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女子百米世界纪录小学数学课例分析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30 10:14
tags:数学, 小学教育

-

2020年11月30日发(作者:芮沐)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

——面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诸多现象引发的思考及探索
摘要 本文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 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列举
了数学教学中在情境创设、课堂活动、课堂 提问、教学过程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用案例呈现
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本应保留的特色,即数学问题 应多一点,思考感悟应多一点,思维交流应多一
点,更应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笔者想与广大教师共 勉:沉下心来,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
学,还数学教学本应有的特色。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刻意追求形式之风存在于不少的数学课堂,使得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
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 。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教师几乎是使出浑身解数,创设情境、
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兴致盎然,学生的参与热
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这似乎说明数学课 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实处了。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
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 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
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 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
扎实实地教。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数学问题多一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 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
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 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
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 ,挖空心思地创设
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案例(一):《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出示汉字吞、呆。)你知道这些汉字的部首调换位置后各是什么字
生1:“吞”字上下部首调换应是“吴”字。
生2: “呆”调换部首是“杏”。
师:下面老师可要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你们敢挑战吗 请把我说的句子倒过来念。
师:“客上天然居”!
生:“居然天上客”!
师:“人过大佛寺”!
生:“寺佛大过人”!
师: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倒数。
这个案例中的情境 可用“漂亮、华丽”来形容,教师充分挖掘语文中的教学资源,通过汉字的
倒写、句子的倒念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倒数这一概念。但这是否就是一个好的
情境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 学生多少数学思考回答是否定的。在“倒数的认识”学习之后,
少数学生把“6”的倒数写成了“9”, “”的倒数写成了“”。这应该说是教学价值的误导。
案例(二):《通分》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是小明一家对自家小花园的设计方案。
31
种牡丹,种杜鹃。
55
1
1
爸爸:这块地的种桃花,种郁金香。
3
2
34
小明:这块地的种月季,种菊花。
1510
妈妈 :这块地的
师:根据他们的设计方案,你知道他们各人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生1:妈 妈最喜欢牡丹。因为
分数就大,
31
和相比,它们的分母相同,就比分子,分子大的那 个
55
31
> ,所以说妈妈最喜欢牡丹。
55
1
1生2:爸爸最喜欢桃花。因为和相比,它们的分子相同,就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2
3
1
1
>,所以说爸爸最喜欢桃花。
2
3
师:那小明最喜欢什么花
[没有学生举手]
师:为什么不能做出判断
生:因为
34
和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不好比较。
1510
师: 看来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通分”。
这个情境的 创设,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复习了同分母、同分子
分数比较大小的旧知。 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
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 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
的数学活动过程。
一个好 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
入深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
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 发了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
高一些。
二、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 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
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 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
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 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
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 悟少了。
案例(一):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片断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 个情境:小明上学时究竟是走中间的直路较近,还是分别绕道位于直路两侧
的邮局和商店较近然而,尽管 从一开始被提问的学生就能立即对上述问题正确作答,大多数学生并
能依据“两点间直线最短”对此作出 必要的论证,但任课教师却仍然坚持要求学生去量一量来验证
结论,并重新提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 于第三边”这一猜想。
这个案例让我们首先来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活动”,我想真正有效的活动应 是带有一定目
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而在这案例中学生对活动 的结果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30 10: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2779.html

小学数学课例分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