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变焦是什么意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30 12:47
tags:五年级数学, 教学反思, 数学

-

2020年11月30日发(作者:蔡琰)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五年级数
学教学反思12篇,这篇文档是由我 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
收藏 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
学反思 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
反思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反 思,欢迎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 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
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br>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
作活 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
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 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
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
- 1 -

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 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
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
棵小 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
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 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
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
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 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
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 们看到的物体画下
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
得出结论— —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
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 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
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 br>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
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 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
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 2 -

这是本 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
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 轴对称图
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
的。
三次 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
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 轴对称图形
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 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
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
浓烈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
征。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
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 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
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 样的变化原因何
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
面已经具备了大 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
- 3 -

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 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
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 br>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
倍数的概念。
虽然 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
“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 学时,补
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 么?因为
5x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
为什么 ?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
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 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
(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
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
进行了对比。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
以“以人发 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 生能从已有
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
- 4 -

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
感。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
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 烈的求知欲望。如:让
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
拼成 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
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全体同学都参
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
固,从而大大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 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
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讨论 、观
察,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
学生把几个数(如2、3、 4、5、6、7、8、9、10、11、12等)
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 把只有两
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
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 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
- 5 -

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
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
有关哪些方面 的知识。这个学习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
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 每个学生
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从而让不
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 了不同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数学学习
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
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 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
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
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 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
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
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
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
学作了一点尝试。
- 6 -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
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
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 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
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
其相似 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
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
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 索,
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
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 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
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
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
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 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
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 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
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
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
- 7 -

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
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 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
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
会到数学 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
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 中。这样的教
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
有意义而又最根本 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
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 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
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
的理 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
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 流的时间和空间的
应有之意吧。
- 8 -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 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
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 角度去让学生
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
出发,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
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 、灵
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
学数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
己 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
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 、分解质因数比较,
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
题,自主地 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
身边。
三、挖掘不足有待改进
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
- 9 -

不够好。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
度出发进行预 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1、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 方体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
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物件,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 br>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办法,
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 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
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
课 堂教学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
常顺利。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不同
材质、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物件,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
少与长方体 、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
思维、实践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
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
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
- 10 -

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 长、宽、高,然后思
考相对的面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数学思
想。
3、强化技能训练,练好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功:
由于表面积教学已不再死定计算公式, 这也为提高学生解
决实际问题能力所必须。因而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作图能力
的训练,从开 始的看图说数据,到根据数据画草图,再由看数据
想图形,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让学
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
息相关的素材,如要制作一个电视机罩需要多少 布、制作一个金
鱼缸需要多少玻璃、一个牛奶盒要包装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装纸等
等,让学生根据 实际情况思考到底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总和,然
后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二不是死 板的运
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生活经验还有所欠缺 :从一些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些同学很难与实际物件联系起来。比
如 房屋的通风管,由于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有的同学计算使用
- 11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30 12: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3120.html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