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股票现量走进数学课堂,展现数学魅力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30 13:30
tags:数学, 小学教育

-

2020年11月30日发(作者:尚雯婕)
走进数学课堂,展现数学魅力
提到数学,能想起的,除了数字、图形,好像再没有什么别的内容。那十个数字无论如何变化,再怎么给它加强营
养,它仍然逃脱不了数字的命运。图形就 更不用说了。圆的,
方的,直的,拼起来的,堆起来的,千变万化都只有一个名
字:图形。这就 是数学。机械、呆板、冷冰冰。但是,如果
我们用一把直尺在纸上画一个这样的图形:5条直线。在直< br>线上写上一些数字。然后把它交给钢琴师。那么结果就是冷
冰冰的数学变成了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 。然后再把它交给作
词家,让作词家在五线谱的下面,写上一些优美的语句。此
时的数学就成了 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有灵性、有感情、人
见人爱的生命。最后让语言学家把这样一种生命诠释给承载< br>它的另一种生命-----学生。这就是数学,这就是数学教学。
这就是一节最美丽的数学课堂。
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很少关
注这些知识的根源、作用,这些知识 与其他知识、实际生活
的联系。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
之有关的实际 问题,也不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
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
力的脱节。因此有些学生逐渐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
经过努力学习以后,又没有什么用 。对数学学习渐渐失去兴
趣,让我们的教学处于被动和无奈状态。为了转变这种现象,
第 1 页
让学生重新领略数学的魅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追寻数学知识的根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数学知识在学生的眼里既枯燥又抽象 。学习知识永远都那么
辛苦,总是让人费解,仿佛有些知识天生如此,经常弄得知
其然,不知其 所以然,因而如能适时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
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
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
的作用,将会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学生只知道满
十要前一位进之1,却 不知为什么要进1,如果你要问他们:
“他们只会回答是老师说的或书上看的。”因此教师应该及
时介绍有关的历史知识:传说在一万年前原始人对野兽进行
围猎,晚上他们把猎物抬到火堆边点数。那 时没有纸、没有
笔、没有计算器,只能用手指来计数;一个,两个,……数
到十个,手指用完了 ,怎么办呢?先把数过的和手指一样多
的十个放成一堆,拿一根绳子在绳上打一个结,表示“手指
这么多”的野兽。从此以后就遗传下来,得名“十进制
法” 。
二、给学生空间,让学生以儿童的眼光欣赏数学的魅力。
刚参加工作时,我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
问题,我是知
无不言唯恐不详;学生回答有了错误,我条分缕析唯恐不周。
第 2 页
学生考试前 ,我总习惯于提前做一做试卷,然后才进行测试。
这样先体验性的试做一下,一是能帮助教师充分掌控试 题的
分量和难易程度,以便及时地修正和弥补。当然,自己先做
一做还有另外的目的,那就是尽 量给孩子们以规范化的训练
的机会,以获得令教师和家长都满意的学习成绩。
每次我凭着提前 做出的“标准卷”批改孩子们的试卷时,总
是发现一些学生的答案不同于我的近乎“格式化”的“标准答案”。一些简单的试题,在孩子们的笔下竟然有数种,
甚至十数种答案,其中不乏精彩与智慧。 感动之余,我不得
不吸收他们的答题来补充甚至是修正我的“标准”;我不得
不给他们满分,甚 至是加分;我不得不放弃为了追求学生高
分进行的所谓规范化训练。
蜕去教学功利色彩后,评 讲试卷时,鼓励孩子们不要拘泥于
“标准答案”,引导他们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
形 成答案,进而修正、完善“标准”。孩子们由于有了充分
支配的时间、充分发挥的空间、充分选择的权利 、充分交流
的机会,他们说出的答案不仅耳目一新,而且在相互启发中,
又生成了很多答案和极 富创意的问题。
例如,有一道思考题:(出示问题)孩子们玩套圈游戏,每
人投二个圈。聪聪 得了32分,明明得了31分。聪聪可能套
中了哪两个玩具?明明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刚读完题目,孩子们纷纷抢答。比我提前定好的“标准答案”要多得
第 3 页
多。最后,我确定 孩子们说出了所有答案之后,我刚想讲下
一道题,这时有一个叫康天赐的孩子举起了小手,带着疑惑,< br>我问他:“怎么?你难道还有答案?”“明明还可能套中了
企鹅、公鸡和小鹿。”几秒钟的沉默之 后,突然有孩子大笑:
“每人就二个圈,康天赐,你的另一个圈是偷来的吗?”顿
时,教室里哄 堂大笑。再看康天赐,黑里透红的小脸成了酱
油色。我急忙阻止了孩子们的笑声。因势利导,让孩子们在
康天赐这个错答案生成的新问题中重新做出更多更好的答
案。这种在评讲中探讨、在探讨中领悟 、在答案中生成问题,
既是对孩子们“学”的考试,也是对孩子们“用”的检验,
更是学生智慧 碰撞与思想创新之举。惊喜之余,震撼不小。
作为教师,在给出结论性结果之前,不妨多给孩子们一些空
间,让他们阅读、回忆、观察、比较、归纳、讨论甚至争辩,
使归结出的结论更多元、更个性。
教师个人的思维空间毕竟有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作为教师,尽管也在努力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观察、
发现、思考,但怎么也抹不去成人的思维定势,常常担心没
有“标准” 、或是不够“标准”就没了威信;认为不进行
“规范”的“标准”训练,就没有理想的“考试分数”,就
会失去领导的青睐和高额的奖金。于是,不惜调用自己的一
切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积累做“标准 ”。有时候老师做出的
答案虽然正确,但往往过于死板、机械,甚至让孩子们费解。
第 4 页
这种答案灌输给孩子们后,他们除了迫于无奈的死记和机械
性“应试”外,基本上别无他用。正 如学生说的那样:“考
了就忘了”。
例如,讲图形的拼组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题:(出示题 目)
这种题我不厌其烦地讲,孩子们坚定不移地错。看来把答案
硬塞给学生是行不通了。于是我 用好多的小正方体在课堂上
耐心地摆,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孩子们总算数清楚
了。我就 趁热打铁,再出两道,再数,可结果是再错。看着
我无奈的表情,孩子们也非常失望。甚至有的孩子已经 想要
放弃了。这时有一个叫陈时宇的孩子说:“老师,让我摆一
次吧”我点头示意让她走上讲台 。她用小手很快地搭了一座
小房子。然后她说:“看好了,我要变魔术了。”然后,她
把最下面 的一块小正方体一抽,漂亮的小房子随着哗啦一声
又变成了一个个小正方体。这时,她说:“你别看它站 得这
么高,它下边肯定还藏着呢。如果下边没有藏着,它肯定会
‘哗啦’一声塌下去的。”真是 一语道破天机!在孩子们眼
里,老师成人化的、模式化的“标准”怎能比得上孩子最纯
朴的童言 呢。以后再碰到这种搭积木的题,无论多复杂,孩
子们都是成竹在胸。再也不会出现“考了就忘了”的情 况。
课堂上给了孩子们空间,孩子们答题就不同了,他们在回答
“哪些东西是圆的”时,会毫 无顾忌地回答“爸爸的屁股是
圆的”,“妈妈的眼珠是圆的”;他们会说“狼外婆”、“兔
第 5 页
妈妈”,因为电视里的动画片、他们看过的童话故事就是这
么称呼的;当听到老师说男 孩子是勇敢、坚强的时候,他们
会拉着老师的衣服骄傲地说:“老师,我爸爸是男孩子。”
他们 会说出老师认定他最没有出息的“弯弯的月儿像香
蕉”、“长大了当清洁工”;他们会创造出能获得专利 的,
但成人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科技发明:会走的苹果、铅
笔娃娃、橡皮的眼泪他们会说出 成人看来近乎是错误答案的
“雪化后是春天”在大人看来雪化后是什么?是水。那为什
么雪化后 就不能是春天呢?这样的答案不是更充满希望
吗?可是按我们的标准这往往是错误的;......孩子 们正是
这种童稚的直言不讳,才有了他们在成年人眼里很多的“想
不到”。正因为孩子们没有了 老师成人化、模式化的思维禁
锢,他们才超越了老师,超越了教材,超越着自我。
今年春天期 中考试,一年级数学试卷上有一道题:(出示题
目)课堂上评讲试卷时,我发现有好多孩子这道题没得分 。
分析原因,大部分孩子是从自己的角度做这道题。而标准答
案是从雪人的角度来考虑。到底是 从做题人的角度考虑,还
是从雪人的角度考虑,题目并没有明确指出。那两种答案就
应该都是正 确的。后来有好几个学生家长专门找我问这道
题。说那种题以后再遇到了到底应该怎么做?遵循哪个标准
才能得分?我就告诉他们标准是人定的,答案是人做出来
的,那都不重要,关键是孩子已经学会 了认识左右,已经掌
第 6 页
握了知识,这就足够了。这一方面说的是老师在思想上要放
开孩子。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中
自主探索数学的魅力。
基 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
何让学生创新?如何让学生实践?精神和能力如 何培养?
答案就是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机会、权利,让他们观察、想
像、质疑、探究、合作、创 造。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课内与
课外相结合)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
见,并 在课内及课外设计大量的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在独立
思考之后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教师给小组提供适当 的帮助
和引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小
组合作式讨论,以寻找问题的 答案,使小组合作落到实处,
确有实效。
数学课上,老师要有一双爸爸的手,“一手硬” 、“一手
松”。 “一手硬”即教师引导是硬道理,就是说学生学习
的创新需要教师授之以渔, 让学生有“法”可依。“一手
松”即给学生松绑,舍得“放飞”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张扬 学生个性;学生有了一双会飞的翅膀,老师只有张开双
手把雏鹰放飞在蓝天上,孩子们才有搏击的机会。 这是由数
第 7 页
学这一课程自身很强的理论性、逻辑性所决定的。只有在动
手、 动脑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掌握的道理才是
真正属于自己的。
1、堂堂动手,熟能生巧
大多老师,特别是小学低段老师,都反映课上不敢让学生动
手,怕一动就乱就散,收不回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我认
为,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动,坐不住,喜 欢动手。我们
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入学开始就坚持每堂课都让
学生动手操作。如:“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单元中我每
堂课都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相关数量的学具,数一数,摆
一摆,起初学生很慢,也很乱,等这一单元的后期,全班学
生都能又快又准确的拿出学具按要求进行操 作。后来在8、9
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边操作边列式完成相
关内容,比老师苦口 婆心的在黑板上讲效果好得多。
再比如,讲一年级下学期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让学生用
摆小棒的方法,在摆的过程中,自己找计算方法。学生兴趣
高,找得快,记得牢。在向全班汇报的时候, 孩子们的小手
一个比一个举得高。当我好不容易叫一个同学回答时,其他
孩子就“哎”的一声像 泄气的皮球瘫在了座位上。失望的心
情溢于言表。为了满足他们,我就尽量多叫一些同学回答。
最后,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方法大同小异。这样让孩
子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探索到的学习方法,学生 记得牢,用得
第 8 页
熟。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上课最擅长,最得意的一条教学
途径。
2、小组合作,确有实效
当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比较缺乏自制力,自理能力,
和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认为从一年级入学就培养他们
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力,不管是对他们的学习还 是对于教育他
们如何与人相处都有很大的好处。
去年暑假开学,我接任一年级数学课。面对5 0多名6、7岁
的小孩儿,叽叽喳喳,争吵不休,课堂成了鸟的天堂。很简
单的问题讲五、六遍 仍然有好多孩子听不懂,确切地说,不
是听不懂,而是根本不听。比如,在讲10以内的加减法时
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出示问题)很多学生列算式:4+6=10
我讲课讲到声嘶力竭,可学生在做 题时仍然我行我素。我已
经黔驴技穷。等到下一节数学课上,我又出了类似的题,这
次我没有讲 ,而是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探索方
法。结果有一个小组说:“这就和我们玩加减游戏一样, 小
朋友不跟我们玩了,我们就减了他。等他又和我们玩得时候,
我们就加上他。”他一边说,一 边用小手比划。孩子们都随
声附和“对,对我们就是经常玩这种游戏。”结果证明:放
开手脚, 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课堂事半功倍。
①. 互相监督,养成习惯。小组形成后,就有了互相监 督的
效力,谁坐得不好,写得不好,不注意听,动作太慢等不好
第 9 页
的习惯, 都可以通过组员相互监督加以控制和帮助。我们班
级小组以六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在入学开始的一星期 的强
化养成教育中,我们就专门训练他们的常规习惯的养成,如:
坐、立、行、倾听、发言等, 都是通过小组互相监督完成的,
不用老师一个一个的纠正,效果很好。
②. 以好带差,面向 全体。新课标指出我们的教学要全向全
体,如何一个不漏全面带动。我认为小组合作是最好的方法。如,最开始由于学生的学前教育的水平不一,有些同学甚至
从来没有上过学前班,连最起码的书的页 数都不会翻,做题
时连题都找不到在哪儿,如果光靠老师一个个的帮着翻,要
耽误许多课内时间 。这时小组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还
有在学生答完题后,老师只需要检查小组长的,然后再让小组长再检查组员的就可以了。省下的时间老师就可以更多的
辅导学困生了。
③. 小组激 励作用也很重要,对于班里的每个学生来说,教
师无法做到人人都能奖励到,激励到,但如果实行小组激 励
制,哪一组所有的同学都表现的好,就奖给他们一颗星,同
时创造机会让每一组都有机会得到 奖励,这样就可以激励到
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集体主义荣
誉感。 < br>当然,要做到以上各方面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可能需
要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才能见到成效 。我认为只要教师有
第 10 页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30 13: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3262.html

走进数学课堂,展现数学魅力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