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数学 >

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2018数学新课程标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0-11-30 14:12
tags:数学, 小学教育

-

2020年11月30日发(作者:房素卿)
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 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
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 的
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
是自然科学和 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
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 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
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
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
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 培养人的理性
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 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
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
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 、态度与价
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
要的 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 学生,适应
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 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
仅 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
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
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 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
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 应
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 教学活动
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
合作者 。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
励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
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 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 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
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 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
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 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1
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 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
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
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
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 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 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
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 内容
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
习数学和解 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
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 点,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
考虑数 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
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 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
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 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
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 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 解、掌握、
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
录1)。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 与几何”“统计与
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 的
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
生的活动经验 ,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 运算,数
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 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
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 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
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 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
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 ,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
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 及其发生的概率。

2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 的学习活动。在学
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 解
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也可以课 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 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 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 感悟。建立
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 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
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 ,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
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 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
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
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 br>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
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
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 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
多种分析的方法,需 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
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 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
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 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
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 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也是人 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 ,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
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 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
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 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
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 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
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 果、并
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
的兴趣和 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
释现实 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
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 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
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 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
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3
创新意识的培 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
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 意识的培养应
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
数学的思维方式 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 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

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
识技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

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
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
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学思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综合运用数学
问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题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
解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决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感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
度 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br>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
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 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 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
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 开知识技
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 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
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 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
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 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
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 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
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 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
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
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
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

5 < br>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
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
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 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 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
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 、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
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 结果。
4.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
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 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
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
表示多位数(参见例1)。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
例2)。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3)。
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
小。
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
(二)数的运算

6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
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
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
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6)。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
解释(参见例7)。
(三)常见的量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参见例8)。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参见例9,例10)。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参见
例11)。
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例21)。
(二)测量
1.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
单位的重要性。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 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12)。
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参见例13),探索并掌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
单的单位换算。
6.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参

7
见例14)。
(三)图形的运动
1.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15)。
2.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参见例16)。
3.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 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参见例
17)。
三、统计与概率
1. 能 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
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参见例18 )。
2.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并能用 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参见例19)。
3.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
蕴涵信息(参见例20)。
四、综合与实践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
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参见例21,例22,例23)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
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4)。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
例25)。
4. 知 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
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 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
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 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
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 因数。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 结合具体情境, 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参见例26);
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 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8
量。
(二)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 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
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 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
系。
5 .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
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 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 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27,例28)。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参见
例29)。
(三)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
的作用。
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 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
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参见例30)。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参见例31,例32)。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
6.认识三角 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
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9
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
33)。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二)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 °,
60°,90°角。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4.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 的周长公式;探索并
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34)。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 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
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 3以及1升、1毫
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 积和表面积以及圆
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5)。
(三)图形的运动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
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 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 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
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参见例3 6)。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
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四)图形与位置
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
换算。
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37)。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 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
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参见例38)。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
测量)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
图直观、有效地表 示数据(参见例39)。

10
4.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参
见例39)。 < br>5.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
单的统计图表(参见 例40)。
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参见
例3 9和例41)。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 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
发生的结果(参见例42)。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 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
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 能进行交流(参见例
42)。
四、综合与实践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
题的过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
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参见例43,例44,例45,例46)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
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基
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
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
讲授与学生自主学 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
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 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 提供丰富多
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
得到 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
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 提高教学效益。
1.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 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
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
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11
课程目标 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
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 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
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 教学方案,还是
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
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 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关于“零指 数”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作如下考虑: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了
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计算,还 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
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参见例81)。

2.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 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 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
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 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
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 动,才能在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参见例82)。
(2)教师应成为 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
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 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 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 适时调控、努力
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 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
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
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 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
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 br>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 励学生积极参
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 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
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 有效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参见
例32 ,例52)。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
有启 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
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 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12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30 14: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473405.html

2018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相关文章