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总称为行程问题.
在对小学数学的 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行程应用题,并且已经了解到:上述三个量之间
存在这样的基本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因此,在这一讲中,我们将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主要来研究行
程问题中较为复杂 的一类问题——反向运动问题,也即在同一道路上的两个运动物体作方向相反的运动的
问题.它又包括相 遇问题和相背问题.所谓相遇问题,指的就是上述两个物体以不同的点作为起点作相向运
动的问题;所谓 相背问题,指的就是这两个运动物体以同一点作为起点作背向运动的问题,下面,我们来
具体看几个例子 .
例1 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 千米,
问:二人几小时后相遇?
分析 出发时甲、乙二人相距30千米,以后两人的距离 每小时都缩短6+4=10(千米),即两人的速
度的和(简称速度和),所以30千米里有几个10千 米就是几小时相遇.
解:30÷(6+4)
=30÷10
=3(小时)
答:3小时后两人相遇.
例1是一个典型的相遇问题.在相遇问题中有这样一个基本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和×时间.
例2 一列货车早晨6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一列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平均每小 时
比货车快15千米,已知客车比货车迟发2小时,中午12时两车同时经过途中某站,然后仍继续前进 ,问:
当客车到达甲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分析 货车每小时行45千米,客 车每小时比货车快15千米,所以,客车速度为每小时(45+15)千
米;中午12点两车相遇时,货 车已行了(12—6)小时,而客车已行(12—6-2)小时,这样就可求出甲、
乙两地之间的路程. 最后,再来求当客车行完全程到达甲地时,货车离乙地的距离.
解:①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
45×(12—6)+(45+15)×(12—6—2)
=45×6+60×4
=510(千米).
②客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是:
510÷(45+15)
=510÷60
=8.5(小时).
③客车到甲地时,货车离乙地的距离:
510—45×(8.5+2)
=510-472.5
=37.5(千米).
答:客车到甲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37.5千米.
例3 两列火车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两车错车时,甲车上一乘客发现:
从乙车车头经过他的车窗时开始到乙车车尾 经过他的车窗共用了14秒,求乙车的车长.
分析 首先应统一单位:甲车的速度是每秒钟360 00÷3600=10(米),乙车的速度是每秒钟54000÷
3600=15(米).本题中,甲车 的运动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甲车乘客以每秒钟10米的速度在运动,乙车的运
动则可以看作是乙车车头的运 动,因此,我们只需研究下面这样一个运动过程即可:从乙车车头经过甲车
乘客的车窗这一时刻起,乙车 车头和甲车乘客开始作反向运动14秒,每一秒钟,乙车车头与甲车乘客之
间的距离都增大(10+15 )米,因此,14秒结束时,车头与乘客之间的距离为(10+15)×14=350(米).
又因为甲 车乘客最后看到的是乙车车尾,所以,乙车车头与甲车乘客在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之和应恰等
于乙车车 身的长度,即:乙车车长就等于甲、乙两车在14秒内所走的路程之和.
解:(10+15)×14
=350(米)
答:乙车的车长为350米.
我们也可以把例3称为一个相背运动问题,对于相背问题而言,相遇问题中的基本关系仍然成立.
例4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车在离B地64千米处第一次相遇.相遇后两车仍 以原
速继续行驶,并且在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途中两车在距A地48千米处第二次相遇 ,问
两次相遇点相距多少千米?







16

分析 甲、乙两车共同走完一个AB全程时,乙车走了64千 米,从上图可以看出:它们到第二次相遇
时共走了3个AB全程,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乙车共走了3个 64千米,再由上图可知:减去一个48千
米后,正好等于一个AB全程.
解:①AB间的距离是
64×3-48
=192-48
=144(千米).
②两次相遇点的距离为
144—48-64
=32(千米).
答:两次相遇点的距离为32千米.
例5 甲、乙二人从相距100 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骑车,乙步行,在行走过程中,甲的
车发生故障,修车用了1小 时.在出发4小时后,甲、乙二人相遇,又已知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且相遇时
甲的车已修好,那么,甲 、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 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因此,乙走4小时的路,甲只要2小时就 可以了,因此,甲走100千米
所需的时间为(4—1+4÷2)=5小时.这样就可求出甲的速度.
解:甲的速度为:
100÷(4-1+4÷2)
=10O÷5=20(千米/小时).
乙的速度为:20÷2=10(千米/小时).
答:甲的速度为2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10千米/小时.
例6 某列车通过250米长的隧道用 25秒,通过210米长的隧道用23秒,若该列车与另一列长150米.时
速为72千米的列车相遇, 错车而过需要几秒钟?
分析 解这类应用题,首先应明确几个概念:列车通过隧道指的是从车头进 入隧道算起到车尾离开隧
道为止.因此,这个过程中列车所走的路程等于车长加隧道长;两车相遇,错车 而过指的是从两个列车的车
头相遇算起到他们的车尾分开为止,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车头的相遇点为 起点的相背运动问题,这两
个列车在这段时间里所走的路程之和就等于他们的车长之和.因此,错车时间 就等于车长之和除以速度之
和.
列车通过250米的隧道用25秒,通过210米长的隧 道用23秒,所以列车行驶的路程为(250—210)
米时,所用的时间为(25—23)秒.由此可 求得列车的车速为(250—210)÷(25—23)=20(米/秒).再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列 车在25秒内所走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车长,因此,这个列车的车长为20×25
—250=250( 米),从而可求出错车时间.
解:根据另一个列车每小时走72千米,所以,它的速度为:
72000÷3600=20(米/秒),
某列车的速度为:
(25O-210)÷(25-23)=40÷2=20(米/秒)
某列车的车长为:
20×25-250=500-250=250(米),
两列车的错车时间为:
(250+150)÷(20+20)=400÷40=10(秒).
答:错车时间为10秒.
例7 甲、乙、丙三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去,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每小时60千米和48千米 ,
有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分别在它们出发后的5小时.6小时,8小时先后与甲、乙、丙三辆车相遇,求 丙车
的速度.
分析 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快60-48=12(千米).则5小时后,甲比 乙多走的路程为12×5=60(千米).
也即在卡车与甲相遇时,卡车与乙的距离为60千米,又因为 卡车与乙在卡车与甲相遇的6-5=1小时后相
遇,所以,可求出卡车的速度为60÷1-48=12( 千米/小时)
卡车在与甲相遇后,再走8-5=3(小时)才能与丙相遇,而此时丙已走了8个小 时,因此,卡车3小
时所走的路程与丙8小时所走的路程之和就等于甲5小时所走的路程.由此,丙的速 度也可求得,应为:
(60×5-12×3)÷8=33(千米/小时).
解:卡车的速度:
(60-48)×5÷(6-5)-48=12(千米/小时),
丙车的速度:
(60×5-12×3)÷8=33(千米/小时),
答: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33千米.
注:在本讲中出现的“米/秒”、“千米/小时”等都是速度单位,如5米/秒表示为每秒钟走5米.




17

习题六
1.甲、乙两车分别 从相距24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到达B城需4小时,
乙车到达A城需6小 时,问:两车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2.东、西镇相距45千米,甲、乙二人分别从两镇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比 乙每小时多行1千米,5小
时后两人相遇,问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3.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
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 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
之间的距离.








4.甲、乙二人从相距100千 米的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先出发1小时.他们二人在乙出后的4小
时相遇,又已知甲比乙每小时 快2千米,求甲、乙二人的速度.








5.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相向而行,快车的车长是280米,慢车的车长为385米,坐 在快车上的人看见
慢车驶过的时间是11秒,那么坐在慢车上的人看见快车驶过的时间是多少?









6.前进钢铁厂用两辆汽车从距工厂90千米的矿山运矿石,现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自矿山,乙车自
钢铁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每小时40千米和50千米,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如此反复运行
多次,如果不计装卸时间,且两车不作任何停留,则两车在第三次相遇时,距矿山多少千米?




18

第七讲 几何中的计数问题(一)
几何中的计数问题包括:数线段、数角、数长方形、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综合图形等.通过这一 讲
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按照一定顺序去观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逐步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探寻 事
物规律的能力.
一、数线段
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 称为线段的端点.线段是组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多边形等最基本的元素.因此,观察图形中的线 段,探寻线段与线段之间、线段与其他图形之间的联系,对
于了解图形、分析图形是很重要的.
例1 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分析 要想使数出的每一个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
定的规律去观察、去数.这样才不至于杂乱无章、毫无头绪.我们可以按照两种顺序或两种规律去数.
第一种: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如上图(1)中,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端点的线
段有AB、AC两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一条,所以上图(1)中共有线段2+1=3条.同样按 照从左
至右的顺序观察图(2)中,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三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 有BC、BD
两条,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一条.所以上页图(2)中共有线段为3+2+1=6条 .
第二种: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所谓基本线段是指一条大线段中若有n个分点,则这条 大线段
就被这n个分点分成n+1条小线段,这每条小线段称为基本线段.如上页图(2)中,线段AD 上有两个分
点B、C,这时分点B、C把AD分成AB、BC、CD三条基本线段,那么线段AD总共有 多少条线段?首
先有三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二条基本线段的是:AC、BD二条,然后是包含有三 条基本线段的是
AD这样一条.所以线段AD上总共有线段3+2+1=6条,又如上页图(3)中线段 AE上有三个分点B、C、
D,这样分点B、C、D把线段AE分为AB、BC、CD、DE四条基本线 段,那么线段AE上总共有多少条
线段?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是:首先有4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 有二条基本线段的有3条,然后是
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有2条,最后是包含有4条基本线段的有一条, 所以线段AE上总共有线段是4+3
+2+1=10条.
解:①2+1=3(条).
② 3+2+1=6(条).
③ 4+3+2+1=10(条).
小 结:上述三例说明:要想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所有线段,必须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的去数,这个
规律就 是:线段的总条数等于从1开始的连续几个自然数的和,这个连续自然数的和的最大的加数是线段
分点数 加1或者是线段所有点数(包括线段的两个端点)减1.也就是基本线段的条数.例如右图中线段AF
上 所有点数(包括两个端点A、F)共有6个,所以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中最大的加数是6—1=5,
或者线段AF上的分点有4个(B、C、D、E).所以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中最大的加数是4+1=5 .
也就是线段AF上基本线段(AB、BC、CD、DE、EF)的条数是5.所以线段AF上总共有线 段的条数是5
+4+3+2+1=15(条).
二、数角
例2 数出右图中总共有多少个角.






分析 在∠AOB内有三条角分线OC1、OC2、OC3,∠AOB被这三条角分线分成4个基本角,那么∠< br>AOB内总共有多少个角呢?首先有这4个基本角,其次是包含有2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有3个(即∠AOC 2、
∠C1OC3、∠C2OB),然后是包含有3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有2个(即∠AOC3、∠C1O B),最后是包含有
4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有1个(即∠AOB),所以∠AOB内总共有角:
4+3+2+1=10(个).
解:4+3+2+1=10(个).
小结:数角的 方法可以采用例1数线段的方法来数,就是角的总数等于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的
和,这个和里面的 最大的加数是角分线的条数加1,也就是基本角的个数.
例3 数一数右图中总共有多少个角?




19

解:因为∠AOB内角分线OC1、OC2…OC9共有9条,即9+1=10个基本角.
所以总共有角:10+9+8+…+4+3+2+1=55(个).
三、数三角形
例4 如右图中,各个图形内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 可以采用类似
例1数线段的两种方法来数,如图(2):
第一种方法:先数以AB为一条边的三角形共有:
△ABD、△ABE、△ABF、△ABC四个三角形.
再数以AD为一条边的三角形共有:
△ADE、△ADF、△ADC三个三角形.
以AE为一条边的三角形共有:
△AEF、△AEC二个三角形.
最后以AF为一条边的三角形共有△AFC一个三角形.
所以三角形的个数总共有4+3+2+1=10.
第二种方法:先数图中小三角形共有:
△ABD、△ADE、△AEF、△AFC四个三角形.
再数由两个小三角形组合在一起的三角形共有:
△ABE、△ADF、△AEC三个三角形,
以三个小三角形组合在一起的三角形共有:
△ABF、△ADC二个三角形,
最后数以四个小三角形组合在一起的只有△ABC一个.
所以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总共有:4+3+2+1=10(个).
解:①3+2+1=6(个)
② 4+3+2+1=10(个).
答:图(1)及图(2)中各有三角形分别是6个和10个.
小结:计算三角形的总数也等于从1 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其中最大的加数就是三角形一边上
的分点数加1,也就是三角形这边上分成 的基本线段的条数.
例5 如右图中,数一数共有多少条线段?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在数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上几例总结的规律,明确数什么?
怎么数?这样两个问题.数:就是要数出图中基本线段(基本三角形)的条数,算:就是以基本线段 (基
本三角形)条数为最大加数的从1开始的连续几个自然数的和.
①要数多少条线段: 先看线段AB、AD、AE、AF、AC、上各有2个分点,各分成3条基本线段,再
看BC、MN、G H这3条线段上各有3个分点,各分成4条基本线段.所以图中总共有线段是:
(3+2+1)×5+(4+3+2+1)×3=30+30=60(条).
②要数有多少个三角 形,先看在△AGH中,在GH上有3个分点,分成基本小三角形有4个.所以在
△AGH中共有三角形 4+3+2+1=10(个).在△AMN与△ABC中,三角形有同样的个数,所以在△ABC
中三角 形个数总共:
(4+3+2+1)×3=10×3=30(个).
解:①在△ABC中共有线段是:
(3+2+1)×5+(4+3+2+1)×3=30+30=60(条)
②在△ABC中共有三角形是:
(4+3+2+1)×3=10×3=30(个).
例6 如右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分析本题虽然与上几例有区别,但仍可以采用上几例所总结的规律去解决.
∠1、∠2、∠3、∠ 4我们可视为4个基本角,由2个基本角组成的有:∠1与∠2、∠2与∠3、∠3
与∠4、∠4与∠1 ,共4个角.由3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有:∠1、∠2与∠3;∠2、∠3与∠4;∠3、∠4与
∠1;∠ 4、∠1与∠2,共4个角,由4个基本角组成的角只有一个.
所以图中总共有角是:4×3+1=13(个).
解:所以图中共有角是:4×3+1=13(个).
小结:由本题可以推出一般情况:若周角中含有n个基本角,那么它上面角的总数是 n(n-1)+1.






20



习题七

























































1.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2.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多少角?
3.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4.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多少条线段,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21

第八讲 几何中的计数问题(二)
我们在已经学会 数线段、数角、数三角形的基础上,通过本讲学习数长方形,正方形及数综合图形来
进一步提高观察和思 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在观察、思考、分析中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一、数长方形
例1如下图,数一数下列各图中长方形的个数?







分析图(Ⅰ)中长方形的个数与AB边上所分成的线段的条数有关 ,每一条线段对应一个长方形,所
以长方形的个数等于AB边上线段的条数,即长方形个数为:
4+3+2+1=10(个).
图(Ⅱ)中AB边上共有线段4+3+2+1=10条. BC边上共有线段:2+1=3(条),把AB上的每 一条线
段作为长,BC边上每一条线段作为宽,每一个长配一个宽,就组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图(Ⅱ)中 共有长
方形为:
(4+3+2+1)×(2+1)=10×3=30(个).
图(Ⅲ)中,依据计算图(Ⅱ)中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可得长方形个数为:(4+3+2+1)×(3+2+1)
=60(个).
解:图(Ⅰ)中长方形个数为4+3+2+1=10(个).
图(Ⅱ)中长方形个数为:
(4+3+2+1)×(2+1)=10×3=30(个).
图(Ⅲ)中长方形个数为:
(4+3+2+1)×(3+2+1)=10×6=60(个).
小结:一般情况下,如果有类似 图Ⅲ的任一个长方形一边上有n-1个分点(不包括这条边的两个端点),
另一边上有m-1个分点(不 包括这条边上的两个端点),通过这些点分别作对边的平行线且与另一边相交,
这两组平行线将长方形分 为许多长方形,这时长方形的总数为:
(1+2+3+…+m)×(1+2+3+…+n).
例2 如右图数一数图中长方形的个数.
解:AB边上分成的线段有:
5+4+3+2+1=15.
BC边上分成的线段有:
3+2+1=6.
所以共有长方形:
(5+4+3+2+1)×(3+2+1)=15×6=90(个).
二、数正方形
例3 数一数下页各个图中所有正方形的个数.(每个小方格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
分析 图Ⅰ中,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
2×2=4(个),边长为2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
1×1=1(个).
所以,正方形总数为1×1+2×2=1+4=5(个).
图Ⅱ中,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3×3=9(个);
边长为2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2×2=4(个);
边长为3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1×1=1(个).
所以,正方形的总数为:1×1+2×2+3×3=14(个).
图Ⅲ中,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
4×4=16(个);
边长为2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3×3=9(个);
边长为3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2×2=4(个);
边长为4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1×1=1(个);
所以,正方形的总数为:
1×1+2×2+3×3+4×4=30(个).
图Ⅳ中,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
5×5=25(个);
边长为2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4×4=16(个);
边长为3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3×3=9(个);
边长为4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2×2=4(个);

22
边长为5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有:1×1=1(个).
所有正方形个数为:
1×1+2×2+3×3+4×4+5×5=55(个).
小结:一般地,如果类似图Ⅳ中,一个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n个长度单位,那么其中边长为1个长度单
位的正方形个数有:n×n=n2(个), 边长为2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个数有:(n-1)×(n-1)=(n-1)2(个)…;
边长为(n- 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个数有:2×2=22(个),边长为n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个数有:1×1=1
(个).所以,这个大正方形内所有正方形总数为:12+22+32+…+n2(个).
例4 如右图,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其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的正方形).
分析 为叙述方便,我们规定最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又称为基本线段,图中共有五类正
方形.
①以一条基本线段为边的正方形个数共有:
6×5=30(个).
②以二条基本线段为边的正方形个数共有:
5×4=20(个).
③以三条基本线段为边的正方形个数共有:
4×3=12(个).
④以四条基本线段为边的正方形个数共有:
3×2=6(个).
⑤以五条基本线段为边的正方形个数共有:
2×1=2(个).
所以,正方形总数为:
6×5+5×4+4×3+3×2+2×1
=30+20+12+6+2=70(个).
小结:一般情况下,若一长方形的长被分成m等份, 宽被分成n等份,(长和宽上的每一份是相等的)
那么正方形的总数为(n<m):mn+(m-1)( n-1)+(m-2)(n-2)+…+(m-n+1)·1
显然例4是结论的特殊情况.
例5 如下图,平面上有16个点,每个点上都钉上钉子,形成4×4的正方形钉阵,现有许多皮筋,问 能套
出多少个正方形.





分析 这 个问题与前面数正方形的个数是不同的,因为正方形的边不是先画好的,而是要我们去确定
的,所以如何 确定正方形的边长及顶点,这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很明显,我们能围成上图Ⅰ那样正向
正方形14 个,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围出图Ⅱ那样斜向正方形4个,图Ⅲ那样斜向正方形2个.但我们不可能
再围出比 它们更小或更大的斜向正方形,所以斜向正方形一共有4+2=6个,总共可以围出正方形有:
14+6 =20(个).
我们把上述结果列表分析可知,对于n×n个顶点,







可作出斜向正方形的个数恰好等于(n-1)×(n-1)个顶点时的所有正方形的总数.
三、数三角形
例6 如右图,数一数图中三角形的个数.
分析 这样的图形只能分类数,可以采用类似数正方形的方法,从边长为一条基本线段的最小三角形
开始.
Ⅰ.以一条基本线段为边的三角形:
①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四层,它们的总数为:
W①上=1+2+3+4=10(个).
②尖朝下的三角形共有三层,它们的总数为:
W①下=1+2+3=6(个).
Ⅱ.以两条基本线段为边的三角形:
①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三层,它们的总数为:
W②上=1+2+3=6(个).
②尖朝下的三角形只有一个,记为W②下=1(个).

23
Ⅲ.以三条基本线段为边的三角形:
①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二层,它们的总数为:
W③上=1+2=3(个).
②尖朝下的三角形零个,记为W③下=0(个).
Ⅳ.以四条基本线段为边的三角形,只有一个,记为:
W④上=1(个).
所以三角形的总数是10+6+6+1+3+1=27(个).
我们还可以按另一种分类情况计算 三角形的个数,即按尖朝上与尖朝下的三角形的两种分类情况计算
三角形个数.
Ⅰ.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四种:
W①下=1+2+3+4=10
W②上=1+2+3=6
W③上=1+2=3
W④上=1
所以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10+6+3+1=20(个).
Ⅱ.尖朝下的三角形共有二种:
W①下=1+2+3=6
W②下=1
W③下=0
W④下=0
则尖朝下的三角形共有:6+1+0+0=7(个)
所以,尖朝上与尖朝下的三角形一共有:
20+7=27(个).
小结:尖朝上的 三角形共有四种.每一种尖朝上的三角形个数都是由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其中连
续自然数最多的和 中最大的加数就是三角形每边被分成的基本线段的条数,依次各个连续自然数的和都比
上一次少一个最大 的加数,直到1为止.
尖朝下的三角形的个数也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它的第一个和恰是 尖朝上的第二个和,依次
各个和都比上一个和少最大的两个加数,以此类推直到零为止.
例7 页图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解:参考例6所总结的规律把图中三角形分成尖朝上和尖朝下的两类:
Ⅰ.尖朝上的三角形有五种:
(1)W①上=8+7+6+5+4=30
(2)W②上=7+6+5+4=22
(3)W③上=6+5+4=15
(4)W④上=5+4=9
(5)W⑤上=4
∴尖朝上的三角形共有:30+22+15+9+4=80(个).
Ⅱ.尖朝下的三角形有四种:
(1)W①下=3+4+5+6+7=25
(2)W②下=2+3+4+5=14
(3)W③下=1+2+3=6
(4)W④下=1
尖朝下的三角形共有 25+14+6+1=46(个).
∴所以尖朝上与尖朝下的三角形总共有
80+46=126(个).
四、数综合图形
前面我们已对较基本、简单 的图形的数法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寻找到了一般规律.而对于较复杂的图形
即综合图形的数法,我们仍需 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采用能按规律数的,按规律数,能按分类数的
就按分类数,或者两者结合起 来就一定能把图形数清楚了.
例7 页图,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图中 有若干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但有规律的三角形.因此适合分类来数.首先要找出三角形的不
同的种类? 每种相同的三角形各有多少个?
解:根据图中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分为六类:
Ⅰ.与△ABE相同的三角形共有5个;
Ⅱ.与△ABP相同的三角形共有10个;
Ⅲ.与△ABF相同的三角形共有5个;
Ⅳ.与△AFP相同的三角形共有5个;
Ⅴ.与△ACD相同的三角形共有5个;
Ⅵ.与△AGD相同的三角形共有5个.
所以图中共有三角形为5+10+5+5+5+5=35(个).

24
例8 图,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分析这是个对称图形,我们可按如下三步顺序来数:






第一步:大矩形ABCD可分为 四个相同的小矩形:AEOH、EBFO、OFCG、HOGD,每个小矩形内所
包含的三角形个数是相 同的.
第二步:每两个小矩形组合成的图形共有四个,如:ABFH、EBCG、HFCD、AE GD,每一个这样的
图形中所包含的三角形个数是相同的.
第三步:每三个小矩形占据的 部分图形共有四个:如△ABD、△ADC、△ABC、△DBC,每一个这样
的图形中所包含的三角形 个数是相同的.
最后把每一步中每个图形所包含三角形个数求出相加再乘以4就是整个图形中所包含的三角形的个
数.
解:Ⅰ.在小矩形AEOH中:
①由一个三角形构成的有8个.
②由两个三角形构成的三角形有5个.
③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三角形构成的三角形有5个.
这样在一个小矩形内有17个三角形.
Ⅱ.在由两个小矩形组合成的图形中,如矩形AEGD,共有5个三角形.
Ⅲ.由三个小矩形占据的部分图形中,如△ABC,共有2个三角形.
所以整个图形共有三角形个数是:
(8+5+5+5+2)×=25×4=100(个).


习题八
1.下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2.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3.下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4.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 5.下图(1)、(2)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6.下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7.下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8.下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9.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体?










25

第九讲 图形的剪拼(一)
把一个几何图形剪成几块形状相同的图形,或是把一个几何图形剪开后拼成另一种满足某种条件的图
形, 完成这样的图形剪拼,需要考虑图形剪开后各部分的形状、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例1 如右图所示是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请把它分成大小、形状都相同的四个图形?






分析 如果我们不考虑分成的四个图形的形状,只考虑 它的面积,就要求把原来三个正方形分成四个
面积相等的部分.每部分面积应是正方形面积的




图形,于是我们就有了如图(2)的分法.
仿照例1的分法我们把如右图这样由五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分成四块



正方形,则可把每个正方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小正方形,每块图形应有五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如右
图所示.
例2 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分别分成8块和9块形状、大小都一样的三角形.





分析 分成8块的方法是:先取各边的中点 并把它们连接起来,得到4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然后再把每一个三角形分成一半,得到如下左图 所示的图形.
分成9块的方法是:先把每边三等分,然后再把分点彼此连接起来,得到加上右图所 示的符合条件的
图形.
例3 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9厘米和4厘米,要把它剪成大小、形状都相同的两块,并使它们拼成一个正方
形.
分析 已知长方形面积9×4=36(平方厘米),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应为6厘米,因此可以把长方 形上半
部剪下6厘米,下半部剪下3厘米,分成相等的两块,合起来正好拼成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 ,如下
右图.



例4 把一个正方形分成8块,再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使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分析 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了4个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连接各腰中点,又把它
们分 成4个小等腰直角三角形和4个等腰梯形.(如下页图(1)所示)
出于分成正方形、长方形面积 相等的要求考虑:分别取出两个小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两个梯形,就能一
一拼出所要求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了 (如图(2)、(3)所示).





除这种方法外,还有多种拼接方法.
例5 在下左图中画5条线,把小圆圈分开,并使每块大小、形状都相等.
分析 因为图中有8个小圆圈,画5条线把图形应分成8块,根据小圆圈的分布特点,分法如下图(右)
所示.





26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30 07: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2280.html

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四年级(上)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